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长安秋望

2016-04-12 12:52: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杜牧长安秋望(共4篇)杜牧《长安秋望》高考诗歌鉴赏杜牧《长安秋望》鉴赏古诗鉴赏0122 1124长安秋望杜牧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杜牧长安秋望》,希望能帮助到你。

篇一:《杜牧《长安秋望》高考诗歌鉴赏》

杜牧《长安秋望》鉴赏

古诗鉴赏

0122 1124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

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刘学锴)

篇二:《长安秋望》

南方的中秋到了,(淮河以南,就应该称为南方,诗人赵嘏gǔ是淮安人,淮安天气如北方,但生活习惯全如南方)中秋前后是南方(尤其江南)最美的季节,正如阳春三月(阳历四月)是北方最美的季节一样。作者在西北秋天里思念南方家乡更是顺理成章了。

他当时在长安混得并不如意,他想到了“回家”。

春风得意的人不大想家。

赵嘏的这首思乡诗很有名,尤其“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更是脍炙人口,大诗人杜牧激赏万分,呼其为“赵倚楼”。这可是让人嫉妒的外号。

长安秋望(秋天里望长安)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长安秋望

唐朝 赵嘏gǔ 作

云物凄清拂曙流,(云物:云中风景。曙流:流动的曙光) 汉家宫阙动高秋。(汉家:唐朝。动:出现。)

残星几点雁横塞,(雁横héng塞sài:大雁飞过边塞向南) 长笛一声人倚楼。(长笛:笛声长长。倚楼:在楼上倚栏) 紫艳半开篱菊静,(紫艳篱菊半开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渚莲落尽红衣愁。渚zhǔ:水边)

鲈鱼正美不归去,(鲈鱼正美:代表思乡。归:回乡)

空戴南冠学楚囚。(空:徒劳。南冠guān与楚囚:均代不忘故国)

(补充注释:“鲈鱼正美”、“南冠楚囚”详见文中的最后解释) 长安秋望

本朝 白坤峰 译

云雾透着凄然清冷,曙光拂动西北初秋,

大唐宫殿在高秋晨汽中浮现,巍然昂首。

同我一同早起的大雁飞过边塞飞向南方,只留残星几点, 谁在高楼倚栏自顾吹响思乡曲,长笛悠远更是惹我悲愁。 东篱边紫艳艳菊花正静静开放,我也想隐居学学陶渊明, 水边的莲花刚刚落尽红衣,花叶零落水面岁月这样流走。 淮安故乡的鲈鱼正味美可是我不能回去,

身着故乡衣冠真像当年的楚囚,异乡独守。

本诗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首联(第一二句)总揽大唐长安全景,„„‘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赵庆培)

“汉家宫阙动高秋”,唐家宫阙在西北的高远秋晨中出现了,可是那里广大的宫殿里没有作者的一席之地。(“动”很难翻译得神妙)正如今天有人在都市之夜看万家灯火,但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盏灯一样。

奔走的结果,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赵嘏想起了“家”。 什么叫“家”?“家”就是你心中的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它可能是一所房子、一圈院子、一座村庄,可能是爱心博大的父母,它可能是宽厚无悔的恋人,失落时失意时想到它,无助无望时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柯灵)

有“温暖”的地方才有“家”。

你有“家”吗?你有过“家”吗?

“家”可能不是故乡,如果故乡有了嘲笑;“家”可能不是父母兄弟姐妹的院落,如果亲人有了势利;“家”可能不是爱人的怀抱,如果爱人有了失望。

赵嘏是幸运的,他在想“家”。

颔联(三四句)写仰观。赵庆培这样解释:“‘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选景典型、韵味清远。”

“残星几点”表明天未亮,看样子大雁与作者都不能安眠,但大雁趁早赶往南方去了,但自己身为淮安人(南方人)却滞留在西北长安。 谁在吹笛?谁在吹思乡曲?谁在早起登楼远望?你是不是也如我一样思乡?可你不知道我听你笛声,你更不知道你的长长笛声搅动我乡愁万钟。“倚楼”二字真形象,它写出了吹笛人的无助感无力感。焉知作者不“倚楼”?“长笛一声”,也让我一下子颓然无力。你也倚楼我也倚楼。杜牧长安秋望

颈联(五六句)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赵庆培)

“紫艳半开篱菊静”,竹篱旁的菊花,让我们想到了“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陶潜、陶靖节、陶彭泽),人家能隐居故乡,无思无虑,自己只能空抱幻想在长安熬日子,相比之下,百感交集。准备学习陶渊明的人大多是不如意之人或是过于如意之人,赵嘏属于前者。紫艳的菊花正精神饱满地盛开,但作者心灰意冷;“菊静”恰恰是表明作者内心不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这是明显的拟人手法。他把红荷瓣称为“红衣”,他心中的“莲”应该像位美丽女子,可是现在秋天已到,她岁华渐老美丽不再了。岂止是“莲”,自己不也是在等待中老去吗?“愁”字既是写水边的红荷叶败花谢,雨打风残,一片狼籍,又是写自己目睹此景联想自身的愁上加愁。

尾联(最后二句)直接抒情,表达了回乡的迫切。他用了两个典故。“鲈鱼正美”是西晋张翰的逸事,张翰,字季鹰,苏州吴江人。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齐王司马冏手下做“东曹掾”,官不大),因见西风(秋风)起,同时也看到王室内斗激烈,就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于是辞职回家去了,此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中国人思乡的代名词。

杜牧长安秋望

“南冠、楚囚”是春秋时楚国人钟仪的典故。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国攻打郑国战败,楚人钟仪沦为战俘并被送往晋国关押,是为“楚囚”。虽然作了阶下囚,他依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以示不忘家乡故国,是为“南冠”。晋国最后释放了钟仪,楚国晋国重归于好。“南冠、楚囚”成了中国人刻苦卓绝、舍身守义的代名词,有时也代表思乡。诗人赵嘏用的是后者。

著名学者程千帆认为最后一句缺陷时显,“收尾平弱”。这非常有道理。但如果考虑到赵嘏本人就是南方人,自称戴着“南冠”如“楚囚”一样困守长安也是很贴切的。

篇三:《《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附答案》

《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11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杜牧长安秋望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5分)

9.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8.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

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杜牧长安秋望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意思对即可。)

9.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篇四:《长安秋望阅读答案_长安秋望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长安秋望>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杜牧。其诗词全文如下: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译文]
楼台高耸,屹立在一片秋树之上;天空明净,像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长安秋望阅读答案_长安秋望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秋色是这样高远寥廓,同峻拔入云的南山相比,气势难分高低。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读者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连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晚唐诗往往流于柔媚绮艳,缺乏清刚遒健的骨格。这首五言短章却写得意境高远,气势健举,和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神合之处,尽管在雄浑壮丽、自然和谐方面还不免略逊一筹。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杜牧长安秋望》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唐杜牧长安秋望 杜牧的长安秋望解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杜牧长安秋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杜牧长安秋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5133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