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艺术的诗

关于艺术的诗

2016-10-11 11:47: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艺术的诗(共7篇)杜甫诗歌的艺术性杜甫诗歌的艺术性萧涤非内容提要 (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关于艺术的诗 第一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萧涤非

内容提要 (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三、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颇不容易。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

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 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首七言律诗。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有的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我们知道,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这时长安、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杜甫固然不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

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我讲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

现在谈第一个问题: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

一般对杜诗艺术性很少作专门性的论述,可能是怕受到纯艺术观点、形式主义的批评,但和对杜诗艺术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有关联。

在这一问题上,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我们必须认识杜甫是一个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的完美的诗人,一个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乃至苛刻的诗人。当然,他并不是片面地追求艺术性。

和一般诗人不一样,杜甫非常诚实,他绝不装腔作势,自命不凡,他常常现身说法,毫无隐讳地谈出自己的创作甘苦。这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因为他使我们懂得这样一条:辛勤劳动外,没有什么天才。谁要是迷信天才,谁就会断送自己。

杜甫对一首诗的艺术要求竟这样严格:“毫发无遗憾!”(《敬赠郑谏议》)这就是说,从全篇结构到一句一字,从语言到声律,从开头到结尾,都要没有一丝一毫的毛病、缺陷。所以在他的诗中常常谈到“句法”、“佳句”,谈到“诗律”,也谈到诗的结尾要有余味,有余地,所谓“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诗罢地有余”(《八哀诗》)。

这样严格要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诗的感染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也就是能“惊人”,乃至“惊风雨”、“泣鬼神”。当然这惊人是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不容易的,惊人的诗句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杜甫作起诗来要那样用苦心下苦功夫,要经常修改自己的诗了。他说自己是“颇学阴何苦用心”的,是要“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的。此外,如“更觉良工心独苦”(《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识子用心苦”(《贻阮隐居》)、“知君苦思缘诗瘦”(《寄裴十迪》)等诗句,也都可以看作杜甫的“夫子自道”。他的“苦用心”甚至达到这样惊人的程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因为他作诗是这样用心,诗的妙处往往不容易为人所领会,而只有他自己清楚,所以他曾不客气地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又曾自负地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偶题》)是的,谁也不敢说,我们对于杜诗艺术性的分析阐明,也能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毫发无遗憾”,能识破诗人苦用心之所在。

不应忘记:正是这种刻苦的辛勤的劳动使杜甫成为不朽的诗人。既然他作诗是这样苦用心的,那么我们研究他的诗也就应该苦用心,而不应掉以轻心、粗心,以为杜诗也不过如此而已。当然,杜甫不是离开内容片面追求,我也并不是说研究其他诗人的作品就可以不苦用心,我只是说对杜诗特别需要而已。一分苦用心,一分收获,不会使我们乘兴而来,败兴而返。它值得也要求我们作深入探讨。

第二,我们还必须认识杜甫同时又是一个集大成的诗人。这有多方面的表现。在体裁方面,他不仅擅长五、七言古体,同时也擅长五、七言近体,特别是五、七言律诗。总之他是

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的,他为各种诗体创立了典范。在这方面,李白便不及杜甫的全面,他不肯写律诗,律诗也很少。白居易虽然各体都有,但艺术成就也不及杜甫。在风格方面,杜甫也是集大成的。元稹《杜甫墓志铭》说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王安石也说李白诗只是“豪宕飘逸”,至于杜诗,则有“平淡简易”的,有“绵丽精确”的,有“严重威武”的,有“奋迅驰骤”的,有“淡泊闲静”的,也有“风流蕴藉”的(《遁斋闲览》)。这些都不是夸大的话。杜诗风格,确是“贺奇同癖,郊寒岛瘦,元轻白俗,无所不有”(《杜诗详注·诸家论杜》引明人王世懋语)。特别是在艺术技巧,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方面,他总结了自《诗经》以来的创作经验并有所发展。正由于杜甫是这样一位集大成的全面发展的诗人,所以他的诗的艺术性也就值得我们作多方面的探索。

其次,我们谈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

为了便于说明杜诗的艺术性,我觉得有必要分成叙事诗和抒情诗两个方面。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叙事诗也都是抒情诗,因为叙述和歌咏的虽然是他人之事,但所表达的仍然是作者自己之情。任何人都不会对他所漠不关心的事去浪费笔墨。但由于内容毕竟不同,在表现手法上也不能不随之而有所差异,因此作分别的探讨,还是合适的。

