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2016-04-12 13:10: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洛阳道,储光羲鉴赏(共5篇)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洛阳道,储光羲鉴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篇一:《诗歌鉴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1.从诗的第三、四句看,李白与幽人的交情如何?诗人的性格如何?

参考答案:“我醉欲眠卿且去”,诗意率直坦诚,表示李白与幽人是不拘俗礼的知交。尽管颓然醉倒,诗人还兴未尽,还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来”。这正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幽人间的感情,诗中那种随心所欲、恣情重饮的神情,挥之即去、招则即来的熟稔,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表现出诗人率直坦诚的性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方面,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浅显如话的特色。“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浅白自然,全不露雕饰痕迹。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

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诗眼”指的是统帅全诗内容的某个诗句。《兵车行》的“诗眼”是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点行频”。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2.这首诗从作者亲见的情景写起,但其深刻意义并不限于反映眼前所见的事。试说说它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同情人民疾苦,控诉统治者的罪行,尤其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3.分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含义。

参考答案:孩子才十五岁便被征远方,还不会束发,里正心中不忍,替他束发,衬托其父母的悲伤;白发归来,又被征到前线。以一个役夫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统治者的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4.“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参考答案:反映士兵大量死亡,丧夫失子而造成的心灵剧创,前一句的自我安慰更衬托了后一句的哀叹至深,穷兵黩武的政策就这样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无法避免、难以承受的痛苦。

5.“君不闻”之后和“君不见”之前都是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否重复? 参考答案:不重复。“君不见”描写的是山东景象,而后者是役夫家乡关西的景象;“君不闻”是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而后者是从百姓的生活感受上叙述。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以及孤独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这首诗写“春兰秋桂”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2.说说“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用语的妙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诗的语言精粹。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秋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练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自洛之越①

孟浩然

皇皇②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③。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④。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注]①孟浩然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大约在开元十六年(728年)到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滞留了半年多,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这首诗就作于诗

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②皇皇:忙碌的样子。③洛京:洛阳长安。④公卿:代指高官王侯。

1.以诗歌的内容为依据,说说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诗人自洛赴越之事,抒发了失意愤懑之情,刻画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从句式特点入手,说说“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诗的含意和作用。

参考答案:这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应该是“厌洛京风尘”,才去“寻吴越山水”。一倒装,诗句便显得劲健,既符合格律,又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旅居长安洛阳的不满心绪。诗人在长安是求仕,但是,因为奔走毫无结果,而终于厌烦,想去吴越寻山问水,洗除胸中的郁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从军行 (其四)

王昌龄

篇二:《诗歌鉴赏精选125首及练习(作业)》

完成前60题

诗歌鉴赏精选128首及练习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答:

蟾宫曲•九日① 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②,归雁横秋③,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④,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中国人素有登高思乡习俗。②对青山强整乌纱:意为自己勉强登高。乌纱泛指帽子。③归雁横秋:应为“横秋归雁”的倒装句式。④金杯错落:酒桌上觥筹交错。

这是元曲作家张可久写的一首被后人称为“清而且丽”的散曲。张可久终生仕途失意,故终日沉湎诗酒世界,寄情山水之间。你认为这首曲中揭示主题的是哪一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点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描写是否与主题有关?

答: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

答:(1)

(2)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 了自:已经明了。 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答:(1)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② 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这首诗歌中的“散”与“不散”。

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3分)

答:(1)

(2)

江 楼 旧 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内容:

写法: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2分)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 答: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1)

(2)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答:(1)

(2)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4分)

答:(1)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3分)

答:(1)

(2)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

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

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

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答:(1)

(2分)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答:(1)

(2)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

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篇三:《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山水田园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 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 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 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1

(2) 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 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杨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弟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1)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

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

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问题: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2

7、阅读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 ,诗人这样写是不是违反了常理呢?

