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2016-04-18 10:28:5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共4篇)关于酒的诗关于酒的诗句借酒消愁的诗句: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篇一:《关于酒的诗》

关于酒的诗句

借酒消愁的诗句: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唐-白居易《把酒思闲事二首》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 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 月下低眉立,灯前抱膝吟。 凭君劝一醉,胜与万黄金。 把酒思闲事,春娇何处多? 试鞍新白马,弄镜小青娥。 掌上初教舞,花前欲按歌。 凭君劝一醉,劝了问如何?

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陆游《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酒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 貂裘换酒也堪豪 。 一腔热血勤珍重,(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洒去犹能化碧涛。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充满豪情壮志的关于酒的诗句: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篇二:《古诗词中的酒1111》

古诗词中的酒沉醉千年一曲新词酒一杯”

“诗是水中酒,酒是文中诗”。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与酒有着难以割舍不断的情缘。大浪淘沙,从悠远的文化长河中淀积下来的文学精品,也散发出浓郁的窖香。于是在酒中飘逸出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篇章。

晋代的陶渊明是实现诗酒真正结缘的第一人,归隐田园的他虽有“饮酒避世、借酒浇愁”的思绪,但更多的却是通过饮酒来实现物我两忘、回归自然、超然脱俗的境界。

诗与酒,共同注解着晋末隐逸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和人生。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诗与酒“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以独特象征意义的诗人,在其现存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饮酒,诗酒联袂,寄意遣怀。他“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试酌百情远,垂觞忽忘天”欲说还休,无形中将内心的悠闲自得融入到与世无争的淡泊名利中。于是在俗世的喧嚣中“心远地自偏”,恬淡自乐。

于是陶渊明之后,诗酒结缘的文化心态便在中国文人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的杜甫在为众诗人画像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地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诗仙在《将进酒》中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把酒问月》中唱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饮一杯孤独的酒,在人海中徜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形单影只,便于幻想中将内心的孤寂凄凉融入到浪漫恣情的梦境中。正因为“举杯消愁愁更愁”的人生苦短,于是乎诗人把郁结已久的愁绪化解到极致梦幻的超现实当中,寄月抒怀,随月歌舞,在“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狂放之中痛并快乐着。苏轼身藏雄才大略,胸怀远大理想,可“乌台诗案”使他身陷囹圄,出狱后,僻远的黄州成了他人生驿站,他身心疲惫,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一个游子的旷达,也是一个名士的洒脱,他体味了自然和生命的意义,回归淡泊和宁静,” “人生如梦,一尊还

酹江月”,以举杯祭告江中的明月自解,将无限感慨,尽蕴其中,我们不难体味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

饮一杯伤离的酒,在送别时慰藉。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难舍,便于规劝中将内心的深挚情谊融入到临别饯行的劝酒中。没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话别,也无需“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絮叨,一杯酒、一句话便将真挚的友情弥漫在那渭城朝雨之中,温暖人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抒写出漂泊江湖,羁旅失意的苦闷。

饮一杯豪放的酒,在壮行时激励。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腔热血,便于遐想中将内心的干云豪气融入到欢乐畅饮的壮行中。生有何患?死又何惧?立志报国乃男儿本色,人生快意在“葡萄美酒夜光杯”中觥筹交错。“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的豪放在酒力的渲染之下挥洒得淋漓尽致。中国近代革命家秋瑾的《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酒去犹能化碧涛”, 表现了其轻视金钱的豪侠性格和杀身成仁的革命精神。凸显了其豪侠性格及巾帼英雄本色。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在天宝三年遭受谗言,被迫离开都城长安,还豪放地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并且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君同销万古愁”,足见诗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和不满时弊、借酒消愁的无奈。李白的诗酒豪迈洒脱、气势磅礴,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饮一杯苦闷的酒,排遣寂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抒写出词人漂泊江湖,羁旅失意的情怀,诗人李白或感怀身世,或忧国忧民,久不得志,愁肠满腹,忧心忡忡,频频举起的酒杯中满蕴的是伤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佳肴美酒,诗人食不甘味,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晚景潦倒多病、流落他乡的沉郁心情在此让人顿生不忍。(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饮一杯郁闷的酒,在失意时解脱。曹操面对军事上的失利,统一大业迟迟未成,而自己年华渐老,壮志难酬,从而发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不得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用酒来解除胸中之块垒。苏轼“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

