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病起荆江亭即事

病起荆江亭即事

2016-06-04 11:36: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病起荆江亭即事(共5篇)夺胎法与换骨法之异同“夺胎法”与“换骨法”之异同“夺胎换骨”是黄庭坚诗学创作中的一条重要理论,被视作以黄庭坚为领袖的“江西”诗派的创作和理论“纲领”。释惠洪《冷斋夜话》中引黄庭坚的话:“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摹其意而形容之,...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病起荆江亭即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夺胎法与换骨法之异同》
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一篇

“夺胎法”与“换骨法”之异同

“夺胎换骨”是黄庭坚诗学创作中的一条重要理论,被视作以黄庭坚为领袖的“江西”诗派的创作和理论“纲领”。

释惠洪《冷斋夜话》中引黄庭坚的话:“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所谓“不易其意而造其语”,意思是说一般不改变原作的基本诗意,而是通过自己的评议技巧和思维转换,使陈旧的、烂熟的、庸凡的原型诗意,变得警醒、有力、生新,这就是“换骨法”;所谓“窥摹其意而形容之”,是指基本上不改变原作的语势、语象、语词,而是对原作的意义加以某程度的转化或提升,这就是“夺胎法”。由此可见,“换骨法”与“夺胎法”其实很相近,都是在前人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改选,而区别就在于一个是“不易其意”,一个是“窥摹其意”,也就是说意义上有无改变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但二者之间又有某些相似之处。

从方法上来说,“换骨法”的运用主要从字法、句法、章法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字法上的改变:刘禹锡云:“遥望洞庭湖水面,白银盘里一青螺。”黄庭坚根据这两句诗加以点化,作出“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之句,诗意、句法都没变,只是改变了八个字。再如: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中有一句:“桃花零落杏花香”,乃引自贾至的诗句“桃花历乱杏垂香”,杨万里将“历乱”改为“零落”,“杏垂香”改为“杏花香”。孔稚圭的《白苧歌》中云:“山虚钟磬彻”,黄庭坚化用为“山空响管弦”,“虚”与“空”同出一家,“钟磬”被改为“管弦”。从这几个例子可看出诗意均无改变,只是其中的用字变化了。

其次,句法上的改变: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用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诗意无改动,只是杜甫将原诗进行语句的概括、凝炼,浓缩为最后的精华,句式上发生了变化。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来自杜甫《昌丝行》的“落絮游丝变有情”,两者异语同工,但句形明显不同。

再次,章法上的改变:黄庭坚的《送王郎》:“酌君以蒲城桑落之酒,泛君以湘累秋菊之英,赠君以黟川点漆之墨,送君以阳关堕泪之声。酒足饭饱浇胸中之磊隗,菊制短世之颓龄,墨以传千古文章之印,歌以写一家兄弟之情??”这首诗是给送行之作,而鲍照《行路难》第一首云:“奉君金厄之美酒,玳瑁玉匣之凋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写的“又皆为送人远行”,足可见这里黄庭坚是用了鲍照诗歌的章法。

还有另外一种是诗意并无多大变化,但句法、章法及词语都变了。如卢仝诗云:“草石是亲情”,黄庭坚写为“小山作朋友,香草当姬妾。”二者之间除“草”这个意象还在,其它都改变了。

“夺胎法”与“换骨法”一样,在字法、句法、章法三个方面都有所变化。例如:黄庭坚的《寄贺方回》首句“少游醉卧古藤下”,是用秦观绝命词句“醉卧石藤阴下”经过重新组织而来,属字法上的改变;周邦彦的“渭水西风,长安落叶,空忆诗情婉转”化用贾岛“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属句法上的改变;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

知温饱未?西风吹堕古藤州。”来自杜甫的《存殁绝句》章法:“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青已白头。”

其次,从意义上讲,“换骨”在意义上是没有改变的,与原诗意义相似;而“夺胎”在意义上却发生了变化,这里可以概括出两种法则,即反意法与换意法。

反意法,即对前人诗意的否定和翻转。“窥入前人之诗胎,反其意而用之。”运用反意法的例子也很多,例如:黄庭坚的《和答孙不愚见赠》末联“小臣才力堪为掾,敢学前人便挂冠。”事出《南史》,原意说陶弘景挂冠神武门,表示坚决辞职不做官。黄庭坚在这里反用其意,说自己这样的小臣才力本来浅薄,正好做这样的小官,还哪敢学前人的挂冠而去呢!再如《池口风雨留三日》尾句“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去读残书。”反用王羲之《兰亭集序》成句“向之所欲,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但是王羲之感叹人生短暂,不学悲从中来,而黄庭坚一反其意,说应该去读书中寻求人生的欢乐,以延长自己的生命。

