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诗中比喻

古诗中比喻

2016-05-04 10:39:2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古诗中比喻(共5篇)古典诗歌中的比喻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陈友冰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古诗中比喻 第一篇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亚里斯多德, 修辞手法, 古希腊, 生命力, 哲学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比喻——《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

陈友冰

什么是比喻?朱熹说是“以此物喻彼物也”(《诗集传》),俗话说就是打比方。作家在描写事物和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就叫做比喻。

比喻是一种最古老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人们表达感情、说明道理、写人状物、述事描景、传形传神、绘声绘色,皆离不开比喻,堪为辞格之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甚至说“比喻是天才的标志”。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即喻情、喻事、喻人、喻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

例如“愁”是一种抽象的人的心理,在诗词中,诗人使用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如在李白的诗中“愁”有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一水牵愁万里长”(《横江词》);在陆游诗中不但有长度:“十丈愁城要解围”(《山园》),还有体积:“闲愁万斛酒不敌”(《草书歌》);甚至还有范围:“世言九州外,复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虚,仅可容吾愁”(《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作》);在李清照词中“愁”还可以到处移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李煜词中,愁像春天的春天江水那样滚滚东去、不可遏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离恨恰

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贺铸《青玉案》则用五种形象化的事物烟、草、风、絮、雨来显示闲愁的繁多、浓重、绵延不绝:“试问闲愁都儿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形成一种复合比喻。

再如音乐,是种作用于听觉的声音,不可视也不可触,但如何让它可视可可感、可触可摸,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比喻做到了这一点。诗人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音乐轻音和重音的交错弹奏,就不只是听觉,也有视觉;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乐境中流畅和冷涩两种境界,不止是听觉,也有触觉。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其中夸张李凭弹奏箜篌的感人力量几乎都是采用视觉,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湘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这中间又夹入触觉、

想象和夸张。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也是如此,不止有大量的听觉比喻,也有视觉和触觉,如开篇的一连串比喻就是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呢呢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銮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古诗中比喻}

2、使具体的形象的变得优美动人

如咏雪,唐朝张打油有首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诗颇有幽默感,不愧称为“张打油”,此诗的比喻虽然准确,但形象却不够优美,而优美则是比喻的一个要素,例如我们形容夫妻恩爱、朝夕相伴,可将他们比喻成鸳鸯鸟,连理枝,从未有人将他们比喻成血吸虫,因为其形象丑陋又有害人体,但如仅从准确性来说,血吸虫倒是雌雄同体,从不分离的。《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这位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才女谢道蕴。比起谢朗(小名胡儿)的比喻“盐撒空中”,谢道蕴的“柳絮因风起”确实高明得多。试想一下,无数盐粒从空中落下,会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而柳絮迎风起舞,则妙曼而美好。岑参的《白雪歌》形容飞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徐陵“三晨喜盈尺,六出儛崇花”,骆宾王《咏雪》:“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吴均《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张元“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等,这些关于“雪”的比喻除了准确外,或是优美,或是雄奇,都给人美的享受。

3、使情感抒发更加充沛、更加感人

诗歌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没有抒情就没有诗歌,叙事诗也不例外,因此,对诗中吟咏的事物必须动之以情,运用比喻就是使诗歌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 胡殿惠》
古诗中比喻 第二篇

漫话古诗文中的比喻胡殿惠

赋闲时光多,八旬回忆多,把熟知的古诗文中的比喻搜集,归拢一番,不为著作,不求创意,事可充实晚年生活。本文没有构想个中心,内容不系统,且以漫话形式,说说比喻的十几个种类及作用:古诗中的比喻有写景,抒情的好作用,在散文、小说中有叙事论理,刻画人物等作用。言多语失,难免有误。

一、比喻的广泛应用。

比喻常列在各种修辞格的前列。写作中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可算是比喻,可以说凡是应用语言就能运用比喻。

火红、雪白、冰凉、漆黑,这些词都不是主谓结构,是偏正结构——状中关系,像什么样的意思。雪白的墙,像雪那样白的墙。火红的日子,像火那样红火,兴旺的日子。秋波一词是比喻美人的眼睛像秋水般清澈明亮。秋波一词出于元代朱德润的诗 “两面秋波随彩笔,一奁冰影对钿花。”席卷:把东西像卷席子一样全部都卷了。汉贾谊《过秦论》开头写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四个比喻“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形容秦孝公当时消灭六国,独霸天下的强盛威势。

四个字的成语比喻许许多多,如,心花怒放、狼吞虎咽,它的比喻意义习以为常而不以为奇了。许多有历史出处的如,口蜜腹剑、水落石出。唐朝宰相李林甫,他告诉别人去采金子发大财;然后他就向皇帝告状,治那个人的罪。李林甫被说成嘴上有蜜,心里有把剑,是嘴甜而心里阴险的人。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了。{古诗中比喻}

比喻的广泛性,不妨先说个现代的例子。1961年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前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他航天归来刚着陆,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通话问询“在卫星里感觉怎样啊?”他回答一句话“像在家里一样。”这句比喻的话,人人听了明白,不须再说,不须再问了。它及时地给千千万万个人的心里送上了个满足。它是别的任何词语也难以替代的:说工作顺利、身体正常、很安全、一切感觉良好!等等词语都显得啰嗦又不适当,不如这句直截了当把话说到“家”了。

