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登高的诗句

登高的诗句

2015-12-21 06:09:3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登高的诗句篇一《登高及登高诗》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登高的诗句》,希望能帮助到你。

登高的诗句篇一
《登高及登高诗》

登高的诗句篇二
《登高类别的古诗》

登高的诗句篇三
《登高及登高诗》

登高的诗句篇四
《登高诗》

登高的诗句篇五
《登高诗专题》

登高的诗句篇六
《登高诗》

登高的诗句篇七
《登高诗专题》

晚唐“登高诗”专题

《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诗国余晖晚唐诗:

晚唐是唐王朝的政治衰落期,盛唐的自由奔放,中唐的关注内心关注个体价值,变而为失望与无奈,哀婉、衰飒之气笼罩,历史、自然、爱情成为晚唐写作的三个主题——追怀历史为了喟叹现实,眷恋自然为了逃避人世的疲倦,歌颂爱情为了抚慰孤独的心灵。晚唐诗人比前代诗人更多了一份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叹息,心灵的细腻与敏感在晚唐诗中被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精致、幽美而颓唐。

一、《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1、导入:

有人认为是诗人积极乐观面对现实的体现。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

2、背景介绍:

“杜牧于会昌二年贬为黄州刺史,会昌四年九月至六年九月即844年至846年9月迁贬为池州刺史。” 张祜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3、整体感知:

此诗主要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诗人情感的?

通过借景抒情(乐景写哀情)和用典抒情委婉曲折抒发自己抱负难展,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问题探讨:

(1)诗的前两句写了怎样的景?流露出怎样的情?

明确:“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首句江南秋色图: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小结: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2)中间四句写的是什么?透过表面,你能看到诗中隐含着什么?

明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小结:写出了诗人与朋友的“须尽欢”。表面的开心一笑,掩盖着内心的抑郁苦闷。

(3)诗的最后两句带有总结性的意味,你认为重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怀?

明确:“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小结:诗人“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快豪放;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5、总结: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二、《安定城楼》 李商隐

1、导入:

谈到城楼,不禁让我们想起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在那首诗中,诗人首先写登上城上的高楼,视野开阔,看到了辽阔荒凉的空间。登高可以望远,可以书怀,柳宗元如是,陈子昂如是。李商隐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2、写作背景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茂元的女婿。不久,李商隐应博学宏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据近人张采和《玉溪生年谱会笺》,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被摈,是由于牛党的打击。

3、文本赏析

(1)李商隐登上安定城楼后看到了什么?

明确:首二句写登楼即景。登上高高的安定城上的高耸百尺的安定城楼,远处绿杨树边的洲渚尽收眼底。登楼登的是最高之楼,望远望的是最远之处,高瞻远瞩,气象万千。即景所以生情,以下当是作者的感慨。

(2)全诗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在使用典故方面非常成功。

(1)引用范蠡的典故,生动地表明了自己像范蠡一样既有宏伟的抱负,又有淡泊名利之心。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但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永忆江湖,即怀淡泊名利之心;欲回天地,即抱建立功业之志。两者似相反,实相成。因为,如果没有永忆江湖之心的志趣,便成为争名逐利的禄蠹巧宦,哪里还会有欲回天地的宏愿?这两句诗反映了封建社会里才志之士的积极向上思想,既怀着恬淡的心情,又有担当事业的志气。

(2)由于王粲、贾谊的身世遭遇与作者有相似之处,抓住相似的典型事例——贾生垂泪,王粲远游,比拟自己的忧时羁旅之感,若合一契,名落孙山抑郁惆怅;寄人篱下,心情压抑,而使一位奋发有为又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3)引用庄子的寓言,表示自己敝屐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寓言谓:惠施相梁,生怕庄子争夺他的相位,百般防范,惟恐不周。于是庄子去见惠施,坦率地对他说:鵷雏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从来不会把鸱的腐鼠当美味。不但表露了他不汲汲于名利的品质,又反映了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

4、小结

诗人登高望远并运用典故,抒发自己匡国济世、功成身退、不贪恋禄位的志趣和对排斥异己的朋党势力嘲讽蔑视的情怀。

三、登高诗鉴赏技巧:

1、知人论世;2、以景入情;3、了解典故;

四、登高诗思想情感探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登高》杜甫

总结:不得见用之愁;思归思乡之情;贬谪异乡之苦;忧国忧民之心;吊古伤今之叹;功成身退之志;知音难觅之憾。

五、练习应用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羁旅诗专题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

一、导入

杜 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学习目标:

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和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2.体会《商山早行》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和表现的羁旅乡情。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4.积累名句,试背全诗。

三、《长安晚秋》

问题讨论

方案一: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从哪几个角度写景的?