换意法,即更换前人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意义,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从孟浩然的《晚春》:“林花扫更合,径草踏还生”化出。孟诗表现了“径草”的生命力,白居易进而写出“野草”的生命力来自“春风”,借野草与春风的关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情谊永远不会忘却,只要稍加触及,就会从心中勾起。又如: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翼两鸳鸯”,意思是说山鸡也好,鸾鸟也好,都不能做到像鸳鸯那样“长会合”。黄庭坚的《题画睡鸭》:“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两依睡秋江。”其中“天下真成长会合”这句一字未改,但却变咏鸳鸯为题睡鸭了。

总的来说,“换骨法”与“夺胎法”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意义上,一个是“不易其意”,一个是“窥摹其意”,同时后者又有反意法与换意法两种“夺胎法”;而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字法、句法及章法三个方面,是其地前人诗歌进行模仿创作的基本更变方式。

《东北师大古代文学作业整理陈向春老师》
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二篇

? 一、梳理与叙述两宋诗歌演变的基本脉络

? 宋诗演变的重要线索:宗唐三体→欧王苏等→江西诗派→中兴四家

一、白体:指效法白居易、元稹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代表作家有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人。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和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有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畅所欲言,挥洒自如,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之先声。清代吴之振《宋诗钞》称其诗“独开有宋风气”,可见他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

二、西昆体: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是宋初诗坛声势最盛的一派。推崇李商隐,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一批馆阁诗人,辞藻华丽,讲究用典,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鲜明的时代精神。作品题材较狭窄,内容单薄,有的咏帝王故事,有的咏宫廷生活,更多的是如《梨》、《柳絮》一类咏物诗。

三、晚唐体: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其中最主要的作家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就中林逋诗名最盛,擅长近体,多写幽静清苦的隐士生活,清淡闲远。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惆怅,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平易流畅,内容充实。语言上喜欢翻新出奇意象单调,形式呆板,所表现的情感不出乎闲适旷逸、愁闷惆怅之类,色彩单一。

四、唐体(复古派)-宗杜、韩,代表为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重视创作古体,追求散文 笔法。

五、元佑体:(革新派)-代表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使诗走向散文化、议论化。

六、山谷体(“黄庭坚体”)(1)总体而言:生新瘦硬,去陈反俗,务新求奇(2)重视炼字造句句法奇矫(3)音律拗峭 喜押险韵(4)意脉似断实续(5)典故密,且僻奇。

七、诚斋体: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诗人敏锐地从平常的事物中捕捉到富有情趣的瞬间,并用浅近自然的语言把他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

八、江西诗派: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祖师,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算作三大宗师。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为指导思想,诗派大部分成员都曾受黄庭坚指点,诗歌题材取向与风格都遵循黄庭坚的风格。他们过分强调形式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律、险韵,形成一种生新瘦硬、奇峭艰涩的诗风。

九、理学派-宗邵雍,代表为程颐、张载、朱熹。以「道学」为诗。

十、中兴四诗人-宗江西派,代表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多爱国题材及深入农村。 十一、荆公体:主要是指王安石晚期的诗歌,体现了向唐诗回归的迹象,描写细致,言辞精巧,韵味隽永。

十二、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四灵”或为布衣,或任微职,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內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內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正如他们的诗集名

十三、江湖派:-宗晚唐五代,代表为刘克庄、戴复古、方岳。多名士山人。

十四、晚宋遗民派:文天祥、谢枋得、谢翱、林景熙。

经典性观点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1)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折透辟。唐诗雍容丰腴,宋诗气骨瘦劲。

(2)唐诗重自然,宋诗尚技巧。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

(3)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

(4)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唐诗的主要特点:

(1)重象主情主气势,诗人之诗、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正如缪钺所说唐诗以情景为主,亦寓于情景之中,唱叹含蓄??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兹更进而研讨之。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2)就内容而言唐诗以景为主,即叙述说理,有寓于情景之中,大都以唱叹含蓄。唯杜甫多以叙述议论,而比例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是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绘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继承发展,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者不宜入诗的素材,都能写入诗中,而往往以琐事细微之事呈现才华。如苏黄多以咏墨、咏纸、咏砚、咏茶、等而诗之,再有如朋友交往,诙谐语言,论事说理,讲学说文等,再送诗中常常见到,而在唐诗中罕见。唐诗一唱三叹之致,唐诗技术已经是很完美了,宋人还想百尺高杆更进一步。唐诗人尚在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出于有意,予以巧夺天工。

(3)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常作客”。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景,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杜甫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4)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病起荆江亭即事》“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5)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宋诗的主要特点:

1、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这里所谓的“文”,其实就是指散文,而我们都知道,散文和议论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排斥文学艺术的最本质的特点——形象性。富有思辩性的散文,当它被移植到诗歌之时,我们就会发现两种情况:一是散文化的议论本身有助于突出作者自己的形象(宋人许多的政治诗、咏史诗)。二是多议论,当它们用比喻来表达时,也就成了充满生动活泼的形象,而并非枯燥的说理。同时又因为时代政治的争辩,和疑经惑古的风气,宋人好议论则更为普遍。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2、以才学为诗。宋诗好用典,这突出表现在以江西诗派为首的诗派群中。宋代诗人多博学之才,他们高层次的文化素养必然会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这也正反映了宋诗的特色。用典其实可以让读者更

准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而用典这一风气的形成与学术、文化的昌盛也是有关系的。评诗、评书、评画、评音乐等论艺之作。在题材方面是向日常生活范畴上进一步的拓展,在整体的风格上则追求平淡,而在诗歌技巧上是进一步的精致工整,比如说用典、句式音调以奇拗为主,特别是对于对偶的要求,更严于唐人,讲究公切,讲究自然。

3、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爱国思想讲求理趣。描写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苏轼曾言:“物固是理”(《答俞梏书》),又曰:“观万物之变,尽其自然之理。”(《上曾丞相书》)。宋代诗人越来越自觉深入到细腻的哲理思索和人生体验,特别擅长使用日常生活场景抒发哲理,他们将平凡的世俗事件升华为某种人生哲理,从而描写出具有哲理意味的画面。他们认为追求平淡自然,抹去文字表面的色彩,就自然会追寻字面深处包涵的深蕴。

4、上述的三个特点并不是自宋朝才开始的,而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所谓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至少都可以追溯到杜甫。从艺术旨趣和风格看,宋诗主要向理想、显露和精细方面发展,这是宋诗较精之处。宋诗倾向议论化、散文化才学化。派别多。诗话多。消失了唐代悲壮的边塞派的作风,但是整鍊规矩,无唐诗有时不工整之病。消失了唐代感伤的社会派的作风,但描写越发细致,无唐诗有时粗率之病。

5、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病起荆江亭即事】

6、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与唐诗的以抒情写景入诗不同。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不仅章法,宋诗句法也大变唐诗之旧。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宋诗中也罕见。宋诗音调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为最甚,如 《病起荆江亭即事》“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宋人既求奇求新,于是天地万物,嘻笑怒骂尽可入诗。学问艺术、人情世态、释语道书、微物琐事,都能随手拈来,以写“我”的性灵,

形成原因:最主要的是时代风貌与审美情趣的差异性所致。首先,北宋的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别。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的双重身分,而“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欧阳修《镇阳读书》)则成为了这批人的共同特征。宋诗在宋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居易诗,到了真宗时,杨忆、刘筠等喜李商隐,西昆体称盛,是以都没有出中晚唐之范围。仁宗之世,欧阳修于古文别开生面,树立宋代之新风格,而在诗的方面还没有超越,可能是精力非所专注,或者由于天才的特长决定的,然能以李白、韩愈,以气格为主,诗风一变。梅尧臣、苏舜钦相辅。

其次,思想文化背景: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开始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成为风气,这就使得本已官僚化的士大夫们,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分。此外,唐代的那种以浑雅空灵为主要风格的诗作已经达到了及至,如果宋人还沿袭这种风格,则根本无出路可言,这就迫使他们求新求变而不同与唐人,重新走一条不同于唐诗的路出来。而且唐诗的路太宽广了,有些宋人并不满足于对唐诗的修修补补。一是唐诗早于宋诗。因为早,唐诗就居有开创性,新的体裁、新的形式、新的艺术风格、新的题材内涵,给人以新鲜感、奇妙感、新入为美感。宋诗是后来的,再怎么下功夫,也总是有一种模仿、照搬照抄、难出窠臼、再尝难鲜的感觉。宋诗缺乏唐诗中有影响的,作品数量极大的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那样的创作巨匠。

