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2016-03-06 10:11:3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共4篇)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高考诗歌鉴赏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鉴赏古诗鉴赏0127 1944杨柳枝词(其一)刘禹锡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

篇一:《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高考诗歌鉴赏》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鉴赏

古诗鉴赏

0127 1944

杨柳枝词(其一)

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的乐府小章《杨柳枝词》,一共有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可说是这组诗的序曲,鲜明地表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革新精神。

首句“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曲,用笛子吹奏(羌笛是笛的一种),其曲调流行后世,南朝以至唐代文人鲍照、吴均、徐陵、卢照

的乐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之句,所以刘禹锡诗中以桂树指代

《招隐士》篇。《招隐士》虽然篇章短小,但情辞悱恻动

南齐谢朓与王融、唐崔国辅均有歌词,即从此两句衍化出

是淮南小山的歌词。《梅花落》曲原出塞北,歌咏梅花,

方,所以刘禹锡拿它们来与《杨柳枝词》相比。

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落梅花”即指奏《梅花落》曲。王维诗云:“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别》)即化用《招隐士》句意。这都可以说明这两个作品在唐代的影响。

刘禹锡固然也重视这两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影响,但他本着文学必须创新的原则,向时人提出:“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指出《梅

花落》、《招隐士》这两个作品毕竟是前朝之曲,不要再奏了,现在还是听我改旧翻新的《杨柳枝词》吧。《折杨柳》原来也是乐府旧曲。乐府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曲,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枝词》,相和歌辞中有《折杨柳行》,清商曲辞中有《月节折杨柳歌》,其歌辞大抵是汉魏六朝的作品,都用五言古体来抒写。唐代不少文人所作《杨柳枝词》,从白居易、刘禹锡以至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薛能等的许多作品,却都用七言近体的七绝形式来写作,虽然内容仍咏杨柳或与杨柳有关的事物,在形式上确是翻新了。唐人常用绝句配乐演唱,七绝尤多。《乐府诗集》都编入近代曲辞,表明它们是隋唐时代的新曲调。

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唱和酬答,白居易有《杨柳枝》组诗八首,其第一首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组诗九首,就是与白居易唱和之作,因此首篇“塞北梅花”一章,在构思、造语上都非常接近。比较起来,刘的“请君莫奏”二句比白的“古歌旧曲”二句,语言更为精警动人,因而赢得更多读者的喜爱。这两句诗,不仅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精神,而且那些致力于推陈出新的人们,也都可以借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因此可说含蕴丰富,饶有启发意义。

本篇上下两联都接近对偶,每联意思都对称,词语则是大部分对称,于大体整齐匀称中显出流动自然之美。

(王运熙 施绍文)

篇二:《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错题回顾,课后作业的讲解

一、 课堂导入

完成一篇古诗词鉴赏

1.李白《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3)诗歌最后一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古诗词鉴赏的解析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主观分析题(包括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复习指要

(一)鉴赏字词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

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的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解题指导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含义,探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着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着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⑥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炼)着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四、课堂巩固

1.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1)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 。

(2)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请描绘出来。

(3)“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 ,也暗指 。

(4)“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5)“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中“上”在炼字上有和好处。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五、课堂总结

六、课外练习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参考答案

1.C

2.答: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3. 歌颂了将士无怨无悔驻守边关的赤胆忠心和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

1、 怀乡情

2、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3、 自然界的春风,朝廷的关心

4、解析:羌笛吹的曲调恰好是哀怨的《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4、 解析:“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1、 答:“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 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塞下曲》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雪花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篇三:《诗歌赏析专练》

诗歌赏析专练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舟行 [明]吴承恩

①②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注释】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

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 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力,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

机的画面。 (评分说明:“白鹭”、“水边”、“翻飞”、“充满生机”作为赋分点,缺一

项扣1分,扣完为止。)

(2)从“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怎样的诗人形象?

诗人以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评

分说明:“闲适的心情”、“倚窗而立”1分,情感1分)

2、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更深”是夜深的意思。(“阑干”是横斜的样子)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诗句描写了蛰虫涌动,春天来临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惊喜(喜悦、喜爱)之情。

3、 野 池 唐·王建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蜒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植物 丰茂(茂盛、果实丰硕)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意思符合即可)

4、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愉快(髙兴、愉悦等)。 “人意好”(“好”“意 好”)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

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繁花密林中 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

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5、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1)诗歌首句“去雁(仅答“雁”不给分) ”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一个“衔”字把空中一轮

明月被松梢遮掩的情形,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对即可)

6、 《塞下曲》(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①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 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 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

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

① 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 化用典

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

①7、 秋夜曲 张仲素

②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

水。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

限的关心之情。(,“思念”“关心”各1分)

8、 田家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9、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

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10、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全文: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

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

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

哪个季节的图画? 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1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

.燕子衔泥筑巢(1分,答:“燕子于飞”不得分),鸳鸯在恬然静睡(1分)。

(2)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

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满2分为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

悦、闲适的心境之情。(答出“安适”、“喜悦”的意思即可)

12、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春风、柳条、藤蔓、黄莺(至少三个,)。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

法,移情于物(1分),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13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怎样的一种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参考:秋天的傍晚,山中空旷静寂,山雨过后,远山如洗,愈显苍翠。明月的清辉洒

落松间,淙淙的清泉轻流石上,竹林里隐隐传来一阵阵浣纱女归来的欢歌笑语,莲叶的摆

动下正有小渔舟缓缓穿行。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清静

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14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

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⑵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

非的感慨。”

15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①“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

②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①暗含了山花的颜色;在青翠欲滴 山岭衬托下,红色的花朵就像一团将要燃烧的火焰一

样,画面感强烈,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②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16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古诗鉴赏专题

(一)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羡”与“醉”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

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

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

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二) 题木兰庙 杜牧

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 上祝明妃③ 。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

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8.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C )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9.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1)思乡之情。(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1分)

(三) 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 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

壶之法计时。

8.诗中“且莫催”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

9. 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

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四) 渔家傲 咏梅 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5.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

6. “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

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五) 新 晴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9.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 的情境。(1分)

10.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3分) “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

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六) 春思二首(其一) (唐)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 愁和恨。(2分)

(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

七.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末明初〕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② ,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2分)

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内容1分,描写1分)

(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2分)

八 迎 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2分)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C )(2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九 示秬秸① 【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 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ù)秸(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1分)

(2)赏析下面诗句(3分)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

十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 弄”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十一、柄柄芰① 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 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不是路行人,怎谙③ 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①芰(jì):古书上指菱。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③谙(ān):熟悉。

篇四:《杨柳枝词九首其二阅读答案_杨柳枝词九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

<杨柳枝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诗词全文如下: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译文]
关于这首诗,当时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说:“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杨柳枝词九首其二阅读答案_杨柳枝词九首其二翻译赏析_作者白居易。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遍流京都。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
[鉴赏]
这首咏物诗,抒发了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就是对当时政治**、人才埋没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由于朋党斗争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挤。诗人自己,此诗将咏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丝痕迹。全诗明白晓畅,有如民歌,加以描写生动传神,当时就“遍流京都”。后来苏轼写<洞仙歌>词咏柳,有“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之句,隐括此诗,读来仍然令人有无限低回之感,足见其艺术力量感人至深了。


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相关热词搜索:杨柳枝词九首其二 杨柳枝词九首其二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杨柳枝其一和其二诗词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2847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