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016-09-21 11:13:30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共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小学学科网】xiaoxue xuekeedu com专项部分 古诗文(一)清 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欲:将要。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借问:请问。4、遥指:向...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湘教版【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专项部分 古诗文

(一)

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

1、欲:将要。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借问:请问。

4、遥指:向远方指。

【诗意】

清明的时候,又下起了纷纷的春雨。奔走旅行在外的人,心里更增添了一分愁苦,简直失魂落魄了。他向别人询问,附近哪家小酒馆可以歇歇脚,放牧的孩子伸手指了指远方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是我国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他所生活的晚唐,藩镇拥兵,宦官专权,民不聊生,《阿房宫赋》就是他二十三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杜牧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比,因而称他为“小杜”;他的诗作和李商隐齐名,他俩又被称为“小李杜”。杜牧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明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清明前两天是寒食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

xiaoxue.xuekeedu.com

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都有待读者去想象。

(二)

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注释】

1、懒困:疲倦困乏。

2、倚:靠着。

【诗意】

浩荡的江水从黄师塔前东流而去,我走在怡人的春光里,不觉有些困倦,就让我靠着这微风吧。眼前出现了一簇没有主人的桃花,瓣色各有深浅,你可以喜欢这深红的,也可以喜欢那浅红的。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成名。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赏析】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但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此诗虽题为寻花,实为遣愁散闷,因而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突出表现的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首先,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从塔前东流而去,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

xiaoxue.xuekeedu.com

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江水东”一句 ,在营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

然而诗人毕竟在寻春,风和日丽,春光怡人,不觉困倦,且倚微风,以寄雅怀。诗人以一“倚”字,就将自己与大好春光融合为一,达到寓情于景,以景寄情的完美境界。

下两句着力写桃花。在诗人笔下,桃花一簇,深浅放红,然主人已逝,唯有寂寞相随耳。若诗人不寻花至此,又有何人赏识?字里行间,流露出无人赏识的淡淡的哀愁。这与七绝句的总调子是合拍的。但此诗重点毕竟是写爱花,故也萦绕着喜的气氛。“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用了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表现诗人对花之美的欣悦,并以反问的语气作结,不仅饶有兴味,而且由己及人,这就扩大了审美的范围,强化了美感。如果说七绝句前四首是在分别描写恼花、怕春、报春、怜花而流露出悲愁的情怀的话,那么,此首(其五)却表达出爱花、赏花时的喜悦之情。如此由悲入喜的描写,造成了节奏的起伏变化,给人以新奇的美感。这种喜悦之情,并未戛然作结,而是自然而然地向后延伸;以致在下一首,达到了最高潮。如果缺少它,就缺少一个必要的情感过渡,而显得美中不足。

(三)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形容水波流动。

2、空濛:形容迷茫。

3、相宜:适宜。

4、相和:相互和谐。

【诗意】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适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21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诗人,同北宋的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

xiaoxue.xuekeedu.com

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是著名的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著名的画家,喜作古木怪石。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此外,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的。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四)

望 洞 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作者简介】

xiaoxue.xuekeedu.com【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思想,他写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辽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做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五)古诗百宝箱

题目:《小儿垂钓》 作者:唐 胡令能

原文: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诗意: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答话。

简析: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由此亦可想见小儿不拘形迹专注于钓鱼的情景。“草映身”,不仅是在为小儿画像,在结构上,也为下句的“路人借问”埋下伏笔。因为路人之所以向他打听,就因为看得见他。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至于他在“招手”之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 ,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因之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这首诗勾画小儿垂钓的神情动态活灵活现,富有生趣,堪称佳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选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为: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
四年级下册古诗

四年级下册课外古诗

四年级下册课外古诗

1.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文解释】

好雨知道下雨的 节气 ,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2.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 黄鹂 深树鸣。

春潮 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文解释】

我非常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 黄鹂 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 渡口 ,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文解释】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4.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文解释】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5.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 王孙 去,萋萋满别情。

