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系山水的诗句

关系山水的诗句

2016-03-16 09:47:0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系山水的诗句(共7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关系山水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一)
《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

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S226;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S226;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S226;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蛾眉山月歌——李白

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度无人舟自横。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来,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下江陵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桃花溪 ——张旭 (注:桃花溪在湖南常德)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忆江南(一)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二)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画兰 明·董其昌

绿叶青葱傍石栽, 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 习习香从纸上来。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画兰 清·郑板桥

兰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 何事斗群芳。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爱国诗词

1.《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宋)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5.《己亥杂诗》(清)龚自珍(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爱国句子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5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爱国名言

1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2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3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鲁迅

4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徐特立

5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汉)司马迁

6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俄)巴甫洛夫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² 爱国如饥渴。——班固 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²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²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²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 ²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²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 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²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 ²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²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²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²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思乡诗句集锦

01.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03.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04.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05.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王勃

06.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0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0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09.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柳宗元

10.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11.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12. 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1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14. 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徐淑

15. 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萧子显

1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

17.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李白

18.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晏殊

19.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欧阳修

20.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21.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韦庄

2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

2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柳永

24.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潆潆。 ——张先

25.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26. 迢递路回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周邦彦

27.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李清照

28.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

29. 马上离魂衣上泪,真自个、供憔悴。 ——程垓

30.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31. 今夜雨,定应化作相思树。 ——刘基

32. 离人无语消魂,细雨斜风掩门。 ——杨慎

3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李清照

34. 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柳永

35.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36.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二)
《诗与山水(1)》

类来自于大自然,其生命状态与宇宙万物是如此的息息相关,以至于无论我们如何的自夸人类的伟大,都无法否认大自然乃是一切的基础与源泉;因此,在群居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便时时产生着那种回归的冲动,而这种种的向往与心灵的召唤就时时的相应体现于中国的山水诗中,并且从中我们发现这种感念竟是如此的千古一理,因为我们的源头都在自然。

“一切水映一月,一月印一切水”,佛家的这一偈语道出了山水的诗性:澄净的夜空、寂静的山川再加上那感悟天地之心,体现的既是诗也是画,更是生命性灵的彰显。正是因为有感于此,胡晓明先生在其著作《万川之月》中讲道:山水的灵性在于它昭示着千古的诗心,千古的孤独、静寂、冥思、热情与飞扬皆在山水中,轻轻止泊。

毫无疑问,山水诗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助成部分。山水诗(尤其是唐诗宋词)里面记载(或者说是回忆,因为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称为是人类情感与体验的回忆)着的既有雪月归人的漂泊与安顿,亦有逝者如斯的感怀与勉励,更有处处啼鸟的复苏与喜悦„„并且这种生命情愫延续千年以至于无穷,这不能不说是真正性灵的相通之处。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这首诗中,用寥寥的20字刻画了这样一幅寒冬夜景,寒冷却并不萧瑟,在那丝丝的寒意中间,反而分明的透出了遮盖不住的暖意与温馨。

试想,如果在某个雪夜,当我们在温暖的家里,默诵着这首诗,伴着屋外的簌簌雪花声,这将是何等的感动。

在这里诗歌的魅力得以体现,简短词语的堆砌描写仅仅是作为一种载体,真正打动我们的乃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正是它把我们与作者的心联系在了一起,穿越了千年的时光。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词文《临江仙》起文便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大时空的场面,把这样一种历史,人类的全部历史呈现了出来,把我们每一个读者都纳入到了这一连续的历史链条里面,而且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或者不管你愿意与否,每个人都无所逃遁。

大气磅礴之中产生无限感慨:悠悠长江、巍巍青山、斯人已不在;同时深深的历史沧桑感中亦渗透出一缕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与夕阳几度、生命延续的安慰。而当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旋律响起的那一刻,语言的描述对于这种感受与体验似乎也暂时失效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人人都耳熟能详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则给人以一种欢快明朗的亮色:在某个经历了一夜春雨后的早晨,睡梦中的诗人被那欢快的鸟儿所唤醒,推开窗户,迎面而来的尽是那春的清新与芬芳以及满眼的桃红柳绿。于是诗人亦被感染了,读者也心醉了„„

这种体验,我们又有哪一个没经历过:啼鸟、春雨、清晨、新绿„„这哪一样不是生命的象征?即便是片片的落花也预述着将至的成熟与收获。

(写到这,有感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美丽、词句的凝练与达意,忽然觉得现代诗歌与散文至少在这方面好像逊色不少,虽然后两者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进而觉得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当胡适之等人大力倡导白话文的时候,钱穆先生坚持文言的作法也未必是全错的了。)

