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2016-05-01 15:06: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共4篇)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古诗十九首的概念(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2)内容上: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描写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篇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古诗十九首的概念

(1)《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文选》,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

(2)内容上: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描写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如《涉江采芙蓉》。它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

(3)艺术特色:其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是其一大抒情特色。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富,即善于锤炼语言,熔铸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之中。

(4)影响:《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它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及艺术风格,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2.建安风骨

(1)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它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2)建安风骨具有以下特点:时代特色鲜明,情感真挚强烈,文风清俊,慷慨悲壮,气盛词壮,文笔华丽健美。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互见法

(1)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与纪传体相适应的编纂历史的方法。它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事情的来龙去脉写在各篇章中,互相参见,既使《史记》的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2)互见法在《史记》中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直接明示,其二是不明示。如要了解项羽其人,只通过《项羽本纪》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高祖本纪》等,才能完整地理解。

4、《七发》

(1)《七发》是由枚乘所作,汉代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全文假设楚太子生病,吴客探问,陈说七事(即音乐,饮食,车马,宫苑,巡游,畋猎,观涛等)以启发太子,故称"七发"。

(2)本文恣意铺陈,大量用典,规模宏大,物象繁复,描写细腻,词彩华丽。其妙装饰物之精细,福利和生动前所未有。

5、建安七子

(1)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

(3)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例如王粲的《登楼赋》和曹植的《洛神赋》并为双美。

6、《咏怀》诗

(1)《咏怀诗》八十二首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一地所作。综观《咏怀》全诗,实为阮籍一生思想情感的总汇。首创了我国五古抒情组诗的体例。

(2)内容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愤懑、悲凉、落寞、忧虑等复杂的感情。

(3)风格:隐晦含蓄、清隽艰深、委婉曲折而又言近旨远。

7、乐府

(1)"乐府"的原义,是指国家设立的诗、乐、舞三者相结合的音乐机构。至六朝,人们对此机构制作、采集扥可以和乐而歌的诗也称为乐府,乐府便由机构名称变为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主要作品有《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8、郭璞《游仙》诗

(1)郭璞,代表作《游仙诗》,现仅存14首,是中国游仙诗体的鼻祖。

(2)他的游仙诗借游仙以咏怀,有一定的现实内容。如第一首说:"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表示了对朱门的轻蔑与否定。郭璞游仙诗的另一特色是富于形象性。如第三首说:"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写想象中的神仙居处和生活情态,形象鲜明而生动。不过《游仙诗》的主旨毕竟在歌咏高蹈遗世,所以消极性仍是很大的。

(3)《游仙》写仙境"构思险怪",意象鲜明,幻而似真,笔势跌宕,造语新奇,"神理俊爽。

9、永明体(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10、骈文

(1)骈文是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2)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

(3)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繁复、声律、辞藻华美。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11、宫体诗

宫体诗是开始并盛行于梁陈时期的诗歌体式。其内容以"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亦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的特点。萧衍,萧纲,徐擒,徐陵,庾肩吾,庾信是宫体诗的代表人物。

12.《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所作,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尤详于东晋。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是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

简答题

1、怎样理解"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1)该句话是刘勰在评价玄言诗赋时说的。"柱下"指老子,"漆园"指庄子。

(2)刘勰指玄言诗不脱离道家思想,不外乎是对老庄思想的解释和发挥。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玄学始于曹魏正始年间,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玄学思想侵入文学领域,出现了盛行一时的"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玄言诗的代表孙绰、许询并称"孙许"。

(3)玄言诗作品,大多是空言玄理而徒具诗,如《答许询诗》。诗以老、庄思想为指归,枯淡寡味,无形象感。同时,玄言诗也有少数诗篇比较清新淡泊,有一定真情实感,如《秋月》,颇流杨生动。

2、 怎样理解史记强烈的抒情性

(1)从创作动机来看:司马迁的创作动机之一发愤著书。想探究天道于人世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有独立见解的一家之言.它所以能强烈地震动后世读者的心弦,首先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虽遭奇耻大辱,犹砥砺志节,发愤著书的伟大精神.