毫无疑问,杜甫的叙事诗是特别值得我们珍视的。一般地说,我国叙事诗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在文人诗里面,而杜甫却写出了大量的叙事诗。不仅数量空前,而且质量也高。在这些叙事诗中,他全面地总结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的统一。可以这样说,我们称杜甫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主要就是根据这些叙事诗。所以一般文学史也多半是分析这类诗。在对后代的影响上,这类诗也起着巨大的倡导作用。

在未谈到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之前,有必要先说明和艺术性有关的两种情况。

一是在这些诗的标题上,杜甫创造性地打破了几百年来一贯沿用汉乐府旧题的习气,而根据不同的现实内容给每一篇诗标上一个新题,例如《兵车行》,便是新创的题目,他没有沿用《从军行》等旧题。所以元稹说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因此杜甫这些叙事诗也可以叫作乐府诗或新乐府。中唐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便是直接导源于杜甫的。表面上好象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一个新旧题目不同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倾向性的问题,因为这无异于指引后代诗人到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去寻找诗的主题。从艺术效果上来说,不用旧题而自创新题,表里一致,内外一致,也能使作品的时代烙印更加鲜明,使作品有的放矢。李白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叙事诗,但由于用乐府旧题,新鲜的事物掩盖在古老的外衣下,便影响了诗的现实内容的鲜明性。

另一种情况是在诗体上,这类诗几乎没有例外,诗题是新的,诗体都是用的五、七言古体。这自然是由内容决定的。用韵文来叙事,来描写人物,本来就很困难,如果再用格律森严的律诗,那就更要影响到内容的表达。所以杜甫采用了弹性较大、伸缩性较大的古体,是有道理的、必要的。因此,杜甫这类叙事诗,从体裁上说,也可以叫作古体诗。后来元白诸人的叙事诗也都采用古体,便是接受了杜甫这一创作经验的。晚唐时代,杜荀鹤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但因为全都用的是律诗,大大地影响了人物塑造的完整性,事物的发展也只能是片断的。所以他这些诗虽是好诗,或者说是新乐府化的好律诗,但却很难说是好的叙

事诗。

从这一比较,也可以看出杜甫的苦用心。如果他不用古体而用律诗,要把一首叙事诗写到“毫发无遗憾”的完美地步,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形式并不是消极的,它要作用于内容。

关于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性,约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是典型化的手法。他善于选择并概括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有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便是通过典型化的手法而收到惊人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他还善于选择和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他往往从许多同一类型的人物里面选择并着重描写一个人物,通过这一个个别人物的塑造来反映一般,反映全体。例如《兵车行》只写那一个“行人”的谈话,但所有的行人的命运也就显示无遗。我们不能太天真,以为诗人杜甫当时交谈的只是那一个行人,不,他是把和许多行人交谈所得的情况集中在那一个行人身上,集中在那一个行人口中的。

李白也写有反对穷兵黩武的诗,如果拿他的《古风》“胡关饶风沙”一首来和《兵车行》对照,就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区别。在李白诗中只有大刀阔斧式的一般性的反映,如“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但不曾从这36万人中塑造出一个典型人物,只有一般,而无个别,所以不如《兵车行》具体、深刻,更为感人。

《兵车行》外,《前出塞》和《后出塞》都是只写一个士兵的从军过程,同样也是用的典型化的手法。

第二,是对现实的客观描写。所谓客观的描写,并不是客观主义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化在客观的具体的描写中,让自己的主观倾向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流露出来,而不是明白地说出。有时明白说出,但也是借用人物的口或者说通过人物的口来说出的。所以我曾经把这种表现手法叫作“寓主观于客观”。他尽量避免主观的发议论,而尽量让事实说话。

这是杜甫叙事诗最突出的特点,也是诗人杜甫最大的本领所在,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动声色,还必须具有能克制自己的感情冲动的冷静头脑。我们不妨举些例子来作对比的说明。

