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2016-06-14 11:59:45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共5篇)晏殊《采桑子 》阅读答案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采桑子 》阅读答案》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第一篇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词中引起“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因时光的流逝而惊梦;因容颜的易老而惊梦;因离别的痛苦而惊梦;因无尽的思念而惊梦;因西风的骤起而惊梦;因月色的惨白而惊梦;因高楼的雁叫而惊梦。(答出任四点给4分) (2)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隙缝,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③运用拟人的手法,首句将时光拟人化,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语文专题训练-诗歌鉴赏》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第二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5分)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

②③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 ②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③庾楼月:《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⑴请概括说明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表达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5分)

⑵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作简要说明。(5分)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 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纸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5分)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5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并州路

李宣远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⑴“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3分)

⑵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⑶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4分)【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6.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闽中秋思 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

⑴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试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一联为例,简析“炼字”这一技法。(4分)

⑵“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①凤栖梧 王庭筠

②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

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

天连水。

注:①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②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

⑴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4分)

⑵“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6分)

8.阅读下面一首诗词,回答问题。(10分)

菩萨蛮·芭蕉[宋] 张嵫

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 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莫凭小阑干。月明生夜寒。

(1)从词的上阙可以观照出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4分)

(2)“文笺舒卷处。似索题诗句”中“舒卷”一词含有哪些意思?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 江 仙

①朱敦儒

②③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

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

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②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③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1)简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一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并赏析“还”字的表达效果。(5分)

(2)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10.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⑴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5分)

⑵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5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草

宋·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解】: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1)词人在词中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加以简要阐述。(5分)

(2)在词中,词人主要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现其复杂的感情,请予以简要阐述。(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5分【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哪一联“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试作简要说明。(5分

)

《诗歌鉴赏1》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第三篇

四、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完成小题。(6分) 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 阑杆楼阁帘栊, 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 小桥流水飞红。

【注释】① 帘栊:带帘子的窗户。②飞红:花瓣飞舞,像落花。 1.画线句展示了一幅 、 的美丽画面。(2分)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这里的“小桥流水飞虹”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意思对即可)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这首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虹”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根据小令中“山”“日”“风”“柳”等景物的特点来描绘小令的画面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两首小令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经历来体会各自的情感即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共4分)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3.在诗人齐己笔下,“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作答。(2分)

4.诗歌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将其中的“数枝”改为“一枝”,请谈谈这样修改的妙处。(2分)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答案】

3.不畏严寒,傲然独立(清丽脱俗,素雅高洁)。

4.将“数枝”改为“一枝”,照应题目,突出其开放之“早”,显示出“早梅”的不同寻常,更突出它傲然独立的个性。

【解析】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第二联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同样写出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风姿。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清丽素雅。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这样理解之后一小题就容易提炼词语了。二小题的思路是要比较,“数枝”无法突出 其“早”。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试卷第1页,总4页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5.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6.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答案】

5.(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6.(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奖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这个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6.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句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4分)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7.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2分) 8.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2分)

【答案】

7.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8.“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 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解析】

7.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描述”二字,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把诗中的一二两句景物描绘出来。

8.做题时要注意前一个词中的“莫”字,并注意全句的意思。后一个词要注意其中的“喜”字。这样人物的心情自然就分析的差不多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5分)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

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9.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10.“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9.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10.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试卷第2页,总4页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抓住“漏水、轻云、秋逼暗虫”等来分析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人物心情的能力。根据景物的特征以及“征衣未寄莫飞霜”这句话的描写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11.这首词从字数上看,属于 ;从创作风格上看,属于 派。(2分)

12.“好梦频惊”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下阙中,“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 1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1.小令 婉约

12.西风吹寒、梧桐叶落、淡月胧月、高楼雁鸣。 13.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苦思恋。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令知识的认知能力。根据小令的知识来解答此题即可。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根据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梦频惊”的原因有哪些即可。

1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1)诗歌的内容,(2)诗歌的写作背景,(3)作者的生平经历。 田家(4分) 郑獬

