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写杏花的诗

写杏花的诗

2015-12-19 07:14:2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写杏花的诗篇一《描写杏花的诗句》 描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写杏花的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写杏花的诗篇一
《描写杏花的诗句》

描写杏花的诗句

1、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唐·白居易《南湖早春》

2、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 憔悴去。零落不堪。两句写杏园零落不堪,是因为折花插头的人太多。 唐·杜牧《杏园》

3、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李商隐《日日》

4、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 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

5、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唐·温庭筠《菩萨蛮》

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7、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8、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

描写梨花的诗句

1、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2、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杨叶:杨柳 唐·岑参《送杨子》

3、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宋·范成大《棠梨》

描写春雨的诗句

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写杏花的诗篇二
《关于杏花的诗》

关于杏花的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唐·储光羲《钓鱼湾》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 唐·李贺《冯小怜》

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唐·韩偓《寒食夜》 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唐·李贺《恼公》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唐·李商隐《日日》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戴叔伦《苏溪亭》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唐·温庭筠《杨柳枝》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洄。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宋·王安石《杏花》

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宋·韩元吉《好事近》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宋·范成大《忆秦娥》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宋·陈与义《临江仙》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宋·晏几道《临江仙》

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 宋·秦观《画堂春》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宋·欧阳修《田家》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宋·寇准《柳》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宋·寇准《江南春》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宋·范成大《忆秦娥》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雾落五更钟。 明·陈子龙《山花子》

写杏花的诗篇三
《唐诗鉴赏之杏花》

唐诗鉴赏之杏花 唐人写诗吟咏杏花,其中不乏名家如元稹、李商隐、韩愈、张籍。可惜杏花实在有些缺乏个性。因此,借题发挥固然无妨,真要状物,区别于桃花等,也殊为不易。

韩愈诗我一向不喜欢。可能是学问不足欣赏不了。这首古体杏花诗我看也只是寻常。

杏花

韩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

曲江满园不可到,看此宁避雨与风。

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

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

岂如此树一来玩,若在京国情何穷。

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平白如话但情感复杂,确实是佳句。至于写杏花的诗,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也算独到。

古苑杏花

张籍

废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时。

独开新堑底,半露旧烧枝。

晚色连荒辙,低阴覆折碑。

茫茫古陵下,春尽又谁知。

元稹的诗,把“杏”换成“桃”,也无不可。

杏花

元稹

常年出入右银台,每怪春光例早回。

惭愧杏园行在景,同州园里也先开。

李商隐的诗有些晦涩。下面的五言排律,不加标题,我就想不出是写杏花。其实主要也不是写杏花,只是触景生情或者借题发挥,由为含无限意,遂到不胜繁点题,为身世之叹。我很喜欢这一联: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杏花

李商隐

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眽眽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为含无限意,遂到不胜繁。

仙子玉京路,主人金谷园。

几时辞碧落,谁伴过黄昏。

镜拂铅华腻,炉藏桂烬温。

终应催竹叶,先拟咏桃根。

莫学啼成血,从教梦寄魂。

吴王采香径,失路入烟村。

薛能的诗,也以杏花作为某种象征。换成桃花未尝不可,杜工部所谓轻薄桃花逐水流。

杏花

薛能

活色生香第一流,手中移得近青楼。

谁知艳性终相负,乱向春风笑不休。

温庭筠化用了叶绍翁的诗句,一枝红杏出墙来。颔联两句,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有感时伤春的诗人情怀和怀才不遇的士子心态。

杏花

温庭筠

红花初绽雪花繁,重叠高低满小园。

正见盛时犹怅望,岂堪开处已缤翻。

情为世累诗千首,醉是吾乡酒一樽。

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

司空图写了多首杏花诗。前两首状物细腻。第三首重点写故乡而不是杏花。最后一首以写诗话的笔法写花话,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了。

村西杏花

司空图

写杏花的诗篇四
《2013诗歌》

梦江南

千万恨, 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赏析: 此词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同时也寄寓着诗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在在堪恨,在在堪伤。而远韵悠然,令人讽诵不厌。

“摇曳碧云斜”,碧云动荡间,日已西斜,联起前句,有陡然将镜头拉之开阔之地的感觉,结局虽短促,但余思袅袅,咀味绵长。此词写得朴素自然,明丽清新,没有刻意求工、雕琢辞句,却能含思凄婉,臻于妙境。

