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2016-04-22 14:25: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共5篇)卖炭翁_练习题_及答案《卖炭翁》检测题14 “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15 《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二、选择题1 下列对诗歌理解...

《卖炭翁_练习题_及答案》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第一篇

《卖炭翁》检测题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检测题 答案

一.填空题

1——13题 答案 略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宫市的霸道不公 。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C选项后面应该改为:表现了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B选项 白居易是唐朝的; C选项 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描写)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

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D选项“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外滩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江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答案)》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第二篇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

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

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

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

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

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

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

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

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

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

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

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

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

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

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②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8.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9.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 。”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⑶《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掏 狼 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手艺丢

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得紧,

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高,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到了离

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一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上,把{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③

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进地狱。{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不忙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一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妹妹。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一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心酸的泪„„ (节选自《意林》2014年第11期,有删减)

⑴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江西省2016届高三语文10月联考试题(含答案)》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第三篇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江西省2015-2016学年高三阶段性诊断考试{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

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

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

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

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

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

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

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

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 《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 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 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有九,举进士。太宗

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

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

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

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

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因请帝幸澶州。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

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

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四十》)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B.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C.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D.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传”,即传记。

B.尚书,即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并称 “三省”,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要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C.“淳化二年春”,是中国古代四种主要纪年法中的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另外三种纪年法分别是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D.“崩”是指古代帝王去世,王后去世为“薨”, 诸侯去世为“卒”,大夫去世为“不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寇准年少有才,19岁就考中进士,且精通《春秋》三传;他为人诚实,不欺不瞒;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

B.寇准性情耿直而执着,曾经议事时与皇上意见不合,皇上十分生气想要离开,可是,寇准毫不退让,牵住皇上衣服不放,直到皇上让步,寇准才退下。

C.淳化二年天大旱,皇上问时政所失,大臣们认为是天数,于是,寇准借机说案,认为与朝政得失有关,指出法度有不公平之处,于是说出祖吉、王淮枉法受贿之事。

D.寇准在与契丹军队交战中展示了指挥才能,他仔细观察和分析敌情,及时调遣军队进行防御,并请皇上驾临澶州以鼓舞士气,结果大败契丹军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2)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②①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 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③生:语助词、无义。

8.在诗人笔下,青山、明月是怎样的形象?(5分)

9.简要分析“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2)《阿房宫赋》中以叙述的方式表现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的对偶句是:

“ , 。”

⑶《卖炭翁》中体现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掏 狼 窝

李芳丁

我们家祖传一套掏狼窝的手艺,父亲临去世的时候一再叮嘱我,千万不能把这门手艺丢

了,要把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我刚高中毕业就到生产队当社员了。那时“学大寨”抓得紧,

我刚下生产队又什么活计都不会干,一天累得要死,才评三等工。因此我总琢磨着掏狼窝比在生产队劳动合算,因为附近的狼窝越来越少,价钱直线攀高,掏到一窝少说也能卖个千儿八百的。这个合算的买卖,说啥也得去干。

那年初冬的一天,我带着掏狼窝的“四大件”──手电筒、麻袋、铁锤和钢钎来到了离

家三十里远的对头砬子沟里,不到中午,我就发现了一行狼的踪迹,可是找到狼的踪迹并不等于就找到了狼窝,山里的狼越来越狡猾,它们把洞口造得十分隐蔽,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找到狼窝的。但这难不倒我,没多长时间,我就在一块大石头的下面找到狼窝的洞口。

狼洞一般都是一米左右大小,特别深长,有的竟长达二三百米。我把麻袋系在腰上,把

[③

铁锤掖在麻袋里,一手拿着钢钎,一手拿着手电筒,四肢趴着钻了进去。洞里黑漆漆的,手电筒的光就像萤火虫似的,爬行在狼洞里,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进地狱。

半个小时后,我爬到了洞的尽头,找到了狼窝。狼窝足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挺宽敞。我直起身来,一边揉着发酸的腰,一边用手电筒四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窝狼,一共四只,我想今天的运气不错。狼是最狡猾、最凶残的野兽,若是在野外,别说是一个人,就是几个人也不是群狼的对手。可是,每当有人光临它们的窝巢时,它们就变得胆小如鼠,既不攻击,也不逃跑,而是如羊群似的相互拥挤,边挤边浑身哆嗦得放响屁,用绿莹莹的眼睛看着你,乖乖地等着你的发落。我不慌不忙地拽出背后的铁锤来到狼的跟前,照着其中一只的脑门,又准又狠地砸下去,只听噗的一声,那个不可一世的东西就不声不响地趴下了。遇到这种凶狠的袭击,其他的狼可能是吓呆了,也许我的祖辈们就是抓住了狼的这个弱点,才摸索出了捕杀它的这套手艺。我解开麻袋,把死狼扔进袋子里,把袋口系在腰上,然后转过身,在三双绿莹莹的目光之下,拽着那只死狼向洞外爬去。我估算了一下,这一进一出,只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是把这四只狼都弄出来,天刚眼前黑,顶着星星回去也没问题。这样想着,我把死狼放在洞口,回头又钻进洞里。

