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2016-05-31 11:46: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共4篇)浦东新区近2010、2012、2013模考、真题之诗词鉴赏分析以及2014二模诗词鉴赏预测浦东新区2010、2011、2012、2013一模、二模、真题对比分析之诗词鉴赏预测2014二模、中考2010【浦东新区一模】(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4分)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孤高自赏的近意词》,供大家学习参考。

浦东新区近2010、2012、2013模考、真题之诗词鉴赏分析以及2014二模诗词鉴赏预测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一)

浦东新区2010、2011、2012、2013一模、二模、真题对比分析

之诗词鉴赏预测2014二模、中考

2010【浦东新区一模】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7-8题(4分)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曲中的断肠人是指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题目为“秋思”,全篇中却无一“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 B.首句中的三种景物,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写生机盎然、充满温情的家,使人倍感亲温暖。 D.这首元曲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7.漂泊在外、(极度忧伤)的旅人/游子(2分)

8.C(2分

2010【浦东新区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诉衷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词中的“天山”指的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参考答案7.抗金前线(2分); 8.C(2分)

2010【上海中考真题】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参考答案:7.天空

8.D

2011【浦东新区一模】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第7——8题(4分)

四块玉·别情 (元)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7.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选项对此曲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B.“凭阑袖拂杨花雪。”作者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的是离别的悲情。 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恋人的绝望。

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顾山水之隔,要去与恋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二)(共4分)

7.如雪花般飞舞的扬花(2分) 8.C(2分)

2011【浦东新区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词中“玉壶”的意思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词的开头两句“花千树”、“星如雨”, 写出了元夕之夜花灯和焰火齐放的盛况。 B.“宝马雕车香满路”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奢华生活的讽刺。

C.下阙中盛装妇女的盈盈笑语,与阑珊处“那人”的悄然独立形成鲜明的对比。 D.作者借“那人”的孤高自赏,抒发了自己自甘淡泊,安于寂寞的情怀。 (二)诗歌理解(4分) 7. 明月(2分) 8. B(2分)

2011【上海中考真题】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 。(4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参考答案:7、酣睡

2012【浦东新区一模】

(二)阅读下面的曲,完成7-8题。 (4分)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7.晴岚在曲中的意思是____(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咏江南的“咏”是赞美歌颂之意

B.看沙鸥舞再三从动态的角度表现江南美景的生动活泼 C.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富庶祥和 D.曲中大量运用数词是为了衬托江南景观的精巧柔美 (二)诗词理解(共4分,每题2分)

7.晴空中的烟雾(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8.D

2012【浦东新区二模】

(二)阅读下面的曲,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 (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参考答案:

(二)诗词理解(共4分,每题2分) 7.(2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8.(2分)B

2012【上海中考真题】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___(2分)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8.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2分) (二)7. B (诗歌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8.迟暮萧瑟,明朗绚丽

古典诗词鉴赏资料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二)

古典诗词鉴赏资料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考点: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鉴赏注意事项:

1、要明确古诗在表达方式上以描写、叙事和抒情为主,而且一般是先描写、叙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将抒发的感情蕴含在描写和叙事当中。

2、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透过特定的意象的一般意义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3、要了解各类题材诗歌的风格特点,清楚诗歌表达上的跳跃性以及联想和想象的特性,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基本情感。

4、要明确古诗的常用的手法,熟悉鉴赏的术语。

5、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6、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 把握古诗主旨的具体路径:

1、关注诗题、注解,揣摩背景、命题意向

2、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定位诗眼(动词或形容词)

3、整体把握意境,注重诗词尾句

4、注意隐含信息,透过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由意象感悟意境、情感 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

2、意境: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例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与“独”、“缥缈”、“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色彩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寂、凄凉的意境。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常见描写意境的词语有:苍凉、雄浑、壮阔、高远、清新、淡远、深远、空寂、幽静、幽美、明丽、宁谧、朦胧、暗淡、萧瑟、荒凉、冷寂、凄清,等等。

3、语言风格类术语

形容语言风格、特点的常用词:清新脱俗,行云流水、平易亲切,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自然天成,明快,含蓄蕴藉、简洁凝练,绚丽多彩,质朴、沉郁顿挫、清新自然、淡雅 、华丽 ,等等。

