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诗情画意的意思

诗情画意的意思

2015-12-17 09:21:2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一《诗情画意的秋天》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诗情画意的意思》,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一
《诗情画意的秋天》

诗情画意的秋天

金秋季节,层林尽染,遍地似金,一切充满着浓浓的诗意。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袒露,冬那么内向。它玉露生寒,景色宜人。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秋天以它独特的声音,将我们带入一个交响乐团。树叶沙沙地清唱,花瓣甜蜜地走进梦乡。秋声奏响着悦耳的音乐走进这个花残叶落的季节。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夜里的秋天很是寂寞,一人独自幽唱,显得天高云淡。秋夜的寂静不由使人忧国思乡。

“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秋天总是忧心忡忡,那枯枝败叶的景象,无疑不是秋愁的感觉,难以入梦。

“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心里安静的心情,卧听着秋雨绵绵。安详的秋梦难以平静。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长萧萧雨。”秋天的雨,伴着桂花的香味一起飘散着。也许这正是秋雨的连绵。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草木尽凋,秋风落叶,金秋十月。大地被点缀的遍地似金。可能秋叶的任务就在于此吧。

“月光漫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秋天是单调而独一的。它的美丽回荡在这秋色宜人的季节。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 秋天诗境般的安详,画意中的绚丽。“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二
《语文的诗意》

语文的诗意

张建房

上篇 语文的诗意

在展开论述之前,我们先看一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方塘”到底是书中的世界,还是朱熹心中的世界?也许都是吧。天光云影徘徊其间,真是如诗如画。为什么心灵明净如镜?只因为有书籍给予精神的滋养。读书是和心灵、成长有关的事情,所以才充满了诗情画意。

其实,语文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其理由如次:

一、语文的诗意根源于语言(言语)的诗意。海德格尔说:语言(言语——海氏没有区别语言和言语,笔者注)是存在的家。所谓家就是人的规定,是人的所来之处和所归之处。关于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倒 正是家园,才展开了人们的视野、并引导着他对在视野中涌现之物的道说:我们凭藉那幽幽屋宇和深深庭院,了望深邃的碧落、广阔的大地,凭藉窗下花丛、墙头衰 草倾听潇潇春雨、习习秋风,凭藉桑榆夕照、棂间星光领会时辰流逝、季节轮回,凭藉瓜棚闲谈、炉边夜话承受村落的历史和民族的宿命──离开了家,不仅我们的 身体无所安顿,我们的视野也将无所凭藉,我们将不仅无法领会家,而且将无法理解世界。”(刘宗迪《海德格尔哲学的话语和修辞策略》,引自《哲学在线》网 站)语文作为言语教育的承载者,不仅要教给学生听、说、读、写诸种技能,更要给学生营造精神的家园。家园,多么亲切,多么温馨。在家中,我们享受亲情,享 受爱,享受自由,享受快乐;在家中,我们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在家中,我们还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人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困境)寄予 深厚的同情——而这种同情心也是家园所给。所以,语文对学生充满了关怀,特别是有一种终极关怀。

二、 语文教育是言语教育,它向学生展现了一个文化的世界、美的世界和诗的世界。我们以往的教育醉心于语言,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成各种抽象的语言知识。血肉 不见了,美和诗被阉割了。这种愚蠢的教育用买椟还珠描述,再恰当不过了。语文教育应该把孩子的目光引向言语世界,要让孩子在古今中外经典言语作品组成的大 海里遨游。要让孩子跟孔子对话,跟鲁迅交流,跟雨果一同忧患,跟普希金一同歌哭,„„语文就是要让孩子在这种精神历险中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读,学会写, 学会思,学会悟。

不 言而喻,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语文应该把阅读对象看作有生命的机体,与人是异质同构关系,语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观照自己的生命运动,并在这种 观照中提升自己的包括言语技能在内的整个的生命质量。关于阅读,日本学者池田大作这样说:“阅读能发现人生的花絮、河川、道路、旅程。有星辰,有光,有高 兴,有愤怒,有辽阔的感情大海,有理智的船只,有无边无际诗样的风,有梦想,有戏剧,别有天地。”假如语文能引导孩子学会诗意的阅读,还用担心教学效率底 下吗?还用担心语文遭学生厌弃吗?