(2)行文特点来看: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史记》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

a《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就是这类篇章的代表。

b《史记》往往在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中描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情景中,最悲壮的一句就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突出显示了荆轲置生死于度外的悲壮行为。

c《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太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d《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述那些悲剧英雄人物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增添了文章的抒情色彩。如《项羽本纪》等充分体现了这种特色。

3、汉代赋体文学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是骚体赋的时代。汉初上层社会崇尚楚文化,影响到文人,便产生了祖述屈原《楚辞》的骚体赋,骚体赋几乎成了汉代文人最主要的文学抒情形式。代表作家有贾谊等人,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为赋吊屈原,实是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2)西汉武帝至东汉中叶,是散体赋勃兴、发展而逐渐衰落的时代。散体赋是一种含有诗、骚、散文等因素的综合性文体。散体赋的初具规模之作是宋玉的《高唐赋》,奠基之作是枚乘的《七发》,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3)东汉中后期,赋家诗人化与赋的诗艺化、诗境化的结果,使赋的表现功能向诗歌靠拢,这才完成了汉赋走向小品化、抒情化的转化。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等人。张衡的《二京赋》是汉代散体大赋的绝响,《归天赋》是汉代抒情小赋的开风之作。

4、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他也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他今存九十余首诗,居建安诗人之冠。

(1)内容方面:其诗不仅内容丰富充实,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如《白马篇》。后期的作品多是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代表作为《赠白马王彪》。他的作品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诗中开始出现自然景物的描写,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钟嵘在其《诗品》中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即是称颂其诗既内容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

(2)艺术表现上生动形象、词彩华美、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善用比喻、象征、烘托的手法;讲究谋篇布局,结构精致,很少铺平直叙,开头常以警句开头,代替客观事物的描写,形成了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高峰。诗歌语言华美,这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如其《盘石篇》中再现大海的宏阔气象,大异于两汉乐府诗的天然古质,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

(3) 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曹植的诗歌艺术成就每一个成熟的作者的艺术创作,由于其思想、经历、个性等等的差异,他的作品必然具有自己意厚词瞻、气势雄浑鲜明的个性特色.。

曹植的诗歌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从古体诗到近体诗,民歌到文人诗,推动了文人诗的发展,成为乐府诗人文人化的标志。曹植也博得了极高评价,所谓"才高八斗"、"卓尔不群"、"建安之杰"等,曹植都当之无愧。

:rmH!MU3F U%e5、谈谈左思咏史诗的成就

左思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咏史》,实为咏物。强烈的色彩是左思《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咏史》诗共8首。

(1)左思《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诗歌中书写了作者的志向抱负、失望愤懑、安贫乐道、高蹈遗事,无不气势雄健,慷慨淋漓。左思也写得诗歌气象阔大,笔力雄厚,感情真挚而强烈,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他的这种风格被溢为"左思风力",主要指他在引用历史典故以抒发时愤,刚健有力。

(2)左思的《咏史诗》的出现,不独是文人在专制时代讽喻现实的一种可行的手段,更表现了作者已自觉的把个人命运作为普遍的历史现象来加以认识。成功的把历史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如此成功地结合在诗歌之中,感情激烈深切,使《咏史诗》的创作产生了新的飞跃,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6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

南北朝乐府民歌由于产生的时代与地域的不同,故使南北朝民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内容上:

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内容或表现对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

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风光景色。如《敕勒歌》;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粗犷豪迈的个性。如《折杨柳歌辞》;反映战争、徭役及生活的苦难。如《木兰诗》;反映婚姻爱情生活。如《折杨柳歌辞》。

艺术特点上:

(1)南朝乐府民歌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语短情长。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北朝民歌的形式除五言外,还有四言、七言、杂言等,不似南朝民歌形式比较单调。