6、其它常用术语

构思精巧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颇具匠心、 抒情真挚 、层次分明、托物寄意,卒章显志等等

一、古诗的分类

(一)按诗歌的内容分为:

送赠离别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思乡念亲诗、山水田园诗、哲理诗,等等

(二)按语言形式分为:古体诗、格律诗(律诗、绝句、词、曲);

(三)按内容有无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包括直接抒情,借景、人、事物的描述的间接抒情)。

(四)按表现手法分为:

浪漫主义诗歌: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诗歌:写实,对现实的直接反映,揭露黑暗,表达批判,不满之情。

二、中国古典诗歌体裁

1、古体诗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古体诗又称为古诗、古风,一般指唐朝以前出现的诗歌。其表现形式一般自由开放,不受多种格律约束。古体诗的句式不限,可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也较宽泛,可平可仄,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就广义上而言,古体诗包括乐府诗、楚辞、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诗中的句子无一定规格,可长可短,短句可一字,长句可十字以上,如李白《蜀道难》)、歌行体(由古乐诗发展而来,常兼用杂语,多以七言为主,为便于抒情、叙事,有时还插入散文句式和语气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等。狭义上的古体诗则单指五言和七言古诗。

2、律诗

律诗,旧诗体裁之一,形成于唐初,又叫近体诗。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其名称按顺序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即三、四两句)和颈联(即五、六两句)要求前后句对仗(即对偶)。全诗总共四个韵脚,首句可押韵,亦可不押韵,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律诗以首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从排序的角度可用“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两句口诀概括,也就是说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不管,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符合规则(即平仄相对)。律诗除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外,还有六言律诗等。

3、排律

排律指长篇的律诗,一般为八行以上。排律包括五言、七言两种。排律的格律要求与八行律诗基本相同。排,即排比。他的体式是按照八行律诗的形式,一联联排比下去,实际乃八行律诗的延续,除首句两联不对仗外,其余部分不管多长,统统要求对仗。

4、绝句

绝句原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早在南北朝和古乐府中出现过。到唐代时,成为一种诗歌体裁,每一首四句,是近体诗中体制最小的一种。绝句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七绝。绝句中一、

二、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等。

5、词

(1)标题·词牌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一般与内容无关。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其中 “赤壁怀古”

是标题,揭示该词是怀古咏史类题材;“念奴娇”是词牌,不关内容。

(2)小令·中调·长调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多少来划分的,三者的区别在于小令的字数在五十八字以内,中调在五十九至九十字内,长调是在九十一字以上。

6、散曲

散曲在金元时代兴起,与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它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必须用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如马远致《越调·天净沙·秋思》只含“天净沙”一曲,是小令。再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它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三、高考常考的古典诗歌

1、山水田园(写景)诗

① 写山村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赞美山川景物,表达喜爱之情。

② 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隐居山林),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淡泊(看透世事)。

2、送赠离别诗

① 与友人(物)的深厚情感(依依惜别之情)(或壮别,或伤别)。

② 友人离去后(或自己离开后)孤独寂寞之感(伤别)。

3、边塞诗

① 写边塞景物和戍边生活,抒发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豪情,表达对战士的赞颂。

② 写边塞景物和戍边生活,抒发戍边之苦、思乡之痛,表达对战士的同情,表达对战争的批判(国破家亡,妻离子散)。

4、感怀诗(怀古咏史诗、怀人诗)。

① 追慕评价古人,或自伤身世(怀才不遇,漂泊流离),或抒发胸怀与抱负(建功立业,壮志犹存)。 ② 在昔盛今衰的(古迹)对比中抒发家国之悲或世事无常的感慨(感伤兴衰);表达时势变迁的沧桑之感(物是人非,借古讽今)。

③抒发思念(思乡怀人)之情;虚拟家乡亲朋对自己的思念。

5、咏物诗

托物言志:

①抒写理想与情操;②批判不良社会现象。

6、哲理诗

包含生活的哲理,以宋代哲理诗为代表。其显著特点就是既有诗歌的特征,又有哲理的内涵,两者有机融合、高度统一 。例如朱熹·观书有感 (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四、了解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学会用术语鉴赏