还是重复着祖传的那种残忍方法,我又把一只狼锤死后,装进麻袋里拖着向外爬。然而,当爬到打通的那块石头旁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土质太疏松,或者是因为我动了那块石头使上面失去了支撑,眼前已出现塌方,洞被沙土石块严严地堵死了。我第一趟出去时已经把钢钎带出去了,哪承想遇到塌方,没办法,只得用双手去扒洞,可越扒土越多,扒了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一小步。

手电筒的光越来越暗,为了省电,我把手电筒关了。瞬间,洞里一片漆黑。我掏过无数次的狼窝,死在我手中的狼更是不计其数,在狼洞出出进进是我最大的乐趣了,可此时我却觉得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我一次次地向堵在前面的石头发起攻击,但一次次都垂头丧气地缩回来,手指头好像已经磨去了半截,再也不敢去触摸那坚硬的石头。随着体力一点点地消耗,我开始绝望了。

越是绝望,越会使人想起很多美好的事情和很多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我是家中的老大,是全家人的希望和依托。没有我,母亲和弟妹们就没法活下去!强烈的求生欲竟使我想到了喝狼血,我决定用狼血充饥。可我刚刚解开麻袋还没来得及喝狼血,就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眼前有两双绿莹莹的目光。打开手电筒一看,是洞里的两只狼坐在那只死狼跟前正用舌头默默地舔着死狼头上的血迹。看到这情景,我心里一颤,不由得想起了母亲,想起了兄弟妹妹。我默默地想,今天落到这般绝境,是不是报应?

等我再次从昏睡中醒来时,竟发现了三双绿莹莹的目光。我以为那只狼被舔活了,打开手电筒一看,没有啊,那只死狼仍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但守在它身边的,确实是三只狼啊,就在这时,一股清新的风吹到我身上,使我精神一振。我回头用手电筒一照,惊奇地发现在那块大石头的一旁,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洞,虽然很低很窄,但还是勉强可以爬过去的。也不知从哪来的那么大的力气,我一口气爬出洞口,终于又看到了雪夜中的星空。

我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跑去。跑到村头时,东方已露鱼肚白,启明星已出来了。这时,我隐隐约约听到母亲沙哑的呼唤声。

我已无力回答母亲的呼唤,眼泪却一下子涌了出来。

我连滚带爬地跑到母亲跟前,一头栽倒在她的怀里,喃喃地说:“娘,我再也不掏狼窝了,宁愿受穷,宁愿祖传手艺断在我手里,宁愿父亲在九泉之下闭不上眼睛„„”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用她那干柴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有几滴热乎乎的东西滴在我的脸上,淌进我的嘴角,咸咸的,涩涩的,我知道,那是母亲的心酸的泪„„ (节选自《意林》2014年第11期,有删减)

⑴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_卖炭翁阅读答案_作者白居易》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第四篇

<卖炭翁>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原文及翻译_卖炭翁阅读答案_作者白居易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原文及翻译_卖炭翁阅读答案_作者白居易
[前言]
<卖炭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翻译]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赏析]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读后感:一汪诗情来心底——熊学江诗集《一路走来》读后》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第五篇

一汪诗情来心底

--熊学江诗集<一路走来>读后

作者:刘荣魁

[走上工作岗位/仅仅二十岁/大学生活就是在/山村小学里熬夜/骄傲自己工作十年/也才步入而立"。这首<不是遗憾>,可是学江自撰的简历?是的,学江经历虽富,但人还年轻,从他年轻的心中流淌出来的诗句,是那样的清澈和真诚。这是我最近读他的诗集<一路走来>时得到的感觉,这也正好印证了[诗如其人"这话真实不虚。

<一路走来>分情有独钟、情留校园、情洒万物三辑。读后感:一汪诗情来心底——熊学江诗集《一路走来》读后。文载道、诗抒情,看来诗人都是多情的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哪里就染上了浓郁的情愫、燃烧着绿色的生机。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几根感情支柱,亲情的,友情的,爱情的,赖以支起绚丽多彩的心灵天空。

