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2016-09-23 10:28: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共5篇)...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一)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

边塞诗专题教学设计

“边塞诗四首”是选修教材中的拓展阅读篇目,教材涉及的四位作者都是最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然而教材所选的作品并非都是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打算挑选课本中的《从军行》(其一)来重点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再次选择《塞下曲》来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是怎样运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接着我们给学生提供了14首精心挑选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边塞诗,希望通过批量的阅读,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对边塞诗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 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

播放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雄壮的乐曲、整齐的步划、威武的军姿、精良的装备,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风采,飒爽英姿多么让人羡慕、火热的军旅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有志之士愿意投笔从戎、戍守边关并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二、概念: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1、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2、了解边塞诗的特征

A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

[明确] 边塞诗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即为同为唐诗,但也有较大不同。盛唐时期,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但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多少悲壮,多少感伤。

B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明确]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边塞诗风格异彩纷呈,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慨,„„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一诗人,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在主题、风格上呈现

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不可陷入定势思维。

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5、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6、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四、表达的情感内容

1、边塞诗的主题

盛唐:体现国运兴衰,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2、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a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b表现战士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对将士英勇威猛的赞美。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c 表现连年征战的残酷,表达对战士及其家属的同情。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

d批评边将无能、腐败,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e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

f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g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h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 对比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主旨更突出,感受更深切,区别更鲜明。

2、衬托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 (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不分主次,共同表现某种思想和意境。)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两者主次分明。)

3.虚实结合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等效果。

4、用典:(常用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语言特点: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 磅礴、浪漫、瑰丽

七、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八、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从外部环境入手: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倾向;

从内部环境入手:通解文字,融会贯通,把握诗的意象、意境、结构、主旨。 仔细琢磨语言特色,是形象、生动、含蓄凝练,还是朴实清新、自然流畅,从而领会其深刻内涵,隽永的文笔,分析诗(词)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2、认真审读题干要求,看清楚要求表达的是哪一方面内容,然后回头再一次审读原诗(词),抓住要求表达的一方面集中分析,以达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要求。

知识储备:作家的写作背景、用典、文化习俗、风格、常用的表达技巧,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的归类:(答题时应用相关术语)

3、赏析边塞诗要注意:①了解时代背景;②体会思想感情;③感受艺术风格。

总结鉴赏流程:提出观点——内容分析(景物特点)——诗人情感(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附:推荐阅读的边塞诗目录

1.《从军行》(其三) 王昌龄

2.《从军行》 (其五) 王昌龄

3.《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李益

4.《夜上受降城闻笛》(入夜思归切 ) 李益

5.《从军北征》 李益

6.《凉州词》(其二) 王翰

7.《塞上听吹笛》 高适

8.《塞下曲》 李白

9.《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10.《凉州词》(其一) 王翰

11.《陇西行》 陈陶

12.《古从军行》 李颀

13.《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14.《燕歌行》 高适

七、精讲篇目:

赏析《从军行》(其一)

1.朗读诗歌,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预测:学生比较容易体会到这点,主要是由于末句的“无那金闺万里愁”。 因此再设置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问题分解:选择了怎样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点拨:抒发了怀乡思亲之情。

意象:秋天的黄昏、边塞高楼、戍边的战士、寒冷的海风、幽怨的笛声(静态);登楼(动态)

营造了孤寂旷远、冷落凄清的意境

3.分析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4.明确:

手法: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效果:营造了意境,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思乡之情,有画面感,有美感。 拓展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关山月》《行路难》《折杨柳》《梅花落》

赏析《塞下曲》

1.朗读诗歌,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2.思考:概括诗歌所运用的典故,说说诗歌是怎样运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3.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所用的四个典故分别为:马援誓死戍边的典故,班超老年祈还的典故,晋与姜戎合力败秦的典故,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惟愿”、“莫遣”“仍留”是正用,“何须”是反用。“一箭”是改用。共同表达了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拓展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李广的典故、燕然的典故、玉门关的典故、楼兰的典故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二)
边塞诗公开课 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教案

设计日期:2015年3月24日 设计人:单梅

一、知识回顾:诗歌按题材分类,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大家结合例句把这几大类写出来: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 咏物诗、闺怨诗等。

二、导入:

1、下面两首诗同属于哪类题材? [边塞诗]

2、说一说:

(1)你还学过哪些边塞诗?说出题目或名句。[附页]

(2)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指以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

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边塞诗这一题材进行系统的学习。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边塞诗,了解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边塞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归纳诗人常见的思想

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广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常见意象:

1、大家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刚才那两首诗是边塞诗的? [结合标题和注

释,找关键词和意象]

2、通过把握一些常见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诗歌的题材,从而把握诗歌

的情感,为我们答题提供便利,那么边塞诗的常见意象还有哪些呢?