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赏析】首联诗人从自身写起:早春二月,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寓居苕溪畔的诗人顿生怀友、访友之情,于是沿着绿意初起的苕溪向东而行,踏上访友之途。颔联对仗工稳而富有新意,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的写照——在读诗、吟诗、作诗的生活中安度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杏花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第三联写禅伯(智老)多病,儒先(天经)固穷,赞颂友人安于贫贱、甘于淡泊的节操,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尾联回忆昔日寻访友人时的情景,“轻舟”“纶巾鹤氅”“试春风”等词语,凸现出三位诗人生气勃发、春风得意的豪迈景象,与前面的“多病”“ 固穷”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忆”字,暗含了诗人的诸多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当年意气风发的友人而今却“穷”“病”加身。诗人与友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二者互为生发,以见三人心灵之契合,友情之深挚。结构严谨,首尾照应绵密而不露痕迹,以冰雪初融的早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且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有荡气回肠之妙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

考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

考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既要注意第二联的字面意义,又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前后勾连,全面理解,切忌孤立作答,望文生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赏析一】这首诗原题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人在题目中用“最爱”二字,直接表达了自己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释:未与:不给。不追求被文人赏识。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况:何况,更不肯。政:通“正”。缘:因为。

译文: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1]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家,终忧愤而死。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自成一家,时称“诚斋体”。其词风格清新、活泼自然,与诗相近。著有《诚斋集》

北陂杏花

《北陂杏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评价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作者曾在《咏月》诗中说:“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他隐退江宁之后,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常常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表现出“丰肌健骨”,抒发了作者的立场和操守。

译文: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也胜过落在南边集市上被碾作尘土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

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

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3]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写杏花的诗篇五
《与杏花有关的古诗句》

与杏花有关的古诗句

1.俯窥娇娆杏,未觉身胜影。(宋·王安石《杏花》)

2. 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宋·韩元吉《好事近》)

6.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南宋·范成大《忆秦娥》)

7.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南宋·陈与义《临江仙》)

8.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北宋·晏几道《临江仙》)

9.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北宋·秦观《画堂春》)

10.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北宋·欧阳修《田家》)

11.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北宋·李清照《临江仙·梅》)

12.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北宋·寇准《柳》)

13.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北宋·寇准《江南春》)

14.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声韵启蒙·一东》)

15.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宋·范成大《忆秦娥》)

16.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

17.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18.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唐·储光羲《钓鱼湾》)

19.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唐·李贺《冯小怜》)

20.恻恻轻寒剪剪风,杏花飘雪小桃红。(唐·韩偓《寒食夜》)

21. 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唐·李贺《恼公》)

22.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唐·李商隐《日日》)

23.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雾落五更钟。(明·陈子龙《山花子》)

24.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25.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唐·温庭筠《杨柳枝》)

写杏花的诗篇六
《王安石《北陂杏花》鉴赏》

《北陂杏花》赏析

——兼谈“陌”真的是“小路”吗

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据说这首诗写于王荆公晚年罢官退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境凄冷心境的写照。

诗分两层。前二句为第一层,写杏花的妖娆美丽,主要写其形,为后二句写其神作铺垫。 首句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只从杏花本身写,而是还从“一陂春水”写,两者又用一个“绕”紧紧联系在一起。“一陂春水”本身就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陂”是池塘。春天冰刚化开,水中还没有生出青苔等物,也还没有落下各种污物,所以一陂春水晶莹、高洁,很是能够引起诗人这样性情高洁之人的喜爱。一陂春水是这株杏花生长的环境,尤其是作者用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词语“绕”,“绕”字说明“陂”是曲曲折折的,而杏花则是生长在一个深入进“陂”来的土包的尖角上的。王安石确是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如《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如《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 但我不同意某些专家“„绕‟字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的说法。因为此处的“绕”字只是写出了两者的形状关系,而不是像“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绕”是“护田”的。但尽管只是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就已经完全烘托出杏花之美来了。有了这样简单的“一陂春水”和这样简单的一“绕”,这株杏花就具有了别的杏花所不具备的特点了。这种美,是花与环境的和谐之美,是主体与环境的相得益彰之美:有了这陂清丽的春水,才显出了这株杏花的雅致清艳俏丽;有了这株杏花的倒影,也才显示出了这陂春水的晶莹剔透,清雅可人。