而 写作作为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达,则是主体对自己生命运动的自我观照,自我审视。换句话说,它向学生展现的是主体的自我世界。言语教育是读写一体的教育,它引 导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它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展示自己读书的成果。每个心智健全的人都有一种表现欲、表达欲。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孩子实现他

们正当的表现欲和表 达欲,特别是要让他们学会做真人,写真话,而不是写假话,写大话,写空话。

三、 语文诉诸人的体验。以往人们误以为语文诉诸人的认识。在认识论控制下,语文课堂一片苦闷,已无需赘述。其实,人们有两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认识和体验,科 学运用认识,人文运用体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它是用体验把握世界的。体验之为物至微至妙,它标志着人的心灵的丰富和灵动,是人的心灵的高级智慧。它既指 人们用心灵感受、体会、领悟世界的过程,也指这种把握方式产生的结果。在体验这种心灵智慧中,感情是最活跃的因素。正是感情赋予体验以诗意。请看下面一段 话:“一个小学生说,他听老师读《丑小鸭》这篇课文的时候,眼泪禁不住直往外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让他留下了同情的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让他流下了 激动的泪。我顿时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力量。它让孩子们从小懂得了悲悯与关怀,懂得了爱,懂得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这是孩子们从形象中、从故事中感 悟到的,丑小鸭并没有指指点点说什么。丑小鸭与前面提到的公鸡、乌鸦、孔雀相比,它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情味。孩子们从它身上获得的是真善美的启迪。这便是 情的感染力。”(顾建荣《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讲稿] 》来源: 吴江行知网之行知论坛)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对体验的最好注解,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中所说的“感悟”就是体验。但假如老师用分析的方法教这篇课文,大概孩子们又要苦闷了。

四、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语文是通过言语教育来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的。语文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装盛 知识的容器;而且知识也不是过去人们理解的那种抽象的知识、死的知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生命的。一个词为孩子打开通向外部世界的一 扇窗,一个句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门,一篇文章,则为他们打开一个通道。每扇窗、每扇门、每个通道里都别有洞天。语文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听、说、读、写、思、 悟的言语经历,在言语经历中,学生把言语作品内化到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去。语文不单单给予学生实用的知识,它要给孩子一个世界。俗话说,人心之不同,各如其 面。语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言语实践,使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积累、独特的珍藏,从而拥有独特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使学生拥有优雅 的言谈、生动的文笔和优美的个性。

五、 语文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审美教育。人诚然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但人还是一个感性的动物。科学发展了人的理性、逻辑性,但也形成了人的机械性,损害了人的灵 性。而语文却以它的审美特质呵护着人的感性。一提感性,人们往往会误解为感性认识,并把它误解为认识的低级阶段。诚然在科学里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但 在语文里,感性本身就包含着理性,有人称之为直觉理性。也就是说语文是靠感性把握世界的。为了表述方便,我把它称为审美感性。审美感性使人生动、丰富、深 刻,不仅如此,在拥有审美感性的人的眼里,世界、生活也不是单纯的物,而也像人一样富有灵性。审美感性不仅使人与人之间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而且能够使人 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即是。所以从本质上讲人是审美的动物。

黑 格尔说,人只有在审美中才是自由的。而且,人只有在审美中才能获得真正自由、全面的发展;没有审美感性和审美生活的人,就只能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 ”。语文坚守着人的感性,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帮助人们杀开一条血路,让人自由、自主、聪明而有意义地生活,让人美丽地生活,诗意地生活。

