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2016-09-06 12:57:13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共5篇)现代散文精选一、入选理由: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现代散文诗歌精选》,希望能帮助到你。

现代散文精选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第一篇

一、入选理由:

梁启超“新文体”的典范,充沛酣畅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期盼,观点鲜明,论述深刻。

少年中国说(节选)

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年02月23——1929年01月1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为民族的振兴四处奔走。

二、入选理由:

一篇谈论时间问题的经典美文,寓意深邃,文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 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 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 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 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 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关于作者: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三、入选理由:朴实无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比喻和层进句式,共同演绎出火烧云上来、变化直至下去的整个过程。全文直接从色彩变化入题,通过对地面上人和动物的外观变化反衬出火烧云的颜色,进而突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变,自然引入对于火烧云形状的描写,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故事性的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态美。

火烧云(萧红)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爷爷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你老人家必要高寿,你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哪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代表作小说有《生死场》、《呼兰河传》,散文有《孤独的生活》、《火烧云》、《回忆鲁迅先生》。

四、入选理由:

《海上的日出》是巴金的散文名篇,描写景物的高超手法,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章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好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展现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

海上的日出 (巴金)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象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关于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代表作:中篇小说《灭亡》。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五、入选理由:

杨朔的优秀散文《香山红叶》,是一篇玲珑剔透、清新隽美的佳作,一直吸引着读者。这篇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作品。

香山红叶(杨朔)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自然乐意。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居然找到一位刘四大爷做向导。刘四大爷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向导,于今已经七十七岁,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

我们先邀刘四大爷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几盘野味,半杯麦酒,老人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就是高,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地势一高,气也清爽,人才爱来。春天人来踏青,夏天来消夏,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 刘四大爷说:“还不是正时候。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于是用完酒饭,我们请刘四大爷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好清静的去处啊。沿着石砌的山路的山路,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也不见汗。

刘四大爷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后面是一片荒山,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猪怎么吃也吃不完。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到算工账的时候,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槽。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就给了他。石槽太重,做活的扛到山里,就找不动了,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自已回家去找人帮着抬。谁知返回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这真是座活山啊。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这当儿刘四大爷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果然冒出股泉水,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刘四大爷又笑笑说:“这都是些乡村野话,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听着这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只是一路上山,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

我们上了半山亭,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茫茫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也妙,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象一盆清水。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我们都忘了看红叶。红叶就在高山坡上,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那颜色该有多浓。

我望着红叶,问:“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象枫叶?”

刘四大爷说:“本来不是枫叶嘛。这叫红树。”就指着路边的树,说:“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怪不得叫香山。”

刘四大爷也慢慢说:“真是香呢。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你的心过去是苦的,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象不快,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跟不上。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刘四大爷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睛雪”、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下山的时候,将近黄昏。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一翻身边带的报纸,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我们这一次秋游,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

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刘四大爷。

关于作者:杨朔(1913——1968)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 ,山东蓬莱县人。青年时期曾在东北哈尔滨学习外国文学,并从事翻译工作,研究古典文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开始写散文和小说。1939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的作家战地访问团到华北抗日革命根据地。1942年春,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这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随军转战。1949年转入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任文艺部长,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国后转到中国作协。1956年后,担任中国保怀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亚非人民理事会书记处中国书记(常驻开罗),中国亚非作家常没事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和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诗的意境,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精炼,有独特的风格,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散文代表作《荔枝蜜》、《泰山极顶》、《香山红叶》、《蓬莱仙境》、《茶花赋》、《铁骑兵》。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第二篇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 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

3、 体会诗歌抒情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2、通过现代诗歌的生命律动来体会中国现代诗歌的思维方式

三、相关链接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思想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

他青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

关于“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上海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包括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九位诗人。因九位诗人的作品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而得名,也有人以其发表诗歌作品的刊物而把他们称为“中国新诗派”。

袁可嘉在《九叶集·序》里这样说:“这九位作者忠诚于自己对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诚于各自心目中的诗艺,通过坚实的努力,为新诗艺术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在艺术上,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象征与联想,让幻想与现实相互渗透,把思想、情感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通过烘托、对比来取得总的效果,借以增强诗篇的厚度和密度,韧性和弹性。他们在古典诗词和新诗优

