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2016-06-14 11:00:4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共5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①[唐] 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②幢幢:摇曳。3 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第一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①

[唐]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82年7月,第2版)

【注释】①此诗是元和十年(815年)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

②幢幢:摇曳。

3. 诗歌首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4“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2分)

参考答案:

3. 2分 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

评分说明:对画面内容的描绘1分,对画面内容的概括1分。

4. 2分 “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之后,重病之中居然坐起来的神

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闻者的震动和心情的悲痛。

评分说明:“惊坐起”内容阐述1分,效果中的“惊人”、“震动”、“悲痛”

答对任2点1分。

补充材料: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

忆钱塘江(5分)

宋〃李觏 ①②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注释】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这里喻指归帆。

13.这首诗描绘了时分的景色。诗中“隐隐”照应了前句中的“”一词。(2分)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3分) ②③

参考答案:

13.(2分)黄昏(傍晚) 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4.(3分)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 光。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第二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①)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洲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阅读上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人“垂死病中”本已不能坐却“惊坐起”,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写出了诗人对友人感情异常深厚(1分),也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1分)。

(2)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明写天寒,暗写心寒。(“天寒”“心寒”各0.5分。)

。“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寒既是指实写的天气寒冷,同时更指心中的寒冷,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所以心里寒冷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1分)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答案】⑴最爱 ⑵C

22.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抒发了诗人基样的思想感情?(3分)

23.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分)

参考答案: 22.抓住了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好风的喜爱之情。

23.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9.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分)

10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3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10.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11.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1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喜悦之情。(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2分)

答: 参考答案10.诗歌鉴赏。(4分)

(1)(2分)答:“行”字为线索(答“春行”也可),l分;“早春美景”,l分。

(2)(2分)答:示例: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其一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其二

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其三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丰乐亭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此篇写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将过去,丰乐亭边落花满地。到了红日西斜时,游人们还依依不舍,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这两句看似无情却有情,同他在《戏答元珍》中所说的“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以及他在《啼鸟》中所说的“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

写的是同样的感情:这就是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阅读上面两首诗,完成1、2两题。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白居易写的是_______时的景物,欧阳修写的是______时的景物。

2.欧阳修诗的三、四两句,除用拟人手法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手法各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修辞手法: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早春(或“初春”),暮春(或“晚春”“季春”)

2. 2.修辞手法:夸张。

表达效果: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语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迷人、充满生机等;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怎样写好开头与结尾

(一) 怎样写好开头

古人对于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这“凤头”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它是从构思到形成文章的第一步,并决定了文章的格局,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意图。好的开头可以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记叙文常见的开头方法有:

1、开门见山法。在中考应试作文中,由于时间较紧,考生不必在开头绕大圈子,最好是能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切中题目,引出故事。如北京市一考生的作文《我有一双闲不住的手》,开头是这样写的:说起我的这双手,要是用闲不住来形容,那真是既形象,又生动。它总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没有闲的时候。

2、烘托点染法。这种开头往往从描写入手,渲染出一种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如山东某考生《关怀》一文的开头:望着父亲那黑瘦的脸,一道道皱纹像用刀子刻上似的,那么深那么长,加上过早霜染的白发,看上去已有五十好几了。殊不知,父亲才45岁。车来了,接过父亲手中攥得潮乎乎的几张人民币,我眼圈一红,又要哭起来,怕父亲看见了,我急忙掉过头去,说:“爸,我走了。”“啊,走好,别把钱丢了,拿好。”文章开头先从父亲的肖像写起,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给大家留下了一个悬念(父亲为什么显得如此苍老),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感情铺垫。

3、开宗明义法。文章一开始便对文章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理性的诠释,点明意义,以此起到点染中心的作用。如贵州一考生的作文《我经历的一次小挫折》的开头:挫折是一个人一生难以拒绝的伴侣。它虽然常常给人各种痛苦,却更能让人品尝到痛苦之后的喜悦。尽管我才迈出人生道路的开端,一次次挫折却早已伴随我走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而且它们也让我尝到了大大小小的喜悦。

4、回忆往事法。这种开头法常用在以倒叙为主的文章中。文章开头便写出“睹物思人(或事)”的情景,当我们看到某人某物时,就自然而然想起与之有关的往事。其中的“物”是与所写的“人”有关的,且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是与朋友分别时互赠的纪念品,或是自己生日时别人送的礼物,也可以是朋友的一张照片、一个有纪念意义的书签, 甚至是朋友用过的小物件。此“物”最好是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来历,能让自己有一段美好的深刻的记忆。如江苏某考生的《一片枫叶,唤起我美好的回忆》的开头:又是一个深秋的下午,独自倚在窗边,伴着天空飞舞的“金蝴蝶”,我出神地读着书。忽然,一片叶子从书中滑落,火红火红的。“枫叶?!”我惊喜地叫着。这是一片丢了很久的枫叶——是我和一个女孩情谊的见证,蕴涵着我和她在枫林里的故事。两年前相遇的情景不禁浮现在我的眼前„„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第三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公元810年,元稹因弹劾不法官吏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公元810年,白居易因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诗人“垂死病中”已不能坐,却又“惊坐起”,一个“惊”体现出他对友人怎样的情感?(2分) 写出诗人对友人感情异常深厚;(1分)为友人被贬而伤心、震动(1分); 答:

2、试分析“残灯无焰影幢幢”描写对象的特点,并阐述在全诗中有何作用(6分)

答:首句描写了失去光焰的“残灯”的阴影变成幢幢不定,一切景物阴沉昏暗的景象(2分)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

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2分);“残灯无焰”说明诗人夜深不寐,枯思已久,有助于情感的抒发(1分);暗示了自己的“垂死病中”的孱弱如同残灯般飘摇。(1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分析“暗风吹雨入寒窗”中的情景关系,并赏析“暗”、“寒”两个字的艺术效果(6分) 答:此句中风“暗”而窗“寒”,哀情与

哀景相互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分)。“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暗”移入了诗人的悲郁情感(1分),并照应“残灯”,渲染了悲怆的气氛(1分)。“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寒”字表面写天气的寒

冷,实则烘托出了此刻的气氛的凄清和心情的悲凉(2分)

4、诗作最后一句中的“寒”字有怎样的双关意义?(1分)

答:明写天寒,暗写心寒。

各0.5分。) “心寒”(“天寒”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_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第四篇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前言]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是由元稹所作的七言绝句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_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这首诗创作于作者得知白居易遭贬后。整首诗表达了作者知道好友被贬后极度震惊,和心中的悲凉。
[译文]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鉴赏]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司马。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_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翻译赏析_作者元稹。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观月记阅读答案_文言文观月记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第五篇

<观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张孝祥。其全诗如下:
[原文]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观月记阅读答案_文言文观月记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观月记阅读答案_文言文观月记翻译赏析_作者张孝祥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
[7]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8]若夫:至于。
[9]必:一定。
[10]诚:果真。
[11]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12]之:往。
[13]蕲(qí):求。
[14]玩:欣赏。
[15]“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16]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7]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18]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9]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20]沙:指金沙堆。
[21]当……之中:处在……之间。
[22]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23]“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24]尽却:全部退去。却:退,退去。
[25]童隶:书童仆役。
[26]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27]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28]激射:喷射。
[29]目眩(xuàn):眼花。
[30]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31]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32]广寒宫:即月宫。
[33]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34]于是:在这里。
[35]备:齐全,完备。
[翻译]
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答案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6248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