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

2016-02-29 10:04:38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一)《坚守内心的宁静》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一)
《坚守内心的宁静》

坚守内心的宁静

在喧嚣的尘世,你是否坚守了一片净土?在日益繁杂的现代社会,你是否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

坚守内心的宁静,坚持自我的本色,让心静如水!

淡定哥的表现,为我们树立了一片旗帜,在别人争相追星,现场失控的情况下,自己却能淡然处之,做好自己的学习任务,坚守住内心的一片净土。

坚守内心的宁静,是一种遇事不慌的大气。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准则,就不会有“拖盐风”的事件了吧。日本核泄漏发生之后,大部分人一听说有人说盐要涨价,赶紧买,盐污染,盐短缺,便不考虑实际,盲目跟风争相购买,市场上食盐一下子供求紧张起来。然而这样做只能让一些不法盐商得逞,市场秩序很乱。如果我们能够坐下来仔细思考,认真调查,淡定处之,坚守内心的宁静,也就不会做出这样荒唐的事了。 坚守内心的宁静,是一种在混乱中不迷失自我,以“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态度来泰然处之的不俗。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有许多。李白有“安能折腰侍权贵”的反问,周敦颐有“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在盛唐时人们争相追求荣华富贵之时,他却能坚守自己的本色,不失为一种泰然大气之举。

淡定是一种品质,从容是一种节操,我们每个人身处时间的人们,都应有自己的一种品质,一种节操,在纷乱的世俗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做到了这一样一点,经过不懈探索,在东欧剧变,东欧阶梯的恶劣条件下,我们能做到我、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前行,在世界金融风暴下,我们有信心,有实力,淡定处之,成为对抗金融危机的主力军!这就是能坚持住自己心灵的家园,不盲目退缩,负责任地挑起重担。

作为一名中学生,在面临高考备战的大背景下,能淡定地处理自己所面临的难题,坚守内心的一片宁静的人,最有可能是一匹杀出去的黑马。那么就让你我成为这样一匹黑马,在困难面前淡定些,不困一时的得失而慌乱也不要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守中内心的一片宁静,做淡定的人。

做人需淡定

处在我们这个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的年纪,对周围事物的好奇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寻求新鲜事物,有时,做人需淡定。

篮坛巨型姚明走进上海交大学习,使有些校友就、快追签名,合影,甚至使场面有些失控。然而,坐在姚明旁边的同桌却表现淡定,之时目不转睛地专心听课。相比之下,这位淡定的同学是不是比那些热情似火的校友更让人佩服,更让人欣赏呢?

姚明虽是篮坛巨星,但他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巨星的光环早已褪去,此时的巨星与在校的数千学子一样,在这个神圣的殿堂,都是抱着对知识的渴求而来。校园不是追星的地方,而

是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质的地方。这位面对巨星依旧淡定的同学,才是真正做到了学生的本分,也只有这样的同学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成就一番事业。

做人需淡定,这点在钱钟书老人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钱钟书的新书出版后,立即引起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许多仰慕钱老文采的读者和记者都前去拜访,面对如此热闹的场面,以及大家的称赞,钱老表现的十分淡定,对待所有来客一律不见。当一位外国记者打电话邀请钱老时,钱老十分风趣地回答道:“既然已经见了鸡蛋,又何必再见下蛋的鸡呢”。钱钟书先生的成就是辉煌的,但他的心却始终平静如水,为了使自己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他始终使自己淡定的看待身边的人或物,从不夸耀与自负。正是由于钱老为人淡定,他才有了这么伟大的成就,他才能赢得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做人需淡定,这点正是我们当代中学生所必须的,作为一名中学生,每天都面临着沉重的作业负担与升学压力。在一次次的考试中,我们每天都收获着欣喜与失落,在面临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何不淡定一点,从容一点,将过多的心思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中去。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堆积如山的作业,使我们向往自由的心早已失去耐性,面对如此枯燥的生活,我们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学会淡定,用平静的心态去接受身边的事物,这样,我们就会从枯燥的学习中觅得真正的乐趣,只有让自己淡定一点,我们才能在求学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收获属于自己的硕果!

