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

2016-06-03 12:24:5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共4篇)《花木兰》和《木兰诗》的区别1、原文写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现了木兰忙碌备战,反映了当时战况紧急。这一点在电影中并没有提起,而是木兰披挂起老父亲的铠甲和宝剑去从军。2、木兰从军前的训练考试情节在原著中没有,而电影动画片中安排了木兰在艰苦训练后考试的情节,我想是要表现她...

《花木兰》和《木兰诗》的区别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一)

1、原文写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现了木兰忙碌备战,反映了当时战况紧急。这一点在电影中并没有提起,而是木兰披挂起老父亲的铠甲和宝剑去从军。

2、木兰从军前的训练考试情节在原著中没有,而电影动画片中安排了木兰在艰苦训练后考试的情节,我想是要表现她从一个平民女子到一个保家卫国的勇敢的战士的成长过程。

3、原著中丝毫没有“神兽”火龙木须形像,《木兰诗》是传奇故事而非神话传说。而在电影中木须是一只小火龙,虽然在木兰列祖列宗中一直没有大的作用,但在随木兰作战的危机关头,它喷出的火焰让炸弹击中了雪山,引发了雪崩,击败了单于的部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观,任何一个普通平凡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这个小火龙形象在动画片里也迎合了小朋友的口味,十分幽默、可爱,同时也是西方人认为的中国元素------龙。

4、《木兰诗》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只30个字,简洁易懂,它作为一首民歌写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热爱和平,不希望打仗。而在电影《花木兰》中,惊险、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占了很大部分,这体现了美国人对中国的经典《木兰诗》中含蓄的主题并没有理解,但是电影《花木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却要归功于这些战争场面。

电影《花木兰》和原著《木兰诗》,它们都表现了木兰的孝心、爱国、勇敢和机智,但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我们完全不同,因此会出现以上的不同,如果细心品读,还会发现很多处。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二)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 伤仲永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

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 [甲]《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

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掌事 (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 )的过程。

比较五:【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比较六: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4)及.

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七:【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

意思。

①未尝.识书具( ) ②稍稍宾客..其父( ) ③俱委而窃听( ) ④尔颇有所识不( )

2.“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6分) (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C.家祭无忘告乃翁 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分) (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解释,翻译“言无遗失”。(2分) 【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言无遗失】

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5分)

(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3分)

比较八:祖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①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俟父母寝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②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注释:①耽:沉迷,这里引申为非常喜欢。②属:写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俟父母寝后 ②以衣被蔽塞窗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②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3)选文中祖莹的 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分)

比较九: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⑤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神童》

【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 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 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 ④俚俗:世俗之人。 ⑤粗:大致。 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⑦木杪(miǎo):树梢。 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 ⑨盖: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得: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

A、抵押,人质 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 D、质地,资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3、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1) (2) (4分)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比较十: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 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 ),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

1.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1)柔之深( )加赏器 (2)服阕与观俱( )诣太学 (3)还过( )江革 (4)见革弊( )絮单席(5)耽( )学不倦 (6)乃脱所著( )襦 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来看,你最受启发 的是什么?

《木兰诗》对比阅读

比较一: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1)上面的文字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比较《木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你能找出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吗?

(2)“战士的责任重”一句,请你结合《木兰诗》,说说这句话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哪里? (3)歌词中为什么要提到古代的木兰?

(4)从歌词来看,今天的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她的目标是什么?请根据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目标阐述出来。

比较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

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加点词语

市鞍马 市( ) 长而益精 益( )

2、请找出这段文章的主旨句,并写出《木兰诗》之中与之相似的句子。

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与本文“朔黄河,度黑山"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三: 新木兰辞 胡小壶

咣当复咣当,木兰在书房。不闻读书声,唯闻东西响。拾起碎茶杯,问女何所想。女儿无所想,心中堵得慌。硕士毕业后,工作无处寻。应聘三十家,个个不让进。细细问原因,嫌是女儿身。决意女扮男,只身闯深圳。

东市剪长发,西市买西装,南市练举止,北市学粗腔。旦辞爹娘去,暮色下车忙,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车站人流闹嚷嚷。旦辞车站去,暮坐办公室,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白领手机叮当响。【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

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同事喜合作,领导频表扬。

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

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开我公司

门,坐我电脑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风习习来,满室飘清香。出门看客户,客户皆惊忙。

交往一两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这首《新木兰辞》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作为一个硕士生,在家乡无用武之地,只能离别家乡,闯荡异乡,这其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在用工制度上存有怎样的弊端?