在<给父亲>里,诗人用了四个长长的小节反复叙写跟父亲告别的悲痛情景和不尽哀思:[我的父亲对我的臂弯/已经没有知觉/我的父亲对我的呼唤已不做回应/他失去了脉搏失去了生命/他浑身冰冷/虽然他不忍/虽然他不愿意/虽然他还不放心/但是父亲死了/死得非常平静/平静得我不相信他的离去"。不管你是否情愿、不管你是否承认,父亲[那座稳重的山"倒了,在<兄弟同窗>里,诗人通过对兄弟俩同班同学而学习成绩悬殊、老师和父母不顾个性特点而对兄弟俩[一视同仁"、哥哥不张扬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使弟弟免于被责难等手足亲情加同窗友情的叙写,人情之真、人性之善、人间之美跃然于纸。<兄弟同窗>是以诗歌的形式叙写的一个真实故事,作者在诗集后记中再次提到这件事情:[余与弟非双胞胎,然同窗九年,实属难得--弟聪明豁达,余憨厚耿直;弟属顽皮型,余乃死读书者。考试余常获奖,弟则与奖无缘。余每得奖回家,未与父母言明,奖品收入箱柜。读后感:一汪诗情来心底——熊学江诗集《一路走来》读后。至中学毕业,弟入高中,余读师范--弟大学毕业就业,知识高深,技术过硬;余乃成时代次品。余每遇难关,弟总倾力助之。"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感人至深!

也许是学江生于农村吧,他的骨子里有一种不可消解的农民情结,他一边承认农民工[是一种历练一种自由",又一边埋怨他们为什么[默默接受了这个称呼",并以火山爆发式的情感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眶湿润/为什么我的喉咙哽咽/为什么我的心中酸涩/因为民工流着汗水血泪/在供养着家庭/在改造着农村/在创造着城市/在与命运抗争"。在农民工还被人鄙视和误解的那个年月,诗人就满含热泪地喊出了农民工的伟大历史功绩,没有对农民工的深切理解、没有对农民工的真挚热爱、没有对农民工艰难处境的切肤之痛、没有对农民工弄潮壮举的景仰之情,是写不出这样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的诗句来的。

爱情是诗人们不可回避的题材,也是诗人内心深处最柔软、最彩幻的部位。也许诗人诉诸的对象多为水月镜花、所写的情感故事并非实有其事,但透过诗作中折射出来的绚美、智慧和温婉,差可管窥诗人的情感倾向和美学理想。[美丽的/不只是她的歌声/想起的/比她的歌声更美丽"﹙<会唱歌的姑娘>﹚;[她能会意/诗的深邃意境/他能明白/诗的灵感智慧"﹙<会写诗的姑娘>﹚;[你出现在这方天地/注定男人们/走了运/倒了霉" ﹙<漂亮女人>﹚。

在<情留校园>一辑中,学江先生通过<读书>、<实习老师>、<教书的人>、<农村教育三部曲>、<向往>等篇章,或感怀读书时代,或留恋校园生活,或盛赞教师工作,或表达对一些教育现状的无奈、或抒发离开教育岗位后的不已余情,他用诗性的话语,不仅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他[学生--教师--公务员"这一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而且以宽广的视角给读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图景。

虽然严沧浪说过[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话,但情趣与理趣是一对孪生姊妹,在诗歌创作中二者总是如影随形、相融不悖。学江的诗,或抒情,或哲理,大都情理交融、妙趣横生。如:[昨天是一张被注销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未到期的存款单/今天是随时可以利用的现金/选择什么/明知故问"﹙<日子>﹚;[你同样有脚/却总站立不稳/一阵风/一个浪/你一一闪躲退让/哪里没有风/哪里没有浪/要生存/迎着风浪上"﹙<浮萍>﹚。这些诗句,既富有[花光水味"的妙趣,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总能给人以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回顾诗歌由政治化而个体化而私语化、由朦胧后朦胧而后现代解构而前文化还原的艰辛历程,诗歌的触角像蜗牛一样前探爬行的同时,身负的文化责任也次第轻飘。在一些人醉心于诗歌象牙塔构建和精英诗人打造的时日,学江没有忘记诗歌应有的社会担承。他坚持把笔触伸向百态人生、伸向多彩生活,并且在创作实践中有意降低诗歌的形式难度,努力探索诗歌大众化的路子,从而形成了一种清新明快、朴实无华的诗风,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诟病的今天,或许能从另一个维度给人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路走来>是学江的第一部诗集,虽然有些诗作在技巧上尚欠老道,但里边确有不少散射着热力和生命力的佳品,即使不能传之四海、流芳百世,也会在读者的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和共鸣,因为诗人被生活感动过,从他心底流出来的诗也就会感动别人。(作者:刘荣魁 2009年8月)

------------------------------

★想看往期精彩内容?请回复[9"!

★发帖爆料请回复[1"进入微社区即可!

★更多指令请回复[菜单"。


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相关热词搜索:卖炭翁理解默写 处境艰难的地球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卖炭翁诗人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696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