做人需淡定,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让自己学会淡定,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认认真真地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二)
《追求心灵的宁静》

追求心灵的宁静

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现代社会里,心灵的宁静不易得。为什么我们的心态总是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呢?其主要原因还是内心不安静、心灵不宁静。为何呢?因为年轻的我们书生意气、血气方刚、年轻气盛,面临太多的机会和压力。机会呢,总是诱惑我们去勇敢尝试;压力呢,总是逼迫我们不断努力奋斗。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内心始终无法宁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外在的自我,一个内在的自我。外在的自我,过外部的生活;内在的自我,过内心生活。要追求心灵的宁静,首先得有个心灵。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过内心生活,算不得内在的自我,这种人只有一个外在的自我。

一个人唯有关心内心的生活,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追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但是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并不相互排斥,一个人也完全可能在这两方面都十分丰富。而且注重和重视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内心的财富。这个内在的自我就相当于我们的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的分享和倾听我们的一切心语。

我们要做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高度统一的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要学会过外部生活,学会融入外部生活,但是在过外部生活的背后,我们应该学会真实的了解自我,和内在的自我过活,只有这样我

们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

廖志强2012年4月7日写于寝室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三)
《生命单纯,内心丰富而宁静》

听周国平谈人生境界——

生命单纯,内心丰富而宁静

本报记者 章咪佳 摄影 尹炳炎

现代人的心态,正处于一个很不健康的状态:生活很复杂,每天总有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斗争很激烈,周围的慈眉善目随时可能成为对手;内心很焦虑,忙碌半辈子,房子车子仍无着落。人是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无论从人类,还是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有意义、有品质?我认为人活个境界,这是判断我们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人生的境界我用三个词来概括:单纯、丰富、宁静。老天给我们一条命和一颗心,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

生命越单纯越好

这个时代,人们遭遇的最大迷雾,是混淆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

从金钱角度说,生命本身并不需要奢豪的享受。之所以大家在拼命追求金钱所能满足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所以,我们应该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区分开来。物质欲望,是社会刺激,人与人之间攀比而来的。

道家强调“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人要保护原初的真性情,不要让物质过度损害了生命。但是人类现在却跟这种正确的生命认识背道而驰——损害对生命必需的条件,在并不必要的需求中沉溺。

先说自然。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无止尽地破坏,这是在伤害生命本身的行为。苏东坡当年夜游承天寺,对老友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古时候,人们因为没有闲情享受美景遗憾,现在可好,人依旧没有闲情雅致,更糟糕的是,明月、翠柏都一去不返了,何其可悲!

再说安全感。生命只有在保证平安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享受。但现在我们的生命却处在了极其不安全的环境。恶性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这不仅是凶手精神正常与否的问题,这是社会体制出了问题——贫富状况相去甚远,生命待遇天差地别。

三说健康。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最火的全是关于养生,吃出来的病怎么吃回去,求医不如求己„„但我觉得其实这么做并不幸福。对待健康,人还是应该有从容而自然的态度。那天我跟蒋雯丽见面,她说:“你怎么还那么年轻啊,说说你的养生之道。”我告诉她,我也抽烟、喝酒、熬夜,当然我喜欢游泳,每天散步。最关键的是我不紧张,觉得很快乐。

另外就是家庭亲情,这是人生的宝贵价值。我刚出了一本书《宝贝,宝贝》,写我12岁的女儿啾啾。我真的觉得,对孩子的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相对于孩子这段一去不返的成长

时光,作为父母,还有别的什么不值得为之舍弃?

幸福的最高境界:平凡生活

德国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波尔,写过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到意大利的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旅游,他在海边看到一个青年渔夫躺在渔船上晒太阳打瞌睡。他觉得这个场景很美,他俩聊起天来。旅行者对渔夫说:“你这么年轻,不应该躺在这里,应该出海打鱼。”渔夫问:“然后呢?”“卖钱。”“然后呢?”渔夫又问。“买到一条大渔船,然后再打鱼,再买一条大的渔船。”“然后呢?”渔夫还问。“然后„„可以在船上打瞌睡。”渔夫笑笑:“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了吗?”

我们应该正视平凡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不会是可歌可泣、轰轰烈烈的,而只是由平凡组成。这种平凡的生活,包括心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踏实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础和核心。

法国哲学家蒙田讲过,一个人如果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有了这一点平凡生活的快乐,你的人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相当美好的了。

幸福指数比GDP更有价值

去年博鳌论坛曾邀请我就“经济危机下个体如何生活”发言。我想了想,觉得我没有资格参加。这场金融危机我始终没有看懂,从我这个外行看起来,坏账不就是银行犯错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并没有发生全球大自然灾害,基本的物质资料没有减少,怎么就危机了?这是人出了问题。

我去年去了一趟不丹。这是一个弹丸之地,只有几十万人,但是他们治理很有意思。他们把幸福作为治国目标——政府每做一个决策,一定要调查一下,这个决策能否让人民快乐。这个国家治理得相当有序,医疗、教育全免费,大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不丹的一项重要国家收入是靠旅游,但他们限定每年旅游入境人数只有5000人左右。并且他们的签证是要国王亲自审批。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的幸福指数比GDP更有价值。

