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

2015-12-21 01:25:1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一《_古诗十九首_的生命意识》 ...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一
《_古诗十九首_的生命意识》

名作欣赏

古典今读

!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韩

军!邯郸师范专科学校,河北邯郸"#$"""%

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功名利禄的热烈追求;二对情感的真挚;三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深

沉感伤,论述了《古诗十九首》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游子

人的觉醒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权门,以求谋个一官半职,但这些游宦之士失期,无论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和整个意者多,得意者少。但在诗歌中,他们毫不掩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进入了“人的觉醒”的饰自己对功名地位的热烈追求和渴望:“何不时代,文学也因此进入了自觉的时代。而这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转折在汉末已显现出来。东汉末年,战乱频辛。”“愿为双飞燕,衔泥筑君巢。”“奄忽仍,篡夺迭起,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些诗句已明确地表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旧有的道德观念沦明他们渴望“荣名”,之所以远别故乡、远离丧,关注生命、关注个体开始成为文人思考的亲人,所追求的、所想望的是功名利禄,“这主要命题,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文人诗《古诗十些诗人其实是在探求生命的意义,他们的追求九首》就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强烈都非常执著而强烈,因其所追求的实已不只是的生命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重要标志之这些东西本身,而更是自我生命的价值”。

一。

即使他们遭遇坎坷,仕途不顺,他们也不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去求仙学道、高蹈出世,不相信虚无的来世,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而是关注现实,关注在现世中生命的质量,或象。生命意识在文学中常常集中体现在对生命要求“极宴娱心意”的享乐,或欣赏锦衣玉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困惑、对情食、秉烛夜游,或追求爱情的幸福,尽力把有感的深挚等。《古诗十九首》中对功名利禄的限的生命填充得丰满充实。如“斗酒相娱乐,渴求和及时行乐的洒脱,对人生短促、生命无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苑与洛。洛中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对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夹罗巷,王侯多帝情感的深挚;甚至对节序物候的敏感都从正面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或侧面,表明了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对生戚戚何所迫”。眼中是繁华闹市、豪门帝宅,命意识的个性体现。

何不陶醉其中,让生命在快乐、在张扬中度一、对功名利禄的热烈追求。古代文人一过。“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直把“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酒,被服纨与素”。世人好尚的求仙得道和来生价值的体现,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而实际世同样的虚无缥缈,不如享受眼前的快乐更实上真正能实现的毕竟是少数,尤其是前两项。际,并且希望这种快乐能继之于夜,产生了作为一般的中下层的文人,恐怕只能以功名利“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举动。对于那禄、以仕途上的腾达来作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些不会享受今世,寄希望于来世和仙界的想法标,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标志。所以东汉末年给予嘲讽:“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4愚者的士人,为了求得好的出路,远离故乡,游走

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

!"#$%&’(()

!"

’’*)%+,-%*-(.%&//00,-((1*(-23

名作欣赏

古典今读

期。”他们也追求爱情的幸福:“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这些诗歌,“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同样因为对功名仕宦的渴望,他们特别希望能有人了解自己,举荐自己,提携自己,当这种希望成为泡影,他们表现出了愤激和不平:“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萁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对徒有虚名的同窗之谊给予指责,他们也渴望知音,但知音难遇:“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里,有着明显的焦虑,因为得遇知音,或被举荐,就有跻身仕途、功成名就的可能,就会有不虚度人生的满足,生命就有了它的价值。

二、对情感的深挚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对生命价值的极度重视和对人生短促、生命脆弱的体认,使这些游子格外重情。《古诗十九首》中全部是游子、思妇真挚的情感的抒发,尤其是相思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远离家乡的游子,无论仕途顺利与

!,,-./01203435"16378#02.-1-9$3-:8

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裁为合欢被,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与君为婚姻,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为思念而泣涕如雨,为思念而魂梦萦绕,为思念而格外珍视丈夫的礼物、书“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信,所以

三、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深沉感伤。这些远离故乡和亲人,漂泊异地的游子,仕途并不尽如人意,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给他们带来复杂而痛苦的内心感受,其中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感伤尤为深重,几乎充斥了《古诗十九首》的每一篇作品,有直接的抒发:“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漂泊异乡,居留无定,前途未卜,就自然产生人生如寄、命运无常的羁旅感受和过客心态,游子境遇的无定、无常、客居、寄托、飘零等内在体验,也就是其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成了文人士子的生活图景。再加上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使诗人们敏感而忧伤地意识到生命是那样脆弱,又是那样渺小,无从把握,不可捉摸。这种感伤的情绪也从闺中思妇的口中、眼中、心中流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惠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诗中对“老”的畏惧意识,对死亡正在无情逼近,人生竟然如此短促的惶恐感,在以前的思妇诗中是罕见的,这是否也可看做是文人有关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伤呢,只不过它是借助思妇的口唱出,是侧面的表现而已。

这种人生的漂泊、宦游的坎坷,也使游子对周围的景物、季节的变化特别敏感,秋风鸣

否,都摆脱不掉思乡的愁苦,以至往往泪下沾巾。他们在家乡的亲人———思妇,由于长久的分离,内心的情感更为复杂:有“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痛苦;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猜疑;也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苦闷与压抑,更多的还是真挚的思念:“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

*)+%!

!"

!"#$%&’(()

名作欣赏

古典今读

!

用集中的方法表白

———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看诗歌创作的高密度意象组合

"赵玉柱!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莱芜

"#$$%%&

“艺术家在作品中越是集中能产生效果的篇。

许多原素,他所要表白的特征就越占支配的地前人曾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给予了位。所以,全部技术可以用一句话包括:就是极高的评价。著名诗人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用集中的方法表白。”!丹纳所谓的“原素”赎》中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主要指的是“人物”“情节”和“风格”,主“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是位诗要是针对叙事作品和绘画艺术来说的。实际人,又是唐诗研究的专家,他对这首诗作给予上,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抒情诗中,也有用“集如此高的评价,足见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极中的方法表白”的诗篇。只不过,在中国古典高的水平。但众多的评论大都着眼于诗歌本诗词中,“原素”主要是意象和韵律的变化。身,而没有从诗歌创作的规律方面予以总结。意象的疏密程度,就构成了意象密度。高密度本文拟从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方面作粗浅的探的意象,很显然也是“用集中的方法表白”。讨。

这里的“高密度意象”指两个方面:一是意象《春江花月夜》的写作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数量多,二是同一意象出现的频率高。初唐张词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规律———高密度意象群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

的有规律组合,这也是古典诗词创作成功的重

蝉、星辰月夜、荒丘孤坟成为他们关注的对衣襟”呢。

象,“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些节总之,《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候景物无不成为游子情感的载体,被轻烟薄雾时代士人的心态、情感、追求、挫折,表现了般的愁思笼罩。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强烈的个性色彩和价值取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向,以热烈的人生追求、真挚的情感抒发、深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沉的命运短促的感伤,体现出它独具的生命意“凛凛岁云暮,蝼蛄夕悲鸣。孟冬寒气至,北识,成为“人的觉醒”的标志之一。

风何惨栗。”“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4责任编辑:古卫红5

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驱作者简介:韩军4-311*5,河北邯郸师范专科

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学校讲师。

广路。”“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这里,不但凄厉的寒参考文献:6风、萧萧的白杨、荒凉的坟丘,让人感到时光-7《中国古代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333。

的易逝、人生的短促,就是常给人温暖,给万6’7《美学三书》,朱光潜著,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物带来生机的“东风”,给游子的感觉也仍然社,-3338-。

是“逝者如斯”的哀叹。时光在消失,生命在6.7

《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陈鸿祥编著,南京:毫无意义中度过,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泪下沾

江苏古籍出版社,’((’89。

!"#$%&’(()

!"

