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

2015-12-23 06:19: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一《杜甫边塞诗》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杜甫边塞的诗》,希望能帮助到你。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一
《杜甫边塞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总第56期)

杜甫陇右边塞诗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杜甫寓居陇右期间,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其诗歌主题与艺术特征与盛唐边

塞诗迥异。其以抒发厌战情绪、期望和平的心声、感世伤怀为主题,用陇右秋天的个体玲珑意象入诗,体现着凄楚悲愁、平实悲凉以及人性的细腻、真实美的美学品格。

[关键词]杜甫;边塞诗;主题;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09)02-0123-03

TheThemesandArtisticFeaturesofDufu’sFrontierPoemsWritteninLongyou

YANBo

(ResearchCentreforLongyouCulture,TianshuiNormalUniversity,Tianshui741001,China)Abstract:DuFu’snumerousfrontierpoemswritteninLongyouwhilehestayedtherewerequitedifferentfromthoseintheperiodofthegloriousageofTangDynastyinthepoeticthemesandartisticfeatures,theformerexpressingtheemotionagainstwar,theexpectationforthepeaceandsincereconcernswithrealitywiththeparticularautumnimagesinLongyou,embodyingtheaestheticqualityofmiserablegrief,simplesadnessandthehumansubtleness.

Keywords:DuFu;frontierpoems;themes;artisticfeatures

一、杜甫陇右边塞诗

从目前专家学者们对边塞诗的研究来看,涉及不仅仅是盛唐或是唐代,而且在时间上已延伸到上至先秦下迄清代,但是地域上仍然以北方为主[1]。因此,自先秦就存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他们在各自的地域互为消长即构成边疆,汉族以长城、烽燧为代表的军事防御设施的边疆地区相应成为要塞,而以反映边塞军旅为主的诗歌体裁也相应诞生,其发展也应该伴随着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王朝,边塞的区域也不仅仅是中国北方,而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统辖的边缘地带,其变动性相应地也很大。鉴于此,当今学者们所谓的边塞诗应是广义上的边塞诗概念。

杜甫在其创作的大量诗歌中,向来以反映、揭示现实唐代历史生活的“史诗”性质的作品著称。但是,从广义的边塞诗去判断,他的某些诗歌也具有边塞诗的特征,我们不能因为其咏史诗的巨大成就而忽略其边塞诗的研究。《杜集》中现存杜甫1400多首诗歌,其中有关边塞与战乱的诗歌300余首,其反映地域都在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与唐王朝的征战区域。诗人一生颠沛流离,辗转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地,尤其是唐肃宗乾元二年

[收稿日期]2008-11-19[作者简介]晏

波(1980—),男,陕西勉县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从事陇右文化研究。

(759年)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家眷来到秦州,旅居陇右期间,诗歌创作发生了巨大转折,边塞诗因之而出现。此时,其创作数量和质量均十分可观,大概有117首左右陇右诗作,它们是介于由“诗史”到“抒情”的转折点的诗歌群。其中,其陇右诗中的边塞诗便是显著的一个代表。诗人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从中原流寓陇右这块西北偏远的地方,心中的陌生与边缘不适感,催生了诗人边塞诗歌创作的灵感,创作了数量可观的边塞诗歌。据笔者统计,这117首诗中,近50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边塞有关,可以说边塞诗是杜甫陇右诗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者在翻检和梳理之后,将其归为三大类:表示地域偏远的关塞、边郡类;表示边地风物的胡乐舞及人物、景观类;表示战争的征人、烽火、战场类。如果细分可以再在上述的三大类中分出关塞与边郡、胡乐舞、少数民族人物、塞外景观、表示战争的边塞意象等六个小类,它们构成了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群[2]。

中隐隐担忧陇右地区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也透露出诗人厌战的情绪。当诗人在秦州得知安禄山围攻洛阳,戍卒疲于辗转应征,在描写上也报以同情,如“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士苦形骸黑……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秦州杂诗二十首》)。在《捣衣》一篇里也流露出妇女对征戍的怨恨和对和平的期盼。

2.通过边塞诗抒发对于战争的态度。虽然杜甫不希望战争,希望和平,但是他又把国家的安宁寄托在能征善战的大将身上,希望出现他们这些英雄人物来完成对安史之乱的平叛,甚至希望叛将言归于好。边塞诗中,也透露出来很多个人的感世伤怀。诗人用历史上著名军事将领来入诗,暗示希望在国家危难之时需要这样的人物来扭转局势。这些人物有廉颇、李广等,此类诗句如“安得廉颇将,三军同宴眠?”(《遣兴三首》)甚至在某些诗句里体现善良的诗人觉得安禄山与唐乃是亲戚之国,想不到竟然背叛了唐王朝的思想矛盾,觉得安禄山应该悬崖勒马。

3.感世伤怀。诗人感叹陇右秋天的寒冷而怨天,“百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綌。”(《遣兴三首》)抱怨因战争影响他不

”(《秦能如愿远游:“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州杂诗二十首》)因战争而与家人分散:“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诗人看见陇右葡萄苜蓿遍野,羌女胡儿时,隐约感受到了时局动荡,不想再

《寓受战乱颠簸:“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目》)。此外,陇右的烽火和崇山峻岭,也让年迈的

诗人深感不适,边塞诗的自伤情绪时有流露。当然,诗人除了自我的感怀,穷年叹黎元,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也是其边塞诗的组成部分。如感怀兄弟死亡又被丈夫所抛弃的妇人,见《佳人》篇;同情为了国家戍守的需要而疲于奔命的士卒,语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城上胡笳奏”篇。