(2)南朝民歌感情的表达不同于北方的粗犷豪放,体现了细腻缠绵、含蓄委婉的特征。语言既有清新浅近、自然天真的一面,也有明丽婉转的一面;既有朴素的方言口语入诗,也有语言技巧的巧妙运用。如《春歌》不但再现了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之美,而且也表现了南方女子的浪漫情怀 。

北朝乐府诗歌在粗疏质朴中也别开另一种艺术境界,简单疏朗、质朴无华,毫无造作矫饰是其艺术的基本特点。首先,简单质朴的语言造就了凌厉的气势;其次,语言虽然朴素,但是却能创造出浑朴的意境。最典型的就是《敕勒歌》。

7鲍照对七言诗的影响

(1)鲍照是七言体诗的创制者,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七言诗的发展,从东汉的七言民谣,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七言诗一直未被文人所重视,鲍照对曹丕《燕歌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一首诗中数次自由换韵。他的《拟行路难》十八首等,不仅在内容和主题方面奠定了七言及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的基础,而且首创了以"君不见"开头的句式。音节错综变化,节奏缓急相间、顿挫抑扬,显示出豪放的风格,新奇有力。终于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诗。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荣,鲍照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自他以后,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日益繁盛,为七言诗逐渐获得与五言诗一样的主流诗体地位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七言诗尤其对后来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这种诗体更加便于抒发思想感情,直接推动了唐代歌行体的发展。李白的歌行体,句法长短兼施,首句喜用"君不见",诗风飘逸潇洒,感情奔放强烈,明显受到了鲍照的影响,例如《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8曹丕所作典论论文的内容

(1)《典论?论文》对自古而来的"文人相轻"之习表示反对,以为作品的长短一是因文体各具特点,一是作家才性不一。他主张以"审己度人"的态度对待文学批评。

(2)论文章与事业的关系:曹丕认为文章的社会地位与事业同样重要,因而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如在文章中论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论文气即才性:从曹丕开始,把"气"引入文论中。文章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当指作家的才性在作品中的反映。

(4)论文体的区分:即对文学题材的区分。根据文的体裁和性质的特点,不同的要求,将文体四科相互区别。四科分别具有雅、理、实、丽的特点。"诗赋欲丽"的特点,表明了建安文学逐步向词采华丽发展。

(5)论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批评者"贵远贱近,向身背实"是错误态度,对贵远贱近、尊古卑今观点进行了指斥,在前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申说。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新时代标志。

9曹操文学成就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个乱世英雄,他鞍马间为文,将统一天下一步雄心及人生短促、功业难成的慨叹,都交织在诗歌之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1)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所传乐府诗,即采用乐府古题,记汉末事实,如曹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蒿里行》,生动地再现了汉末社会动乱、民生凋弊的苦难现实,遂成为"汉末实录"。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材自作新诗的风气之后,建安诗人遂群起仿效。这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传统,一直影响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新题乐府诗歌的创作。

(2)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色,如其《短歌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等,既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魄、君临天下的不凡气度与坚若磐石的不变信念,又有功业难成、人生苦短的慨叹,语言质朴本色,感情真切浓烈,高远阔大,昂扬奋发,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确有开建安一代诗风之功。

10玄言诗特点

(1)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例如孙绰的《答许询》,满篇是道、神、玄风、蒙园等玄学词语。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和僧人支遁。作品大多反映封建文人回避矛盾、苟全性命的颓废空虚的精神状态,掩饰统治阶级荒淫糜烂的生活。由于玄言诗缺乏艺术形象和真挚感情,文学价值不高,因此 ,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

(2)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术表现的形象、情感等原则。既没有真情实感,也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诗意可言,正如钟嵘《诗品》所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3)但东晋诗人也偶有形象性强的佳作。如孙绰的《秋日诗》、《情人碧玉歌》二首观此诗风格,实夺胎于南方民歌,作为玄言诗人能写处这样通俗、纯情的作品又可见其心境并不总是空虚。

11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

(1)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内容上:多方面地描写和歌颂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和农业劳动,表达了鄙夷功名利禄的思想、热爱大自然的志趣和守志不移的情操,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比如说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例如《归园田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这首诗真切地抒写了自己参加劳动的感受和自己希望庄稼顺时生长的意愿。