’’*)%

+,-%*-(.%&//00,-((1*(-23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二
《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

生命无常,且行且珍惜

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类正在一步步地走向“网络时代”。互联网不仅给了我们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恐怖的一面!近期的马航MH370、MH17和台湾复兴客机B22810等人员伤亡事件,让我们在伤痛之余,不得不感叹生命的无常。

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昨天还在我们面前谈笑风生的一个亲人,眨眼之间,就可能躺在了冰冷的殡仪馆,任你千呼万唤,也不能把他从铁匣子里拉回来。

在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把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淡薄化了。为了钱财,可以夫妻反目、亲人成仇、朋友倒戈!钱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古人云“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金钱再多,可它买不来真正的爱情、亲情和友情;金钱再多,可它买不来平安、健康和幸福;金钱再多,也只能在生时拥有,不能把它带进坟墓!所以,请学会珍惜你身边现在所拥有的!

珍惜亲情,善待你身边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重演!不要为了金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应酬当中,而应多抽出点时间来和他们相处,或者是以一条短信、一个电话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问候和关心,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爱!

珍惜爱情,善待你身边的爱人!佛曰“前世一千次的回眸,换来今世一次的擦身而过;前世一千次的擦身而过,换来今世一次的相遇;前世一千次的相遇,换来今世一次的相知;前世一千次的相知,换来今世一次的相爱!”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只有他(她)为你回眸,和你相知,与你相守,这难道不值得珍惜吗?“人无完人,金无赤金”,不要因为他(她)的某些缺点而忽视了他(她)的优点,从而怠慢了他(她)冷落了他(她)。幸运不会常常来敲门,幸福不会时时等着你,爱你的和你爱的人不是随时可以出现,请你学会珍惜!

珍惜友情,善待你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友情是灯,愈拨愈亮;友情是河,愈流愈深;友情是花,愈开愈美;友情是酒,愈陈愈香。友情就像空气,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友情就像珠宝,值得我们一生珍藏!不要为了所谓的钱财,轻视友情,把友情廉价拍卖;不要为了所谓的仁途,背叛友情,把友情践踏在脚下!珍惜友情的人,人生途中时时能闻到花香,处处能感到温暖!

人生在世,不过几十年!一抬头,一眨眼,几十年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对此,我们只有感伤,但并不能阻止时光就此前进的步伐。生命无常,面对天灾人祸,我们不能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类自身力量的渺小,我们更应该由此学会珍惜,珍惜我们身边所拥有的人和事,善待每一颗生命!感恩每一次给予!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三
《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人生无常,一切皆苦

——浅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之苦

摘 要:人生无常,一切皆苦。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随着佛教的广泛、

深入传播,士大夫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感叹无常的忧郁与无奈。在佛教的基本

人生观影响下,中国诗学充满着浓郁的佛家风味,如《古诗十九首》中浓厚的

人生悲戚色彩。

关键词:佛教;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古诗十九首

人生充满苦难,而苦难又是从何而来?人生无常,一切皆苦。人们常常不明白苦难的根源,总是想方设法希望可以消灭苦难本身,结果百般的努力却是换来徒劳无功,于是陷于苦海而无法自拔。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的总的价值评判,是佛教的基本人生观。一切皆苦则是佛教的出发点。佛教自传入中国开始,就对中国士大夫形成了颠覆性的影响,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候,随着佛教的广泛、深入传播,士大夫的诗歌中更是充满了感叹无常的忧郁与无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解读佛教人生观的烙印下的诗学感伤、诗学感叹,以及该如何做到苦海人生的自我解脱,以此说明佛教给中国诗学带来的影响。

一、“人生无常”的诗学感伤

“佛家认为没有觉悟的人生是充满苦难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浩浩长河,流的是苦泪;巍巍宫殿,筑的是苦骨;嗨哟号子,发的是苦声;灿灿华服,织的是苦丝,„„总之一切皆苦。”[1]人们因为没法理解真理,所以时常作茧自缚,因而流转生死,死死生生,永远受苦。人生是痛苦的,生命是虚无的,所以人生是无常的。佛教讲人生之苦,重要的一点指生命无常的痛苦。它给中国诗学注入了生命易逝、人生如梦的感伤情怀。

生命无常,转眼即逝。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没有永恒的存在。有生命的人生也是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存在,也难以超脱有生必有死的变易无常规律。古诗十九首之三《青青陵上柏》的第二句“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2]意为天地如此广阔,何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却像出远门的旅客,那样匆忙,也就是每个人不久都即“归”(死)的意思。《今日良宴会》之四中的一句“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说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也是生命短促之意。当汉末社会的风风雨雨,将下层的士子们恣意拨弄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生命的真谛进行思索。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过去有老修行说:“今晚临睡脱了鞋,不知明早能否穿。”或说“这口气咽下去,也不知能否再有下口气吐出”[3],生命就是如此脆弱,死亡会随时来临。“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古诗十九首之十一《回车架盐迈》是诗人的反复思考,他说在短促的人生途中,应不失良机地产身显荣,因为人不能如金石之永固,所以他认为只有“荣名”才能在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的时候还能安然留存。其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驱车上东门》之十三)同样表达出作者摆脱不了为生命之谜而苦恼的世纪性的烦愁。

后世至今世的幸福靠的是今生今世的善德善行因缘,今生今世能不能积极有

效地发挥利己利众的有益作用,靠的是对自身生命无常规律的认识和自觉。因此佛教把认识万物无常、人生无常看做是向积极的方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一切皆苦”的诗学感叹

人由自我的利益观点去考量一切事物,凡是对我有利的就乐;凡是对我们不利的就苦。但现前有利的乐,也是形成将来苦的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会有生、住、异、灭的运行法则[4],先前美好的事物一定会有变异、变坏、变灭,因而产生与心所喜欢的事物别离之苦,今天的美丽、年轻、强壮,就会是将来不再美丽和年轻时的苦的原因了。所以,佛陀说:一切皆苦。