[1、景观;2、器物;3、地点;4、人;5、乐器及曲子]

[意象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壮阔。]

3、小试身手:【参考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有关

边塞的意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在把握边塞诗常见意象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有哪些。

1

五、情感归纳:(小组讨论)

1、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5、厌恶连年战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归纳]

六、课堂练习:

1.悲风、寒水、战马、黄尘(1分,答对2个得1分);秋风凛冽、河水寒冷、黄沙飞舞的苦寒萧索、苍凉辽阔。(2分)

2.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爱国的思想感情。(2分)

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2分)

【解析】

1.对比两诗意象,都有风、水、马和黄沙。这些事物都是边塞所具有的东西,所以两诗都为边塞诗,在寒秋这特定的环境中,我们感受到了苍凉、萧索。

2.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表明征人的豪情。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战争的厌恶。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归纳,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巩固。

2 景——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八、课后作业:

边上闻笳① (其二)

杜牧

海②陆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游牧民族。

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诗中“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2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2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结合着注释,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如沙漠、小草、绿杨等,然后再找出描写景物的关键词,即修饰景物的词语,如“无尘”“新”“荣枯”等词,描绘出了边关虽无风尘,但塞外依然“荣枯”,“不见绿”表现了边关缺少春意的气息。

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及意境的基础删个,结合着注释,从景物描写渲染的气氛角度来体会烘托的作者情感。由第一题可知,边关塞外沙漠缺少春天的气息,渲染了塞外环境的萧索氛围,自然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凉之愁;“独” “离乡万里”直抒胸臆,抒写诗人的孤寂思乡之愁。

3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三)
边塞征战诗鉴赏教学设计 学案

《唐诗宋词选读》第二板块 边塞征战诗鉴赏

设计人:张月亮 复核:全组集备 授课时间: 序号:

板块导学:

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征战诗的方法。

P8杜甫《兵车行》 P16杨炯《从军行》P22高适《燕歌行》 P33李贺《雁门太守行》P90陆游《诉衷情》 P91张孝祥《水调歌头》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1、高适:(700—765) ,汉族,字达夫、仲武,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与岑

参并称“高岑”。“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2、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他

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

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3、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词

人,书法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

1、诗中有哪些是以前自己写错过的?请把诗句摘录下来,把易错字标清楚:

2、你喜欢那些句子?把它们写下来,好好朗读一下,并结合全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第一学时【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一、诵读诗歌《兵车行》,找出你最欣赏的句子,简要分析。

诵读点拨

(1)把握基调:这是一首歌行体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2)诵读指导: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一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鉴赏诗歌

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这首诗的章法,找出诗中的警策句,赏析名句,品味语言表达的特点。

明确:

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 一 。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

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

①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

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②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劳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③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探究活动

从《兵车行》看歌行体语言的音乐性

研究思路提示:

(1)从押韵上研究:《兵车行》共用八韵,四平四仄,互相调换。一押萧韵,二押真韵,三押纸韵,四押齐韵,五押问韵,六押质韵,七押皓韵,八押尤韵。转韵时,每逢第一句多半押韵。

(2)从声调上研究:摹声叠词和顶真手法。

(3)从句式上研究:开头三字句、七字句,音调铿锵,错落有致;第三段五字句,申诉转为愤恨。句式由短变长,表现语言急促。

二、朗诵诗歌《从军行》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第二学时

一、诵读高适《燕歌行》

高适在二十岁时曾到长安应试,终因家庭文化熏陶不足文学才能一般结果落败。后来到处游荡,也曾参军来到边塞,这样的经历对于诗人雄浑而厚的诗风的培育有极大的帮助。说高适大器晚成,还是因为他沾了安史之乱的光。他五十多岁不辞劳苦追上逃亡路上的玄宗,客观分析军事失利原因,很受玄宗赏识,先授侍御史,后迁谏议大夫。肃宗朝任御史大夫,代宗朝任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世称“高常侍”。