3.倒数第二段“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两句中,你能揣测一下“女士”和“男士”的心态分别是什么吗?

4.表现木兰工作勤奋、辛苦,成绩突出的诗句有哪些?

5.木兰的成功经历证明了什么?(请用戏曲《花木兰》中那句著名的唱词来回答)在当今就业艰难的情况下,木兰不仅成功就业,而且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给你以什么启示?(请用成语或警句、俗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 (2)消失 (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3分)

2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1分);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2分)。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

参考答案:

7.①终于 ②达到 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 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木兰诗》参考答案:

(1)《木兰诗》选择写木兰从军这一故事,侧重于木兰爱亲人、爱国家的责任感,而在表现上则侧重于描写她美好的思想情怀。《红色娘子军》连歌侧重于女战士解放奴隶、解放自身的责任感,侧重于论述女战士扛枪求解放的意义。 (2)木兰正是出于对亲人、对国家的责任感而“替爷征”的。这首歌,这一句具体体现在“妇女的冤仇深”“扛枪为人民”“奴隶得翻身”几句话上。

(3)意在表明:女子本不应该生来就受压迫,女子也有能力,能做大事业。提到古代的木兰,可使这一观点得到更

广泛的例证。

(4)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受压迫的奴隶和人民,包括妇女自身,一起奔向幸福的明天。

答案.1、买 更加 2、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暮宿黄河边 暮至黑山头(是这个吧)

参考答案:

1.木兰女扮男装,只身闯深圳,大获成功。

2.因为木兰是女儿身,各个单位都不接收她;在用工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重男轻女。 3.女士: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不想被木兰比下去;男士:暗自给自己鼓劲、加油,力争赢得木兰的好感、青睐。

4.“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

5.“谁说女子不如男”。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从《木兰诗》中解读花木兰的形象.docx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三)

刘大杰先生在所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对《木兰诗》的思想艺术成就有下列一段概括性论述:

在《木兰诗》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健康明朗的女性。她生命的充沛与情感的活跃,配合北方伟大的自然背景,组成了雄健刚强的交响乐,使我们听到了未曾听过的弦乐,体现祖国精神的无限高昂。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初次制造出一个典型的英雄性格的女性形象。通过这篇长诗,反映出人民要求劳动生活的强烈愿望,它表面是喜剧性的,但在反面仍然隐藏着悲剧的现实。从这首诗,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时代里,广大人民苦于抽丁的压迫和连年不断的战争的苦痛生活。本诗的艺术特色是故事性强,布局谨严,描写生动,且富于音乐的美感,发扬了民歌的独特风格。

我之所以引述刘大杰先生的这段话,不是因为刘大杰先生这段话有完全属于刘大杰先生个人的独立见解,恰恰因为他的概括体现了我们现有的普遍认识。我们如果不做过细的考察,是不会发现这段话有何可非议之处的。

但是,我认为,其中还是颇有些应该深入思考的地方的。

首先,我们一向把《木兰诗》中的木兰作为一个英雄形象来对待,刘大杰先生在这里也说她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性格的女性形象”,这难道真的符合我们对《木兰诗》中的木兰这个人物的直观感受吗?

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是有根本的区别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平时理解的英雄模范人物更带有客观判断的性质,我们把那些曾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英雄模范行为并具有这种品质的人物一律称为英雄模范人物,但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却绝不能脱离开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和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给予读者的实际审美感受。

从作者创作的角度,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是作者以赞叹、惊异的心情,通过对人物的英雄行为和高尚品质的描写,塑造出的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英雄人物唤起的是一种崇高感。没有崇高,便没有英雄形象,英雄是与崇高并生的。(孙悟空完成的英雄业绩要比岳飞多得多,但孙悟空不是英雄人物的典型而岳飞则是,因为孙悟空不使人产生崇高感。)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典型绝不仅仅是他做过什么的问题,还是一个从何种角度感受并表现他的问题。如果我们忠于作品给我们的实际感受,我们便会承认,木兰更使我们感到亲切,而不是使我们感到崇高;她可以被称为英雄,但作者却不是以英雄人物的形象来塑造她、描写她的。

