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咏雪诗

咏雪诗

2015-12-23 02:49:0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咏雪诗篇一《咏 雪 诗》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咏雪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咏雪诗篇一
《咏 雪 诗》

咏 雪 诗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咏雪诗篇二
《咏雪诗》

咏雪诗

此花自古无人栽, 一夜北风遍地开; 近看无枝又无叶, 不知何处长出来?

天地玉世界, 满天散飞花。 远岸飘柳絮, 前村压梅花。 青竹凝玉树, 万枝变琼枒。 窗含远山白, 落鬓添华发。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咏雪诗篇三
《中英咏雪诗对比学习》

英汉咏雪诗对比学习

万丁 200920437

有人说雪是“雪是无私的,它宁愿牺牲自己去成就世间情意。”有人说“雪是美好的,它为世间带来无数欢乐、无数笑声。”还有人说 “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英文中也有“as white as snow”洁白如雪(white 视觉上的颜色)。 “be as pure as the driven snow”内心纯洁的 “snowed in (physically)”被大雪困住了。“be snowed under”被困住了(overwhelm)。“a snowball effect”雪球效应 “snowball” (动词vt) 如同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容事物发展规模速度疯狂增长。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而世界范围内超过三分之二的陆地都处在温带以及亚寒带、寒带地区,所以雪作为全球大范围语言中的一个词汇就成为可能。语言体现文化,所以同一个“雪”字,在不同的语言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作为大自然的普遍现象,在中英诗歌中都有表现。唐朝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写道“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写了在大雪的背景下,终南山和秀美景色,天空在雪的印照下有如浮云,还描写了雪下的树林,衬着白雪,就如“霁色”,而整个城市都在雪暮中多了几分寒意。还有李咸用的《大雪歌》“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写了下雪时的天空犹如“天怒” 、“龙振”,漫漫雪花就像“玉圃花”飘飘洒洒,风景奇美。

除了以上二例,在古代诗句中还有大量描写雪的姿态,而且在描写中不乏恰当的比喻和细致的刻画。首先,有把雪比作花的,类似的称谓包括“飞花”、“林花”、“琼花”等,如“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宋•吕本中《踏

莎行》)。

其次,还有的把雪比作玉,如:“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还有的比作手、掌、席、盐、尘、柳絮、雨、酥、叶和藻。如:“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而在英文诗歌中,描写雪的句子也相当多。例如艾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The Snow Storm

Announced by all the trumpets of the sky,

Arrives the snow, and, driving o'er the fields,

Seems nowhere to alight: the whited air

Hides hills and woods, the river, and the heaven,

And veils the farmhouse at the garden's end.

The sled and traveler stopped, the courier's feet

Delayed, all friends shut out, the housemates sit

Around the radiant fireplace, enclosed

In a tumultuous privacy of storm.

诗中雪如同千军万马在上天震耳的战鼓声中冲向大地,任何事物无法阻挡,它掩埋了山,盖住了树,封住了河,弥漫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也让行人的雪橇和邮递员的脚步停了下来。这样的描写虽无中文诗歌的细腻,但粗犷豪迈的气势充分展示了雪的另一面特点。 还有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雪花(Snowflakes)的第一节: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

Out of the cloud-folds of her garments 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

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

Silent, and soft, and slow

Descends the snow.

从漠漠长空的胸怀里逸出, 摆脱了天上云衣的层层叠叠, 向着枯黄而光秃的树木, 向着收割后的荒凉田野。 无声,舒缓,柔和; 雪花飘落。 (杨德豫译)

此诗第一节细致描写了雪花飘落的过程,首先从天空出发,穿过云层,洒向光秃的树木和荒凉的田野,飘落大地。

中国咏雪诗一再对雪进行从多方面进行吟咏描绘,其中的一些优秀诗篇在反映我国传统的文化心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也是中国咏雪诗区别于外国咏雪诗的重要一个方面。