末了,就以白居易的《忆经南》结束本文: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与自然

同所有的动物、植物一样,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自然界给了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与精神的;所以,人类永远只能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西方有人把诗人称为“会唱歌的芦苇”,很是恰切。如果比诗人是一种植物,诗歌也许是这植物的花朵;如果比诗人是一种禽类,诗歌也许是这禽类的鸣叫。法国著名诗人雨果说:诗人的两只眼睛,其一注视着人类,其一注视着大自然。他的前一只眼睛叫做观察,后一只眼睛称为想像。德国诗人海涅几乎用了同样的话说:“一只眼睛看着社会,一只眼睛看着自然,这是我成功的秘密。”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诗人在表现诗与自然的关系上,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又各不相同。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始终有鸟兽草木相随。从“关关雎鸠”到采桑、采薇,到“呦呦鹿鸣”,诗情都是由大自然而缘起。这种关系被人们定性为:比、兴。是说诗人由大自然得到写诗的契机和比喻。但是,在这个时期,自然界里的物种与诗歌是并列的,并没有互相侵入与转化。孔子也认为读《诗经》可以使人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已,把诗中的自然名物,仅仅当成了一种教科书上的自然知识。 《诗经》主要是民间创作和上层知识分子记史与统治者宗庙祭祀的作品。到了汉代之后,大量的个人创作,改变了诗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这时人仍然在大自然之外,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多是诗人逃避社会灾难的避难所。最突出的应数陶渊明,他写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与南山,只是诗人人格的一种象征与精神的一种追求,并不构成情感的共同体。

著名的诗学家与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把自然与诗的关系,分为“超物之境”与“同物之境”。所谓“超物之境”,是诗人写了大自然,但仍站在大自然之外,如前边说过的陶渊明。而“同物之境”则不同,是诗人用了“移情”之法。比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会因为诗人的“感时”而“溅泪”,鸟会因诗人的“恨别”而“惊心”。在这里,诗人和他所感知的自然物象融为一体,诸种自然名物已进入了诗人情感,真正成了诗人情感的共同体。

这种“移情”的思维方式,朱光潜先生认为在欧洲是从19世纪才进入诗歌创作的;在中国则更早一些,古典诗词里是自魏晋之后就逐渐多起来的。

从“比兴”到“移情”,从“超物”到“同物”,对于诗歌创作无疑是一次解放、一次跨越。人和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的转变,思维方式的丰富,在诗里开始讲究天人合一、相互沟通、相互融和了。

在传统诗歌里,大自然只是诗人的情感背景或情感纽带。写爱情,就必是苹果园或葡萄园,爱情的成熟必以果实的成熟为暗示。

在现代诗里,注重的是自然与诗人情感所构成的意象,一棵草,可以推开自然的大门;也可以成为开启诗人情感和深化认识的钥匙。在诗人眼里,草木有情,自然有灵。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棵草、一只昆虫、一片蝴蝶的弟兄。人与自然之间可以默契,也可以如女巫与先知能和自然对话。感知自然的灵性,能使平庸的说教者,变成一位诗歌的天才。

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认为,诗人应该在自然中寻找到情感的对应物。所谓对应物,就是诗人精神、情感外化的替身。恰切地找到这一对应物,诗人就能对一首诗“点石成金”。艾青先生在1938年写下的著名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选择了一只鸟作为自己抒情的情感对应物: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将自己比作一只鸟,终生歌唱生养自己的土地;死后,也要埋在这泥土里,甚至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面。生生死死都不离开这土地,一种何等深厚、真挚的情感。如果,诗人不是选择了鸟的意象,只是直白地叙说对于土地的热爱,大概难以有如此高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自然是人类之母,亦是人类精神产品——诗歌之母。诗歌发展的每一步,都有自然的伴随与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是自然成就了诗人。

不断地熟悉、关注、爱护大自然,从大自然里吸取营养,激发诗情、发展诗歌创作,应该是诗人毕生探求的命题。(今晚报)

中国古典诗词里的“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当我们被辛弃疾“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的词句倾倒之时,也会被爱默生的优美文句所感动:“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爱默生演讲录》,[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20)文学对自然的态度无疑是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反拨,因为科学虽然让我们更真切地发现了自然,但也让我们从合理地利用自然走向占有自然,改变自然,消费自然,破坏自然,而文学对于自然仅仅是审美的。韦勒克说:“审美经验是一种凝神观照的形式,是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以及性质上的结构的一种喜爱的注意。”(《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P287)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诵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我见青山多妩媚》这部古典诗词选本就是这一传统的细致梳理。古代的诗人们决不像大多数当代人那样,只会空洞地赞美自然,或者像旅行团那样用金钱和感官消费自然。他们真正呈现了自然的美。