白居易也是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也是杜甫的追随者,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很不相同。他的叙事诗,如《新乐府五十首》等,往往是夹叙夹议,特别喜欢在诗的结尾大发议论,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我们只要拿他的《新丰折臂翁》和《兵车行》一对照,就可看出他和杜甫不同。在《兵车行》里,杜甫本人自始至终没有开腔,那个行人的话说完了,诗也就结束了。可是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中却不然。全诗80%都是属于客观描写的,但写到末尾,在叙述了那位折臂翁的谈话之后,诗人白居易沉不住气了,他跳出来了,大发其议论来了:“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民怨,请问新丰折臂翁。”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是发议论、说出意见的好,还是不开腔的好呢?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书中曾作过这样的评比:秦中吟、新乐府,也是(三吏、三别)这个路数,但主观的讽刺色彩太重,不能如工部之哀沁心脾。这评比我们认为是公允的。议论,无论如何尖锐、深刻,

总归是抽象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10个字所以震撼千古人心,并不是靠议论,而是靠具体的形象。当然,我们也不能看得太绝对。在不吐不快、非骂不可、非表明态度不可的情况下,发发议论,也是好的,如白居易《红线毯》的结句。

《兵车行》外,《石壕吏》也是最典型的例子。大家知道,杜甫是“穷年忧黎元”(《自京赴奉先县》)的诗人,是愿为换取人民的幸福生活甘心牺牲自己生命的诗人,但是奇怪,在这首诗中,他却显得如此冷静,除了“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两个“一何”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我们就再也找不出什么主观的成分,更不用说发议论了。这难道不奇怪吗?

是不是诗人杜甫真的无动于衷呢?当然不是。诗中虽不曾留下一丝泪影,但他的泪并不比那一家人流得少。只是为了集中读者的目光和注意力,为了保全这一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感染力,他没有让自己的眼泪流露在诗中来转移读者的视线,冲淡或分散读者的注意力。我曾经举出唐彦谦的《宿田家》一诗和《石壕吏》作对比来说明杜诗这一艺术特点,我认为还是恰当的。因为这两首诗都是写的诗人自身的经历,而内容又十分相似。《宿田家》那首诗,开头80%也都是客观描写,但到末后,作者同样沉不住气了,虽没发议论,却动了感情,他感动得哭出来了:“使我不能眠,为渠滴清泪。„„”作者自己也在倾诉他的痛苦心情,这就不能不最后冲淡读者对事物本身的印象,分散读者对事物本身的同情,而避免这一点又恰恰是每一个作者所竭力追求的。所以,我说这一特点又是杜甫最大的本领之所在。前面提到“篇终接混茫”的话,《石壕吏》的结尾,便具有这种意境。

当然,也有例外,如《新安吏》。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完全是另一种形象。他一方面大骂:“天地终无情!”但另一方面,从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他又不得不含着泪劝慰那些母亲让她们的孩子去参军抗战。傅庚生先生在《杜诗散绎》一书中把“我军取相州”以下说成是新安吏欺骗人民的话,我认为是不对的。这倒是杜甫自己的话,但仍然采用了客观的形式,托之于那个“客”。

第三,是心理刻画。叙事诗是有人物的,既是人物,当然有他的思想活动。没有思想活动的人物是不会生动的。杜甫非常注意这一点。这从《三别》3 首诗全都可以得到证明。【关于艺术的诗】

《三吏》、《三别》是杜甫有计划有组织的精心作品。它们都是叙事诗,都是用的对话体,但也略有区别。《三吏》有对话,作者自己是出场的,如果把《三吏》排成剧,那么杜甫便是剧中的一个角色。《三别》则全是人物的自白,杜甫本人不出场。他,也许可以这样说,成了一个“导演”。由于《三别》是用的第一人称的“我”,有利于作心理的刻画,所以在《三别》中全都可以看到人物的心理状态。象《垂老别》的:“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无家别》的:“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心理刻画,都非常细致、曲折、逼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婚别》写那位新娘子的复杂的心情变化。由于事变的过于离奇,洞房花烛之夜,竟成了生离死别之时,这位新娘子的痛苦,她的心情的矛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始而自伤嫁给这样一个征夫,连媳妇的身份都来不及证明,继而又可怜起丈夫来,以至想和丈夫一道去参军,死活都在一起;但由于实际上办不到,所以只好转而劝勉丈夫“努力事戎行”,并最后用“对君洗红妆”的实际行动,也就是用自己对丈夫的坚贞专一生死不渝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关于艺术的诗 第二篇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点面结合

【关于艺术的诗】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 刘攽 (全国Ⅲ卷)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 2

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往往一体。 如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色彩斑斓,对比鲜明,豁人耳目。

白描手法: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关于艺术的诗】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以景结情)。

借景(借物)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烛泪如人泪,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托物言志(感物伤怀):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如于谦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李商隐的《蝉》。