饮一杯欢快的酒,“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酒味中荡漾着少女烂漫的笑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闺中少妇慵懒的形象跃然纸上;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

饮一杯思念的酒,冰释悲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思夫的苦痛直落得女词人“人比黄花瘦”!国破家亡,良辰美景不再,女词人纤弱的肩膀何以堪负啊!——“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更令人觉得凄黯,不禁扼腕泪下。醒也罢,醉也罢,都寄寓了真心和至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坐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孔融);“行觞奏悲歌,永夜系白日”(徐干);“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身世酒杯中"的辛弃疾“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吟风月,此外百无功”;过着“寄酒为迹"的生活,当报国无门的时候则“人间路窄酒杯宽”。

陶渊明的“酒中有深味”;“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医”(元好问);李白“举杯邀明月”;苏轼“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又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友朋会聚时诗酒相酬,一人独饮时飞觞邀月,苏东坡“酒酣胸胆尚开张”,而怀素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钱起)。那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感觉让诗人们抒发了“共将诗酒趁年华”的才情,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酒朋诗侣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寄托。酒助诗兴,酝酿了无数优秀诗人的诗篇,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酒文化

诗,是人类精神劳动产生的高雅的文学奇葩;酒,是人类物质生产的精华琼浆。在中国,从远古以来,诗与酒就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自造酒鼻祖杜康酝酿出这等醇香美味的饮品以来,酒便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情感宣泄和灵魂寄托之物。因而它不仅可供人啜饮,而且还孕育了千百年的酒文化——中华文化大观园中一朵绽放着芬芳的奇葩。郭沫若先生曾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可见,如果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便少了些不同寻常的韵味,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就少了些悠长的滋味,人世间值得回味的东西便乏善可陈了。

当然,这酒还融入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苦闷,“沉醉不知归路”的欢快,“酒酣胸胆尚开张”的狂放,“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的沉重……就让我们一起细酌这撩拨人心历久弥香的“美酒”!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古诗词中的酒

中华美酒香飘四海,中国酒文化可以说是与中华文明史同步的。大浪淘沙,那些从悠远的文化长河中淀积下来的文学精品,居然也带有浓郁的窖香。而这其中部分作品走进了中小学课本,成了语文教与学无可回避的风景。

最有趣的是中学课本选入的李清照的四首词,居然无不与酒相关: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酒味中荡漾着少女烂漫的笑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闺中少妇慵懒的形象跃然纸上;“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思夫的苦痛直落得女词人“人比黄花瘦”!国破家亡,良辰美景不再,女词人纤弱的肩膀何以堪负啊!——“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醒也罢,醉也罢,都寄寓了真心和至情。 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代文人嗜酒是不争的事实,但文化作品中的“酒”通常只是“形”,放浪形骸之“形”;而其“神”则隐含于思想境界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今天品评古代文学佳作的最基本要求,也便于提高学习者的人文素养。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一代枭雄曹操的感慨;“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这是菊花隐士陶潜的情趣;“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则满含着恃才放旷的李白愤世的悲怆。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想将学生培养成“酒徒”,但如何做到既让学生避开酒的魅力,却又能引导其步入诗人的境界中去呢?我想除了进行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引导,不妨试着理性地给这类诗文整合归类。

一、 人生得意须尽欢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诗中写咸阳少年一旦相逢,大家意气扬扬,举杯畅饮新丰美酒。这样,把诗人青年时代学游侠、任气节、重义行的性格和生活作风活生生地再现了出来。无忧的青春在美酒中绽放。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庐陵太守欧阳修,政通人和,与民同乐,陶陶然酌一杯,颇有点自鸣得意(当然个中情感是复杂的)。 二、 多情自古伤离别(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雅士送别,无酒岂可,浓情蜜意在推杯换盏中得到诠释。这正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浊酒一杯家万里”,杯酒过后,游子或远赴边关,或浪迹天涯,于是“酒”成为寄托情感的最佳物化形式。

三、 举杯销愁愁更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或感怀身世,或忧国忧民,频频举起的酒杯中满蕴的是伤感。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佳肴美酒,诗人食不甘味,怎一个愁字了得?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晚景潦倒多病、流落他乡的沉郁心情在此让人顿生不忍。

四、 俱怀逸兴壮思飞

杯中乾坤大,壶内日月长。酒酣之时,满腔豪情者不乏其人。宋朝词人张孝祥有诗云: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以“北斗”为杯,以“万象”为客,境界雄放,格调高亢,这是何等的气魄!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苏轼的豪放在酒力的渲染之下挥洒得淋漓尽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自有豪迈,诗中自有无奈!