六、 教师的个性化教育赋予语文以诗意。现实的情况却是,语文老师极少有个性化的教育。一本教参包打天下是最普遍的事。语文从本性上是把孩子当作生命来对待的, 它同时也把教材当作生命来对待,它就没有理由把教师当作教参的复制件来对待,——它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看作是有生命、有个性的。教材的生命是处于沉睡状态中 的,所以教师的意义就显得分外重要了,他必须以自己的学养和全部的生命资源,去激活教材。试想,在语文课堂上,三个生命之间的交流、碰撞是一件多么有趣、 多么富有诗意的事情!我们还是看看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蔡芸芝先生的一段文字:“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 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 蔡 老师是一位真正懂得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的老师,她以自己个性化的朗读——“用歌唱的音调”教学生读诗。在这种教读中,她引导学生打开所有的生命感官,去感 受诗歌,体验诗歌,创造并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歌。所以学生才会那样的如痴如醉,才会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才会“接近 文学和爱好文学”,甚至像魏巍一样受老师影响成为一位作家。

总 之,语文是关爱生命的。它不仅把孩子的听、说、读、写、思、悟看作是能力、技能,它还把它们视为生命的运动形式。不仅如此,它还努力引导孩子“诗意地栖居 ”。它不仅是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它还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它不仅关怀孩子的整个心灵,它还关怀教育者老师。语文因关爱生命而美丽,它更因这种关爱而使自己具 有了恒久的生命。

下篇 是谁破坏了语文的诗意

我 们在上篇文章里论述了语文的诗意,但那只是语文的理想状态。而语文的现实状态却是效率低下,遭人讨厌,诗意不再。虽然实行新课标一年多了,但是新瓶子装旧 酒,“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如果说有什么新变化的话,那就是很多老师更加找不着北了。课堂仍然是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照本宣科,没有激 情,没有生气,没有个性,甚至没有起码的师生交流,教室里是一群苦闷的灵魂。那么,是谁破坏了语文的诗意呢?

一、 社会历史原因。这要从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泛滥说起。西方伟大的启蒙主义运动推翻了神的统治,把人从神的奴役下解放了出来,科学和理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科学技术推动着工业、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这种发展中科学技术自身也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人们转而拜倒在科学技术的脚下,科学成为新的宗 教:科学理性终于沦为统治人、压制人的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的发展导致了主体的客体化、物化,并最终扼杀了文化的创造性、丰富性,使 文化成了一种工业文化、单面文化。在工具理性看来,现代社会就是一架大的机器,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都是机器上的零件,世界变成了工具,变成了手段。

语言不 再是存在的家,而被精确化、概念化,成为单向度思维的工具。人不复是有生命、有个性的存在,而成为机器的附庸、社会的“螺丝钉”,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在 西方思想文化界批判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时候,中国才开始科学启蒙,那就是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第一面旗子就是科学。在“五四”以来 近百年的时间里,科学可以说一直是我们的宗教(马克思主义过去被神圣化即根源于此)。近代以来的落后和民族屈辱,更强化了我们对科学的信仰。工具理性在我 们这个科学不发达的国家盛行,也就不足为怪。加之中国有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和极“左”思想的遗留,封建思想和极“左”思想都是轻视人的,把人当作政治工具。 试想,整个社会都轻视人,语文不可能单独站出来重视人。语文因人而有诗意,人异化了,语文的诗意何在?

现代媒体和快餐文化,作为工具理性的最合理的表达,它们疯狂消解语言(言语)的个性,蚕食语言(言语)的诗性精神,从大语文的角度看,其对语文的诗意的破坏,也是不容低估的。

二、 教育方面的原因。现代教育是工具理性统治下的实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把人培养成对社会直接有用的人——有人称之为经济人,即各种 技术工人、会计、工程师等。为培养经济人,教育被变成了“教学机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追求统一性和标准化,力求生产出职能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标准件,教 育成了“知识工业”。教育失去了教化功能,它擅长的是复制、克隆“人才”这种特殊产品。教育的生动性、丰富性和人性荡然无存。

应 试教育则把教育的工具理性特征发挥到极至。整个教育被变成一架机器,学生、老师和各种教育资源都是这架机器上的零件和螺丝钉,而考试则是它的灵魂,一切唯 考试的马首是瞻。所以,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应运而生。应试教育不仅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而且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闲暇时间。它以牺牲学生的自由、全面发 展(也包括教师的发展)来满足它对分数和升学率的渴望和追求。它以自己无可争辩的权威,把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学生塑造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谋生的工 具。