(2)艺术风格上:陶诗平淡而隽永,真淳而醇美,质朴而幽深,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后世。

12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点(两种答题思路)

谢灵运认真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从此,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善于营造画境。谢灵运的领略山水之美是移步换景式游览。游览则寻幽览胜耳目为声色所感便成画境。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青涟。"

(2)其山水诗往往"抒情缀景,畅达理旨"哲理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了"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例如《登池上楼》。

(3) 摹景状物,工于字句锤炼,不重视情感的抒发。精工绮丽,深色厚重, 成为谢灵运诗歌的一大特点。例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变鸣禽"。

(4)他的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谢灵运诗山水诗派的开山作家,对扭转玄言诗风有重要作用。钟嵘称其为"元嘉之雄"。

论述题

1史记的文学成就

所谓"无韵之离骚",就是称赞《史记》的文学成就。

(1)《史记》的文学成就只要在于它比前此的《左传》、《战国策》诸书更注重于人物描写,写出了一系列人物传记。以历史和现实的人物活动为中心,展开历史的纵横面,因而《史记》既是记载重大事件的宏观的历史,也是表现人物的生平际遇、思想品质、性格情感以及行

为方式的微观的历史。个别人物的精神世界、实践行为与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包含共性又富含个性。《史记·吴子胥列传》即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伍子胥,集中有关题材,系统完整地描叙了伍子胥的一生。

(2)《史记》于个别人物的纪传而外,又首创了合传与类传。这类纪传集中展现了某一阶级、某一阶层、某一行业,或思想性格、行为方式、身世际遇相似的人物群像。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

(3)司马迁成功的运用了"互见法",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活动分散在数篇之中,令其参差互见,详略不同,彼此补充。互见法的运用,既使《史记》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作者对人物思想感情的倾向性。使《史记》避免流为见事不见人的概念化的史书,而成为由个性丰满的人物群像与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融汇而成为史学而兼文学的名著。例如"鸿门宴"一事的记载。

(4)《史记》又善于构造与富于戏剧冲突的情节,以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人物传记更为生动,此以"鸿门宴"最为典型。将众多的人物置于紧张冲突中,使矛盾中的人物栩栩如生。

(5)《史记》的语言艺术也有突出的成就。语言精湛,风格鲜明。描绘人物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传写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用词造语,崇尚自然。以上这些,足以使《史记》成为一部"无韵之离骚"。

2鲁迅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艺术与人格高度统一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曾使无数读者为之陶醉;而他的人格,自古至今,也一直受人们所敬仰和羡慕。

(1)在东晋上层社会崇尚浮华奢侈、人欲横流的情况下,陶渊明"居无仆妾",生活极其严谨端庄。全观其作品,除《闲情赋》外,没有一句说到了男女之事,这在中国诗人中是绝无仅有的;他历数自己辞别官场后的归途之乐,安居之乐、天伦之乐、田园之乐、山林之乐、悟道之乐,出语真诚,绝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情。他的诗是他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却又始终透散出异乎寻常的力量,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能引起读者深深地共鸣,蕴含着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2)陶渊明的人格形象具有凡俗性,他不像孔子、老子那样具有难以攀附的"神圣"性,他能让任何时代、任何阶层的人为之感到亲切熟稔;陶渊明的人生经历也注定了他人格的悲性,他是历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缩影。无论从政治思想、仕途经历来看,还是从物质生活、诗文作品来看,他的人格都蕴含着深刻地悲剧意义。透过他的"静穆",透过他的忧患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完美人格而又受苦受难的陶渊明。

(3)然而人既不能完全否定昨日之我,也不能彻底无视身外的世界。少年时的济世心肠,田园外的社会离乱,常常令隐者平和的心境掀起波澜。陶渊明归隐后的咏史诗、咏怀诗往往展示了诗人心灵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杂诗》第二首,诗人有秋夜的凄清,斗室的孤寂,写到自己的辗转无寐。自然的气氛、诗人的活动、情感,无不笼罩着一层惆怅、悲凉和愤懑。可见诗人在失望之余,理想并不因此泯灭,冲淡平和之中,藏有炽热的爱和恨。