酒,一种特殊液体,成就了多少佳作,又贻误了多少青春。“未捞到半个秀才”的孔乙己爱酒,爱得*;“举杯邀明月”的李太白爱酒,爱得狂;“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陶渊明爱酒,爱得痴;“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曹雪芹爱酒,爱得苦……问世人“酒”为何物,竟让人痴迷到如此地步?还是著名的诗人艾青说得好:酒,使聪明的人更聪明,糊涂的人更糊涂。

无论“把酒问桑麻”(孟浩然),还是“把酒问青天”(苏轼),或是“煮酒论英雄”(曹孟德),诗人们寄托于酒的情意总是难以言表的。李白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况且“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劝君为我倾耳听”。

“酒渴思吞海,诗狂欲上天”的杜甫在为众诗人画像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地描绘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位诗仙在《将进酒》中吟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把酒问月》中唱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郭沫若先生曾煞费苦心地统计出,在现存的诗作中,言及酒的,李白占17%,杜甫占21%。可见,如果没有酒,李杜的诗歌便少了些不同寻常的韵味,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就少了些悠长的滋味,人世间值得回味的东西便乏善可陈了。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篇三:《风流诗酒醉春秋》

风流诗酒醉春秋

----浅谈酒与古代诗人的关系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关于酒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既是仪狄酿酒于树洞以及杜康的‚以秫制酒‛之说,都笼罩了一层神话色彩。后世酒徒无暇叩问其真伪,只管在美酒中飘飘然去当神仙就是了。也许正是这种百无禁忌的逍遥,与文学这个自由落体有相通之处,使酒本能地与文学发生了关系。诗增酒趣,酒扬诗魂;有诗无酒终叵耐,有酒无诗不风流;酒激发诗的灵感,诗增添酒的神韵。诗与酒交织在一起,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诗酒文化‛。

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诗增酒趣,酒扬诗魂;中国文人的诗酒情结铸就了辉煌的诗酒文化 从《诗经》时代开始,人们就吟唱起‚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涉及到酒,写人们饮酒,写饮酒时的心情的竟达到48篇。至汉代,一代枭雄曹操咏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的豪迈诗章。晋代的陶渊明是实现诗酒真正结缘的第一人,他的现存142篇作品中就有56篇涉及到了酒,真是‚未言心先醉,不再接杯酒。‛陶渊明对酒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曾以‚五柳先生‛自喻,‚性嗜酒‛,求官的目的只是为了‚公田之利,足以为酒‛,甚至为了种秫酿

酒,不惜家人口食与妻子争执。由此可见陶渊明爱酒之深之切了。

唐代是中国诗歌繁盛的年代,盛唐时期的诗人,几乎个个都是诗酒狂客。唐朝最著名的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现存诗文1500首中,写到饮酒的达170多首,占16%。他曾经写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可以说是篇篇经典,字字珠玑,为自己赢得‚酒仙‛的雅名。诗圣杜甫也是善饮、嗜饮的‚发烧友‛,在他现存诗文1400多首中写到饮酒的多达300首,占21%。 杜甫因曾写到‚性豪业嗜酒‛,而被郭沫若先生谥之为‚酒豪‛。而他的《饮中八仙歌》寥寥数语,却为人们刻画出了八位生于同代的,同样的嗜酒、豪放、旷达的‚酒中神仙‛,更是堪称‚酒诗‛经典。唐朝不仅仅是只有李白、杜甫会喝酒,大凡能吟诗填词者,皆能豪饮。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于武陵《劝酒》:‚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离别。‛韩愈《闻梨花发赠刘师命》:‚桃溪惆怅不能过,红艳纷纷落地多。闻道郭西千树雪,欲将君去醉如何?‛刘禹锡在《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里更是豪情万丈:‚二十余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王翰的《凉州词》把喝酒写得最是豪气干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有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杜牧的:‚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李商隐的:‚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还有王昌龄的:‚醉别何须更惆怅,回头不语但垂鞭。‛冯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秦系的:‚纵酒还须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来。‛韦庄的‚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惟觉酒多情‛……真可谓是‚赞酒名诗出盛唐,盛唐诗人尽酒仙。‛