【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三,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历史根源。唐诗描写的大多是“社会感觉”。唐时的社会现象、时政大事、人民生活、军队疾苦、平定叛乱、开疆扩土,都在唐诗中有大量的反映。现在一些研究历史、考古、军事、地理的学者,往往可以从唐诗中找到他们所要的研究证据。这说明唐诗写出了社会的、

历史的宏伟画卷。宋代国家从来就没有大一统过,可是一些大事像渴望国家统一、抗辽、抗金、抗西夏、皇帝被俘、京都南迁、百姓生活状况,宋诗反映的却很少很窄。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第四,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豪情奔放、开拓前进的社会意识与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经进入中国历史的反思时期。一个充满思辨精神与理性意识的时代。由于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市民通俗文学长足发展诗人主观原因是宋代文人多出身于中下层,他们重视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往往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使宋诗具有政治色彩。宋代重文轻武使宋人借诗明确政治观点、讽刺意图、理论主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三篇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宋诗史上一位开宗立派、影响深远的大家。

【病起荆江亭即事】

?山谷非常重视诗歌创新,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 ?黄庭坚对杜甫尤为推崇。

黄庭坚“诗法”

?黄庭坚主要诗学杜甫,并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出一套作诗法度,并以此指导后辈。

?一,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

?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答洪驹父书》),又说“词意高盛,要从学问中来尔”(《论作诗文》)。

?二、提出“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诗法。

1,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

2,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精神内涵:求新求变、自成一家。

3,去陈反俗,好奇尚硬,求 奇求硬求新,厌俗厌熟厌常。

?四,主张用拗律、拗句,改变一般诗句的平仄关系。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曲折的线条,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1、句法方面,学杜甫多用拗句, “拗句”乃是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同时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给人奇峭倔强的感觉。

2、诗的结构方面,黄庭坚非常注重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顺畅成文。【病起荆江亭即事】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这首诗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主要特点:善于用典,时有跳脱,无一字无来处,但又明白晓畅,有意用拗句,生新瘦硬。

黄庭坚的诗歌题材

?黄庭坚诗歌是典型的文人诗歌,主要吟咏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工作,内容主要有:

思亲怀友、感时抒怀、描摹山水、题咏书画等,与王安石、苏轼基本相同。 ?喜欢吟咏与文化活动或文人生活有关的。物品。

?写其他题材也努力发掘人文意蕴

双井茶送子瞻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湖。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点【病起荆江亭即事】

一、章法回环曲折,讲求顿挫,决不平铺直叙

如五古《过家》、七古《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七绝《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五等。

二、运用修辞手法善于出奇制胜独特的比喻,如“煎成车声绕羊肠”等诗句。 炼字造句,务求创新。

三、声律奇峭。音节打破常规,律诗中多用拗句,拗体,使其诗生新廉悍。

四、晚年洗去铅华,归真返朴,“平淡而

山高水深”。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平淡质朴,精光内敛,体现其自然老成之诗境。

地位与影响

一、与王安石、苏轼一起,为宋诗的缔造者。

二、诗歌与苏轼齐名,但同中有异,标志着宋诗有不同的体式。

三、其诗法可学,又循序渐进;其人喜欢接引后辈,故法席盛行,催生“江西诗派”,对南宋影响极大。

江西诗派与所谓“一祖三宗”

?“江西诗派”名称及宗匠演变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盟主,列陈师道 以下25人为法嗣。这派诗人学习杜甫,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讲究篇章字句的安排、锤炼,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多用典,多用拗句,诗风奇峭瘦硬。 ?元初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第一期:产生期。代表诗人是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其创作理论与实践是后代的楷模。

第二期:扩展期,以吕本中、曾几、陈与义为代表,体现了江西诗派的成熟与变化。

第三期:余波期,其影响波及到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人的创作,但他们都能从江西入而不由江西出,到此宣告结束。

