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颂春的诗句

颂春的诗句

2016-05-16 10:21:09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颂春的诗句(共3篇)春《春》导学案一发布时间:2010-04-24 浏览:337 人次古诗中的伤春悲秋登楼模式——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指导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


颂春的诗句(一)

《春》导学案一

发布时间:2010-04-24 浏览:337 人次

古诗中的伤春悲秋登楼模式
颂春的诗句(二)

——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指导

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等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古诗中的伤春悲秋登楼模式 据《考试说明》规定,文学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

读懂诗歌是鉴赏的第一步,若不能读懂就谈不上鉴赏了。1、要读懂诗歌又需读懂诗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2、要读懂诗歌还需领会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体现古人文化心态的意象,是有助于进行鉴赏分析的。【颂春的诗句】

本文主要谈谈伤春悲秋及登楼模式几种题材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及古代文人常见心理。

(一)悲秋

在古诗(文)中,秋是个值得留意的季节,因为秋季是惹人感伤的季节。中国古诗文中有太多的悲秋之作,或触景伤怀,或睹物思人,教材里也有《登高》、《一剪梅》、《桂枝香 金陵怀古》等篇目涉及悲秋的题材。 鉴赏此类诗歌,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悲秋诗当中的“游子(异乡客、征夫)”情怀;当然,要读出诗歌的内涵,需要把握诗人的抒情习惯,并且仍需要抓住诗中常用的意象。

【颂春的诗句】

一、触景(物)伤怀

在秋天里感伤,这是古今中外文人的一种传统心理。秋风、秋雨、秋叶、秋雁、秋蝉、秋声,无不诗人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尤其是身在异乡多遭磨难、命途多舛的迁客骚人,更是容易触景伤怀。鉴赏这方面题材的诗歌,可指导学生从分析意象的特性入手,再联系此特性,揣摩诗人的感情。

雁是一种侯鸟,有每到秋季便离开北方(家乡)到南方过冬的习性,看到大雁的迁徙,游子自然而然想到自己也处于相似的情形当中——远离故乡,离开亲人,因而思乡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若是兼有不幸的遭遇,则更是愁上加愁。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中恰是给出了关于大雁的诗,并要求分析雁这一意象。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6分)

闻 雁 韦应物 寒 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常用意象的特定含义,那就很容易能把“故园”、“归思”、“秋(夜雨)”、“乡心”与“雁”(听雁声、见雁飞)联系起来理解,答出“思乡之情”也就顺理成章,而回答第二题也并不困难了。

大雁在古诗文里还有信使的角色,诗人也常用雁借代书信,因而怀人之时见雁也代表了对远方亲人或情人的思念。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写到: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百花凋零的清秋节,诗人一个人在家中思念丈夫,秋凉心也凉;想着那青鸟何时才会把丈夫的消息捎来,心中充满的是相思的闲愁。

雨是撩人伤怀之物,也是诗人笔下常用的意象。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一诗中写到: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场绵绵的秋夜之雨,正勾起了诗人对远方妻子绵绵的思念之情。秋池因夜雨而涨,而思念之情也在胸中溢满!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李商隐曾作“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枯菏”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诗人这样一个旅宿思发、永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菏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所以觉得这荷是可“留”的。而正是这单调而凄凉的点点雨声,为全诗平添了一份寂寥凄清,使意境全出。

2002年高考上海卷选用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以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诗人特意选了“听雨”这种行为来表现心境的变迁,此诗虽并无点明听雨的时节,但从诗中可读出诗人在不同年龄时的不同心境,可见这“雨”是很能反映诗人的情绪的。

落叶(木叶)是悲秋不可缺的意象,也许也是最早用作抒悲秋之怀的意象之一。杜甫登高而长息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半生漂泊、孑然一身、年迈多病、壮志难酬的异乡客感慨万分,而“无边落木”正营造了最佳的伤怀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刻的处境与命运。贾岛诗“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忆江上吴处士》)”把秋风与秋叶并举,“生”与“满”描绘出深秋时节一派萧瑟景象,为怀人悲秋提供了绝好的场景。而柳恽在“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捣衣诗》)里写秋寒里捣衣声声仿佛催着木叶凋零,预示又一年将尽,抒发的则是作战多年的征夫思家的情怀。

其实能让诗人在秋天里感伤的,还有很多物象,如落花、如流水、如月,如风,如露,如霜,如笛,如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教师可举出相应当一些例子,与学生一道找出这些物象在诗中的常用义,并结合分析表现手法等指导学生研读。

二、佳节思亲(怀人)

本来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显露出来,但一旦遇到了某种触媒——最常见的便是“佳节”了——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不可抑止。正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秋天有两个季节是很令游子伤怀的,一是中秋,一是重阳。

