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贾生,王安石

贾生,王安石

2016-06-12 12:11:17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贾生,王安石(共4篇)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古诗鉴赏0113 094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贾生,王安石 第一篇

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

古诗鉴赏

0113 0940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奇葩异卉。其中,咏史之作颇引人注目。而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贾生》在咏史之作中又可谓独占花魁。这两首同题诗,皆歌咏贾生——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以古写今,但二者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

先看李商隐的《贾生》。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①汉文帝召他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②后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所谗毁,谪长沙王太傅。李商隐的《贾生》,写的是贾谊被贬长沙王太傅后,汉文帝召见他的事:“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音‘xi’,今写作‘禧’,幸福之意,‘方受厘’,指刚举行祭祀,接受神的福佑。——笔者注),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③诗的前两句,从正面下笔。“宣室”,指汉未央殿前正屋;“逐臣”,指贾谊;“无伦”,意为无比。这两句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至“宣室”访问。“求”、“访”二字,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

“可怜夜半虚前席”,这句承上启下。“可怜”,意同可惜;“虚”,徒然;“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对方讲话,听者听得入神,便不自觉地在坐席上向前挪动身子,靠近对方。汉文帝与贾谊谈话,一直到夜半时分,“前席”相对,似乎更见出汉文帝的爱惜贤才,也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伦”。这在内容与结构上承前两句,又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苍生”,即百姓。结句分别以“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相对照,表明文帝不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以治国安民之方求教于贾谊,而是问他些毫无道理的鬼神之事,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了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中不少卓越的政论,如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等,均未受到真正的重视。皇帝的求贤爱才,并非真正地爱惜人才,在政治上发挥其作用,只不过故作姿态罢了。素称贤明的汉文帝尚且如此,其他君王自不必说。诗的讽意微曲而辛辣。李商隐不把贾谊的此次被征召视为幸遇殊宠,而是借题发挥,以古讽今。冯浩云:“义山退居数年,起而应群,故每以逐客逐臣自喻,唐人习气也。”④李商隐

每每发出“贾生年少虚垂涕”(《安定城楼》)、“贾生兼事鬼”(《异俗》二首之二)的感叹,怜人即怜己,讽汉皇实为刺唐帝。

再看王安石的《贾生》。此诗也是咏贾谊,通篇发议论,但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诗明显有别。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

“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⑤,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自”,含有空自之意;“何啻”,系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万”,此处非实指,而只是极言其多;“公卿”,泛指达官贵人。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王安石早年就有题为《贾生》的诗:“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李壁注释此诗:“言(鲁)仲连蹈东海,不若谊仕汉,切于救时。”⑥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贾谊等人的简介及事例》
贾生,王安石 第二篇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年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的。

【贾生,王安石】

生平事迹:

少年有为

贾谊少时就刻苦学习,曾跟张苍学习,少年时就写过 道德论 道术 等著作,十八岁,就因能诵诗经、尚书和撰写文章而闻名,河南郡守了解到贾谊是人才,器重,召到自己门下,学习。

破格提拔

汉文帝时,吴公被召到中央政府,任命为延蔚,他向汉帝推荐贾谊,贾谊步入政治舞台,任博士,时21岁,因一次文帝提问题,众博士均答不上,贾谊则对答如流,文帝因此以后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因贾谊很有见识,文帝想提拔他为公卿,但手打周勃等人的阻碍,没有当成,但他还有一个阻碍,叫邓通,文帝曾因一个梦而提拔邓通,邓通地位与贾谊相似,但无才无识,贾谊很瞧不起他,经常在文帝前讽刺他,邓通也在皇帝前说坏话,这样外有大臣攻击,内有邓通的诽谤,使贾谊最终被贬出朝廷,为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了《吊赤壁赋》,贬到长沙国【贾生,王安石】

居安思危,切中时弊

贾谊曾多次向文帝上书其中最重要的是治安策,他指出诸侯王对西汉王朝的危害,并指出使诸侯王造反的原因是他们的实力太强,贾谊因此得出结论:疏者必乱,亲者必反。因此他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做法,进行割地定制,这就像后世的削藩、推恩令

贾谊对匈奴也有自己的看法,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统治者经常侵扰的祸患,他表示愿意出征北伐,“亲俘匈奴单于而制其命,抓住中行说(投降匈奴的汉奸)而笞其背”。贾谊认为,应该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以争取匈奴的人民大众;并且用声色口腹的物质享受为手段,来分化匈奴贵族。这些论述虽是豪言壮语,但毕竟不那么切合事实,因此鲁迅认为贾谊论匈奴“乃颇疏阔”。

他的许多观点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实行,如禁止私人铸钱,中央统一铸钱,对匈奴进行战争等。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尽管如此,他还是 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患了。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如果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陛下就可以安然消除山(指华山)东地区的忧