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14.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 ”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2分) 15.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4.(2分)明

15.(2分)蕴含着诗人对夕阳的喜爱(留恋、眷恋)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前两句中的十四个字,只有“明”是表明田园意境特征的,其余的“汩汩流水浑”是描写流水,“一树高花”是描写花儿的,只有“明远村”中的“明”字概括了田园风光的特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诗歌的语言相当精炼,高度概括,所以读诗时,一定要逐句体会,揣摩每个诗句中的每一个字,在描写什么事物,表现事物什么特征,表达人物什么情感。如果遇到用原文语句或字词填空作答的题目,则更要字斟句酌,仔细排查。

15.试题分析:“云意不知残照②

好,却将微雨送黄昏”从这个句子中的“云意不知”可以看出“诗人知道”“残阳好”。因此,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可以揣摩出来了,它表面是在埋怨,实则表达了对残阳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试卷第3页,总4页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人物的思想感情,一般是由景色的特点尤其是人物的心境、处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抓住景色特点是揣摩人物情感的方法之一。

揣摩人物的情感,一方面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诗歌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诗句,抓住这些抒情句,也能将诗人的思想感情揣摩出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共6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作于杜甫草堂。 16.“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句中“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2分) 17.本诗描绘的事初春景物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反映出诗人当时怎么样的心情?(4分)

【答案】 16.(2分)燕子衔泥筑巢(1分,答:“燕子于飞”不得分),鸳鸯在恬然静睡(1分)。 17.(4分)色彩明丽,充满生机,柔美和谐(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满2分为止,笼统和看到初春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喜悦之情(1分)。(答出“安适”、“喜悦”的意思即可)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来分析“燕子”和“鸳鸯”各在做什么即可。

17.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初春景物的特点,然后根据初春景物的特点来感知诗人内心的情感即可。

试卷第4页,总4页

《采桑子翻译赏析_作者晏殊》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第四篇

<采桑子>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晏殊。其全诗如下: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前言]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出自于北宋著名词人晏殊之手,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采桑子翻译赏析_作者晏殊。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翻译]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时光就那样,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赏析]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采桑子翻译赏析_作者晏殊。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起首二句把时光拟人化,暗含“多情自古伤离别”和“思君令人老”双重含义。“多情”二字,总摄全篇。
三、四两句写词人感时光易逝,怅亲爱分离,心中的烦恼无可化解,只好借酒浇愁,然而不久便又“泪滴春衫”,可见连酒也无法使自己暂时解脱。
下片先写不眠,次写惊梦。西风飒飒,桐叶萧萧,一股凉意直透人的心底。抬头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胧而又惨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风的威胁。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好梦频惊”四字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
“何处高楼雁一声”写室中人沉抑的情绪正凌乱交织之中,突然飞出一声高亢的哀鸣。这一声哀厉的长鸣,是如此突如其来,使众响为之沉寂,万类为之失色。这是孤雁的哀唳,响彻天际,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绪提升到一个顶峰了。这一声代表什么呢?是感觉秋已经更深吗?是预告离人终于不返吗?还是加剧室中人此时此地的孤独之感呢?不管怎样,它让人们想得很远、很沉,一种怅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综上,此词上片概述时光之无情,下片写春去秋来,触景生情,相思难禁。词中“长恨离亭”、“好梦频惊”等句,用意超脱高远,表现了一种明净澄彻而又富于概括意义的人生境界。

《筹笔驿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第五篇

<筹笔驿>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筹笔驿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译文]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鉴赏]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筹笔驿翻译赏析_作者李商隐。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隐诗好积故实。”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此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相关热词搜索:采桑子 晏殊 采桑子晏殊翻译

1、欧阳修采桑子诗意(共5篇)欧阳修的7首采桑子译文及赏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喧闹的笙歌散欧阳修采桑子诗意(2016-04-23)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采桑子晏殊诗歌鉴赏"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4629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