其次,刘大杰先生说《木兰诗》反映出“人民要求劳动生活的强烈愿望”,其含义也是不那么明确的。任何概念的意义都是在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中获得其确定性的。如果说它是相对于战争生活而言的,那么这里的劳动生活就是指的和平生活;如果说它是相对于官宦生活而言的,它就是指的平民百姓的生活。这里有两种对立的形式:

战争生活——和平生活

官宦生活——平民生活

事实上,第一种对立在《木兰诗》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木兰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恰恰在于她没有把从军当作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不论在战争生活还是在和平生活中她都表现着蓬勃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活热情。这是《木兰诗》与高适的《燕歌行》,杜甫的《兵车行》、《石壕吏》、《垂老别》等反战作品截然不同的一个特点。自然它并不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它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为描写对象,既然木兰乃至她的全家都没把木兰从军视为自己的苦难,又怎能说该诗表现了要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强烈愿望呢?木兰最后要求还乡表面上是要求和平的劳动生活,但须知那时战争已经结束,她的选择的意义已经不是在战争生活与和平生活的对立中,而是在官宦生活和平民生活的对立中表现出来的。在《木兰诗》中,官宦生活和平民生活的对立是存在的,但全诗的意义似乎又不全在此,因为不论在该诗本身的描写中还是在实际的现实生活中,不愿为官而甘愿为民是极易实现的愿望,是不需以诗歌的形式“强烈要求”的。

第三,刘大杰先生说《木兰诗》的表现是喜剧性的,但在反面仍然隐藏着悲剧的现实。在这里,刘大杰先生实际是以发掘作品“客观意义”的方式将自己与作者不同的把握方式带进了对《木兰诗》的评论中来。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面实际包含着对《木兰诗》的最危险的颠覆。

一个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不在于它描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怎样描写。如果一个文学作品把真正属于悲剧性的现实写成了一种喜剧性的、轻松愉快的、让人乐意接受的东西,这无疑是在粉饰现实。《木兰诗》的存在除为后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供重建的题材外,它自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刘大杰先生说《木兰诗》隐藏着悲剧的现实,具体所指便是后面所说的可使我们体会到广大人民苦于抽丁的压迫和连年不断的战争的痛苦生活。

试想,我们若真的将这种价值判断带入作品本身,木兰这个人物的光彩便全然丧失了。只要我们把可汗点兵理解为一种统治者的压迫行为,木兰的从军便带上了屈服于这种压迫行为的性质,因为她是完全有理由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亲年迈多病逃避这种为统治者卖命的命运的。这里只有两种解释:如果她意识到这是一种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她的从军就是一种屈于压迫的软弱行为;如果她意识不到而实际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愚弄,她的从军便是一种愚昧。而这两种解释都会从根本上失去木兰这个人物形象的光彩照人之处。在这里,我们只有一条道路可走:不应以我们的理解代换《木兰诗》中的实际描写,因为它没有描写广大人民苦于抽丁的压迫和连年不断战争的痛苦生活。《木兰诗》的意义不能从这个方向上去探讨。

下面,我们在意识到以上三个问题的情况下,重新感受一下《木兰诗》的具体描写。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全诗一开始,就描画了一幅极平凡、朴素而又亲切、温馨的生活场面。作者将读者直接置于一个木兰邻里或乡亲的地位上,仿佛你从她的门前走过,首先听到了“唧唧”的织布声,又在一个开着的屋门里,一眼望见木兰正在当门放着的一架织布机上坐着织布。

至少从我这个北方农村出身的人来说,一读到这两句便会想到童年时所看到的种种类似的生活场面,使人感到格外亲切和温暖。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生活场景的平凡、朴素、亲切和温馨,也就是我们对木兰这个人物的感受,因为这里的场景和人物是浑然一体、没有明显区分的。使木兰从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中独立出来的不是她的花容月貌,也不是她的飒爽英姿,而是她的叹息声。

“不闻机杼声”不是没有机杼声,而是听到木兰的叹息声后消失了对机杼声的明确感觉。在这时我们感到的是我们对木兰的疼爱和关切,她的叹息声立即唤起了我们内心的感应,想知道她为什么叹息,为什么发愁;想安慰她,体贴她,甚至实际地去帮助她。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两个排比的问句,使我们对木兰的关切带着绵长和温婉的色彩,如果只有一个问句,我们便会感到似乎硬了一点。淡了一点,冷了一点。