生命真正快乐,才能实现其价值。真正值钱的东西是钱买不来的,亲情、爱情是这样,真正的健康也如此。当然并不是说金钱是没有用的,在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面,我不主张太清高,钱还是有用的。只是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不能为了这个钱去牺牲那些最好的东西,你应该把钱作为去为那些最好的东西服务的手段、工具,金钱永远不能成为目的。

读图娱乐,人类被高科技野蛮化

一个人真正的生活质量、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精神素质的高低。精神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积累而来。

人要丰富心灵,要多读书,有计划地读书。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开始我对“世界读书日”这个提法感到难受,读书还有哪一天读的问题?这该是一个日常习惯。后来我觉

得无奈且有必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一个世界读书日,是针对现代人越来越忽略阅读的这种生存状态,为了提醒人们读书是重要的。

全媒体时代的强势媒体电视、网络,占据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的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这种海量信息泛滥造成的结果,是成年人孩子化——不读书,只读图,看电视,智力退化到孩童水平;而孩子则在飞速成人化——知道了很多在他的年纪不该知道的事情。这是不正常的。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书籍是文化。读书的人是有文化的。

人通过读书,进入全人类的精神传统,然后你开始自己进行思考,这就是文化。所以真正有读书习惯的人、爱读书的人是有文化的。而视频是很娱乐化的,娱乐让我们的精神死去,如果你光看电视,你还是一个被现代科技成果野蛮化了的人。

读书学习:追求结果何需太急

读书是自然的事情,不能刻意强迫。啾啾喜欢看书,她5岁的时候,就能读《窗边的小豆豆》这些书。我发现只要给孩子一个好环境,他们的智力、理解力就会自然生成,你无需去灌输。现在很多家长很可悲,逼孩子学习,适得其反。郑州一对企业家夫妇,强迫3岁的女儿认字,将孩子毒打致死;湖北的一个8岁孩子,因为不愿去课外班补习,也被父母打死。何其愚昧!可怜的孩子!

我对孩子标准就是两条:幸福,优秀。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啾啾没上过一个课外班,但她做作业也比较轻松,在班上始终数一数二。有人说你的孩子很聪明,天资好,其实未必是这样,我觉得还是方式对头,孩子整体素质好了,应该问题不大,这种情况下哪怕成绩差一点,关系也不大,但一定要把那最重要的东西得到。

一个人从小就从书籍里面感到快乐,他就知道知识才是能让他快乐的东西。现在的教育理念,让人感到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怎么能学好呢?让一个孩子讨厌学习了,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找到心灵所向,灵魂才能宁静

心灵应该丰富,灵魂应该宁静。其实一个人有丰富的心灵的话,他应该比较容易感到宁静。现在大家都好像人心惶惶,到处在外寻求名利来抚慰自己,却很少从内心去探索和生活有关的东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内心仍然比较空虚。如果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有一个很充实的内在生活的话,你不会太在乎名利,因为你有好得多的东西,那些东西给予你的享受比名利大得多。

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是盲目、糊涂的,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东西往往随大流,他觉得大家都在争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这个人是可悲的,他不能当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有自我认识:你想要什么,能要什么,什么东西对你是最好的,一定得想想这个问题。

人生意义,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

人人都有心灵的家园。它有两层含义:内在的,就是丰富的心灵,丰富的精神生活。还有一个外在的含义,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做的所有的事情,不能全是上司指挥、生活安排的。

有时候人的职业和事业可能不吻合,你的事业可能并不是你喜欢的,是你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但你千万不能放弃你内心真正喜欢的事。

我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从北大毕业以后,被分到广西一个山沟里面,做县政府的理论干事,后来分到一个县委党校当教员。当时我做的事情是给公社干部读报纸,讲上级指示。这些差事和我喜欢的哲学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我很快理清楚了我应该怎么做决定:如果我很看重成功,我可以去拍领导的马屁,求得升迁,掌握更多权利来实现自由;或者我就按自己的本性做,自己给自己松绑。我选了后者,我对领导直言自己的观点,我坚持看书,写文章,不顾人家说:“周国平还是一个臭知识分子,骄傲,脱离群众„„”我还是想要精神生活。

跟教育孩子的理念一样,我把优秀作为第一目标,把成功作为副产品。我自己是这样走过来了,老天最后给了我机会。只要你真的优秀,真的坚持,你还是能得到你应有的成功。

实际上,如果说你没有得到自己所喜欢的职业,这并不可怕,你还有希望,但是如果你没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那就很糟糕了,你是没有希望的。

