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杜甫伤感的诗

杜甫伤感的诗

2016-06-01 10:52:1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杜甫伤感的诗(共5篇)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综述“沉郁顿挫”一直被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本文认为“沉郁顿挫”确实是杜甫大部分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之思想内容的博大精神和情感的深沉厚重,“顿挫”主要体现为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伤感的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伤感的诗 第一篇

综述

“沉郁顿挫”一直被视为杜甫诗歌的典型风格。本文认为“沉郁顿挫”确实是杜甫大部分诗歌的艺术风格,“沉郁”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之思想内容的博大精神和情感的深沉厚重,“顿挫”主要体现为结构的曲折开阖和音律的抑扬变化,内容的“沉郁”要求形式的“顿挫”,形式的“顿挫”也能加深内容的“沉郁”。然而,对于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诗圣”,对中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史诗”,过于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又过于偏激,不够全面、客观,因此需要对杜甫诗歌做更细致、全面的阐述、揭示。站在前面这个角度上,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杜甫诗歌的三种风格类型:清新自然、险怪奇拔、雄放俊逸。杜甫诗歌之清新自然主要体现在他的草堂诗歌之中,表现了杜甫高雅的情趣和细腻的审美,流露出他热爱现实人生的赤子之情和忧民的博大胸怀;险怪奇拔的风格更是杜甫的首创,他崇高博大的诗心和奇诡波澜的诗艺深深影响后人李贺;雄放俊逸的诗风,从中可以窥见放旷不羁的一面,亦可理解为现实主义之外浪漫主义在杜甫身上的反映。

1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 2 杜甫诗歌的多样性

杜甫,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其诗歌,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景象令后人无比尊敬和崇

拜。杜甫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后人对其诗歌极力推崇、褒誉,并以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去称扬和赞颂杜甫及其诗歌。在这些最美好、最精炼、最经典的词语中,又有三种说法最为历代治诗、治史、治学者所接受,即:“诗圣’,“诗史”,“集大成”。

所谓“集大成”,正是对杜甫诗歌风格多样性的经典性概括。传统上一向称杜诗的风格为“沉郁顿挫”,乃是主要取其悲抑苍劲的意味和深沉凝重的基调。的确,历代诗人,没有谁比杜甫的忧患意识和愤激之情更深了。“沉郁顿挫”在诗中无疑是极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然而,杜诗“集大成”的成就及其对后世多方面的影响决非仅此可以概括。对于杜诗的风格,我们不能只强调一点,或者仅抓住一面,而忽视其他重要的方面。杜诗诗风的“沉郁顿挫”,只不过是他诗风的一个方面,至多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沉郁顿挫”之后,更应该看到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其诗风多样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伟大之处。除沉郁顿挫外,杜诗中至少突出地呈现出以下几种迥异的风格: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 3 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

杜甫诗歌的风格是多样的,造成杜诗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亦是多样、复杂的。时代的风云变化、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思想的大融合、诗风的多样化、文学的发展规律以及杜甫的文学观等都是造成杜甫诗歌多样性的原因。唐代,尤其是盛唐,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时代,这种经济、社会下的文学必定不是一潭死水,这也就从源头上决定了杜甫的诗歌不是单一的、平面的,必定是立体的、丰满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也与杜甫诗歌风格多样化一脉相承。当然,诗人本人的性格、个人经历、社会政治的突变会左右、改变其诗风,使其诗歌呈现与他人迥异的特点,这就造就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主流,这并不与其诗歌风格多样化矛盾。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其诗歌也是博大精深,多角度、立体得看待其诗歌,符合社会实际情况、诗人的性格特点等,我们也可以全面了解杜甫、杜诗。

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作者:丁新光

指导教师:孙金荣

(山东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 泰安 271018)

【摘要】文学风格,是作家作品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前人论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多以“沉郁顿挫”称之,这的确是杜甫诗歌的典型特征和经典概括。思想之深广博大、感情之深沉厚重谓之“沉郁”;表现形式结构开阖、音律铿锵,此之谓“顿挫”,从而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然而,对于杜甫这位经历丰富、思想丰富的大诗人,对于他千余首诗歌,我们不能单一化得评定,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本文又概括出了:清新自然、雄放俊逸、险怪奇拔。从而得知杜甫诗歌风格也是具有多样性的,进而分析这种多样性的原因。

【关键词】杜甫 风格 沉郁顿挫 多样性 原因

Theory of du fu's poetry art style

Ding Xingu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s,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271018, China)

Abstract:Literature style, is that distinguishes writers and works of important symbol. Previous theory of du fu's poetry artistic style, more restrained by "the stall" says du fu's poetry. Indeed, it is the typical features and classic generalizations. The idea of the great, deep feelings of "depressed" dark heavy "; Forms structure was closing, refuses to open, and this is thy ", so as to achieve the stall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However, for the du fu the experienced, thought rich great poet, for he more than 1000 poem, we cannot simplification, in addition to assess beyond sullen, this paper and stall

summarized: pure and fresh nature, male put elegance, risks blame JiBa. hus learned of du fu's poetry style also is to have diversity,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 this diversity.