到了北宋,范仲淹是‚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晏殊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柳永是‚拟把疏狂图一醉‛;元佑时期,欧阳修是‚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于钟‛,苏轼是‚酒酣胸胆尚开张‛、‚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南渡期的女词人李清照,可算酒中巾帼,她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尽了诗酒飘零。继之而起、驰骋诗坛的陆游,曾以《醉歌》明志:‚方我吸酒时,江山人胸中。肺肝生崔嵬,吐出为长虹‛,一腔豪情,借酒力以增强、发泄。辛弃疾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轻杯‛等等带着英雄豪气的酒诗,使得他在诗酒之外又多了些英风侠气,多了一些潇洒风流。 到金元乃至明清时代,诗酒风流虽不像魏晋时期的狂饮傲世,不同于唐代的豪饮倾觞,不似宋代的浅斟低唱,但是

继承了各个时期的不同风采。无论从马致远的‚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到陈维崧的‚残酒亿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从萨都刺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到杨慎的‚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从戚继光的‚朔风虏酒不成醉‛,到袁枚的‚满墙醉影尚欹斜‛;还有‚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女中豪杰秋瑾,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诗词的发展虽然处于衰落状态,诗词的精神也远不如前代,但也出现了许多借酒抒怀的诗酒佳作。

二、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宴游交友,佯狂避世;酒承担了多姿多彩的角色

一边饮酒,一边做游戏,这是早期宫廷宴会最为常见的。他们投壶发矢,以决胜负。后来随着诗歌的流传,宴会上的传统项目也变成了饮酒赋诗。‚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这是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中对陈王在平乐观的一场盛大酒宴的追忆。这里的陈王就是指曹植,曹植曾被封为陈王,世称陈思王。他的‚臵酒高殿上……烹羊宰肥牛‛;‚归来宴平斤,美酒斗十斤。‛,都是描写酒宴的诗篇。《三国志〃魏书》本传说他‚任性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本来他因才学敏博,深得曹操宠爱,多次想立他为嗣,但因他饮酒不检,而且误事,遂失去继承权。曹植的哥哥曹丕也酷爱杯中之物,他在留守邺城时,常与文士们相聚宴游,诗酒竞豪。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酿酒业空前发

展,酒已不在是奢侈品。唐代的诗人又把饮酒聚会、吟诗作赋两项活动融为一体,文人们常常借酒激发诗歌创作热情。唐代诗酒最相连,真正做到了诗酒交融,形成了无酒就无诗,有诗必有酒的独特文化。赞美酒的诗歌更是不计其数。文人独酌固然能助诗兴,催诗情,集宴欢饮尤能推动彼此间的诗兴和诗情的交流。历代诗人因此有大量的即兴唱和之作,而诗人的酒会又常顺理成章地成了诗会。这些文人诗酒之会常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早如西汉梁孝王刘武宴集文士于兔园,命枚乘赋柳,路侨如赋鹤,公孙诡赋鹿,邹阳赋酒,公孙乘赋月,羊胜赋 屏风;其中韩安国赋几不成,被罚酒,大概是文人诗酒 会之始。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在柏梁台宴集群臣,君臣联句赋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世称‚柏梁体"。不但 开创了一种诗体,也是后来联句诗的最早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的千叟宴,盛况空前,宴上吟诗作赋,更成为酒林佳话!可以说是无酒不成宴,有宴必有诗。

因为都喜欢喝酒,历史上还有过不少喝酒的‚小集团‛。如魏晋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阮瑀、应瑒、陈琳、徐干、刘祯、王粲便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还有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这‚竹林七贤‛的名号便是由于他们经常聚集在竹林饮酒而得来的;而唐代不但有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同时还有以李白为首的‚竹溪六逸‛;此外,名声不甚显著的酒友集团更是不计其数。

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篇四:《清明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清明>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其全文诗词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言]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清明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清明翻译赏析_作者杜牧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翻译]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赏析]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太没来由了。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比如<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相关热词搜索:借酒消愁的诗句 借酒消愁成就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相思借酒消愁的诗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599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