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哲理诗有哪些

哲理诗有哪些

2016-04-26 09:46:3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哲理诗有哪些(共5篇)著名哲理诗鉴赏著名哲理诗鉴赏《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哲理诗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你。

哲理诗有哪些 篇一:《著名哲理诗鉴赏》

著名哲理诗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题目】《登飞来峰》【诗词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

(哲理诗有哪些)

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2 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的确,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之类的观念,是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犹如对正确的哲学命题人们也常常会作出歪曲的解释一样,对于诗,在感受和理解上的

偏颇也难以避免。只要是正确地体会诗的原意,我想绝不是叫人们都去做庸碌之辈,而是勉励和提倡那种献身精神,是在宣扬把个人溶入集体事业的革命观念。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岂能对之作歪曲的理解呢?!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无论为诗为人,不可不切记也!

观钱塘江潮(.余亚飞)

钱塘一望浪波连,

顷刻狂澜横眼前;

看似平常江水里,

蕴藏能量可惊天。

【简析】这是一首现代哲理诗,以钱塘江潮为意象,表现了看似平常的钱塘江浪波下,蕴藏着惊天的能量,顷刻间涌起排山倒海的浪涛。意喻看似平常的人会蕴藏巨大的潜力;看似平常的现象后面会蕴藏巨大的能量。

下面是网络产波广泛的几首诗:

《决心》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

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唯一会限制我们的,

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失去》

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爱的那一刻,

而是你还在徘徊,

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哲理诗有哪些 篇二:《哲理诗是诗中含有深刻的道理》

哲理诗是诗中含有深刻的道理。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要求:

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歌。

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导入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作者的目的何在?【“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

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提示3、想象一下: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

二、画外文(写一写)

现在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写一写你头脑中的画面。(完成后,请一、二位同学朗读)融入文本六:内容拓展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在你们小学学过的诗中,曾有一首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似此诗。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在学生或教师引导明确之后,老师边对比简析边板书。一个注意点:两首诗最后两句的异同)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2、解读3、4句。(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学生齐读3、4句。(2)理解词语。不畏:不怕。缘:因为。(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3、整体理解诗意。

四、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师导:现在我们理解的只是诗句的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诗和我们现在写文章是一样的,是想通过字里行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愿望。我们要想读懂诗人的心声,那就必须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

1、教师出示: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学生自己读读。(出示: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2、理解“浮云”的深层含义。 师导:读完了王安石的故事,知道了“浮云”的典故,你认为王安石眼中的“浮云”还指什么?

3、深层次得理解“不畏”。师导:同样王安石也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奸邪小人,那他的反应是什么?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说吗?“不畏”说明了什么?坚决果断地读读这个词。

4、理解“最高层”。

师导: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就做了宰相,任凭反动势力怎样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能如此坚持和毫不畏惧,全都源于“只缘身在最高层”。“最高层”又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豪迈的气势。

6、学生总结。(师: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7、诵读整首诗歌(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哲理诗有哪些)

六、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

结束本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讲解]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自然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此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结合学生发言体会王安石不怕任何阻碍,只要自己有才华、志向高,就可以得到赏识,为国家效力。)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胸襟、气魄,王安石一直努力,最后官至宰相,主张变法改革,让当时的北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天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从 此以后,老太太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

【教学过程】:

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

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哲理诗有哪些)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5)再现古诗画面。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过渡: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学贵有疑,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去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诵读诗歌,感悟哲理。

1、解读1、2句。

幻灯出示: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指名读诗句。(2)理解词语。

寻:古代的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极言塔高。“千”在这里不是实写,是指多。如我们学过的“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在这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闻说:听说。

鸡鸣见日升:传说。站在塔上,五更天鸡叫的时候就看见太阳升起。

(3)词语的意思理解了,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呢?(同桌互相说、指名说)(4)想象太阳升起时的美景。

师导:此时,诗人就站在飞来峰高高的塔上,想象看到了这样一幅美丽的情景。(出示:日出时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这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话描述当时的景象吗?