【诗文解释】

原野上繁茂的野草,每年枯萎、繁盛一次。 野火烧不尽它,遇到春风吹拂它又生长起

来。 远处的芳草蔓延到古代留下的道路上,阳光照耀下的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边远的城市。又一次送朋友远去,心中充满象茂草一样的离别情意。

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

【诗文解释】

在晴日的 阳光照射 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7.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文解释】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8.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文解释】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 镜子中 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9.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 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 人少,才了蚕 桑 又插田。

【诗文解释】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 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 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10.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诗文解释】(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三)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诵读古诗,品味经典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汉阳区永安堂小学 王莹

【教学内容】

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众多描写西湖的经典诗篇之一,有人说:“此诗一出,人人传诵,从此名湖佳人相映成趣。”西子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苏轼的妙喻,这首诗让美丽的西湖和这位美女从此结缘,西湖又称“西子湖”。西湖之美如此传神,无论是“水光潋滟”的晴天,还是“山色空蒙”的雨天都美得恰到好处,这缘于西湖自然之景美不胜收,也是作者与西湖独有的缘分。

【设计理念】

根据四年级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开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重视读诗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首诗歌的教学要在诗境与文章外显的语境之间找到巧妙的融通点。通过“有方法”、“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学会读诗、品味诗歌语言,逐渐感悟出古诗描写的意境。教授此诗时,要读出西湖的美,首先要走入晴日、雨天丰姿不同而形神俱佳的西湖,教学中可以抓住西湖晴雨两幅图中的语境,可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好”、“奇”中挖掘西湖的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的美,将这两幅图铺展开来,从诗人信手拈来的比喻“淡妆浓抹”“总相宜”中寻找西湖和西子的共通之处,回文西湖晴雨图,读出西湖的自然出众,走入诗文中感受作者由触动心灵的感官之美,内化为理性赞美的诗境,通过想象感悟,从而感受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境,将西湖的美读得富有层次和厚度。由此,诗歌“语境”和“诗境”紧密融通,不知不觉中生成诗歌课堂和美之境。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图片及工具书等方法读懂诗句,感受诗中的美景,体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诗中的美景。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

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领导入

(一)谈话导入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同学们,你们知道杭州最美丽

的景点是哪吗?(生:西湖)

(2)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赞美它的名篇佳作,在这众多的

西湖诗篇中,有一首最为著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揭题,导入诗文

①谁来读一读诗题? 指名读,齐读。

②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诗题内容连在一起就是:诗人苏轼在西湖上一边喝酒,一边赏景。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小结:理解了诗题,大家再读诗题,感受会更丰富。(生齐读)这首

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呢?让我们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中理解诗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题的方法还可运用于理解诗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3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要是能读出一点古诗的韵味就更好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查一查课本后的生字表。

(二)检查反馈。

①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正音)

②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好吗?你们读古诗每一行的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师生合作读)现在咱们换一换,老师读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③和你们合作真愉快。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诗歌也要多读才行。读好古诗可以帮助我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品味古诗的意蕴。(板书: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3.古诗方法渗透

①同学们,要想读懂诗歌的意思,我们都有哪些常用的方法?(生:借助书中的注释,结合古诗插图,想象画面等……)

②同学们就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先自学古诗,再和同伴合作交流这首诗的意思。

③指导学生梳理诗意。

谁来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指名说)

出示:方,亦,欲,宜。这四个字不容易理解,所以老师把它们的注释写在这里了,大家把这些注释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生写完后)把这四个字的意思送到诗句中去,是不是诗句理解没那么难了?谁再来说说诗句的意思?(生答略)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古诗;总结自学诗意的学习方法;疏通诗意。]

过渡:同学们真会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大诗人苏轼去饱览西湖美景吧!

三、创设情境,品读感悟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①诗人用了一个什么字评价晴天的西湖?指名说 板书:好

②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描述西湖晴天的“好”呢?

生:水光潋滟

③你还能换一个词来形容水光波动的样子吗?