怎么着才能有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一,学习,一个人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真正的学习远远不止在学校里那几年光景。另外一条,好好问问自己,兴趣到底在什么地方,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清楚自己的内心所向,加上知识的扎实积淀,你的人生不会暗淡,你的灵魂不会浮躁。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四)
《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移23卷第3期

2009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01.23No.3JurL2009

淡泊・宁静・和谐

——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殷定芳

(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阴223001)

摘要: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自然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Ii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634(2009)03-0118—04

Solitude,TranquilityandHarmony

・----——OnWordsworth'sReflections

YINDing-fangonNature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Huaiyin223001,China)

Abstract:ThepoemswrittenbyWordsworthupholdnatureandseekforthefeelingsandnotionsin

notnatural,simpleandunelaboratedexpressions.Wordsworthonlyacquiresblissandcalminhis

heart,butalsolooksfor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manandsociety.Herebuildslife'svalue.ThispaperanalyzesWordsworth’Sview

poetryasonnatureandhisseekingforsolitude。tranquilityandharmonyfromhis

KeywellastheenlightenmenttOmodernpeople.words:Wordsworth;poetry;nature;enlightenment

18世纪的欧洲,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旧世界土崩瓦解并失去了昔日的神性。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欧洲思想界追求知识,理性思想成了人类认识宇宙的最高判断。然而,那时欧洲人却在这种理性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自然界遭到破坏,人性受到扭曲,人的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物质文明的向前发展不但没有给西方人带来预想的幸福和安宁,反而使整个欧洲走向了堕落,信仰和传统的动摇与崩溃直接导致了人们精神的混乱。华兹华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感到恐惧和担忧,在他的诗中,他表达了对自然的信仰和崇拜,对物质和权力的淡泊。崇尚自然的华兹华斯对他所处时代的那种理性的破坏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新的理解。

一、“物我合一’’的自然观

华兹华斯在其诗学中曾提到“诗人是把自己的心声向人类叙述的人,他应比普通人对事物更敏感,收稿日期:2008-10-30作者简介:殷定芳(1963一),女,江苏金湖人,副教授。

第3期殷定芳: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119更赋予热情……”,认为“诗歌是人与自然的映象,,[1]416;“所有的好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圳2r]417。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华兹华斯的诗歌是他自己情感的流露,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中产生的。诗人漫步湖边时,曾看到迎风起舞的水仙花。这幅自然美景一直深深地印记在他心里,这美景给他带来无限的财富。他似乎找到了“那金色的时光”,回到了那天真纯洁的童年时代。可以看出,诗人把他在自然景物影响之下产生的强烈的感情激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呈现出来。诗人先写水仙,再写水仙对于诗人的魅力,写的既是客观之物(水仙),又是主观之情(诗人)。“这时我的心被欢乐充满,还随着那水仙起舞翩翩”。大自然的美完全进人了诗人的内心,尽管他远离自然,其心境还是在自然之中,孤寂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欢乐,感到快慰。诗人称平静时对往事的回忆一共有两种声音,那就是内心的回声和朴质的诗歌吟咏,诗人从两种声音共同的音韵中汲取对未来的信念,并让这信念带来愉快的心情。诗人在《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中写道:

独自漫游似浮云,

青山翠谷上飘荡;

一刹那瞥见一丛丛、

一簇簇水仙金黄;

树荫下,明湖边,

和风吹拂舞翩跹

●●●●●●

水仙花使诗人如痴如醉,给诗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最后诗人与水仙“翩翩起舞”,将自己融入到自然景物(水仙)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为一体。诗人不仅仅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而且还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透视出生活的本质,并向人们昭示永恒的真理。

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所生活地区的美丽的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回忆起早年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空间和时间的间离使他对自然和童年产生了美感,激励他努力去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发展的进程,使自己心灵得到平静、获得快慰,进而希望能使人类获得拯救。在诗人看来,大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他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发现大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

诗人在讴歌大自然中的湖光山色同时,又融入自己内心的主观感情。华兹华斯的诗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自然观。

成年后,诗人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讴歌自然界中的山水风景、田园乡土、花木鸟虫、日月星辰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以诗的形式表述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诗人认为,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财富,大自然给人以欢乐和智慧;自然界中最卑微之物皆有灵魂,而且它们是同整个宇宙的大灵魂合为一体的,这就是诗人“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的自然观的主旨。

