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欢快诗歌

欢快诗歌

2015-12-23 07:22:5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欢快诗歌篇一《诗歌《欢乐》》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欢快诗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欢快诗歌篇一
《诗歌《欢乐》》

欢快诗歌篇二
《王进羽欢乐诗歌朗诵赛》

欢乐诗歌朗诵赛

初夏的校园生机盎然,校园里四处迷漫着书香,在如此美丽的季节里,我们三年级全体师生在报告厅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比赛。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各个班级依次出场了。一开场,三(4)班的同学就用满腔的热血给我们展示了一首动听的诗歌。 他们的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动作整齐而富有力度,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诗歌的热爱。接着,三(6)班的孩子踏着轻柔的音乐,开始朗诵了,他们队伍的编排让人耳目一新,内容更是引起了全体学生的共鸣。 看着那一张张嵌着校园美景的幻灯片,听着那抑扬顿挫的朗诵,把所有同学都带入了那欢快愉悦的校园生活。接下来,三(1)班的同学们面带微笑,给我们展示了几首古诗朗诵, 他们在主朗诵声情并茂的带领下,大声说出了心声,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师生。最后出场几个班,其后的表现也令人值得称赞。

历时五十分钟的比赛,各班的同学都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本次本赛的主题,真可谓是“情真切、意丰达”。通过这次比赛,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陶冶了大家的情操,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读书的美好,同时更有力的发扬了诗歌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欢快诗歌篇三
《诗歌》

欢快诗歌篇四
《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创作背景

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20世纪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内容简介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但诗人又用实际行动拒斥了对生活的介入——这首诗,如果和诗人的具有诗歌史文本意义(或是作为诗歌文本的一种完成)的行为相比较,两个文本之间构成反讽式的分裂。在这首诗里,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未能遮蔽诗人对于“幸福”的抒写中的内在分离和矛盾,对“幸福”的表述在诗歌情绪的延伸中产生了歧变。而诗中的自我申诉也构成反讽式的消解,呈现出诗人的生存及思考中无法逾越的困惑。

“从明天起”表示时间上的断裂,和过去、现在形成间隔,似乎意味着姿态和目光的转移;“从明天起”,语气的断然,像一个单纯的少年在下决心:“从明天起,我要如何如何„„”然而诗人已选择了的理性自觉的心灵探索无法轻松地中断。

“做一个幸福的人”,作为一个具有自主自为能力的人,诗人自然有选择生活的自由,他可以选择去感受“幸福”。这里的“幸福”被限定在日常生活的意义范围内,主要指向满足日常欲望(物质的以及情感的)、享受世俗快乐,例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与亲人通信,等等。可以在“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过程中,感受日常生活本身包含的享受物质快乐、使人休闲放松的内容,欲望的满足具有接近幸福感的可能。从诗句表层含义看,似乎诗人正走出自我的心灵重轭,试图理解、接受、融入“每一个人”所能理解的“幸福”之中;但同时又矛盾重重。在诗人心目中,这种“幸福”更多是一种被体验的过程,它距离诗人苦苦追寻的理想境界仍很遥远——“幸福”在这里仍然是一个等同于世俗快乐的、在“尘世”中被追寻的东西(过程)。“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

或以梦为马》)的诗人不会停留、满足于此。这一点在第三章中得到明示。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告诉”意味着沟通,和人们交流、讨论关于幸福的感受和体验,没有了“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舒婷《致橡树》)的清高和孤傲;“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精炼地表述了一种体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幸福”,往往是在一瞬间,如同闪电一般的短暂;而就在“幸福”的那个瞬间,那种感受是如同闪电般的直击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

