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矛盾的诗句

矛盾的诗句

2016-03-02 11:16:5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矛盾的诗句(共4篇)古诗中的哲学道理古诗中的哲学道理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4、“横看成岭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矛盾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诗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

8、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憙《观书有感》,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诗,体现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1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诗启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

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1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1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2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4、“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诗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2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7、“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8、“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9、“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或者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30“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3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点既对立又统一。

33、“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5、“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36、“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体现了唯物辩证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37、“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

3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体现了认识论原理:“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9、“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体现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矛盾的诗句

40、“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了由于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4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体现的哲理: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4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上述两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43、“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体现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4、“富润屋,德润身”体现了意识对人自身具有调节作用,正确的意识对提高自身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将某一事物当做原因来看待,预见它可能产生的结果,尽力争取未来好的结果。

4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48、“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体现了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和部分的相互关系中综合考察对象,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矛盾的诗句

49、“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体现了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要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体现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1、“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体现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5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53、“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这句话意思为“专心致志地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仿佛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风光。”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都有其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仅停留于当前,也要考察过去、预测未来。

54、“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体现了按照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是做事成功的前提。

55、“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56、“吃一堑,长一智”体现了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7、“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体现了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4.

5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59、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早上惩罚。

60、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61、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用静止观点看问题。

6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6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64、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观点。

6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

66、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67、喜鹊报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68、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9、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70、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71、画龙点睛: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点。

7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7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74、画蛇添足:尊重客观规律,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75、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76、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

7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没有从实际出发。

7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79、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8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81、纸上谈兵:割裂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二忽视实践。

82、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3、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就会成功。

8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观点看问题。

85、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86、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次序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87、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观点看问题。

88、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不能不顾个性,一味模仿,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89、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90、教学相长:矛盾的对立统一。

9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或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矛盾的诗句

92东施效颦: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会闹出笑话的。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9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9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5、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96、好事多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7、读书破万卷,下笔有如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9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99、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10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成语、俗语、诗词——哲理

1、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2、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规律性,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3、高瞻远瞩——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难处理好。

5、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两点论。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8、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10、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1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2、盲人摸象——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来判断事物,以偏概全。

1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14、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5、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矛盾的诗句

16、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弃旧图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促进和支持新事物的发展。

17、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8、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1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最终战胜旧事物。

20、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多行不义必自毙——与社会发展规律或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必然会自取灭亡。

21、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3、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24、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矛盾的特殊性。

2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6、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普遍性。

27、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28、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29、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主次矛盾。

30、隔靴搔痒——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31、白璧微瑕——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事物的量的积累。

33、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4、顺水推舟——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35、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36、量力而行——要尊重客观规律,尽力而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37、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38、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39、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奋图强。

40、统筹兼顾——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4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展的观点

4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4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坚持适度原则

45、不塞不流,不止不行——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6、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47、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的社会性,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

4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4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50、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事物的因果联系。

5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同一事物不同的认识角度有不同的认识。

5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联系的观点

5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5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决定认识

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发挥主观能动性

5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7、天将天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内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58、三人成虎——谣言有时可以掩盖事物的真相,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59、细节决定成败——部分对整体的作用,部分影响整体。

60、未雨绸缪——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61、审时度势——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2、和而不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6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64、物是观念的集合;神灵天意决定社会的变化;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5、过去的美德可以成为现代的罪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篇二:《哲学诗句》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

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篇三:《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中平和、淡泊、宁静的意境中隐隐透出他仕官情结和田园情结在心里深处的反复交替的碰撞,表现为对人生的无奈、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思想和风格都极其独特的伟大诗人,其开创的田园诗隐含了诗人抱负成空的苦闷和愤懑,为了更好地解读其诗歌,笔者就冲谈诗风对其矛盾心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提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过武昌大守,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陶渊明年仅八岁时,父亲早逝,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和妹妹依靠寡母孟氏抚养。从小孤独的他农忙时,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闲下来便在家里读书。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诗自娱以示其志,受魏晋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忘怀得失。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有着火热的情怀与宏大的抱负,祖辈的业绩曾鼓舞着他。二十九岁时,曾出任江州祭酒之职,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三十岁那年,妻子死后,诗人更加孤独。不久就辞官回家,隔了一些时候,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然而被

他拒绝了。陶渊明三十五岁时,成了桓玄的幕僚,不久他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桓玄的篡逆,东晋政局的变化,母亲的病逝等原因,他借故辞官回归故里。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又想到归隐。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因为家庭负担过重,官僚的腐化,苛捐杂税多如牛马毛,,风雨的不调加之自己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更加贫困了。于是他又来到彭泽任县令,此时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上任仅仅八十一天的他真正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为此感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①。从此归隐终身不仕。

陶渊明五次的出仕和归隐,原因出于两方面:最初一次出来要奉养老母,最后一次出仕是因为抚养子女,而中间几次的出仕是满怀远大抱负的。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痛苦的,他一次次目睹了官场的黑暗,自己的宏伟理想不能实现,其内心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心灵深处矛盾冲突之后看似的平静。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逃避世俗的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更是有意识追寻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行动为这个黑暗污浊的世界留下一线光明和正义。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是最有思想的诗人之一,主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的陶渊明并非恬静平淡,有着读书人的“修、养、治、平”的立德立功的思想。然而岁月的磋砣,现实的黑暗,让陶渊明领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他没有被外界现实迷乱,把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隐寄于诗歌之中。其田园诗作中充分表现他归隐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二、陶渊明创作的《归田园居》,诗中把田园风物,稼穑生活和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有机融入诗中,自己也成为诗中的一员,充分