古人刘勰评论比喻说,“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这是对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晏子春秋》文章中的比喻说的。

齐国使臣晏子(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持强凌弱,藉晏子个子小就羞辱他、、、一见面时说:“齐无人也?”话的潜意说齐国像没人了似的,怎么来你这麽个小个子呢?于是,晏子用比喻巧以辩驳,维护了国家尊严。他说,我们齐国京城“临淄三百闾,张袂成荫,挥汗成雨。”临淄京城市面广大三百闾,人多稠密热天大家扬起袖子遮成荫凉棚子,人们挥洒汗珠像下雨一般。

形容城市人口稠密众多,“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个比喻,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论是用于上海、广州,还是巴黎、纽约,世界那一个大都市,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它比“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都适宜恰当,都情浓意重。楚王还不服这个“齐之习辞者”又设计污蔑:绑来一个人,说是齐国人在这犯了盗窃罪。指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齐国人原来好偷盗哇。晏子郑重回答:“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栀”水土不一样它就变了;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这水土,他就变偷盗了。晏子这里用的是比喻的设喻。

晏子能言善辩,成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名臣。“张袂成荫,挥汗成雨。”是比喻中的暗喻。文学理论家刘勰以它为例,说好的比喻“事核而言练”,事实精确,语言简练。

说比喻,有必要把比喻的内涵定义明确一下。俗称比喻就是打比方,这样说不准确。词典上把比方、比喻分别列项注释。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他有自身的内涵定义。比喻在《诗经》中称为“比”, 即“赋、比、兴”的三种手法之一。比,也叫譬喻。《诗经》的权威朱熹说,譬喻“以此物言彼物也。”东汉学者郑玄说“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类以言之。”说《硕鼠》整篇是取类以言之的比喻。郑玄又把比和兴看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见物之喜,附他类以兴之。《关雎》是也。”

《现代汉语词典》中比喻的注释。“比喻: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这里包含比喻的构成和比喻的作用两部分内容。

比喻的构成: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某一事物。即是两类不同的又相似的事物构成比喻。这样形成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比喻词——喻体。即被比喻部分——比喻词——比喻部分

比喻的作用:“更加生动鲜明。”用比喻以起到变生疏为孰知,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生动感人,

鲜明易暁。{古诗中比喻}{古诗中比喻}

晏子在辩驳楚王时先是说“何谓(齐)无人!”这反驳,是个论断性的话。光这么说不生动不感人,又说临淄人“比肩接踵”人多得肩挨肩脚跟脚。这么说到是具体化了,但不如“张袂成荫,挥汗成雨。”这是两类不同又像似的比喻,他比前两句更形象鲜明易暁,意义生动感人。好的比喻也都是恰当的——古人的衣服袖子肥肥大大,天热三两人扬起袖子就成荫;人多挥汗成雨这也是通常说的话。这个比喻句从语言艺术上说属于历史的上乘之作。

大思想家老子、孔子都用过比喻把深奥,抽象的哲理观念说得通俗易懂。老子讲道、德、善,用比喻“上善若水。”并解释“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水能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争利,处在低处也平平的。孔子在回答国君问怎样治理国家时,他用比喻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国君治国要行德政,行德政像北斗星居在天的中心,四周的星辰都拱卫着。群星拱北斗是至今常用的话。今年(2010)我国习副主席的一次讲话引用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的话。

《诗经·小旻min》写周幽王在治国诸方面不行德政,施暴政而国家处于危亡的情形。全诗45句最后的三句结尾是比喻“战战竞竞,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个比喻把国家处境的险恶,人心的畏惧之感表达得鲜明动人。后来,孔子的《论语》中引用过这句话。今年的电视剧《老牛家的战斗》中用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韩愈诗《送桂州严大夫》向朋友严谟介绍桂林山水之美。前两句介绍地点,桂林在湘水之南。三,四句颔联是一对比喻名句“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漓江水色青绿像条绫罗飘带,山景如同顶戴碧玉宝簪高丛美丽。这把桂林的山水之美形容得具体鲜明。是本诗的重点所在,以后接续是送别欣喜的话,说去桂林胜过仙境,快乘鸾凤飞去。“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这句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两句都是表达桂林山水之美。后一句是个论断,他的抽象理性概括性强;前一句是比喻描写,它有具体鲜明的感知性形象性好。

《悲歌》是汉乐府中一首写悲情的诗。全诗共10句,句句写悲情不出现“悲”字,把内心的悲情写得逐层深入。结尾的比喻句把悲情比得更加深重。——先是写悲的行为:不管是“歌”还是“哭”都止不住悲情,“远望”故乡也代不了“归船”见不着“家人”。最后结尾用比喻说内心的悲情:”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入声)“心悲得说不出话来,心肠里像有个圆圆的车轮子滚来滚去转个不停。这个比喻把思乡的悲痛心境表达得贴切,感人。比喻的本体是”肠中”,喻体是“车轮”,比喻词省略了,语言简洁有力。