Key Word:Du fu style depressed and sonorous diversity reason

1 杜甫诗歌的总体特征——沉郁顿挫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近三千首,其特点历来被公认为“沉郁顿挫”。清人方东树曰:“沉郁顿挫,苍凉悲壮,随意下笔而皆具元气,读之而无不感动心脾者,杜公也。”其实最早用“沉郁顿挫”四个字形容杜甫诗歌特点的不是他人正是杜甫本人,其《进雕赋表》曰:“自七岁所辍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诸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之流,庶可及也。”

沉郁顿挫的确是对杜甫诗歌部分诗歌、尤其是一批最能体现杜甫诗歌水平的优秀诗歌风格的典型评价和概括。分析诗歌作品,无外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沉郁和顿挫分别从内容、形式上给予了评价,内容的神广博大、深沉厚重需要有曲折开阖、抑扬变化的形式做载体,而形式上的曲折开阖、抑扬变化又加深了内容的深广博大、深沉厚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1.1 沉郁——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情感的深沉厚重

“沉郁”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为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和情感的深沉厚重。

1.1.1思想内容的深广博大

杜甫的诗歌之反映社会现实,全部都来自切身感受,无论写景、叙事、议论、抒情,均有感而发、有为而作,故能写够写出质实丰满、有血有肉的动人诗篇。尤其是那些反映人民疾苦、心系国家命运的诗歌,更是贯穿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深刻得体现了其思想内容之深广博大。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转衰,国家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人民更是灾难重重。这一时期,杜甫怀着对祖国前途、人民命运的万分忧虑,写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如《悲陈陶》、《哀江头》、《羌村》等。这些作品都真实的反映

了当时的现实,渗透着诗人国破家亡的无比悲痛,诗的沉郁悲壮的情调更为浓重。《悲陈陶》开头概括战场上的惨况:“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水中”,指出在战场上为国家英勇奋战,浴血牺牲的都是良民、百姓,他们全军覆没,血染陈陶泽,致使原野显得格外空旷,世界也仿佛变得格外寂寥——野旷天清无成声,这种寂寥,不是因为和平宁静的生活,而是因为“四日义军同日死”的惨烈结局。这首诗,在天地同辈的风味里,再现了唐王朝在平叛中遇到的重大挫折,表达了诗人对战死战士的悲悼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哀江头》则是从曲江景色移换写起,转入杨贵妃专宠骄奢以至绕死马鬼坡的历史悲剧。国破家亡的悲痛是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诗的情节安排,从眼前景到回忆往事,又从回忆往事转到现实生活,贯穿在诗中的感情,先是哀,触类伤情,事事堪哀,后转乐,回忆李、杨豪奢生活的逸乐,再转而写哀,把亡国的哀痛推向高潮。全诗哀乐交替,既突出了两者的因果关系,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使全诗波折纤曲,意境深邀,体现出杜甫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和人民一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共同经历了战乱的痛苦。这时候,他对人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人民的感情也更加密切了。于是他写出了更多的反映人民疾苦的不朽之作,其沉郁的风格也表现得更为显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吏”、“三别”。 如《石壕吏》写官吏夜晚捉人的情景,诗人以时间为顺序,由“暮”而“夜”而“天明”,把“夜捉人”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出来了。头二句先写傍晚诗人投宿石壕村,夜间就有县吏来捉人,点出“捉人”的题旨。三、四句一写老翁,一写老妇,两人的行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去十六句就转入具体叙述了:先写县吏的咆哮如雷,老妇哭泣啼叫,形成强烈的对照。次写老妇前致词,有三层意思:一是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征调到邺城去,两个已战死;二是家中只有一个媳妇带着吃奶的孙子,这样的母亲不应被征调;三是老妇表示自己“请从吏夜归”,“犹得备晨饮”。最后四句,回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事件的结局和诗人的感受。全诗叙事层层深入,笔法变化多端,迂回婉曲,首尾呼应,悲