指名说(积累词语:波光粼粼 水波粼粼 波光闪闪 水光闪闪……)出示图片 ④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象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指名说: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都被阳光镶上了一道儿金边……

⑤想象“美读”

西湖是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阳春三月,莺飞草长。苏白两堤,桃柳夹岸。两边是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的青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青黛含翠。此时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甚至心醉神驰。看到这晴日的西湖美景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指名读:水光潋滟晴方好。(评价预设:如果你能把波光闪动的美,读得在强烈一点儿就好了,再来试一试;在你的朗诵声中老师感受到西湖波光粼粼的

美;浮光跃金的美就在你的朗读声中啊;你的朗读让老师感受水光潋滟的迷人……)

⑥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指导想象,激发情感,以境悟情,让学生感受西湖晴日的美,诵读出西湖的美。]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雨亦奇

正当诗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天气却发生了变化,诗人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

指名说(预设:雨天,西湖周围的山水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师:你理解了诗意(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诗)

①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评价西湖的雨景呢?指名说(板书:奇)谁来说说你对“奇”字的理解?

指名说(奇特,奇妙,神奇……)

②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描述西湖雨天的“奇”?

指名说:山色空濛 (理解“空濛”:水雾迷茫的样子。)

③雨天的西湖,诗人看到山是水雾迷茫的样子。他还会看到什么呢?

指名说:细雨之中的青山仿佛罩上了一层细雨编织的美丽轻纱……

师引导想象:雨天的西湖雨随风动,时急时缓;雾随雨变,时浓时淡;在雨幕的笼罩下,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湖面,雨雾缭绕,绿柳艳桃,若隐若现,似幻似真,神秘而奇妙……

④谁来吟诵一番西湖雨天的奇妙?

指名读(师点评预设:在你的读书声中老师仿佛看到了渐起的水雾,谁能让雾再浓一点?点评:你读出了西湖雨天迷雾浓云的美;你读出了西湖雨天云雾弥漫的美……)

⑤这一个奇字啊!让我们沉醉在雨天的西湖里。一起来赞一赞这奇妙的西湖雨景!

小组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⑥雨天的西湖那神秘而朦胧的美景,怎一个奇字了得啊!再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雨天的西湖吧!

齐读:山色空濛雨亦奇

⑦诗人观赏到西湖的晴雨两重天,西湖两样美。晴天的西湖:(男生读)雨天的西湖:(女生读)

师小结:不管是西湖的晴姿或是雨态都是美妙无比,令人神往所以诗人由感

而发写下这——出示PPT: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生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①西湖美景只应天上有,这仿佛仙境一般的美景,让诗人想到了一位貌若天仙的美女——西子。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西子是谁?

指名说:书中有注释。

②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后来这个传说还演化成一个成语——(生接:沉鱼落雁)

[设计意图:从“沉鱼”中让学生了解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为学生从西施的美丽程度中感知西湖的美做铺垫。]

师:诗人把西湖比成西施,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吗?(生答略)好在哪里? (预设:都天下第一美……)

[设计意图:通过把西湖比作西施这个比喻句,从西施的美中感受西湖的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西施化淡妆美吗?西施化浓妆呢?要是把西湖比成西施,那什么时候的景就像是化了淡妆?什么时候的景就像是浓抹呢?

[设计意图:找西施与西湖美的共性,深入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课件:

西施 淡妆 浓抹 总相宜

西湖 晴 雨 好、奇

板书:美

②有多少人没有去过西湖啊,但看到这一句,立刻就爱上了西湖。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浸入诗文,感受景美源自诗美。]

生答略

师小结: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指名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小结:虽然我们此时没有畅游于西湖,但我们却透过诗句通过想象感受了西湖的美,通过想象品味古诗意蕴。板书:想象

③如果,以后你去杭州旅游,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漫步在西湖边,你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四)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7单元教案

23古诗两首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淡妆浓抹、相宜、 青螺"等词语。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领略西湖的风光。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西湖美 景和你观看时的感受。