秀传统的熏陶下,吸收了西方后期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如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的某些表现手段,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他们认为诗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这个现实生活既包括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也包括生活在具体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大小波澜,范围是极为广阔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诗人不能满足于表面现象的描绘,而更要写出时代的精神和本质来,同时又要力求个人情感和人民情感的沟通„„他们的基调是正视现实生活,表现真情实感,强调艺术的独创精神与风格的新颖鲜明。”

他们的理论观念“新诗现代化”的核心主张是“新诗戏剧化”和“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这些观念指引下,九叶诗人写出了不少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刻画战争灾难后的社会现象、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表达个人心灵震颤和情感的诗篇。代表性作品有《风景》(辛笛)、《逻辑病者的春天》(陈敬容)、《滇缅公路》(杜运燮)、《复活的土地》(杭约赫)、《金黄的稻束》(郑敏)、《时间与旗》(唐祈)、《骚动的城》(唐湜)、《沉钟》(袁可嘉)、《赞美》(穆旦)等。

1918—1977),本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他自幼聪慧,小学二年级时,他的习作《不是这样的讲》被天津《妇女日报》选用。1929年,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随即开始创作诗歌,校刊《南开高中学生》经常刊登他的诗文,其中1935年发表的杂感《梦》,是他以“穆旦”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35年,穆旦考上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先后合并为长沙临时大学及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在那里,穆旦在诗歌表现方法方面开始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写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多数发表在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杂志上,成为当时大后方最受瞩目的青年诗人之一。1940年,穆旦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赴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工作一年多,回国后辗转于昆明、贵阳、沈阳等地工作。他的第一本诗集《探险队》于1945年由昆明文聚社出版。1947年,他在沈阳自印了《穆旦诗集(1939—1945)》,次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旗》。1948年,穆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学,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初,穆旦与夫人周与良一起回国,在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大量地翻译诗歌,至1958年他共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拜伦、济慈等人的诗集十余种。1958年,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判为“历史反革命”(1979年平反)。直到逝世前夕,穆旦仍在不懈地翻译和创作,翻译了《唐璜》《丘特切夫诗选》《欧根·奥涅金》等。

1917—1995),湖北天门人。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发表长诗《做棺材的人》《没有翅膀的人们》。抗战开始后,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年湖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大别山、桂林、香港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40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和经济系学习。1948年初被迫去香港。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化文艺工作,任《文艺报》编辑部主任等职。邹荻帆是抗战开始后出现的“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属于政治抒情诗系列,但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政治抒情诗更注重诗的艺术性。他的主要诗集有《在天门》(1937年)、《木厂》(1938年)、《尘土集》(1937年)、《雪与村庄》(1941年)、《青空与林》(1943年)和讽刺诗集《噩梦备忘录》(1948年)、《跨过》(1949年)等。

解放后,有《总攻击令》《走向北方》等五六本新的诗集出版。同时,他还有一些小说和译作。

1918—2007),福建晋江人。1930年入培元中学,在学校壁报《激流》上首次发表文章;1935年转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参与“地下救国会”。1938年11月,入延安鲁迅文学院文学系,次年10月前往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之后任文学系教员,讲授“作家与作品研究”课,受普希金和雨果作品的影响开始写诗。1942年因阅读惠特曼《草叶集》而受影响,写成成名诗作《肉搏》。1948年秋被调到平山东黄泥中央社会部培训班,1949年4月随中央进入北京。1951年起在中央文学研究所任教员,1955年冬到海军东海舰队的舟山基地和厦门基地的观通站、海岸炮阵地和炮艇上考察并写作。195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回声集》,同年秋至次年春跟随南海舰队从厦门到广东旅行,远至西沙群岛。1957年11月,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专写东海和黄海的诗集《涛声集》,不久去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挂职政治部宣传部长,在考察汉江、长江途中写成《雾中汉水》《川江号子》等诗。1958年1月出版诗集《回声续集》。同年被错划为“右派”,于年底回福州,在省文联当专业作家。1979年出版《司空图〈诗品〉今译》,次年起陆续出版诗集《祈求》《双虹》《生活的歌》《福建集》《醉石》《倾诉》等。

四、学法指导、

(一)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二)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要求:

⑴自主式的思考(即要求读出自己的感觉,品出自己的滋味,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⑵开放式的交流(即与同学、老师进行多向的交流探讨,)

⑶有条理的表达

五、课中探究

《天狗》、

1、问: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忱,郭沫若以饱蘸激情的如椽之笔,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中。那么,在这首诗中,“天狗”有什么样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内涵是什么?