在佛教来说,一切皆苦的苦,是指苦恼、痛苦、苦逼的意思,而苦的性质可分为三种:苦苦、行苦,和坏苦。苦苦即是痛苦、苦恼的感受,这里则衍生了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八个苦是大原则,归纳了人生最痛苦的事,讲深刻的有十二苦,八苦再加上愁、悲、、忧、恼四苦,十二个大原则[5]。人生是痛苦地活着。

“老苦”对中国古诗的影响,便是“嗟老伤逝”情绪。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

首之一《行行重行行》)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古诗十

九首之《冉冉孤生竹》)

佛教的“求不得苦”,反映到中国诗学中,则是求官无门、仕途失意的萧骚不平。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

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古诗十九首之七《明月

皎夜光》)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

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古诗十九首之三《青青

陵上柏》)

佛教的“爱别离苦”,反映在中国诗学中,就形成了咏叹亲友分别的主题。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

长,会面安可知。(古诗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

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

语。(古诗十九首之十《迢迢牵牛星》)

八苦的最后一苦“五阴炽盛苦”在诗学中的反映,一般体现为深闺寂寞的无奈情感。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

九首之《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贴切地反应出佛教所说的“一切皆苦”,通过表现各种苦,来表达诗人自身的感叹。

三、苦海人生的自我解脱

佛教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是为了解脱它,即所谓离苦得乐。佛告诉了我们人

生的苦,并不是说本来苦,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无常的,快乐是无常的,痛苦是无常的,生是无常的,死是无常的,所以一切都不必过分执着。佛是要用自己的方法教我们修持,跳出人生之苦,得到极乐,这是佛的目的。一切众生的要求,都想要跳出痛苦,而人生的目标就是离苦得乐。

《古诗十九首》中“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等诗句皆是诗人们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而发出的感慨。为什么不快马加鞭,先踞要津呢?为什么不秉烛夜游?斗酒娱乐、驾车出游„„是啊,既然人生短促,一切皆苦,人就活这么一辈子,为什么不苦中作乐呢?

佛教认为人生无常,一切皆苦,于是想“寂灭”中寻求解脱之道。与之同途异归,诗人则从人生之苦走向“及时行乐”。佛教启发他们认识到“人生无常”、“一切皆苦”,就是发现人生皆苦的现象、事实,以及找到解决苦得方法,这就是佛陀立教传教的出发点和目标——“人生痛苦——解脱”

从上分析,虽在表面看来,佛教与诗各不相干。前者属于哲学,后者属于艺术,但两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注重对人生的领悟。佛教关于人生是苦海的悲剧精神给中国诗学带来的是凄切之美,如《古诗十九首》中浓厚的人生悲戚色彩。因着佛教对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之深,他们才能创作出充满着浓郁的佛家风味的诗句。

参考文献:

[1]张伟胜. 传统人生哲学智慧散论 [M]. 杭州市: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3

[2]杨效知. 古诗十九首鉴赏 [M]. 兰州市: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3]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活佛说佛:佛教理论框架及其导读 [M]. 兰州市: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178

[4]蔡志忠. 漫画佛学思想 [M]. 北京市:商务印书馆,2009,78

[5]太生. 商外听禅:一位商业领袖的禅课笔记 [M]. 北京市: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43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四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浅析《古诗十九首》离别诗中蕴含的生命意识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诗的典范,是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它在对诗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诸多的疑问和思考。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以“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的浓烈诗情以彰显出生命的要义,从而宣告“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时代的来临。它不但反映出浓烈的生命意识,也体现了文人士子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关键词】: 古诗十九首;离别诗;游子思妇;生命意识;觉醒

Abstract:China is a poetry state, has glorious and the fine poetry tradition, China’s history of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ubstitute. In this so long literary and history ,poem genres and

poems are fragrant flowers. It while produces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poetry development, also leaves behind many questions and ponder to us. The main significance of Nineteen

Ancient poems lies in its strong poetic grace and its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tragic songs may make people weep, while distant looking of the times of main consciousness and article conscious. It also embodies the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life value.

Key words:Nineteen Ancient poems poems about departing man travelling or residing in a place far away from home life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一、《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容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汉代的五言抒情诗,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但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笼统地称为“古诗”。到了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并拟了个总题目《古诗十九首》,这就是《古诗十九首》的来源。

这些“古诗”,格调高远,意蕴深沉,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在中国诗学史上,它们上承《诗经》《楚辞》,下开建安,成为《国风》之余,诗歌之母。其中,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正式地宣告:五言诗开始登上中国诗坛。钟嵘的《诗品》誉之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则赋予它“„实五言之冠冕也。”的称赞。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一般认为,这批作品多出自失意的中下层文人之手。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仍,国事衰微,面对这种社会现实,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纷纷背井离乡,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有朋契阔,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就是反映了这种漂泊流离之苦和离别相思之痛,表达了一种祈求社会安定,渴望家室团圆的愿望,但诗人们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因此这类诗大都流露了浓重的感伤之情。同时,《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些作品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过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类诗也持积极看法,他们认为这是汉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对个体生命珍爱的表现。

二、《古诗十九首》中的离别相思之诗

《古诗十九首》突出表现了离人相思的主题,包括夫妇、恋人、朋友之间以及游子对故乡的怀念。这些相思占了几乎一半的内容,伴随着感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这一中心主题而咏叹歌唱。十九首里面除了一些有争议的,主要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去者日以疏”、“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等八篇。

《行行重行行》中的妇人与夫婿“生别离”后“各在天一涯”,会面之期不可知晓,眼见自己“衣袋日已缓”,不胜思念之苦,痛感“思君令人老”,却又发现“岁月忽已晚”,只能“努力加餐饭”以维持容颜,宽慰自己,这种强自振作,实际是含泪的苦笑。《青青河畔草》中的女人原是娼家“盈盈”的美人,有着“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而今嫁作荡子妇,荡子却远行不归,于是寂寞难耐,发出“空床难独守”的痛苦呼喊。《冉冉孤生竹》写新婚后久别之怨,“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感到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为自己“惠兰花”般美好的生命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孤寂地绽放,无奈地凋零而哀怨。《凛凛岁云暮》是空床独宿所产生的梦想,“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但却只能“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写出了寒冬深夜里梦境和梦醒后的悲凉,反映出一种因相思而坠入迷离恍惚中的怅惘心情。《孟冬寒气至》是星空怅望而引起的遥思,“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描写寒冬长夜里深闺思妇的别恨离愁,表现她坚定不移的爱情。《客从远方来》写收到朋友带来的端绮,知道良人“心尚尔”,表现了乱离时代里坚定不移的伉俪深情。