2、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3、如何理解“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中 “篱菊”与“枯荷”之景?

方案二:

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

【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诗中“红衣落净渚莲愁”与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声声慢》词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在抒情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抒发的情感却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都使用移情手法(答“移情手法”、“以物托情”、“拟人”亦可),通过对莲(菊)凋残衰败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愁情。诗句“红衣落净渚莲愁”通过写莲花的“红衣落净”、花谢蕊枯、满面愁容,抒发无限乡愁;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通过写满地残菊,任其枯萎凋谢,来抒发个人遭遇与家国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满腔愁怀。

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很强,情景交融。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的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

答:赵嘏《长安晚秋》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的区别,层次感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作者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转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颈联和颔联的写景结合了诗人特定的心情,景语即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雁阵,东篱菊花,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声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乡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这首律诗通过诗人登高见闻,将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借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典故来表达羁旅思乡和归隐之心。

四、《商山早行》

1、一读全诗 要求:熟悉内容,弄通大意。

答:这里每一种景物都与山乡春寒中早行相关,而且声、形、色都有着清晰的美感。岑寂的早晨,路旁茅店里传出几声报晓的鸡鸣,残月还挂在微明的天边,板桥的积霜上,已印上行人最初的脚印。这些景象,色调清冷,既衬托了行旅的辛苦,又与诗人“思恋故乡”的心境一致,情景交融,所以历来脍炙人口。

2、二读全诗 要求:读出诗中是如何写“早”的?

答:“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首联“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叙述了诗人启程的时间和心情。诗人已经起床而后驿站催人登程的铃声才响,从此足可见出诗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乡 ”三字则点出了诗人早行的原因,表现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乡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次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诗人初离驿站之所见。这里,诗人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雄鸡啼鸣,昂首啄开了新的一页日历,正在此时,一轮残月却仍悬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脚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铺满银霜的店前木板小桥上 ,已经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见的足迹。经

过诗人这样一词一景致的层叠皴染,一幅凄清有致的霜晨图便跃然纸上了。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净天沙》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话,不能不说其秋景图深得温庭筠这幅霜晨图之妙趣。次联写鸡啼,状残月,描人迹 ,绘银霜 ,有声、有色、有光、有温度,但所突出的重心还是在一个“早”字上,只不过诗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体化罢了。

三联“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是写早行一路之所见。“槲叶”凋零,“枳花”盛开,点出了早行的节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叶满路,当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个“明”字却别开境界,它打破了拂晓时分的凄冷、昏暗,给人以迎接红日喷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时,“明”字在后,也暗示出先行时天光之暗,从而反衬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联与这一联看成是绘写“秋天景色 ”,显然是因为其身处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长的规律。

末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继上联而来,是回写早行之先夜晚所得梦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艳 、旭日将升的动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梦境。在梦中,我看到凫雁欢腾嬉戏,落满那美丽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见到家中的亲人了吧?!这两句诗表达含蓄。它本来是指诗人急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情怀,然而,诗人却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满”塘的形象画面传出自己希冀早日与家人欢聚一堂的言外之意。这样,就形成与首联遥相呼应的完美构思局面,进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强烈心情。

3、三读全诗 要求:读出“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其中“羁旅乡情”。

答: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颔联和颈联,只有两个动词“落”和“明”,其他都是名词,特别是颔联,全是名词的组合,意象具足,境界全出。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五、归纳总结

1、以下列诗歌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一:了解羁旅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温庭筠《商山早行》宦游在外

孟浩然《宿建德江》、张 继《枫桥夜泊》羁旅愁思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念亲友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征人思乡

2、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二:简析羁旅诗中常见的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背井离乡 山长水阔,有家难回