情景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而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 3

不尽尽之”。

寓情于景(或物):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关于艺术的诗】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导】“怎样融情于景”,关键是“怎样”二字。此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首先要滤出其中的“景”——“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再体悟其中的情。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蕴含的“友情”自不必说;末句借宫前流水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则需认真体味。

【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 ,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病例1】暮春时节,树木苍翠,红花点点。宫前流水无声无息,大好年华悄然而逝,世间沧桑令人感叹。

【病例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往往有串译一下诗歌的必要。但是这种串译只是鉴赏诗歌的前提,而不是鉴赏诗歌本身。这个回答,只是对诗句作简单的翻译,没有根据题干的要求作答,显然不符合解答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在解答高考古诗鉴赏题时,没有必要对原文作过多的翻译,如果非要作一点翻译,也必须围绕鉴赏来进行,翻译关键的词句,并把翻译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鉴赏语言之中,否则就会言不及义,还会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2】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病例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依据这一要求,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融情于景”,而不是“这首诗融情于景,表现了……”。“怎样融情于景”也就是作者描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两者又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既有对内容的考查,也有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但是,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或者明确了题意但不知从何说起,故而出现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问答方式:(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答)这首诗融情于景。

4

【病因之二】南辕北辙,答非所问。

【病例3】作者用一种暗淡、伤感的景色描写出送别友人时的画面,抒发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世间沧桑的感慨。

【病例分析】不少学生不懂得在诗歌鉴赏时必须抓住诗歌的具体内容去分析,在回答“怎样融情于景”时,只用“暗淡的景色”、“伤感的景象”这类抽象的话代替了对“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鲜明意象的分析。由于过于笼统,显得十分空洞。这种答案往往大而不当,不着边际,失分严重,但又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毛病,所以也是最主要的失分原因。

【病因之三】笼而统之,空泛无物。

【病例4】作者通过对“绿暗”、“红稀”、“暮云”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自己的苦闷与伤感。

【病例分析】这首诗出现了一连串的意象,作者是在用这“一连串的意象”表现“古今情”,亦即友情、世情。各个意象所表现的感情是各有侧重的,使用的技巧也是彼此有别的。“绿暗”、“红稀”、“暮云”等主要烘托一种送别时的伤感氛围,突出的是“友情”;而“宫前水”则采用“比”的手法,突出的是“世情”。对于这些不同之处,答题时应予以充分注意,不能只看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以偏概全,肯定会失分。

【病因之四】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病例5】作者借物抒情,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景物无情人有情的情感。

【病例分析】这份答案表面上似乎已经把几个意象一网打尽,无一遗漏。按说该无可厚非了,其实不然。“人有情”,是一种什么情?很显然,这个答案没有把“情”的内涵说透。这里只是将意象当作一个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没有分析出“意象”的寓意。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

【病因之五】浮光掠影,缺乏分析。

【病例6】这首诗以流水为喻,表现了时光易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抒发了自己郁郁不得志,想建功立业但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病例分析】在阅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卷时,常常会读到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和一些同学在答题时不顾具体的语言环境而妄加揣测大有关系。有的同学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读诗,不论是一首表现什么内容和感情的诗,也不论题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都喜欢从政治角度切入,绞尽脑汁地去从字缝里发掘诗的所谓政治意义,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上例,考生由“宫前水”想到“不得志”、“建功立业”、“报国无门”就是在凭自己的想象随意作答。其原因是把自己想到的名词术语当作万能钥匙,盲目照搬,乱贴标签,而不认真揣摩品味诗句本身所表达的情感态度,结果和诗意风马牛不相及。高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以后,大都已具备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但由于阅历浅、积累少、认知不深,常常套搬一些鉴赏诗歌的名词术语。如鉴赏山水田园诗时就用“隐逸”、“闲适”、“热爱自然”等;鉴赏边塞诗则用“报效祖国”、“思乡怀远”等;鉴赏咏史诗就认为是“借古讽今,抒发历史沧桑感”;诗词中若有花落飘零之景,就认为是“伤春惜时”;若作者是杜甫、白居易,则主题多是忧国忧民;作者是李清照、柳永,则内容离不了离愁别恨……这种推测,虽然在某些时候会侥幸“命中”一部分答案,但如果不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艺术风格,尤其是作品本身进行理解判断、分析综合,答案往往是千人一面。鉴赏格式化必然导致答案生硬,失分严重在所难免。