《古诗十九首》中抒写离别相思的诗,大多是思妇闺怨,但也有游子乡愁。这类诗的共同主题是表达离恨之苦,希望夫妻团圆,怨恨虚度青春。由于诗人们人生遭遇和阅历的不同,取材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诸诗各有具体主题。写思妇闺怨的占了大多数,多从思妇的角度和女子的口吻来写,这除却人之常情外,跟我们儒家的家国同构的观念也有关。借思妇之情写游子之悲,宣泄悲情,极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深度,耐人寻味。思妇如此的凄怨,游子也同样忍受了相思的煎熬,满怀愁闷。《去者日已疏》的诗人触物兴怀,意境与《驱车上东门》类同,意思却进一步引申了,这里的游子不再有心情去及时行乐,秉烛夜游,而是“思还故里闾”,但遗憾的是“欲归道无因”,眼见坟墓间林立的白杨树被悲风摇曳,怎能不“萧萧愁杀人”呢?反映了游子内心无奈的感伤和凄凉之感。《明月何皎皎》这首诗也是久客思归之作,与《涉江采芙蓉》、《去者日已疏》两篇用意略同,而内容各异。千里相共的皎月牵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他夜不能寐,徘徊中庭,愁绪满怀,茫然若失,虽然后悔“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但游子还是“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最终只能“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古诗十九首》写男女之情,最是求真,在含蓄的诉说中,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游子思妇长久离居的愁苦凄怨心情。

三、离别诗中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虽有很多描写离别相思的诗,但这些离别相思之作并非是传达统题材的重复,而是增加了更为深沉的内容,那就是诗歌中体现出的生命意识的觉醒,正是因为这一点的不同,《古诗十九首》才会在诗歌史上留下不一般的痕迹。

(一):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

在相思离别的题材上,钟嵘说《古诗十九首》“其源出于《国风》”(《诗品》)可谓真知灼见。在《诗经·国风》中有很多例证,像《周南·殷其雷 》,《王风·君子于役》等抒写男女相思之情之歌。但是,和《诗经 》这些作品相比,《古诗十九首》中的离别之诗却蕴含着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

如:《冉冉孤生竹》 这样写道: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首诗写的是新婚久别后的妻子对远方丈夫的刻骨相思,从这一点看,它与《诗经·卫风·伯兮》 是完全一样的。可是,《伯兮》中的女主人公尽管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的惆怅和“怨言思伯,甘心首疾”的相思之苦,却没有感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冉冉孤生竹》却恰恰突出了这一思想。在诗人看来,这种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的流逝,久别的夫妇虽然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它已像盛开的蕙兰花一样凋零,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有了更深的意蕴。

(二):个体生命意识的高扬

由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写作的《古诗十九首》,游子思妇之辞中具体体现的生命意识即对待生死,故作旷放的自我陶醉;对待个体,惆怅与哀怨交织;对待社会,满腹的愤懑、鄙薄显宦和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对待自我,积聚怀才不遇、攀结无缘的愤慨,及时行乐和颓废沉沦、消极感伤。他们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失落之后,更看重生的价值。他们意识到生命短暂、人生无常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于是他们就通过各种方式如思妇怀乡,“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明月何皎皎》);慨叹人生苦短“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用强作豪放之词,“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来表达心绪并用享乐的心态提倡及时行乐来自慰,以此来排解他们对自我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愤慨。

(三):及时行乐表面背后自我意识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中的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感伤的情调之中,强调对人生的新的认识,及时行乐不过是表象,也是人之常情。然而他们真正的理想人格或者说人生价值是对生的执着追求,为人生构建豪放的情怀框架,追求任其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及时行乐只是表面,它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是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求人生的价值。

这种因为离别而滋生的感伤,这种因社会动乱的政治感伤到人生感伤的变化,是封建社会文人个体自我意识觉醒的结果,是对在先秦就已经萌生的自我意识的继承。

人类的出现不过几百万年而已,文明史也无非数千年,相对地球寿命来说只是沧海一粟。《古诗十九首》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基调,那就是对于人生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伤,里面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基于这一点而展开的。面对死亡的自由舞蹈,原是为了去超越悲情世界,显示出旷达浪漫的情怀。很多评论者认为这是颓废思想的流露,但我认

为这正是“人的觉醒”最好的证明。

仕途无望,遭遇坎坷,沉重的生存忧患意识使得诗人在无可奈何中转而对人生进行思考,得出结论:祸福相倚从来人生无常,生死难测不如及时行乐。感伤的情调和享乐主义思潮,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人生的珍惜和执着。流露这一思想的诗篇主要有“青青陵上柏”“驱车上东门”“去者日已疏”等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这种“及时行乐”的奇思奇情之作,似乎确实可将许多人们的人生迷梦“唤醒”,可以视为汉代“人性觉醒”的标志。这种“觉醒”虽还是萌芽状态,但也开启的建安风气,标志着“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的来临。

结语: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核心价值取向是更看重生存的价值。虽然带有情感化,是时代造就的被迫无奈的产物,但是它影射的社会内涵广泛,包容面广。诗篇中建功立业的抱负,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叹以及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使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自我生命意识得到强化,他们寻找到了人生出路,同时促使了建安时期慷慨任气、悲凉为美的文风的开创。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使后世文人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使他们更能将解放自我的精神注入诗歌创作中,为中国诗歌发展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旭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4

【2】 马茂元 .古诗十九首初探 [M]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3】 张幼良 .2O世纪古诗十九首研究述评 [J]. 贵州文史丛刊 .2003(4)

【4】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 [梁]钟嵘.《诗品》徐达诗品全译[C].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7】 赵敏俐.《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J].《文学遗产》.2002(1)

【8】 汪涌豪 骆玉明.《中国诗学》[M]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五
《感叹生命》

感叹生命

杨佳琳 初2011级二班

曾与多少人在赞美:生活绚丽多姿,人生美丽如花;又有多少人在咏叹:生命灿烂如朝霞。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感叹生不逢时,人生如梦,有人抱怨生活真没有意思,更有人说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于是在这种没有信仰的人生观的唆使下,我们看到的太多是生活的空虚和无聊,太多的游戏人生,太多的颓废和消沉以及百般聊赖。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的主人公用他平凡的生命告诉了我,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也属于那些爱你以及你爱的人。一个人只要把握住生命,追求自己的梦想和想要的生活,用心去享受生活带给你的美好,用真诚去学会欣赏生活的价值,让我们更加领悟到生命之所以灿烂如朝霞的真谛。