三、语文自身的原因。我国的语文教育就是工具理性统治下的应试教育这根藤上结的一颗苦瓜。

首 先“工具性”理念破坏了语文的诗意。可以说“工具性”已经变成百年中国语文教育顽强的“情结”,在新课标中它仍然占据半壁江山。有识之士早就发现“工具性 ”的问题:它诱导语文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忽视了语文的生命和灵魂,步入文字游戏的死胡同,造成语文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严重流失。

最早提出“工具性”的是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他的“工具性”起先是针对封建教育的。“是对‘读圣贤书、做圣贤文、说圣贤话’的封建传统语文教育的革命。它主张语文教育‘为人生、为生活、为交际’服务。”(韩军《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思潮简论》) 因而它曾经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但是叶先生的理论有一个严重的弱点,那就是它后来又借鉴了斯大林“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观点。也就是说叶先生把 自己的“工具性”理论建立在了“语言是工具”这样的逻辑前提之下。我们知道语言学在西方一百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语言是工具”已没有市场,尼采和马 尔库塞等大师对它更是大加挞伐。尼采认为,语言的日益概念化、逻辑化,使语言成为逻辑操作的工具,语言与生命冲动、情绪冲动、需要、感觉日趋隔膜,造成“ 语言的衰落”。马尔库塞认为,语言的工具化正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泛滥的结果。对于语言学上的这种惊

人的成就,叶圣陶先生是隔膜的,我们近百年的语文教育 也基本是隔膜的。可以说正是语言的工具化破坏了语言的诗意,并从语言的角度破坏了语文的诗意。

正像科学在启蒙主义运动中推翻神权,成为新的宗教一样,“工具性”在扫荡了封建教育之后,也成了语文教育的宗教。

其 次,知能关系模式破坏了语文的诗意。我们的语文教育曾经是知识本位的,它把学生看作是装盛知识的容器。后来发现不妥,又改为能力本位,并且迷信知识可以转 化成能力。在科学中,比如在数学里,知识可以转化成能力。但是在语文中却不能,因为语文能力是情感化、个性化的,人是靠整个生命去感受语文、体验语文,并 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丰富自己的语文世界的。知识本位也好,能力本位也好,都犯了张冠李戴的毛病,把科学思维移植到语文教育中来了。

而 且,我们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不是真正的语文知识,它们是用科学主义的方法从文本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在这里我们 又看到了工具理性的影子。它们被从生动、鲜活的语境中剥离出来,知识的意义生命没有了。拿没有生命的知识,去教活蹦乱跳的学生,不仅是没有诗意的,更是没 有效果的。

再 次,分析主义破坏了语文的诗意。分析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它的意义和价值无需赘述。但分析不可以滥用。作为科学的对象,作为机器,都是可以分析的。但 是,作为人,作为言语作品,却是不可以分析的。因为人和言语是有生命的,分析之后就不是人和言语了。一位俄国作家说过这样的意思,他说假如把人的心、肝、 肺从人体上分割下来,然后告诉别人说,这是人的心、肝、肺,他说不对,它们不过是狗食!马尔库塞说:“语 言是与特定语境联系在一起的,但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它是人的心灵和精神的表达。”他又说:“人的语言和关于人的概念的具体性就在于它的模糊性,是不可能通 过分析而被孤立化为一些各自独立的终极性的原子的。说人不可还原为一些孤立的原子,因而他的语言和关于他的概念也是不可被分析而还原。”(张康之《马尔库 塞对语言哲学的批判》,引自《史海飘零》网站)从根源上说,语文中的分析主义,仍然是工具理性泛滥的表现。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幽默地指出:“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发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问题分解成尽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们非常擅长此技,以致我们竟时常忘记把这些细部重新装到一起。”(转引自汤书昆《表意学原理》第9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分析主义就像一个机械师把机器拆成无数的螺栓和螺母,然后他指着这一堆零碎告诉我们:这就是机器。分析主义最大的危害是使语文失去了生气、生命,它把这种散发着僵尸气味的零碎强加给学生,我不知道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里,到底能学到什么?