中秋本是团圆的日子,但游子身在异乡,无法与亲人团聚,只有望月抒怀了。月圆人不圆,因而伤怀。苏轼咏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当中既有无法见面的无奈、惆怅,又有对亲人的美好的祝愿。后来,从中秋望月又发展到在秋天这样的季节里望月(甚至只是望见月,或是想到月),也都能引发诗人心中的愁思了。望月已成为了一种有特定含义的行为;而月自然也成为了寄托思乡怀人之情的意象。以两首诗为例: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学生能理解月夜孤独难耐之情,那也就能理解“双照泪痕干”、“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等诗句中切切的思归怀人之情了。

借月抒怀的诗歌有很多,写月除了写其圆缺外,还会写到月色、月影等。

重阳,也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按习俗应是一家人齐到郊外踏青的。王维由于不能与兄弟一起登高,倍感思亲之苦,感慨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勃也曾经写过《蜀中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九月九历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此诗中王勃借雁归寄托了重阳时节的思念之情。

(二)伤春

悲秋是学生较易理解的,颂春之作也不难明白,如《春夜喜雨》,伤春则不然。春天本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何以言“伤”呢?在备考中不妨让学生读读这方面的作品,积累一些阅读的经验。

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而愁怀是最容易勾起的,在秋天里固然如此,在春天里也一样。尤其是在春天里若是仍在异乡,或是与友人送别,又或是本身就心有郁结,那么,眼前之景往往就能引发感慨,值得注意的是往往恰是那些美好之景牵动了诗人的愁思。春花、春叶、春草、春风、春水等都是此类诗中常用之意象。

一、游子伤春

承接上文谈到的悲秋话题,这里便从游子的伤春谈起。在秋季,游子无法归家,不能与亲人团聚,因而伤怀;倘若是在春天,仍是漂泊他乡,那思乡之情就平添几分了。陆游何以“小楼一夜听春雨”?到了京城,迟迟不被接见,诗人情愈切,当然是心绪就愈难平了,这春雨怎么下也下不完,结果辗转反侧一夜难眠。白天也无事可干,百般无奈无聊之下,思家之念就浓了,所以还想着“犹及清明可到家”,怎么也得回家一趟的。

2002年高考全国卷选用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颂春的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颂春的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考题设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要分析鉴赏此诗其实也是有迹可寻到,从“故园”可知诗人身在异乡,从“闻笛”和“闻折柳”可知这折柳该是笛奏之曲,从“折柳”可知这首曲子应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因而便可推知是一曲《折柳》在春夜勾起来诗人的思乡之情,从而判断此二字在诗中的关键作用。【颂春的诗句】

二、离别伤春

离别是伤怀的,诗人往往会借欣欣之春景来抒发离愁别绪的。先读韦庄的《古别离》: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那:奈)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首句春意浓丽,但二句一出,则与首句构成强烈的反跌,满眼春光似黯然失色,有春光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三四句则更进一层。点出此地春光明媚,已使人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李白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三四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象力。诗人因送别时柳条未青、无枝可摘而生奇想,想到只是春风故意所为的,是因为春风也深知别离之苦,不忍看折柳相送到场面。

三、少妇伤春

少妇伤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思归,二是对青春流逝的感慨。这里略举两例。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本登楼望春色以自娱,不料“忽见”杨柳青青,骤然勾起了无尽的情愁来:从杨柳青青想到韶华易逝;从杨柳想起当日分别。理解此诗是可以从这两方面展开联想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较易理解的伤春之作,词人虽在室内,但仍敏感地觉察到春花的凋零,不禁感慨青春已逝,好景难常。

欧阳修的《蝶恋花》历来为世人称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中刻画了一位独守深闺,在阳春三月暗自伤怀的思妇形象。前三句极言深闺之苦。四五句交待愁苦之因,因为薄幸之人喜好远游,迟迟不归。

下片则写了思妇不仅饱受相思之苦,而且在这春天的黄昏,雨横风狂之际,发出了“无计留春住”的悲叹,自然的春天无法留住,自己的青春更是无法留住,而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天一天衰老,看着“乱红”飞过“秋千”——这秋千也许曾是当时的欢乐处,此刻却成了寂寞的伤心地了。

四、其他题材

教材中收录了杜甫的《蜀相》,诗中颔联写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本来碧草映阶、黄鹂欢鸣自是春天的好景,但从“自”与“空”看出的却是武侯祠的门庭冷落,再加上诗人想武侯之“出师未捷身先死”而感慨自身的壮志难酬,因此大好春光也只能徒添诗人心中的无限怅惘。

(三)登楼、登台、登山(登高)