这句的又一个精彩之处很容易被人忽略,这就是“花身”二字。为什么是“花身”,而不是“杏花”或“花树”?“花身”二字能让人想象出满树都是怒放的杏花,显示出杏花的繁茂和杏树的蓬勃的生命力。而“杏花”二字则不知所指的是杏树的花还是杏树本身。

此句也是为下面一句做的铺垫。正是因为此处有花有水,下面才有花有影。

第二句“花影妖娆各占春”,则是从杏花与其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方向组成的一个完美画面上写杏花的美艳。一个“妖娆”将杏花拟人化已令人倾倒,没想到王荆公偏偏又祭出那“一陂春水”,而且是再上层楼,这里春水不再是陪衬,因为水里的杏花影已成了与岸上杏花并列在一起的双姝,仿佛是一对双胞胎的美少女姐妹,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水中之虚花和岸上之实花相互映衬,虚实相衬,相映成辉。而大自然则完全成了画面的背景,你看,大地还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其中一个“占”字,极具内含,王荆公畅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切都无所畏惧,即使只有一株,也会装点人间春色,不去理会别人的鄙夷目光,不去理会人间的冷漠,相信自会占尽人间春色,这株“占”尽春天的杏花包括花后的身影,不正是这位伟大的改革家敢为天下先和对自己的历史地位的极端自信的强烈表现吗?王荆公可说是把这陂春水用到了极致,这就好像是一位高明的摄影家,综合运用场面的各种要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远有近的精美画面,从而把一株孤零零色彩枯燥单调的杏花变得立体,变得丰富,变得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后二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主写杏花之神,是诗的点睛之笔。

“春风”当指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被春风吹作雪”是说自己的有可能的下场“粉身碎骨”。关于“南陌”,一大部分人认为是“南边的田间小路”,也有一部分人没敢说是什么。其实,“陌”在词典中的意思,比较清楚。《辞源》这一条目的解释有四项,其中有两项与道路有关,即

1、田间小道,2、街道。而《康熙字典》中所引《玉篇》所解为:阡陌也 ,又市中街也。从《北陂杏花》一诗本身的情况看,应指市中街道。不然,既然前面的“陂”是“北陂”,是在北面的郊野,是远离尘嚣的所在,而同样远离尘嚣的田间小路就非要弄到南面去呢?作者目的既然在于形成对比,就只能是北面郊野的寂寞与南面大街的热闹对照才行。“南陌碾成尘”,正是众多趋炎附势之徒追逐权势地位或邀功请赏而不惜损害自身人格的人生写照。作者明白,改革者的下场可能是悲惨的,而趋炎附势者的下场可能也一样悲惨,同样悲惨,就不如为改革而牺牲,何况还未必牺牲呢?即使真的牺牲了,“被春风吹作雪”了,还能保持住人格的纯洁和尊严,而“南陌碾成尘”只能化作一片黑泥,再也不见人生的踪影。在这两句中,“纵被”与“绝胜”的联用,相互呼应,激浊扬清,更凸显了作者这种改革者的决绝和清醒,表明了作者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人生操守。

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首诗,正是他——“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政治宣言和人格写照,虽然时间已过去了九百多年 ,但今天读来,仍会令我们感叹唏嘘,情绪激愤。相比较而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只是或进或退的境遇变化而已,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只有个性的表白,与王荆公的境界均不可同日而语。

一株孤零零的杏花,在美丽的南国江宁不算什么,在阅尽人生风浪的王安石看来更不算什么,但王安石却把它演绎成了千古绝唱。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首先,这首诗写杏花写得好,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多角度描写,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叙议结合……这些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

其次,托物言志。作者没有只把杏花当杏花写,而是以花喻己,以花喻人,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声。

再次,这首诗表达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的共通的豪迈情怀。而这,才是它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谥“文”。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

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陂春水绕花身,

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拂云豪逸之气 屏荡老健之节——王安石《北陂杏花》欣赏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写杏花的诗篇七
《六年级补充古诗 2》

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①秋云起,

稍稍②夜寒生。

但③觉衣裳湿,

无点亦④无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注释】

① 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

② 稍稍:稍微,略微。

③ 但:只。

④ ④亦:也。

【译文】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赏析】

不知因了何事,诗人独行在秋夜秋雨中。妙的是他不象其他诗人一样去写秋夜秋风秋雨带来的愁绪,表达营营人生的“苦”,他内心充盈的是圆融而平和的诗意。这样一种淡泊高妙的心境,当今之世有几人能及之?