最后,教师的激情、个性缺失破坏了语文的诗意。语 文教育应该是最富有个性,最富有激情,最富有美感并且最接近教育艺术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最有品位、最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却不料几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教 师。当然这笔帐不能全记在教师身上,因为教师也是工具理性控制下的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他们已经习惯于科学主义的思维方式,已经不会用语文的方 式运思。本来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需要和成长,他们应该本着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性内容,以自己独具个性的解读激活教材,使语文 教学放射出人性的光辉。但事实上,很多语文课堂都缺乏最起码的师生间的交流,特别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许多教师在这种重复无聊的工作里,日复一日,年复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三
《诗情画意》

诗 情 画 意

------谈古诗词的欣赏教学

段羽亮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在阅读、欣赏上下功夫。特别是一些写景诗词的欣赏。体会诗情画意,深挖作者情感体验,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互相印证,产生碰撞,射出火花,达到共鸣。在古诗词的欣赏教学中,依照“读诗——识人——明境——会意——升华“的方式开展,这有利于学生体会古诗的诗情画意,迅速理解、领会诗意,提高古诗欣赏水品。

一、读诗

学习欣赏古诗,务必要认真读诗,通过初读、复读,再读,一直到背诵。出声读,默读,闭眼诵读,不同层次的阅读。在阅读中读出节奏,感悟诗文语言,体味诗意,最好达到诵读。通过诵读进入作者的情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读进入诗境,领会诗意,欣赏诗的美感,享受欣赏古诗词的快乐,体验阅读古诗词的幸福。

二、识人

欣赏古诗,一定要了解作者,特别是写作背景,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上网,还可以查专著。总之,要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不同方式,在查找、探索、发现中分析、整理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把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师生互动,相互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查阅习惯,

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可帮助学生准确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有关诗词信息转为主动地获取、收集整理作者相关背景信息。为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了准备,为欣赏古诗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欣赏古诗的技巧,学会快捷、准确的理解领会诗意。

三、明境

古诗欣赏教学中,学生在初步阅读古诗的基础上,把握诗文描绘的情境,深挖诗文的意境。特别是一些写景诗,比如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确其情境、意境,就能有效的理解诗词的主旨,抓住“诗眼”。教学中,把明确情境交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通过学习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相互交流,分享集体智慧。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孤帆远影碧空尺,惟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轼笔下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意境,正是作者的诗文焦点。准确理解,弄明白情境、景象、意境,有利于准确理解欣赏诗文含义。促使学生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诗句之中,准确体会古诗词带给人的美感,并使这些美感在学生的心灵中酝酿,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得到提升。

四、会意 欣赏古诗文,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领会理解作者要表现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与作者思想境界和谐统一。会意显得很有必要,会意时读者一定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和意图,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内模仿”。会意是欣赏古诗的较高境界,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思想、情感和意境,可使欣赏古诗的人得到美的享受,思想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自觉、主动地去创造、享受诗的艺术境界。在欣赏李白《行路难》这首古诗,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写作《行路难》背景,阅读体会诗文意境,就能与李白产生共鸣,达到会其意,通其神。

五、升华

古诗欣赏的最高境界是,会其意,通其神,读者与作者思想碰撞,发生共鸣,走进诗文,享受诗义的美感,享受艺术的滋润,体验生活的真谛,这就是升华。古诗欣赏最高境界就是要达到物我两忘,情境合一,诗情画意,如沐春风,使读者的人生得到启迪,品德得到升华。在古诗的欣赏中,升华是古诗欣赏最高境界,也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只要师生互动,不懈努力,深入挖掘。一定会欣赏到古诗的最高境界,达到审美最高体验。

以上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个人体会,五个环节依次提升,又互相渗透,相互作用,逐一落实,将会体验到古诗词欣赏的美妙境界。

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

段羽亮

2014年8月定稿

注:此文是作者参加西安市2013年小课题研究的结题论文

作者信息:

姓 名:段羽亮;