诗歌中的比喻主要在写景状物,抒情言志上起着生动鲜明的作用;小说中的比喻主要在叙事论理,刻画人物方面起着生动鲜明作用。

《三国演义》写刘、关、张,三个人物用比喻把每个人的相貌、性格特征写得神形活现,称得上是人物肖像描写的范例。

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如巨雷,势如奔马。张飞虎豹头型的大圆脑袋,两个圆圆的大眼睛,一圈黑糊糊的大胡茬子像燕颔一样看不见脖子。更突出的特征是他说话的声音,整个人的情势动态:“声如巨雷”之 大,“势如奔吗”之狂。这个比喻,活现出一个莽张飞的彪悍性格特征。张飞彪悍、躁动、勇猛的形象在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是鲜明突出的。他“势如奔马”几乎没有平静站立的时候,心不静手脚好动。三顾茅庐时他等不耐烦,说我拿绳子去把他(诸葛亮)绑出来。“声如巨雷”在当阳桥上他三声大吓(he)把夏侯杰吓(xia)得从马上掉下来。画龙画虎难画骨。把人物写得形似神似,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比喻起着良好作用。

关羽:“丹凤眼,卧蚕眉”。蚕在眠期不吃不动,胖胖长长的身子静卧在叶子上——卧蚕眉,喻男子粗长的浓眉。与蛾眉、黛眉、柳叶眉,女人的眉显然不同。关羽的面容,”面如重枣,唇若涂脂“。重枣即大枣子。枣子是尽人易知的红红亮亮的颜色,圆鼓长长的形状。由这么一比喻,关羽关公是位枣形枣色的红脸关公,成为三国以来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典型。此后的绘画、雕塑、戏剧中关公的脸谱都是枣形枣色的红脸模样。

刘备刘玄德是长兄,汉室后裔。说他有帝王气度,“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形容他面容玉美润泽,没有胡子。 刘、关、张,三个人的面容,气度,性情特征都用比喻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比喻的恰切,通俗,鲜明性是无与伦比的。它为后世的人物描写树个范例。、、、

小说《水浒传》开头部分写当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天灾严重;一方面是贫富悬殊严重对立。天灾人祸使广大农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活命。这样的社会背景,小说故事的开端部分写个四句小诗:

赤日炎炎似火烧,这是个明喻句;语法上说是主谓句。主语名词“日”前加“赤”,即赤红,赤热的太阳 。谓语“炎炎似火烧”是人所感受到的程度。万人万物受着火一样的烧灼,此时的农民眼见亲手耕作的“野田稻禾半枯

焦。”无论是旱谷子还是水稻子多半都枯死要烧焦了。农民赖以生活的希望没有了!这时人的心情该是个什么样呢?又用个比喻 :“农夫心中如汤煮,”汤:本意开水。赤日似火,庄稼枯焦农民心中能不开水似的吗!这个比喻恰当其事切合其情。而可恨的是“公子王孙把扇揺。”他们不以为苦,反自为乐。这首诗把个一样的天灾,两种人世情的社会情景反映得多么鲜明呀!。

这首小诗从一个侧面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表现得淋漓尽致。若没有这样好的比喻,还怎么说能这样深切,动人呢!

二、几种常见的比喻。

1、明喻,不妨说明喻是一种明明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古诗中比喻}

明喻的比喻词以“像”为主,其它有,如、犹如、似、若、仿佛等等,这些词都是“像“的意思。“像”是明喻的标志。“像”多出现在现代;“如”多出现在古代。本文先后20多个明喻句,为诗经、论语、汉唐诗、明清小说的例句,比喻词都是“如”。

“像”表示本体和喻体两者的相似关系。“面如重枣”。面是本体(被比喻部分);枣是喻体(比喻部分)。面是人脸面;枣是果实,中间要没有比喻词“如”,成为面重枣。两个名词意义互不相关。“如”在中间表示两者有相似点构成相比关系。这两者的相似点很好——形相似色也相似,枣子是为人所普见的,所以这个比喻它起到变不知为熟知的好作用。

鲍照 “直如青丝绳,清如玉壶冰”。两个比喻词“如”都是“像”的意思。韩愈,“江似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比喻词,”“似、如”都是“像的意思。

明喻的结构式:本体 —— 比喻词 —— 喻体

甲 —— 像 —— 乙

面 如 重枣

江 似 青罗带。

一日不见 如 三秋兮。{古诗中比喻}

潭面无风 镜未磨。 (省略比喻词)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是《诗经·采葛》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一日和三秋时间长短不同,但人所急于想见面的心情,即使是隔一天没见着面,也像时隔三个月、三秋、三岁(年)那么长。这个意义重在比喻词“如”字中。没有如字成为,一日不见三秋,是述宾关系而失去了比喻的相似关系。

《诗经·伯兮》写一妇女思念远征不在家的丈夫,她不打扮不梳理以致头发乱糟糟。诗中说“自伯之东、、、首如飞蓬”。从丈夫你走后、、、我的头发像蓬草乱糟糟。

“首”头发是本体;“飞蓬”是喻体。头发和乱草虽是两种物,而在乱蓬蓬这一点相似极了。比喻词——如,正表示两者的相比意义。头发比如飞蓬乱草,固然相似,但人的形象不美呀!外表形象虽不美而内在心灵美。丈夫不在家要是油头粉面打扮:外形美;心灵倒不美了。女为悦己者容。“自伯之东”从丈夫走后就没心打扮,时间长头发自乱。乱如飞蓬的比喻带有夸张作用,着重表达对丈夫笃厚情深的忠贞。诗的下一句说“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我并不是没有胭脂油膏,,丈夫不回来我为谁美容。所以,首如飞蓬这是一个切情合理的好比喻。

