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2016-03-05 12:18: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扭转困境的古诗词(共3篇)浅析传统诗词发展的当代困境“ 并存”不等于“共荣”——浅析传统诗词发展的当代困境摘要:以张中宇先生的《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影响》一文为基础,反思传统诗词发展的当代困境。根据“反映论”原理,从社会历史语境变迁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这一个方面进行探讨,浅析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并存”但不“共荣”的尴尬境地。...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扭转困境的古诗词》,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浅析传统诗词发展的当代困境》

“ 并存”不等于“共荣”

——浅析传统诗词发展的当代困境

摘要:以张中宇先生的《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影响》一文为基础,反思传统诗词发展的当代困

境。根据“反映论”原理,从社会历史语境变迁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这一个方面进行探讨,浅析

传统诗词与现代新诗“并存”但不“共荣”的尴尬境地。

关键词:传统诗词 当代 发展困境

“整体观察整个古典时期,可以发现中国诗歌基本上是多样并存、各体竟相发挥作用

的格局”[1]固然没有错,但还是应该看到即使是“多样并存”也是有主次之分的,要不何来“唐诗、宋词、元曲”之说?但唐诗、宋词、元曲并不意味着唐只作律诗,宋唯有词,元只唱曲,而是旨在说明各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富有代表性的主体文学样式。诗词多样并存但绝非等同于它们各体俱荣。

一、 平民意识与通俗走向的“重创”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0世纪诞生了中国的白话新诗。由于它是“在剧烈变化时

代于短期内猝然实现”[2]的,经历了文言与白话的巨大转换,因此也就“导致中国新诗缺少一个新、旧诗歌体并存,有利于新诗吸收、消化既有诗歌成果的必要过程和新、旧诗歌的衔接过程。”[3]由于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和精神气质是启蒙主义”,[4]而源于欧洲18世纪的文化思潮的启蒙主义又体现着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和“具有平民性”的特点。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而是批判封建主义、呼唤现代性。这一运动性质就决定了五四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极力批判。革命的热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理性,没有发挥鲁迅的“拿来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是采取了一概否认的偏激行为,尽管它很迅速、彻底的适应了时代巨变的需要,但同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高扬现代性而忽视传统性的文化断层局面。

陈独秀在《文化革命论》中提出了“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

国名文学;周作人也提出了平民文学的主张;矛盾提出扫除贵族文学的面目,放出平民文学的精神。[5]由此看见,五四文学是在主张平民文学,白话文运动的内涵也就是平民主义。然而传统的诗词样式,尤其是与人们联系颇为紧密的诗词是具有”贵族气”与“文人味”的。雕琢字词,隐匿情感,严格的韵律、词牌格式,都是传统诗词与平民百姓保持着距离。即使是律诗繁盛的唐代,作诗的主体也仍旧是一班文人墨客,平民没抒情的

空间也不具备抒情的条件。“推敲”太难,格式太严;在看“凡有井水处,皆能哥柳词”的宋代,词较之诗歌形式更加自由灵活,但由于“古典时期注重传统文化环境,因此古典时期的新诗大多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出现,将古典诗歌作为了一种重要的现实参照”[6] “新诗”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得不、或多或少地带有主流的色彩,仍旧抹不掉创作者与接受者间的身份差异。(当然也不能否认新的诗歌样式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因此种种,传统的诗词样式就不能在满足革命后的时代需求了。

诗歌样式本事人所创造的,但随着诗歌不断发展,反而要人去克制情感与浓缩语言去适应这一创造物,此时诗人与诗词样式的关系(用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就犹如时装模特与衣服的关系。时装模特把自己有血有肉的身体练得雕像一般冷漠,让面孔尽量定型为面具,然后迈出机械的步子走向前台,以一具具美丽的行尸走肉为换不尽的时装撑起旗杆。衣服本来是要装饰身体的,模特的职业却把身体弄成了衣服的附庸。传统诗词样式亦如此,诗人创作诗歌,中规中矩,不知是该形容为“作茧自缚”,还是“削足适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语言存在着相当大的依赖性。而中国近代语言有两个走向,“一是通俗化,一是近代化”[7]。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完成了语言通俗化的过程,而语言的近代化则体现为随着近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名词和新词语,以及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而形成的的外来语,然而这些正如梁启超所说:“社会之变迁日繁,其新现象、新名词日出,或从积累而得,或从变换而来,故数千年前一国之文字,必不能举数千年后万流汇沓、群族纷拿时代之名物、意境而尽载之、尽描之。”[8]古代词语是无法表示新概念的。语言本事诗歌的载体,古朴、典雅的文言词是传统诗词的血肉。然而面对新时代、新世界,人们有了新思想却再也找不到与之相应的的文言词,再怎么“推敲”都只是枉然,没有了血肉便也就不再有躯体的存在了。即便勉强用上也是文白间杂,算不得纯粹的真正意义上的古诗,不仅失去了古诗的韵味而且毫无美感可言。时代、思想文化环境的变迁尤其是社会的重大变化必将产生新要求,而这也就包含了对新的文学艺术样式的需求。“平民意识”的强化,使得一身“贵族气”的传统诗词不再受亲睐而渐至冷淡。市民的文化需求是通俗化的,典雅的古典诗词难于写也难于懂。根据“艺术生产论”,文学创作到读者接受的过程就是制造商品到商品消费的过程。传统诗词样式不再具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对于“消费者”不怎么干兴趣的商品,“厂家”也就只能停产另寻他路。不可否认当今仍有一小部分人从事旧体诗创作,但那也只是“自娱自乐”罢了,当真能为广大读者接受并爱不释手,集结成书的又有几何?