二、杜甫陇右边塞诗的主题

杜甫陇右边塞诗所反映的主题已经不是盛唐那种抒发积极进取、投笔从戎而建功立业的壮志豪

情,而是表达复杂的厌战情绪;不再讴歌战士们艰苦杀敌、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而是对和平的期盼;不再是宏大的国家主题,而是融入了个人的感世伤怀。具体如下:

1.陇右边塞诗的厌战主题。诗人来陇右时心情是郁闷的,是希望有一个避难的和平之地。当知道吐蕃战事不断时担心前途烽火,心折而淹留秦州,不再西去。诗人在听见陇右鼓角争鸣时,感叹此地和关中一带一样没有安宁与和平,遂有无处可去的慨叹,写下了“万方同一概,吾道竟何之”的诗句。生活所迫的现实境遇下,杜甫过着采药、种地、问道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加之年龄关系,对从军没有丝毫兴趣,诗人自嘲“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甚至是归隐。这和盛唐边塞诗人的“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人生志向迥异。诗人耳目所及有关陇右战争的鼓角、清笳、羌笛、胡儿等也都直接或间接折射出他希望和平的心声。如下诗作:“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秦州杂诗二十首》。“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同上)作者之所以如此描写,因为心

三、美学与意象特色

盛唐边塞诗的慷慨、激越美;边塞雪原大漠的

奇特、萧瑟美,人性的豪迈美等,在杜甫陇右边塞诗里寥若星辰,慷慨激越被凄楚悲愁所替代,奇特

与萧瑟转为平实悲凉,人性的豪迈美转为人性的细腻、真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重视写实,重视清丽秀美的自然意象的选用,以平实的手法结合诗人心境去选取玲珑的陇右边地个体意象,这是诗人用情即景和陇右自身不同边塞景观的客观必然。

1.杜甫所创作的陇右边塞诗在美学品格上与盛唐边塞诗大相径庭。读其陇右诗,悲愁与茫然是诗人心情的基调,战乱的影响,秋天的冷清和诗人郁闷心情与陌生感相互激荡,产生了其陇右边塞诗的凄楚悲愁,平实悲凉,人性的细腻、真实美感。这种悲愁有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所以诗人写了很多《遣兴》、《寓目》的诗,这些不同于盛唐边塞诗的美感是从诗的内容所体现的情愫和意象来表现的。

《遣兴三首》里,诗人来到陇右这一古战场“四顾但茫然”,风悲浮云,黄叶坠落。秋寒时节,诗人衣着单薄,只看见北风送雁,秋草凄碧。《秦州杂诗》里诗人看见陇右的山山水水,边塞人文景观时:“满目悲生事”,而这种“悲”,又是和诗人对人生、时局无法预料的“愁”紧密连在一起的,这是杜甫踏上陇山开始就有的,诗中即为“浩荡及关愁”。秋天的自然景色凄美,如寒城淡烟、红黄落叶、寒柳带翠、山梨染红都在诗人的笔下染上了秋天的萧瑟与凄清,断柳随风、黄花零落、初月乍升、斜阳西下、蒹葭沉波在诗人的眼里是那样凄楚。诗人在乱世的秋天来到陇右,无亲无故,饥寒交迫,所以是故人寂寞,独自凄凉。悲愁是陇右边塞诗的情感基调。戍鼓中,诗人想到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自己的亲人、好友、同僚、士卒、故老等的处境,甚至对于不曾认识的民众也关注着他们在战乱中的真实生活境遇。对战争,他想到的是和解,或者渴望出现大将尽快平定叛乱。陇右的景物在他的诗里,往往选择鸟、马、骆驼、雨、云、门、峰、月、葡萄、苜蓿、菊花、蒹葭等小的自然意象,自然景色相对凄美,因为陇右自然风光相对边塞大漠要丰富得多,故作者抒写平实,没有盛唐取景的大气与夸张。而人文景观则有烽燧、秋笛、胡笳、戍鼓等,但都是战争的隐喻,并没有宏大的战争史实描写,在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抒写上,是少数民族舞蹈、羌童渭水嬉戏、胡儿拉骆驼、临洮少年骑马自夸等的真实的生活画面,这是盛唐边塞诗少有的人性细腻、真实美。

2.陇右边塞意象特色。诗人着重突出陇右边塞风物自然意象真切可感的自然属性,很少强化其高大、厚重、粗砺、苦寒、险峻,多是细腻的笔触,也很少有象盛唐诗人选择豪情壮志的意象来构筑诗境,为情造境。客观上来说,这是陇右这一边塞的自然、社会环境决定的,但也是诗人的心境造成的,也估计和杜甫初涉边塞诗的创作有莫大关系(因后期杜甫的边塞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细读诗人在陇右的边塞诗作,几乎每首诗都表现出边塞意象与诗人处境相结合,自然景物与诗人内心情愫的交融,因而不再是盛唐那种大气、壮丽、恢弘的意象,而是一种所谓的玲珑意象。

此外,通过具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群体及意象的叠加来表现人的情感和精神意绪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诗人以一系列富有陇右秋天特征的意象构成了蔚为可观的意象群体,把自己的忧伤“情趣”附丽到这一个个具体意象上面,使所蕴积的一腔悲情愁绪得以最为集中、最为

、“秋云”、“秋笛”、充分的表露。如“秋风”

“秋月”等,很容易让人产生凄凉、冷落、衰败之

感,触发生计黯淡、国运衰微、年华消逝之慨。综上,诗人频繁地以边塞意象入诗,其意“并非像盛唐诗人为追求功名、神往边塞,或以富于浪漫气息的意象抒写英雄气概和儿女情肠,而是以充满时代风云与苦难,以透着边郡气氛与情调的意象,用史笔真切地记录乱世之声象,同时又用诗笔艺术地传

[3]。达出回荡在诗人内心的这股深沉而强烈的情流”总之,对于杜甫陇右边塞诗的深入研究,近者

可以管窥其前后的诗风差异与意境变化,远者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唐代边塞诗的全貌。●参考文献:

[1]阎福玲.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9,(1).