(5)指导朗读。

师导:这样的景象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那你认为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呢?2、解读3、4句。(过渡,师导:登上高高的塔,仿佛看见了日出时美丽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1)学生齐读3、4句。(2)理解词语。不畏:不怕。缘:因为。(3)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3、整体理解诗意。

(师: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远。同样,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也是这样,只有在各个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王安石的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伟略。请同学们合上书本一起诵读这首诗,读出诗人的豪迈气势,读出诗人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检测。

五、课后拓展。

1、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2、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古诗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六、结束语。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那豪迈的气势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为之喝彩。同样也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为自己储备知识,积蓄能量,提高自己,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这首诗来结束本【最高层】:比喻自己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强的实力 。

哲理诗有哪些 篇三:《哲理诗》

古代哲理诗

著名哲理诗鉴赏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题目】《登飞来峰》【诗词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哲理诗有哪些)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人生哲理诗句

1.(陆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5.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理诗有哪些)

6.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 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9.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0.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哲理诗有哪些)

11.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3. 苏轼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编辑本段现代哲理诗

泥土(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简析这首著名的哲理诗,曾经被多少青年人背诵,抄录在自己的案头作为座右铭。可是,历史往往会与一些人开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一首曾经影响和激励过整整一代人的诗篇,在今天也会被某些时髦的人物嘲笑,认为这是一种陈腐了的过时观念。据说,只有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意义的人。

的确,对于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之类的观念,是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犹如对正确的哲学命题人们也常常会作出歪曲的解释一样,对于诗,在感受和理解上的偏颇也难以避免。只要是正确地体会诗的原意,我想绝不是叫人们都去做庸碌之辈,而是勉励和提倡那种献身精神,是在宣扬把个人溶入集体事业的革命观念。

只有人民不朽,只有历史永恒,在不朽和永恒中,个人的作用只能是微乎其微的。“把自己当作泥土”的精神,正是使自己的生命价值获得不朽和永恒的一种追求,岂能对之作歪曲的理解呢?!

土(林希)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简析]此诗与鲁藜那首《泥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它受前者的启迪和影响,但绝非重版,而是写出了新意。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哲理,同一事物也可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哲理蕴涵。林希笔下的泥土不仅注意到了它具有“土壤”价值的一面,而且还看到了当它“沉浮在空间里”时的轻浮的一面。一旦变成“尘埃”,它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人生的价值也是如此。当把生命与理想同一种伟大的集体事业相联系时,人生的价值才会显示出来;而一旦离群索居,孤芳自赏,陷入虚幻的空间,就会成为污染环境的“尘埃”。

无论为诗为人,不可不切记也!

下面是网络产波广泛的几首诗:

《决心》

人的一生有许多难以取舍,

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

这时所需的就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唯一会限制我们的,

是我们自己的决心。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的过,

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单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失去》

最凄凉最弄人的不是你知道,

失去所爱的那一刻,

而是你还在徘徊,

犹未知道已经失去。

《距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哲理诗有哪些)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默的心,

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炫耀》

不爱了,就别向他炫耀,

向他炫耀只是代表,

你还是在意他的想法,

你还是对他念念不忘,

他看到这种窘态,

只会深信你从来没有忘记过他。 《句号》

当爱情要完结时,

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当你怀疑是否主动画上句号时, 那表示你根本就拾不得,

也没办法画上这个句号。

每一段情始终会有句号,

句号要来时,

你想挡都挡不住。

《习惯》

爱情一旦成为了习惯,

就会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

《放弃》

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

并不痛苦。

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

那才痛苦。

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

那是更痛苦。

哲理诗有哪些 篇四:《富有哲理的诗句》

1、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富有哲理的诗句。——陆游<游山西村>

4、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6、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7、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0、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1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2、沉舟侧畔千帆过,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4、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5、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1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1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2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哲理诗有哪些 篇五:《哲理诗大全》

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哲理诗大全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哲理诗大全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9、<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春日行>

唐·李白

深宫高楼入紫清,金作蛟龙盘绣楹。
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楼船蹙沓波浪惊。
三千双蛾献歌笑,挝钟考鼓宫殿倾,
万姓聚舞歌太平。
我无为,人自宁。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軿。
帝不去,留镐京。
安能为轩辕,独往如窅冥。
小臣拜献南山寿,陛下万古垂鸿名。

12、<游太平公主山庄>

唐·韩愈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
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属人。

13、<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4、<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5、<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哲理诗有哪些》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有哲理的现代诗 很有哲理的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哲理诗有哪些”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哲理诗有哪些"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754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