《杜甫诗导学案答案》
杜甫伤感的诗 第二篇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

2、翻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思念故乡

3、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 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首联点出昭君 出生村落的环境。颔联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利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2、“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3、诗歌咏叹了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颔联写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颈联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诗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杜甫伤感的诗】

分析:(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处境和昭君相似,

正好借王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登高》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天高,反衬出人的渺小,孤单哀猿,烘托出悲凉飞鸟,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寻找失散的鸟群诗人借六种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气氛 。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2、颔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一联只有两个意象,在情感抒发上和第一联相比,是不是略显无力?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很宏大的气势逼显出个人的渺小

3、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颈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你能读出几层来?作具体分析。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一;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二;“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三,“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重九“登台”,倍思亲,此其七;孑然孤“独”,此其八。

罗大经对这一联的总结的确极为精当,此句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古代就有“秋士”一词,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做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杜甫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4、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心中的愁苦的?“艰难”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杜甫伤感的诗】

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杜甫诗歌专题》
杜甫伤感的诗 第三篇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杜甫作品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4、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杜甫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了解其内涵。

2、借助注解鉴赏本专题的杜甫的代表作,巩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基本篇目】

《春望》(诵读p103)、《望岳》(诵读p101)、《春夜喜雨》(诵读p10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修p7)、《兵车行》(选修p8)《旅夜书怀》(选读p10)、《月夜》(选修p21)、《房兵曹胡马》(选修p21)、《登高》、《绝句》(诵读p108)

【作者简介】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正是生活在这个转折期,虽历经苦难却始终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并以诗歌反映社会巨大变化,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和李白一样,是深受中国人民敬慕和热爱的诗人。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 出生在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他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故杜甫曾不无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他的家族遵循“奉儒守官”的文化传统,儒家忠君爱国、仁民济世的思想,对杜甫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当时他意气风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天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在这里会面,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件值得顶礼的大事。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把李白当作兄弟对待。

在这一阶段,杜甫写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预示了这位青年诗人将来在诗歌史上的前途和地位。特别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展示了杜甫阔大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

2、困守长安(746-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奸相李林甫操纵了这一场考试,他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人都落选后,还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意思说玄宗是一个任贤用能的好皇帝,早就把民间的贤才选拔到朝廷来了。

这一次科考落选,对杜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为了政治和生活出路,杜甫曾经向玄宗献赋、向达官献诗,但均无结果。他在长安陷入了困顿的境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因为生活的变化和亲身经历的政治的黑暗,使杜甫对唐朝统治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贫富对立的现状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44岁,被任命为河西县(今陕西合阳)尉, 杜甫不愿接受这个“鞭挞黎庶”“拜迎长官”的官职,于是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为了生活,他接受了这个正八品下的职位。正在他离开困守了十年的长安,回奉先县探望妻子儿女的时候,安史叛军已攻陷了洛阳,前锋逼近潼关了,而唐玄宗还在骊山行宫里寻欢作乐。

十年长安的坎坷和潦倒的经历,使杜甫遍尝生活的悲辛和屈辱。但苦难没有改变诗人的“穷年忧黎元”的初衷,反而使他更深入人民,体贴民间疾苦,这时期他创作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特别是《咏怀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标志着杜甫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3、被拘长安、任职凤翔(756-759)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 自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半道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他在沦陷的长安,时刻关心时局的变化。马嵬兵变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哀江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军在陈陶斜、青坂两败于安史叛军,杜甫他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心情无限沉痛。特别是《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杜甫此时忧时伤乱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第二年四月,杜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驻地凤翔,他自己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其危险及艰难。肃宗也很叹赏杜甫的忠心,于是授杜甫以左拾遗的官职。但不久,杜甫就因劝谏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肃宗从此疏远了杜甫。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 但第二年,杜甫就因生活困顿和对肃宗的失望而离职,从此开始了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三期时间虽短,但杜甫的经历和感受却十分丰富,除了被拘长安作的诗篇之外,《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4、流寓西南荆湘(760-770)

这段时间,杜甫流落在成都、绵州、梓州一带。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搭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765年, 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州。但是当时巴蜀内乱不休,所以杜甫不得已又离开了夔州。杜甫想还乡,可是北方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阻断了他北归的路,于是只好南下,来到公安、岳阳,最后到了潭州,南下途中又经历了一些变故,当他途经耒阳方田驿时,正逢大水,孤舟难以行进,心力交瘁的诗人,在风雨之中,病逝在破船之上,终年59岁。