2、 思考“我”是谁?

《井》

1、这首诗里的“井”有哪些形象特点和性格?

2、如何理解“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它在世间的命运遭遇?

3、试剖析“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的内涵?

4、“井”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⑶《春》

1、这首诗的两个诗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何理解这首诗里的青春主题?

⑷《无题》

这首诗为什么采用虚拟的情景?

⑸《川江号子》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川江号子”的?

六、拓展阅读 (一)谈诗和诗的灵感(郭沫若)

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之纯真的表现,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中弹出来的melody,生之颤动,灵的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论诗三札──致宗白华》)

《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八学校刚放好了年假的时候做的,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去看书,突然受到了诗兴的袭击,便出了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把“下驮”(日本的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又索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凤凰涅槃》那首长诗是在一天之中分成两个时期写出来的。上半天在学校的课堂里听讲的时候,突然有诗意袭来,便在抄本上东鳞西爪地写出了那诗的前半。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的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上用着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诗语的定型反复,是受着华格纳歌剧的影响,是在企图着诗歌的音乐化,但由精神病理学的立场上看来,那明白地是表现着一种神经性的发作,那种发作大约也就是所谓“灵感”(inspiration)吧?(《我的作诗的经过》)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朗诵后思考:

1、“年青的女郎”的形象应是怎样的?

2、诗人为什么用“年青的女郎”来比喻自己的祖国?

3、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雪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每一片叶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没双眼睛在渴望,没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

为这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低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朗读后,思考这首诗中“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3、关于蔡其矫20世纪50年代的诗

蔡其矫20世纪50年代初的作品,大都与海(海岛、渔村、军港)有关,是“献给保卫海疆的士兵、水手和渔夫的歌”。这期间,他的艺术道路上显然有过犹豫和矛盾。作为“革命”所培育的诗人,他自然会欣然应合20世纪50年代的颂歌潮流,也加入了对新生活的合唱。不过,因为个性和对艺术理解的差异,也明白在这方面,他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施展空间,后来,便不再把精力放在缩短与“工农大众”生活的距离上,而更重视创作主体在感知、体验和思考方面的能动性。对蔡其矫来说,这意味着以人道主义立场,关注人的心灵、情感的健全、美和纯洁。而这一切又与自然风物紧密相联:大自然不仅是思想情绪的“对应物”,在他眼里,而且造就了对人的理想生活的“万千暗示”。

南海上一棵相思树,

在春天的雨雾中沉沉入梦;

它梦见一株北国的石榴花,

在五月的庭院里寂寂开放。

它梦见那里的阳光分外明亮,

是因为它把雨雾留在南海上;

但它的梦永远静默无声,

为的是怕花早谢,怕树悲伤。

──《南海上一棵相思树》

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蔡其矫考虑较多的,还有如何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衔接的问题。有一些四行诗,如《福州》等,学习绝句的结构;而《中流》等作品,则运用律诗的方式。在《莺歌海月夜》里,尝试那种区分上、下片的词的方法。这种偏于形式的实验后来没有继续下去,原因在于“感到它对思想感情的束缚过甚”,他想更多“从精神上,从表现意境上去学习古典诗歌”;但精神、意境等等,却又容易成为难于捉摸的东西而流走。

1957年冬末,蔡其矫写了最受责难的《川江号子》《雾中汉水》。它们偏离“规范”之处是,在诗界几乎都沉迷于对“大跃进”的乐观歌唱时,蔡其矫于长江汉水,却听到了另一种属于“悲歌”的声音。

尽管诗中留有“光明的尾巴”(“那新时代诞生的巨鸟,/我心爱的钻探机,正在山上和江上/用深沉的歌声/回答你的呼吁”),并且在到了长江水利工地后,蔡其矫也尝试“改了洋腔唱土调”,写了模仿“大跃进民歌”的《水利建设山歌十首》,但也没有免除他受到一再批评的命运。这两首诗,连同《红豆》《南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第三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丰富含义及语言特点【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2.理解“井”的象征意义,学习其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精神品质