张中宇先生在《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一文中认为旧体诗的低靡现状是有新诗的打压造成的,其实不然。不论是旧体诗还是新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都尤其存在的客观价值,但同时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传统诗词样式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历史语境下,主客观因素决定了它不再是新时代有着求新、求变心理的读者的宠儿,这是规律的使然,而不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新诗压制”造成的。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平民意识与通俗化走向给传统诗词样式以重创,不仅降低了“消费能力”也削弱了“生产能力”。

二、现代传播媒介与商品化机制的“恶化”

传统诗词样式受到平民意识与通俗化走向的重创之后,其过分定性的舆论环境和自身的固有缺陷,使传统诗词样式不具备与新诗竞争的能力。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抒情性文学——诗歌不再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主要途径,甚至现在说到某人是个诗人,众所周知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无暇顾及字词的优美、情感的含蓄,而是需要迅速的提炼有效信息并接收。报刊、杂志、网络、影视应有尽有,在满足人们视觉需求的同时还伴有听觉甚至触觉的享受。现代传播媒介日益扩大其在现代人日常生活甚至精神世界的参与性,面对此趋势有人发出疑问“传统纸质书籍是否会被电子刊物取代?”由此看来,不仅仅是传统诗词样式的冷门而是整个诗坛的不振。不知是否有人曾这样想过:现代意义上的“诗”会变成“诗歌”回到诗、乐、舞三者合一的时代?以“情歌”的方式来替代诗作会更加适合现代人凡事求“经济效益”的口味呢?

于20世纪处最终确立的稿酬制度,对我国文学界的重大影响就是直接促进了作家群体的扩大和创作事业的繁荣,并为职业作家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将文学创作纳入了商品化的机制。文学创作不再单一的只是“抒性情”而与经济利益挂上了钩,这也就是文学这一文字与情感的混合体不再纯粹。某些所谓的作家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稿酬,对创作新诗尚且不再精益求精而是粗制滥造,更何况是需要精心雕琢的旧体诗创作。传统诗词样式根本无法适应作家短期“多产”的目的,自然也就受到冷落。在与新诗的竞争的环境中本义处于弱势,而现代化传播媒介与商品化机制更是“恶化”了它的处境,使之虽与新诗并存但不能共荣。

注释:

[1][2][3][6]张中宇.传统诗词样式对现代新诗的双重影响,文学评论.2006年第一期

[4]杨春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

大学出版社.2005:4.

[5] 杨春时.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现代性视野中的五四文学,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广西师

大学出版社.2005:8.

[7]郭延礼、武润婷.中国文学精神(近代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13.

[8]梁启超.新民说-论进步,饮冰室合集.57.

参考文献: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二:《古诗文补充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补充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情绪?

杨花、子规、明月、风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明月当做使者„

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上街任意的知心人„

情景交融,借明月之景„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2.《望岳》

(1)请赏析“岱宗夫如何”的妙处。

开篇运用设问,说明诗人对泰山仰慕已久。

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以设问统领全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写出泰山的延绵高大,这是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请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积极向上、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蒹葭》(1)诗歌中的景物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冷寂的晚秋图。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对美好爱情及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和相思之苦。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小园香径独徘徊。

(1)从练字角度,赏析诗句中的“新”和“旧”的妙处。

运用“新”和“旧”进行对比,表达景物依旧而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思。表明时间又过去了一年,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几时回: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词人由此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美好希望。

(2)请欣赏“去年天气旧亭台”中“去年”的妙处。

“去年”二字把今夕两幅相同的画面重叠在一起,抒发了词人怀念旧人之情。

5.《行路难》

(1).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却不能食,,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对情谊有留恋,对仕途不顺的悲愤忧郁,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2)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什么?借用历史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借用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日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基业。

6.《观刈麦》(1)从表达方式与内容看,全诗前半部分是揭示了及赋税的沉重 ;后半部分是 议论抒情 ,表现了 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

(2)白居易《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卖炭翁为衣食所迫产生的奇妙心理,请找出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并做赏析。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句诗写农民在南岗麦田低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表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的情景以及农民的痛苦生活。

7.《钱塘湖春行》(1)中间两联描写了莺、燕、春、草四中景物,动静结合,独具匠心,请从中摘录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句进行赏析。