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孔子说,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还可以让我们“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和一切艺术美审活动一样,自然审美也需要关于审美对象的知识,但这不是自然科学的解剖和分析,而是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到的整体知识,是和布封《昆虫记》一样的博物学。春天,晏殊知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秦观也知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行香子》)。风雨之夜,春眠醒来,孟浩然断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李清照则断定“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细心的苏东坡发现“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新城道中》);杨万里则捕捉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中国古代的诗人能运用出色的语言将自然描述得如画一样生动完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书中几乎每一首描写自然的诗词,都是一幅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让我们心旷神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是典雅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则是乡村的年画。不仅如此,他们的诗还可以超越图画所提供的视觉审美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是听觉的审美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是嗅觉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代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仅是客观的美景,而且是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壮怀激烈的投射(曹操《观沧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

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诗人对自性的顿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诗人与青山的默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是诗人清高人格的反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是诗人无尽的寂寞与怅惘。

古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极具哲理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就已经思考“道法自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不仅指非人为的天然的宇宙万物及其运动过程,也指思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和事物的本质与本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称作“天人合一”,而“天”的概念非常广泛:宇宙是万物的“天”,男女是伦理的“天”,身体血气是自我的“天”。和谐美丽的生态、和谐互爱的社会、和谐愉悦的身心都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我见青山多妩媚》除了选取大量歌颂大自然的山水诗词、边塞诗词,还有歌颂回归自然、回归温情的田园诗和风俗诗,陶渊明向往耕读自由的生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孟浩然、陆游陶醉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或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乡村田园场景。当然,还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的狂歌(李白《庐山谣寄户待御虚舟》),“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逸唱(黄庭坚《登快阁》),那是心灵回到自我时的纵情与愉悦。

这本诗词选揭示了一种终极性的审美体验,即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不同于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自然是造物主,是我们的由来和归属,既带有原始的意味也带有终极的意味。也就是说,真正的欣赏自然的过程,不是以欣赏者为中心的,而是以自然为中心的,人类欣赏自然的过程,就是皈依自然的过程。这首先体现在语言会失去描写和形容能力。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然在大自然中领悟到这种大美,邂逅到本体的诗人也不欲言。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际,却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弘景回答皇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张孝祥在“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之时,却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其次表现为人对自然永恒性的赞美、向往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尽感伤。东晋女诗人谢道韫赞美巍峨的泰山“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接着就感慨命运的无常“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泰山吟》);最后表达了回归自然怀抱的愿望“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脍炙人口的唐诗《春江花月夜》,以青春的情思抒发于浩渺的宇宙,在“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吟唱中,人类的生命和情感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古典诗词中的人和自然

>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徐兴无

“人与自然”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当我们被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的词句倾倒之时,也会被爱默生的优美文句所感动:“田野和树林给予的最大快乐是人和植物间玄妙关系的暗示。我并非独自一人,也不是没人认识我。它们向我点头,我向它们点头。”(《爱默生演讲录》,[美]爱默生著,孙宜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P220)文学对自然的态度无疑是对科学主义自然观的反拨,因为科学虽然让我们更真切地发现了自然,但也让我们从合理地利用自然走向占有自然,改变自然,消费自然,破坏自然,而文学对于自然仅仅是审美的。韦勒克说:“审美经验是一种凝神观照的形式,是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以及性质上的结构的一种喜爱的注意。”(《文学理论》,[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P287)

大自然是中国古代诗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对自然风物的吟诵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成为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我见青山多妩媚》这部古典诗词选本就是这一传统的细致梳理。古代的诗人们决不像大多数当代人那样,只会空洞地赞美自然,或者像旅行团那样用金钱和感官消费自然。他们真正呈现了自然的美。

