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

2015-12-19 00:59:1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一
《“以点带面”读诗歌》

“以点带面”读诗歌

霍新艳 河南省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在讲这一首诗时,我考虑了很久,很想把它讲好。说实话,古典诗歌的教学在我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挺好的一首诗,经我这么一讲,意境和韵味大失,学生能记住的只有诗句和解释,赏析能力很难上去。怎么讲好古典诗歌,是我思想了很久的一个问题。没想到在讲《观沧海》时,意外的获得了一个方法,顿时有点“柳暗花明”了。

我拿着事先背好条理分明的教案来到教室上课,指名朗读这一首诗,在学生读之前,我无意中问了一个问题:该用什么语气语调读这一首诗?有人说“苍凉”,有人说“悲壮”,有人说“慷慨”,有人说“豪迈”……我指名那个说“豪迈”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豪迈”。学生回答:他是站在竭石山上眺望沧海,应该是“豪迈”吧。马上有人反驳说:不对,诗的二、三、四、五句写的是秋景,其中有“秋风萧瑟”,应该是“苍凉”。是吗?我反问。然后学生静下来读二、三、四、五句,读完之后又有人发言,说:应该是“豪迈”。因为它写的的虽然是秋景,但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秋景,你看“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时有不少学生若有所悟,频频点头。然后第一个站起来说“豪迈”的学生又站起来重复他的观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都写出了大海的广阔。诗人登高望远,应该是“豪迈”。此时,全班同学都同意了“豪迈”之说。

当大家以“豪迈”之气读完这首诗时,我发现了另外的问题,于是就问他们:为什么在读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大家的语言语调更高亢呢?是啊。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人开玩笑说:这叫一鼓作气,愈靠后愈兴奋。再想想。我提醒他们,这两句写景和前面有什么不同没有?哦。学生中有人恍然大悟,前面的写景是实写,后面的写景是虚写。对!我急忙肯定,紧接着又问,但这和语调语气有什么关系?是啊?学生们瞪大了眼。我予以提醒:哪个场面更宏大、壮观?学生异口同声:虚写的。马上他们就醒悟了过来,变得非常兴奋:原来我们被诗人牵了鼻子。不,那叫被感染,这就是好诗的魅力。我又趁热打铁说。

又读一遍之后,我又提出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曹操如此“豪迈”,把秋天也写得生机勃勃?又是一片沉默。我让他们把书翻到67页,看课下注释②: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我补充此时曹操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又打跨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此时此刻,曹操可以说是踌躇满志。怪不得。学生中有人说。……

这节课就在我们对“豪迈”的分析中完成了,学生们以无比的豪迈的朗读结束了这首诗的学习。而我的事先准备好的条理分明的教案却搁置一边,根本没有得到执行,但我觉得这节课很成功。我忽然发现“以点带面”在古典诗歌的讲读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以后几首诗歌的教学中我努力去找点,发现这个“点”可以是“语气语调”,也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意境”,也可以是某个重点字词,或者是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个问题,只要找好“点”,然后或抛砖引玉或一以贯之,总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原来规范式的讲读灵活了许多也有趣了许多。需要注意的是,诗歌一定要读,正确的朗读是我们接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

邮编:【450011】

电话:13613824408

邮箱:23487877@QQ.COM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二
《诗歌鉴赏3》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三
《诗歌鉴赏指导讲座》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四
《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古诗鉴赏常用术语

一、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知识储备:

1、情感类别:乡---赞美家乡(李白《望天门山》)、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边关思乡(《春夜洛阳闻笛》)、寄情山水(王维《山居秋暝》)、归隐田园(陶渊明《归园田居》)。

人---同情百姓(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离乱愁思(杜甫<春望>)、思念亲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离愁别绪(王维《渭城曲》)、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己---远大抱负(杨炯《从军记》)、壮志难酬(苏轼《念奴骄-赤壁怀古》)、青春易逝( )、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国---建功立业(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王昌龄《从军记》)、报国无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河沦丧(陆游《示儿》)、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统治者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

时---感时伤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昔盛今衰(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杜牧《泊秦淮》)。 理---发展变化(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认识规律(朱熹《观书有感》)、一分为二(卢梅坡《雪梅》)、实践(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常见意象:树木类:绿叶---希望、活力。松柏---坚强、傲岸。竹---气节志向。梧桐---凄苦悲伤。杨柳---送别、离别。

花草类:落花---失意、惜春。梅、兰、菊---气节、志向。莲---爱情。禾黍---国家的昔盛今衰。

动物类:杜鹃、子规---凄惨。鹧鸪---离愁。寒蝉---悲凉。猿猴---凄厉。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燕子---惜春伤秋、离愁、相思、感伤时事。鸿鹄---理想追求。鹰---自由、人生的搏击。沙鸥---飘零、伤感。 风霜雨雪类:水---时光的流逝、愁苦的深长。烟雾---现实的朦胧,惨淡。东风---春天、美好。西风---落寞、惆怅。霜---认识的短促,生命的易逝。云---游子漂泊。