这首《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毕竟高适作品最有成就的就是边塞诗。当然《别董大》、《封丘作》也还是很感动人的。我们在读高适的《燕歌行》时,不妨先读曹丕的《燕歌行》以热身: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的这首《燕歌行》是中国第一首七言诗。虽然内容上写的还是游子思妇这一类汉乐府及汉末文人五言诗中就有的主题,但是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从五言走向七言(六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也还是有的,好像是东汉的梁鸿及南北朝的谢朓,待查),扩展了诗歌的容量。其次,三句一顿的节奏也算是诗歌偶句传统的创新(不知道词牌《浣溪沙》的格律是不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当然,它是一首文人乐府诗,我们还不能说句式整齐、句句押韵、一韵到底都很好很合理。从表达上,气韵连贯,情景交融,细腻委婉,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

那么,高适沿用乐府旧题,也来写《燕歌行》,他怎样来超越,怎样来创新。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内容上,他是用诗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思考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文体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新兴文体的诞生,往往都会受到“场用”的限制,比如说赋,它主要的功能在于铺排,在于炫耀。比如说词,最初也就是表现“小情”和“艳情”的,并不成灾道德理性。诗歌这样的东西,发展到了伟大的时代,

它一定会产生很多积极而深刻的变化。首先,内容上开放了,写个人心志的,可以;写集体生活的,可以的;写山水田园的,可以;写边塞风光的,也可以。所以,从作品内容来反观时代,亦可判断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高适重新让《燕歌行》回到旧体诗发展的主流,那就是偶句押韵,进一步巩固了歌行体诗作的形式。所以,我们可以说,高适就是题材与形式的双重开拓者。

这首诗是一首和诗,从小序可见诗人的一个朋友曾跟随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出塞打仗,战争先胜后败,但张守珪报喜不报忧,这位朋友就写了一首《燕歌行》,记述了这件事。古代的诗人不一定是专业诗人,农夫、走卒、和尚、妓女都有可能是诗人。我们现在社会分工更加精细,我们的意识中似乎有专门有人应该为我们提供精神产品,其实这是很荒谬的。反正看了朋友了诗,高适和诗以答。

全诗一共28句。从换韵上,我们可以看出内容的层次和语气的起伏。第一层四句横空而来,东北打仗了,敌人入侵,我军出发了,将士激动了。说“汉”即说“唐”,说汉武帝即说唐玄宗,这是阅读唐诗一条公式。“男儿本自重横行”,表现出出征将士的豪情与霸气,在这豪情与霸气的背后,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如果联系到后文写战争结果的诗句,我们的内心在激荡之余,还有一种沉重的悲伤。第二层四句,镜头由长安出师转到行军途中。从榆关出发时我们听到的是一场嘹亮的军号、军鼓甚至军歌声,抵达碣石时我们看到的是猎猎战旗。地点的变化说明离边塞越来越近,而边关军务吃紧的鸡毛信一封封送至军营,盼望大军急速救援。狼山,即狼居胥山,汉将霍去病曾在那里设坛祭天,以为汉家土地。“单于猎火照狼山”,即指敌军迫近边境,战事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第三层四句含两重对比,一是将胡骑与我军作比,突出熟悉地形地势的胡军纵意驰骋,而我军被动应战,二是将我军中将帅与士兵的命运作对比,突出军中阶级对立的尖锐现实。“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惊心动魄的死亡和惊心动魄的腐朽!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之理?第四层四句就自然写到,战士一个个倒下去,雄武之师因“轻敌”,而斗兵稀,而未解围,他们的命运就是身边的在秋风中颤抖的衰草啊。第五层四句笔锋陡转,从思情的角度上来写因战事不利而引发的凄惶和绝望。对于失去丈夫的思妇来说,他们肝肠欲断;对于被围困的征夫来说,此刻的回首异常的悲哀与失落。第六层四句接第四层,从时间延续的角度来写战斗的惨烈。“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有些突兀,与上下文的衔接均不自然,似乎是作者对出征的反思。最后四句在赞颂军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同时,也影射了军队同学的昏庸无能,致使战争失利。

