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2016-05-30 11:36: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共5篇)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终南望余雪-鄂教版【小学学科网】xiaoxue xuekeedu com古诗《终南望余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诵读 终南望余雪-鄂教版【小学学科网】》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第一篇

xiaoxue.xuekeedu.com

古诗《终南望余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

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

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xiaoxue.xuekeedu.com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5、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齐读古诗)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1、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

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

2、(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师配乐朗诵)

3、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能用你的读体现终南山的秀吗?)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上的积雪很多很厚,直插云天,分不清哪是白云,哪是积雪。(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或读出“浮”的动感。)想看看这样的景色吗?(课件展示图片“浮云端”看到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怎样?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过渡语:远望白雪皑皑的终南山,你看,高大俊秀的山峰直插云天,洁白的积雪漂浮云端,云、雪相映成趣,面对此番美景,诗人怎能不喜爱?不兴奋?他不禁赞道——(读前两行)他不禁赞道——(指名读)他由衷地赞道——(齐读两行诗)

师:除了白云积雪,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预设3:我仿佛看到夕阳西下时,落日洒满终南山的树林,树梢上闪着金色的光芒。(体会得真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读这行诗。)

师:(配乐欣赏雪后初霁图)残雪、余晖,此时的终南山是如此沉静、秀美,真是别有一番意境在心头。面对这样的景色,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指名交流。预设:陶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4、是呀,日暮西山,当夕阳慢慢坠下,那洒满林梢的余晖也逐渐消散,饱览终南山美景的祖咏回望长安,丝丝凉意已悄然而至,不禁情由心生,感慨道:城中增暮寒。(指名读)这行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此时的心境?(板书:寒)齐读诗句

5、此时的诗人仅仅是感到了天气的寒冷吗?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许你会有不同的感受(介绍诗作背景)。

xiaoxue.xuekeedu.com【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6、再来读读这句诗,说说你的感悟。(对“寒”的感悟:心寒)。

7、引读:是呀,余雪消融的黄昏,长安城也挡不住那冬日里的阵阵寒意,诗人不禁感慨:(齐读“城中增暮寒”。)回望繁华的长安街头,却仍有衣不蔽体的百姓流落街巷,诗人不禁感慨:(再读)夜幕降临,长安城中谁来怜惜那些挨饿受冻的人们?诗人寒由心生:(齐读)。

8、(配乐朗读)同学们,这就是诗人的情怀,终南山的美景带给他享受,却也挡不住他的忧愁。让我们再一次用我们的读走进诗人的内心,感悟他的心境。女生读写景的诗句,男生抒情,合作读。

9、我们一起齐读全诗。

五、背诵,拓展延伸。

1、《终南望余雪》是祖咏的一首传世名作,咱们学了还得试着背一背。(指名背诵)

2、终南山以其独特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游览,许多诗人也留下了吟咏终南山的佳作。课后大家可以收集积累。(课件出示课后拓展)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5课《山水田园诗四首》练习及答案》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第二篇

第一单元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单元检测

1.填空

(1)《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体裁)。诗的后两句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终南望余雪》的作者是祖咏。诗的后两句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田家杂兴八首(其二)》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诗的最后两句是: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

(4)《游终南山》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代表诗作,选自《全唐诗》。

2.选择题

(1)下列对《宿建德江》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在短短的20个字中却包含了大量信息:日暮江畔夜景,游子旅客愁情。

B.前两句是景物描写,为游子创设了一种凄凉哀怨的意境,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似写景,却是写情,达到情景交融、水乳一体的统一。

D.诗人善于用字:一个“低”字,一个“近”字,十分传神,堪称“诗眼”。

答案 B

(2)下列对《终南望余雪》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祖咏的一首应试诗。从体裁上看,当是五言绝句。

B.这是一首纯写景诗,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能力,独到的眼光,描绘了终南雪景的壮丽。

C.诗的语言在平淡中见深奇,这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D.诗的结尾一句,含意丰富,有弦外之响、韵外之旨。

答案 B

(3)下列四种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它的繁华与唐代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

B.储光羲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思想与晋代陶渊明有相通之处。

C.孟浩然的诗,有一种“隐士”情结,可见他是一位甘于平淡的作家。

D.贾岛的诗与孟郊的诗风格相近,多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

答案 C

(4)下列对《游终南山》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B.“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显然不符合事实,有损诗的艺术特色。

C.这首诗在写景中抒情,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D.作者在语言上追求“硬”、“险”,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答案 B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注]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 窅然:远去的样子。

3.下列对此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

B.“笑”字值得玩味,它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

C.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

D.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是作者在故弄玄虚。

答案 D

4.有人认为第一联的“问”、“笑”二字用得好,为什么?请结合诗歌作简要的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一个“问”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而且也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引发人们的思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5.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解析 此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题干明确限制了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遍”的本义是“多”,再根据语境理解什么多,本诗中是指松、鹤多,再与本诗颔联中的“稀”相对照,理解其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表现山居环境的幽静。

6.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绿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此题考查艺术手法中对景和情关系的理解能力。要解答描写了怎样的景,首先要看诗

中写了哪些意象,本诗后四句所写的意象有:绿竹、烟火、荷花、采菱人;其次,在找出意象后,分析意象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话组合成一幅图景,如本诗后四句组合成的图景是“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绿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分析写出了怎样的情,则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本题第(1)小题已经对全诗的意境作了回答;二是全诗的主旨,结合本诗的首联和颔联,可以归纳出本诗“闲适”的主旨;三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说理解作品的内涵时不能脱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是一个隐逸诗人,其主旨多表现一种悠然闲适的隐居之情。结合这几方面,就可以总结出第二问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南 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7.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前半篇描绘的是__________图,后半篇描绘的是________图。

答案 山庄访隐 江村送别

8.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隐者。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从“儿童喜”“鸟雀驯”“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一年级语文幸福阅读》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第三篇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阅读计划 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畅游知识的海洋,快乐读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阅读内容

国学经典:《疯狂背古诗》1-12首

实施形式:背诵比赛

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外阅读:绘本《不一样的卡梅拉》 《斯凯瑞金色童年》系列 《神奇校车》系列 《绿野仙踪》 《长袜子皮皮》 等

阅读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3、通过阅读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提供知识信息源,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

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与人生的关系,品味幸福阅读。

2、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体验幸福阅读。

3、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爱上幸福阅读。

情感与价值观,体验幸福阅读。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阅读情趣,感悟幸福阅读。

2、让学生在“兴趣阅读”、“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阅读;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全诗。

2.初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读诗题《对雪》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自由地借助拼音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师范读,领读。

3、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2、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自学要求会写的字,并理解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3)谁愿把《滁州西涧》读给大家听,边听边想:作者写了水边、水中哪些景物?板书:草鸟 水 舟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再指名读。

3、指导:有时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还可以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生练习)

4、师:请一位同学试着用他自己的方法朗诵。(指名读背,师为他配乐。)

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比赛背诵

比一比看谁最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有感情背诵《滁州西涧》

五、板书设计:

滁州西涧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全诗。

2.初步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背诵全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第四篇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祖咏。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古诗终南望余雪的诗意_终南望余雪阅读答案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
王士

《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
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第五篇

<终南望余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祖咏。其古诗全文如下: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终南望余雪翻译赏析_作者祖咏。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鉴赏]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终南望余雪的诗改文 终南望余雪的诗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终南望余雪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3721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