其他类: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酒---欢悦、失意、愁苦。仙境---忘尘厌俗。长亭---送别。红豆---思念。

3、意境:幽怨、空灵、苍凉、幽美、孤寂、冷寂、悲凉、慷慨、空寂寥落、萧条荒凉、恬淡闲适、清幽、宁谧、闲淡、缠绵婉转、雄浑壮阔

4、风格:山水诗---对景物描写,展现自然美。田园诗---以田园风光、劳动场景表现自然质朴的生活情调,对劳动人民朴实的思想感情。咏物诗---写物,寄托诗人情怀思想。怀古诗---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诗人对现实的关注。送别诗---表现离情别恨,感情悲凉。行旅诗---旅人的寂寞、艰辛,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5、评价主旨类: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耐人寻味。言近意远---语言前进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之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落

二、语言

1、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语言风格:清新(王维)、平淡(陶渊明)、质朴、绚丽(李商隐)、明快(白居易)、含蓄(杜牧)、简洁(贾岛)、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华美、工稳、精细、粗犷、平易。

3、语气:庄重、幽默、冷静、严肃、激昂、沉稳、平和、亲切、隽永、气势磅礴、笔力矫健。

4、语言特点类: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浓笔重彩---描写详尽、细腻。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态---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淋漓尽致。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浅显、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辞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三、表达技巧

1、抒情手段: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景感怀)。

2、表现手法:白描、对比、烘托、衬托、反衬、用典、伏笔、照应、铺垫、赋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以点带面、象征寄托、想象联想、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扬先抑、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

3、风格:现实主义(杜甫)、浪漫主义(李白)、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李)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苏辛---豪放、柳李---婉约、陶渊明---淡远娴静、王维---恬淡清新、王安石---雄健高峻

3、分析手法类: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用一二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托物言志、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以小见大---由平凡的事物反映重大的主题。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衬托、烘托---用一个事物来陪衬另一个事物,以使后者更突出。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侧面描写。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起兴---先言他物,以因起所咏之物。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的想象部分。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五
《古诗词与文学常识复习》

东兴区双才片区2011年小学毕业班语文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教学与复习

东兴区双才小学 何朝东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教学

一、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习兴趣,增加古诗量的积累。

1、“早间乐”诵读古诗文。

学校号召全校学生自背《小学生背古诗词80首》,并规定各班利用早间乐的时间进行读古诗活动。各班专门培训两位小老师,在早自习时间组织学生朗读、背诵古诗,或者开展一些检测古诗积累的活动。

2、每日一诗,开拓学生眼界。

在教室的黑板前设计一个版块“每日一诗”,每天抄一首古诗词在黑板上,上课前引导学生读诗一分钟。

3、制作古诗卡片,寓学于乐。

各班可要求学生按《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的要求自己制作了一套古诗卡片,古诗词用不同颜色的卡片制作,卡片的正面是诗题和作者,反面则是诗句。利用晨读或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抽查;有时候用游戏的形式在同学间互相抽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评比,给学生冠以“背诗大王”等桂冠。

4、背诵检测,不断温习。

以小组为单位,定时进行检查、评比。同一阶段的古诗我们分期中、期末重复检查;不同年级阶段的交叉抽查,定期温习。

5、将古诗融入家庭作业,关注平时积累。

学生每个学期准备一个精美的语文笔记本,作业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每日一名言(名言旁边还可以写上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部分是每日一诗,鼓励学生摘抄古诗文并背诵下来,旁边可以有家长的检查签名。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是固定下来的。第三部分则是根据课文教学而布置的相关拓展性作业。

6、定期开展比赛,激发兴趣。

定期开展“古诗文擂台赛”“漫游古诗王国”等活动,活动内容如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看画面猜诗;分类、分作者积累古诗文比赛等。比赛中学生陶冶了情操,并巩固学习了古诗文知识。

二、利用语文学科,学习积累方法。

1、理解、感悟、赏析、记忆,在课内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

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是把已有的语言原形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语言积累当作死记硬背一些语段篇章,它应当包括理解、感悟、赏析和记忆几个部分。尤其是“理解、感悟、赏析”是记忆的前提,只有解得透、悟得多、析得深,才能记得牢。语言积累才能从文字积累,变为文学积累、文化积累,从而真正提高积累的质量。

2、钻研教材、广搜资料。

备课时,要查找一些工具书。学习古诗文需要调动很多相关资料,比如古诗作者的资料、创作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题材的古诗等,要花时间去搜集,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还要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与热情,引导他们围绕古诗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给他们交流资料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钻研教材的能力。

3、巧用教学手段,构建“情境”课堂。

① 给诗配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充分发挥想象,画出诗意图,并围绕学生的作品展开讨论,“怎样画?”“画什么?”“这样画合不合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文意境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创造力,还陶冶了情操。

② 仿编古诗。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③ 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