[2]晏波.杜甫陇右边塞诗意象探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

(6).

[3]安建军.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J].天水行政学院学

报,2003,(1).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二
《杜甫陇右边塞诗》

2008年11月第28卷第6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Nov.,2008Vol.28No.6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

要: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秦州及同谷一带风物为题材的边塞诗便是

其代表。关塞、胡乐舞及胡人、羌女、烽燧、戍鼓、胡尘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心中作为边郡陇右的边塞风情以及征战年代的乱世情状。陇右自然环境的特征、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特殊的思想心态等多种因素,玉成了杜甫的陇右边塞诗。

关键词:杜甫;陇右诗;边塞;意象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08)06-0070-03

创造意象———将自然物、社会生活意象化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有唐三百余年间,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意象化并进而比喻化、象征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盛与巅峰。当代学者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中说:

“唐诗之富于魅力,原

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老若,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2]而且,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盛世,不同诗派诗歌意象也千差万别。而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有一片引人瞩目的繁星,这就是与田园诗派齐名的边塞诗派。提到边塞诗派,我们会想到边塞诗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如岑参、高适、王昌龄、李益等,他们通过大漠、孤城、黄云、关山、秋月等静态的画面意象,表述了边塞的苦寒与边远,荒凉与阻隔,通过芦管、羌笛、琵琶、胡琴、戍鼓等动态的音乐表达了征人的乡愁,闺妇的幽怨,亲友离愁别恨的音乐意象。有学者翻检唐代边塞诗的意象认为,边塞诗的意象大致有“渍(漠)、烽(燧)、陇头、征衣、玉门关等意象群

[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家眷来秦州,三个多月后移居同谷,年底因生活所迫取道剑门入蜀,开始了诗人后半生漂泊西南的人生之旅。诗人在这一年中遭遇极其坎坷,其诗歌创作的风格、思想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就像朱东润先生所说,

“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之前,杜甫的诗还没有

(《杜甫叙论》)。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创作、思想

超过唐代其他诗人,在这年之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

风格变化的转折时期是在他旅居陇右的这四个多月里。这四个多月也是诗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其创作数量和质量均十分可观,大概有117首陇右诗作,它们是介于由“诗史”到“抒情”的转折点的诗歌群。

[1]

其中,陇右诗歌中的

边塞诗便是显著的一个代表。诗人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从中原流寓陇右这块西北偏远的地方,心中的陌生与边缘不适感,催生了诗人边塞诗歌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歌。据笔者统计这117首诗中,近乎50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边塞有关,可以说边塞诗是杜甫陇右诗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问题往往被专家、学者们所忽视,这里仅就杜甫陇右诗歌中的边塞诗作初步研究,分析它们的诗歌意象群及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思想与心态,揭示出诗人创作出如此多的边塞诗的原因。

,也有学

者从西北边塞诗地理意象如陇头、长城、焉支山、凉州、玉门关等对唐代边塞诗意象作了分类研究[4],还有人专门对边塞诗的胡乐意象作了论述。而关于杜甫的陇右边塞诗意象却很少有人专门述及,笔者仅见安建军在《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一文中以一个小节作了简短论述。他认为杜甫虽不是边塞诗人,但是他在主动接过盛唐边塞诗人创造玲珑意象以抒情的成果基础上,融入了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创作出许多不逊于盛唐边塞诗的优秀诗篇,其诗中边塞意象群如烽火、征人、军幕、胡笳等乃是乱世之声像在诗人心灵的客观投影。

[5]

一、边塞诗歌意象与杜甫陇右诗

意象是文艺理论中一个独特的范畴,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它是诗人主体对客观物象进行审美加工后的产物,是诗人内在心象的对象化。亦即意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语词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表现出来的,是诗的珍贵素材,是物的泛我化与人的物化的统一。意象化理论主张诗人通过物我同一的方式表现世界、抒发感情,也就是用意象说话。

统观中国诗歌就会发现,唐代是继“风”、

收稿日期:2008-08-30

二、杜甫陇右诗边塞意象群

若从《贻阮隐居》算起,直到《飞仙阁》止的这百余

“骚”大量

首诗歌当中去寻找诗人在陇右创作的边塞诗,直接或间接

作者简介:晏波(1980-),男,陕西勉县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

70

相关的就有近50首,所用边塞意象语词近百处。翻检和梳理之后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三大类:表示地域偏远的关塞、边郡类,表示边地风物的胡乐舞及人物、景观类,表示战争的征人、烽火、战场类。如果细分还可以在上述的三大类中分出关塞与边郡、胡乐舞、少数民族人物、塞外景观、表示战争的边塞意象等六个小类,它们构成了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群。

(一)关塞与边郡类:诗人心中陇右边远地理意象杜甫是立秋后不久从关中平原的西端一路风尘仆仆赶往秦州的,习惯了在长安闹市和所在的八百里秦川的平原富庶地区的生活,刚入秦州之际所看到的莽莽群山和萧瑟秋景等反差巨大的景观所带来的心理失衡,让诗人一下子产生了“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和“四顾心茫然”的心理胆怯及不知所措的感觉,陇坂及其陇关在诗人的心目中就成为中原与边塞的分界,这为诗人在陇右生活所见所闻奠定了一个心理基础,此后的陇右边塞诗歌创作便由此衍生而来。

