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军旅感悟诗句

军旅感悟诗句

2016-05-27 12:40:16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军旅感悟诗句(共4篇)豪壮之美:感悟毛泽东军旅诗词豪壮之美:感悟毛泽东军旅诗词摘 要:毛泽东在军旅诗词的创作领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充满了瑰丽雄奇,恢弘磅礴的豪壮美。这使诗人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享有了崇高地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豪迈之语,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对未来...

豪壮之美:感悟毛泽东军旅诗词
军旅感悟诗句(一)

豪壮之美:感悟毛泽东军旅诗词

摘 要:毛泽东在军旅诗词的创作领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充满了瑰丽雄奇,恢弘磅礴的豪壮美。这使诗人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享有了崇高地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豪迈之语,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毛泽东;军旅诗词;豪壮之美

毛泽东的诗词大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因而,他的军旅诗词沐浴着血与火的烟云,激荡着战斗的风尘,内容博大精深,气势恢弘磅礴,具有气吞万里的豪壮之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些豪迈之语,可以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这种豪壮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旅感悟诗句】

一、博大的历史内涵是豪壮美的骨架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内容博大,包含了各个革命时期。这些作品词章峻秀,笔力雄健,无拘无束,挥洒自如。或光晶流丽,或气象汪洋。《西江月·井冈山》令人有庄严持重,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另一首《秋收起义》则一破格律,读来别有一番风味。《采桑子·重阳》沉雄悲壮。《如梦令·元旦》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则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宛如从军令,后者却置人于军令如山,军情紧迫的摄人魂魄之境。读《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仿佛见到千军

军旅诗词读后感
军旅感悟诗句(二)
【军旅感悟诗句】

沉于诗 醉于词

【军旅感悟诗句】

谈至军旅,难免会产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遐想与意境。每次翻阅古代军旅诗词,总会被那战鼓喧天、旌旗飞舞、兵戈坎坎的广袤沙场;那抛颅洒血、追忘逐北、视死如归的英雄豪杰;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气魄所吸引,久久徜徉于字里行间,难以解脱。字字句句,我能想象到作者是如何激情豪迈的操纵着遒劲的字迹,抒发着将士独有的那种豪情壮志!

军旅诗词下是军人不朽的铮铮誓言。兵者用他们满腔的热血浇灌着和平的闰土,一句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们愿用累累白骨铸就边防的屏障,让理想中的安康在他们身后继续。可想,哪个兵卒身后没有牵连着若干家庭?哪个兵卒之躯没有背负着承担历史的责任?肩负着举国安危,他们愿用生命去兑换那份誓言,把自己交给将者,交给祖国。以至于在战场这本生死簿上是如何勾去他们的名字时,他们也毫无畏惧,任凭在这世上湮灭。只要灵魂能平安的度过玉门关他们便安然了。这不朽的铮铮誓言便是一“忠”字,可又怎么是一“忠”字了得? 浮想联翩之处我下意识的翻动着诗词,好像几千年前某个将士翻动着竹简一样,轻轻的默读着:军人是刀尖上的舞者……身处刀尖,那是要吃的了刀尖之苦啊!古来征战大都徒步前进,万里之遥的路途是吃苦的前奏,加上“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冬日寒冷刺骨透心,夏日酷暑烧肩灼背,是苦中之苦。然而兵者以最低的姿态承受了这些、克服了这些,仿佛他们人手一册念“苦”的经论,抑或在他们的大义凛

【军旅感悟诗句】

然面前这些痛处都显得微乎其微了。一个“苦”字,囊括了兵者的大部分生活,没有苦字当头,兵者便不足以称之为兵!【军旅感悟诗句】

耳根突然传来“1——2——3——4——”的口号,窗外是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走过,“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我的面前仿佛走过了一支凯旋的部队。自古胜者多有犒赏,赏是对战果的肯定,但并不是兵者所追逐的目标。兵者追求的不是“生”也不是“赏”,而是“胜”。胜了便实现了那份铮铮誓言,胜了便对得起经历过的苦与累。只有胜才是战争结束的信号,才是兵者任务的完结。一个“胜”字把百万兵者的心拉拢在了一起,拧成了一柄嗜血的利剑。他们懂得唯有“胜”才是目标,才是终点,才是结束,同时也是开始……

合上书本,良久从烽火中走出。转身发现几千年的战史沉淀下了重重的三个字:忠、苦、胜。作为新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一名军人,忠诚于党是不变的根本;吃苦耐劳是服务人民的前提;能打仗打胜仗则是最彻底的要求。因此,只要军人存在,这三个字便永远不会过时!