④ 吟诗、唱诗。

4、朗读训练,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节奏美。

① 挖掘古诗文的意境。诗只有理解了,才能读出味道,并且是学生自己的理解。 ② 发挥示范作用。比如通过教师范读、朗读磁带范读等,给学生以示范,引导学生闭目感受、想象,并且严格杜绝任何时候的唱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形成了。

③ 开展古诗文美读比赛。为了维持学生入情入境朗读古诗文的兴趣,我们定期开展古诗文美读比赛,并给学生授予“古诗文美读小明星”的称号。

三、教师背古诗词,增强文化底蕴。

曾经我们的古诗课堂和古诗活动中总有这种现象,面对学生问及的古诗,有时我们教师也答不上来,面对一些古诗题目老师也常常束手无策。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尴尬。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会背1~6年级的必背古诗词,这虽然加重了老师们的负担,但是它解决了源头的问题,增加了老师的古诗积累,增强了老师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老师古诗文教学的驾驭能力。

古诗词复习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及工具书。

要求学生熟记《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所有篇目,如果学生没有此书,教师可自备一本,要求学生抄写;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五、六年级教材上的古诗词篇目。

二、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扩大语言积累的数量。

首先,以文为线,扩充相同内容的诗文或诗歌的写作背景。例如,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文时,可补充同类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 其次,以人为线,扩充诗人的其他作品,了解诗人的诗风。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可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大量“李诗”归类、整理,体会其豪迈的诗风和浪漫主义情怀。

此外,在教学现代文时,也可以扩充古诗,对比照应,促进语言的积累。例如,在学习老舍的《草原》一课时,引入南北朝民歌《敕勒歌》;不仅便于理解文章,更实实在在扩大了对诗歌的积累量。

三、归类整理,记住历代诗文名句。

1、学生自备积累本,分类抄写名句,经常诵读。

2、教师指导学生给诗词分类,例如:劝学类、惜时类、送别类、爱国类、四季类、友情类、思乡类、节日类、心情类等等,另外还可包括对联、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

四、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运用、内化。

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积累,因而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运用古诗文。

五、教师要善于开展系列活动让学生积累语言。

1、通过综合实践课和口语交际课,给学生讲古诗和诗人的故事,或将古诗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上网下载或查阅资料寻找一些古诗词方面的练习题或竞赛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做或抽一定的时间进行口头训练,以赛代练,强化训练。

文学常识复习建议

一、以教材为主。

特别要注意五、六年级所选课文中,古今中外一些名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品,还要熟悉所学重点篇目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它们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以历史为主线。

1、通过对历史的梳理,了解时代的先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弄清各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先秦散文、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3、了解各朝代代表作家及期代表作品。

4、了解近现代几次战争先后及其相关课文和人物: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三、分清主次。

作家以中国作家为主,外国作家只需了解高尔基、安徒生、托尔斯泰、雨果等几位课本中出现过的即可。

四、重点掌握经常接触的常识问题。

1、中国的传统节日时间先后及风俗习惯。

2、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4、文房4宝——笔、墨、纸、砚,文人4友——琴、棋、书、画,花中4君子——梅、兰、竹、菊,岁寒3友——松、竹、梅。

5、明清时代4大古典小说是:《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

6、民间4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7、古代4大美人:西施(沉鱼)西施浣沙、王昭君(落雁)昭君出塞、杨玉环(闭月)贵妃醉酒、貂蝉(羞花)貂蝉拜月。

五、时事部份。

1、了解国歌、国旗名称,国家领导人职务及姓名。

2、民族及行政区域,世界行政区域范围大小。

3、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项,记住一两条重要新闻。

古诗词及文学常识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要求不高,在考试中所占分值也较少,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可在做复习题遇到时作讲解,也可用专门的练习题强化训练。在教学中插入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老师再作一翻形象的介绍,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缓解枯燥的复习压力,这对于提高学生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2011年3月17日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六
《《古诗鉴赏》》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七
《阅读技巧》

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修辞手法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白描: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突出事物的主要特点,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便于表达感情。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还有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等表现方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手法是整个作品各方面的写作手法,是一个大的概念。修辞手法是遣词造句的方法,包括在艺术手法中。

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象征、联想、想像、引用、白描、留白等。

3、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双关(常用的)反语、互文、叠词、婉辞,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警策,示现,重言,重叠,指代,转文,复沓(不常用)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阅读技巧

1、 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3、(1)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4、(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⑪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⑫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⑬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⑭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⑮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5、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句子的调换: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6、品味词语:

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7、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

1) 结构上,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2)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3)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对于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不能通过整体阅读,宏观上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二是先入为主,不能大胆地否定自己;三是不能理清文章各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凭主观臆断代替真理;四是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用表面现象掩盖作者的观点态度。

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八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讲稿》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九
《诗歌与散文》

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篇十
《狠抓龙头,以点带面,夯实基础——中考古诗文比较阅读试题的特点及备考对策》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四季的诗句 四季的诗句 关于四季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四季以点带面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68753.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