二、标举童心,天性永存的自然思想

华兹华斯生活在欧洲的动荡年代,他目睹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次大革命既作为启蒙思想的政治革命实践给法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使人性中一切悖理的东西沉渣泛起。诗人曾两度来到法国,但在短暂的欢欣与激动后,他悄然离去。因为随着革命的激化,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把他推入失望苦闷的深渊,理性的幻想被新的暴力所取代,自由被新的专制蒙上阴影。失去理智的人们、流血的动乱、新的道德败坏,这一切都让他陷入理想落空的危机之中。所有这些情感与理想的危机都迫使诗人在震惊中对理性产生了怀疑,在反思中寻求人类真正的自由与归宿。华兹华斯重新来到大自然,其感受与先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此次已经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了。

120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he2009年6月Cuckoo)中,诗人给我们在诗中,诗人标举童心,追求已逝的天真欢乐的童年。在诗歌《布谷鸟》(To

讲述了一个他孩童时期追寻一只布谷鸟的故事。在一片青翠碧绿中,行踪神秘、啼声忽远忽近的布谷鸟给他天真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和遐想。此时的布谷鸟不再是一只普通的鸟,而是能召回他失去童年的梦幻的一种力量。

诗人通过回忆留在心中的五年前的美丽景致而处于愉悦的心境之中。与大自然进行和谐的交流,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学会重新观察自然。诗人崇高的思想给他带来了一种绝妙的感觉,那就是:落日的余晖!广袤的海洋!新鲜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而这些景致在五年前还独立于诗人的心灵之外,现在它们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留在心灵上的景致再次苏醒时,过去的感官的狂喜一去不复返了,诗人的感受中增加了半明半灭的思想的火花,这使诗人既体会到现时的快乐,又高兴地想到此种感受能给未来的岁月增添生气和精神食粮。他感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大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从而走向成熟。

华兹华斯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诗作中都这样引入了对童年的回忆与礼赞。这在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诗《序曲》中有更深刻的展示。诗人在作品中衷心感谢大自然在他童年时代为他孕育了纯净的灵魂,认为在儿童时代的早期印象中,如果谁不与人类所创造的粗鄙庸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是同崇高不朽的自然联系在一起,谁就能获得永久的幸福。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始终把童心与大自然和上帝联系在一起。在基督教观念中,上帝创造了一切,包括自然与人。诗人因为爱上帝,故而爱他创造的大自然,进而推溯到只有童年时期才能与大自然最接近,故而童真中包蕴着不朽的信息。华兹华斯在诗意和哲理的诠解中对孩童的崇拜达到如此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他的诗友、同样讴歌童心的柯勒律治都感到不免过分。不仅如此,华兹华斯还对孩童的无知和单纯加以赞扬。我们知道,在西方一直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对儿童也主张把他们放在育儿室里灌输成人设立的书本知识与道德教义。华兹华斯偏偏对天性未凿的童稚倍加赞赏,这实际上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主张人应摆脱文明的束缚返归自然的风尚是一致的。由此,在他众多歌咏自然的诗篇中,最受尊崇的是那些可以作为宇宙伟大的和声中一个音符,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这就是婴孩。作者意在寻真,表现出力求摆脱人的社会性、返归于人生初始时期的归根心态。

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对现代人的启示

自然界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与渊源,一切生灵都是大自然怀抱的婴儿。人在自觉意识开始以前也是自然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最初因为偷食了知识之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天庭,永远失去了目睹上帝圣容的权利,也失去了被创造之初流荡于体内的灵气,人与自然的异化便由此开始,从此人类便踏上漂泊的路程,开始苦苦寻求精神还乡之旅。欧洲文艺复兴通过复兴古希腊文化,重新发现了人和自然,然而却走上了人与自然分离的道路。人类把自己提到了近似于上帝的高度,人想真正成为操控自然的人。人类作为生命本体的存在,时时昭示着自身的强大,彰显着无限的欲望;人类在演绎着无限权威的同时,也演绎出了自身的悲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程,人类不断改变着与自然原初的和谐关系。从“上帝之死”到“自然之死”,都诉说着人与自然异化的历史,预示着人类的明天。

华兹华斯是一位有着现代意识的诗人,他早就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异化。他认为工业化使人跌人了可怕的物欲,从而道德沦丧、纯朴消失。诗人甚至发出了“世界叫我们受不了”的愤怒呼声。诗人的忧虑也预见了人类今天的处境。人类通过科学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科技创造了奇迹,奇迹演变成了神话。随着一个个现代神话的产生,自然也在一寸寸地被吞噬。从“寂静的春天”到“自然之死”,都验证着人类强暴自然的恶行。今天,生态资源的破坏、物种频频消失,人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生活的环境一天天地恶化。自然的悲剧与人的悲剧紧密相连。从“自然之死”到“人之灭亡”,只有一步之遥。技术的进步似乎是以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换来的。科学技术给/’o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