生命是很美的,它用它自己告诉我们: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生命的美丽是属于强者是属自己的,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是善良的同时也是乐观的。其实,生命不仅仅是存在的,它更是一条永无止息的河流。生命就像那暴风雨后的彩虹,它散发着光明,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面对生命中的暴风雨,强者不畏艰险永往直前,而懦者只能无动于衷,让自己沉溺在那暴风雨中,最后无声无息,我想表达的是,强者争取时机,弱者坐待时机,命运靠自己把握,真正的命运执着于追求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的灵动线条,它只会让自己的生命美坝的像一张白纸,不染任何污点。犹如一枝寒冬腊月中傲然直立的腊梅,不会因为风雪的摧残而向它们低头,这种冰清玉洁的品质正是生命的需要。

生命是宝贵的,真情是美丽的,生活是美满的。生活中拥有了生命和真情就等于拥有了这世界上任何一样宝贵的东西。我们不必苛求每一个人都在“轰轰烈烈”中度过,但至少要活得精彩,活出自己该有的生命力。只要我们能够珍惜生命,珍惜真情,那就让我们把快东与幸福当作是最美好的回忆,它将深深地埋在我们的心里,随时发亮。

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绚丽多姿的,生命是变化无常的,它只有一次,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受生命中那不平凡的真谛吧! 生命,美好的代名词,它有着绚丽的色彩,拥有生命的我们每个人都握有一支画笔,相信你定会描绘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色彩!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六
《《古诗十九首》》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七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主题》

试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主题

摘要:生命意识自有生命以来就已经存在,因此生命主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普遍的命题。《古诗十九首》的绝大部分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这一主题。本文通过对某些篇章的具体分析,突出了汉末文人对于生命的思考,最后得出汉末文人对于生命的如此关注,实际上反映了人的觉醒,蕴涵了深刻的哲学精神。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主题;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太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难以考定,萧统将其统称为“古诗”,《古诗十九首》之名由此得来。《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之作,作者也非一人,但却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自其问世以来,人们就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南朝的刘勰、钟嵘,唐代的皎然,宋代的张戒,明代的王世贞、胡应麟等都给予了它极高的荣誉,清代及近代也不断有人对它交口赞誉。在中国诗歌史上,可以说除了《诗经》、《楚辞》之外,没有任何著作获得过如此崇高的荣誉,但是它既不像《诗经》那样沉积了丰厚的上古文化,也不像《楚辞》那样闪烁着神奇的浪漫主义光环,它只是一些无名文人对于自身生活的咏叹,只是一些普通人的抒情短章,它的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自其问世以来就受到历代读者的吟咏喜爱,并受到如此崇高的赞誉呢?

其中的原因,不得不让人深思。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具有的巨大艺术震撼力;但是更主要的,是其对生命主题的反复吟咏、无限感叹和深刻思考。生命无常,人生易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诗十九首》正是通过对这一永恒主题的咏叹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了解这一点,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诗被千古传诵并得到读者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共鸣,便不足为奇了。本文就从《古诗十九首》的生命主题来作一考察。

生命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意识,它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人类追求生命永恒的意识在原始神话中就有体现,如《淮南子》中就有后羿向西王母处求取不死之药,嫦娥偷服而升入月宫的故事。但要追溯其文学创作的根源,《诗经》应该最早,如“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喜且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唐风·山有枢》);《楚辞》中也有,如“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老庄哲学中关于个体生命的思考,则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考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的具体创作年代,学术界一直多有争论,但被视为汉代作品,则为共识。两汉社会直承先秦而来,无疑也直接继承了先秦的生命意识。西汉帝国的异常强盛,虽然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了较为安定的生活环境,但却并不能帮助他们消除对于生命的忧愁,相反,和平的社会环境,更促使了他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因此并不是从汉末开始,其实在汉初繁荣的景象下,就已经弥漫着一种对于生命的感叹。只是东汉末年,国家边患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这种对于生命的感伤就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深切,更为普遍。这时以忠君报国为人生目标,以道德伦常为价值标准的文士们,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往日本以为美好

的东西日趋荒谬,往日本以为牢固的却已摇摇欲坠,人生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面临着巨大的痛苦与困惑,因此对于生命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敏感和恐慌,《古诗十九首》就在这时产生,并成为古诗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就古诗的内容来说,《古诗十九首》中既有着游子思妇的悲哀,又有着朋友索居的苦闷;既有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有着对于现实享乐的追求……但其中却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伤。绝大多数诗篇的内容表现和情感抒发,都是基于这一主题展开的。在这些诗篇中,无名诗人们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动人的艺术魅力,把这些难以言表的情绪表现得沉郁悲怆而又哀婉动人。

《古诗十九首》中对于生命的咏叹,或表现为对死亡的恐惧,或表现为对生命苦短的悲鸣,或表现为对时光易逝的感喟,或表现为对知音难觅、友情难久的慨叹……人类对于生命的咏叹,自远古时代就已有之,先秦的作品中也都有表现,但却从来没有像这些古诗中表现得那么频繁与沉重,那么悲痛和哀怨,确实“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1]

的确,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死亡不可避免,当人们在面对死亡这一沉痛的事实时,怎么能漠然视之而不有所悲叹呢?《古诗十九首》中的《驱车上东门》《去者日已疏》两篇就表现了这样的悲叹。“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在各种各样的景色之中,累累坟墓和萧萧白杨,无疑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萧萧‟两字,处处可用,然惟堆坟墓之间,白杨悲风,尤为至切。” [2]“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人死去就像坠入漫漫长夜,沉睡在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这怎么不令人绝望而伤叹呢?人生是如此的无常:黄泉悠悠,命如朝露;人生如寄,匆匆不返。诗人面对这种生命现象不得不无奈地发出“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感叹!《去者日以疏》的作者则通过亲疏关系来看待死亡和感悟时光,“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茫茫宇宙之中,唯有时间可以使人们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朱筠在评说此诗时说:“茫茫宇宙,„去‟„来‟二字概之。穰穰人群,„亲‟„疏‟二字括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今之来者,得与未去者相亲;后之来者,又与今之来者相亲;昔之去者,已与未去者相疏;今之去者,又与将去者相疏。日复一日,真如逝波。” [3]诗人在诗中通过或隐或显的叙述和去来、亲疏关系的窥探,便很自然地将生命之流蕴含其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引起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惊悟和对死亡的思考。

在《古诗十九首》中,诗人更将自身生命的短暂存在与自然界中的永久存在作对比,强调时间是带走生命与人生的最可悲的东西。于是他们或感慨于那些常年青青的松柏和磊磊的涧石,如《青青陵上柏》;或感慨于那些随风疾逝的尘土,如《今日良宴会》;或感慨于那些永远不会变化的金石,如《回车驾言迈》;或感慨于那些随四时变化而变化的事物,如《东城高且长》。“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陵上柏》先以青青松柏和磊磊涧石起兴,以松柏、盘石的经久不衰来反衬“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人生短暂,通过这种以外物永恒来反衬人生有限的鲜明对比,就把人生短暂的意识表现得异常强烈。《今日良宴会》篇则通过宴会上的一次音乐欣赏来表现同一主题。诗人先总述宴会的精彩美满,“今日良