3.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简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小学我们学过一篇散文《井“,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井,井水很甜,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今天,我们也学习《井》,但它是状物抒情的哲理诗。

二、、作者简介

杜运夑(1918—2002),福建古田人。生于马来西亚的霹雳州,在那里念完小学和初中后回国,在福州英国教会创办的福州私立三一中学(现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就读,1937年毕业后考取浙江大学生物系,因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迁往贵州,故借读于厦门大学生物系,1939年又转学到西南联大(昆明)外语系就读,先后在昆明、湖南担任“美国志愿军大队”(即陈纳德的“飞虎队”)翻译一年,后又到印度比哈尔邦的“蓝伽训练中心”任少校翻译官两年多,1945年回西南联大毕业。同年,到重庆《大公报》任国际版编辑一年后,出国到新加坡南洋女中和华侨中学任教三年;随后在香港《大公报》任《文艺》副刊编辑兼《新晚报》电讯翻译一年,1951年10月回国在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工作,直至1986年退休。其间,1974年到临汾山西师范学院(现改为山西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师及系主任四年。

杜运燮在厦门大学生物系借读期间,因选读林庚教授的“新诗习作”课程,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历程──放弃理科学习而改为文科学习和诗的创作。他经沈从文先生介绍,在香港《大公报》发表诗作,最早发表的一首诗是《粗糙的夜》。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他于1940年参加西南联大最有影响的文艺社团──冬青文艺社。该社主要成员有林元、杜运燮、刘北汜、汪曾祺、查良铮(穆旦)等,聘请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为导师,出版专门刊登杂文的《冬青》壁报以及《街头诗页》等。1946年,他的《诗四十首》被巴金列入《文学丛刊》第8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部诗集。以后他又相继出版了《南言集》《晚稻集》《你是我爱的第一个》《杜运燮诗精选100首》《海城路上的求索──杜运燮诗文选》等诗集,散文集有《热带风光》等。

三、关于“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

中的诗艺”(袁可嘉《(九叶集)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参照《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四、挚情朗读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初读感受)

3、正字正音(扫清文字障碍)

jìngmî hãxiã piējiàn xǐdí chãngchâ qiánchãng

静默 和谐 瞥 洗涤 澄澈 虔诚

静默:沉默,不出声,非常严肃的样子。

和谐:配合适当,匀称。

瞥见:瞧一眼,一眼看见。

洗涤:用水,汽油等去掉污垢。

澄澈:清澈透明。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五、整体感知理清结构层次

全诗有七节,每节三行,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井完整和谐的特点。

第二部分:(2——3)写井的寂寞与孤独。

第三部分:(4——6)写井的内涵和操守。

第四部分:(7)概括井的丰富、可贵的品质

六、诗文赏析

1、诗的第一节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了“井”的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象征手法,将“井”人格化,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心灵。这里没有水浪的汹涌,只有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隐喻着诗人安静、和谐、美好的灵魂,不受世俗的滋扰。

2、第二节中“用你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入对话者以下是“我”(井)与“你们的对话”。这里的“你们”是指来井边汲水的人们。

4、第三节中用“只好”一词有什么效果?“温暖”一词被带入这一节是为了凸显什么?

5、“只好”用得非常得体,与 “井”的坚韧品质一致,。“温暖”与这节的“荒凉的寂寞”“孤独”构成对比,凸显了井的“永远澄澈的丰满的特性。

6、4、这一节用“我的表面”与“心灵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了什么?

7、明确:展示了“井”的“冷寂”与沉静。汲水的人只能汲取“表面”,不能深入她的内心。

8、5、第五节“黑暗的地层”“无边的宇宙”与开篇的“静默”有何关系?

9、这两句诗的内涵是什么?

10、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了“井”的“静默”品质的生命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他实际展示的是“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11、6、第六节采用对比手法(“垃圾”与“洗涤”)将“井”的品质加以深化,表明了“井”

怎样的品质?

12、明确:“默默地承受一切”是一种“静默”中的忍耐与“承受”。“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

13、7、诗的最后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这一节是全诗的总结与提升。“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准确概括了“井”的丰富而可贵的品质。

七、问题探究

1、这首诗里的“井“有哪些形象特点和性格?