《论语·述而篇》中有两句话,它的中心是真正的快乐在于生活得纯真而不在于富贵。前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即使吃粗粮,喝白水,日子贫寒心纯净,弯着胳臂当枕头睡,乐趣也在其中的呀。下一句是个比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世间不合乎道义的财富再多权贵再高 ,在我都如浮云一样轻贱。这是个明喻句:本体,不义而富且贵;比喻词,如;浮云是喻体。

这里把不义,富贵这个抽象的道德观念,比喻得具体鲜明富有感染力。是嘉惠于人流芳千古的名言。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丹青引》引用过:“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刘禹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首句:湖面的水光和月光交相辉映两相明亮谐和,下一句:水面无风无浪平静明亮像个未曾擦拭过的明镜。这句把湖水比作无尘的明镜,令人可知可感。

写完了水面,后两句写水中的山色——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湖中有个山叫君山。遥望中看到水中的君山,发挥了想象又用个比喻:清澈的秋水,明月朗照洁白银亮,水中的青山像似白银盘里一个碧绿的小海螺。比得小巧可爱。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个比喻山水的名句。四句小诗中两句都是省略比喻词的明喻句。

白居易《忆江南》中两个明喻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写杭州早晨日出江边春花绿水的景致。

春日晨光照耀着江边满目盛开的花朵,艳艳红似火,初春江水映着芳草水绿如蓝。这个比喻是情景交融,景中含着赞喜之情的。这个诗意有另一句——交代性的话“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在杭州任过刺使,对西湖他有过政绩,更爱西湖美景。所以,在离开这里的一个春天,想起了熟知的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想着,想着情不自禁又说“能不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能在“郡亭枕上看潮头,”诗情到最后高潮“何日更重游。”旧地重游情意深。诗在情景交融中结束。

《忆江南》一个标题贯穿两首诗。开头的比喻,花红似火,水绿如蓝,着意写景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意象贯通全诗。

夜下征虏亭 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照征虏亭。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

这首五绝写山花,江船的月夜景色。“山花如秀颊,江火似流萤”。满山盛开的花朵如秀美少女之面颊,江面上渔火辉煌来来往往似纷纷飞流的萤火。这两个明喻是诗的结尾句。{古诗中比喻}

开头的两句“船下、、、月照、、、”是叙事,是时间、地点、事件的交代:我乘船离开广陵(南京),是月夜之时在征虏亭,看到满眼山花和江船灯火景致。再用“秀颊、萤火”的比喻把景致描绘一番。这么十个字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诗情画意。

山上有花,花使山增色添美;花满山上,花势高丛。在月色朦胧之中的高丛山花晃如秀颊美人伫立面前。月色朦胧之中远远近近漁船往来必然是点点灯火纷纷流动。所以比作“江火似流萤”这就是一幅动态之景;前句的秀颊是静态之美——诗情画意鲜明感人。山花,漁火虽是人们常见的,但不是谁都能比喻得这么好的。

{古诗中比喻}

景象美好,言辞华丽的比喻,描绘出美好的意境,给人精神境界一个美好的馨飨。山花如秀颊;江花红似火;江火似流萤;江似青罗带。这些比喻是描绘山水景致的艺术精品。

诗似乎是由一字一词,词词句句组成的;其实诗是由意境练组成的。言辞华丽的好比喻是诗的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言辞不华丽,自然,淳朴的恰当的比喻描绘出好的形象,同样是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下面两首李白、杜甫的诗,比喻恰当,淳朴;没有华丽言辞。

李白的《丁都护歌》写纤夫拉船之苦。是在运河中逆水拉船运石头。诗中一个明喻句“一唱丁都护,心摧 泪如雨。”一唱的“一”相当于,“一、、、就、、、”如:一见就哭;一说就笑;一走就是八年。一唱丁都护就悲伤落泪,泪落如雨。丁都护歌固然原是丧事悲伤曲调,现在是口头上的拉船号子。上句已叙述了”呉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热天,吴越的牛夜间看见水中月影以为是太阳,热得喘粗气。“一何苦”多么苦。人拉船天热,苦累口渴。要喝水——“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纤夫们热、渴、累,在劳苦交加中弯腰一步步拉船,口里呼着悲伤的号子。一声声丁都护,一阵阵伤心泪落如雨。这个比喻字字含着苦泪。是诗情的一个至高点。

末尾两句使诗的意境完美了,“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江边上无数的纤夫们弯腰弓背拉着船绳,在泪雨的呼号声中,向着看不到终点的远方,一步步拉着,一声声呼着、、、,这是一幅慢镜头;呼着,拉着、、、忽而放大一个特写镜头,纤夫们的泪水混和满脸汗水,雨一般流落不止。

“一唱丁都护,心摧泪如雨”。这个淳朴,深切的比喻在诗中是整个意境练中的一个光环。

饮中八仙 杜甫

诗中写八个人醉酒的情形,其中五个人用比喻。

头一个人“知章骑马似乘船,”贺知章喝醉时,在马上骑不稳,晃晃悠悠像坐船似的。这个明喻句像朴实真切的叙述一样。下一句“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年岁较大,喝醉眼更花,掉井也不醒酒。这是一种幽默而不失其真。是杜甫诗沉郁风格的另一种。