患了。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第二年,贾谊忧郁而死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事例,无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3]。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4]

生平事迹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鞋袜都来不及穿跑出迎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割发代首

煮酒论英雄

疑杀华佗

晚年曹操患了头痛病,让华佗医,华佗说要开颅,曹操以为华佗要杀他,便把华佗杀了。

韩愈

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7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

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生平事迹

韩愈投书

一日韩愈游华山,被困山岭,急中生智投了一封信,被人拾到,才得救,

走马牵山

韩愈因写了一篇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皇帝看后很生气,便把他贬到潮州来做刺史。

不罪贾岛

贾岛因用推敲两字不定,误入韩愈仪仗队中,被抓住,但当韩愈听其原因,不但没有怪他,反而饶有兴趣,地停住马,和贾岛讨论了好一会,最后,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韩愈不罪贾岛,而与其共同推敲学问,成了千古佳话。【贾生,王安石】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生平事迹

三抄汉书

一开始以三字为题目,来提醒自己背诵全文,后来二字,到后来的一字

出人头地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写道:“皋陶为土,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多次被贬

苏轼曾多次被贬,先后到过惠州、儋州、黄州,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有不少业绩,以致苏轼本人在诗中写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铭砚教子

苏东坡给儿子的砚上写着,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贾生,王安石】

退房租屋

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曾买了一间房,后知是一老人的,被其不肖子孙买了,苏轼于是焚毁契约,将屋子给了老人,自己又另外租了一间房住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平事迹

拒收礼金

滴酒不沾

一次包拯请他吃饭,让其喝酒,包拯可是他的顶头上司,但王安石怎么也不喝,这体现了良好的品行和不逢场作戏、随波逐流的个性,

试验新法

王安石发现,贫苦农民在收成好的时候可以勉强糊口,但收成不好的时候就只能向大户人家借高利贷,王安石于是实行青苗法,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取得了良好效果。

推敲诗句

王安石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的绿字,是经过整整十多次修改,方才定下。

感受:

王安石一生淡泊名利,主张变法,他的拥有超凡的才华,将是个很好的政治家,诗人,但是他不安与此,主张改革这一切,想通过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多做些事,进行变法,者不论结果如何,他都是可敬的。

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生平事迹

口水救命

王敦与钱凤商议起机密来,王羲之听到是谋反之事,便意识到自己处在危险之中,便急中生智,装作熟睡的模样,嘴里留着涎水,把枕头都弄湿一大片,王敦与钱凤说着说着,突然想到身后帐中还睡着王羲之,急忙返回掀开帐子,看到王羲之是那副模样,便放下心来,没有动手

入木三分

当时皇上,去北郊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木板上,雕刻的工人发现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助人买扇

王见一老婆婆再买扇,但没人买,于是帮老婆婆每个扇子上都提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来买。

王羲之小时练字,整整写完十八缸水

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1],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生平事迹

清水祝寿

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他从不趋炎附势,八戒权贵,据说有个都统老爷过生日,下帖子摊牌送送礼,曹雪芹请人挑上两坛清水,自己拿着一副对联画轴送去,正当都统老爷喝着清水,心里不明白,曹雪芹,便把对联挂上了,上联是朋友之交,下联是淡入清水

蔡元培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1]。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2]。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4]。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4]。

生平事迹

礼待庶人

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当蔡先生从马车上下来以后,看见学校门口有许多人在夹道欢迎,随行人员对蔡先生说了声,您请,蔡先生一边走一边脱帽向两边欢迎他的人致意,并和颜悦色的对工友点头致意,不住的说:谢谢诸位,大家辛苦了,工友见此情景,非常感动,这件事放在今天自然没什么可说的,但是那是在刚刚推翻封建帝制的民国初期,这种礼待庶

《评论贾谊的相关诗词
贾生,王安石 第三篇

相关诗词

贾生 李商隐

【贾生】 唐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贾生 北宋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贾谊 毛泽东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唐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田园言怀

田园言怀 李白

【唐】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贾生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
贾生,王安石 第四篇

<贾生>作者为唐代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译文]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贾生翻译赏析_作者王安石。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鉴赏]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谋议”,谋略、建议,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略”,此处有“大体上”之意;“薄”,指轻视,与表示推服器重之“重”相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谁能说文帝轻视贾谊呢?
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
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贾生,王安石相关热词搜索:贾生王安石赏析 王安石贾生翻译

1、贾生王安石(共5篇)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李商隐《贾生》与王安石《贾生》比较谈古诗鉴赏0113 0940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王安石《贾生》我们漫步于中国古典诗苑里,映入眼帘的是贾生王安石(2016-04-13)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贾生,王安石”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贾生,王安石"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5870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