示例:“几处”“早”写出了初春黄莺还不多,“争”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黄莺竞相飞上枝头欢唱的景象。“谁家”“新燕”写出了燕子还不多,用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

而兴奋的神态。这两句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使至塞上》(1)简述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变化。

因被排挤出朝廷而孤独,悲伤,但看到大漠雄浑的景色之后,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从而变得豁达。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示例:“直”写出大漠孤烟的挺拔坚毅之美,‘圆”写出了落日的又大又圆,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请把“草色眼看近却无”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示例:在天街小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进细看时,小草似乎又偷偷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

(2)表达了诗全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0.《雁门太守行》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1)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们的什么特点?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高昂的士气和爱国热情。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们传颂,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他进行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边关战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1.《关雎》(1)请从修辞角度,分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兴”的修辞(艺术手法)。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2)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本诗表达了年轻男子对淑贤美丽女子的爱慕和追求,全诗通过对追求姑娘的整个过程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的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炽热专一。

补:《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菜,白露未已。”作用。

一是起兴句,引起下文;二是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爱慕之人的真挚感情。三是烘托下文萧瑟冷漠气氛,流露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12.《无题》(1)请从练字角度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的妙处。

两个难字表象似同,实义有别: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指离别时的痛苦。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写了诗人离别相思之情。

13.《游山西村》(1)请赏析“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两句。

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补:山西村有什么特点一是热情好客的村民,二是优美的景色;三是淳朴的风土人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赞美了乡民的纯朴、好客,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补: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描写了山西村山水环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蕴含着哲理:困境中往往孕育着无限的希望,面对困境时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出路。。

1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品析。(“分”的效果) “分”“翻”的意思是演奏。形象地写出了乐器演奏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的热烈 气氛。这两个动词传神地写出军营生活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勇猛雄壮的气势;动感强烈,有力地烘托出一种紧张气氛和豪迈气概。

(2)这首词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国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15.《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

篇三:《如何扭转高中语文教学困境》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如何扭转高中语文教学困境

作者:杨旭乾

来源:《当代教育探索》2013年第05期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困境”中的高中语文教学如何突破瓶颈,语文教师应当手握“三大法宝”,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语文教学的困境。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进行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提问有启发性,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善于运用对比、设问等语言修辞方法,并根据教材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向学生提出一些精心准备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找出答案,最终解决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他自己习得的,结论也是他自己分析总结出来的。从而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心理上获得满足,进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教学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最首要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初始阶段,教师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时,要求教学语言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经过激情满怀的语言鼓动后,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兴趣最浓,在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应该立即转入新课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收拢学生的思维,可以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求解问题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对所学知识乐学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推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运用启发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语文的学习。

我在教学中也做过多种尝试。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雷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模拟出了“雷声”等音效,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当下的情景;在教学《长亭送别》时,笔者就播放了李叔同的《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不一样的惜别之情;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笔者就用视频播放了赤壁江畔的景象,让学生想象当年赤壁的情景。这些方式的运用,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

二、整合教学资源,实现“用教材教”的教育理念。

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整合以及创造,以此来弥补教材在编写上的缺憾。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观念上进行转换。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应高度重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教材内容作出一定的取舍与补充,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而构建符合学情、班情的教学模式。

高二年级的学生,在感知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阅读的广度增大、目的性与选择性都有所增强。这一阶段学生的理论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能力的发展也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应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注意利用教材的比较阅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高二下期的《项链》与《陈焕生上城》一文就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学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区别。西方小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主要采用了心理剖析的方法,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心潜在意识的变化。例如,在描写玛蒂尔德时,作者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来表现她渴望摆脱寒酸、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受人奉承、生活优裕的贵妇人的梦想。中国小说如高晓生的《陈奂生上城》中对陈奂生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对其动作描写诸如:“悠悠上城来”“一晃荡晃荡”;肖像描写比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景物烘托如:“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等手法来体现的。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通过鉴赏阅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高二阶段主要是以鉴赏审美性阅读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发展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对文章的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可以是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些许幼稚的疑惑,还可以是富有创意的个人理解。教师应努力让学生直接感知原文并融入鉴赏对象,完成个性的审美体验。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学生直接接触作品后,会感知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作品的体验,然后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解惑。在阅读的个性体验中,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而应将阅读理解的机会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鲁迅先生曾经在论及《红楼梦》时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愤懑,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由此可见,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那只会塑造出一批思想僵化、不会变通、没有个性、不懂创新的平面人。总之,充分利用中外文学名著的鉴赏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健康个性的重要手段。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更新和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开放而充满活力的高中语文新课堂,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鲜明生动的教学内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事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悦地增长知识,启智益思,语文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扭转困境的古诗词》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古诗词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
  • 1、高二必背古诗词(2016-01-05)
  • 2、高二古诗词必背(2016-02-25)
  • 3、灯会古诗词(2016-03-09)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扭转困境的古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扭转困境的古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836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