这类意象很多,且多用塞、关、边、远等以及连缀其他词语而成。兹举例如下①: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秋高登塞山,南望马邑州。”“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

三十韵》

《梦李白二首》之一《遣兴三首》之一《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月夜忆舍弟》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等

五旬的诗人来说,马行步量,何其艰险,再对比关中地区的平原自然地貌和自古以来就胡汉杂处的社会环境,诗人自然就把陇右的山川打上了边塞的烙印,因而频繁使用关、塞、边、远等意象词语。

(二)边地风物的胡乐舞及人物、景观类:边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意象

杜甫陇右的边塞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于陇右地区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描写,这成为他边塞意象的又一大特点,即胡人胡乐舞以及陇右的塞外风物。

“朔风飘胡雁,……高楼夜吹笛。”斜。”

《秦州杂诗二十首》

《遣兴五首》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东征健儿尽,羌笛莫吹哀。”“羌童看渭水,使节向河源。”制骆驼。”

《寓目》

《日暮》(同上)(同上)(同上)

“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羌女轻烽燧,胡儿“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

诸如降虏、羌女、羌妇、胡儿、羌童等少数民族人物形象,胡笳、羌笛、秋笛、鼓觱、清笳等胡乐,以及如葡萄、苜蓿、骆驼、天马、宛马、胡雁、黄云、白草等20余个具有少数民族风物的意象都被纳入到诗人的创作当中。作者之所以如此描写,心中隐隐担忧陇右地区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也透露出诗人厌战的情绪。如《杜诗镜铨》引何义门云: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同上)(《寓目》)《青羊峡》《野望》

“公先欲卜居秦州,以其吐蕃必乱……,以及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远水兼天尽,孤城隐雾深。”……

引朱鹤龄曰:关塞无阻,羌胡杂居,乃世变之深可虑者,故公感而叹之”,以及“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的解释也是“习俗骄悍,居民亦然,尤见此邦可忧”。这种担心,一是来自于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天然情愫,二是在安史之乱并未平息的情况下,陇右地区胡汉杂居的事实的客观必然。诗人并非杞人忧天,事实正是如此,不久战争一触即发,陇右即被吐蕃攻占,黎民百姓陷于战争的水深火热当中。诗人的厌战情绪在《秋笛》这首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边塞的笛声并不是什么美妙的音符,而是征人血泪的悲歌,但是这笛声还在不尽地吹,在风的作用下被扩大而愈加悲凉与哀伤,即“清商欲尽吹,奏苦血沾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胡儿的轻狂,羌妇的笑语,胡舞的翩跹,在诗人眼里和心理上都是很难接受的,多少都带有希望和平宁静、厌恶狂躁征战的心理。

(三)烽燧、戍鼓、胡尘:征战年代的乱世意象边塞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除了表示地点边远的地理意象而外,和战争直接相关的语词便成为边塞诗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甫的陇右诗作中不乏其例。

征人、戍卒、戎马、驿使、军幕、金甲、战骨、烽火、烽燧、古烽、夕烽、胡尘、鼓角、鼓觱等近15个表征战争的意象群,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杜甫寓居边郡秦州之时,正值盛唐变衰的多事之秋,

据笔者统计,有古塞、塞门、塞云、塞日、塞上、塞垣、塞城、塞田等近20个与塞有关的意象词,有关、关塞、关云、关西、关山、关愁、阳关、关河等8个左右与关有关的边塞意象词,另外,与“边”有关的意象词有边郡、边秋、秋边、边城、边鄙等6个,与“远”有关的有远山、远水、远川等6个(重复出现统计在内)上述的边塞意象词虽然都属于作者在陇右地区创作的,但80%以上是作者寓居秦州时所作,可以说杜甫秦州诗是陇右边塞诗的主体构成部分。

唐代的陇右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并不属于边境,据《旧唐书》载:秦州在京师西,凡七百八十里。但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吐蕃族政权迅速向唐中央地区逼近,秦州等陇右地区成为国都长安所在的咽喉之地,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前线,具备了边塞的争战地域的基本特征。杜甫和其他边塞诗人一样,绝大多数是以“他者”的眼光和过客的心态踏上陇右这片土地的,所以相比原来生活环境与状况,不免对异乡的自然环境有偏见。陇右地区多山,对于年逾

①本文录用杜诗,均引自李济阻等编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文中不再专门标注。

71

时安史之乱未息,而戎虏鼓鼙频传,内乱外患的时代特征使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诗人目之触之,则烽火、烟尘、火云、胡骑、征人、战骨、军幕、辕门等,一派战乱之象;耳之闻之,则鼓鼙、羽檄、天风、啼鸟等,一片肃杀之声。所有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频繁描绘战争局势,意象鲜明。诗人置身边郡秦州,于是以其游历边塞的生活为基础,再通过审美想象和审美移情,将自己的悲之情绪外射、投注到所睹所闻之声象上,从而创作出既透露着边塞氛围,又浸透着诗人血性的边塞意象。因此,陇右诗中的这类意象群,就成为乱世之声像在诗人心灵的客观投影;而从这些意象中透露出的边郡之苍凉、凄惨,征战之恐怖、紧迫,也是诗人内心感受或内在心象的真实写照。

甫笔下的关塞、少数民族风物意象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应。

从诗人自身的角度来看,杜甫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五个年头,因为房琯事件而被贬,心情郁闷之下弃官西来客秦的,又是在立秋后来到秦州的,这种多事之秋的境遇,导致陇右山川的所有景象都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羁旅的身份、过客的心态、文学意象创作的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和诗歌创作的夸张手法等诸多因素的耦合,最终成就了杜甫眼里心中的陇右边塞意象群。