古代文人的教育传统、价值取向和生存环境,是根本无法造就出"浑身是静穆"的隐者,陶潜是一个伟大的人。

3魏晋风度"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评。

(1)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由日本汉学家首倡,后来又由鲁迅先生进一步阐发和标举的,其影响所及,远非止于文学研究的领域。所谓自觉是指文学从学术中独立,文学自身的价值的发现与重视。从历史的发展规律看,汉代的帝国制度的分崩,从大一统的治国模式变成分割混乱的新局面,文艺界的思想也从独尊儒术变成百家争鸣。 政治的角度看,门阀制度使得大批怀有胸襟抱负的寒门学子通过诗歌来抒发自身的不行,或心有寄托。从人物的自身来说,这一时期的任务由于历史的重大变故,文人自身命运的无从主宰,往往以旷达放诞的态度来蔑视旧有模式,比较有名的竹林七贤。

(2)文学体裁的分类细致化,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陆机《文赋》将文体分为十类,指出充分联系文体风格来论术文体。《文心雕龙》分三十三体,追述起源、叙述演变、加以评论,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选录了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七百馀篇作品将文体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

(3)创作上的个性化以及创作个性的认识,"文以气为主"。 魏晋之前,文人的作品很少有个性的创作。自魏晋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文人注重个性的发挥,使得诗作呈现更多的特色。

(4)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 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4比较大小谢诗歌的艺术特点

谢眺诗歌大体继承了谢灵运的优秀之处,在某些方面二者均有偏颇的之处。

(1)谢灵运与谢脁同为中国山水诗的代表诗人。谢灵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创作山水诗的第一人。他以其对自然景物纯客观的工笔精细描绘、繁富典重的风格开创在前,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谢朓继之于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篇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诗经:《诗经》是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收录了商代、周至春秋中叶期间的作品三百零五篇。

2. 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西汉后期,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 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4.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第一步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长达二百多余年的重要史实。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5.乐府:“乐府”一词,历代含义不同。秦汉时原为音乐官署之名。汉代把乐府创作、搜集的歌词称为乐府。六朝中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不管合不合乐,都被称为乐府。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依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宋元以后,乐府成为词曲的别称。

6.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7.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8.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9.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0.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为汉代无名氏作品,非一时一人所作。萧统编《文选》时,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收入“杂诗”,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游子思妇及士人的悲愁不遇。

11.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韩孟诗派。

1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

13.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14.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

15.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简答题

楚辞的文体特征:

1从诗风言,铺排夸张,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布局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2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局势也从四言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3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汇大量涌现。此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诗经六艺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平淡与醇厚的统一。诗人惯于运用生活中朴素语言,他多描写最平常的乡间景象,看似全不费力,平淡如水,但却能在平淡的外表下深藏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情景与哲理的结合。通过写景抒情,抒发自己从生活中领悟到的道理。在陶渊明的笔下,描绘的事物大多是菊花、青松、幽兰、孤鸟等。二者都比喻或象征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

3.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善于运用白描、比兴、象征等手法。

史记的体例特征:

《史记》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纪传体是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王维的诗中有画什么意思:

这是美学思想,是苏轼赞扬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

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王维善写田园诗,亦是出色的画家,他的诗宛若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诗中有画”,需要有三个条件:1)有景物描写,最佳是山水田园诗;2)诗的意境已包含在诗句之内,不是隐喻在诗外;3)诗的意境应当能用形象的画来体现。满足这三个条件则诗意与画意一致。

李贺的诗歌怪奇什么意思:

李贺的诗歌创作以怪奇风格著称,其诗歌的情感都寄寓于“奇诡”的形象之中,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知和审美情趣。在光怪陆离的色彩下给我们带来的是瑰奇橘怪之美,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具体来理解:

1.想象丰富特异、构思奇诡。自然界、神仙、鬼怪,一切都在他的笔下重现异彩。

2.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百年老成木魅,笑声碧火朝中起”,李贺的诗神出鬼没,意境深邃。

3.善用超现实的意象。李贺可以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他想象天上的银河流云会发出响声:“银浦流云学水声”。

分析题 《氓》的女性形象: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的自悔之诗。她在诗中用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与丈夫热恋、结婚以及婚后丈夫变心、自己受虐的不幸经历。

诗中,前两节讲述了两人恋爱婚嫁,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美好纯真的,“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其次,这是场自由恋爱,说明女主人公走出了包办的“笼子”。

接着是女主人公诉说婚后的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及兄长及族人的讥笑,最可贵的是她不以一种自哀自怜的语气,而只是直叙其事,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坚强隐忍。

最后一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违背了誓言,不念当初,那就算了吧。女主人公在总结了自己的大半生后,以决绝态度与以往告别,离开负心汉回到家里。这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勇敢,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她强烈的自尊。

在这个充满浓郁哀伤情调的婚恋悲剧中,女主人公展示了她的真诚,善良和坚强。在如此的一个时代,作为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她能作出这样的决定,无疑具有重大意义的举动,表现了女性思想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以及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 《诗经》中的弃妇诗多是女性祈求丈夫回心转意或是自怜身世之作,但唯有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实在的有灵魂的女性,她对自己的悲的理性认识和决绝勇敢态度成为了她的美之所在。而她的这种“知其不可为”的悲也令人生怜。

蒹葭的艺术特征:

《蒹葭》为四言,语言优美,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大量使用赋、兴的修辞。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末浠”再到“白露末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蒹葭》把诗中应有的主要人物事件都虚化了。 “伊人”音容体貌均无,飘忽不定。无疑,由于这种虚化,使整个追寻都变得虚幻朦胧空灵起来,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其实是一种心象。在这里,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都是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其实,“在水一方”,可望难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人们可能经常受到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情感流的洗礼,我们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事业等诸多人生体验遭遇。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真正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

本诗充满了神秘感,情景交融,蕴涵了可望不可即的情愫。诗人的追寻似乎就要成功了,但终究还是水月镜花。《蒹葭》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营造了这么一片朦胧的美,给人无限遐想。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思想内容(表达什么思想):

文章意蕴丰富,作者从宴游活动得到愉悦的同时,又从中感受到悲哀,谈到了自己的生死观,进而联想到社会风气,结合生活沉淀,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在感慨人生短暂之余揭示对生命深厚的眷恋和执著,反映了晋人多情的性格特征。

第一段写兰亭集会的盛况以突出生之“乐”,也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进而第二段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 。 这两种人:喜欢“静”的人“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喜欢“躁”的人“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但是,两者又有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事物有生有灭,生命之长短之存灭,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生死是人生大事,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应当在有生之年做些实事,积极面对生活。

《蜀道难》的艺术特征

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意,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诗歌大概按照自古至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有气势,为整首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第三层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描写的阴森恐怖,诡异荒怪,其中运用了隐晦的寓托。场景的转换极为灵活,意向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但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3.语言自由,豪放不羁

在选择诗歌题材时,李白从个性出发,喜欢并擅长乐府古诗。乐府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适合表现李白那丰富的想象,抒发热烈奔放的感情。初唐乐府诗一般都是七言古体,而李白却杂糅了3、4、5言等句式,而且运用散文的句法,颇具创意。特别是在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语言中,短句急促,长句舒缓,相互结合,高低起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而且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语言风格。

4.最突出的特点: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飘渺的神话传说。例如:“„„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几句从整体上说,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啼月,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说到山势高峻,连飞鸟也无法飞过,即使猿猴也愁攀援„„这些描写奇特无比的,假如不发挥高度想象,不挥洒夸张笔墨,《蜀道难》就不会如此动人心魄,成为千古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这种罕见的奇特体调的