诗中第三个人是做左丞相的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丞相官大钱多!喝酒耗费万钱不在乎?所以天天喝?下句说他“饮如长江吸百川。”这明明是打比方也是夸张,实则表明他饮酒的海量。

第四个人物,年轻的崔宗之是一派帅哥风度:“宗之潇洒美少年、、、皎如玉树临风前。”赞美宗之醉酒时潇洒风流娇美。这里的“少年”一词是古义,指40岁以下的青年。(王力)例如:少年见罗敷(陌上桑);莫等闲白了

少年头(岳飞);恰同学少年,(毛泽东);夜来忽梦少年事(白居易);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以及近代的“少年郎,采槟榔”这些“少年”都指风华正茂的青年。用“玉树临风”比喻他喝得情不自持,美如临风玉树摇摇晃晃。玉树,及玉人、玉山都是比喻伫立的美人。例如亭亭玉树临风立(红楼梦);玉山倾倒再难扶(红楼梦);、、、疑似玉人来(西厢记)。

诗中写李白的句子最多。李白是诗才酒兴双高的人物。杜甫曾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这里杜甫写李白诗才和酒兴方面的高义和豪情。

先说李白素有诗才“李白一斗诗百篇“再说他一旦喝酒就尽情尽兴地喝,诗才同酒兴并发喝它个“长安市上酒家眠”酒家眠和井底眠的眠,都是为押韵用“眠”不用 “睡”。刚闭眼睛睡,打瞌睡;睡着了为眠,安眠。酒喝沉醉而睡或眠在李白是出名的。历史名画《太白醉酒图》有个趣说,酉卒念醉,目垂念睡。李太白抱酒坛子在山坡睡,不知道他是睡还是醉。这里说李白在市上的酒店里喝酒,喝醉了他就睡在酒店里,这样的行经表现李白不顾个人高官的身份。不是在朝给皇帝写待诏的高官,不再是为贵妃娘娘酒宴歌舞时给她作《清平调》时的情形。下一句进一层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饮中仙。”玄宗皇帝呼太白回朝,为啥不去呢?回答我今天成了酒仙了!酒仙,是神仙就不给皇帝做臣下了!李白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精神在这又体现了出来。李白本有“诗仙”称谓,若凿实自称臣是诗中仙就会以实丢实。何况本是写醉酒,以酒仙之称是艺术的虚中见实,体现李白的非凡豪情傲岸风骨。

一切文学作品归根到底都是“写人”的,写人,要写出人的心里,性格来。杜甫的这个比喻把李白的性格写得高深。这艺术手法是高超的。

八仙中的张旭是有草圣之称的书法家。他“挥毫落笔如云烟”。“云烟”是喻体用以比喻本体——纸上草书的字样,像云烟飘飞,纾卷自如。

诗中的五个比喻 (1个暗喻4个明喻)把醉酒的5个人表现得神形活现,各俱情态。饮酒的八个人能诗的诗,能写的写。可谓八仙醉酒各露其能,不是各显其能。贺知章骑马似乘船落水,这不是显像是露像。李白睡在酒店自称酒中仙,不听天子呼。这是酒后露真言。

作品中一个好的比喻是作品中整个意境练上的一个光环。欣赏好的比喻为个人的阅读,写作看有目标,方向。 焦仲卿妻 (汉乐府诗)

这是汉乐府中的一篇五言叙事诗。主人公刘兰芝是封建专制家庭中的年轻媳妇,婚姻遭婆母的无端逼迫,最终和丈夫二人双双同殉节。诗中多处用比喻为开展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起良好作用。

故事开头写刘兰芝肖像,有三个比喻:“腰若流纨素,指如削(xiao)葱根。口如含朱丹.”她身穿本(素)色细丝(纨)衣装像明亮的水一般轻盈漂流。纤纤的手指像葱白儿柔嫩、、、像红宝珠那样好看的小嘴唇。特用比喻描绘出一个古代女子常有的美貌。细写她的丝装和手指是和上下文相关联的。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始结婚。”她手巧人勤:”鸡鸣登机织,、、、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婆母还嫌慢 。

丈夫焦仲卿是个小官,夫妻二人和好。兰芝婆婆一再逼儿子休妻再娶。焦仲卿做不出有力的反抗;兰芝被迫回娘家。临走辞别婆母,回过身和小姑子告别时说,我过门时你才床那么高,以后别光玩儿,好好侍候妈。说着说着一转身“泪落连珠子”眼泪像串珠似的往下掉。这五个字的比喻恰当自然地体现出兰芝的贤惠悲苦,是别的言词所替换不了的。

兰芝和丈夫在路上分手时,二人表决心。兰芝主动说;“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君,夫君你。作,是比喻词成为。妾:我。妻子自贱之称。磐石、蒲苇都是喻体,比喻心如磐石之坚如蒲苇之轫。蒲和苇都有千丝万缕绵长不断的柔韧性。兰芝表完了坚忍不拔至死不渝的决心之后又告诉丈夫“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这是不祥的预兆。自家亲人性情不好,会是不幸中的不幸。这个比喻句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前后呼应作用。