综上所述,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群是丰富多彩的,他既沿用了盛唐诗人在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如关塞、烽燧、征人、秋笛等,还根据自己的陇右阅历,增添很多诸如羌妇、胡儿、苜蓿等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意象,可以说是对盛唐边塞诗意象群的一个拓展,是陇右边塞诗的独特

三、杜甫陇右边塞诗创作的原因

对于杜甫陇右诗中频繁使用边塞意象的特点,笔者认为是客观的地理环境与诗人自身遭遇共同促成的。

从自然环境上来看,唐代陇右大部分地区气候好于现在,因陇山阻隔受东南季风影响很少,比较关中地区而言干旱少雨;从地貌上来看,属于黄土高原区,周边有陇山、西秦岭阻隔,沟壑纵横、高原遍布、崇山峻岭是其特征。诗人在立秋后初次从相对温暖湿润平坦之地的关中平原来到陇右,这种巨大的景观落差造成的视觉差异,对于茫茫万山、秋风落叶、山谷孤城的苦寒环境更是难以自遣和不适,因而边塞诗意象的集中体现便在抒发这种感觉的《遣兴》、

《寓目》等篇目中比较常见。

从社会环境上来看,陇右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在唐代甚至以前,多为游牧民族的繁衍驰骋地区,是连通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孔道和前沿阵地,西北少数民族挺进中原往往以此为跳板,因此更成为战争前哨。在汉唐,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由西安西出秦州在诗人心里已经到了边塞。秦州以及陇右地区是汉唐时期京都的西大门,陇右有战事,长安就告急。这种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杜

之处。从意境上来说,他的边塞诗不仅仅体现了雄浑阔大的盛唐气象,而且更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苍凉的艺术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诗人频繁地以边塞意象入诗,其意并非像盛唐诗人为追求功名神往边塞,或以富于浪漫气息的意象抒写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而是以充满时代风云与苦难,以透着边郡气氛与情调的意象,用史笔真切地记录乱世之声象,同时又用诗笔艺术地传达出回荡在诗人内心的这股深沉而强烈的情流。右边塞诗区别于盛唐边塞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5]

这也是其陇

参考文献:

[1][2][3][4][5]

王锁林.浅说“陇右”诗作思想内容转折的原因[C]∥杜甫陇右诗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260.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王艳军.谈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群[J].唐山学院学报,2006,(3).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西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4,(6).

安建军.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1).

〔责任编辑王小风〕

∥∥∥∥∥∥∥∥∥∥∥∥∥∥∥∥∥∥∥∥∥∥∥∥∥∥∥∥∥∥∥∥∥∥∥∥∥∥∥∥∥∥∥∥∥

(上接第56页)

[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6.

[17]刘一明.道书十二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8]参茹坚.黄帝问道崆峒山[J].今日科苑,2001,(6).

〔责任编辑刘雁翔〕

ImpactuponTaoismandTaoistsbyYellowEmperorAskedGuangchengziforTruth

———WithCommentonLongdongandTaositsCulture

LiuYongming1,ZhaoYushan2

(1.ResearchInstituteforDunhuangStudie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

2.GansuTaoistAssociation,LanzhouGansu730000,China)

Abstract:YellowEmperorAskedGuangchengziforTruthcamefromZhuangzi,afamousTaoistwork,tellingathought-provokingstoryandalsoapiecewidelyspreadamongTaoistsinhistory.Thisparthasnotobtaineditsdueattentionforsomereason,butitactuallyexertsgreatinflunceonTaoandTaoistsdevelopment.

Keywords:YellowEmperorAskedGuangchengziforTruth;Zhuangzi;Taoism;Taoists;Kongdongmountain

72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三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2008年11月第28卷第6期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

Nov.,2008V01.28

No.6

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探微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741001)

要: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秦州及同谷一带风物为题材的边塞诗便是

其代表。关塞、胡乐舞及胡人、羌女、烽燧、戍鼓、胡尘等意象,表现出诗人心中作为边郡陇右的边塞风情以

及征战年代的乱世情状。陇右自然环境的特征、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特殊的思想心态等多种因素,玉

成了杜甫的陇右边塞诗。

关键词:杜甫;陇右诗;边塞;意象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51(2008)06—0070—0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

创造意象——将自然物、社会生活意象化之后的又一个黄

金时代。有唐三百余年间。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意象化并

进而比喻化、象征化的进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r空前绝后的繁盛与巅峰.当代学者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中说:

“唐诗之富于魅力,原

司功参军的职位+携家眷来秦州,三个多月后移居同谷。

年底因生活所迫取道剑门入蜀.开始了.诗人后半生漂泊西南的人生之旅。诗人在这一年中遭遇极其坎坷。其诗歌创

作的风格、思想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就像朱东澜先生所

说.

“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之前.杜甫的诗还没有

因之一就是多姿多彩的意象层出不穷。这些意象既已成熟尚未老若.正处在最富有生命力的时候。”回而且,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盛世.不同诗派诗歌意象也千差万别。而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有一片引人瞩目的繁星,这就是与田园诗派齐名的边塞诗派。提到边塞诗派.我们会想到边塞诗派的几位代表人物如岑参、高适、王昌龄、李益等,他们通过大漠、孤城、黄云、关山、秋月等静态的画面意象.表述了边塞的苦寒与边远,荒凉与阻隔。通过芦管、羌笛、琵琶、胡琴、戍鼓等动态的音乐表达了征人的乡愁.闺妇的幽怨,亲友离愁别恨的音乐意象。有学者翻检唐代边塞诗的意象认为.边塞诗的意象大致有“溃