在年去年来的四季流转中,雪所含蕴的可象征性意义可谓丰富。

雪飘雪落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雪花的娟娟风姿正兆示着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来临,甚而即刻会在心中笔底将冬雪行为春色,借以映现自身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待。一个时代的政治形势如果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能为人们施展才能提供良好的条件,那么,他们在同雪发生交感的过程中,便会以博大的心胸、刚强的意志对雪的现时性时空特征作出进行时的情感判断,从中表现民族和个人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气象。例如生逢盛唐的边塞诗人岑参,他在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正在狂暴地肆虐着高天大地,但盛唐的强劲气势和他个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合为一体,完全压倒了大雪的淫威,因此,他笔下的大雪纯是一派雄奇壮丽的景象,毫无愁绝悲伤之色。我们先看诗中的前四句:“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飞雪本是诗人身临其

境的严酷现实,而在诗人的感觉上,凛冽的北风好似验荡的春风,落满千树万枝的寒雪犹如盛开的嫩白梨花。北风飞雪为春风梨花所代替,形象地显示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激情。同时也更为深切地表现了祖国的边患隐忧如同北风飞雪一样,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迎面而来的将是春风梨花般的温馨宁静的和平生活。

生逢其时的人,能够从现实中看到希望,他们借咏雪表现出的是,人生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情感。而对于那些运赛时促的人来说,他们胸有大志却屡遭打击,济世之才终难为世所用。踯躅在人生荒原上,他们会很自然地将铺天盖地的大雪拟作自身在政治遭受的巨大压力和无边阻力的象征,甚至会在风雪意象中表现出凝止性的情感判断,以突出自身对人生社会的绝对失望。我们再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大雪翻飞之下,千山之鸟无声无影;万径雪原之上,不见人踪,雪的压力和阻力该有多么巨大,仿佛整个世界都为白色恐怖所笼照了。诗人采用这种方法来象征自己所处的沉寂凝固的社会政治环境,他的感受显然是极为孤独悲凉的,但他却依然故我,独自垂钓于寒江而不顾,这又表现了他的精神该是何等的顽强与自信!

不独以上两位遭贬受压的诗人能从寒雪意象中展现出苍凉悲壮的人格品位,其他文学大家也莫不如是。如李白在《行路难》中撕心裂肺地歌吟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泰山雪满山。”冰雪封锁了他的人生去路,使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这种痛苦用两个形象的比喻表现出来,可见他在前进的道路上受到的阻力无比巨大。然而他在《行路难》的声声叹息中又能够化阻力为动力,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诗句表现出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终能实现。诗人从沉郁中汹涌而起的豪迈激情日月可鉴

寒冬的雪花随风飘零,落无定处,不由自主,那些在生活上颠沛流离,政治上受人摆布的人们往往会触景伤怀,借雪的这一特征抒发物换星移之伤、人生无常之悲。不论是民歌还

是文人诗歌,它们之中都积淀着这样的文化情调。《诗经》中的《采薇》就是民歌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诗人久戌还乡,本应庆幸,但他在回家的路上却在倾诉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的春天是夫妻燕尔欢聚的季节,诗人却离乡远戌,自然倍增哀愁,雨雪迷朦的冬天重返故乡,自然心有所喜。其实这只是其中显示的表层意思,从四句诗产生的特殊环境看来,主要抒发的是哀伤之情,诗人孑然一身奔走在阴云密布的雪天里,心是沉重的,望着随风飘零的雪花,回忆自己在欢聚的日子里不能不离乡远戌,未曾想到在寒冬的日子里能够回家竟能回家了。他在内心深处痛苦感伤的是个体如雪花般的弱小无力,在强大的政治势力的左右下,自己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由此可以想到,诗人在潜意识中已将自身的命运与雪花随风飘零的情形相同化了,从中表现的是人们在统治者的驱迫下普遍具有的人生无常的悲枪之感。