通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中心东街34号 周至县教育局教研室 邮 编:710400

电 话:

邮 箱:

13772136808 853263594@qq.com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四
《人教版美术《诗情画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0《诗情画意》教案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给古诗配画的方法,并能为自已熟悉喜欢的古诗或古诗中某一句配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灵活多样的手法和构图,色彩的知识来表现诗句,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感受诗的画面,品味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学过的构图知识,色彩知识,给熟悉并喜欢的古诗或古诗的某一句配画。

三、教具准备:学生的诗配画作业、示范作品、有关参考资料。

四、学具准备:纸、笔、颜色。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师:大家喜欢诗吗?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肚里有多少首诗呢?能吟诵一首吗?

生:背诵古诗........

师:同学闭上眼睛,哪位同学再深情的吟诵一遍大家耳熟能详的《咏鹅》,并问学生: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仿佛看见一只只雪白的鹅唱着动听的歌............

师:通过想像,把诗歌从无声的文字,变成鲜活的形象,学生初次感受诗中有画。

2.赏画品诗,发现方法。

师:指导学生欣赏《咏鹅图》,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诗情画意。并板书课题。

师: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又该怎么配呢?

我告诉你们们,答案就在书中,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 (孩子们认真的读诗,看画,交流、讨论。)让学生发现给诗配画的一些方法:突出重点,恰当构图,合理想像。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思考,感悟,得出结论。

作画布骤:

(1)、理解古诗的诗意、诗境。

(2)、构思:思考想象怎样用绘画的形体、空间、线条、色彩、构图的语言表现古诗的诗境。

(3)、构图:将想象的画面安排到纸上,画出草图。

(4)、制作:描绘、着色、完成。

3.选诗配画,多样创作

师:在掌握方法之后,大家想给自己喜欢的诗配一幅美丽的画吗? 生:

师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并熟悉的诗,在反复读,领会的基础上,进

行构思,描绘、着色。在悠扬典雅的古筝曲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创作。

4.多维评价、个性表达

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大胆地在黑板上展出,并让大家猜一猜,每幅作品表现的是哪一首诗,再请看的同学谈谈对画的感觉,再让作者说说自己画得精彩或得意之处。没有上台展示的同学,我鼓励他们下课可以互相评价,互相猜猜别人的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诗歌,让他们学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渴望被赏识,我努力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给予鼓舞和评价:“你的画别有特色”、“你的画太有震撼力了”等,我相信这些激励性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5.拓展欣赏,诗意延伸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让孩子们在《静夜思》的优美歌声中结束本次的诗情画意之旅。今天你们表现的都很棒!作业也很漂亮!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学习,品读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神韵和魅力,把祖国的古诗文化发扬光大。课后作业,我安排了两部分:一是给学过的课文配画;二是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配画。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任选一题。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五
《诗情画意PPT课件》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六
《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美四季的诗句数不胜数,然而,现实社会的我们,由于缺少了一些诗意,使生活好似有了残缺。因此,我希望,人们能够留点诗意给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完美。“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盈盈,春天的诗情画意绝对够多。平日里,漫步于湖边,我们口中表述的言语,但是如果能够改成“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些优美的诗句,那将是多么的完美无瑕。不知为何,生活中的诗意都飞到哪儿去了?文人墨客的诗句如果能随时运用于生活之中,那么,我们的生活便会充满诗情画意。所以,我希望,留点诗意给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完美并富有诗意。“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天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唯有烈日炎炎、艳阳高照感受,而在古代诗人眼中,却别有一番风味。正因为生活缺少了诗意,缺少了“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内心如汤煮,王孙公子把扇摇。”这些诗中的美,诗意的美,使我们的生活也不再完美。所以,我希望,留点诗意给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完美而富有诗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美。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果实累累,麦子飘香,而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红瑟瑟半江红”是种残缺的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种夜晚的美。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诗意,将会变得残缺。这种残缺不是美,而是一种万般无奈的遗憾!因此,我希望,留点诗意给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完美并富有诗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冬日的美,在我们眼中,几乎为零。现在的我们,不会发现美,但却一味地追求完美。冬日里,我们的口中只有“严冬”二字,但在古代文人的笔下,却可以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以说:“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诗意,将会变得极其枯燥乏味。因此,我希望,留点诗意给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完美并富有诗意。“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罗莹。”古往今来,描写四季、描写生活、描写人物??的诗歌不计其数,但是,又有多少诗为我们熟知?人们常常认为:现实社会中,对富有涵养的人的衡量标准不过是品德的高尚与否,但是,我却觉得诗歌能够带给我们的涵养更多,所以,我希望,留点诗意给自