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的观察非常细致。孔子说,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还可以让我们“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和一切艺术美审活动一样,自然审美也需要关于审美对象的知识,但这不是自然科学的解剖和分析,而是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到的整体知识,是和布封《昆虫记》一样的博物学。春天,晏殊知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秦观也知道“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行香子》)。风雨之夜,春眠醒来,孟浩然断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李清照则断定“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细心的苏东坡发现“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新城道中》);杨万里则捕捉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中国古代的诗人能运用出色的语言将自然描述得如画一样生动完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大特色,书中几乎每一首描写自然的诗词,都是一幅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让我们心旷神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是清丽的山水小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是典雅“本文#来自!千里马#学术*导航”的写意花鸟;“市桥压担莼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陆游《初夏行平水道中》)则是乡村的年画。不仅如此,他们的诗还可以超越图画所提供的视觉审美体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是听觉的审美体验;“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是嗅觉的审美体验。

中国古代诗人将情感和人格转化到自然之中,写出的不仅是客观的美景,而且是丰富的心灵与自然的人性。“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壮怀激烈的投射(曹操《观沧海》);“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诗人对自性的顿悟;“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是诗人与青山的默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是诗人清高人格的反衬;“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是诗人无尽的寂寞与怅惘。

古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极具哲理内涵。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老子就已经思考“道法自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不仅指非人为的天然的宇宙万物及其运动过程,也指思辨意义上的宇宙本体和事物的本质与本性。在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称作“天人合一”,而“天”的概念非常广泛:宇宙是万物的“天”,男女是伦理的“天”,身体血气是自我的“天”。和谐美丽的生态、和谐互爱的社会、和谐愉悦的身心都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因此,《我见青山多妩媚》除了选取大量歌颂大自然的山水诗词、边塞诗词,还有歌颂回归自然、回归温情的田园诗和风俗诗,陶渊明向往耕读自由的生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读〈山海经〉》),“舂秫作美酒,酒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三)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姓 名: 陈妍

指导教师: 赵永忠 讲师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 级: 2003级

类 别: 专升本

学习中心: 北京联大

完成时间:2005年 10 月23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摘 要]李白是我国杰出的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这里我们着重介绍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来:1、返朴归真的逍遥。2、春夏秋冬的神韵。3、登山临水的快慰。4、夕阳明月下的沉思。同时李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的对立,表现出人对自然征服的愿望。诗人时常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

[关键词]对立 和谐 山水 自然

李白是我国杰出的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不但成熟完美,而且独具风格。李白热爱大自然。他曾

经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情,将祖国壮丽秀美的河山描摩笔端,他壮绘直落九天的瀑布,以及奔腾咆

哮的黄河和崎岖险阻的蜀道,再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形象,从而产生了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诗里的自然不单是对客观自然的描写,而且反应出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诗人

眼中,自然与人没有疏离,人与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他们当成交流情感,寄托情

思的对象,或者当作知己,当作倾诉、寻求安慰的对象。同时李诗中还表现了诗人和自然的对立,表现

出人对自然征服的愿望。李白的感情通过他笔下的大自然表现得淋漓尽致,融为一体。我将从诗人与自

然和谐、对立这两方面试着分析一下李白山水诗中自然与诗人的关系。

一、诗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

(一)返朴归真的逍遥

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唐中宗神龙元年曾任翰林供奉,

因称“李翰林”。贺之张把其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

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

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写下了

许多不朽的山水诗作。观览李白的山水诗,首先感到的即是诗人在远离了官场衙门后,返朴归真的那份

逍遥。这是诗人在欲进不能情形下的心灵传真。在《夏日山中》他这样写道: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诗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仲夏季节,当我们走进李太白所营造的诗歌氛围,就会体悟到夏日山中

那扑面而来的阵阵清凉松风,那个“脱巾挂石壁”的潇洒诗人,沉醉忘情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

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你看: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

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体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把要说的千言万语都包蕴了。因为纵情无言于夏

日山中,让人既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巨大魅力,又充分享受了心灵的绿荫,深刻体现了诗人心灵与自然的

融合。其实,东方人向来就以人与自然山水的融合为最高精神境界,我们东方美学的极境也就是人和自

然的默契,这就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这首五绝,表现出李白在自然山水中的得意忘形,随心所欲,不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李白的这类诗歌,仿佛是滚滚红尘里奏响的一声声清纯空灵的笛音,我们完全能够透过这类诗歌的语言

外壳,领悟到他在极其真诚的心灵之下,渴望自己精神上飘逸逍遥的那一份真实淡泊、自然宁静。现代

社会,人们追求自然,企盼宁静,其实,在李白的这首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智者乐水,仁者

乐山”,远离尘世的喧嚣,忘却心灵的苦恼,寻美于山水自然的投入与真诚。

《已夕山中忽然有怀》一诗,李白与山水云石为伴,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充分感受到内心世界的丰富

和充实,流露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些淡忘荣利、自乐自足的诗句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天子呼