诗中关于“井“的描绘是层层深入的:第一节是粗略的概括,以”草叶“天空”“浮云”为衬托,特点是“完整和谐”;接下来,以 “荒凉的寂寞”“孤独”反衬“澄澈的丰满”,以“冷寂的心灵”接通“黑暗的地层的”和“无边的宇宙”,并用“洗涤”保持自我;最后,“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完成了对“井”的素描和透视。

2、如何理解“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或它在世间的命运遭遇?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诗中设计了一个“我”与“你们”的对话情景,从侧面展现了“井”的遭际:“被摈弃于温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和“孤独”,被“淘汲”和“扰乱”,任“花叶腐烂”在“心灵深处”,因垃圾淤塞而“被遗弃”。总的说来,相对于外部的污浊环境,“井”是一个无私的给予者,而且是坚韧的,“默默承受”的。

3试剖析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连”的内涵?

这两句诗点明了“井”的生命内涵的源泉,“黑暗的地层”既指明了保持高洁的“井”所面对的险峻处境,又隐含着其生命内涵的强大支撑——生存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无边的宇宙”带有某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他实际展示的是“井”所向往的开阔的胸襟、高远的抱负。

4、“井”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

在此诗中“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这品格显然是某一类人才具有的。提示学生留意这首诗的写作年代(20世纪40年代),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这首诗无疑会起到一定的鼓舞人心的作用:鼓励大家众志成城、同仇敌忾,顽强的应对民族的苦难。

八、、中心主旨与艺术特色

1、中心主旨

这首诗以“井”喻人,写出了一种不事喧哗、甘于寂寞、默默承受的生命形态。与“天狗”里的狂飙突进式生命律动不同,这首诗的生命律动是内敛的,静默的,表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

2、艺术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例如第一节描绘“井”的世界,值得留意的是“几篇”“几多”“小小”等词,既映衬了“井”的安静,也与后面的“简单”形成呼应。犹如,“微雨来的时候 也苦笑几声“,把雨点敲打井面溅起水花的情形,展现得十分传神。

(2)这首诗的语调和节奏。全诗语调平静节奏舒缓,与井的静默品行相宜。这是一首形式比较自由的事,但严格的押了韵。作者采用的是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与第一节 “叶”“界 ”押韵,第二节“候”“忧”押韵,第三节“暖”“满,第四节“面”“烂“押韵

第五节“面“联”押韵,均属于抱韵;第一至四节的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已押韵,第七节“诚”“奋” “声”押韵,是为换韵;而第三节“独”与

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押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此外,这首诗多用双音节词和五个字的偏正词组,是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

九、拓展阅读

(一)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诗的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简要说明。 评点:第一节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的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2 评点:如果没有第二节的想象,前文的景就是呆板、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象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二)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时间

罗念生

有人说时间在光影里,但黑暗也不间断的推移;

有人说它随着动力转变但静止也象在运行;

有人说时间原住在声音里,但沉浸也想在拖延。

我忽然忘了时间,那不是一条线,

也不是一道图;那是一个浑圆的整体,

蜜蜜的充塞着天宇,这一点

是太初也是末日,更无从分辨

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别怨

生命的短促,这短促是永恒的一片。

A\、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在前四行否定了人们对时间的通常的理解,在后六行诠释了自己对时间的豁达、健康的观念。

B、诗歌讲求韵律,诗行与诗句标点不同,有的诗句含于行中,有的跨越两行;行尾用韵,音乐感强巧妙地借用了西方诗体的写法。

C\、诗歌讲究节奏、每行大约五个节奏,整齐和谐,易于上口,较好地借鉴了我国古代格律诗的相关特点。

这首诗的缺点是,哲理有余,诗化不足,没有对具体物象的吟咏,难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答案:D,D项对于本市的缺点分析有误,作者借对时间这个意象的吟咏,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第四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分行,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因此,

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

抗的渴望。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⑸《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安排: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谈谈你的感受。

(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一)《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 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 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义。

(二)《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

加的撕心裂肺!对比。想象。至柔至痴。不谐中的和谐。

(三)《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诗的意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了解掌握有关知识:什么是意象?意象的种类有哪些?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1、《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2、《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3、《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4、《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

