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2016-06-06 13:34:1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共3篇)巧用情境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龙源期刊网 cn巧用情境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作者:吕冬凤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4年第06期【摘要】古诗词的写作基础是情境,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采取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内蕴的情感,并在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合理创新,融会贯通。【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情...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巧用情境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一)

龙源期刊网 .cn

巧用情境帮助学生学好古诗词

作者:吕冬凤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4年第06期

【摘要】古诗词的写作基础是情境,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采取情境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内蕴的情感,并在古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合理创新,融会贯通。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情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B-0083-01

高中语文在基础语文教学阶段占有积极重要的位置,一是因为高中语文对基础语文教学起到总结的作用,对高级语文教学起到承接作用;二是因为高中语文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思想,无论是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都有一个新层次。古诗词是高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合理利用古诗词情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以情作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提升文学素养,从本质上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一、重现情境,身临其境

古诗词是一种创作难度较高的文学载体,要求作者用简短、凝练的词句表达出磅礴、激荡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诵读古诗词时才形成非常激昂的情绪,可以说重现意境是使高中生认识古诗词的第一步。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境进行重现呢?在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两个关键点:朗读和感官。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语文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彩,利用影像资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传统诗词教学无法提供的感官刺激,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古诗词的情感。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为例,这首词是苏轼作品中流传度较广的一篇,也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行文大气,词的前段对赤壁鏖战场面的表现深入身心、惊心动魄,使人读来有品有形。但对于生活底蕴尚浅的学生而言,这首词理解起来尚有一定难度。我们在教学中引用了著名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赤壁》选段,使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场景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回到当年的赤壁战场上感受那一幕幕惊心情境。笔者让学生在观看后再一次品读全词,从中不难听出另一番滋味。另外,在朗读中也要注意情感重点,如“拍”“穿”“笑”等字都是联通全词情感的关键,加强这些关键字的朗读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词情感,增强情感共鸣。在这样具有感官体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更乐于学习古诗词、更乐于诵读古诗词,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教学结果。

二、感受情感,古今穿越

让学生学会阅读最美古诗词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二)

让学生学会阅读最美古诗词

泉州市安溪县湖上中心小学

李美娟

让学生学会阅读最美古诗词

李美娟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几千年来,古诗词由于音韵优美和谐而被广为传承。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作为优秀文化的古诗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如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段,如何教会学生阅读古诗词至关重要。

一、 以“趣”导读

新课程标准里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古诗词由于语言生动凝练,意境清新深远,有的脍炙人口,但有的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学习古诗词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学习古诗词,乐于学习古诗词,才能养成长期阅读古诗词,钻研古诗词的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小小的疑问、一个小小的游戏或一段精彩的动画都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一定要用心备课,巧设疑问,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教学《回乡偶书》时,课前老师可以设疑“为什么小时候的好朋友相见时却互不认识了呢,你知道原因吗?”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课前预习,针对疑问学生会利用各种渠道查找诗人的材料,了解诗人写这首的诗的背景,从而解决疑问,对学习这首诗歌产生兴趣。教师还未上课前就已完成一

半的教学任务。【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二、以“议”引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以“议”引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解决问题。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读诗词如果产生什么不解的问题,不理解的词语、诗句可能说出来在组内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诗歌最讲究遣词用字,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能学生在读的时候就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诗人用“裁”而不用“剪”,用“裁”有什么好处?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用心思考,互相讨论各自的看法、意见。教师在对各学习小组进学指导时,不能急于否定学生的看法,而是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古诗词,就能为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乐于自学古诗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画一画,写一写,举行古诗词诵读比赛等。让学生立体的学习古诗词,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比如说画一画,在高年段学习古诗词是很有用的,学生在学习一首古诗词以后,通过想象,用手中的彩笔把诗歌的意境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例如,唐朝诗人王维既是诗人,更是大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他的诗歌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画一画。例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

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多美的意境,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心中的《鸟鸣涧》。这样不但能改变学生学习古诗词就是枯燥乏味的观念,还能让学生觉得学习古诗词是件有趣的事,学生愿学、乐学。

四、以“情”促读

所谓的以“情”促读就是利用学生对古诗词,对诗人、词人产生的好奇心,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不断的进行课内、课外的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词在对学生情感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多古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有的是激励人生,有的是爱国情怀,有的是陶冶性情„„是学生最好的精神粮食。学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诗词,那么如何让学生长期坚持阅读古诗词呢?对于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璀璨、辉煌、浩大的古诗词,学生仅会课本那几首是不够的,语文的外延就是我们的生活,学生不但课内要学好古诗词,课外也要积极的阅读古诗词,那么如何让学生课外心甘情愿的接触古诗词,那就是要激发学生本能的爱上古诗词,对古诗词产生“情”,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

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觉得学习古诗词必须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才能彻底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我们老祖先留下来的最美古诗词,教师必须抛开传统观念,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心到、眼到、口到,学会用心思考、用心体会,在学习古诗词时,多跟老师、同学讲讲议议,多交流自己的感想,真正做到会读古诗词,更好的继续我国的传统文化。

《香菱学诗》公开课教案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三)

《香菱学诗》教案

湘潭市益智中学 李文芳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名著《红楼梦》

2、赏析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体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方法

