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毛泽东长诗

毛泽东长诗

2016-11-03 12:12:1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毛泽东长诗(共7篇)毛泽东诗集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毛泽东长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毛泽东诗集
毛泽东长诗 第一篇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毛泽东诗歌朗诵
毛泽东长诗 第二篇

毛泽东诗歌朗诵

(女)有人说:“您是一位哲学家,深邃的思想穿越时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男)有人说:“您是一位精彩的军事统帅,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女)有人说:“您是一位书法家,笔走龙蛇,鬼天神泣。” (男)其实,您是一位十分能作的诗人,您用诗人的纯真爱着人民,您以诗人的浪漫,让红旗漫卷腥风,您凭借诗人的豪迈,描绘着共和国的宏图。 (女)从此,红旗烈焰,战歌嘹亮,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红星依然在闪耀。

(齐)用《长征》这份宣言书,宣告革命必胜,人民必胜。

(唱)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女)从秦皇汉到唐宗宋祖。

(男)从成吉思汗到清末民国。【毛泽东长诗】

(齐)一朝一代,人民被奴役,被驱使,饱受磨难。

(女)是您,第一次把人民高高举起。

(男)您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长诗】

(齐)您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朗诵)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诗歌欣赏
毛泽东长诗 第三篇

【毛泽东长诗】

毛泽东诗歌欣赏

三十六字令·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毛泽东长诗】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毛泽东经典诗句
毛泽东长诗 第四篇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

3、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4、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经典诗句。——<七律·答友人>

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7、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8、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9、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10、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11、千里来寻故地,12、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3、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4、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1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

16、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七律·登庐山>

1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18、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

20、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

22、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2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24、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25、无限风光在险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26、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水调歌头·游泳>

27、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8、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29、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30、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1、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3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3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水调歌头·游泳>

35、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长诗 第五篇

作者:毛泽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释:

1、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本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寒秋:就是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3、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4、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5、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6、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尽染:此处化用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句意[2]。
7、漫江:满江。漫:满,遍。
8、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9、争流:争着行驶。
10、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11、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秋天,即上文“寒秋”。
12、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liáokuò):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13、苍茫:旷远迷茫。
14、主:主宰。
15、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由上文的俯看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16、携来:挽,牵。来,语气词,无实义。
17、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18、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本指山的高峻,此处意谓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19、恰:适逢,正赶上。
20、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21、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风华:风采,才华。茂:丰满茂盛。
22、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态气概。
23、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25、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食邑万户,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26、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27、击水:作者自注:“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28、遏(è):阻止。
29、飞舟:如飞之舟,言其迅速。

翻译: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阕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毛泽东长诗 第六篇

[篇一:毛泽东诗词读后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诗经的缠绵悱恻;“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是楚辞的磅礴奔放;“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是唐诗的浪漫不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宋词的温婉细腻;“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元曲的苍凉凄美……巍巍华夏五千载,多少风流人物于翰墨丹青里不朽,而那已然是不可触及的古代,那些曾经熠熠生辉的姓名,也变成了书卷上一个文化的符号,毛泽东诗词鉴赏读后感。

每每提及毛泽东,“伟人”“军事家”和“政治家”仿佛三个标签,将人们的对他的看法限定于政要元首;看罢<毛泽东诗词鉴赏>,撇去毛泽东伟人的光辉,,因为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天才,不可能一次就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是毛主席一篇杰出的、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既丰富和发展了<反对本本主义>关于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又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哲学升华。深刻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为中国哲学发展史增添了极其光辉的一页。为我们党确立了科学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这篇实践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依然会在党内生存下去,依然阻挡着我们继续前进。因此,可以说毛主席的这篇文章解救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我觉的这篇文章不止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有些东西看不懂,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应该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循环重复下去,不论我们做什么事,我想我们都会获得最终的成功。