【病因之六】无中生有,盲目套用。

【学生优秀答卷】例1:这首诗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对时光难在的感慨。诗人融情于景,将“古今情”融入到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感伤画面之中,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 5

诗词的留白艺术
关于艺术的诗 第三篇

诗词的留白艺术

乐浩明

一、引言:从缺憾美说起

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雕刻艺术作品“断臂的维纳斯”,则被认为是“奇迹中的奇迹、古典灵悟中的杰作,是理与情的结构,知与灵的合成” (罗丹)。虽然她的双臂残缺,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妩媚、优雅、宁静、纯洁,无论人们从哪个方位欣赏,都能得到美的享受。曾有人试图“恢复”她的断臂,但从没有创造出更美的维纳斯。为什么呢?其实,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甚至于更美。那种更美的获得是欣赏者发挥了想象力,进行了再创造,而形成缺憾美感。这是—种留白艺术。

艺术的美感总是相通的,维纳斯的缺憾美是“留白”的成功,而留白之始祖在中国。这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中国画的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它通过虚实关系,无中生有,对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展示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境界”(引用)。好个无中生有!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创造出缺憾美:看似美中不足,却是更美有余。它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实现“山缺云补”。这种缺憾不是缺憾,简直是趋向完美。

比如,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的心房里

爱情在酣睡

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

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是一首爱情小诗,只写开头,没有高潮、结尾,留出许多空白。甚至最后给出一个谜,谜底给读者去猜测。在特定的爱情的背景下,读者发挥想象,自然会猜到谜底——即意中人,才能唤醒它。由此可见,设计“空白”的目的并非让它真正空白,而是通过空白去达到内涵丰富的目的。作者留下的并不空,而是一种巧妙的表现手法。留白的诗词不局限于诗句字面的意义,在联想、猜测、揣摸之中获得字面以外的蕴含,诸如感情、哲理等方面的某种含义。在诗的艺术空白中,那些故意省去的境况、那些虚化了的描写,并不是作者无法具体表现的东西,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给欣赏者以想象的空间,调动想象力,去填补字面中的残缺形象,往往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再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在结构上看,虽然写了“桥上”“楼上”“明月”“窗子”等景物以及某种思绪。但也只是开了个头,没有高潮和结尾,以“不全之全”构筑了诗的“空白”,使读者从“空白”之中获得“再创造”的审美需求;从字面看,诗描绘了一种奇特有趣的现象,但故意留下原因不说,画面上是桥、楼、明月、窗子、梦的巧妙安排,互相映衬,构成一幅清丽幽雅、颇具意趣的画卷。透过这字面意义,往深处探究,可以领略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原因:可能你是个美人,因为能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应是一代佳人无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美丽高雅的你,已被人深深地恋着,进入相思者的梦中,甚至到了朝思暮想的地步,然而“你”却又是如此的可望而不可及,无限的幽怨和伤感蕴含其中。这还只是感情的投射层。然而,这首诗构筑得尤为奇妙,读者在领略诗的语义层次和感情层次之后,在反复咀嚼之中还可以品出诗背后的哲理意义:你在诗中既是“看风景的”,可同时又是一道“风景”被人看;“明月”为你装饰窗子,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在转化着,这样,诗又告诉一种人生的哲理: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并且互相转换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常态,万物的兴衰更替,人间的得失荣辱莫不为此。当然,由于诗歌留下的“空白”较多,未定性很突出,诗的“张力”很大,读者还可以从中读出更多的东西。

二、古典诗词的留白艺术:常见的三种技法

留白艺术是形象化的结束,却是意象化的开始。“山缺云补”始终为诗人们所追求,它体现出诗词的意境美,这种艺术在古今中外诗歌中绽出无数奇葩。我观其线索,似乎有几种常见技法,在此列举,未必妥当,且以切磋:

一、结构留白。即在整幅“画面”或情节中留出空白空间。 这种技法很常见,王维诗作擅长此道,苏东坡曾赞其“诗如画,画如诗”。比如王维的《杂诗》三首,娴熟运用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使诗歌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只说说其中—首: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诗人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出一段故乡来人情节,以寒梅是否著花设问,以花喻人,以花含事,流露出无限相思,而这种相思却是由读者读出并丰富了的。

现代诗也会这么去构思: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曾轰动了当今整个诗坛。整首诗宛如一幅有立体感的版画。它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没有着意建构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一束白光。由于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光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多义现象产生了,诗的空白也产生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充空白,诗歌的意义也显多样性了。