商山①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②,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③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雁满回塘⑥。[

【注释】

①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省商州市东南。

②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③槲(hú):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④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

⑥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北陂①杏花

[北宋]王安石

一陂①春水绕花身,

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

①陂:池塘。

【译文】

池塘中的春水环绕着杏花,花与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风像雪一样吹落,也胜过落在南边小路上被碾作尘土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臵。“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春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1070年(熙宁三年)到1076年(熙宁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采桑子

[北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注释】

① 满:指月圆。

②亏:指月缺。

【译文】

一轮明月挂江楼,可恨的是,你不似这江楼明月,无论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形影相随,永不分离。

一轮明月挂江楼,可恨的是,你恰似这江楼明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等到何时才能团圆?

【赏析】

此词从江楼月联想到人生的聚散离合。月的阴晴圆缺,却又不分南北东西,而与人相随。词人取喻新巧,正反成理。以“不似”与“却似”隐喻朋友的聚与散,反映出聚

暂离长之恨。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全词明白易晓,流转自如。风格和婉,含蕴无限。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朝天子〃 咏喇叭

[明代]王磐

喇叭,唢呐②,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③?眼见的吹翻了这家⑨,吹伤了那家⑩,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④!

【作者简介】

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作诸生,厌其拘束,弃去,终身不应举求官。纵情山水诗画间,尤善音律,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散曲有《王西楼乐府》一卷,无论抒情咏物,讽刺俳谐,皆称能手。

【注释】

①朝天子:曲牌名。

②锁呐:现在写作“唢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③真与假。

④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得)曲子虽短,但声音却极为响亮。官船来往像乱糟糟的乱麻,

全都靠你来抬高名誉和地位。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假?

眼看着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元气大伤,最后会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赏析】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曲小”比喻宦官的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的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则形容他们把百姓们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虽然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但是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写杏花的诗篇八
《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谥文穆,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诗风格轻巧,但好用僻典、佛典。

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以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蜓飞蝶舞,以动衬静。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700年—765年) ,汉族。六十五岁。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译文:天空布满黄云,太阳也变得昏暗,北风呼呼地吹,大雁凌空,雪花纷飞。你不要担心新去的地方没有朋友,世上有谁不知道你、不敬重你呢? 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空中黄云遮天蔽日,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队向南飞去。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前面凄凉的景?,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襟: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这两句既是对朋友的劝慰,同时也是对友人才能、品格的高度赞美,激励朋友勇敢地去拼搏进取。这首送别诗,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译文: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金陵怀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译文: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蔡洲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山河也只剩下了外形。听着后庭花,幽深怨恨不忍心听啊。

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有没有被后世记取呢?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北陂杏花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译文: 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宰相,新党领袖。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人。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前两句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次句从花与

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春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它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译文: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

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

柳中庸 (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

前两句就时记事,“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 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第三句,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 “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萧杀如此,令人凄绝。末句写边塞的山川形势:滔滔黄河,绕过沉沉黑山,复又奔腾向前。黄河和黑山相隔甚远,这里不可坐实理解。上句说青冢,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个“绕”字牵合,寄寓绵绵怨情。这两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在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既显示了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表明了

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译文: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我感到惊恐。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之靠近。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贫寒,落发为僧,法名无本。曾居房山石峪口石村,遗有贾岛贾岛题跋版刻像庵。19岁云游,识孟郊等,因和推敲韩愈。还俗后屡举进士不第。 贾岛人称“诗囚”又被称为“诗奴”。

“数里闻寒水”。在“数里”的范围内能清晰地听到细微的水声,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而映在眼帘的是稀稀落落的人家──“山家少四邻”。这一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相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这时候诗人逐渐走近山庄。尾联即写接近山村时的喜悦感受:“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写杏花的诗篇九
《2010年哈尔滨省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2010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经典之旅·书写(6分)

1、请将下边扇面上的两句话正确地写在答卷的书写格子里。(4分)(书写工整2分,繁体简写、句序正确各1分)

。人新代一做典经家百讀

2、从书体上来看,以上扇面属于( )体,请写出一位你最喜欢的古代书法家的名字: (2分)(每空1分)

经典之旅·阅读(54分)

一、经典之旅·《诗经》颉英(10分)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删改) ◇ 安如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①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前不觉得怎样,现在觉得幽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现在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而且是开在山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②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看见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水里。桃花总是这样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嫩红隔着新绿,娇艳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高兴,竟说不出因由,也许中国人的骨子里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

