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写蝉的古诗

写蝉的古诗

2016-03-22 11:17: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写蝉的古诗(共5篇)关于描写蝉的诗句关于描写蝉的诗句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

篇一:《关于描写蝉的诗句》

关于描写蝉的诗句

1、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

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3、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4、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秋来吟更苦,半咽半随风。——唐·姚合(《闻蝉寄贾岛》)

7、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

9、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10、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1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12、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13、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14、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闻蝉》

15、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悲相伤。——唐·元稹《送卢诗》

16、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17、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8、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19、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感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唐·卢殷(《晚蝉》)

20、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21、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司空曙《新蝉》

22、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23、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六月三日夜闻蝉》

24、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25、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26、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27、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28、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唐·雍裕之《早蝉》

29、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宋刘克庄《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30、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海月明千里,莫忘何郎寄一题。——《晚山蝉》

31、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早蝉》

32、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33、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清平乐(咏蝉)》

34、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35、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3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37、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38、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39、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40、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41、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薄翦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天乐(蝉)》

4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宋·柳永(《雨霖铃》

43、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风蝉》

篇二:《描写蝉的诗句》

描写蝉的诗句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朱熹.《南安道中》)。

“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唐. 司空曙《新蝉》)。

“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 白居易《早蝉》)

“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唐 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

“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宋 杨万里《听蝉》)

“何必雍门弹一曲,蝉声极意说凄凉” (宋 刘克庄 《三月二十五日饮方校书园》)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唐 雍陶《蝉》)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

——唐·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雍陶

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蝉》

——唐·许浑

噪柳鸣槐晚未休,不知何事爱悲秋。

朱门大有长吟处,刚傍愁人又送愁。

《蝉》

——唐·李郢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蝉》

——唐·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

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无。

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恐是千年恨,偏令落日呼。

《蝉》

——唐·张乔

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

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

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

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

《蝉》

——唐·罗邺

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能催时节凋双鬓,愁到江山听一声。

不傍管弦拘醉态,偏依杨柳挠离情。

写蝉的古诗

故园闻处犹惆怅,况是经年万里行。

《蝉》

——唐·罗隐

天地工夫一不遗,与君声调借君緌。

风栖露饱今如此,应忘当年滓浊时。

《蝉》

——唐·徐夤写蝉的古诗

寒鸣宁与众虫同,翼鬓緌冠岂道穷。

壳蜕已从今日化,声愁何似去年中。

朝催篱菊花开露,暮促庭槐叶坠风。

从此最能惊赋客,计居何处转飞蓬。

《蝉》

——唐·薛涛

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写蝉的古诗

《蝉二首》

——唐·子兰

独蝉初唱古槐枝,委曲悲凉断续迟。

雨后忽闻谁最苦,异乡孤馆忆家时。

衰柳蝉吟旁浊河,正当残日角声和。

寻常不足少愁思,此际闻时愁更多。

《蝉》

——宋·苏轼

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

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写蝉的古诗

1、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2、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早蝉》

3、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4、一雨一番晴,山林冷落青。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闻蝉》

5、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 《闻蝉》

6、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 《闻新蝉寄桂雍》

7、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8、萧条旅舍客心惊,断续僧房静又清。借问蝉声何所为,人家古寺两般声。《秋蝉声》

9、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10、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

11、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 《垂丝钓》写蝉的古诗

12、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 《闻新蝉赠刘二十八》

13、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14、蝉眼龟形脚似蛛,未曾正面向人趋。如今饤在盘筵上,得似江湖乱走无。《咏蟹》

15、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16、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17、风蝉旦夕鸣,伴叶送新声。故里客归尽,水边身独行。 《风蝉》

18、高蝉旦夕唳,景物浮凉气。木叶渐惊年,锦字因络纬。稍断当窗梦,更凄临水意。清香笋蒂风,晓露莲花泪。《闻蝉》

19、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六月三日夜闻蝉》

20、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

21、娇声娇语。恰似深闺女。三叠琴心音一缕。趓在绿阴深处。 《清平乐(咏蝉)》

22、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写蝉的古诗

23、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24、落日早蝉急,客心闻更愁。一声来枕上,梦里故园秋。《闻早蝉》

25、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 《早蝉》

26、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27、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28、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赋得弱柳鸣秋蝉》

