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2016-05-24 09:36:3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共5篇)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赏析诗歌中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赏析诗歌中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抒情的基本技法,感悟中国诗歌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诗歌作品,使学生了解诗歌不同的艺...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赏析诗歌中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第一篇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赏析诗歌中以物喻人、借物抒情与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抒情的基本技法,感悟中国诗歌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民族传统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诗歌作品,使学生了解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运用诗歌的基本技法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掌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区别,能够正确赏析作品。

教学过程: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很大的类别叫咏物诗,诗人通过所吟咏的对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现自己的志向、节操。诗人所用事物比喻贴切,含蓄蕴藉,收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诗作常常为人称道,甚至成了诗人的代称。这类诗总的手法是以物喻人,又可以细分为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此二者往往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情”指悲愁喜乐哀,“志”指志向、节操、品格等。诗歌偏重于情的,我们就称之为借物抒情,偏重于志的,就称之为托物言志。下面搜集了一些诗歌及作品赏析举例说明,让我们在诗歌鉴赏中更清楚的把握此类诗歌。

一、借物抒情

怨歌行

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作者借秋扇见捐喻嫔妃(作者自己)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和内心中的幽怨。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暇,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月亮。

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他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斑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光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通心

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怨之幽深,

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葬花吟

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赏析: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

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和对生命迷茫的感情。

唐多令·咏柳絮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情之作。表面是咏柳絮,实则自怜身世之作。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曾游百花洲的西施,居住燕子楼的关盼盼,都是薄命的女子,似乎是信手引来,实际是有意自喻。柳絮任东风摆布,正是象征黛玉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除了这类悲戚语外,这个可怜的少女还能说出什么更乐观的话呢?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身世飘零、红颜易老、难以把握自己命运的哀愁。

二、托物言志

临江仙·咏柳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赏析: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柳絮飘飞的地点,已不是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换成了充满富贵气象的“白玉堂前”——贵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飘飞的姿态,虽然也仍是“一团团逐对成毬”,却已没有黛玉词中那种“空缱绻,说风流”的幽恨,一变而为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词的第三句,接以“蜂团蝶阵乱纷纷”的描写,来进一步烘染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从而唱出词人对春光的一曲赞歌。的四、五句表面上借用了宋人苏轼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句意,却又在活用的基础上翻出一层,另辟新意,用一“几曾”、一“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词中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的情调为积极的精神。同时,就词的结构而论,则此处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正好为词的下片抒写柳絮直上青云的心愿,巧妙地埋下了伏线。词的下片,词人更侧重于抒写柳絮的情志:“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非常细腻地体现了柳絮尽管四处飘飞,也仍不改初衷,无牵无系,随缘自适的旷达襟怀。由于有了这层情志的铺垫,因而在词的最后三句,词人便直接地抒写了柳絮凭借东风扶摇直上的远大志向,也是作者的志向,这样便使整阙词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完成了对柳絮感慨整个心理流程的揭示。词中弥漫着一种潇洒、豪放、自由自信的力量,不禁让人想起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情怀。一个女子,以纤弱的柳絮,诉说男儿的志意,实在令人佩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赏析:【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这首词以梅喻人,上阕写梅的处境和遭遇:寂寞无主,还要加上风雨催逼!下阕写梅的气节操守:无意争春,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保持那一份清香!我们从梅花的命运与品格中不仅可看到词人仕途坎坷的身影,而且读出词人像梅花般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作者借梅花这一形象表达自己凌寒不凋、傲然屹立、冰清玉洁的高尚节操。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寓意深长的托物讽喻诗。头一二句,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了松树小时的特性、以及它在不被关注的环境中渐渐成长的过程。它刚刚出土时,被周边的杂草深深地掩盖着,尽管不被人识,它依然表现出了特异的品格,长着一个“刺头”。一个“刺”字,就把它的不同凡俗的特质鲜活地表现了出来:周边柔弱的杂草们怎么能和它相比呢?它的自强不息、不畏困苦、奋发向上的品质也是它们根本无法企及的。经过它自己不懈的努力、顽强的拼搏,“而今渐觉出蓬蒿”,是说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经崭露头角,比那些不能成大器的“蓬蒿”要高出了一筹。三四句的议论,既是一种讽刺和鞭笞,也是一种感慨和愿望。它讽刺的是社会对小人物的成长缺乏关注与培养,大人物往往不能慧眼识人,在小人物还胸怀凌云志