超过唐代其他诗人.在这年之后.唐代的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杜甫叙论》)。也就是说他的诗歌创作、思想

风格变化的转折时期是在他旅居陇右的这四个多月里。这

四个多月也是诗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其创作数量和质量均十分可观.大概有117首陇右诗作.它们是介于由“诗史”到吁F情”的转折点的诗歌群。Ⅲ其中.陇右诗歌中的边塞诗便是礁著的一个代表。诗人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从中原流寓陇右这块西北偏远的地方.心中的陌生与边缘不

适感.催生了诗人边塞诗歌创作的灵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歌。据笔者统计这117首诗中.近乎50首都直接或间接

地与边塞有关.可以说边塞诗是杜甫陇右诗的主要组成部分.而这一问题往往被专家、学者们所忽视,这蟹仅就杜

(漠)、烽(燧)、陇头、征衣、玉门关等意象群嘲,也有学

者从西北边塞诗地理意象如陇头、长城、焉支山、凉州、玉门关等对唐代边塞诗意象作了分类研究问.还有人专门对边塞诗的胡乐意象作了论述。而关于杜甫的陇右边塞诗意象却很少有人专门述及。笔者仅见安建军在《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一文中以一个小节作了简短论述。

甫陇有诗歌中的边塞诗作初步研究.分析它们的诗歌意象

群及其背后折射出的诗人思想与心态.揭示出诗人创作出如此多的边塞诗的原因。

一、边塞诗歌意象与杜甫陇右诗

意象是文艺理论中一个独特的范畴.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它是诗人主体对客观物象进行审美加工后的产物,是诗人内在心象的对象化。亦即意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语词为物质外壳的诗意形象表现出来的,是诗的珍贵素材。是物的泛我化与人的物化的统一。意象化理论主张诗人通

他认为杜甫虽不是边塞诗人.但是他在主动接过盛唐边塞诗人创造玲珑意象以抒情的成果蕈础上。融人了个人的人

生体验和审美情趣.创作出许多不逊于盛唐边塞诗的优秀

诗篇,其诗中边塞意象群如烽火、征人、军幕、胡笳等乃是乱世之声像在诗人心灵的客观投影。嚼

二、杜甫陇右诗边塞意象群

若从《贻阮隐居》算起,直到《飞仙阁》止的这百余

过物我同一的方式表现世界、抒发感情,也就是用意象

说话。

统观中国诗歌就会发现.唐代是继“风”、

收稿日期:2008—08—30

“骚”大量

首诗歌当中去寻找诗人在陇右创作的边塞诗.直接或间接

作者简介:晏波(1980一),男,陕西勉县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硕士。

70

相关的就有近50首.所用边塞意象语词近百处。翻检和梳理之后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三大类:表示地域偏远的关塞、边郡类,表示边地风物的胡乐舞及人物、景观类.表示战

五旬的诗人来说.马行步量,何其艰险,再对比关中地区的平原自然地貌和自古以来就胡汉杂处的社会环境.诗人自然就把陇右的山川打上了边塞的烙印.因而频繁使用关、

塞、边、远等意象词语。

(二)边地风物的胡乐舞及人物、景观类:边地少数

民族风土人情意象

杜甫陇右的边塞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对

争的征人、烽火、战场类。如果细分还可以在上述的三大

类中分出关塞与边郡、胡乐舞、少数民族人物、塞外景观、

表示战争的边塞意象等六个小类.它们构成了杜甫陇右诗

的边塞意象群。

(一)关塞与边郡类:诗人心中陇右边远地理意象杜甫是立秋后不久从关中平原的西端一路风尘仆仆赶

于陇右地区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描写。这成为他边塞意象

的义一大特点.即胡人胡乐舞以及陇右的塞外风物。

“朔风飘胡雁.……高楼夜吹笛。”(it兴五首》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秦州杂诗二十首》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同上)

往秦州的.习惯了在长安闹市和所在的八百里秦川的平原

富庶地区的生活.刚入秦州之际所看到的莽莽群山和萧瑟秋景等反差巨大的景观所带来的心理失衡.让诗人一下子产生了“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和“四顾心茫然”的心理胆怯及不知所措的感觉.陇坂及其陇关在诗人的心目中就成为中原与边塞的分界.这为诗人在陇右生活所见所

“东征健儿尽。羌笛莫吹哀。”(同上)

“羌童看渭水。使节向河源。”(同上)

闻奠定了一个心理基础.此后的陇右边塞诗歌创作便由此

衍生而来。

“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羌女轻烽燧,胡儿

制骆驼。”《寓目)

“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歇。”《日暮》

诸如降虏、羌女、羌妇、胡儿、羌童等少数民族人物

这类意象很多.且多用塞、关、边、远等以及连缀其

他词语而成。兹举例如下①: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李白二首》之一形象.胡笳、羌笛、秋笛、鼓翳、清笳等胡乐,以及如葡

“秋高登塞山。南望马邑州。”《遣兴三首)之一“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一

萄、苜蓿、骆驼、天马、宛马、胡雁、黄云、白草等20余

个具有少数民族风物的意象都被纳入到诗人的创作当中。作者之所以如此描写.心中隐隐担忧陇右地区边地紧张的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月夜忆舍弟)

“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等三十韵)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秦州杂诗二十首》之七

战争气氛,也透露出诗人厌战的情绪。如《杜诗镜铨》引

何义门云:“公先欲卜居秦州,以其吐蕃必乱……。以及引朱鹤龄曰:关塞无阻.羌胡杂居,乃世变之深可虑者。故公感而叹之”.以及“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的解释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同上)“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寓目>)“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青羊峡>