军旅诗词读后感
军旅感悟诗句(三)
【军旅感悟诗句】

谁说女子不如男

——读《木兰诗》有感

一个故事流传了千百年,一种精神矗立在天地间。今日我摩挲着书本,重新诵读这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诗》,依旧感慨万分。字里行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的形象,而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巾帼气质更是增添几分飒爽美。全诗以“唧唧复唧唧”形象的织机声开篇,可以看出木兰正在劳动,但她在劳动的同时“惟闻女叹息”,原来是“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老父亲要应征入伍打仗了,想到老夫年老体衰,膝下又无长子,木兰这时候站了出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能做出这种举动,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说重了,这可是犯了欺君之罪,后果可想而知。但是木兰偏偏就敢这样做,看得出她是一位孝顺,果敢的女子。说干就干,东西南北的市场各走一遭,把东西备齐后,早上辞别了父母便踏上了征途。”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我想这时的木兰心里也会有些复杂吧!一方面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另一方面自己真的就离开父母,投身沙场了,战争总是残酷的,谁能保证自己能完好归来呢?但是胸中一腔热血涌动,豪气冲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沙场上照样

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杀得出气势,杀得出勇猛,杀得让敌人胆战心惊!这是何等巾帼不让须眉的胆识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此次出征,荣耀而归,天子犒赏诸位将领,木兰不愿做官,一心想回家见父母。家里自然高兴万分,“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回家之后重新梳妆打扮,整整十二年了,自己一直都是男装打扮,她坐下来,“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样的心情真的不可言喻啊,想必心里正在偷笑吧。“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我认为全诗最亮的地方在这里,这些大老爷们同行了十二年,竟从未发觉木兰是女子,看到木兰真实的打扮,想必他们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吧!木兰自是得意万分,辛苦了十二年,总算回归了本质。这一场景令人捧腹,木兰的机智活泼可爱跃然纸上。

这首诗充分体现出木兰的巾帼情怀以及报国不计得失的优秀品质,展示出中华民族的儿女英勇坚强的一面,催人上进,给人动力。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史,一大批巾帼英雄熠熠生辉,她们的名字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如今,我们作为新时期革命军人,无论男女,更应该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报国是永远的追求。我们要努力学习前辈,响应习主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口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

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塞下曲六首
军旅感悟诗句(四)

<塞下曲六首>

作者:李白

原文: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六首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塞下曲六首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注释:

1、天山:指祁连山。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3、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4、天兵:指汉朝军队。
5、衔恩:受恩。甚:多。
6、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7、高枕:高枕无忧。
8、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9、天骄:指匈奴。
10、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11、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12、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13、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14、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15、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16、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17、殊:远。嗟:感叹。
18、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19、合:满。陇底:山坡下。
20、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

诗意: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
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
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
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
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
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
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
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
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
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
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
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
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其四)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
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
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
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
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
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
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
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
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
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
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
按剑而起,
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
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
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

赏析: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鞍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

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他们堂堂正正,出塞去抗击胡虏。通过措词的褒贬色彩,表明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颔联两句,与首联“天兵”照应。“虎竹”,兵符,分铜虎符与竹使符两种,合称虎竹,由朝廷和将领各执一半,发兵时相对合作为凭证。“将军分虎竹”,是指将领接到征战的诏令。()“战士卧龙沙”,指军队已抵达塞外战场。“龙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楼兰国附近。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

颈联两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胡霜”与首联的“秋”相照应。“边月”、“胡霜”,均为静物。皎洁的月色,银白的寒霜,笼罩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胧苍凉的气氛。而“弓影”飘移,“剑花”闪烁,则包含着战士的行动。用“随”和“拂”这样两个锤炼而得的动词把两者结合起来,就使静物和人物的动态融为一体,显得生机勃勃。这就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

尾联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是征人向少妇劝慰:未获全胜,玉门关还不能入,请亲人耐心等待,不必长吁短叹。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据<后汉书>,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艺苑雌黄>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类此。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了。

(其六)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原地区长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军旅感悟诗句相关热词搜索:人生感悟诗句 军旅生涯感悟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军旅感悟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军旅感悟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353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