的时候便将他选拔出来,感慨的是,为什么总是在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后才能被人发觉与接纳,为什么不能有伯乐,在其弱小的时候便将它们挖掘出来呢?这首诗也是作者借用“小松”来哀叹自己的命运,表达自己壮志凌云的志向和抱负。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深隐含了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宋代诗人对菊花枯死枝头的咏叹,已成不解的情结,这当然与南宋偏安的隐痛有关。陆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残蕊抱枝干”的诗句,朱淑贞在《黄花》中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从形象审美的完整程度和政治指向的分明来看,都略逊郑思肖的这两句诗。

“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

当然,陆游、朱淑贞的诗都是好诗,但三诗并立,郑思肖这两句诗的忧愤,则更为深广。 课堂总结:

总之,借物抒情好像更偏重于女性,更容易抒发他们心中的哀愁;而古代男子大多读书游学,往往有济世经邦之志却屡屡碰壁,托物言志更适合于他们。就像梅花之于陆游,孤鸿之于苏轼,石灰之于于谦,竹石之于郑燮。托物言志诗洋洋大观,成为古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课后练习】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向人们表明了怎样的心迹?运用了什么手法?

《托物言志的诗句》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第二篇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托物言志诗的鉴赏

三岔中学:wuying

学习目标:把握托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分析诗的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急鉴赏方法??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特点:作者借描写(咏)物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志向、理想或抒怀,讲求写物的形似与神似相结合。

鉴赏方法:例: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

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描写和议论,诗情和哲理,幽默和严肃,在这首诗中得到有机的统一,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 一: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例:

梅花绝句??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野满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写梅实写人,表明作者追求??????????????????????????的品质。

二:抓住在描摹事物中寄托的感情,物的品质透视出作者的人生追求、态度,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或说明一定道理。例:

???????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来歌颂????????????????????,讽刺?????????????????????。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在人间。

墨梅:水墨色的梅花。

诗人赞美墨梅?????????????????的美德,实则以梅自喻,表达自己????????????????的情厂操。

三: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联系起来(物即作者自己的形象,目的侧重抒怀)。例《名师》328页〈〈归燕诗〉〉

四:咏物诗艺术上主要采用象征,如〈〈蜂〉〉,或用比喻、拟人。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五:达标练习

1??????????????????????????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

???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

???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与传统咏柳诗相比,可以说是反其意而用之的"别调"。

???C.两首诗同为咏物诗,构思均与传统咏物诗相异。贺诗咏柳而不抒离别思乡感伤之事,曾诗咏柳而不颂柳,却反其意以喻小人,进行贬斥、嘲讽。

???D.两首诗都为七言绝句,都以柳作喻,有深刻的寓意。贺诗颂扬了唐王朝兴盛、光明;?曾诗抨击了北宋末年政治斗争之黑暗。

??????????????????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成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你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

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流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在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后者是(?????????????????????????????????)?。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

???????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 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

???4.对两首咏蝉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B.骆诗的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两句,写出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李诗的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笔锋一转,离开咏蝉,纯写诗人遭际,体现出此诗物我分合的灵动笔法。

???D.在结构上,两诗采用了咏物——抒情一一咏物——抒情的结构方式,层次清晰,富有条理,四联着眼点不同,感情却是一致的。

????????????????????????????????????鹧?鸪????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答:?

???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答:?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答:?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范词运用的是???????方法。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塑造了梅花的?????????????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品格。???

???4.对两首词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陆词中“着”字不是助词,而是动词。“更着”意思是“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础上递进一步。

???B.陆词中“无意”一词的意思是说“没有条件”、“没有资格”,与“苦”字一起写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环境。

???C·陆词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词中“一夜”的“一”字意义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后者是“全”、“整”之意。

???D.范词中“胜绝,愁亦绝”两个“绝”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极点”,都融进了诗人的情感。 ???5、对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是咏梅,都不着重于正面刻画梅花的具体形态,而着重于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梅花的神韵

???B.陆词为梅花创造了一个风雨黄昏的环境,范词为梅花创造的是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C.两首词都表现了梅花的幽独气质,同时都借助梅花表现了诗人自己高洁不污的坚定信念。

???D.陆词最后两句从假设的角度,写出梅花惨烈的悲剧命运,也写出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 练习:〈〈名师〉〉P328〈〈归雁〉〉、P338〈〈越山见梅〉〉、P342〈〈画眉鸟〉〉。

???