3、收获一点鉴赏诗歌的知识,得到一点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语句,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当我轻轻翻开那带着浓浓墨香的《红楼梦》时,我总是钦佩于作者的旷世之才,感伤于故事的离合悲欢,伤怀于人物的悲惨命运;每次读到香菱,心中总有一种别样的情感,萦绕心间,挥之不去,难以释怀。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香菱学诗》,去感受那个孤独灵魂背后的故事,希望能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心灵的撞击。

板书课题:香菱学诗

过渡:首先来看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怎么样,请看大屏幕。

二、检查预习

1、关于诗社

在《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成立了一

个诗社,诗社是由 探春 倡议成立的。成立的地点是 秋爽斋 ,诗社的名字是 海棠诗社 。

【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2、请说说下列别号分别指哪位诗人。

陆放翁( 陆游 ) 王摩诘( 王维 ) 李青莲( 李白 ) 王右丞(王维 )

3、文学常识

《红楼梦》的作者是 曹雪芹 ,又名 《石头记》 ,它以 贾、史、王、薛 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 贾宝玉和林黛玉 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据说《红楼梦》“批阅 ,增删”,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

三、感知课文

同学们作了充分的预习,我想请一个同学说说: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读诗、论诗、写诗的过程。【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过渡:故事情节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请看大屏幕。

四、人物赏析

1、识香菱

“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

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提问:(1)这句话是谁说的?(宝玉)

(2)话中的“他这么个人”指的是谁?(香菱)

(3)为什么说她“竟俗了”?(贱为人妾)——指名讲述香菱的身世故事。 是啊,一首有关香菱的判词凝练地概括了她悲惨的一生。

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4)“有今日”指的是什么?(苦心学诗这件事)

2、知香菱

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也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红楼梦》中有关香菱的情节,请说说: 在你的心目中,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温柔美丽 勤奋刻苦 聪颖过人 命运悲惨„„

其实在你们解读香菱之前,就有人高度评价过她:

出示投影:‚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 ——脂砚斋评‛ 那么,这篇课文着力要表现的是香菱哪方面的特点呢?

原作的题目是: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板书:苦学

3、品香菱

A、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香菱的苦学?

明确:(1)第一段:香菱拿了诗,回至攻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2)第四段: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能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3)第四段:宝钗道:“何苦自寻烦恼,„„越发弄成个呆子了。”

(4)第五段:“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 “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5)第五段:“来往的人都诧异”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

(6)第六段: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7)第八段: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8)第六段: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

(9)第八段: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

B、我们认为香菱学诗很苦,她自己认为苦吗?

不苦,可见她把学读当作一种快乐。板书:乐学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文中多处写到香菱的“笑”

第2段:只见香菱笑吟吟的送了书来

第3段:香菱又逼着黛玉换出杜律来,又央黛玉探春二人„„)

第6段: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

从这些描写我们都可以看出香菱对于学诗有浓厚的兴趣,表现了她乐于学习的精神。

C、香菱聪颖过人,文中哪一段集中表现了她的聪慧?

明确:第2段

从香菱对古诗的评论,我们知道她在大量的阅读中有了自己的感悟,可见悟性过人。 板书:善学

D、过渡:香菱一心学诗,在黛玉的指点下,也进行了写作实践。她一共写了几首?(三首) 黛玉认为第一首诗怎么样?(措词不雅)她是怎样评价第二首?(过于穿凿)相比这下,第三首诗的成功之处是什么?

明确:作品中既描写了月亮,又写了月下这景,更重要的是诗中还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情感,表现了孤独寂寞之情。

E、把刚才找出来的句子大声地读一读,说说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香菱学诗的? 板书:

正面描写(神态 语言)

侧面烘托【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五、课堂练笔

香菱梦中得诗,写成第三稿。请你展开想象,对众人的神态、语言进行刻画,写成一段文字。

原作第四十九回

话说香菱见众人正说笑,他便迎上去笑道:‚你们看这一首。若使得,我便还学;若还不好,我就死了这作诗的心了。‛说着,把诗递与黛玉及众人看时,只见写道是:‚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香菱听了心下不信,料着是他们瞒哄自己的话,还只管问黛玉宝钗等。

六、探究原因

讨论:香菱学有所获,除了她自己的原因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

明确:黛玉的悉心指导;众人的真诚鼓励;诗社的良好氛围„„

当然,这中间最重要的自然是黛玉的悉心指导,她告诉香菱写诗立意最重要,同时要大量阅读,而且是读一流的作品,创作时要大胆想象。可见黛玉真的提香菱的良师益友。

七、畅谈感受

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启示?

参考:培养勤奋学习的精神

学习语文时应注重积累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不懈

„„

八、总结课文

作者以细腻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勤学好问的香菱,香菱学诗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不少的

启示。希望同学们带着这些收获再次启程,学习路上一定风光无限!

九、布置作业

阅读《红楼梦》中下列与香菱有关的回目,以《我眼中的香菱》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第4 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8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第62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第80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附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清)曹雪芹

读诗 论诗 作诗

香菱

苦学 乐学 善学 正面(神态 语言)

侧面

俗 雅

相关热词搜索:乐于助人的古诗 关于乐于助人的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乐于学习的古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5261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