③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⑤失意才子诗歌放荡,虽有不得志的牢骚之意,但这牢骚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心里的酸楚。

⑥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不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却没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⑦《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⑧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锻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一个孩子看见这天地间每一片叶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许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这样,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并不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艳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甚至只是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幽美难言‛而不说‚优美难言‛?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理由。(2分)

2、第②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一句写杏花的唐诗意境十分相近。请写出这句诗。(2分)

3、《诗经》曾对后世语言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2分)

4、既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那么,请你结合第⑨ 段内容说说‚灼灼‛一词到底好在哪里?(2分)

5、根据第⑦段的内容的提示,将下边的句子填充完整(2分)

《桃夭》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 ,而且因为 。

二、经典之旅·宋词写意(10分)

当往事都成记忆 ◇ 佚名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①人需要记忆,但记忆常常会沉睡,美好的记忆便需要提醒。

②你是诗人,多愁的诗人。你铺开宣纸,一场愉快的郊游便清晰了;你手握羊毫,一份美好的记忆便又复活了!

③地点,郊外的小溪;时间 ;事件,一次郊外的游赏;节令, 。

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物呢?不用问,自然是一群与你一样有着美丽的青春容颜的少女。

⑤闺阁中也有热烈的夏天美景,只是隔着一扇扇雕花的窗。闺阁中的夏天,天地太小,少女好奇的天空却太大太大。

⑥是谁给你们渴望高远的蓝天的心放了一个假?或许是你们的父亲,或许是你们的母亲。我想应该是你的母亲,因为她们的少女闺阁梦在你们身上圆了。

⑦那天的清荷一定有着特别的风韵,那天的亭阁一定有着别样的风景,那天的 一定有着 。因为,有了你们作为风景的主人。

⑧太阳是最好的见证人,听到了你们吟诗,看到了你们作画,还有你们的放歌、抚琴。酒正酣兴正浓时,你们贴着耳朵绯红着脸,交换自己情感最稳秘处的少女心事,这一切的一切,那天的太阳都见证了。

⑨夕阳都西沉了,星星的灯盏一盏盏点起来了,你们才意识到该踏上归途。

⑩暮色浓了,路也朦胧了,桨摇起来了。或许是来的时候,一路看风景忘了记住回家的路,或许是太浓太浓的暮色刻意将你们挽留,或许是那一溪迎风的清荷希望多留下你们的几串笑语,总之你们迷失了归路。

⑾击水的桨声更响了,响在寂静的郊外。岸边刚刚栖息的白鹭也扑楞楞被惊起了。

⑿今天,往事已成记忆,何日再有那样的相聚?

6、本文作者为什么认为词中所写的情景是李清照记忆中的往事?你能在原词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2分)

7、品读原作,将第③段填充完整。(2分)

8、根据词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把第⑦段中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

那天的 一定有着 。

9、请从李清照的原作中找出与第⑨段相对应的一句词。(2分)

10、请另写一句李清照的诗词名句。(2分)

三、经典之旅·《论语》心得(10分)

《论语》的温度(有删节)◇ 于丹

①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②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③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④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⑤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tí hú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⑥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⑦古有“ ”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

⑨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⑩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1、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意思。(2分)

12、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 (请用第⑥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13、解释‚予欲无言‛中‚欲‛的意思。(2分)

14、请用‚/‛为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天 何 言 哉 四时 行 焉 百 物 生 焉 天 何 言 哉

15、读第⑦段,根据加横线句子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充一句俗语。(2分)

16、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3分)

17、如果第⑩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3分)

18、查阅工具书,写出相应的拼音和汉字。(2分)

‚佶屈聱牙‛中加点字的拼音依次是 和 。

‚(tí)(hú)灌顶‛中括号内的字依次是 和 。

四、经典之旅·唐诗映像(16分)

◇ 樊修章

①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

②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③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人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 ;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 。

写杏花的诗篇十
《歌《桃夭》之章 赏“天籁”之音》

歌《桃夭》之章 赏“天籁”之音

[真题回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删改)

安如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周南•桃夭》

①白居易有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前不觉得怎样,现在觉得幽美难言。桃花开得很早,现在却要等到其他的花都谢了,开得倦怠了才盛开,而且是开在山中,这份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这种态度于荷、兰并无出奇,换了桃花就难得了,好比歌宴后的丽人褪去浓妆,美得淡定心惊。