宴会, 欢乐俱难陈”,然后以美妙动听的音乐,描绘它给人带来的欢乐,“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接着写了弹者与听者之间的音乐交流,“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从而引起了一种难言的共鸣:“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有如尘土一般,一忽儿即被疾风吹散,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何不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呢?人生虽然是短暂的,抱负却应该是无限的。“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回车驾言迈》篇是由出游所见而引起人生易老之叹。全诗情感细腻、情景交融,前四句尤其为人称道。全诗一韵到底,而且“迈”“悠悠”“茫茫”“摇”等叠词与单字交互使用,这样不仅音节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而且描写的景物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一个“摇”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了风动百草之形,而且绘出了春风中的小草摇动之神,读之便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然而就在这时,诗人突然发出“所遇无放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感叹,两相对照,顿觉凄切。诗人一般都在秋冬之季感慨时光易逝,而这首诗的作者却在万物更新之时发出喟叹,这就表现了诗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识和心理感受。“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东城高且长》篇就是从秋景写起。古诗的作者们对于四时的变化特别敏感,因此节序物候的变化就更易引起人们的反应。诗人看到了秋风吹起、秋草萋绿,心中充满了迷惘,试想当生命的旅程中载满了忧愁,当心中的理想被无情淹没,当往日的美丽不再拥有,这怎么不令人迷惘而伤感呢?难怪诗人会发出“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的悲叹。是啊,四季变化如此之快,一年之暮又将来临,时光是多么得迅速,人生又是多么的短促啊!处于当时动荡而又苦闷的岁月,而又悟到人生的士短暂,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离人相思在《古诗十九首》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它既包括夫妇恋人的相思之情,也包括游子在外的怀乡之念。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离人相思之情,同感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中心主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生命主题的较为间接的体现。如《青春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冉冉孤生竹》《明月何皎皎》篇。

《青青河畔草》是思妇之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首二句便绘出了一幅春景:河畔青青碧草,随岸延伸;园中郁郁之柳,生机勃发。“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就在这惹人春思的景色之中出现了一位容貌皎好、身段优美的少妇形象。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她倚窗而立,容光照人。这么美丽的少妇独自一个人站在楼头上想些什么呢?原来是远处的青青碧草和近处的郁郁园柳触动了她,惹起了她青春的情思,燃起了她对远方人的怀念。她独立楼头,望穿秋水,期盼着与心上人的再次相聚,然而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破灭,情思也在等待中化为悲哀。“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她不经意间想起了自己的悲惨身世,不禁发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哀鸣。青春是如此得短暂,美丽只为瞬间拥有,而游子却始终不归,她只能一个人徘徊于楼头,这样的生命怎么能不令人悲哀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流传,《迢迢牵牛星》就是借天上牛郎织女的神话,抒写了人间夫妇离居的悲哀。全诗的构思非常巧妙,“写天上无情之星,如人间好合绸缪。语语认真,语语神话” 。[4]结尾二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尤其委婉缠绵,情景难分。河水清而且浅,夫妇两人却只能默默相视而不得言语,这是多么的无奈与伤痛。

《青青河畔草》和《迢迢牵牛星》虽然表现的是对生命的不同惆怅,但是女主人公的那种悲伤、失望却又充满期待、盼望的心情却是一致的。再如《冉冉孤生竹》篇,张玉谷认为是“伤婚迟之诗”,[5]就诗的本身内容来说,确实如此。诗中抒写了女主人公虽已订婚,却迟迟不能迎娶的哀怨。“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诗的首四句,全用了比的手法,首二句则比兴齐用,在以“孤生竹”和“泰山阿”起兴的同时,又以“孤生竹”喻孤独无依的女子,以“泰山阿”喻牢靠不移的男子。三四句则以“兔丝”、“女萝”喻两个生命的结合。“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既然兔丝之生有一定的时间,那夫妇之会也应该及时,不能错过了美好的青春时光!这两句仍然是用比。而“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四句,在申诉女方相思之苦时忽然改用赋体,并由相思之苦而形成了伤时抱怨之情。“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紧接着的四句又用了比的手法,作者以蕙兰香草比喻自己。诗人忽见蕙兰花儿即将盛开,光彩夺目却无人采撷,不免担心时节一过,那些蕙兰花儿可能也将随着秋草一样枯萎了。诗人名为对蕙兰花儿的感伤,实际上是诗人自伤。流水无情,桃面易老,真乃“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诗歌中“只用比兴,有时不免幽晦难懂;只用赋体,又嫌平铺直叙。三者并用而又配合得当,那就隐中有显,显中有隐,言近而旨远,语虽短而情长,成为千古至文。” [6]此诗就是如此。

《古诗十九首》中还有表现乡愁的作品,《明月何皎皎》就是代表。“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诗的一开始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夜深人静的时候,那皎洁的月光最容易勾起羁旅人的思绪,诗中游子的乡愁最初就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是什么样的思绪使得他“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呢?是隐藏在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是游子对于家乡的怀念,正是这种刻骨的相思,使得他久久不能平静。“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他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其实“客行有何乐乎?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7]这两句的确道出了游子心中的凄苦:人生百年,谁愿意“独在异乡为异客”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旋归,愁思无人诉说,只能“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是生命的煎熬与剧痛,也是对生命的摧残和戏弄,但生命就是如此的无常!

《古诗十九首》中对于生命主题的显现还表现为对知音难觅、友情难久的悲伤与怨愤,如《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篇。

人生之中,得一知己,足矣。然茫茫人海之中,知己是多么的难觅啊!《西北有高楼》的作者就发出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悲叹,谁能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的知己呢?如果人的一生之中能找到这样的知己,那生命还有什么缺憾呢?因此吴淇称《古诗十九首》中,“惟此首最为悲酸”。[8]既然知己难觅,那么能找到几个真诚可靠的朋友,那也总该是对人生的安慰,然而“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翩。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连这样的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这怎么不令人心酸呢?汉末的富贵易交,严重地刺痛了那些游历在外的游子之心,他们本已脆弱的神经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打击,抚今追昔,带给他们的只有悲伤和怨愤,“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这些悲伤和怨愤在诗中便沉浸在了一片星光、月色、蟋蟀、蝉鸣之中。