(课件播放西湖景观的录像)

二、理解诗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看看诗人是怎样用美好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对西湖风景的赞叹的。

(板书:诗题、作者及朝代)

题目较长,应该怎么读? (学生练习读诗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怎么理解的呢? (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晴转阴雨)

三、体会诗意

1.请两名学生分别读两首诗。

谈:你们准备怎样学习? (先从题目人子,然后理解诗句和诗意。要发挥想象,读出感情,最后熟读成诵)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好,大家先在小组讨论学习吧。

(学生分小组学习)

3.汇报学习情况。

诗的意思是:西湖,晴天时水波闪动,湖光正美好;下雨时,烟雨中迷茫的山色也奇异。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不管是淡雅的还是浓艳的装束,对她都很相宜。

四、读中想象

1.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页图片。教师述:晴天的西湖,湖水荡漾,波光邦邦,风光秀丽;雨天的西湖,烟雨笼一 空灵迷蒙,景色奇异,真是各有千秋,同样迷人。直到今天,人们还把西湖称做"西子湖"。 2.结合诗句、画面,把你想象中的西湖画一画吧!

五、体会意境及作者表达的感情

交流:诗人写西湖,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长时间欣赏整个西湖的美景,运用比喻,让读者充分想象西湖晴天、雨天不的美,表达诗人对西湖美喜 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六、指导朗读、背诵

七、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词

八、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 水光潋滟 好

比西子(喜爱、赞叹)

雨 山色空潆 奇

23 古诗两首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诗词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西湖,领略了西湖晴天雨天各有所妙的美景。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走。有谁知道洞庭湖?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位于湖南北部,岳阳市附近,方圆八百里,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教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 (陆月当空、风清月朗„„)

4.教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

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宁静和谐

5.洞庭湖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2.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说一说。

3.教学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多媒体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

学生交流:相:相互。和:和谐,协调。秋月:可以看出时吁吁的晚上。

诗句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口在起,显得非常和谐。 ( 2)磨:酬。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教师点拨: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康拉、模糊)

这句诗的意思是:湖上一丝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脏,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教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指导朗读c

①指名美读。

②配乐读。

③配乐齐诵。

6.教学第二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课件出示)

(1)学生齐读诗句。

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呼应了题目:望洞庭。山:这里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O

(3)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枚青螺。

(5)指导朗读这一句。

.诵读、会意。

( 1 )教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① 指名吟诵。

② 齐诵。

③ ③练习背诵。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游人很多C有机会一定要亲临观赏,饱览那秀丽的风光。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 两相和

潭面无风 镜未磨 宁静和谐(美)

洞庭 山

白银盘 青螺

24空城计

第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词,初读课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 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 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段兰国鼎立的时期吗?老师知道你们特别爱读书,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最崇拜的三国人物?

(学生自由发言:周瑜、张飞、曹操、诸葛亮„„)

2、.的确,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期。智慧、胆识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表现人物超常胆识、智慧的课文,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板书课题:空城计)

3、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练习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4.试一试,这些生词你能读准确吗? (学生轮读)

课件出示生词:魏国 诸葛亮 抵抗 兵卒 扫帚 吩咐 疑惑 撤退 丞相埋伏 心惊胆战 尘士飞扬 轻松自得 迷惑

二、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1.同桌每人→自然段轮读,互相检查二F朗读情况。

2.同学们能够把课文读通顺了。

下面,我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在不懂之处,做上记号。(学生自主阅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交流)

4.下面我们就请各小组汇报→下,你们读懂了什么?

汇报要点:

(1)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的叙述顺序。(起因一一经过一一结果一一揭秘)

(3)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疑惑、心惊胆战、尘土飞扬„„)

(4)对人物的初步评价。(诸葛亮遇事冷静,有胆有谋;司马豁谨慎等)

5.提出不懂的问题,在深人学习中解决。

6.小结:同学们读书非常认真,老师相信,这些问题在你们深入读书中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三、深入读书,讨论交流

1.出示阅读要求。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想到用计的?