29、山蝉秋晚妨人语,客子惊心马亦嘶。能阅几时新碧树,不知何日寂金闺。若逢

篇三:《关于几首写蝉的诗》

关于几首写蝉的诗:一是虞世南《蝉》 ,二是李商隐《蝉》 ,三是骆宾王《狱中咏蝉》分析这三首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并说说有什么不同。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武则天,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

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对我们更有启发。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篇四:《莲的古诗》

1、<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弄轻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莲的古诗

3、<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4、<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莲的古诗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雨中荷花>

宋·杜衍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6、<题败荷>

元·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7、<采莲歌>

清·王鸿绪

采莲江水滨,荷花照脸新。
莫愁西日晚,明月解留人。

8、<采莲贡(其二)>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9、<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10、<芙蕖>

晋·陆云

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
俯仰随风倾,炜晔照清流。

11、<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12、<莲叶>

唐·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上种,埋没任春蒲。

13、<芙蓉>

唐·陆龟蒙

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14、<白莲>

宋·王禹偁

昨夜三更后,嫦娥堕玉簪。
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15、<莲塘>

宋·梅尧臣

不畏塘雨急,钿叶自相遮。
文禽忽惊去,冲落波上霞。

16、<和文与可菡萏轩>

宋·苏辙

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
朱槛月明时,清香为谁发?

17、<采莲曲>

明·常伦

棹发千花动,风传一水香。
傍人持并蒂,含笑打鸳鸯。

18、<采莲曲>

明·熊卓

采莲复采莲,盈盈水中路。
鸳鸯触叶飞,卸下团团露。

19、<秋荷>

清·郑燮

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
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20、<莲叶>

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沙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21、<荷叶>

宋·欧阳修

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
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采莲。

22、<荷花>

宋·王安石

亭亭风露拥川坻,天放娇娆岂自知?
一舸超然他日事,故应将尔当西施。

23、<横湖>

宋·苏轼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

24、<荷花>

宋·王氏

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
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25、<再赋郡沼双莲>

宋·范成大

馆娃魂散碧云沉,化作双莲寄恨深。
千载不偿连理愿,一枝空有合欢心。

26、<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宋·范成大

西风初入小溪帆,旋织波纹绉浅蓝。
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27、<新荷>

宋·朱淑贞

平波浮动洛妃钿,翠色娇圆小更鲜。
荡漾湖光三十顷,未知叶底是谁莲?

28、<荷叶>

宋·林景熙

净根无不竞芳菲,万柄亭亭出碧漪。
乘露醉肌浑欲洗,无风清气自相吹。

29、<荷花>

金·赵沨

谁开玉鉴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
日落沙禽犹未散,也知受用藕花香。

30、<藕花>

明·许成名

藕花塘上雨霏霏,无数莲房着水垂。
羞见鸳鸯交颈卧,却将荷叶盖头归。

31、<再过露筋祠>

清·王士禛

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32、<芙蓉>

清·郑燮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
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33、<瓶中红白莲>

宋·杨万里

红白莲花共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
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

34、<白莲>

清·徐灼

凉凉簇簇水冷冷,一段幽香唤未醒。
忽忆花间人拜月,素妆娇倚水晶屏。

35、<莲塘>

清·朱克生

日暮莲塘里,浴水两鸳鸯。
低飞不远去,只在荷花傍。

36、<咏荷>

现代·朱诚

冲出污泥顶骄阳,风吹雨打亦何妨?
纵然夺得玉容去,留却莲子溢奇香。

37、<西湖夏荷>

现代·范承祚

芙蓉出水立娉婷,湖面天波影随形。
红颜多赖绿叶衫,画意浓郁富诗情。

38、<白莲>

现代·范承祚

悄悄碧池水生花,面如敷粉洁无瑕。
出身污泥竟不染,里表清白均属她。

篇五:《描写柳树的古诗》

1、<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描写柳树的古诗

3、<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描写柳树的古诗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8、<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9、<>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10、<>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11、<>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12、<>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13、<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14、<>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15、<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16、<>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17、<>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18、<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19、<忆秦娥·箫声咽>

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0、<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写蝉的古诗相关热词搜索:描写蝉的古诗 古诗蝉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写蝉的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写蝉的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1425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