中国的雪在诗歌中更多的是一种背景,这背景有喜有悲,而且更多的运用悲来体现这种厚重的文化。而就英文诗而言这种情感判断中的悲并非如汉语中那样强烈和普遍,只存在于很少量的诗句中。例如Claude Mckayde The Snow Fairy,讲述的是梦境中的雪,以此表现爱情的匆匆而逝。其次在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的雪花(Snowflakes)中后俩节(见下文)以雪追忆和悼念亡妻:

咏雪诗篇四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诗》

2007.01文学教育

研究者

李振中

论陶渊明和柳宗元的咏雪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所贵乎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陶、柳同流、柳诗自陶诗中来,就这样经东坡“发明其妙”后,渐被后人接受。不过,学者们早已指出二人诗风也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不拟从宏观上论述两人诗歌风格的异同,只准备对比欣赏他们极其有名的咏雪诗或诗句,来观照诗歌中所呈现的不同风貌,以期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一作洁)。(节选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作与从弟敬远一首》,原诗为:寝迹衡门外,邈与世相绝。顾眄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雅淡深长

的语言风格,是这两首诗或诗句被广为传诵而历久不衰的原因。但是二诗不同之处也非常明显:陶诗用雪的意象表达超然心态,柳诗则寓于孤愤。

陶诗写于晋安帝元兴二年,即四○三年。四○一年,陶母孟氏卒,渊明从桓玄幕还家,写该诗时正值陶渊明居丧在家。[1]此时虽然距陶渊明彻底辞官归隐尚有两年,但是追求隐逸的思想在陶渊明生涯中几乎是贯穿始终的。不可否认,陶渊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有十分强烈的志在兼济理想,因此在诗歌中偶尔流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以及“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杂诗》其二)的迟暮之悲。但这些思想火化在以向往归隐、崇尚自然作为人生旨归的主流下稍纵即逝。“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和“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分别表现了“质性自然”的本性和“心为行役”的无奈。出仕的世俗生活虽能免去冻馁之患,但“违己交病”,因而,必须泯去世俗熏染过的“自我”以求回归一个“真我”。表现在诗歌创作中,也是几经沉淀,层层

过滤,出语天真,一片神行。上面所引他的咏雪诗句也不例外。“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结”,作者善于抓住所描摹对象的突出特征,即雪的轻虚与洁白,用淡淡的笔墨,就把雪的神态凸显了出来:听之无所闻,视之已白成一片。罗大经《鹤林玉露》:“只十字,而雪之轻虚、洁白尽在是矣,后来者莫能加也。”沈德潜《古诗源》:“渊明咏雪,未尝不刻画,却不似后人粘滞……为千古咏雪之式。”足见该句诗历来倍受推崇。这两句主要刻画雪的静态。当然,“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也刻画了回风舞雪的动态,但是,整体上给人以静的感觉。这和陶渊明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心态是十分吻合的。如果更深层理解这一点,还要结合整首诗来观照。从这首诗的题目可知,该诗带有日记的特点,所写的是实景,没有夸张和虚构。雨雪霏霏,寒风凄凄,劲气袭袂,箪瓢屡空,作者的处境可谓穷矣。然而,在如此情况下,作者对生活维艰的现实却不关注,甚至是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因此,该诗主题不是忧生之嗟,而是仰慕遗烈之崇高品德,谨守君子固穷之益坚节操,尤其不以栖迟衡门