(2) "空城计"具体是怎么回事?

(3)结果如何?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

2.围绕"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和重点语句,组内交流,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四、识记生字,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4空城计

诸葛亮

24 空城记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 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 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 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 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τ 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 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五)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

1、江南春(唐 杜牧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春日偶成》(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3、《池上》(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4、《小儿垂钓》(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小池》(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6、《凉州词》(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7、《别董大》(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池上》(白居易) 《江南春》(杜牧)8、《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

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小儿垂钓》(胡令能) 《春日偶成》(程颢)

《小池》(杨万里)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别董大》(高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一年级第一学期(6首)

《江南》(汉乐府) 《古朗月行》(李白) 《敕勒歌》(北朝民歌)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宿建德江》(孟浩然) 《一去二三里》(邵雍)

一年级第二学期(8首)

《咏鹅》(骆宾王) 《悯农•春种一粒粟》(李绅) 《悯农•锄禾》(李绅) 《江上渔者》(范仲淹) 《咏华山》(寇准) 《村居》(高鼎)

《鹿柴》(王维)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卢纶)

二年级第一学期(10首)

《长行歌》(汉乐府) 《静夜思》(李白) 《登鹳雀楼》(王之涣) 《青松》(陈毅)

《赠汪伦》(李白)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 《早发白帝城》(李白) 《赠花卿》(杜甫)

《题西林壁》(苏轼) 《夏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范成大)

二年级第二学期(10首)

《春夜喜雨》(杜甫) 《春晓》(孟浩然)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游子吟》(孟郊)

《咏柳》(贺知章)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独坐敬亭山》(李白) 《竹里馆》(王维)

《泊船瓜洲》(王安石) 《三衢道中》(曾几)

三年级第一学期(10首)

《山行》(杜牧)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枫桥夜泊》(张继) 《夜书所见》(叶绍翁) 《梅花》(王安石) 《竹石》(郑燮)

《出塞》(王昌龄)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 《八阵图》(杜甫) 《鸟鸣涧》(王维)

三年级第二学期(10首)

《望庐山瀑布》(李白) 《清明》(杜牧) 《明日歌》(钱鹤滩) 《望天门山》(李白) 《春日》(朱熹)

四年级第一学期(10首)

《峨眉山月歌》(李白) 《望洞庭》(刘禹锡) 《元日》(王安石) 《乐游原》(李商隐)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四年级第二学期(10首)

《池上》(白居易) 《小儿垂钓》(胡令能) 《小池》(杨万里)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五年级第一学期(10首)

《寻隐者不遇》(贾岛) 《题李凝幽居》(贾岛) 《所见》(袁枚) 《乌衣巷》(刘禹锡) 《题临安邸》(林升)

•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杜甫)

(僧志南) 《风》(李峤) 《江雪》(柳宗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韦应物) 《乡村四月》(翁卷) 《江南春》(杜牧) 《春日偶成》(程颢)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题秋江独钓图》(王士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浣溪沙•漠漠清寒上小楼》(秦观)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滁州西涧》(韦应物)《夏日田园杂兴 《江南逢李龟年》《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五年级第二学期(12首)

《游园不值》(叶绍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七律•长征》(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四渡赤水出奇兵》(肖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 《逢入京使》(岑参)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六年级第一学期(12首)

《大风歌》(刘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陆游) 《观书有感》(朱熹)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 《秋夕》(杜牧)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寒食》(韩翃)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狱中题壁》(谭嗣同)

六年级第二学期(12首)

《马诗•大漠沙如雪》(李贺)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夏日绝句》(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墨梅》(王冕) 《石灰吟》(于谦) 《蜂》(罗隐)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商山早行》(温庭筠)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画眉鸟》(欧阳修) 《燕子矶口占》(史可法) 注:加粗部分为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诵读内容。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相关热词搜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4115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