第3期殷定芳: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121极度贫乏。技术与情感的失衡,给人类带来了苦闷与彷徨。现代神话主宰着社会生活,也主宰着人的意识形态。科技的机械性把人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空心人,使人面临着严重的信仰危机,“自然之死”则使人陷入生存危机,人成了无根的存在。这一切都源于人类自身的罪孽。对自然的疯狂掠夺必然导致人性的堕落,恣意践踏的恶行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华兹华斯把归根返始作为摆脱近代文明困境的一条出路,他企图通过回归自然来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诗人产生了重重的矛盾。而诗人的矛盾也预示了现代人的尴尬:人类一方面呼吁生态保护,一方面又在疯狂地蹂躏自然;一方面呼吁回归自然,另一方面又肆虐地践踏着自身的自然性。这给今天的人们以启示是: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同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相互隔绝的生命。如果人类失去记忆,忘记历史,背弃大自然,就是对自己和对客观存在自然界的否定,而对传统的背叛、对根的疏离,就注定要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在技术与情感的跷跷板上,如果技术的一端太沉,情感便会离开生养它的土壤。没有了情感支撑,人类社会就会从荒原走向沉寂的历史。

四、结论

文明进步与人类命运的冲突到了华兹华斯所处的科学时代,呈现出了新的内容。科学作为一种主宰的力量几乎等同于万能的上帝。人们把科学技术变成了驾驭自然、征服无限的手段。但科学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又无时不在与人对抗着。

一方面,随着科技对人类霸权意识的诱发和扩增,人类早已改变了与大自然的原始而和谐的关系。人类不断征服自然,也就注定远离了自然,最终失去了与大地的亲和感,变得无源无根。另一方面,科技又历史地解放了人,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条件,同时,人类也愈来愈依赖于这种异己力量,甚至把知识、科学和权力意志凌驾于人之上,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或社会的动物,完全忽视了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探寻。正如宗白华先生谈论歌德及浮士德的意义时所说:“近代人失去了希腊文化中人与宇宙的谐和,又失去了基督教对上帝虔诚的信仰。人类精神上获得了解放,得着了自由;但也就同时失所依傍,彷徨摸索,苦闷追求,欲在生活本身的努力中寻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z]

对自我的遗忘及物质文明对生命本原的压抑所造成的人的虚无感,这正是近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所以从近代开始,欧洲文化中反思文明、追问存在的拯救意识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潮。华兹华斯的“物我合一”的观念可以说也是这个时代文明困境中的产物,其目的在于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方式来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

参考文献:

[1]RubinsteinAT.TheGreatTraditioninEnglishLiterature(VolumeII)C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

Press。1988:416—417。

E2]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6—37.(责任编辑蒋涛涌)

淡泊·宁静·和谐——读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观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殷定芳, YIN Ding-fang淮阴工学院,外语系,江苏,淮阴,223001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9,23(3)0次

参考文献(2条)

1.Rubinstein A T The Great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1988

2.宗白华 歌德之人生启示 1987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翟莉 从一首诗看华兹华斯诗歌的特征 -社科纵横2008,23(9)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集中表达了诗人观察自然时所发现的深刻的人性及其深奥意义.本文试图从文艺符号学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赏析,以凸现其诗歌主客体双向流动与建构之中的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2.期刊论文 朱喜奎 华兹华斯对诗歌的阐释 -时代文学2010,""(4)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奠基人,他是一名自然的崇拜者,他的诗歌以表现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反映了个人与自然的交流,一生中不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反映浪漫主义的优美诗歌,而且从不同的视角对"什么是诗歌?"给出了定义,总结了诗歌的特征,分析了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其理论观点涉及到诗歌的内容、语言、文体及形式.为英语诗歌和诗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期刊论文 胡希 对华兹华斯向自然延仲的生态意识诗歌的解读 -成才之路2009,""(34)

华兹华斯其诗歌创作主题多以美丽的自然景观 为依托,抒发个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反映英国工业革命后人们生活的困苦和资本主义的丑恶行径,提出以回归自然来解决问题.生态问题已越发成为全球共同瞩目的焦点,各方为挽救生态环境尽其所能.随着生态批评的出现和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评论界开始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评价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本文试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华兹华斯的诗作入手,以其诗歌创作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生态观为切入点,从而重新审视华兹华斯的生态叙事策略.