咏物言志诗鉴赏答案

???????两首《咏柳》

???1.比喻?拟人

???2.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3.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

???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4.D(“解”字是“‘瞳得”、“矢口道”之意。)

???5.?D(贺诗没有颂扬唐王朝兴盛光明的明显用意。)

???两首《咏蝉》

???1.南冠?薄宦

???2.器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3.高洁?举家清

???4.D(李诗不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鹧鸪,

???1.?啼

《小学语文复习——词语、句子积累练习题》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第三篇

小学语文复习资料

一、按要求写成语或词语(写两个)

1、描写人物仪表的成语:如花似玉、国色天香、风度翩翩、相貌堂堂

2、反映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大公无私、公正无私、舍己为人、两袖清风

3、反映技艺高超的成语:百发百中、一箭双雕、巧夺天工、妙手回春

4、反映朋友间情谊深厚成语:两肋插刀、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情深义重

5、反映景色优美的成语: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6、描写人物说话的成语:滔滔不绝、低声细语、能说会道 出口成章

7、由近义词组成的成语:东倒西歪 千辛万苦 生龙活虎 惊天动地

8、由反义词组成的成语:古今中外 古往今来 天南地北 出生入死

9、描写春天的成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回大地

10、描写夏天的成语:赤日炎炎、烈日当空、酷暑难耐、烈日炎炎 骄阳似火

11、描写秋天的成语:秋色宜人、秋风萧瑟、秋意深浓 枫林如火

12、描写冬天的成语:冰天雪地 、滴水成冰、寒气逼人 、天寒地冻

13、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眉开眼笑 愁眉苦脸 愁眉紧锁 目瞪口呆

14、克服困难的成语:埋头苦干、悬梁刺股、映雪读书、凿壁借光

15、ABB结构的词语:白花花、绿油油、香喷喷、胖乎乎

16、ABAC结构的词语:自作自受、自言自语、不明不白、不清不楚

17、AABB结构的词语:高高兴兴 快快乐乐 风风光光 家家户户

18、ABAB结构的词语:雪白雪白 考验考验 学习学习 比试比试

19、ABCC结构的词语:人才济济、喜气洋洋、得意洋洋、神采奕奕

20、数字组成的成语:一心一意 三心二意 五颜六色 七上八下

21、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一心一意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二、按要求写歇后语(一句)

1、有人物的歇后语: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利用谐音的歇后语:妈妈的众姐姐 -- 多疑(姨):

3、利用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4、来自现实生活的歇后语:盲人吃汤丸:心中有数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三、积累谚语或俗语(一句)

1、与季节有关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绝句》

2、与植物有关的: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一个人固定一个岗位

3、描写“积累”的谚语: 千条小河成大江; 聚尘土而泰山;

燕子衔泥垒大窝。

五、积累名言(一句)

1、说明“谦虚”的名言: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漠》

2、珍惜时间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3、爱读书的名言(劝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写一句爱国名言: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陆游

5、写一句有关环境保护的标语: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们的眼泪。

6、写一句真诚待人的名言警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曹操

7、有关诚信的名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充

8、不能三心二意的名言:水滴石穿

四、积累诗句(一句)

1、描写“春光”的古诗:(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2、描写“离别”的古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描写大自然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描写“夏天”的古诗(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描写“秋天”的古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描写“冬天”的古诗(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描写月亮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描写乐器的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9、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10、描写春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11、描写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3、描写春节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4、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5、描写重阳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爱国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7、思乡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8、描写战士的诗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9、山水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0、李白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21、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22、王维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3、陆游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4、白居易诗: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

25、“母亲爱儿子”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26、儿子不能报答母爱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

27、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28、旁观者清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29、借物言志诗: 墨 梅 [元]王 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六、积累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托物言志的诗》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第四篇

诗歌一: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歌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托物言志的诗
诗歌三: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四: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五: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孤桐翻译赏析_孤桐阅读答案》
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第五篇

<孤桐>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安石。其诗词全文如下: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孤桐翻译赏析_孤桐阅读答案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译文]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鉴赏]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却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几百寻的孤桐,之所以岿然屹立,高干凌霄,是因为它“得地本虚心”,善于从大地汲取养分和力量。如果离开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别想“孤高几百寻”了。犹如希腊神话中力大无比的英雄安泰,离开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终于被他的敌手扼死一样。由此我们想到,任何英雄豪杰都是从群众中产生的,他的力量来自群众。离开了群众 (大地),再伟大的英雄也将一事无成。
表现了桐树愈磨愈坚的性格品质,本诗前段通过近于白描的手法鲜活的把桐树立于读者之前,期间诗句对比工整干净,进而更加突出了桐树的特点,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化,全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寄托了作者的情怀,表现出作者钦羡桐树的品质,欲仿效之,全诗写物明志,浑然一体。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借物言志或抒情的诗句 借物言志作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借物言志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2752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