江西诗派概论

江西诗派诗论

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刘熙载《艺概 》) 江西诗派的文学创作

江西诗派由于多注重从外部形式上学杜,所以创作成就一般不高,且往往变得生涩艰深,多因袭而少生气。

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

除北宋的黄庭坚、陈师道外,跨两宋之交的江西诗派代表作家当数吕本中、曾几、陈与义。

格高苦吟的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1)名无己,号后山,彭城(今徐州)人。性格耿介,家境贫寒。有《后山诗集》【病起荆江亭即事】

?诗宗杜甫、黄庭坚,苦吟作诗最终独成一家。黄庭坚:“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病起荆江亭即事》)

?诗歌主要真实描写寒士生活。如《春怀示邻里》,写贫寒窘迫羞涩尴尬又不甘寂寞的心理与情状。《别三子》、《示三子》写贫寒无奈将妻子儿女寄养岳父家中的困窘与辛酸,其中对亲人久别重逢的悲喜交加的的场面的描写甚为真切感人。

?风格朴拙

“宁拙勿巧,宁朴勿华”

示三子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吕本中的“活法”

?吕氏归纳了“江西诗派”,又同时改造了“江西诗派”

?“活法”、“悟入”诗法,救“江西”之弊,走出新路。

?“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夏均父集序》,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

?南北宋之交诗坛,以吕本中为理论枢纽,以曾几、陈与义创作实绩最大。 ?诗风轻快圆美

春晚郊居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

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

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

陈与义

?主要继承杜甫的写实主义,学习其沉郁、壮阔诗风,创造雄浑深沉的风格。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曾几

?与吕本中同年,向其学诗法,又传与陆游。

?于圆转流美之外,又清新活泼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余论 ?吕本中与曾几为江西诗学转变的关键人物,南宋人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主要以其二人为中介。

?陈与义曾接受了黄陈诗风的影响,但其主体风格与他们相去较远,是为当时“新体”,可视为对江西诗学的突破。

?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可视为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形式主义”与“新批评”派,以追求艺术技巧为主。

?江西诗学笼罩南宋近二百余年,为宋代最为突出的文学现象。江西诗学的演变标志着北宋、南宋诗风的嬗变。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学可视为是宋诗学的典型代表,对后代影响极大。

《病起荆江亭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四篇

<病起荆江亭即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其全诗如下: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病起荆江亭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前言]
北宋诗人黄庭坚于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初,被召为吏部员外郎。因病新愈,辞谢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时候,写下了十首<病起荆江亭即事>。这是其中的两首。
[注释]
①伏波:汉朝名将马援,封伏波将军,年六十二,还骑马据鞍顾盼,以示可用。
②菩提:和尚。菩提坊:传说释迦牟尼成佛的地方。病起荆江亭即事翻译赏析_作者黄庭坚
③陈无己:陈师道,时为秘书省正字。<王直方诗话>:陈无己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④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苏门四学士”之一。时已病死于广东藤州。
[鉴赏]
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初,黄庭坚被召为吏部员外郎。因病新愈,辞谢不赴,在江陵等候新任命的时候,写下了十首<病起荆江亭即事>。这是其中的两首。
第一首写羁留地的萧条冷落,近而感慨一生多桀,累受挫折。前半用典,说自己是个文坛老将,也像个庙里的病和尚。马援的“常恐不得死国事”,很合作者心事。后半首即景抒情。鸥鹭之典前面已经见过,诗人无法归隐之心明矣。第四句化用陈咏“隔岸水牛浮鼻渡”,诗人改“渡”为“过”,变得更准确、生动些。
第二首是悼念秦观,怀念陈师道的诗。一、三句写陈师道,二、四句写秦观。诗人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不同表现的细节,描写出他们不同的风度,一个闭门觅句,其艰辛可知;一个对客挥毫,其潇洒可见。一静一动,一隐一豪,各有特色,而其才干超群自是想象中事。但可悲的是他们有才却不受器重,一个沉沦下僚,一个客死荒远。

《将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病起荆江亭即事 第五篇

<将军行>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希夷。其古诗全文如下:
将军辟辕门,耿介当风立。诸将欲言事,逡巡不敢入。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将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
弯弓从此去,飞箭如雨集。截围一百里,斩首五千级。
代马流血死,胡人抱鞍泣。古来养甲兵,有事常讨袭。
乘我庙堂运,坐使干戈戢。献凯归京师,军容何翕习。将军行翻译赏析_作者刘希夷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病起荆江亭即事》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 病起荆江亭即事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病起荆江亭即事”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病起荆江亭即事"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4927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