研究者

为耻。作者用雪的意象也是来衬托寝迹衡门、与世隔绝的平静心态。尽管这一时期陶渊明尚未归隐,但追求隐逸的超然心态在他的诗作中却屡屡被传达出来,这一点无需举其诗例。他后来的《祭从弟敬远文》把这种心情进一步诠释了出来:“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实彼众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谐行,舫舟同济。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由此可知,陶渊明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田园情结,这一情结只有敬远能够了解。而他的咏雪诗正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状况的关注已经呈现出非功利性的冷眼旁观。在正式归隐之前,“性本爱丘山”的禀赋尚未与田园生活达成契合。但心态已经处于超然的非功利状态。而当深感世俗生活有违平生之志时,便毅然决然与官场彻底决裂,到田园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柳宗元的《江雪》大约作于被贬官永州时期。由于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柳宗元长期被贬在永州和柳州。沉重的政治压抑和思想苦闷,使得他内心郁结而享年不永。虽然时时也借山水之游来排遣心中块垒,但他不具备恰当解决自身困境的能力,始终走不出政治生涯中的悲剧阴霾。因而他的许多诗都营造出一种砭人肌骨的清冷意境,染上了一层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呈现出凄清冷峭的风格特征。“柳子厚……深于哀怨,谓《骚》之余派可?(陆时雍《诗镜总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柳诗如巴东三峡,清猿夜啼。”(乔亿《剑溪说诗》卷上)凡此种种,都说明柳诗风格闲旷清峭、悲婉微至的特点。在这类诗中往往寄寓了柳宗元内心的孤愤,《江雪》诗更是如此。与陶诗不同的是,全诗

不对雪的情状作具体描摹,而着力描写一个空中全无鸟影、地上更无人迹的浩邈无边的寥廓背景,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那个孤傲的寒江垂钓者形象。全诗纯从静处落笔,刻画了一个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世界。可是,读来却给人以动的感觉,只因作者用了“绝”、“灭”、“钓”三个带有动态性的词,使得画面仿佛浮动、活跃起来。这样正和垂钓者内心的不平静是如此的合拍,垂钓者内心的不平静全靠外界的寂静反衬出来。而这个垂钓者正是柳宗元的写照。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三:“人绝,鸟稀,而披蓑之翁傲然独钓,非奇士耶?按七古《渔翁》亦极褒美,岂子厚无聊之极,讬以自高欤?”朱子荆《增订唐诗摘抄》卷二:“千、万、孤、独,两两对说,亦妙。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卷三:“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一老翁披蓑戴笠独钓其间,虽江寒而鱼伏,非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而稳坐于孤舟风雪中乎?此子厚贬时取以自寓也。”都指出这个被幻化、美化的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柳诗所描写的雪景,却未必是实景,尤其是寒江独钓景象则纯属虚构。雪景是为了刻画这一形象而设的,雪海茫茫,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极度夸张地渲染环境之幽静空寂,以此来寄托柳宗元在政治失意之后的孤愤情怀。胡应麟说:“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诗薮・内编》卷六)正指出柳宗元内心的躁动与孤愤。王士祯:“余论古今雪诗,唯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

释:

文学教育2007.01

山’句最佳。若柳子厚‘千山鸟飞绝’,已不免俗。”(《带经堂诗话》卷十二)王士祯之所以激赏他人咏雪诗,而独以“俗”字评价柳诗,就是因为他人咏雪寓乎忘形,柳诗则滞于孤愤。“此诗读之便有寒意。”(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而他人咏雪诗寒意则浑然不觉。

陶、柳咏雪诗句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反映了二人迥异的人生观,而不同的人生观和时代的风气不无关系。陶渊明的超然心态与魏晋以后隐逸风气的兴盛关系很大,而这种隐逸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和玄学的影响有关。柳宗元的诗歌则体现了中唐这一悲慨愤激时代的文人特有的个体忧患意识。长期的贬谪生活,使得他对于生命的执着和对于理想的追求中,充满孤独寂寞、凄楚忧伤的情绪,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自命才高行洁却得不到理解和重用的孤愤心态。

综上所述,陶、柳咏雪诗的分野在于,一个发言超然,寓于忘形;一个强自排遣,寄托孤愤。“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沈德潜《说诗睟语》)说明陶渊明心如止水,其诗歌亦如一泓深水,他人不可企及。陶咏雪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柳则辞旨凄婉,