这两个问句把我们和木兰的关系更明确化、更确定化了:我们是以同情和关切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现实处境和人生选择的。她是我们的姐妹或者后辈女性,而绝非素昧平生的路人和外乡人。这对整个诗的基调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正像你的一个参军归来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他可能在别人眼里已是一个英雄,但你却不是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感受他、对待他的,对于木兰,我们自始至终像注视着自己的一个姐妹或女儿一样注视着她的一切,使她始终不以一个崇高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紧接问句,作者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在这里,笔调是客观的,但却含着许多属于感受方面的内容:

一、木兰从军没有抽象的目的性,只是一种随机性的自然选择。在作者笔下,木兰从军不是她主动追求的结果,她既非为了报国仇、雪国耻、为国效劳、为君尽忠,也不是为了施展个人的才能与抱负、建功立业、立身扬名,而是由于具体的生活机遇决定的。木兰在这里的表现,与岳飞在《满江红》词中所抒发的雄心壮志恰成鲜明对照,如果说后者属于崇高的英雄行为,木兰的从军则是自然的生活选择,亲切而不崇高,朴素而不豪迈。

二、木兰从军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但绝不带有任何卑屈的性质。这里的关键是木兰所难为的只是父亲年迈而无子嗣,并非把“可汗大点兵”当作额外的负担,也不把“卷卷有爷名”视为对自己家庭的不公平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她才面临着让年迈父亲从军还是自己替父从军的单一抉择。因此,在这里我们无法引

进统治者横征暴敛、抽丁拉夫的观念。否则,木兰的抉择便不再是合理的果敢抉择,而成了被迫无奈的懦弱服从了。

三、这几句诗仍然呈现着气脉贯通的特点,它的直接思想效果是:它使我们感到木兰是一个思理爽然的女子,而绝非没有主见、犹疑不决的人,并且在她的抉择中,不包含对替父从军的畏惧和犹疑。她的“叹息”是在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之前的一种心情表现,不是她做出决定后的痛苦心情的表现。正是因为如此,一旦她做出了决定,便立即投入了忙碌的准备工作,心情也变得爽快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是从军所需用品,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将这时的准备工作分割成了一次次的连续性行为,“买”则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一个为统一目标服务的整体。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使人直感到木兰的准备工作是紧张忙碌的,但又是条理井然的。这同时也是木兰从军的一种态度: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在这时,作者和读者都是以平静而又欣悦的心情注视着木兰的行为的。这里的叙述方式不会使你觉得木兰非常高大,也不会使你觉得她庸俗而又怯弱,一个果敏、爽利、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人们面前生气蓬勃地活动着,从事着出征的准备工作。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里是“万里赴戎机”的过程描写,但又是一个复调音乐。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是“关山度若飞”的具体描述。在这种描述里,透露着木兰的雄健和飒爽,它使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飞马疾驰的女战士的形象。但作者却将这统一过程分别阻抑了一下,使它的速度和节奏变得相对缓慢和柔和了。以“不闻爷娘唤女声”为首的两联,让我们在外部的刚健中透视到内部的柔情。正是这两种因素的交织,使这一过程的描写没有给木兰从军罩上惊世骇俗的英雄色彩,也不会让人感到木兰只是一个柔情蜜意的闺阁女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按照句式,我们应把上面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和下面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划归在这一段,但就其过程本身,实质上只有这两句写的是战场生活本身。我认为,我们把这一句单独标列出来是很有意义的:它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描写木兰的英雄行为,也不在于塑造木兰的英雄形象,因为正是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木兰的英雄形象才会以直感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全诗中,战场生活描写与其说是全诗的高潮,不如说只是一个过渡段乃至过渡句,它连接的是木兰的两次生活抉择:在前的代父从军和在后的辞官还乡。从军时她没有痛苦和彷徨,还乡时也没有失落感。这才是作者创作《木【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