4.学位论文 郑鸿升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基督教思想 2008

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神学中基本的一些思想来诠释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论文主要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神性自然”,“上帝之爱”或者说“普爱”,以及晚期诗歌《岩石上的报春花》中的“复活”主题。在主要内容之前有一章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宗教思想“内在化”的写作特点。在主要内容之后还有一章,这章通过分析他的诗歌《永生的信息》来揭示他诗歌中特有的思想“双面性”。最后一章是结论。本文的目的是从基督教的视角来阅读和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在他自己那个时代就是争论的对象。科尔律治曾说华兹华斯是半个无神论者;埃德蒙·柏克认为华兹华斯年轻时属于和英国国教传统相对立的基督教流派,并称此流派为“异端中的异端和新教中的新教”;布莱克在1825年则说华兹华斯根本就不是基督徒,而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这些不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使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兴趣。

本文分七章来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基督教思想。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为文献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两本著作,一本是杰弗里·哈特曼的《华兹华斯的诗,1787-1814》(1971),另一本是M.H.艾布拉姆斯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传统和革命》(1973)。然后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学界研究华兹华斯的诗歌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一些学术著作。这里我引用了D.P.汉尼教授(2002)的研究成果,汉尼教授认为这些著作基本上可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对华兹华斯的诗歌同当时的宗教制度,宗教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历史性的研究,如《华兹华斯的自然循道公会》(1975),《浪漫主义和宗教:维多利亚教会中的科尔律治和华兹华斯传统》(1976),《浪漫主义的宗教改革:英国文学中的宗教政治学,1789-1824》(1998);第二类把基督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或者宗教观点作为“镜片”,透过这些“镜片”来诠释华兹华斯的诗歌,而不是把华兹华斯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真实中,这类作品不仅对华兹华斯的作品作传统的神学研究,还通过受神学影响而发生变异的非宗教理论来研究和阐释华兹华斯的作品,如《威廉·华兹华斯和道成肉身的诠释学》(1993),《华兹华斯和浪漫主义宗教的问题》(1996);第三类是把华兹华斯的诗歌和《圣经》进行互文性地比较和研究,如《词与道:语言,诗学与<圣经>诠释》(1986),《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圣经>幽灵》(2001)。接下来介绍了汉尼教授在其论述中没有触及的两本研究华兹华斯诗歌与基督教之间关系的论著。一本是埃得温·斯坦因的《华兹华斯用典故的艺术》(1988),此书明确指出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运用到的《圣经》典故只有40个,并在第六章专门讨论这些典故的应用,这些章节可归入汉尼教授分类中的第三类;还有J.R.巴斯的《浪漫主义和神的超然性》(2003),巴斯所持观点独特,认为华兹华斯处在基督教诗人和世俗诗人这两个极端之间,是一个极端虔诚的《旧约》诗人,我觉得此书可归入分类中的第二类。通过文献的阅读与分析,我发觉《圣经》对华兹华斯诗歌与文学创作理论的深刻影响已被西方多位学者论证。学者们不仅运用J.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还运用G.热内特的跨文本和元文本概念来研究《圣经》对他诗歌的影响。在文学理论方面,《新约》中的“道成肉身”的思想对其文论的影响已被公认。华兹华斯认为语言不是思想的外衣,而是思想的化身,媒介就是信息本身。汉尼教授干脆称他的创作理论为“道成肉身的诗学”。此外,韦斯特布鲁克认为对华兹华斯影响最大的《圣经》叙述是寓言和词源性的传说并认为可把华兹华斯的许多诗歌当作寓言来阅读。18世纪出现的卫斯理宗也被公认为能对华兹华斯产生实质影响的基督教流派并得到充分的研究。通过受神学影响而发生变异的非宗教理论如人类学(沃森,1982)来研究和诠释华兹华斯的作品实在是项艰巨的工作。所以本篇论文主要是通过基督教神学中基本的一些思想来诠释华兹华斯的作品。本篇论文主要讨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神性自然”,“上帝之爱”或者说“普爱”,以及晚期诗歌《岩石上的报春花》中的“复活”主题。在主要内容之前有一章讨论华兹华斯的写作特点,在主要内容之后还有一章专门分析诗歌《永生的信息》。最后一章是结论。