二、修辞留白。即通过双关、比喻、暗示、借代、反讽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如下面利用双关的修辞方法写成的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中辞前义是“晴”(晴天,雨停),辞后义是“晴”的同音字“情”(情意、情谊),前者可以在诗句的文字中直接获得,而后者要靠读者去思考才能填补。又如: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关于艺术的诗】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子夜歌》中的“匹”是“布匹”的“匹”,又暗指“匹配”的“匹”;“丝”既是织造之丝,又谐“思”音,乃思念之丝,一字含双义,形成语义上的空白。 各类例证较多,不一一列举。

三、句法留白。则产生于诗词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规则和搭配方式的突破或反拨。

它可以通过句子成分缺失(缺少主语、谓语、宾语),造成一种未定状态,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令人良久沉思。也可以在科学语言看起来的错误,在文学语言中往往成为恰当的艺术空白,如“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看不到的景象,某种程度上看存在错误,却把人引入愁绪之中。也可以通过词类活用产生一种复义感应或含混效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个绿字带给人无数美好想象。也可以通过反常搭配(如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改变语义而形成的意义空白;如历来为诗词家们称赏的宋祁的《玉楼春》(春景)词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句和张先的《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句,就是因为“闹”字和“弄”字的反常搭配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感受空缺。

古体诗通过炼字炼句实现留白,现代诗也有类似技法。如雪莱的《西风颂》结尾有这么几句:

西风啊

要是冬天已经到来

阳春还会远吗

西风与春天反常搭配,读者沿着字面找到了外延义:随着季节春秋冬夏周期性的轮换,要是寒冷的冬天已到来,那么温暖的春天就不是遥远了。它隐含着另外一种更深邃的意义,这就是它的内涵义:冬天象征黑暗腐朽的旧制度的最后猖獗,象征着死亡;春天的温暖与勃勃生机象征着新生。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旧制度必然灭亡和对新社会必然产生的强烈愿望。从字面义到蕴含义构成了诗的“留白”,读后使人回味无穷。

以上可以看出,诗的“空白”艺术是诗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我们就可以活学活用。也可以看出,以上技法既可相对独立运用,也通常互通共融,这便取决于诗词表达的需要和诗人创作的取舍了。【关于艺术的诗】

三、实践诗词留白:写什么?留什么?

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张力,也最具有表现力,它差异于用大众语言写成的文章,尤其通过留白最能给读者以遐想。那么在我们的创作中,写什么?留什么?我们还是在优秀的诗文中寻找答案,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一、写情节,留悬念

比如,《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兒,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

全唐诗九万八千首,金昌绪仅凭此一首小诗而名传千古。他写了一个春天早晨少妇做梦的情节。在花红柳绿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枝上呼朋引伴、宛转啼唱,却被少妇赶走。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闺中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尽。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种留白也就留下了悬念,留下了多维思索和多元解答的空间,这将给读者的探索和想象提供奔跑的领地。

二、写物象,留意象

比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秋思》几乎全篇是名词,没有动词,没有行为,是大量物象的叠加,这是满与实,但省掉了历程的叙述,这是空与白。断肠人在时、空的边缘徜徉,他在苦苦追寻着一个千古不变的童话,他在热切地渴盼着那个魂牵梦绕的家园!

三、写形态,留神态

比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关于艺术的诗
关于艺术的诗 第四篇

篇一:生存艺术
 

作者:街亭魂
 

我不愿讨论猿的生存状况
即使他们流行近亲或者裸婚
当穴居成为一种常态
繁衍或者爱情没有隐私空间
 

用智慧面对生存艺术
我崇尚思想与躯体一并直立
但我不苟同廉价殉情
正如天才海子的卧轨过程
 

谁能划清农村与城市的区别
假若庄稼进不了下垂之胃
尾气垃圾还有裙摆下的污染
足以挑起涉及毁灭的辩论
 

子宫和试管的相似点在哪里
如果着床孕育分娩真的可以拯救
或者麦子和诗人在同一片土地拔节
谁能够促使我们的基因变异
 

纵然叶子与种子存在某种关联
日子还是偏袒一个落叶季节
这世上有乞丐是个事实
谁亲眼目睹过野人
 

平淡些也好
村口的老牛不是驼背了么
我想还是朴真地活着有意义
至少我们懂得了生存
 


篇二:艺术
 

作者:宋混
 

把艺术写成遗书吧!
在我死之前
或许还有人看得见!
即便是
播音员的声音
也述不完我内心的话
请求你
我的读者
不要把我的鸟儿
那文字的翅膀
使他们消失在
地狱的迷烟里。
 