兰诗》的真正意图,是他的核心意向。而木兰,也主要不是建立了多少丰功伟绩的英雄的木兰,而是怎样对待这两次生活转变的木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从这里,我们“知道”木兰在战斗中确实是立了累累战功的,但显而易见,在这里它起的作用不是让我们感到她的崇高和伟大,而是为了体验她的心灵的朴素和自然。她的累累战功使她有可能获得高官厚禄,但她不需要这些,重返故里是她的真正心愿。“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里的句式的变化,实际把木兰的内心情绪有效地传达了出来。它的格外的流利自然,能使我们感到高官厚禄根本没有给木兰的思想造成任何芥蒂,还乡是她的心流所注,畅然无阻。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里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场面。它的外部的活跃是由情感的活跃发动起来的。爷娘由于对女儿的爱,彼此搀扶出村遥望;阿姊由于对妹的爱,穿上平时不穿的新衣裳等待妹妹的到来;小弟更是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霍霍磨刀准备宰猪杀羊。木兰回到家里,也像鱼儿得水,东屋坐坐,西屋看看,赶快卸下男装,着上女妆。他们内心的喜悦体现在他们的外部动作中。

在这里我们应当注意到的是:作者没有宣扬木兰还乡时的庄严,更没有衣锦还乡时的荣耀,她仍是我们的一个亲人。在爷娘眼里,她仍是一个女儿;在阿姊眼里,她仍是一个妹妹;在小弟眼里,她仍是一个姐姐。而我们也是随着这些人的眼光感受着她的,“亲切”则是所有这些感受的总特点。木兰这时的表现恰恰也证明了她并不以英雄感受自己,并没有想到别人应当对她表现出异于原来的态度。她所乐意的便是周围人对她的这种亲人的态度。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人们往往只注意这个比喻的实际意义,而不注意它的情味特征。作者没有用骏马、苍鹰这类雄健的动物做比,而用了雄兔和雌兔,分明是把木兰只当作一个活泼可爱的年轻女性对待的。在作者的心目中,木兰主要不是个像骏马、苍鹰一类的雄健有力的英雄人物。

关于战争的名言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四)

1、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格兰特

2、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3、没什么比中了弹却安然无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丘吉尔

4、永远不要在敌人犯错误的时候打断他们。关于战争的名言。——拿破仑·波拿巴

5、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裘·恺撒

6、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7、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高尔史密斯

8、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仲

9、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杉鬓发焦。——杜荀鹤

10、唯有自传才是真正地历史。——托·卡莱尔

11、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关于战争的名言。——希特勒

12、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3、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托·富勒

14、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15、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6、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1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辛弃疾

18、勇气和毅力就是魔力护身符,在它面前,困难会消失,一切障碍会无影无踪。——约翰·昆西·亚当斯

19、每一代都至少应该经历一场战争的洗礼。——希特勒

20、没有好战争,也没有坏和平。——王韵壹

21、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22、作战基本原理,23、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陈寿

24、爱情和战争都是不择手段的。——弗·斯梅德利

25、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26、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

27、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希特勒

28、我总想战斗。——希特勒

29、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会结束我们。——威尔斯

30、在恋爱和战争中先发制人,都是天经地义的。——贝恩

31、所有的战争都是内部的战争,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兄弟。——弗朗哥·芬内隆

32、历史会对我友好的,因为我正在创造历史。——丘吉尔

33、我们最伟大的胜利不是从不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我们都能站起来——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34、有平等就不会有战争。——梭伦

35、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36、有意义的战斗胜过无意义的生活。——乔治·帕顿将军

37、成功不是终点,失败也不是末日:这才能赋予我们继续的勇气。——丘吉尔

38、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39、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40、懦夫在真正死去前就已经死过多次。勇者只品尝一次死亡的味道。——威廉姆·莎士比亚

41、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42、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43、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44、袭击是游击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毛泽东

45、守卫他人的权利是人类最神圣和美丽的事情。-卡希尔·吉布兰

46、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萨都剌

47、伏尸百万,流血漂卤。——司马迁

48、政治的最终目的是战争。——希特勒

49、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穰苴

50、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51、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52、一个英雄并不比常人都勇敢,但是他可以多勇敢五分钟。——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5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54、每个人的生活都以同样的方式结束,区别只在于他是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的。这是人和人之间的所有区别。——欧内斯特·海明威

55、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列宁()

56、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冯梦龙

57、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勃朗宁

58、我宁愿在岁而不是在或岁发动战争。——希特勒


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相关热词搜索:花木兰电影动画片电影 木兰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木兰诗和电影花木兰的区别"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4746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