把自己的矛盾情怀在田园冲淡诗风中表现得深刻、含蓄。

陶渊明自辞彭泽令之后第二年春天,写下了《归田园居》五首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分为三段,前八句为第一段,追叙误落尘网最终返归田园,说明诗人个性与仕途的冲突。“适俗韵”即,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这是诗人从来没有学会的东西。作为真诚率直的诗人其本性与淳朴的山林,宁静的自然有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年少时的诗人,曾想出去做一番事业,但发现官场的虚伪,淳朴风气已消失,做了官却不能保守节义,于是他选择回归田园。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接下来诗人连用了三个比喻:以“尘网”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尘网的诗人。“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为第二段描写回归田园的优美宁静的风光。有近景,有远景,动静结合。诗人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田亩、草屋、榆树、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一经诗人点化,增添了无穷情趣,蕴含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深情。最后四句,直抒胸怀。表现了回归田园的诗人生活悠闲,心情愉快,和开端两句呼应。诗人把平和散淡的田园风物和自己在官场的亲身感受,有机融为一体,隐寄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满怀抱负的他离开官场,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批判和控诉吗?作者写田园景物并非仅为了写景而写景,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无比丑陋。面对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他内心是极其苦闷的,只能归隐田园。从这首田园诗歌可见诗人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诗人将其内心的悲愤含蓄地融入诗中,他虽然无力改变现实,但是内心是极其悲愤的。由此可见他的归隐,他的田园诗,并非仅仅描绘诗话的田园仙境,

而是寄寓诗人无限的伤悲。

《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常恐露霰至,零落同草莽”。进一步写出自己只是隐居山村的古农,住在如此与世隔绝的山村,世之盛衰已不用再谈,只能谈自给自足的桑麻之事。每日所想的事,也只是桑麻生长状况及黎庶之命运,唯有担心霜雪早至,使我不能得到如期的收获。这首诗侧重对人际环境描写。在这种幽静的乡村,只谈与桑麻及黎庶的生长和作者内心曾拥有远大志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平和淡泊的田园诗风中隐露出作者内心的苦衷,要造福于社稷黎民,官场又如此污浊,壮志难酬;要隐居山野,无所作为内心实难平啊!

归田园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初归田园参加劳动的新鲜感受。他的劳动感受与普通农民不能等同看待,包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思考。这首诗宛如日记,寥寥几笔,简洁形象地勾画了诗人如诗的劳动场景: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的小路旁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其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说明了陶渊明为了保持纯洁的志愿,高尚的人格,宁可选择辛苦的乡野生活。一代文人本应大展宏图,然而残酷的黑暗官场,让诗人望而却步,于是作者痛苦地归隐了。陶渊明把这种痛苦有机融入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正是陶渊明能从极其矛盾的心理中得以解脱出来的原因。由此,创作了这样意境极其优美,内涵尤为丰富的田园诗篇。

这首组诗在优美、宁静、如画的画卷,凸现的是一代文人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思想矛盾斗争之后,为了保持高洁,最后选择归隐的伟大人格。

三、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这种艺术境界正是作者矛盾心理的升华,最具有代表性是《饮酒》组诗。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也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写的。诗作中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心与自然泯一的诗风,更是诗人完全看透社会,把自己一生的辛酸,矛盾巧妙隐藏诗歌之中的结果。

这组诗,虽然以“饮酒”为题,可里面不是仅说喝酒的事,而是讲述人生的很多哲理。“酒”既是一种“饮食”,又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麻醉剂”。深知自己的言行都是别人无法理解的陶渊明只能把自己从儒家思想出发的报国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种种不满完全寄托于田园的宁静,冲淡的诗风之中。

《饮酒》诗的开头有一篇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比较明确地交代了组诗的创作背景。这是冬季农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诗人“闲居”时反而“寡欢”可见精神上诗人是孤独的。农事的稀少,漫漫的长夜,诗人如何排遣那些忧伤呢?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自己的影子干杯。“醉”是一种解脱,陶渊明的这种是在黑暗官场壮志难酬的“醉”,虽醉犹醒,醉了仍能写诗。从这篇小序和二十首《饮酒》诗,让我们看到一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形象,他是多么忧伤啊!

《饮酒》组诗其一是“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这一首诗是诗人对人生观的思索,独自一个人喝着那些送来的酒,想起同酒一起送来的“忠告”,边饮边思考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他明白了人世间的盛衰、祸福进退的更替代谢的大规律,决定放弃官场的利禄,在家种田,即使妻儿一同挨饿受冻也罢!他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荣华而违背自己纯洁的本性。

篇四:《形容心情矛盾的句子

1、注定要承受的折磨,我用眼泪一次次地诠释。

2、真正的爱情,不是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

3、雨与雨述说忧伤,那一定是泪流成河。

4、遗忘了微笑,胜于记住了悲伤。形容心情矛盾的句子

5、一些事,只配当回忆,一些人,只能做过客。

6、我只是突然很想你,就这么简单而已。

7、我们就像硬币的两面,不分开,却永远不会在一起。

8、我不要轰轰烈烈的爱情,平平淡淡才是美。

9、伤了心,忘了情,拼了命,10、离开我就别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缝补也会遭遇穿刺的痛。

11、多少句的我爱你,憋在心里,却再也说不出来。形容心情矛盾的句子

12、尘封的记忆,残留着邂逅的美丽。

13、不要执着的为谁沦落,不要在等待中让沧桑爬满脸庞。

14、不管结局是否完美,我的世界不允许你消失。

15、爱情是两个人的天荒地老,不是一个人的一厢情愿。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矛盾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古代矛盾的诗句 古代矛盾的中国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矛盾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矛盾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7559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