来不上船”的诗人是何等的逍遥:

“久卧青山云,遂为青山客。山深云更好,赏美终日夕。月含楼间峰,泉漱阶下石。素心自此得,

真趣非外惜。„„”

久居山中,卧看青云,人随云动,物我难分。云好更在深山处,终日赏美忘归人。在一轮清月的郎

照之下,群峰格外诱丽;在一泓清泉的叮咚声里,山石分外透明。习习的山风迎面吹来,让人心旷神怡;

温情的月光如诗如画,妩媚醉人。“素心自此得,真趣非外惜。”这山中的“真趣”,这超然的“素心”,

幽幽古思,款款真情,让人流连,给人安宁。真是高山流水,太白知音。这类诗,是李白在穿过了人生

的风风雨雨,历经了生活的坎坎坷坷,习惯了世间的悲欢离合,感受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后的大彻大悟,是诗人灵魂的又一次飞升。不错,李白的一些诗里常常写到醉态梦境,似乎浪漫逍遥的诗人多是生活在蔚蓝色的梦境之中和沉溺于“会须一饮三百杯”的烈酒里,其实,李白的一颗心早就苏醒了。感于时代的压抑黑暗,感于社会的小人专权,李白称得上是懵懂时代的先觉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辈岂是蓬蒿人”,在大自然的千山万水中,当李白把自己的主观情感直接注入于客观的自然山水之上,那水便也有了性,那山便也有了情。这时,自然山水之灵李白艺术之魂在静寂中完全统一在一起了。

另外《独坐敬亭山》、《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诗,都流露了李白返朴归真的逍遥思想。

(二)春夏秋冬的神韵

李白的山水诗,生机动荡,风情万种,新鲜活泼,师出自然。在他的山水诗中,无论春满北国,还是夏游记趣,无论秋野拾零,还是冬日漫游,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在他灵动的笔下都显得那么清鲜自然而饶有韵致,那么富于勃勃生机而卓然生姿。请看:

“东风轻拂,芳草菲菲,流莺飞花,春光晖晖。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春日独酌·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是美好的。在李白的诗中,写春日的温馨阳光映照在碧绿的芳草上,那水那木也显得如此多情,那花那风也显得如此温柔。此时,春姑娘早已悄悄地走进我们的心中„„

“湖面如镜,荷花飞香,般摇叶动,暑热人忙。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子夜吴歌·夏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夏天是火红热烈的。当偌大的镜湖碧叶连天,荷花绽放;橹声咿呀,船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那一湖千姿百态的荷花,那一湖穿红戴绿的采花女,歌不断,笑不断,歌声、水声、桨声、蓝天、碧湖、白云,民俗民风,乡音乡情,多么明丽的一幅图画,何等宽朗的潇洒人生。此时,就连灼热的夏天也显得清爽爽、凉悠悠了„„

“霜落树空,满地金黄,征帆远行,秋风送爽。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秋下荆门》

秋尽江南草木凋,秋天是丰厚深沉的。当满树的黄叶纷纷飘落,大地硕果累累,流金溢香,勤劳的人们正忙碌着把幸福和希望一并收藏。在宜人的秋风中,轻舟向天的尽头划去,这次远行可不是去领略故乡的风味,只因那里有更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呢。秋天给人以更多的遐想„„

“隆冬降临,瑞雪纷纷,万物静寂,难求知音。„„开轩聊直望,晓雪河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北风卷地百草折,冬天是冷酷无情的。轻轻打开东向的那扇窗户,引颈向外张望,厚厚的白雪早已静静地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仿佛一切生命都消失了,留下的只有呼啸的北风,漫天的飞雪,以及诗人心中无尽的孤独、忧郁、惆怅„„天寒地冻,一片苍茫,泪往肚里吞,血往深处流,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上可见,李白笔下的春夏秋冬早已融入了诗人的万千情绪,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流动的是诗人的丰富感情。春的温馨,夏的火热,秋的沉静,冬的洁白,四季变换,神韵风情,已经化入到李白山水诗的骨子里去了。在这类山水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本质特征就是突破庸常,反抗尘俗,从中我们能够呼吸到一口口新鲜而又清凉的空气。可见,在唐代那个令李白并不倾心的朝代里,他常常都想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寄托,有时在心里,有时在四季山水中。