[篇二: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特别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里,我要说,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践才行,这平时搞生产劳动是这样,这搞中国革命这样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做指导,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来认识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运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必须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反映在革命运动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可以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可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乞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去实践,而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失败还往那儿跑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不过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所以,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查收工作,做这项工作就要和用户打交道,那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做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交清欠费。当然,这些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篇三: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着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矗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篇四: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篇五: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从当时的写作背景看,全国正值革命的关键时期,而党内两种错误思想又不断的冲击着革命道路,险些把中国革命带向危险的地步。作为当时的明眼人毛泽东审时度势,写下这篇实践论(以及后来的矛盾论)。重点其实是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统一,把革命带向正路。而事实上,文章一出,也的确获得不错的效果。

另外,这篇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伟大的着作,在现今的社会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继承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的又一大进步。如今,它仍旧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难以忘记它和它的作者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建设,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当然受到文章的强烈震撼。这的确是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它给我几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篇六: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人类的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一个认识的过程。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才是人类发展的根本。没有认识过程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实践永远是猴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实践生存过程。没有实践的进步和积累,人类的认识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确对待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辨证关系,才是观看人类及自然无穷真理的前提。

曾有学者读了<实践论>后,感慨之余,写了一首诗,形象的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路要识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爱国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词、诗歌大全
毛泽东长诗 第七篇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4、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爱国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词、诗歌大全。――<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5、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出塞诗>

7、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8、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9、愿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宋・李清照

1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1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爱国名人名言 关于爱国的诗句、古诗词、诗歌大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2、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曹植<杂诗六首>

【毛泽东长诗】

1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15、国人无爱国心者,

16、国既不国,家何能存?――<革命烈士诗抄・杨靖宇诗>

17、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18、捧出一颗丹心,献与亿兆生灵。――陶行知<不投降歌>

19、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20、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21、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22、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23、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24、杀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26、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27、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28、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29、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唐・韦应物<寄畅当>

30、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1、忧国耻为睁眼瞎,挺身甘上断头台。――<革命烈士诗抄。熊亨瀚诗>

32、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33、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给青年作家的公开信>

34、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秋瑾<吊吴烈士樾>

35、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秋瑾

36、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37、在你把爱国之心从人类中间驱除之前,不会有一个太平的世界。――[英]萧伯纳

38、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鲁迅<论辩的魂灵>

39、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谢觉哉<爱厂如家>

40、为祖国倒下的人,他的死是光荣的。――[古希腊]荷马<伊利昂记>

41、当他爱他的国家的时候,他的国家也尊重他。――[英]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

42、我无论做什么,始终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俄]巴甫洛夫<1935年工作的展望>

43、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匈牙利]裴多菲<我是匈亚利人>

44、国之步存,身将焉托?――蔡锷<讨袁通电>

45、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匈牙利]裴多菲<我是匈牙利人>

46、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47、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48、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49、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泽东

50、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51、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5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53、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5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55、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56、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57、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

58、我的祖国,我为你歌唱,为这片自由可爱的土地歌唱。――[美]史密斯<美国>

5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候。――唐・岑参<送人赴西安>

60、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61、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6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6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64、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65、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66、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67、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68、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69、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7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71、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72、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73、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74、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什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

75、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毛泽东长诗】

76、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77、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傅雷

78、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79、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80、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81、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8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8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84、我重视祖国的利益,甚于自己的生命和我所珍爱的儿女。――[英]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

85、凡是不爱自己国家的人,什么都不爱。――[英]拜论<福斯卡里父子>

86、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摘自:格言名言大全

87、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8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8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9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

9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92、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

93、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

94、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

95、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

9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97、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98、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

99、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0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101、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02、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103、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04、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宋・陆游

10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宋・陆游

106、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07、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无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秋瑾<柬某君>

108、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

109、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1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11、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冰心

112、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113、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114、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115、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

116、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11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118、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

119、一个没有祖国的人,像一个没有家的孩子,永远是孤独的。――尤今

12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毛泽东长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长诗大全 长诗祖国颂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毛泽东长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毛泽东长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2009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