篇三:距离的艺术
 

作者:寒江雪暖
 

欣赏的矩尺有自由的风景
它适合在三月行走
一天又一天
不适合从三月过度到四月
不适合
从一场梦闯进另一场梦
 

有时欲念轻轻就长高了
要把空间胀破
这需一场雨水或
一道流血的伤口来贬低
 

距离的艺术
是无中生有的艺术
之间的意境
正适合星星过路
 

没有谁会隶属谁
白兔放手之后
月亮的诗意再次获救
 


篇四:艺术是什么
 

作者:老猫嘻嘻1
 

艺术是医术
就是我把肾交给你
被你卖了
我在麻醉的酣睡中
有梦或无梦的感觉
而后
口喜口喜啦
 

艺术也是巫术
就是我把头发交给你
被你丢了
我在爱迪生的实验中
摇头晃脑的感觉
而后
口可口可啦
 

艺术是什么呀
就是我把心交给你
被你吃了
你在咀嚼的过程中
美味或恐惧的感觉
而后
口黑口黑啦
 

口合口合
 


篇五:回避是一种艺术
 

作者:雨行
 

回避是一种艺术
也是一种本事 
中国伟人邓小平 
回避了 
姓“社”与姓“资”的中国最敏感的问题 
提出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伟大理论 
把中国搞富了 
聪明的夫妻们回避了 
“忠”与“不忠实”的 
家庭中的最敏感的问题 
给彼此 
留下了足够的个人空间 
使夫妻感情 
总是幸福的稳定的快乐着 
朋友之间
也因为回避了
一些心知肚明的最敏感问题
坚持诚待与明知的态度和举止
让朋友之情
总是保持了哪份快乐
和和谐和神秘和甜蜜
聪明的领导
总是回避了
下属之间发生矛盾的一些最敏感的问题
坚持
“视而不见”
所以才终能使本单位保持了
一种自然的平衡与活力
 

所以
学会回避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本事
现实中谁掌握不了它
谁就会迷惑
心累
不会生活和工作
懂得了它
可能你的活法
想法
做法便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回避不是做糊涂虫
是“难得糊涂”
回避是一种高境界
没有高境界的人是不会回避的
回避其实并不容易
真的比面对还难
这就要显示一个人的真本事了
没有真本事的人
还是劝您别这样干
要学会回避没有别的办法
就是苦心领悟人生
领悟到一定时间
自然就得来了
 

生活中也如此
懂得回避
这是人生的艺术
人与人
人与社会
随时都会有可能出现
不协调的时候
学会为别人想一想
退一步天海阔天空
让回避的艺术
展示出人的美德
 


篇六:艺术的洗澡
 

作者:星空夜歌
 

褪去一身的尘染
关闭在一个人的艺术空间
也许只有明锐的镜子才能欣赏
赤裸裸的灵魂
 

一条毛巾配合一盆水的洗礼
清洁的是污垢
冲刷的是堕落
 

也许你不想一身烂醉
自来水是最好的清醒剂
 

也许你不想烦躁缠身
自来水是最好的安慰剂
 

也许你不想苟活屈命

关于艺术的名言
关于艺术的诗 第五篇

1、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2、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列夫·托尔斯泰
3、艺术的成功在于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奥维德
4、艺术的敌人就是不学无术。关于艺术的名言。——塞·约翰逊
5、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
6、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罗斯金
7、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8、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俄)契诃夫
9、艺术恒久,生命短暂。——英国
10、艺术或有谬误,自然却永不犯错。——(英)德莱敦
11、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关于艺术的名言。——歌德
12、艺术家气质是一种折磨业余爱好者的疾病。——切斯特顿
13、艺术可遇不可求--它不会因为你是平民而对你视若无睹,也不会因为你是王公而对你青眼有加。天时未到,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使艺术品诞生。——惠斯勒
14、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巴尔扎克
15、艺术使自然更完美。——雷诺兹
16、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罗曼·罗兰
17、艺术是感情的传递。——列夫·托尔斯泰
18、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穆尔
19、艺术是活的科学。——科克托
20、艺术是精神和物质的奋斗。——宗白华
21、艺术是人类的天性。——伯克
22、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23、艺术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假想。——毕加索
24、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法)罗曼。罗兰
25、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白朗宁
26、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互相关联;它们在审美的方面交会。——克罗齐
27、艺术远不及生活重要,但如果没有艺术,生活就非常贫乏了。——非洲
28、艺术之艺术,词藻之神采,