久戍边关,遥无归期 宦游在外,身不由己

3、以下列诗句(词语)或意象为例,探究羁旅诗的特点三: 诗人在羁旅诗中一般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生情:大雁南飞、倦鸟回巢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明月、大雁、芦笛、杨柳、莼羹鲈脍

因梦寄情: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六、练一练

(03北京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闻 雁 韦应物

登高的诗句篇八
《登高诗鉴赏》

“登高诗”鉴赏 ——登山则情满于山

一、回忆与“登高”有关的诗句,思考“登高诗”的含义。

指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一种诗歌。

二、旧题再练,归纳“登高诗”常见情感。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安定:即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唐代泾原节度使治所。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王茂元拜泾原节度使,开成三年(838),李商隐赴其幕,还做了王的女婿。不久,商隐应博学鸿词科试,落选回泾州,登楼有感,写此遣怀。诗作于泾原节度使幕中,作者当时24岁。

了解典故: 贾生: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治家。年20余为博士,上书发表政见,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等语。因权贵诋毁,贬为长沙王太傅,写《吊屈原赋》。《史记》有《屈原贾生列传》。后世成为才高遭贬之士的代称。虚垂涕,白白痛哭流涕而不起作用。

王粲:汉末(177—217)文学家。17岁避长安之乱到荆州,于春日登当阳城楼,作《登楼赋》,抒写去国远游,感世伤时的慨叹。

此诗几个典故用意何在?(8分)

李商隐善用典。

(1)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诗人相似,比拟自己忧时羁旅之感,使一位奋发有为却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2)暗引范蠡功成“乘扁舟游五湖”表明回转天地豪迈气概,但不贪恋禄位心迹。

(3)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无意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态,还巧妙地反击了对自己的恶意中伤。

以登高聘望发端,将忧含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朽融为一体,展示诗人理想抱负与客观境遇的尖锐矛盾。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②飐(zhǎn):吹动。③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2分)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3分;分号前后所分三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即可给3分)

(2)这首诗的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3分;答出一个方面给2分,答出两个方面给3分)

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好像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

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 “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如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分析合理也可给3分) 情感归纳:

抒思乡怀亲之情,悲贬谪流离之苦,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典抒情、借古讽今„„

三、训练并总结鉴赏登高诗的方法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参北疲: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5分)

(1)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2)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方法总结:

四、巩固练习

金陵怀古 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此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惨遭失败,有感于此,遂作此诗。

(1)首联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3分)

(1)点题,点明时间、地点(1分);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1分);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相呼应(1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和颈联。(4分)

(2)别渚孤鸟,数帆归舟,晚风凄凄、红叶凋零,寒云惨淡、楼阁昏暗(2分)。此两联一句一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天的萧索,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以哀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凄凉而沉重的心情(2分)。

(3)综观全诗,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3)怀乡的孤独寂寞;怀古伤今的凄凉;国势日衰的悲愁;故国凄凉之感。(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分)

登高的诗句篇九
《登高诗(教师稿)》

登高临远,遥有所寄

——唐诗·登高诗

学习目标:

1、 了解登高诗的基本感情以及写作技巧。

2、 通过本专题诗歌的学习,基本掌握解答登高诗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过程:

1、 专题涵盖的诗篇:王勃《滕王阁》、孟浩然《与诸子等岘山》、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和李商隐《安定城楼》

2、 学习,总结登高诗的特点:

定义:古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诗歌统称。

“登高”意象在古诗中有以下几种形式:

登高诗内容:1、写景2、叙事3、言志

登高诗中出现的景观特点:

【景——高、远】

【景——“悲”的气韵(季节——多“秋”)】

古人借“登高”意象抒发几重情怀?:

1、悲羁旅流离之苦,抒思乡怀亲之情

2、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怀古伤今、贬谪之伤)

3、对亲朋表依依不舍之心和遥寄怀念之情

4、即景阔谈生活哲理(积极进取)

5、归隐山林

【一首诗可能不只有一重情怀】

总结情感:

1、唐代登高诗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

2、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成了唐代登高诗主旋律的主要美感特征。 课堂巩固:

1、 王勃的《滕王阁》中,首联一个“罢”字,点出本诗表现盛衰无常的主题,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孟浩然的《与诸子等岘山》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本诗