1、表达技巧有几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篇章结构

详细分析:

1)修辞手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诗人借沙鸥自比,把孤苦伶仃的自己比喻为茫茫天地之间那一只孤独渺小的沙鸥,形象地表达了他老病交加而飘泊无依的伤感。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孤帆远影碧空尽”,用“帆”代“船”。如“朱门酒肉臭”,用“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兵败乌江的历史必然性。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用典有用事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两种。其中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

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寄寓着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反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中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排比:把内容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一气呵成,增强气势,使内容集中,起强调作用。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包括谐音相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属谐音相关。

◆比兴。“兴”是先说其它事物来引起所要写的主要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说鸟鸣,再写下文君子对淑女的追求。

◆反语:反语就是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杜甫的《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诗句表面上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实际上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

2)艺术手法

①描写手法以及角度: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白描;反衬(以动衬静,以美景或乐景衬哀情),视觉(俯视、仰视),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②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注意:借景抒情,情与景是分开的;

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 寓情于景),感情是包含在景物当中的。

③情与景(物)的关系: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 是指诗人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明心迹,表达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法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喻、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注意: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④常见艺术手法:

动静结合:是古诗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

名家宋词赏析翻译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三)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端起一杯满怀深情的酒,问候你久违的春天,并且希望你不要步履匆匆,留下来与我和美相伴吧。繁华的洛城之东,路旁已是垂柳依依,春意盎然。还记得吗?去年此时,也是在这里,你我携手相伴,在芳草花丛中尽情的赏春游芳。

人间聚散总是苦于太匆匆,让人引起无穷的怨恨。今年的花儿比去年的还鲜艳美丽。也许明年的花儿会格外美好更加艳丽动人,可惜的是,不知道谁是与我一同赏花的人。

欧阳修《浪淘沙》这首词从追忆昔日携手游玩的欢乐,到今日独自赏花的孤独,再到叹惜明日渺茫不可预料的苦闷,在时间跨了去年、今年、明年,空间上由聚合到分散,在感情上由欢快到悲恨,词的境界一层一层开拓深化,语言朴素自然,洒脱清新,是一首深情如水、行气如虹的作品。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赏析】

这是欧阳修写男女离情的名作,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往。上片写远行郎君的离愁,由远行引出离思。“候馆”、“溪桥”暗点经行之地迢遥;“梅残”、“柳细”,见出出行之时系在初春:“草薰风暖”,烘染春光和煦,反衬离愁凝重。“如春水”,即事取景,以景喻情,写出离愁之长、之浓,笔触精当细腻,极切极婉、语语倩丽。下片手法奇妙,以行者想象居人思念行人来刻画居人望归的愁情。“柔肠”、“粉泪”,见出居人情深。“楼高”句作一跌宕,收拍荡开视野,怅望行人之远,望尽平芜,望断春山,不见行者,行者还远在春山之外不知何处,居人盼归不见的绝望痛苦心情可想而知。借景写情,远韵悠然无尽。这首词写春景发离愁,景愈佳而愁愈深,淡语浓情,“不厌百回读。”(

【简析】此词运用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托物兴怀,词的上片写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气氛,但对于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倍增烦恼,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虚为实。“愁”是一种无可视感的情绪,将它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既形象又贴切,这样化虚为实,可视可感。三是逐层深化,委曲尽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全词悱恻幽回,情深意远。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

方向,期盼能够早归。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诗人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周瑜的英姿与功业无不让人艳羡。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这首词从叙事到抒情,从缠绵苦闷到蓦然顿悟,无一不是至性至情的流露。苏轼谪黄时,曾因患赤眼病而逾月不出,一时有人误传苏轼已死。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在记叙这一笑谈之后,又记叙了另一趣谈。他说:"„„未几,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亦闻而疑之。"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

伴而来。在倾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诗意:郁孤台下清江流水中,有多少逃亡人的泪水,眺望故都长安,无奈数群山遮住了我的视线。 青山挡不住我,清江水向东流去。在江边夜晚来临,我多么的忧愁啊!深山之中只听见鹧鸪地叫声一声声传来。