形成,自然得力于那种超凡绝伦的想象了。诗人的想象,出入古今,驰骋上下,所有的想象与夸张都临近或超越了物性的极限,基本是超现实的。因而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象、夸张之中又往往加上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这不仅充分显现了蜀道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飞动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气度。正是这种鲜明强烈的个性,才使得“蜀道”这一客观对象深深印入读者心中而难以忘怀。

秋兴八首第一首分析艺术特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① 章法严谨: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予老大伤悲,凄苦

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的语义,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色和阴森气氛,,颈联倾诉思乡之苦,尾联把关注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进程上联“故园心”,又紧扣题目,绾结全诗。

② 情景无间: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

诗自始至终,情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汇一体,密不可分。

③ 语言练达: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后期写的诗作,语言往往精润纯熟,出神入化。如颔联中的“兼”“收”二字,极为练达传神。尾联“白帝城”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论述题

《史记》的风格特征

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浓郁的悲剧气氛 强烈的传奇色彩

1.《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中,司马迁对于战国诸侯间微妙复杂的利害关系反复予以演示,以七国争雄为背景展开了广阔的画面。

2.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他笔下的虞卿、范睢、蔡泽、魏豹、彭越等人,或在穷愁中著书立说,或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或身被刑戮而自负其材,欲有所用。所述这些苦难的经历都带有悲剧性,其中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生感慨。

3.《史记》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写秦始皇晚年行迹,穿插许多怪异反常的事情,以及神灵的出没,用以预示秦王朝末日的到来。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篇三:《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原始歌谣

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

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

《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

《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

《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

8、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

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9、《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诸子散文。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但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其文体的基本特征。

10、孟子

孟子姓孟名轲,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儒学大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其思想和理论表现在《孟子》一书中。

11、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曾对孔子释“礼”。后见周衰,遂去周而行,过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作《道德经》五千言,莫知所踪。老子生平事迹扑朔迷离,为道家学派创始人。

12、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平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力名势,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其思想表现在《庄子》一书中,对老子的思想有所

继承,又有所发展。

13、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公族,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曾任楚怀王左徒,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连齐抗秦。后受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等诬陷,为怀王所疏远。屈原一生曾两度被流放,其诗歌大多数与漂泊生涯有关,代表作有《离骚》、《九章》等。

14、楚辞

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楚国诗人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句式变得长短不拘。楚辞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在内容上多咏楚地风物;语言上多用楚声楚语;形式上多用兮、些等虚词。其词汇用语、外在形式、象征手法等特征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离骚》

《离骚》是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是屈原的代表作。该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色彩,能与楚语、楚声、楚地风物相结合。作者以形象生动的笔法表达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小人得志,自己所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之情。

16、《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专题政论文,在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的同时与现实政治密切联系,达到了古今交融的境界。全文成功地运用了多侧面对比的手法,使作品的题式随情节的发展大起大落,气势浩荡,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精神。

17、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生于史官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还转益多师,遍访古迹,见识广博。继任太史令后,曾参与太初历的制作,又承父志开始修史。后因李陵事件获罪遭受宫刑。出狱之后,他含垢忍耻,终于于公元前91年著成《史记》。

18、《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它囊括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19、互见法

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使用互见法有利于作者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

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篇四:《古诗十九首翻译》

1、<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翻译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翻译: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古诗十九首翻译

2、<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翻译:

河边青青的草地,园里茂盛的柳树。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伸出纤细的手指。
从前她曾是青楼歌舞女子,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3、<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翻译: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着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着。
洛阳城里是多麽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着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

4、<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翻译:

今天这麽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麽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5、<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翻译: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是多么的让人悲伤啊!
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去遨游那无限广阔的蓝天白云里!

6、<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7、<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翻译:

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东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着。
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
深秋,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转有多疾速呵!
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听到了断续的秋蝉流鸣。怪不得往日的鸿雁(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了。
京华求官的蹉跎岁月中,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识的陌路人。
在平步青云之际,把我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
遥望星空那"箕星","斗星","牵牛"的星座,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麽还要取这样的名称,真是虚有其名,
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着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麽样呢?
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着同门之谊的"坚如磐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磐石"友情安在叹息和感慨,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呢?