第二章讨论华兹华斯的写作特点。首先回顾1940年大卫·塞梭爵士编写的《牛津基督教诗歌集》,发现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在内并不在其中占显要位置。把华兹华斯的诗歌和其他代表性宗教诗人的作品相比较,我认为他在英国宗教诗歌史的过低地位与其写作特点有关。斯坦因认为华兹华斯的诗歌中用到《圣经》典故的只有40处,而引用弥尔顿诗歌则有500多处。很多宗教诗人用诗歌来重述《圣经》的某些故事,而我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却从未发现此类诗歌。因此,他被这样定位似乎也不足为奇。那么在分析《圣经》对其诗歌的影响时,为什么众多学者肯定《圣经》对其诗歌与文学创作理论的深刻影响?我认为那是因为在表达基督教和《圣经》对其诗歌的影响而言,众多学者都认为他的诗歌特点是“含而不露”。用哈罗德·布鲁姆的话讲叫“典故的内在化”。用韦斯特布鲁克的话讲“是由于其诗歌和《圣经》的互文性不仅停留在词,词组和句子,还存在于文本,类型和体裁上。”因此,表面上看来,其诗歌中的《圣经》典故零碎。但正如韦斯特布鲁克所说的那样:“《圣经》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存在就象白噪音一样微妙与弥漫,象幽灵一样萦绕不散。”我觉得就基督教思想对他诗歌影响而言,可用“基督教思想”来代替韦斯特布鲁克这句话中的“《圣经》”。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当然会有“上帝”这样的宗教字眼,但是这些字眼常与诗歌主题无关,甚至有时扮演感叹词的角色。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上帝”或者说某种神秘的“精神”往往隐隐约约地潜伏在文本下面,我们只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其他一些基督教思想在其诗歌中的表现也往往如此。了解华兹华斯的写作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诗歌。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五)
《我的幸福观—追求内心的平静》

我的幸福观—追求内心的平静

幸福是什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升官发财、平步青云是一种幸福;有人认为腰缠万贯、一掷千金是一种幸福;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一种幸福。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的幸福观却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内心的平静才是一个人的真正幸福。

保尔柯察金曾讲过:“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这样度过,不因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可耻,不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追求。当人在临终的时候,如果内心能平静安详,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因为他感觉放心,对周边的人放心,对自己的过去放心,没有遗憾,没有焦虑,没有后悔,没有担心,难道这不是最大的幸福吗?

内心的平静是一种心智和谐状态、是一种身心安全的舒畅感受、是一种人性原有的感觉,是一种充实、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活法,更是一种境界。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淡然的内心平静,《菜根谭》中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是一种洒脱的内心平静,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一种超然情怀的内心平静。

要想达到内心的平静,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说过:“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工作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通过把每天的工作做好,坚持奉献自我,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智慧,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的工作宗旨,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经过不断地积累,我们也可以像沈浩、牛玉儒、杨善洲、郑培民那样,诠释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我想我们的内心将是平静的。

第二、乐观生活,活在当下。我们知道:生活犹如一面镜子,你朝着它皱眉,它也朝着你皱眉;你朝着它微笑,它也会朝着你微笑。也许我们的昨天充满了坎坷,我们的今天面临着许多压力,我们的明天还有很多未知,但我们应该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我们也要重视活在当下,因为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这更需要我们坚持追求幸福的梦想,坚持追求进步的梦想,坚持追求内心平静的梦想。坚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第三、坚持学习、坚持进步。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揭示了人生有限,学无止境的道理。因此学习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新时期的基层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领域更宽更广。因此,作为基层工作人员,要干好工作必须拥有一定的知识,知识的取得和积累就是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拥有知识,更新知识,壮大自己,增强素质,提高水平,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形势的要求,理解、灵活的运用政策把分管管理工作做好。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平安、幸福、和谐社会奉献我们的青春吧!为圆我们的法制梦奉献我们的青春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我们的青春吧!为能达到内心的平静而努力吧!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六)
《古诗阅读》

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篇七)
《追求内心的安静平和》

追求内心的安静平和

人在烦躁时,往往看什么都不顺眼,干什么事都不顺心,和谁都想吵一架,这样的心情,自然难以做好工作,难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难以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所以我们需要calm down,把内心的烦躁驱逐出去,回归安静平和的状态。

人的烦躁多来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任务的难以完成:常立志不能立长志的苦恼、进步速度太慢、个人能力的不足、生活枯燥无味、工资待遇低、职位得不到晋升、同事难以相处、家庭任务或者工作任务难以完成等等,都会造成我们情绪的烦躁。有些我们通过努力就可以解决,有些我们无论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改变。每个快乐的人,不是烦心事少,而是怎样看待这些烦心事。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事,我们就努力去完成,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的事,就坦然面对,即使是要面临责备、降职、失业等困境,也保持一颗平常心,急躁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能让事情越发糟糕。

加措活佛说过,一生中,我们要经历许多事情,而心灵像一个筛子,在世事的颠沛流离中,慢慢的一些事就漏掉了。不过,对于智者来说,他们漏掉的是那些不愉快、不痛快的过往,而会记住那些美好的瞬间,美丽的事物,记住他人的美好和善良,并时时充盈自己的内心。宽容、大气的生活会让我们更容易找到内心的宁静。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追求内心的宁静 内心宁静的诗句 追求宁静安心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追求内心宁静自然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717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