也是。习俗骄悍。居民亦然,尤见此邦可忧”。这种担心,

一是来自于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天然情愫.二是在安史之乱并未平息的情况下,

“远水兼天尽.孤城隐雾深。”《野望)

陇右地区胡汉杂居的事实的客观必然。诗人并非杞人忧天,

据笔者统计.有古塞、塞门、塞云、塞日、塞上、塞

事实正是如此。不久战争一触即发。陇右即被吐蕃攻占,黎民百姓陷于战争的水深火热当中。诗人的厌战情绪在《秋笛》这首诗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边塞的笛声并不是什么美妙的音符.而是征人血泪的悲歌.但是这笛声还在不尽

垣、塞城、塞田等近20个与塞有关的意象词,有关、关塞、关云、关西、关山、关愁、阳关、关河等8个左右与关有关

的边塞意象词,另外.与“边”有关的意象词有边郡、边

秋、秋边、边城、边鄙等6个,与“远”有关的有远山、远水、远JII等6个(重复出现统计在内)上述的边塞意象词虽

然都属于作者在陇右地区创作的.但80%以上是作者寓居秦州时所作.可以说杜甫秦州诗是陇右边塞诗的主体构成部分。

唐代的陇右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并不属于边境,据《旧

地吹.在风的作用下被扩大而愈加悲凉与哀伤,即“清商欲尽吹,奏苦血沾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胡儿的轻狂,羌妇的笑语,胡舞的翩跹,在诗人眼里和心理上都是很难接受的.多少都带有希望和平宁静、厌恶狂躁征战

的心理。

(三)烽燧、戍鼓、胡尘:征战年代的乱世意象边塞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除了表示地点边远的地理意象而外.和战争直接相关的语词便成为边塞诗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杜甫的陇右诗作中不乏其例。

征人、戍卒、戎马、驿使、军幕、金甲、战骨、烽火、烽燧、古烽、夕烽、胡尘、鼓角、鼓觜等近15个表征战争的意象群.这里限于篇幅.不再举例。

杜甫寓居边郡秦州之时.正值盛唐变衰的多事之秋。

唐书》载:秦州在京师西.凡七百八十里。但由于安史之

乱的爆发.吐蕃族政权迅速向唐中央地区逼近。秦州等陇右地区成为国都长安所在的咽喉之地。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前线.具备了边塞的争战地域的基本特征。杜甫和其他边塞诗人一样.绝大多数是以“他者”的眼光和过客的心态踏上陇右这片土地的.所以相比原来生活环境与状况。不免对异乡的自然环境有偏见。陇右地区多山,对于年逾

(D本文录用杜诗。均引自李济阻等编著《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文中不再专门标注。

71

时安史之乱未息.而戎虏鼓鼙频传,内乱外患的时代特征

使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诗人目之触之,则烽火、烟尘、火云、胡骑、征人、战骨、军幕、辕门等,一派战乱之象;耳之闻之,则鼓鼙、羽檄、天风、啼鸟等,一片肃杀之声。

甫笔下的关塞、少数民族风物意象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反应。

从诗人自身的角度来看.杜甫是在安史之乱后的第五个年头.因为房瑁事件而被贬.心情郁闷之下弃官西来客秦的.又是在立秋后来到秦州的,这种多事之秋的境遇.导致陇右山川i的所有景象都触动了诗人敏感的神经.羁旅的身份、过客的心态、文学意象创作的先人为主的心理预

所有这一切都深深触动了诗人的爱国情怀.频繁描绘战争

局势,意象鲜明。诗人置身边郡秦州,于是以其游历边塞的生活为基础.再通过审美想象和审美移情,将自己的悲之情绪外射、投注到所睹所闻之声象上,从而创作出既透露着边塞氛围,又浸透着诗人血性的边塞意象。因此,陇右诗中的这类意象群.就成为乱世之声像在诗人心灵的客观投影:而从这些意象中透鳝出的边郡之苍凉、凄惨.征战之恐怖、紧迫.也是诗人内心感受或内在心象的真实写照。

期和诗歌创作的夸张手法等诸多因素的耦合.最终成就了

杜甫眼里心中的陇右边塞意象群。

综上所述.杜甫陇右诗的边塞意象群是丰富多彩的.他既沿用了盛唐诗人在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如关塞、烽燧、征人、秋笛等。还根据自己的陇右阅历.增添很多诸

如羌妇、胡儿、苜蓿等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意象,可以说

是对盛唐边塞诗意象群的一个拓展.是陇右边塞诗的独特

三、杜甫陇右边塞诗创作的原因

对于杜甫陇右诗中频繁使用边塞意象的特点.笔者认为是客观的地理环境与诗人自身遭遇共同促成的。

之处。从意境上来说.他的边塞诗不仅仅体现了雄浑阔大的盛唐气象.而且更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

苍凉的艺术美。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诗人频繁地以边

塞意象人诗.其意并非像盛唐诗人为追求功名神往边塞,或以富于浪漫气息的意象抒写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而是以充满时代风云与苦难.以透着边郡气氛与情调的意象.用史笔真切地记录乱世之声象.同时又用诗笔艺术地传达出回荡在诗人内心的这股深沉而强烈的情流.网这也是其陇右边塞诗区别于盛唐边塞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从自然环境上来看.唐代陇右大部分地区气候好于现

在.因陇山阻隔受东南季风影响很少.比较关中地区而言干旱少雨:从地貌上来看。属于黄土高原区,周边有陇山、西秦岭阻隔。沟壑纵横、高原遍布、崇山峻岭是其特征。诗人在立秋后初次从相对温暖湿润平坦之地的关中平原来到陇右。这种巨大的景观落差造成的视觉差异.对于茫茫

万山、秋风落叶、山谷孤城的苦寒环境更是难以自遣和不

适。因而边塞诗意象的集中体现便在抒发这种感觉的《遣

参考文献:

fl】王锁林.浅说“陇右”诗作思想内容转折的原因【c】∥杜甫陇右诗

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260.

f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M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13】王艳军.谈唐代边塞诗中的意象群fJl.唐山学院学报.2006,(3).【4J李智君.诗性空间:唐代两北边塞诗意象地理研究【J】.宁夏社会科

学,2004,(6).