②桃花本是早春的花,我记得往往是过了年不久,心思里那点节庆的气息还未凉透的时候,来到乡下做客,就看见田畈井头有桃花,风吹过一阵,落花似雨,便有些飘在水里。桃花总是这样淘气,连凋谢也要拼死热闹;或是远远的人家墙头透出一枝嫩红隔着新绿,娇艳可人;那不是我家的花,我也摘不到,可仍然那样高兴,竟说不出因由,也许中国人的骨子里有桃花般的香艳,所以见了两相亲。 ③桃花是乡气的,民间寻常百姓家,田畈村头遍地皆是,但也空灵清绝,谁说借着她遁不得桃源?像失意清醒之后的唐伯虎,在苏州桃花坞隐居,将自己的住地命名为“桃花庵”,从此不思功名,不恋富贵,卖文卖画为生,闲来在桃花树下对酒吟诗,自己也觉着美得不行,遂作《桃花庵歌》。

④失意才子诗歌放荡,虽有不得志的牢骚之意,但这牢骚借桃花发得漂亮,叫后人只见得唐才子的风雅,遮掩了他心里的酸楚。

⑤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她静。桃花难言,往往是因为她不舍得收敛,艳得让人无所适从,无法评价。一不小心,那美变成了滥觞,俗得就好像听见一个村姑名叫桃花,你回眸一顾,却没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风景。

⑥《桃夭》难写,因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几乎已不可能有超越原诗的解读了。一般人如果只读过三篇诗经,其中必有一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

⑦经常在睡前读上几篇诗经,觉得那音韵就是人类出世时的天籁,现在的作家怎样锻炼也难以企及的恰到极处,比如《桃夭》。思想古人是何其天真灿烂,就像一个孩子看见这天地间每一片叶子都是光耀明媚的。

⑧“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也许古人创作文句之初就是这样,看见什么就说什么,并不需大力咬文嚼字。所以今人反倒要艳羡那恰到极处的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读这诗,甚至只是读起头这一句,已教人分辨不清,这艳得难舍难收的是桃花,还是那艳如桃花的女子。

1.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白居易的诗“幽美难言”而不说“优美难言”?请结合本段内容谈谈这样写的理由。

2.第②段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一句写杏花的唐诗意境十分相近。请写出这句诗。

3.《诗经》曾对后世语言产生过深远影响,如“桃之夭夭”、“蒹葭苍苍”、“杨柳依依”这类词语,至今读来仍琅琅上口,韵味悠长。请在你所积累的词汇中另写两个和它们结构相同的词语。

4.既然“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以„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易一字的佳构”,那么,请你结合第⑧段内容说说“灼灼”一词到底好在哪里。

5.根据第⑥段内容的提示,将下边的句子填充完整。

《桃夭》之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 ,而且因为 。

(2007年湖北宜昌中考题)

[思路点拨]

这道题涉猎国学经典——《诗经》,符合“新课标” 提出的“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的精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一部国学经典。孔子曾对《诗经》作过精要地评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桃夭》出自《诗经》开卷第六篇,主要内容是贺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这是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看似平平淡淡,简单质朴,其实已达到了一种至高至纯的艺术境界。随着文本品赏 “桃夭”之歌,我们仿佛听到了美妙绝伦的“天籁”之音。

第1题辨析字词,旨在考查学生“体会有表现力的语言” 的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细读下文,不难找出答案。第2题默写诗词,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根据文中画线句和题目中“写杏花”的提示语,我们很快就会联想到唐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与之意境十分相近的诗句。第3题语法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词汇积累”及“随文理解基本语法”的能力。学生平时应该对这类词语有所积累,可检索自己的知识储备作答。第4题赏析重点词语,旨在考查学生“体会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细读第⑧段,即可找到答案。第5题特点概括,旨在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和主旨”的能力。根据第⑥段内容的提示,则不难归纳出答案。

[参考答案]

1.因为桃花“开在山中”,“ 热闹中带着难言的收敛和沉静。”用自己的话概括性表述亦可。2.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3.“白雪皑皑”、“细雨霏霏”、“凉风习习”等,凡结构相同的四字语均可。4.“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深刻到难以磨灭的地步。5.不仅因为它“几乎将女子的美写到极致”,而且因为它“将汉语的炼字功力发挥到极致”。

通联: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王代福 邮编:444121

E-mail:wangdf728@163.com 电话:13367173933或0717-8291247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写杏花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写杏花的诗句 描写杏花的诗句古诗 描写杏花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写杏花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写杏花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093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