兰芝回家第五天,母亲要把她许配给县令的儿子。兰芝拒绝,说服了母亲。后来太守儿子求亲。兰芝的哥哥强硬的说,我给你算好挂了!是否(pi)泰挂,是个大吉的挂。否泰,凶吉祸福的意思。否泰挂的卦辞为 “否极泰来”。意为灾祸的坏运到了极点就转变成好运,吉祥福祉就到来啦。他说:“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你先嫁的坏运后嫁这回是好运,好坏相差天地之大。这回嫁到太守家,你一辈子的荣华富贵享受不完!最后强暴地说,这样的不嫁,以后你还想怎么的呀!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古诗中比喻 第三篇

试谈比喻在诗词中的运用

比喻俗称打比方。比喻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连系二者的词叫比喻词。比喻在现代汉语里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在诗词中不必纠缠分类,如果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两类。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常有“似”、“是”、“成”、“如”一类的喻词。暗喻只能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没有喻词。

例一: 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

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生烟。

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

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 (明·钱福)

例一中第二联有两个明喻,略去喻词。其它像“婵娟”、“玉笋”、“金莲”均为暗喻。 例二: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相送。 (梅尧臣《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例二中首联为明喻,有喻词“如”;其余像“西江梦”、“凤”、“乌哺”、“桂枝”等均为暗喻。

例三: 书成医国千秋药,道是匡时一座山。

(袁忠民《鹧鸪天·庐山会议五十周年感赋》)

例三中的“书”、“道”是本体,“千秋药”、“一座山”为喻体,“是”、“成”为比喻词。

一、诗词中用比的主要形式

(一)单喻式。单喻式就是用单一的喻体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这种比喻多数为一句一喻,或者两句一喻。一句一喻的,往往七言前四字为本体,后三字为喻体(见例一第二联);两句一喻的,也往往上句为本体,下句为喻体。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并非绝对如此。有些比喻句为了突出强调喻体,也常常把喻体提到前面。上述是单喻句的常见形式。此外,单喻还有几种变化的形式,主要讲三点:其一是较喻。较喻是用比较的方式构成的比喻。喻体和本体之间是差比关系。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较喻有的不言超过或不及,让读者思而得之,心领神会,例如: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把李白与金陵友人之间的友谊,用滔滔不绝的大江流水进行形象化的比较,却不言谁长谁短,让读者去体会。其二是曲喻。所谓曲喻,就是本体和喻体不是直接相比,其间拐了个弯弯。例如:“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李商隐·《日日》)诗中由心绪到丝绪(弯弯)再到游丝。从而用“游丝百尺长”来比喻“心绪浑无事”的思想境界。其三是互喻。所谓互喻,是回

环往复的连续设喻。使得甲、乙两物缠绕联系互为本、喻体。这种比喻的喻体和本体间必须有一点或数点相似,这相似点在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是互喻的客观基础。例如:“雪似古人人似雪”(苏轼·《江神子》)其中“人”和“雪”互为本喻体。古人和雪之间的相似点:高洁而凛然。作者不特意写雪,也不特意写古人,而是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以揭露社会风气的庸俗,从而表现其握瑾怀玉者的孤独感。在新诗中,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街灯和星星相似点是:晶莹、明亮,从而架起了互喻的桥梁。诗人便运用丰富的想象,以互喻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美的意境。

(二)博喻式。所谓博喻,即喻体不止一个,而是用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侧面来比况某一本体。喻体之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递进。这种比喻可以细致全面地说明本体的各个特点。例如苏轼的七言古诗《百步洪》:“„„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飞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作者用动物、器物虚实相间地七个比喻,描写了百步洪的气势、迅疾以及急流从石缝里迸出来的无数水珠的形象。这是绘景方面的博喻。其二是抒情方面的博喻。例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中连用几个比喻,来比譬“与君绝”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不变。其三是状物方面的博喻,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描写乐声的清脆圆润和激越高昂,使无形的音乐不仅能闻其声,而且能见其形。此外,有的博喻把壮物和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喻中有喻。例如傅天琳的《我是苹果》:

我是苹果,我是小小的苹果。

我是太阳和大地的女儿/我是叶子和花合唱的歌/我是可以摘来的月亮和星星/我是可以拾得的珍珠和贝壳/我是凝固的汗水和结晶的露珠/我是跳跃的希望和热情的火。

我是苹果,我是一只小小的红艳艳的苹果。

这首诗从一个大比喻中化出一连串的比喻,形成博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哺育自己成长的人民的深情。博喻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突出强调艺术形象,使其更能抓住读者的心灵。

(三)全喻式。所谓全喻,就是从全诗的美学结构出发来构建整体意象,借以比喻某种社会现象或问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全喻诗中的比喻,不是单纯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写作手法。全喻诗词大多为暗喻,往往表面写的是一种意思,暗含的是另一种意思,而重点在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种表现手法,就喻体的对象来看,我试分为四类:

1、以人设喻。用人作为喻体,以对人和事的叙写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 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 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 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 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一个未嫁贫女的抑郁惆怅心情,实际是借贫女来喻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此外,象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表面是写闺意,实际是借以试探征求张水部的意见。无独有偶,张籍以同样的手法写了《酬朱庆余》来答复他: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朱庆余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很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2、以物设喻。以物设喻就是用某种物体作为喻体。这种比喻或以物喻物,或以物喻人;或以一物设喻,或以数物连类设喻。其中以一物设喻的,例如:

瓶始开时满屋香,盛君坊里尽琼浆。

沾唇几滴心神振,入肚三杯兴趣长。

半世无缘滋肺腑,余生有幸润肝肠。

刘伶一品当深恋,不再频频梦杜康。

(刘广裕·《品<无射斋吟稿>》)

刘老这首诗以酒味的醇厚纯正芳香比喻盛老诗集的韵味悠长,是恰到好处的。以刘伶自喻,用典不露痕迹,耐人寻味。

咏物诗也往往是以一物设喻的,例如《吟筷子》(今人):

苗条淑女自成双,骨健身长素秀妆。

相伴终生甘苦共,贫豪从不怨炎凉。

这首诗就是以筷子的形象美和内在美来比喻某些人的外貌美和品德美。比譬恰切,意味深长。这种咏物诗常常把比和拟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此外,有些诗是以数物连类或物物相关设喻。例如唐·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诗中的“碧桃”、“红杏”喻指身处上层,有所凭倚,特承恩宠的人,他们春风得意,平步青云。“芙蓉”属诗人自比,是由“碧桃”、“红杏”连类引发出来。由于芙蓉生在秋江之上,地位低下,“下第”当属必然。诗人虽满腔愤懑,却写得婉转含蓄,应视为比喻的妙用。

3、以境(景)设喻。作者先描写景物作为背景,把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构成一种特定的意境作为喻体,借以抒发作者的情志。例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图景,以隐喻“永贞改革”失败后的政治气候的恶劣,以及遭贬谪后的境遇。后两句诗人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意志,都寄托在这孤舟独钓的形象里了。此外,毛泽东的《为李进同志题所摄仙人洞照》,更是一首寄情于景,造境寓理,以诗言志的力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首诗中的“暮色”、“劲松”、“乱云”、“险峰”诸意象,既是写景,又是明显的暗喻。“无限风光在险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坚定和自信。

4、以典设喻。用典则是引用历史故事或有出处的词语,暗喻诗人的某种情意。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借古喻今的范例。词的上片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苟安江南南宋统治者的指责,也寄托了作者想如孙权、刘裕一样挥戈北伐的救国心情。下片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企图轻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也喻示了作者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了未能实现抱负的感慨。全词都是借用历史典故来说明现实问题的。

应当说明的,并非所有的全喻诗都有言外之意,有的则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不是构建别有寓意的整体意象,而是借助比喻论事、绘物、评人,直抒胸臆。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句句用比,也可看作全喻诗,但它只是通过垂柳这个特征性的景物,来描绘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赞美大自然的工巧,并无别的寓意。在用比上,有些全喻诗既用暗喻,也有明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如文前例2)。

二、诗词用比的意义和作用

诗论家沈德潜曾说:“事难显陈,理难显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所谓“托物”,就是形象化;“连类”就是比喻。“善用比喻是天才的标志,古今中外的诗人无不是比喻的高手。没有奇妙的比喻,诗歌园圃必然荒芜”(丁芒语)何以言之?

(一)比喻是诗词语言的基础,它跟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是相近、相似甚至是融为一体的。例如,比兴与比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很多起兴句可称为“兴而比也”。如“关关睢睢,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比拟是拟中有比,我认为比拟句多为比喻喻体物性人格化或人性物格化。下面试举一个物性人格化的例子: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情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玥《未展芭蕉>》) “冷烛”、“绿蜡”、“一缄书札”从外形上比喻“未展芭蕉”;“情”、“藏”、“拆”又把“未展芭蕉”和“东风”拟人化了。这个在春寒料峭中卷缩未展的芭蕉,又暗喻了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环境的束缚,她只能将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内心。因此,这首诗既用了拟人手法,又是一首暗喻诗。

双关中的意义双关和比喻中的暗喻,都是一箭双雕,有的甚至很难区分。表面看来,比喻与夸张毫无联系,实际上两者常常结合运用,融为一体。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颗心,一片翻腾的大海;一双眼,一道冲决的大堤。”(李瑛·《一

月的哀思》)就是比喻与夸张的完美结合。综上所述,可见熟练巧妙地运用比喻,往往能成为善于驾驭诗词语言的高手。

(二)诗词用比也是继承和发扬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众所周知,《诗经》是诗的源头。《诗经》里大量用比,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如《魏风·硕鼠》比剥削者为鼠。《卫风·硕人》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诗中描写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用比喻集中描写了她的美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诗经》大量用比,《楚辞》亦然。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可见《楚辞》吸收了《诗经》的营养,也成为用此创意的典范。它们对历代诗歌创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作品,如鲍照《赠傅都曹别》,用“轻鸿”喻傅,“孤雁”自喻,表现他们之间离别思念之情;苏轼的《鹤叹》写鹤之不受呼唤,耻作玩物,其品格之高尚来引以自喻,叹已之不及。这类作品,受《诗经》用比的影响比较明显。至于那些游仙之作,以列仙比世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洞天”的描写:“„„云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借以反衬讽喻社会世俗之黑暗,这类作品,受《楚辞》的影响就更直接了。此外,屈原的《橘颂》则开了用比咏物诗的先河。