【5】安建军.杜甫陇右诗的主体意象及审美意蕴【J】.天水行政学院学

报,2003,(1).

兴》、《寓目》等篇目中比较常见。

从社会环境上来看.陇右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

关中平原的结合部.在唐代甚至以前.多为游牧民族的繁

衍驰骋地区.是连通西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孔道和前沿阵地.西北少数民族挺进中原往往以此为跳板.因此更成为战争前哨。在汉唐,虽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其实由西安西出秦州在诗人心里已经到了边塞。秦州以及陇右地区是汉唐时期京都的西大门.陇右有战事。长安就告急。这种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杜

[责任编辑王小风]

(上接第56页l【19】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6.

【17】刘一明.道书十二种【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81参茹坚.黄帝问道崆峒山叨.今日科苑,2001。(6).

[责任编辑刘雁翔]

ImpactuponT∞ismandTaoistabyYellowEmperorAskedGuangchengziforTruth

——With

Comment

on

LongdongandTaositsCulture

LiuYongmin91,ZhaoYushan2

(1.ResearchInstitutefo,DunhuangStudies,Lanzhou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00,China;

2.GansuTaoistAssociation,LanzhouGansu730000,China)

gamact:Yellow

EmperorAsked

GuangchengziforTruthpiecewidelyspread

exerts

camefromZhuangzi,afamousTaoistwork,telling

Taoistsinhistory.ThisparthasTaoandTaoistsdevelopment.

not

thought-provokingstoryandalsoamong

on

obtmneditsdue

attentionforsomereason,butitactually

greatinflunee

K何words:Yellow

72

EmperorAskedGuangchengziforTruth;Zhuangzi;Taoism;Taoists;Kongdongmountain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四
《试论杜甫的战乱诗与边塞诗》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五
《多维视野中的杜甫及其西域边塞诗》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六
《边塞诗论文》

浅论王昌龄边塞诗《出塞》

文学艺术学院 汉文09级4班 再努拉·外里 2009041004

【摘要】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持续不断,已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侵犯我中原。这是王昌龄著名的两首边塞诗之一,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良好愿望。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关键字】 盛唐 王昌龄 边塞诗 边关 军旅

唐代的边塞诗是纵贯初、盛、中、晚,整个过程的。大致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从亲历的见闻和经验来进行边塞诗创作,另一些诗人则利用间接的材料,用一些乐府旧题进行旧调翻新的创作,这类乐府诗题在不同时期其内涵也各不相同,显然,后者的作家人数众多,数量也多得多,而且出现过李白、杜甫及高适《燕歌行》之类的杰作,但就总体水平而言,前者的那类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更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艺术特色也更为鲜明。由于国力强弱不同,在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中唐前期尚有其余响,而中唐后期及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终唐之时,边塞诗,始终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其代表人物有王昌龄、王翰、王之焕、岑参、高适、李益等。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

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焕有《出塞》,王维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边塞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王昌龄是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二十二年中宏词科。初补秘书郎,调犯水尉,谪岭南。后任江宁丞,又因事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后弃官隐居江夏,安史乱后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结局很悲惨。

而《出塞》亦是王昌龄众多边塞诗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与秦汉时的边关,可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如果龙城的飞将军李广依然健在,一定不会让匈奴的军马度过阴山。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诗人一着笔,便勾勒了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这里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的边关,可是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却从不曾间断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战事的频繁。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万里”极言边塞和内地距离之遥远,空间之辽阔。“人未还”又令人不得不联想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诗人悲愤的情感在此表现得更为直接而又深沉。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时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让,不允许。“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将军,同时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

的不满。弦外之音,令人寻味无穷。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此诗一、二句,绘景叙事,抚今追昔:今晚这明亮的月光,仍旧跟秦汉时一样照着“关塞”,而这“关塞”依然秦汉时所修筑的长城、古堡,多么空旷、凄清和寂静。这漫长的边防线上,战氛难靖,师劳力竭,征人不还,百姓遭殃。三、四句,“但”字一笔,转出正意:何以今日边关不宁,“胡马”放牧阴山?还不是朝廷昏瞬用非其人,忠勇之师受屈遭弃;倘若汉时守卫“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怎能让“胡马”越过阴山? 全诗言简意赅,既回顾了历史,又抨击了现实;既宣泄了忧愁愤慈之情,又表达了希冀朝廷起用能人,驱除来犯的“胡马”,保家卫国,巩固边防的迫切愿望。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悲愤和激越昂扬的爱国豪情,风格雄浑悲壮。

综观全诗: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使整首诗都活了起来,而“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是千百年来的事实,这是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悲剧。后两句写到了汉代飞将军李广,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李广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 [M] 王昌龄生平事迹研究综述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2)

(2) [M] 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王昌龄《出塞》(之一)赏析 ,科技与生活 ,2010(3)

(3) [M] 浅论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1(1)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七
《盛唐边塞诗》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八
《边塞军旅诗(可用)》

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篇九
《边塞战争诗四首(杨)》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杜甫的边塞诗 杜甫边塞诗 关于边塞的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关于杜甫边塞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杜甫边塞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074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