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诗的语言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3、 可感性 4、 音乐性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㈡精读探究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2、主要的语言特点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诗的鉴赏》

教学内容安排:

阅读短文《诗的鉴赏》,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

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 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2、 表现手法:象征、白描、映衬

象征:群体象征、个体象征(风格)

3、 抒情方式:

⑴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情驭景)

借物抒情(象征、托物言志)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
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第五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一) 外部特征 分行,音乐性。

(二) 内在特征: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滋味,纯粹的情感,深刻的哲理,异常的美感。

二、生命的律动——现代诗歌魅力探密

(一) 反复诵读本单元各首诗歌

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但至今都还有其独特的魅力,独特的价值。要求静心诵读,进入诗歌的世界,体会诗歌的意韵,读出滋味。

要求先不看导读分析文字。

(二)品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三)结合导读分析文字,从语言(技法)、滋味、情感、哲理、美感等角度中,选择一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交流。

2、课文解读

⑴《天狗》

总体评价:这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歌之一,顺应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激情。

最突出的特点:高度张扬的自我意识、激荡不已的激情(狂飙突进)

主要技法:化用民间传说、极度夸张

知人论世:由于处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期,又恰逢“新文化运动”,语言总体显得粗糙,也比较直露,滋味不够隽永,美感无从谈起。

⑵《井》

总体评价:是一首比较成熟的现代诗。

最突出的特点:形象鲜明,涵义隽永,美感异常。

主要技法: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写作年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4年,抗战胜利前一年。

表层意义:描写“井”的形象——静默、清澈、简单、虔诚、寂寞

描写“井”的环境——草叶、小小的天空和浮云(和谐)

花叶的腐烂、垃圾(不和谐)

写“井”的对象——“你们”饥渴、汲取、扰乱、遗弃

深层意义:写井即写人,写“我”。

“我”是一个旁观者,独立于尘世,为他人(你们)的需要付出自己的帮助。

“我”遭受不公正的命运,对命运既不逃避,也不反抗,但内心却是孤独、渴望、无奈。

因此,这里的“井”象征着一种坚韧、高洁的品格,是某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有其鼓舞人心的作用: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顽强地应对民族的苦难。

⑶《春》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抒写青春的比较成熟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赋予意向以最异常的感觉,隐晦地表达青春的热情与困惑,焦虑与迷惘。 主要技法: 拟人、拟物、象征、意象的变形,句式的变形。

写作年代:1942。1940年从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到缅甸抗日战场担任翻译一年。 表层意义:春天,充满生命力,万物蓬勃滋长,生命的欲望赤裸展现,无比美丽。

深层意义:春带来生机,带来欢乐,也带来烦恼,甚至痛苦。这正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无比美

丽,充满生命的张力,生命的欲望被点燃,却又遭受压抑,因而更加强化了对禁锢和压抑的突破与反抗的渴望。

⑷《无题》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形式新颖的经典的现代诗歌。

最突出的特点:理想崇高,意象鲜明,形式特异,形象鲜明,语言简洁。

主要技法:设问、想象。

写作年代: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

表层意义:仆倒于雪地,化为万物的营养,迎来美丽的春天。

深层意义:直面苦难,毫不畏惧,相信为正义的事业、崇高的理想的牺牲的价值。

形式特色:最后五行特别有意思。四个词语独立成行,强调了牺牲之后迎来的美好的未来图景;结尾句既照应开头,又余味隽永。

⑸《川江号子》

总体评价:这是一首气势雄浑、情感悲壮的现代抒情诗。

最突出的特点:情感浓烈、炽热。

主要技法: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复沓与对仗。

写作年代:1958。大跃进。

表层意义:描写川江号子,川江船工。表现号子和船工给人带来的心灵的震动。

深层意义:主要从最后六行表现。一方面写船工,另一方面也表现自己的思考。这是理想与现实错位交织的一种深沉而悲凉的感慨。

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

诗的发现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情感,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教学内容安排:

1、 阅读讲解讨论《诗的发现》

2、 诵读本单元所有课文,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过程安排:

一、挚情的呼唤——感悟诗歌情感

1、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2、谈谈你的感受。

(1)《贺新郎》(毛泽东)表达对妻子的依依柔情,更表现了献身革命的激情。二者水乳交融,互为映衬。

(2)《也许》(闻一多)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刻骨的爱,以及失去女儿的无限的痛苦。

