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字典的诗

关于字典的诗

2016-05-02 10:30:5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关于字典的诗(共4篇)关于诗词关于学习诗词的一些感受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学诗的作用——修身成人。孔子十分看重学诗对提高人的修养、丰富情感、认识社会、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他要求学生学《诗》(这里主要指学...

关于诗词
关于字典的诗(一)

关于学习诗词的一些感受

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学诗的作用——修身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学诗对提高人的修养、丰富情感、认识社会、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他要求学生学《诗》(这里主要指学习《诗经》)。

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修身当学诗,立身当学礼,养成品性当学乐。)

二,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用来激发情感,可以用来认识社会,可以用来广交朋友、互相感化提高,加强联系,共享知识。可以用来讽刺社会,表达自己的感怀。近一点儿说,可以用来侍

奉父母,远一点儿说,可以用来奉献国家;多多的认识并记住些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的名字(认识事物,开开眼界)。

如今,我们应该感受到了诗歌的重大作用:提高修养要学诗,丰富情感要学诗,表达情感要学诗,认识和适应社会要学诗,孝顺父母报效祖国要学诗,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要学诗„„

孔子还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有个“门庭训子”的典故:陈亢(陈子禽,孔子的72弟子中位次66)问伯鱼(孔子的儿子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 父亲问:‘学《诗》了吗?’

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可能觉得我这个儿子路过不打招呼,没礼貌)就问说:‘你学礼了吗?’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孔子说的不学诗就不会说话,说得有点严重了,但不学诗,把话说不好,没激情,不生动、不形象,没韵味,显得没灵气,不感人,或者说显得你这个人少文化,缺少艺术修养,没水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纪念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的讲话时说:“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 “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写诗,说难也不难。写成,不难;写好,很难。

格律诗,指的绝句和律诗,他们每二句称为一个联,如绝句中1、2两句称为 首联,3、4两句称为 尾联;律诗中1、2句称为首联,3、4句成为 颈联,5、6句称为 颌联,7、8句称为尾联。

总起来说,格律诗基本要求如下:

一,声律

即平仄的要求 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毛泽东《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主要要求:

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

2,联内 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

3,联间 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字尤其不可错),

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

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 二,对仗要求

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 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

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

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

【关于字典的诗】

4,一韵到底

5,韵脚分明

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

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

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 四,章法要求

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

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 《平仄诗格律表》

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关于字典的诗】

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五绝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

1、仄起首句不入韵的 (括号内表示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古诗
关于字典的诗(二)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乡偶书)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

【关于字典的诗】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关于字典的诗】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集体背诵。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三首古诗并背诵。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查工具书理解诗句。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扮演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对小老师发问。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赏析语言、观看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进入意境,体会感情。

探究活动

课后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自己编故事、演故事。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

古诗
关于字典的诗(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说课稿说课设计

《古诗两首》

一、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 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 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

国的情感。

(三) 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 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 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 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

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 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 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 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 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四年级语文上册5.古诗两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现在,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关于字典的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3、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关于字典的诗】

1、激趣导课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回顾上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2、江湖,峡谷,榕树,鸟儿,美丽的晚霞等等这些美好的景物就像一幅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3、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看到过哪些美好景物呢?(„„)4、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庐山)看看我们的伟大的北宋诗人苏轼他是怎么来写庐山的!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我觉得,老师的导语特别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1)初读古诗,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3、理解诗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

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6、诵读巩固

1.反复练习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1、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2、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师检查背诵情况

关于字典的小诗
关于字典的诗(四)

篇一:字典


作者:xyzabcdefghi


信手拿过一本字典,
闭上双眼,
随便一翻。


锣鼓喧天的江边,
楚国的大夫悲愤的呼喊。
陈兵百万的阵前,
贪婪成性的豺狼,
阻拦于
血肉的城池。


充满了荒唐的谎言,
轰轰烈烈乱了又乱。关于字典的小诗
一声叹息
生之苦涩,
贫穷愚昧沉积于
历史的荒原。


虽然过了千百年,我看见
——他们都在那里,
我也在!


篇二:一本字典


作者:秋水无痕


布置作文
我写下
我的未来

 
老师 你写错字了
一个声音怯怯的说

 
我惊愕了
急忙回头
错?哪里错了
“上面一横应该长,
字典里是这样的”
小女孩望着我
胆怯的指指字典
额头渗出汗珠

 
字典?
这几个字我写过千百遍
难道是我一直写错
难道是我的老师教错
难道全国人民都写错了
只有她手里那本字典
是对的

 
接过字典
我茫然了
薄薄的纸页
透着背面的字迹
粗糙的印刷
团团的油墨
那一行标注
“末wei末来”

 
没有笑意
两行泪湿透了
劣质的纸张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老师,我的字典里也这样写
……
老师,她仰着脸
倔强的说

 
我无语了

 
我多想说
孩子们,老师没有错
是字典错了
是你们错了
可我怎能开口
是我教会他们查字典
是我说:不会的字要查字典
是我说:字典是重要的学习用具
而今
我却要说
字典是错误的
我将怎样面对那一张张
纯真的面孔
我将怎敢注视那一双双
求知的眼睛

暑假结束了
我背着三十六本<新华字典>
走进教室
人手一本
没有遗漏

 
我大声宣布
从今往后
我们不写错字
从今往后
我们没有错字
柔弱的我
首次说出这样硬气的话


篇三:邀它走进我的字典


作者:韦炜


五公里的路途
用三十分钟走完
每天赶在日出之前
那是一种
很有意义的
锻炼 


风儿送来
好心情无限
鸟儿衔来
阳光灿烂
办公室里
尽展欢颜
干起工作
不觉疲倦


这虽不是
人生格言
但我
已邀它
走进
我的字典


篇四:字典


作者:怀想天宇


满腹经纶的你
总孤独地伴随时光
当困难来临时
你呈现给人们色彩斑斓的
一缕阳光
娓娓道来的话语
令人豁然开朗
谆谆教诲的启迪
让人思绪飞扬
放在案头
你站成了一道风景
心里总在盘算
下一次该如何闪亮登场
思考人生
诲人不倦
是对你最好的褒奖


篇五:作者:阳光波动


儿时
我不理你 你也不理我
你只是 静静的站立
打开你
我就是为了 吸取


现在
我不理你 你也不理我
你只是甜甜的亭亭玉立
每天我迫不及待打开你
阅读 欣赏 吸取
更多的是


篇六:字典里的慌言


作者:韦炜


我的字典里
有你许多
折叠的语言
也许你忘记
可我
从来没有
将其废弃


一字一句
深藏于
心的沃土
不曾发芽


是否
还未找到
适温的家


是否
你视我为一个
十足的傻瓜


如果是
那我将会
在阳光底下


把慌言狠杀


不会惧怕
犯法



关于字典的诗相关热词搜索:新华字典 书法字典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字典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字典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849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