关于艺术的名人经典语录
关于艺术的诗 第六篇

1、文学的真正的使命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泰纳

2、每部杰作是激情迸发的产物。--迪斯累利

3、非出自情意的艺术,大概不能说是真正的艺术。--德国

4、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关于艺术的名人经典语录。--(俄)契诃夫

5、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巴尔扎克

6、艺术是人类的天性。--伯克

7、艺术之艺术,词藻之神采,以及文学之光华皆寓于纯朴之中。--惠特曼

8、只有动情写作的作品才能动人以情。--塞・泰・柯尔律治

9、一切艺术宗教都不过是自然的附属物。--亚里士多德

10、艺术是生活的镜子。--列夫・托尔斯泰

11、寻门而入,破门而出。关于艺术的名人经典语录。--许麟庐

12、向生活和习俗里去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语言。--贺拉斯

13、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

14、我们的艺术应当比现实站更高,应当使人不脱离现实又高于现实。--高尔基

15、伟大的艺术品不像生活那样令人失望,它们并不像生活那样总是在一开始就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了我们。--马塞尔・普鲁斯特

16、伟大的艺术从来就是最富于装饰价值的。--毛姆

17、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毛姆

18、完美不是没有任何东西可加,而是没有任何东西可减。

19、太生活化了也就没有艺术了。--爱献生

20、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戴望舒

21、诗歌是艺术的女王。--托・斯普拉特

22、生活的奥秘存在于艺术之中。--王尔德

23、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迦迪那

24、缺乏盛情的艺术家好似没有颜料的画家。--巴里

25、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托里安诺

26、拍摄有分量有深度的作品:不妨锁定一个主题,

关于书的诗
关于艺术的诗 第七篇

诗歌一:书
你无意间闯进一潭死水
这次深情终于和我激吻
多年前你就钟情于我
我也爱过你
分开多年,原来我们之间
还藏着灵犀一点
爱上你的睿智,你的文明
你的为人师表,你的启迪心灵
爱上你的洁白,你的体香
你永远的年轻
做你永远的仆人
你是我先生、朋友、痴心的灵魂
诗歌二:一本书
我是一本厚厚的书
没有娇柔美人的封面
也没有华丽精致的包装
只有那一页页深情的文字
曲折凄美的故事
会让你沉醉入迷
优美清冽的情节
会将你深深感动泪流
而你轻轻的翻看一眼
就将我随意的扔弃
我自然朴素的装容下
包裹着最纯洁美丽的灵魂
诗歌三:读书掀热潮
注重教育看今朝,
无有文盲喜心头。
读书热哟掀高潮,
华夏盛世乐逍遥。
老少凝视黄金屋,
农家书屋涌人流。
理论书籍指航道,
科技引领攀登高。关于书的诗
文学艺术酿情操,
美术书法品德修。
万卷书里蕴追求,
紧跟时代阔步走。
古今中外出英豪,
苦读书籍度春秋。
如今改革踏征途,
中国梦想早来到。
诗歌四:淡雅兰花书笔端
春天,我站在山岗
眺望暖风吻过的田园
一地的翠绿
撩起我心中殷柔的思念
你就在山的后面
山很近
你却很远
剪一缕风中的花香
吟一首牵念的清莲
染一曲儒雅的风月
化成醉人的诗篇
江水的那一边
你可否在烟波里出现
暮然回首
总能牵出
唐宋风韵的灵感
有你的夜
再黑都不长
有你的冬季
再冷都是暖
我的雨林笛声
和着你的诗语
一起划过时空的缱绻
那份情感
可否缠绵进你的心间
故事在笔墨中蔓延
无尽的相思随着风儿飘散
一笺淡雅的兰花
静静躺在我疾书的笔端
牵挂是一种酸酸的无奈
无奈中更有一种切切的期盼
思念的盈眸
似春雨滴落成渊
我只想在这春暖之际
用心笔为你勾勒出
一纸无忧的花园
在时间的驿站里
我许下一个心愿
祈望你心情舒畅万事顺意
你的安好
便是我的晴天
相关热词搜索:手工艺术的诗 读诗的艺术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艺术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艺术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81565.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