怨意自深。施补华说:

“柳子厚幽怨,有得骚旨,而不似陶公,盖怡旷气少,沉至语少也。”(《岘佣说诗》)钟惺说:“非不似陶,只觉音调外不见一段宽然有余处。”(《唐诗归》)用这些语句来评价上面所论陶、柳咏雪诗或诗句也是十分恰当的。

,袁行霈[1]参见《陶渊明年谱简编》《陶渊明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4月

李振中,男,河南商丘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攻唐宋文学。

咏雪诗篇五
《情趣盎然的咏雪诗》

咏雪诗篇六
《南朝咏雪诗论》

咏雪诗篇七
《咏雪佳句之比较》

历代咏雪诗佳句之赏析比较

1、汉魏六朝人写雪:

陶渊明: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倾耳”二字尽写出诗人仔细聆听雪花飘落之情状,可以想见诗人宛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欣喜、好奇,在“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的凄凉境地里,依然能 “倾耳”去听雪声,流露出诗人淡泊高逸的真性情,“无希声”写出雪落无声,包含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理和智慧。“在目”句则紧承上句,“倾耳”是有意聆听而其声似不可闻,而“在目”则是无意凝视而一片皓雪径自映入眼帘,写皓雪之洁白,恰自映衬出诗人人品之高洁。大音希声的恬淡智慧,皓白高洁的品格德行,无声飘落而自成一片皓白的沉潜韬晦,是写雪,也是写人,雪和人巧妙地融为一体。这两句来的自然而又真切,似是直写眼前景,几从胸臆中流出,却又意味深长,妙意无穷,充分体现出五古的自然高妙。

谢灵运: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明月照积雪”一句纯是自然而发,明月,积雪皆为寻常景象,寻常话语,而用一个惯常的“照”字将其连接起来,一副色彩鲜明的画面便兀自夺目而出,在每个人脑海中翩然浮现,境界是广阔而又寂寥的,调子是静幽而又清冷的。就在这样明亮而又清冷的氛围中,“朔风劲且哀”,风是“朔风”,风力劲切、孤直,风声哀切、凄峭,令人为之心哀。“劲”、“哀”二字将岁暮之寒风刻画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一“哀”字更令人惊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寒冷,更触及到内心情绪上的哀伤凄寒,景中自然含情,并且和上句清冷明亮的氛围融为一体。这两句诗一为自然而发,无意而工,一为着力描摹,刻画入微,却又都写的体物细致,后一句虽有雕刻之功,却刻画得恰到好处,既有自然之妙,又有描摹之工,同样体现出五古的高妙。

2、盛唐人写雪:

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李白是盛唐诗歌精神的最典型代表,才气之纵横,想象之雄奇,气势之高昂,都在李白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燕山雪花大如席”体现出李白式的独特想象和极度夸张,雪花之大竟能如席一般,可见诗人胸襟之阔大,情怀之豪迈,极度的

自信方能酝酿出极度的夸张,如此大手笔的写法恐怕唯有李白能够当之。如此雄奇非凡的雪花,吹落之地也非同一般——“轩辕台”,燕山位于京西南部, 轩辕台在京西,诗人选取了两个最富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的地点,用雄奇独特的夸张和想象,引起人们一种豪迈昂扬的情怀和深邃幽远的历史之思。盛唐的诗歌精神是豪迈自信、热情昂扬,李白又采用了歌行这种不受限制的诗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纵横奔放、潇洒豪迈的天才之思。

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吟雪诗代表了盛唐诗歌自然而雄奇的一面,岑参的吟雪诗则代表了盛唐诗歌自然而新奇的一面。这两句写雪而不着一雪字,却将北方边塞之地的雪景写的无比神奇,“忽如”二字包含着多少惊奇和欣喜,诗人身处北方的苦寒边地,却将大雪的倏然而降比作“春风”之来,将雪后的万千树木比作盛开的洁白梨花,可见诗人胸怀之豪迈,想象之瑰奇绚丽,所用比喻新奇而贴切,想他人所不曾想、不能想,开创了千古吟雪诗的又一佳句。这两句写的自然而新奇,歌行体的体式更是利于其情感的自然抒发,想象的自由驰骋。