是怎样表现这一哲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江涵秋影”句中“涵”字用得妙,请问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李商隐的《安定城楼》诗句中以庄子的寓意故事结尾,寓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提升: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②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③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④。

【注】①玉垒:山名,在今四川茂汝。(参北疲:即北极星,喻指唐王朝。③西山寇盗:指吐蕃。④梁父吟:诸葛亮遇到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1)颔联写阔大悠远的自然景象,颈联写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2分)寄寓古今世事沧桑变幻、祈望国运久远的感慨。(3分)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用典(借古讽今)。(1分)①暗讽君王重用奸邪,昏聩误国;(2分)②表达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报国无门的抑郁与自遣之情。(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目。

远望李白,近看杜甫

文 / 李书皓

余光中《寻李白》诗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个“啸”字用得妙。李白的诗纯出天然,谈笑间皆是诗意,就是说句大白话也有袅袅余音绕梁千日——李诗和张书、裴剑并称“三绝”,不是说只有他们三个最绝,而是说如果论自由挥洒,那就只有他们三个才可以并称。反观杜甫的作品,虽然诗歌整体上的气象相当的混融,但是并不是像李白那样“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诗歌的外表有一种工整美、形式美,显示出费尽心思精雕细刻的痕迹,甚至有时为了工整而制造出一些“笨拙到不甚妥帖的句子”(朱光潜语),这也成为了一些读者不喜杜诗、贬低杜诗的原因。其实,诗歌的形式美怎么能是诗歌的缺点呢?诗歌的价值在于它最终能够制造出的艺术效果,诗歌的形式不是评判诗歌本质的尺度,更何况形式本身也具有美感。至于杜诗中的一些诘屈聱牙的作品,我是这样看的:每一个作家都不可能做到把所有的作品都锤炼到完美无缺的地步,杜甫也一样。李白诗歌中精品所占比例要大于杜甫,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李白留下来的作品要远远少于杜甫,而李白又不是一个敝帚自珍的人,他的许多作品恐怕是写在酒店的墙上以后不久,连自己都记不起来了。也就是说,李白的作品经过了时间的裁汰和后人的整理,所经历的筛选比杜甫的作品要多一些。

最重要的是:杜诗是有章法的,是可学的;而李诗则是羚羊挂角,是不可学的。杜甫的诗越嚼越有味道,你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它,体会每一个字的用心良苦,学习他的篇章布局和立意角度。而李白的诗则是流水飞霞,只要远远地欣赏就可以了,不要非去想水流自何方去向何处,王国维先生说过“太白纯以气象胜”,李白的诗,诗意是最重要的,感受到了诗意,甚至诗歌本身你都可以忘却。饮酒不能用茶盅,否则不能酣畅;品茗不能用巨觥,否则便是牛饮。

1、 文章在开头引用余光中的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和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杜甫诗歌工整美的分歧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用“羚羊挂角”来表现李白诗歌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画线句子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的诗句篇十
《《登高》鉴赏诗句赏析》

《登 高》

分析: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样的意境?

风 天 猿啸 渚 沙 鸟

│ │ │ │ │ │

急 高 哀 清 白 飞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意彻骨,使人感到非常冷。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漂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这些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写了什么景物?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的晚秋。

“不尽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然而,“无边”“不尽”“滚滚”等字眼,又使人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3、颈联含有八层意思,如何来理解?

“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木干枯,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这是第二层意思。

“作客”:诗中的作客,意思是寄居他乡。漂泊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了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写这首诗时,诗人已在外漂零八年了。如果说漂泊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百年”:不是一百年,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55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首联和颔联的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心情就会更加沉重。这是第七层意思。

“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走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晚年的杜甫抱负未展,疾病缠身,家乡难回,知音渐少(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怎能不感慨万千?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八层意思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年过半百、远离家乡、多年漂泊在外、疾病缠身的老人,在一个冷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孤单单一个人,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多么悲凉。

4、尾联应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诗的含意也是十分丰富的。

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

因为生活的艰难,所以才有了心中的极大的遗憾

因为生活艰难+心中遗憾,所以繁霜鬓,头发变得花白

因为生活艰难,心中遗憾,再加上年老多病,所以诗人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

因为潦倒不堪,所以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生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难以忍受„„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是因为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登高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登高的诗句 登高 登山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登高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登高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50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