(三)登山临水的快慰

李白是在四川长大的,“蜀江水碧蜀山青”,巴蜀的奇丽山水培育了他的壮阔胸怀,激发了他葱茏的艺术想象。当现实不合他的理想,怀才而不被起用时,官场的绝望并没有使他心灰意冷,他去掉身心的羁绊,正好远走高飞,到名山大川,情系自然,在几近冷漠的自然山水中,领悟到一种心灵的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时,李白向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灵魂,向内发现了自己心境中的深情,在山的怀抱中,在水的情怀里,胸襟更加宽广了。

登山揽胜,临水抒情,在灵山秀水间,那明丽可人的千山万水,清风朗月,秋菊落英,沙沙穿林打叶声,潺潺小溪与泉鸣,风过雨霁,山岚白云,在李白的心中投下了一抹抹快慰的绿荫。七绝《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剿云松。”

在这首七绝里,李白挥毫走笔,饱蘸浓情,在登峰极顶的无比快慰中,盛赞庐山秀色。最美丽的是“青天削出金芙蓉”,最动人的是“九江秀色可揽结”。天才纵逸,性格豪爽的诗句,让人通体舒畅,如坐春风,不仅充分领悟到庐山山水的妩媚动人,而且心驰神往。

《冬日归旧山》一诗,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

于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于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诗中,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在这首诗中,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他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

(四)夕阳明月下的沉思

我们知道,凡是能够人为描绘的自然风光就失去了其神秘性。人类之所以世世代代始终保持着对客观自然山水炽热而纯真的那一份爱,那一份情,就在于人生无穷,生命无尽,山水永恒,探索不停。于是,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展读李白的描山绘水之作,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沿江独步,还是月下独饮,在潇潇春雨和瑟瑟秋风里,在红红夕阳和皎皎明月下,他时常陷入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江边行吟,思接古今,李白胸襟大开,心潮滚滚,耳闻缥缈的音乐,目睹翻飞的白鸥,一种强烈的时空意识油然而生: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

遥想历史,云山苍茫,江上泱泱,功名富贵如流水,恍惚若梦了无痕。弹指之间,全都灰飞烟灭,而亘古不灭,世代相传,光照千秋的却是天才诗人屈原的词赋,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闻风汲流,也许李白正是从“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一文化现象中,发现了人类精神瑰宝传递的秘密。天才惜天才,名人慕名人,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道风景。

妇孺皆知的《静夜思》一诗,李白望月怀乡,见月起情,在凄寒如霜的月夜,思念难忘的故乡,乡情、亲情、人情,时间、空间、灵魂完全交融于一体,明明白白的语言,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千百年来东方人常有的思维定式。可以说,月下思乡本身就是一种美丽的痛苦。

月下饮酒,李白神思飞奔,倔强兀傲,热爱自由的诗人也生出疑问,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对生命意义及 对生命的有限和无限的深沉思考之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人生苦短,皓月永存。在纷繁喧嚣的尘世里,许多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奔忙着,乱哄哄你方闹罢我登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欺天瞒地,不择手段。其实,静心细想,天地悠悠,岁月匆匆,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无论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瞬间过客而已,逝水年华东流去之后,只有那空中的一轮朗月从古至今,清辉永存。在对明月的沉思疑问中,李白悟出了,生活在山水明月之中,一旦自然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对立彻底消失,人心也会因此变得温和善良起来,这时奔腾咆哮的主观感情,在清柔的月色之下,也会用一种极其平静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平静的主观感情,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情感宣泄,它构成了李白文化人格的又一特点。因为在如水的月光下和自然山水中寻求到了精神自由和解脱,李白得到的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山中落日,景色迷人,在如血的夕阳下,李白笔随意转,情不可遏。

在李白的山水诗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身心与山水自然景色浑然一体,反应出诗人与大自然之间融合相亲,和谐交流的情感。他的山水诗里,构成的是一幅幅融汇着诗人情绪的动态画卷,因此在他的山水诗中也表现出了诗人与自然山水的不和谐。那我们就来看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一面体现在哪里。

二、诗人与自然山水的对立

这一方面 最有代表性的诗作是曾为贺知章大为赞赏的《蜀道难》。全诗共分四段:每段当中都能够从不同角度体现诗人与自然的对立。如第一段: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开篇,诗人就通过连声的惊叹,层叠的比喻,突出了蜀道那不同寻常的险峻。“尔来四万八千发,不与秦塞通人烟”说蜀地山高路险,常人想要与秦地沟通走此路比登天还难,最后经过了那么长时间才相往来,从而反映出大自然之刻薄,人力量之薄弱,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然后又通过神话传说,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道是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途,给险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娥眉