3、宋人写雪:

黄庭坚: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咏雪诗》)

宋人尤其是江西诗派写诗多尚诗法技巧,多在用字、用韵以及诗歌的平仄格律上下功夫。黄庭坚的这两句吟雪诗对仗工整,并且颇为成功地运用了叠字,新奇而得当地写出了雪花飘落的骤疏骤急,雪花飘飞的时而整齐时而倾斜,细致地刻画出了雪花飘飞飘落之情状。这两句用律诗的工密笔法缓缓写来,格调舒缓,从容不迫,体现了宋人写诗时内敛舒缓的情感特征。

纵向来看这几首吟雪诗,陶渊明和谢灵运所用的是汉魏最为本色的五言古体,陶诗写的真切而又自然,体现了古诗自然高妙,格高调逸的特色;谢诗既有自然之妙,又有描摹之功,同样体现了五古的高妙自然。李白和岑参用的都是歌行体,他们都代表了盛唐昂扬阔大、热情豪放而又自然清新的诗歌风貌,李白更多体现了自然而雄奇的一面,岑参更多体现了自然而新奇的一面,他们都很好地体现了盛唐诗歌“神来、气来、情来” 的风貌。黄庭坚用的是七言律体,讲究句式的工整,并且出色地运用了叠字,写的工密细致,体现了宋诗对诗法技巧的重视,

并且格调舒缓,体现了宋诗内敛的情感特征。

咏雪诗篇八
《有关咏雪的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咏雪 李世民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咏雪应诏 上官仪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咏雪 董思恭

天山飞雪度,言是浇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 咏雪 骆宾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早春咏雪 王初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咏雪 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 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 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

《三国演义》里刘备三顾茅庐时,黄承彦骑驴过小桥吟的那首诗:“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徐陵】

琼林玄圃叶。

桂树日南华。

岂若天庭瑞。

轻雪带风斜。

三晨喜盈尺。

六出儛崇花。

明朝阙门外。

应见海神车。

洪升《雪望》: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咏雪 骆宾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咏雪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咏雪 傅察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呼儿试轻扫,留伴小窗明。

咏雪 飞花

岁晚江南杨柳花,余杭门外蕊争发。

千山犹绿怜霜叶,一夜忽白染碧葭。

到晓翩翩出绣户,随烟直上透窗纱。

绕帘渺渺落霓裳,呵手惊飞暖翠华。

忽忆离人隔溟海,独颦远黛恨天涯。

三生苦短何时见,桃叶渡头看鹜霞。

有关咏雪的诗

一、 咏雪诗:(部分)

1、《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雪梅》(其一)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二、咏雪佳句:

1.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2.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3.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