(三)巧妙用比,有助于增强诗词的表达效果,使其更富于艺术感染力。关于这一点,前文已有所涉及,这里再强调几点:

(1)比喻能赋予抽象事物和道理以生动的形象美。关于赋予抽象事物的形象美,前面多有涉及,这里略而不谈。至于用比说理,《伟人毛泽东》是个以比明理的生动例子:

咏雪诗魂耀宇寰,拨开云雾见青天。

珠峰纵使削千尺,仍是中华第一山。

这首诗后两句别出心裁的比喻,生动确切地说明了毛泽东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功绩仍是主要的、第一位的。诚可谓一比胜千言。另外,有些饱含哲理的诗句,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分别对某种哲理形象化的比譬。

(2)比喻能赋予诗词内容以丰富的意蕴美。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过:“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这里的“隐”,即意蕴,也就是说有丰富的含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而有些深层次意蕴的构建,常常借助于比喻的手法,前文中讲全喻式所举诸例均可说明。这里再补充一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上片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面看来,作者是借明月自喻清高,表现作者浪漫而豁达的胸怀。但联系作者的历史背景,细品其喻意,则有深层次的意蕴。“琼楼玉宇”的月宫喻指皇宫。作者此时被排挤出京,想寻找机会重新回京任职,却又担心受不住皇宫中政治斗争的袭击。转而思之,回到皇宫,倒不如在地方自在开心。欲罢不忍,欲进不能,这种矛盾心情,正是借助比喻产生的弦外之音。

《古诗中的比喻句》
古诗中比喻 第四篇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4、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诗中的比喻句
7、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9、山河破碎风飘絮,

《古诗读后感500字
古诗中比喻 第五篇

??<游子吟>读后感

上次妈妈回来看我,给我买了好多课外书。还特意给我买了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平时不太爱看书,所以一直把它们放在角落里。这次,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读后感,我正在发愁时,弟弟提醒了我,古诗中大有文章呢。古诗读后感500字。于是,我立马去拿出它来。这次认真的翻看,其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游子吟>这首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爱的母亲,为了要给出走的儿子,亲手缝制了衣服。心里一直在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重回家园。古诗读后感500字。就像小草那稚嫩的幼芽,读完这首诗,我才更深深的体会的,母爱的伟大。她很慈祥,很勤劳,很爱自己的儿子,是一位伟大的母亲。通过这位母亲我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我妈妈很爱我,我也很爱妈妈。虽然我们离的好远,但我总觉得妈妈一直在陪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非常着急,又加上路上堵车,妈妈急忙把我从车上抱起,往医院跑。我迷迷的睁开眼睛,看到妈妈满头大汗,但是她停也没停的一直跑。当医生说,我病情稳定时,妈妈的脸上才露出会心的笑容,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孝顺妈妈,报答妈妈。

而回想一下,现在21世纪,独生子女的社会,个个娇生惯养,对父母经常性的辱骂,甚至大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来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世界上有一种爱,它无处不在,让你肆意索取,让你坦然接受:世界上有一个人,她默默无闻,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你,而不求任何回报。这种爱,叫母爱,这个人,叫母亲。

我爱我的妈妈!


古诗读后感500字(二)

??<示儿>读后感

中国古时候南宋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示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深刻的爱国之情。从这首诗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爱国之情,人人要是不爱国的话那么这个国很快就会国破人亡,要是人人都爱国的话,这个国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古时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飞岳鹏举,他很爱国,学了一身好本事,为了报效祖国,最后成为我们要学习的英雄之一。古时候的奸臣秦桧,为了得到权势,陷害岳飞岳鹏举,最后被砍死在岳飞陵前。

读了陆游的诗我深受感动,我想,我们有了现在的生活,都是因为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我想,要是能把我们的丢失至今还分离我们祖国在外的一个小岛??台湾岛收复回来,那该多好啊!我想,如果人间发生的恩恩怨怨都少一点,人间的恩恩爱爱再多一点,那么我想中国这片美丽的圣土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古诗读后感500字(三)

??<石灰吟>读后感

文/毛嘉仪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在17岁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这首诗中,一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分表现出诗人面对强大的黑暗势力毫不畏惧,不贪身外之物,只想做一个清白之人的高尚品格。?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表面是写石灰被千锤万击后才出了深山,接着又被烈火无情的焚烧,可它却把这一切当作平常事。实际上诗人用石灰来喻指自己会不怕千难万险,即使粉骨随碎身也不会屈服于恶势力,永保自己的清白。

读了这首诗我感触很深,于谦用这四句诗表达了他对于那些剥削人民和诬陷好人的人的痛恨。也看出他立志要做一个清正不阿的人。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理想和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于谦为官清正廉洁,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保卫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枉杀了这位民族英雄。他所写的这首<石灰吟>,正是英雄人格的光辉写照。我读<石灰吟>的感想是:我们应该时刻警醒,不要被镜花水月的表象所迷惑,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常言道:?古来芳饵下,谁是不吞钩?,有的人见利忘义,有的人戴上了璀璨的光环,却陷入了华丽的陷阱。可是,只要你具备了石灰那清白的傲骨,又何惧什么?芳饵?呢?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


古诗中比喻相关热词搜索:古诗中的比喻句 古诗中有比喻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诗中比喻”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诗中比喻"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3898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