山顶。人和自然失去了默契,所谓的“天人合一”在这里也就不复存在了!体现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在这一段中,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那太阳的六龙车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峰,冲波击浪,曲折回旋于崇山峻岭的奔腾河川,再加上黄鹤难以飞过,猿猱发愁攀援的反衬,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艰难。通过对大自然中蜀道沿途艰难的描写,反映出李白人生旅途之艰难,也是李白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感叹,说明诗人与大自然不和谐,体现了诗人想要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青泥岭上迂回曲折,极短的路程内也要转很多弯,突出了道路的险峻,也反映出诗人的无奈。行人在高处仿佛伸手可摸星辰,使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有抚膺长叹!这让诗人有一种落寞感,和内心的不平静相辉映,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通过历史上的险阻、峰岭的高峻、山路的崎岖等描写,蜀道艰险之状,似乎已经写尽,但诗人笔锋一转,以反问的句式,引出了一个新的境界:

问君西游何时还,长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诗人在这里侧重渲染蜀道沿途荒凉悲凄的气氛。山势险峻,森林荒凉,野鸟悲号,子规啼鸣,更何况群峰接天,枯松倒挂,深河飞瀑轰鸣,行人闻声失色,充分表现了蜀道的惊险,悲凉的空寂。其实李白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他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安危,但朝廷不理会,反映出他对朝廷的不满,和不被国家重用的悲愤之情。他只能把这种忧国忧民,悲愤的情感通过大自然表现出来,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

最后一段,诗人由写蜀中要塞剑阁的形势险要,引发出对时局的隐忧和对人生的感慨: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诗人在段中化用了西晋张载《剑阁铭》和左思《蜀都赋》中描绘剑阁雄险的名句,表现了地势的险要,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现了李白对时局的憎恶,反映出他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内心的不平突出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把地势险要,猛兽出没跟黑暗的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对立。最后,以再次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结,蕴藉了无限的感慨。

《蜀道难》形象雄伟,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语言夸张。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通过从古到今,从总体到局部,从山路到行人,以及环境气氛的悲凉、政治局势的险恶等多方面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的艰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说明诗人想要攀登难上加难的蜀山,体现了诗人想要征服大自然的迫切愿望,反映出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还有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高高天姥山却可望可游。于是夜里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而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来了。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诗人描述天姥山风光的雄奇壮丽和神仙境界的神奇美丽,体现了诗人对天姥山的热烈向往。可这都是虚幻的,更有力的反衬现实社会的丑恶与黑暗。体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对立。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两句,说的是世间行乐也像做梦一样短暂,古来万事都像东流水一去不复返。反映出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诗人用留不住的江水来说明对改变社会动荡局面失去了信心,也就是对大自然失去了信心,心灵上受到了创伤。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的不和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首诗基本上是双句押韵,可“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三句全押韵 ,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正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反映了诗人心灵上与大自然的不和谐,突出了诗人与大自然对立的一面。

狂想逍遥在梦幻山水里的李白,终于在冷酷的政治现实中觉醒。晚年他从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来,在江夏相逢故人,他悲愤了:“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如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掉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江夏赠韦南陵冰》)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表现了自然山水与诗人的不和谐。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四)
《有关山水的诗》

有关山水的诗

1《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竹里馆》

3、《山居秋瞑》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王维《鹿柴》

5韦应物《滁州西涧》

6柳宗元《江雪》[5]

7《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8《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水田园诗:孟浩然、王维、陶渊明

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王翰

诗歌史上的“王孟韦柳”,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个人。因为他们四人的诗词风格相近。都喜欢写隐逸题材的诗歌,以超然淡泊寄情。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五)
《关于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竹枝词》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晴。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六)
《山水与诗歌》

山水与诗歌

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源。山水养育了文化,文化增添了山水的灵性。没有山水的养育,文化便缺少了根基与源泉;没有文化的滋润,山水便缺少了精神和韵味。山水与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诗文使山水变得灵气飞动,绘画使山水变得形象传神,宗教使山水变得深沉含蓄,传说使山水变得温馨浪漫……今天我只谈谈山水和诗歌的关系。

自然界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人们在自然界中辛苦劳作,繁衍生息,领受自然的恩泽,感悟自然界的真谛。许多的文人都会寄情于山水,因为山水的启迪,他们性情清灵,文思泉涌。陶渊明归隐田园,才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受;王维夜居山间,才有了“明月山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名句;白居易江边看春日初升,才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古流传……

我国古代写山水诗歌的诗人很多,而最出名的当属王维和孟浩然。

诗歌中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孟浩然则主要是将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结合在一起描写的。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既写出了空寂之境,也显示了自然界的韵味。