高适是“感征戍之事”,但显然有他明确的立场。他直面军队腐败,热情歌颂不为功勋只为国家的战斗英雄,这样的爱憎,这样的直接,是会感动千载而下的无数的中国

二、诵读李贺《雁门太守行》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四)
《边塞诗欣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欣赏

——不教胡马度阴山

福鼎一中 李健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第二课——边塞军旅。唐宋诗词鉴赏这一选修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古典诗词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与形象,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得到思想教育,而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因此对这个专题的学习,就要让学生领略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魅力,要让学生欣赏雄奇壮丽的塞外风光、感受艰苦充实的军旅生活,更要让学生学习乐观豪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已在必修课中学习了几个诗歌单元,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就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部分诗歌,对古典诗词形成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互补,集思广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学生较少接触选修课的学习,对于所选科目有一定兴趣,但没有经验,缺乏技能与方法,所以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要授予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快乐,取得成效。对于边塞诗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对边塞诗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陶冶思想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

三、设计思想

1.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课选取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来展现军人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等诗句来唤起学生为国戍边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在鉴赏边塞诗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塑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2.学生学习往往有从积累到整合、从感受到鉴赏、从思考到领悟的过程,所以,先让学生接触更多边塞诗再形成边塞诗审美特征的概括,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喜欢这首边塞诗,而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在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再引导学生领悟边塞诗的丰富内涵。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3. 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个性化的阅读鉴赏,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喜欢哪一首边塞诗、为什么喜欢,可以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尽情地发挥,谈他们的感受、认识,而后课堂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互相切磋、互相补充、共同提高,获得对边塞诗审美特征的把握,对于“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等较为复杂的问题还可以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

4、课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工具,所以要“用教材教”,却又不拘泥于教材,只要能切实提高学生能力的诗文都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实际上就拓展了学习的范围,可以让学生从历朝优美的边塞诗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目标

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风貌,了解边塞诗的审美特征;增强文学素养,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成专题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自主学习,对自己喜欢的边塞诗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在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概括边塞诗的审美特征。

难点: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其个性化的解读可能五花八门,不可预知的东西较多,这是此课的难点;从许多具体的边塞诗的鉴赏中概括边塞诗的审美特征需要分析概括的能力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播放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雄壮的乐曲、整齐的步划、威武的军姿、精良的装备,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风采,飒爽英姿多么让人羡慕、火热的军旅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有志之士愿意投笔从戎、戍守边关并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2. 让学生谈“我最喜欢的一首边塞诗”,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言,与大家共享。

让学生谈自己喜爱的诗歌,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别的同学也可以就同一首诗补充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互相促进,老师也参与其中,共同学习,适时加以点拨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老师也准备一些经典的边塞诗,通过多媒体展示,增强课堂效果。

例如:《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 ”就是他们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诗中所写的将士,并无久战思归的厌战情绪,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毅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七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壮苍凉的,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青海长云暗雪山 ”,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 ,“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长云”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因而,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它们已融入了丰富的感受和情绪,色彩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为独立的形象了。“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 ,使诗歌

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

3.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边塞诗的审美特征: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 李 白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 下 曲》 卢 纶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征 人 怨 》 柳中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 军 行》 王昌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4.总结边塞诗的风格及魅力:

边塞诗词,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雄浑壮阔的边塞风光吸引着我们,艰苦热烈的军旅生活诱惑着我们,醉卧沙场的豪情壮志激励着我们,这也许就是边塞诗永恒的魅力!

5、课外拓展:

边塞诗中的独特风景

边塞诗的永恒魅力

不同时代的边塞诗各自的特点

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手法

边塞诗人的专门研究

老师提供一些探究学习的选题、方向,拓展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进一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形成更高级的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诗欣赏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

情壮志。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

黩武。

七、教学反思

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五)
2016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6 边塞战争诗》教案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边塞战争诗

教学目标:【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3、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情景交融的手法。浪漫主义诗风

教学难点:曲笔的运用、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如何鉴赏边塞诗。

一、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总结边塞诗的特点

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战争——厌恶

将 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一往无前

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友 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家 乡——思乡念亲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2、主旨:

①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②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③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④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⑤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⑥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3.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1.初唐诗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3.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4.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当然,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

四、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五、常用手法

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常用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七、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

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工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边塞战争诗教案 边塞战争诗鉴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边塞战争诗教学设计"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4718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