登上高楼高台也好,登上山的高处也罢,登楼、登台、登高是古诗文中常出现的一种行为。文人们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并借此抒怀。有时诗文中并非写诗人自己,但只要是登了,免不了要远眺,远眺了,又免不了要被眼前之景牵动愁怀。有趣的是,他们的登高抒怀,多是排遣心中的郁结,于是逐渐形成一种“登楼模式”(因为在诗文中登楼是最常见的)。《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是个很有趣的例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中说的就是少年登楼寻愁,可见这愁与楼确实颇有关联的。

与“登楼”有关的诗文在教材中是有不少的,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登岳阳楼》、《登高》、《虞美人》。当然了,要准确理解登楼诗,还须结合诗中的其他意象(如风、云、大河、飞鸟、柳、花等),体会诗歌的意境,从而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

一、失意伤怀

不被赏识,报国无门,或是遭小人谄陷,免官放逐,这都是古代正直文人常有的遭遇,于是失意之人便常借登高把这种郁闷宣泄出来。

先看杜甫的一首《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登上岳阳楼显然是满怀心事的,这从三、四联可知。晚年的杜甫孤独无依,疾病缠身,因而登楼而感伤,再加上凭轩远望,想到天下动荡,一片兵荒马乱,一时百感交集,不禁泪流满面!如果能联系杜甫自政治上的坎坷遭遇来读此诗就更能领会诗人当时的心境了。本诗的经典之作又在颔联,此联意境之开阔与末联“戎马关山北”表现出的不息抱负前后呼应,使诗人的抒怀超越了一般的自我感伤。杜甫的《登高》也是此类诗中的佳作。

再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鉴赏此诗可抓住颔联、“空”、“自流”、“浮云蔽日”、“愁”等词句,通过推敲其寓意来理解诗意。李白在政治上是很失意的,但他仍很关心国家命运,所以登金陵的凤凰台不免触景生情,忧国伤时,一抒对小人当道的痛恨,对朝纲混乱的担心,并且抒发被逐离京、“长安不见”的忧愁。

《滕王阁序》是学生们很熟悉的文章,王勃虽有“青云之志”、“报国之情”,但因为“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无路请缨”,所以登高(楼)望远,看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继而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也有写到登楼抒怀的文字。【颂春的诗句】

二、触景怀人

李煜在《乌夜啼》中抒发的又是另一种情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西楼见月,梧桐寂寞,深院清秋,营造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气氛。从“独”、“寂寞”、

“离愁”可知,院中人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的“那个人”的思念;从最后三句进一步可推知,这思念这离愁又那样的难以排遣。

前文谈到的《闺怨》也属于登楼诗,写的是闺中少妇登楼见柳而顿起相思。

其实,有的时候作者并非真的登高了,只是借这种行为来抒发情感;甚至有的只借楼(西楼)这一意象来抒怀。如李清照的《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以上是关于古诗中的伤春悲秋及登楼题材诗歌的阅读指导,主要谈到是对意象的解读,因为笔者始终认为读懂意象是读懂诗歌的基础;另外尽量讲得简明易懂,主要考虑到面向高三学生的古诗鉴赏指导不宜挖得太深太专业,因为这并非高考考察的方向,学生能初步读懂,就诗论诗即符合要求了。

诗歌阅读、鉴赏的教学,应坚持让学生在联想、想象、品味中培养欣赏诗歌的良好语感;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复习,则应训练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熟悉古诗中常用意象及其含义;

2、熟练寻找诗中主要意象,并通过分析意象、关键词句展开联想,品味意境,揣摩诗意(即要求学生能快速筛选诗中的有效信息,因为这是鉴赏的依据);

3、善于把诗中的多个意象进行整合,从而准确把握诗意(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

4、联系表现手法、修辞等进一步分析意象的特定含义(意象的常用含义应识记一些,但不要机械地理解诗歌意象与诗人心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本文内容是高中诗歌教学的授课(复习)内容,以专题课形式进行,2~3课时(课时长度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可插入意象、表现手法、诗词题材、主要诗人风格介绍等内容),可安排在高二诗歌单元教学中,也可安排在高三备考复习第一轮。若安排在高三阶段,最好同时印发相关资料(如:常用意象列表、诗歌鉴赏练习等)。

颂春的古诗佳句
颂春的诗句(三)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3、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4、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颂春的古诗佳句

5、微雨洒芳尘,酝造可人春色。

6、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7、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

8、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9、春到人间万物鲜。

10、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11、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颂春的古诗佳句

1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3、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14、南园桃李花落尽,15、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16、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17、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18、春城而色动微寒。

19、东风轻扇春寒。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1、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22、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23、阳春白日风在香。

24、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25、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2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7、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28、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


颂春的诗句相关热词搜索:颂春诗句大全 颂竹的诗句

1、颂春诗句(共4篇)春天的诗歌《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 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 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 草软颂春诗句(2016-05-11)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颂春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颂春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099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