在诗的意境上,王维擅长唯美悠远、似有似无、若即若离、恍恍惚惚境界的创造。

王维的山水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清寂空灵的山林和光景明灭的薄雾,淡淡诗情和浅浅的画意,他的山水诗中的禅意,也是我们当今匆匆社会的值得体味的东西……

关于孟浩然的山水诗歌,我们非常熟悉的就是《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水,浩浩荡荡,湖上水气蒸腾,看去迷茫一片;湖面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分不出哪是水哪是岸,辨不清哪是地哪是天。面对此情此景,孟浩然想到的是仕途的艰辛,于是写下了此诗。将洞庭湖的浩瀚之景展现的淋漓尽致。

水动,山静;水阴,山阳;水谦逊,山高傲;水依偎大地,山向往天空;水容纳游鱼,山呼唤飞鸟。山与水相互依靠,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正因为山与水永远在一起,才使得文人永远都在对比着它们。在文人眼中水有着阴柔的美,而山则代表着刚强的一面。当你焦躁时,你可以来触摸水的妥帖;当你忧郁时,你可以来汲取山的耿介。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而这些灵魂也只有那些靠近它们的文人才懂得。

山与水靠着文人的笔墨,向世人述说它们的感知。从动到静,从有到无,真正的文人似乎都只爱山与水。他们要的是一种清幽,而这种清幽却只能在山与水间寻得。于是许多文人会在有山有水的地方结庐居住,只是种花理草,不问世事。也许,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全融入山水之中,体味其精妙!

简朴的季节,简朴的风物,在充满慧心的诗人手上略加安排,就可以充满灵气,焕发出动人的诗意。山水草木之中,处处不缺诗情画意,关键在于你要有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和一颗灵动的心。

关系山水的诗句(篇七)
《山水诗鼻祖》

孟浩然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这里有清新的泥土味;这里有强烈的生活感。这里“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但是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的不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诗人终于将那政治追求中遇到的挫折,名利得失全部忘掉了,甚至连那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彻底丢开了。思绪终于舒展了,甚至诗人的举措也都灵活自在了,自然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题材都是描写农村的风光,然而艺术构思各异。前者主要写“邀我至田家”的眼前情景,而后者侧重写游村的所见所闻。因此,我们欣赏陆游这首诗,必须紧紧扣住诗题的“游”字,才能把握住诗篇的脉络,体会到诗人别具的艺术匠心。 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二十说陆游这首七律“以游村情事作起,徐言境地之幽,风俗之美,愿为频来之约”。从诗的结构来看,这是符合实际的。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全篇围绕着一个“游”字铺展,不仅写得层次分明,而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也叩门”。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夜叩门”与首句“农家”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这首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的诗篇,题材比较普通,不同的是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诗人紧扣住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片断见闻,通过每联一个层次的刻画

来体现。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点,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式调式。这可以说是继承了孟浩然诗歌“平淡有思致”的特色而又向前发展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评析]

作品并不意味着陆游忘却了北方那象征着耻辱的土地,而常常是他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寄托。特别是他后期的二三十年,大部分时间闲居在乡,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隔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只能在山水田园中寻求一时的解脱。不过,应该说陆游对自然山水和乡村的日常生活确实是非常热爱的,常常能细心地体会出山水景物的生机和情趣,咀嚼出日常生活里的深长的滋味,所以有不少诗都写得很有情致。如果说他的抒发报国激情的诗作多是以强烈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来冲击读者的心灵,那么这一类诗作则多以平和朴素的韵味和深永秀逸的意境感染读者,使之在细细的品味涵咏中感受到诗人的人生情趣、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古文论今,韵味无穷】

精炼的语言,就是指用小量的文字就能表达出深层的意思。 古文是中国文学的骨髓,文字的运用在古文中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在古文中的语言是相当的精炼的。 就让我们一同去品评吧!

王维

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

、《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取。王维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亦擅其他各体,在唐代诗坛很突出。其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王维生前身后均享有盛名,有

诗佛”美称。对后人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

王维《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4]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

于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所以,在这表现人与自然一体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无所属的“见”,而不能用目有定视的“望”。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实际的意思,是说这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泼泼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后世禅家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体悟,去咀嚼。

这首诗,尤其是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称誉。然而简单地以这种美学境界来概括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又是偏颇的。因为事实上,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寻求静穆。正像开头说的,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3]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关系山水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山水的诗句 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描写山水的诗句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系山水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系山水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0215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