(3)《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表达思乡之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4)《秋歌》(瘂弦)表达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诗行透露出的情感,至诚至柔。

(5)《妈妈》(江非)表达了对妈妈的歌颂和热爱。

二、柔软的心——体会情感表达的方法(探究怎么写)

(一)《贺新郎》

1、化用古诗典故和诗意

2、对比与衬托(异常)

把儿女私情与革命激情相对比,又相映衬,突出了青年革命者的追求理想的高大形象,又表现了真实的儿女情长。

3、 以景衬情

凄清的秋天初晨之景,衬托别情离绪之沉重;此沉重又反衬出青年革命者离家投身革命、实现伟大抱负的可敬可佩。

4、 细节描写

“眼角”两句,写离愁别绪,是常理;“住”字又突出了异常,表现对方(妻子杨开慧)的深明大

义。

(二)《也许》

以痴想表达对早夭的女儿的爱意柔情,其中隐含的悲怆与无奈,比捶胸顿足更令人不忍卒读,更加的撕心裂肺!对比。想象。至柔至痴。不谐中的和谐。

(三)《一个小农家的暮》

1、细节描写。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日常细节画面,体现农村平民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2、口语化的语言。质朴无华滋味隽永。

3、声想结合,动静结合。

4、结尾异常。引民歌入诗,与前面的和谐宁静情调迥异,表现了对民生的关怀。

(四)《秋歌》

1、化用古意。前三节,意象的选择别有诗意,有古典的美。为后两节的抒情营造了古朴典雅的诗歌意境。

2、朦胧含蓄。文中的主体意象是“暖暖”。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对暖暖的深情与依恋,欣喜与呵护,但却对“暖暖”是谁颇费猜度。

(五)《妈妈》

1、对比写法。城市化与农村生活的对比。撼人心魄的是最后五行。前面都为这五行铺垫,它不止是反衬农村生活的艰苦,更是反衬生活在农村的妈妈的伟大,突出“我”对妈妈的赞美和思念。

2、欲扬先抑。对现代城市化的生活,妈妈也许都没见过,都不懂。但妈妈又勤劳,有爱,那一切其实都显得并不重要。

3、细节叙写。白描,毫无渲染,却令人感动。

第三单元《爱的心语》

诗的意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阅读《诗的意象》,了解掌握有关知识:什么是意象?意象的种类有哪些?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安排:反复诵读,品味意象,鉴赏妙处,破解奥妙

1、《蛇》

表达爱情的寂寞、苦闷,采用的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2、《预言》

表达对爱神光临的如梦如幻的激动,以及对爱神无语而去的失落。采用的主要意象是“你”——年轻的神。配合意象丰富多彩。年轻的神,从诗歌中看,是作者理想的爱的化身,她的光临令人激动不已,她的消失又令人无比怅然,恍然若失。

作者追求艺术的“镜花水月”,本诗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爱神光临,是一种感觉,作者的倾诉充满激情,是一种梦幻中的细致无比的诉说,这种细致接近于写实的仔细描摹;在恍然如真的甜蜜中,爱神的消逝竟然又如此的无情和决绝,恰如“镜花水月”,荡然无存,只留下“我”的孤独的咏叹和徘徊。

3、《窗》

写失去爱情之后的感触,表现一种纯情与无奈。与前一首相比,诗意更加的凝练,情感更加的深沉,给读者留下更多的咀嚼与悲慨。从意象选择看,作者选用的主意象是两扇“窗”,前后两部分的对比的描摹,把看似如轻烟一般,实则浓重难敌的失落、哀愁,表现得含蓄哀婉。从营造意象的手法上看,最重要的是意象对比。

4、《你的名字》

这是一首构思奇绝的爱情诗。奇在何处?

一奇:奇行至痴。从唤,到写,到画,到梦,到最后的刻,真是痴情人做痴情事!

二奇:奇想至痴。这是最大的亮点。名字刻于生命树,跟着树长大。

三奇:奇言至痴。最后一句。七个“轻”排列在一起,完全打破语言常规,甚至有些疯癫之象,却表达了不可穷尽的痴情!