坠。” 唐,李白《清平乐》

4.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

咏雪诗篇九
《关于咏雪的诗词

关于咏雪的诗词雪,洁白无瑕,粉妆玉琢,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咏唱的对象。在《诗经》中就有关于不少对雪花的描写:“上天同云,雨雪雾雾”,“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特别是《小雅、采薇》的末章几句,是几千年来传诵的佳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下雪之初,先下雪珠,有时降雪也伴随着降雨,所以有“雨雪霏霏”之句。雪花满天飘落,素雅柔媚,景象万千,引起多少诗人遐想,唐代诗人岑参《白雪赠送武判官归京》诗以梨花喻雪: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陆游在《夜大雪歌》中把雪花飘落比作天女散花、麻姑掷米:朔风吹雪飞万里,三更蔌蔌呜窗纸。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写刘备风雪访孔明途中遇见黄承彦的口吟雪诗,又把雪花比拟为玉龙鳞甲剥落纷飞: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元代乔吉的《咏雪》散曲连用四个俗喻,咏雪为“灰泥子”(石灰)、“面儿”、“盐儿”、“粉儿”,可谓俗中寓巧。雪花飘落景象万千,但使人赞美的还是雪花本身的艺术。雪花其所以被称为雪花是因为它有花的千姿百态,假如我们把雪花放在放大镜底下,就会看到每一朵雪花都是一幅独特而精美的图案花纹。世界上有不少雪花图案爱好者,收集各种各样的雪花,发现有六千种彼此都不一样的雪花,甚至有人以毕生精力拍摄各种雪花照片,直到死前仍然认为这不过是大自然落到手中一部分雪花而已。尽管雪花的形态千姿百态,奇妙各异,却都离不开它的基本形状--六角形。我国早在二千年前西汉时期韩婴诗作《韩诗外传》一书中就说过,“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南北朝诗人庚信在诗中还咏道:“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在当时没有放大镜的情况下,这一发现是很不简单的,欧洲直到公元1611年才由德国刻卜勒在他即兴之作《六面形雪》一文中,记述雪晶是六角形,比我国晚一千多年。唐宋也有咏六出雪花诗,如唐代武将高骈《对雪诗》:“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宋代韩琦《咏雪诗》:“六花耒应腊,望雪一开颜”。为什么雪花是六角形呢?汉代刘熙在《释名》中有一段解释:“凡花五出,雪花六出,阴之成数也。”这当然不能算什么道理。宋代朱熹在他《语类》中解释道:“雪花所以必六出者,盖只是霰下被猛风拍开,故成六出。如人掷一团烂泥于地,泥必缵开,成棱瓣

也。又六者阴数,太阴元精石亦六棱,盖天地自然之数。”这种解释也没有说出什么科学道理。为什么雪花是六出呢?大家知道,雪花是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它在冰晶的基础上由水气凝华长大而成的。而冰晶是一种晶体,其分子排列规则,具有六角形的结构,所以形成的雪的结晶也呈六角形。雪花有多大多重呢?李白《北风行》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自然是文学的艺术夸张。据科学测定,现在测的最大雪花直径是二十厘米,有人计箕过,一立方米的雪,就含有数十亿颗的雪花。只有在极精确的天平上才能称出雪花的重量。一般雪花3,000个到10,000个才有一克重。由于雪花密度小,重量轻,受空气阻力大,因此降低时常轻飘飞午,碰到其他雪花时,还常常附在一起,成为直径达几厘米的鹅毛大雪。由于凝雪时放出热量,溶雪时吸收热量,因此溶雪时比下雪时更冷。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就写出这种情景。这和民间流传的谚语“霜前冷,雪后寒”是一致的。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写出雪中环境的幽寂,同时也映证了“麻雀屯食要落雪”这句谚语。严冬雪飘,对于鸟雀是一场灾难,每每大雪到来之前便开始屯食,待到大雪寒江,自然是“千山鸟飞绝”了。不同地区降雪时间有早有迟,积雪时间有长有短。北方和西部地区是“胡天八月即飞雪”,甚至第二年五月仍然是“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而中原地区却是“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而南岭以南终年无雪。人们喜欢雪,更主要的是它能为人们造福,陆游《立春》和《初春》诗中有“年丰腊雪经三百,地暖春郊己遍青。”“且欣一雪压灾瘴,不怕连阴咽管弦”诗句,“瑞雪兆丰年”更是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农谚,表达人们对瑞雪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渴望。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10.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1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15.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16.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17.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18.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19.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22.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23.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24.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2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7.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终南望残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梅花》王安石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训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将登泰山雪满山(李白)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咏雪诗篇十
《咏雪》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咏雪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咏雪 咏雪诗郑板桥 咏雪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咏雪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咏雪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7956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