作者的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 ,堪称词中的瑰宝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暮色将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他的诗词作品有不少表达了爱国情感,同时,由于他的爱国主张始终遭到压制,因而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得志的悲愤抑郁。这首《卜算子·咏梅》词便是一例。词中,陆游以梅花自比,表现出孤芳自赏的凄凉情调。词中的梅花虽然清香无比,但为“群芳”所妒,更兼“风”“雨”的摧残,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清香依旧。这里的梅花

无疑是陆游自己的处境与人品的写照,从中既体现了他不愿苟合于流俗的清高孤傲,又有遭遇打击后的凄凉与无奈。全词悲剧气氛浓重,“断桥”、“黄昏”、“风”、“雨”,一片落寞孤寂,凄凉压抑,读之使人感到阴郁低沉。时代的悲剧,个人的不幸,使陆游《咏梅》词蒙上了深重的阴影。

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红润柔软的手,捧出黄封的酒,满城荡漾着春天的景色,宫墙里摇曳着绿柳。东风多么可恶,把浓郁的欢情吹得那样稀薄,满怀抑塞着忧愁的情绪,离别几年来的生活十分萧索。回顾起来都是错,错,错!

美丽的春景依然如旧,只是人却白白相思得消瘦,泪水洗尽脸上的胭红,把薄绸的手帕全都湿透。满园的桃花已经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阁,永远相爱的誓言虽在,可是锦文书信靠谁投托。深思熟虑一下,只有莫,莫,莫!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一魂渺渺赴汨罗。 千帆竞发喂鱼粽, 楚舟侧畔千帆过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长沙“屈贾祠”楹联)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汨罗江屈原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清·李元度)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念奴娇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
孤高自赏的近意词(四)

<念奴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张孝祥。其全诗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娇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释]
⑴湖南洞庭,青草两岸相连,南名青草,北名洞庭,⑵琼:<说文>本训赤玉,但后来多作白玉用,且用为形容词,状洁白。
⑶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
⑷两粤之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称“岭海”。<文选>载陆机<赠顾公真诗>,李善注引裴渊<广州记>“五岭”云:“大庾、始安、临贺、桂阳、揭阳。”此句一作“岭表”,五岭之外,意亦同。作者曾为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见<宋史>本传。
⑸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⑹<尚书·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本指汉水的下流,这里意在轻波泛舟。<孟子·离偻上>:“沧浪之水清兮。”语亦见<楚辞·渔父>。
⑺<景德传灯录>卷八,载襄州居士庞蕴(字道玄)“后之江西,参问马祖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此借禅宗语写自己喝酒和豪迈的胸襟。“西江”即指西来的大江。
⑻<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把天上的星斗想象为人间的酒斗,古代早有这样的传说。<诗·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⑼以自己做主人,故万物皆为宾客。<庄子·逍遥游>:“明者宾之宾也,吾将为宾乎。”这里连着上文,也含有请客喝酒的意思。
⑽舷:船唇,船边。王勃<采莲赋>:“叩舷击榜。”即打浆的意思。这里恐只用苏轼<赤壁赋>“和弦而歌之”。
⑾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苏轼<恋奴娇·中秋>:“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赏析]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当时,他被谗言落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张孝祥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因此南宋学者魏了翁认为:“张于湖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这首词历来为人称颂,还因为他在词中所创造的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
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景中寓情。一、二句是说,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三四句的“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真似仙境。五到七句进一步描述在月光下的湖面,上下辉映一片晶莹,天上人间如同共处在一个玲垅剔透的琉璃世界中。“表里俱澄澈”,这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超的精神境界。最后二句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这里大概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开头三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一作岭表,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肝胆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可以互为呼应,意思是他襟怀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因此四五句他略带几分萧瑟而不无骄傲地说:虽然现在头发少了,衣衫单薄,但在这冰凉的夜晚,他仍然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接下来三句更是气魄雄伟,他要汲取长江的水以为酒,把北斗星当作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真豪情万丈!最后大概他喝够了酒,浑然忘却了天地物我,他扣打着船舷对天狂啸,简直不知道今晚是什么夜晚了。

相关热词搜索:以为的近意词 念头的近意词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孤高自赏的近意词”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孤高自赏的近意词"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3977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