己,让生活因为诗意而变得更加完美!喜欢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七
《诗情画意》

课题:诗情画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能够为一个特定的环境设计一座具有结构变化特点的亭子,并绘制出设计效果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游览过苏州园林吗?学生自由回答,现在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苏州园林,去领略如诗如画的美景。然后进入课题“诗情画意”。让学生观看短片(苏州园林),播放视频苏州园林,同时介绍在苏州园林中,著名的有: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怡园等。苏州园林讲究的就是诗意,讲究的就是画意。其中,拙政园为苏州园林之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拙政园去欣赏感受它的艺术之美。

二、新授: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拙政园的历史背景吧! (播放视频)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拙政园名字的由来(它是明朝王献臣所建,它的名字是王献臣根据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句“拙者之为政也”而命名的)。

拙政园中的山、水、石、池、林、亭、堂融合的宛如天然。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亭的设计。首先来了解亭的结构:他有五部分组成,亭顶、檐、柱、台、

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设计具有不同造型特点的亭子。如下面这几座拙政园的亭子,我们具体来分析每座亭子的造型特点:

首先看一下它的结构及特点:有亭顶、檐柱、台阶五部分。亭顶的形状是方形的,檐是向上仰的,柱在亭的四角各有两根,亭台四周围绕,四周有台阶,可从四周进入。再看它的造型特点:这座亭子有四面墙,墙上有四个圆形的门洞,人站在亭中放眼四周,可见皆成自然的风景图画。门洞在这里起着一个框景的作用。

首先看一下它的结构及特点:有亭顶、檐柱、台阶五部分。亭顶的形状是平的,檐是向上仰的,柱在亭的两边有两根,亭台四周围绕,两边有台阶,可从两边进入。再看它的造型特点:这座亭子前面是空的,旁边有两个长方形的门洞,后面有一面墙,墙上中央有一处窗户洞,可以透出亭子后面的翠竹,这里运用的就是借景的设计手法,设计者用这扇窗作为画面,添加了匾额和对联。

先看一下它的结构及特点:有亭顶、檐柱、台阶五部分。亭顶的形状是圆的,檐是向上仰的,柱在亭的四周有六根,亭台四周围绕,一边有台阶。再看它的造型特点:这座亭子四周皆空,没有丝毫阻挡视线的其他设计,可从高处眺望周围园林的景致。

从这几张图片来看,亭子的设计是根据环境的不同来设计的。如果让我们来设计一处亭子,我们应该怎样去设计并画出设计效果图呢?下面我们就以这张图片为例,为这张图片设计一处亭子。请看这张图片,你认为什么造型的亭子适合这样的环境呢?老师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设计一处亭子的话,应该是造型比较简单的亭子。因为你看这张图片上的树木、花坛都是非常简单的圆球和圆柱体,因此我们应该设计与之相应的造型简单的亭子。老师想为这个环境设计一座三角形的亭子,亭顶是圆的,没有亭檐,亭柱四根就可以,亭台是透空的,台阶少一点。那想好构思以后,画设计图。

画设计图时,先画亭子的基本结构,即:亭顶、柱檐、台阶,然后画局部,主要把亭子装饰一下。这样一处亭子效果图就设计出来了。

其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设计其他造型的亭子。比如:可以设计两层的亭子,具有个性特点的亭子,或具有

看了老师的绘制过程,你是不是也想尝试一下!相信你一定行!