8、<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翻译:

那柔弱孤生的野竹啊,最希望能有所屏护生长在大山坳中。
而我与你刚刚结婚啊你却离家外出,我孤独无靠犹如菟丝攀附着低矮的女萝。
菟丝生长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啊,夫妇间聚会也应及时而不要错过了美好的时光。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啊,路途遥远中间还隔着道道山坡。
结婚后你就离家外出啊思念你我感到容颜衰老,不知你何时能衣锦还乡乘坐着轩车早日归来。
我心忧伤啊我就如同那娇艳的蕙兰花,现在虽然正处于含苞待放容光焕发的时候。
但若错过时间你还不回来采摘啊,它也必将象秋天的野草一样衰萎。
相信你啊能信守高节对爱情坚贞不渝,我也没有办法只有在家守着相思苦苦地等着你!

9、<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翻译:

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10、<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翻译:

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11、<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翻译:

调转车头我驾着车子开始远行啊,路途遥远不知何时才能到达!
我举目环顾广阔的四野啊,浩浩春风吹拂着无边青青的野草……
一路上所见的没有——样是我认识的故物啊,人怎能不感到自已会像野草——样很快地衰老。
人生和草木的兴盛与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啊,苦恼的是自已没有很早地建树起——生的功名业基。
人不象坚固的金石啊,因此人的生命又岂能长寿而无尽期?
生命很快就会急遽地衰老死亡啊,所以人要把荣禄与声名啊作为珍宝——样看重!

12、<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翻译:

帝都洛阳高高的城墙啊,曲折绵长回环相连。
旷地上那强劲的旋风拔地而起啊,原野上那葱绿的青草己变得一遍枯黄。
四季交替不断地变化啊,转瞬之间一年又将过去!
鸷鸟在风中忧伤地盘旋啊,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不断地悲鸣。
为什么不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啊,人生苦短何必处处自我约束!
燕赵之地自来就有很多的美女啊,那个美丽的女子肤色真是如玉般的皎洁秀美。
身穿飘逸薄柔的罗裳啊,仪态雍容端坐在窗前弹奏着清商的曲子。
那乐曲为何是这样的悲伤啊,弦音这样高亢激越原来是弦柱调得太过紧促,
令人无限遐想情动难禁啊不由得抚弄着衣带,反覆沉吟体味曲中的涵义啊我踯躅不前。
我愿与佳人化作那恩爱的双飞燕啊,衔泥筑巢永结同心相伴终生!

13、<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翻译:

驱车出了上东门,回头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
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着枝条,万叶翻动发出萧萧的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
陵墓的下面,是早已死去的先人,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
寄身于永恒的黑暗中,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千岁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贻误此生。
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14、<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翻译:

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而更加亲切。
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
白杨为劲风所吹,发出萧萧的哀鸣,肃杀的秋意愁煞了人们的心。
人生如寄,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长期在外的游子,怎不触目惊心。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
想要归返故里,寻找过去的亲情,就是这个原因了。

15、<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翻译:

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
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
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
整天不快乐的人,只想为子孙积攒财富的人,就显得格外愚蠢,不肖子孙也只会嗤笑祖先的不会享福!
像王子乔那样成仙的人,恐怕难以再等到吧!

16、<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翻译:

寒冷的岁末,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彻夜鸣叫而悲声不断。
冷风皆已吹得凛厉刺人,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独宿而长夜漫漫,梦想见到亲爱的容颜。
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着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但愿此后长远过着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度此生。
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热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
只恨自己没有晨风一样的双翼,不能凌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脖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遣。
只有依门而倚立,低回而无所见,内心的感伤,不禁得垂泪而流满双颊了。

17、<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翻译:

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
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18、<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翻译: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织有文彩的素缎。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着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我要将它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
唯有胶和漆,黏合固结,再难分离。那么,就让我与夫君像胶和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19、<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翻译: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
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古诗十九首原文 古诗十九首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名词、典故解释,《古诗十九首》"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8384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