杜甫漂泊西南、荆湘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名篇。这个时期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强,思想更有深度。蜀中诗和夔州诗加在一起,占了杜诗的三分之二,说明其数量之多,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最为系念的,总是天下苍生。当自己家庭发生悲剧“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依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上)。《又呈吴郎》也是一首悲天悯人的仁者之歌: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住在瀼西草堂的时候,邻家有一个寡妇常到他堂前扑枣。杜甫离开草堂,新搬来的吴姓亲戚便插上篱笆,不让扑枣,杜甫写了这首诗劝吴郎。诗里告诉吴郎,这位妇人若不是因为无食无儿和兵荒马乱,穷得没有办法,也不会来打人家的枣,应该对她亲近一些,而不该阻止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黄彻《溪诗话》)的“民胞物与”、“已饥已溺”的精神,千载之下,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伸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伤感的诗】

诗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她昨夜成亲,今晨就面临和丈夫的生离死别。她既勉励丈夫努力作战,又担心丈夫一去不还;她对丈夫表示忠贞之意,又为少年夫妻的聚短别长而伤感。这样的诗,句句都打动读者的心弦。

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劫掠一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己处在危险之中,想到的却是祖国的命运。并因之而“白头骚更短”。

当他流落荆湘,登上岳阳楼时,眼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勾起的是“戎马关山北”的对世局的系念和自己的身世之感,而“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当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传来之时,他是那样由衷地狂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唐军作战失利时,诗人是那样地沉痛,而在沉痛中依然充满了希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在《岁暮》中,他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腔爱国热情表白无遗。

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不加兮辨的愚忠。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政治上的挫折之后,他对统治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鲜明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本质。《丽人行》,是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诗中直笔点出杨氏姐妹的爵位名号,写出他们凭借外戚身份,骄奢淫佚、盛气凌人的生活和作派,讽刺的意味很浓。他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昼梦》中:“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杜甫的仁者之心,使他格外珍重亲情、友情。他写有不少赠友人、怀念亲朋的诗。如他对李白真挚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对李白兄弟般的思念之情,甚至形诸梦寐。无怪前人评曰:“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不能传此至性。”(《杜诗镜铨》五)《月夜》是为妻子写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这首诗时,杜甫为安史叛军所俘,陷于长安,而他的家小当时寄顿在鄜州。他在长安望月的时候,想到鄜州的妻子一定也在月下思念着他,以至雾水沾湿了发髻,手臂因夜深而冰凉。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把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浓挚。杜甫虽然屡遭艰难,但对孩子、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5、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而在杜甫的本性中,也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他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择其要而言之。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痛苦。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羌村三首》中: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回来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关于秋天悲伤的诗句》
杜甫伤感的诗 第四篇

1、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李建枢<咏月>

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3、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4、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关于秋天悲伤的诗句。——唐·杜甫<秋野五首>

5、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张九龄<秋夕望月>

6、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李峤<中秋月二首>

7、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宋·寇准<书河上亭壁>

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9、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李建枢<咏月>

10、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杜甫<十七夜对月>

11、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关于秋天悲伤的诗句。他乡此夜客,对酌经多愁。——无可<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12、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宋·林速<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13、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14、素娥尝药去,15、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唐·李白<赠庐司户>

16、榕树底下我伤心,独自一人,知向谁边?晓来百念皆空去,抬头望月月光寒。——无可<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

17、月到中球圆,人圆梦难圆。——无可<中秋夜陇州徐常侍座中咏月>

18、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杜甫<十六夜玩月>

19、清景难逢宜爱惜,白头相劝强欢娱。——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

20、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无可<中秋夜君山脚下看月>

21、西园徒自赏,南飞终未安。——骆宾王<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月>

22、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23、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唐·杜甫<月>

24、夜深独与岩僧语,群动消声举世眠。——唐彦谦<秋霁丰德寺与玄贞师咏月>

2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6、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27、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杜甫的诗全集》
杜甫伤感的诗 第五篇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的诗全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的诗全集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9、<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0、<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11、<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12、<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3、<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14、<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5、<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6、<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7、<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8、<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
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19、<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0、<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杜甫伤感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杜甫的诗全集 杜甫写景的诗
  • 1、关于杜甫的诗(2016-03-29)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杜甫伤感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杜甫伤感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4171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