请你设计一座亭子并画出设

计效果图

三、讲评作业:

主要从造型特点、结构特点去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都掌握了亭子的设计方法,

四、课后拓展:

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尝试为我们居住的小区设计一处亭子并画出效果草图。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八
《《诗情画意》教案》

诗情画意教案

一、课型

造型 表现

二、课时

2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的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难点: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准备古诗一首,并能解释诗意;绘画材料、工具。

六、教学思路

诗情画意是一种纯美的境界,作者运用高度浓缩及精湛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将眼睛所看、心理所想表现出来,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将学生带进诗情画意,感受传统文化瑰宝的魅力,提高孩子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并以听一听,找一找,即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也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教师注重个别指导,让后进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

课件出现童声朗诵《咏鹅》,激发学生回忆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并描绘诗的含义,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中的情景。

小结:我国传统艺术的常见表现手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题:诗情画意

(二)课件出现故事一首《静夜思》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就会常常用李白的《静夜思》来表达思乡的心情。

1)师:读了这首诗能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启发学生想象各种不同的情景。)

2)教师出示几幅画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提出问题:哪幅作品最符合诗意?为什么?

2、欣赏课本中的图片,引导观察表现的特点及手法。

3、课件出示图片,以听一听,找一找,启发学生根据诗意找出相配对的图片,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创作的特点。

教师小结:要画出诗中的情景,除表现出诗中的主体,还要表现与它相适宜的景物„„

(二)发展阶段

1、组织学生交流:你最喜欢那一首古诗,你想怎样表现它?引导学生展示准备的资料,介绍解释诗意,提出自己的创作思想。

2、教师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

3、提出作业要求:

给自己喜欢的古诗配上图画。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构图。

第二课时:完善构图,上色。

4、学生操作,教师加强个别指导。

第一课时:

1) 关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利用课件进行演示引导。

2) 引导个别后进生的造型创作。

第二课时:

1) 提醒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2) 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三)评价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你喜欢哪一张作品?为什么?

3、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四)课堂延伸:

可以尝试用电脑绘画的方式表现,可以根据自己的电脑水平设计不同风格的作品。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九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作者:张芬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5期

摘 要:语文学习中的诗情画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享受,教师就是这种美好享受的领路人。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美的,这种美表现在各个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为学生营造这种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画意;教学氛围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在风景描写、事件叙述、人物塑造方面,都体现了作者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质,蕴含着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尤其是一些散文、诗歌体裁的课文,充满了美感,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深挖,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中的美。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引领学生感受语文带来的美好享受。所以,诗意的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也应该是一种常态。

一、在新课导入中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美的,这种美表现在各个方面,教师要通过教学为学生营造这种美。课前导入是营造诗情画意氛围的好机会,在这个环节中营造氛围可以保证一节课的教学气氛在美好中展开。比如,在《咏柳》一文的教学中,我这样进行导入:当春姑娘挑着百花蓝袅娜走来的时候,柳树也积极应和着春天的信息,看新开化的小河边、山野间,一株一株的柳树苏醒了,它们甩甩长长的头发,睁开惺忪的睡眼,于是芽孢胀大了,绿叶露出尖尖的脑袋。一转眼柳树被绿叶装点得分外美丽,一条条垂下的柳条在微风中摇曳,和春燕一起报告着春天到来的讯息。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描写了柳树在春天里的姿态。接下来开始新课的教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教学,必定会充满美感,必定会诗情画意。

二、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诗意

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根本是老师有一颗诗心,有了诗心才可以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美,并能够将这种美恰当地引用到生活中,在教学时用诗情画意的语言进行讲解,使学生时刻都沐浴在美好的情感中、美好的语言中。一棵草、一朵花都有自己的美,老师要在教学中善于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等。老师美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磁石,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用美好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学习中的诗情画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享受,教师就是这种美好享受的领路人。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师专业修养的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给学生美好的学习环境,一些美好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谷开发.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技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编辑 马燕萍

诗情画意的意思篇十
《诗情画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诗情画意的意思》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奇珍异宝的意思 蔚为壮观 诗情画意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诗情画意的意思”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诗情画意的意思"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711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