从意象营造看,主意象是“你的名字”,作者不仅使之化无形为有形有声,甚至还赋予它以生命,不同寻常!

5、《神女峰》

最大的价值在于表达一种全新的爱情观。

神女峰,可以从传说当中去理解,是忠贞爱情的表现;但作者似乎从这里又品出了别样的意味——妇女的生命价值,是否只在这对男性的依赖上?

点睛之笔在最后两句。

还可以参考舒婷的另外两首爱情诗《致橡树》《双桅船》。

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

诗的语言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

一、阅读《诗的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诗歌语言与实用语言的区别,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目的不同。现实语言为实用,目的为“读解”;诗歌语言不为实用,目的在于“审美”。

1、 多义性 2、 跳跃性 3、 可感性 4、 音乐性

二、精读《河床》

㈠作者简介:

㈡精读探究

1、 请体会主意象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性格。

2、主要的语言特点

3、意象特点:丰富多彩

⑴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⑵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⑶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安排:略读本单元其他几首诗歌。

1、郑敏《金黄的稻束》

⑴写作时间:20世纪40年代。当时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读书。

⑵意象:

主意象:金黄的稻束。象征:母亲;历史;思想。

配合意象:疲倦的母亲;皱了的美丽的脸;满月、树巅、远山、暮色;小河。突出的意味:静穆;坚忍;深刻的美丽。

⑶意象特点:

跳跃:稻束——母亲——历史——思想(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叠加:金黄的稻束——母亲的疲劳——静穆的雕像(刻意的对比冲击)

⑷语言力度:

“皱了的美丽的脸”——奇特而真挚的感受,异常的组合异常的效果

“伟大的疲倦”——苦难、磨砺、忍受,而且挺住了,熬过了。不是体力不支,而是充分释放后的深沉和宁静。疲倦是必然的,伟大却从这平凡者抗拒苦难的过程中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的雕像。

2、李保田《地之子》

感情:对大地母亲的深情。

含义深刻的句子:“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

安泰的神话传说。

“住在天国”,意寓离开了大地,离开了母亲,失去了力量。而失去了力量,便也失去了生命。这就突出了诗人作为大地之子对大地母亲的爱,把感情推向极至。

3、牛汉《半棵树》

⑴主意象一:半棵树。

特点:令人惊诧的不只是半棵树的残损的身躯,而更是它依旧“挺立”“高”“伟岸”。

象征:这个意象颇为耐人寻味。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命运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残损的身躯却依然挺立,春天到来的时候,依然“长满青青的枝叶”,依然把日子过得生气蓬勃,毫不随便,毫不颓废。

⑵主意象二:雷电。

全诗就只有两个意象。雷电是作为树的对立物而出现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三次,一次比一次可怕。结合写作的时间,我们不难想象,雷电象征什么。那是恶对人性、天性的践踏和蹂躏,恍如邪恶之幽灵!

4、洛夫《边界遥望》

⑴作者简介: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生。20世纪40年代去台湾。著名诗人,人称“诗魔”。常有奇异突兀之句,含深刻之美、奇崛之美。

⑵重要的词句:乡愁 内伤 咯血 冷雾

⑶意象:杜鹃 白鹭 鹧鸪

传统意象,表达乡愁,更加深沉。意寓文化传承,一脉相传,难以分割。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

《诗的鉴赏》

教学内容安排:

阅读短文《诗的鉴赏》,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诗歌鉴赏的三个阶段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

1、步骤过程:

诵读——直觉,混沌(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

初解——表层意义、字面意义

深入——知人论世、技法应用与目的效果

咀嚼——深层寄寓(滋味、情感、哲理、美感)

2、表达模式参考:

⑴本诗描写(或叙述)……的景色(或人物、事情),表达了……的感情(或哲理)。

⑵本诗从……等几个方面塑造了……的形象,突出了他(她)的……性格特征(或情感),表达了……,寄托了……

三、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1、 修辞手法

⑴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对比、类比、反复、呼告、通感等。

⑵掌握修辞的一般表达作用。

⑶结合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修辞的具体作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现代散文诗歌精选》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祝福现代诗歌散文 思乡的现代诗歌散文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现代散文诗歌精选”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现代散文诗歌精选"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1885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