《古诗十九首》反复所表现的生命主题,千百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和反复咏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当时那个时代的最为典型的音调。当人们意识到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却仍然逃脱不了死亡、避免不了悲伤的时候;当人们意识到死亡才是真实的,生命中充满的那些生死离别和哀伤不幸才是真实的时候,那种深哀剧痛和绝望失落之感是刻骨铭心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乐呢?为什么不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呢?于是“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生年不满百》),于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于是“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于是“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东城高且长》)……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稍稍忘却死亡和悲伤,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悲观的、消极的、颓废的,是在贪图享乐,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强烈欲求和留恋,恰恰反映了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生和命运的极力追求,因此汉末文人对生命的如此关注和反复咏叹正反映了人的觉醒。李泽厚认为这种生命意识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9]他认为这种生命意识“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10]在《古诗十九首》中,那种由于对生命的感触而触发的及时行乐思想,也不全是消极和悲观的,其中也蕴涵着一些积极向上、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如《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两篇,就表现了士子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积极入世思想。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积极的内容,才使得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也正由于有了这种积极的成分,才使得人的觉醒更具美学深度。《古诗十九首》并非腐朽哲学的张扬,而应该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先声,是人的深刻觉醒,它有着丰富而又深沉的哲学内容,蕴涵了深刻的哲学精神,它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以及所反映的人的觉醒,在整个人类生命意识的发展进程中,可以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作为汉代五言诗的代表性作品,作为生命意识的突出显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魏晋时代,当时的文人就开始有意识地模仿和继承,如曹植的“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咄令人悲”(《赠白马王彪》),阮藉的“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咏怀诗其三十二》),陆机的“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门有车马客行》),陶渊明的“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田园居其四》),等等。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也仍然不断有人从中受到启发和汲取营养,并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对生命的思考,与《古诗十九首》相比,它们或更为空旷,或更为优美,或更为无奈,或更为悲壮……如唐代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白头吟》),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春江花月夜》),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宋代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等等。这些文人们继续着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并使《古诗十九首》中所蕴涵的哲学精神在更宽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地宏扬与发展。因此明代陆时雍在评价《古诗十九首》时说:“(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11]就《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来说,这样的评价是不足为过的。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八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悲歌》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九
《生命无常》

生命无常

谨以纪念逝去的正正表弟、彭老师、王鹏。

(一) 我的表弟正正

可能是遗传的因素,我和我家的几个表哥表弟都有一个共同爱好:抓鱼。按老家的话说一管起抓鱼人都是饱的,奇怪的是大家对吃鱼都是不太感兴趣的。记得是六年级的暑假我去舅舅家,我们几个小孩在一起拾掇着去抓鱼,先是在人家放水浇田的水渠里,用竹簸箕找到地方铲断,然后几个人就用竹棍、石头在上游使劲搅和,每次把簸箕提起来也就一两条小鱼。后面大家又觉得不过瘾,又去弄了几根钓竿去钓青蛙,结果青蛙没钓到几只,三角蛇倒是钓到好几次,吓的我们钓竿往地上一扔,人远远就跑开了,速度也就比博尔特慢一点吧。 后来,我去县城里读书了,在家呆的时间也渐渐少了。我表弟他们捞鱼的工具也开始鸟枪换炮了,各种渔网,钓竿、麻鱼机。黄河和村里的几个人每个周末晚上都会出去电鱼,一直到凌晨四五点才回家,当然,中间少不了我妈的教训,不过基本上就是左耳进,右耳出,逐渐也就习以为常,村里那几个有鱼塘的人一见到黄河和其他几个人基本上都不会给好脸色。偶尔听他们提起经常去峙山找正正表弟去抓鱼,顺道去舅舅家蹭吃蹭喝蹭睡。高二文理分科后,随着学业负担开始加重,慢慢地我对抓鱼也就不再像他们那么感兴趣了,偶尔跟着他们出去一次基本都是白天,人晒得个半死,鱼没抓到几条。

后面接到我妹打给我的电话,得知了正正表弟的噩耗,惋惜哀悼之余,感慨人生:人在不断成长过程中,个人兴趣点也应该有所转变,做自己年龄段该做的事;知心朋友两三个足矣,看似朋友遍地飞,紧要关头真能助你的没几个。

天堂里没有炸药,一路走好!

(二) 我的导师彭平一教授

一次跟同门师兄聊天的时候,得知彭老师已经去世的消息,震愕不已,在我看来,彭老师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精神矍铄,思想极为活跃,哪料想毕业三年后竟得知他已去世的噩耗。依稀记得09年去中南本部面试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彭老师,当时我们几个面试的学生还在互相打听这几个老师的年龄,我们当时都以为彭老师才四十多岁,后面聊起的时候才知道彭老师已经五十多了,再过几年就可以退休了。

彭老师是个极为爱书的人。有一次我们几个学生帮他去搬书,当时我就震惊了,我们几个来来回回跑了七趟才只搬完了一部分,开个小型图书馆基本不成问题了。

在我印象中,有一件事对他打击特别大,10年秋天的时候,我们得知彭老师的老父亲去世,中间几次见到彭老师的时候眼睛都是红肿的,抽烟也开始特别凶,一节课的中间休息就连抽了三根。

后来,我离开长沙,来到深圳,师生之间慢慢联系就少了,不过春节的时候是一定会给他发祝福短信的,彭老师也一定会回复,每次回复都会祝我身体健康,或许当时他就觉得自己身体有恙了吧,直到今年得知他的噩耗。

(三)大学四年的兄弟

昨天早上接到大学室友的电话,说王鹏没了。室友说第一句的时候,我问他今天是不是

愚人节?开玩笑也开大发了吧。直到后面打电话给海蛟确认,一切都是真的。我当时就愕然,怎么可能呢,十月一号才刚结婚,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还记得05年第一次见王鹏的时候,我最先开口自我介绍,然后他说他是王鹏,然后从桌子下面掏出来一个大苹果给我,说是老家特产,不要客气。收拾一下之后,我和必正两个南方人就端着脸盆,脱的只剩裤衩跑去水房冲凉,回来宿舍的时候大家一脸吃惊的表情,细问一下才知道北方人洗澡都是去澡堂,几天洗一次澡都很正常,有些干旱的地方可能一辈子就只洗三次澡,这回轮到我们几个南方人目瞪口呆了。

我们住的宿舍是阴阳楼,一个房间有八个人,当时325是比较特殊的,八个人中四个学历史的,四个学考古的,没开专业课之前基本都在一起上课,平时大家上课都在一起,占座基本上一占就是八个,齐刷刷的一排,不过我翘课的时候比较多,所以后面有一两个女生也总是能跟着他们一起坐,后面还引来一堆的不为人知的故事。(譬如一个叫“ju头”的女生昵称的由来,还有必正的“我跟她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都被325引为经典)

大一的时候除上课外,很多时候都凑在一起吹牛。聊起女孩子,对山西和陕西表示深恶痛绝,瞅来瞅去一个好看的都没得,结果王鹏在旁念叨最多的就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还有家乡的羊肉泡馍,量大味足。一开始我们几个南方人都不太信,直到09年毕业旅行去西安呆了两天才知道王鹏所言不虚。