2、“城中增暮寒”暗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3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 “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句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附山水田园诗基本知识

一、表达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二、常见的写景技巧

(一)1.听觉角度:①动静结合 ②以动衬静2.视觉角度: ① 绘形、绘声、绘色②色彩映衬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等

4.运用炼字技巧: 5.运用描写技巧:①工笔

(二).表现手法:

(1)写景:衬托(动静 明暗 虚实 点面 正侧 )远近高低 绘声绘色 白描 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三、语言特点:描写见长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四、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五、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

六、鉴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4

附参考答案:

1、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1)幽静。(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3、(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4、幽深、宁静的特点。 "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5、(1)孤寂凄凉黯然神伤(2)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反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之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6、参考答案

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 ,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

7、(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8、1、没有。诗人这样写是写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望去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2、本诗描绘了从长安城里看到的终南山阴岭的秀色,但最后一句才露出作者本意,抒写了关心人民疾苦的忧虑。

9、1、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10、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11 这是个极其新颖别致的比喻,“镜”比喻溪水,既写了月光的皎洁,又暗示了兰溪水面的平静,还表现了溪水的清澈。同时,她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山披月色,月照溪水,朦胧而飘渺,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恬静而淡雅的画面。

2 三、四句主要表现渔人之乐。运用的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鱼的来“上滩”衬托兰 5

篇四:《洛阳道翻译赏析_作者储光羲》

<洛阳道>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储光羲。其古诗全文如下:
大道直如发,春日佳气多。
五陵贵公子,双双鸣玉珂。
[译文]
洛阳城里的大道平直如伸展的头发,洛阳的春天气候适宜,有很多阳光明媚的日子,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洛阳道翻译赏析_作者储光羲。在这样的日子里,洛阳著名的五处皇家陵园常有富家子弟去踏春,这时,在大道上飘扬着马匹上的玉饰发出的叮当声,不用看也知道是公子们成双结对而来了。
[鉴赏]
储光羲是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备受许多大家的推崇。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消尽常言”,有“浩然之气”,且带有古意。
该诗是<洛阳道五首献吕四郎中>中的第三首。大道直如发,显示了洛阳的繁荣,诗题为“洛阳道”,诗里写了大道的样子,题目可以理解为专指大道,像长安道之类的,无非有个代指的意思,洛阳道,很宽很直的大道。大道之上,没有写别的,专门写了洛阳的贵族,似乎在说明一种特权,但也还是在洛阳的重要上下笔。这是聪明的。古诗就是这样,有许多明明白白的见证,又有许多隐隐约约的佐证。
后人中没有多少人见过洛阳道,但一看诗,就知道了洛阳有笔直的大道,了解了生活在洛阳的贵族们常做的事情。读这首作品,可以简单的认识洛阳道的宽阔平坦,也可以深入理解诗人展现出来的贵族们悠闲的生活。其实诗人对轻松舒适的洛阳生活,并没有多少的批判,或者说没有指责的意思,诗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表现洛阳的大道,对繁华中的贵族们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说他们不务正业,甘做寄生虫之类的,而是把他们的形象美化了,把他们作为洛阳道的装饰,用以加深人们对这条官道的印象。不管怎样,贵族子弟在那个时代里是很有特征的一群人,用有特征的素材来表现主题,写得过了,就离题,写得不到,就使主题苍白。这首诗里,用到骑马的贵族,这样写,对洛阳道这个主题还是很合适的。毕竟这是在描绘东都的官道,能同时通过多匹骏马,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洛阳道的宽阔。顺着诗的题目来读这首作品,就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想按文字下的一些隐藏起来的因素来理解,那么结果就会有很多。生动的形象刻画使此诗显得含蓄蕴藉,颇具匠心。

篇五:《羁卧山中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羁卧山中>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卢照邻。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卧壑迷时代,行歌任死生。
红颜意气尽,白璧故交轻。
涧户无人迹,山窗听鸟声。羁卧山中翻译赏析_作者卢照邻
春色缘岩上,寒光入溜平。
雪尽松帷暗,云开石路明。
夜伴饥鼯宿,朝随驯雉行。
度溪犹忆处,寻洞不知名。
紫书常日阅,丹药几年成。
扣钟鸣天鼓,烧香厌地精。
倘遇浮丘鹤,飘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洛阳道,储光羲鉴赏》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洛阳道 储光羲 储光羲诗鉴赏
  • 1、洛阳道翻译赏析,作者储光羲(2016-04-13)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洛阳道,储光羲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洛阳道,储光羲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5146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