从大二开始,系里兴起了一股打篮球的热风,宿舍几个之前都没碰到球的人都开始在玩,王鹏也是其中一个,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怎么会玩,有的时候三步上篮能上成四步。不过人高马大,基本可以碾压我们几个南方人,我们几个一看到他要上篮,二话不说,直接让开一条路,当时流行的一句话:王鹏上篮,我们扛不住啊。

从大三开始,课程就少了很多,历史系,考古系都开了专业课。他们几个从学院和工地上拿了一堆的人头盖骨,人骨回来,放在窗台上,有事没事一群人都在把玩,把人家额头骨都摸得发光。有次晚上我起床上厕所,黑暗中看到一个头盖骨,吓了一大跳,搞的我后面养成不是特殊情况,半夜三更绝不起来上厕所的习惯。

8个爷们住一起住久了,难免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摩擦和冲突,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件打架的小事。这件事的导火索其实是我跟张宇丰起了一点口头的冲突,王鹏当时坐在他的床上,结果一眨眼的功夫王鹏和张宇丰就打起来了,结果我从冲突的主角变成劝架的,事后王鹏就跟我说有些事他看不惯就出手打咯。处久了才知道,北方人就是这样,心直口快,打架归打架,打完之后兄弟朋友还照做。

毕业后,王鹏和海蛟去到大同考古所从事考古工作,9月份接到王鹏的喜讯,说他10月1号办酒,让我去喝他的喜酒。孰料昨天竟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呜呼哀哉!

兄弟,一路走好!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篇十
《诗文文学常识》

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明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杨柳岸,晓风残月。 哲理: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人类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的愁绪与爱情 情结:

1、思乡怀亲之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清幽雅致之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凄清孤苦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时空永恒之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哲理:

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情结: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哲理:

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情结: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生命无常

离别的诗句:

   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炼字

比如贾岛。“推敲”一词的典故,讲的是贾岛边走边作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流传下来。 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曾打动了多少读者

张先的“沙地并禽池上眠,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把景物写的活灵活现。

初唐早期文风

(1)历史沿革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隋→唐

(2)南朝文风流行词采华美,音韵流转,后世称之为绮靡艳丽 如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宫体诗) 江南莲花开,红光覆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徐陵的《长相思》

长相思,望归难。传闻奉诏戍皋兰。龙城远,雁门寒,愁来瘦转剧,衣带自然宽。念君今不见,谁为抱腰看。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也称“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歌还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已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诗的风格也较清峻,对扭转初唐诗风起到了促进作用。到沈佺期、宋之问时,确定了律诗崭新的形式。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为诗的“盛唐”奠定的基础。

悲惨下场

与“初唐四杰”同代的裴行俭不太喜欢初唐四杰,见过“王杨卢骆”之后,曾下结论说他们四人“鲜克令终”,没一个有好死的。事实结果真的就偏向了裴行俭这一边,除杨炯外,“王卢骆”三人可谓结局非常,应了谶语。

王勃,有传说言,王勃生前曾遇见过一位神人,那人看了王勃的面相,就得出个结论,说他“神强骨弱,气清体赢,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说白了就是面相不好,下场会很惨。 王勃的死,众所周知,是在去交趾探望父亲的路上,过海溺亡的。时年不到28岁。

卢照邻,中风半身不遂,丢官得病,灰心学道,越学越灰,最终含泪投入自己最痴迷的颍水河自尽,时年40岁。

骆宾王,追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失败,一说被砍了头献给朝廷;一说逃入江湖不知所终,下场不明。

杨炯,神童出身,老老实实写诗做官,四十多岁病死,算是下场最好的了。

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

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行》等,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林清玄

(1)悯恕之心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清净之莲》 (2)美好之心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沉水香》 (3)欣赏之心

在我们的生命里不也有许多香片吗?一片一片又一片,对粗糙的人,飞入芦花都不见;对细腻的人,如好雪片片,每一片落下来,都滋润了我的心。 ——《莲花香片》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山,山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海,海就有了价值;

有价值的眼睛看见了阳光,阳光就有了价值。 -——《眼睛最值钱》

“既不能静止风,就让此心进入风,既不能制止雨,就将此心化为雨。” ———《在阴雨与清明之间》 “我不会消除人生的痛苦,但我深信:无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共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转。”

———《悲喜交集的一九九七》

丰子恺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由于是同辈中唯一的男孩子,他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为他作了榜样;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始终被他奉为圭皋,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三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

1918年,李叔同出家为僧,丰子恺自此与佛教结缘。

1919年学校毕业,组织发起“中华美育会”。创《美育》杂志。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1926年,丰子恺参与发起和创办开明书店。

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1933年,故乡新居“缘缘堂”落成,自此专心译著。 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逝世。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实例

1、用透气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伤口:

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 2、酿酒时:

早期通气——促进酵母菌有氧呼吸,利于菌种繁殖。

后期密封发酵罐——促进酵母菌无氧呼吸,利于产生酒精。 3、食醋、味精制作:

向发酵罐中通入无菌空气,促进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有氧呼吸。 4、土壤松土:

(1)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2)促进土壤中硝化细菌活动,有利于将NH3转化为NO3-,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3)抑制反硝化细菌活动,防止NO3-转化为N2,导致土壤氮素流失。 5、稻田定期排水、无土栽培通空气:

促进植物根细胞有氧呼吸,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 6、提倡慢跑:

促进肌细胞有氧呼吸,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肌肉酸胀。

7、粮油种子贮藏:

低温、低氧、干燥(降低含水量,降低细胞呼吸)。 若含水量高会怎样? 8、水果、蔬菜保鲜:

CO2浓度。 9、大棚种植蔬菜:

阴天和晚上适当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10、农业生产中去除衰老、变黄的器官(含枝、叶):

减少呼吸消耗,使光合作用产物更多地转运至有价值的部位。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便于用来探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 单细胞真核生物

• 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

• 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其它实验材料研究: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含有过氧化氢酶

• 还可以用酵母菌作为其它实验材料研究: 酶的相关实验

• 酵母菌是否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 • 在何种情况下(有氧或无氧),酵母菌可以产生酒精? • 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能不能产生二氧化碳?

• 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可以提供能量,哪种情况下产生能量更多? 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条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乙图中为排除B瓶中原有O2的干扰,需如何操作?

有氧呼吸装置

气泵

NaOH溶液

改进

气泵

酵母菌液 澄清石灰水溶液

NaOH溶液 澄清石灰水溶液 酵母菌液 澄清石灰水溶液

我今天重生了~~

是该笑还是该哭?我自己也不知道~~

我想哭,可是却没有眼泪;我想笑,可是却笑不出声~~

我就真的是一个如此矛盾的结合吗???还是人生本应如此??????


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相关热词搜索:感叹生命无常的句子 感叹生命脆弱的句子 生命无常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感叹生命无常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349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