这样的激情甚至引发了诗人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的浪漫想象与冲动,显示了一种“走近”、“亲近”的姿态。“在海子看来,由于现代文明的畸形,人们无论是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他们关乎历史的记忆的情境中,都日益丧失了对生命作为一种奇迹的感受能力。所以,他认为自己有责任通过诗歌来帮助我们恢复对生命的感受力。洋溢在海子的抒情诗中的种种奇妙而热烈的情感,都与这种审美判断有关。”(臧棣《向神话致意》)。因而,这种亲近,更多是在与自我生命的内在意识对话,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关心的仍是抽象的命题(这些抽象的命题和思考同样普遍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观念的表述中),具有形而上的指向和自赋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在表面的亲近中透着本真的孤绝。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想象自己有这样一个既可以喂马劈柴关心粮食蔬菜的房子(在现实生活——尘世中的位置),又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超越尘世的理想彼岸)的姿态和空间。也许,就像他喜爱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拥有的那座木屋。这句话在诗的首章末尾出现,表达了既能融入尘世的日常幸福,又保持作形而上之观照和思考的愿望;但在第三章末尾,同样的句子,加了“我只愿”这一表示祈使的词语,却表达了另外一种选择,面朝大海,同时就是背对尘世,他将“在尘世获得幸福”的祝福赠予“陌生人”(或者说是“每一个人”),自己还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

“春天”,“春暖花开”都是诗人对“幸福”生活的想象之境;“春天”带来“光明的景色”,这是渴望“复活”的诗人(《春天,十个海子》)想走进的。

在关于“幸福”的感受和想象里,“马”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我无限的热爱着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阳 今天的马 今天的花楸树/使我健康 富足 拥有一生/从黎明到黄昏/阳光充足/胜过一切过去的诗”(《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楸树》)。

但是,“马”在海子诗中又有特别的象征意义,他喜爱以“马”作为自己到达理想之境的载体,如“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祖国,或以梦为马》);“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因此, 天堂的马匹不远)”(《七月不远》)等等,“马”有时成为诗人高蹈理想的人格映证:“在长长的,孤独的光线中/只有主要的在前进/只有主要的仍然在前进/没有伙伴/没有他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受到天地的关怀”(诗剧《太阳》)。因此,“马”在诗中出现,暗示着对尘世幸福留有怀疑,即刻准备出走的“先行者”姿态。

综观全诗,诗人对“幸福”的抒写有一个潜在的转移过程:在第一节,抒情主人公的简洁明快的表白“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宣告了他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的行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蔬菜等等;第二节诗人表述了“幸福”往往是一种瞬间的强烈体验,“幸福的闪电”,类似于本雅明描述的那种引起“震惊”感的“体验”(《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骑马周游世界(或这样的想念),甚或仅仅是关心粮食蔬菜,都会对尚未真正完全投入现世生活的诗人带来种种新奇的、触动平常心的体验。此在的“幸福”可以言说,是共同的经验,可以与他人交流、共享。而幸福的闪电所能告诉诗人的,诗人将乐于和别人分享的,本身不具备建立在个体独立而艰辛的探索基础上的独特意义,也无法从中实现主体意识。到了第三节,诗人最终从对幸福的渴望中间离出来,将自

我和幸福的追求者区分开:“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给”、“为”、“愿”都是表达祈愿、施与的动词,表明了诗人真诚祝福他人,但自己选择了离开、不介入、拒绝被尘世渗透的姿态和生存方式。诗中的“你们”最终变成了“他们”,成为对“他者”的关照。

在诗的起首的那种对“幸福”的渴望,以及“幸福”的所指,在诗中被不断地延宕和消解。生存和经验的封闭、局限状态,会助长现实虚空感;或者诗人只能将自己的存在悬系于形而上的层面上,和对于“幸福”的想象感受比较起来,诗人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追问和内心矛盾困惑的痛苦:“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答复》);“在火光中 我跟不上那孤独的/独自前进的、主要的思想”(诗剧《太阳》)的痛苦——思考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更为沉重实在,构成了海子诗歌的精神核心。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难得流露的纯真明快,并不能表明诗人已走出困惑 ,对生存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寻以及随后堕入的怀疑已成为诗人无法摆脱的困境。经过了痛苦、漫长的探索,到1989年诗人感到了疲惫,在最后的创作中写了不少抒情诗,最后一首诗作《春天,十个海子》即表达了在春天从“沉睡”中复活的渴望,但是同时又意识到自身的分裂:“十个海子”和“最后一个海子”如此的不同,几乎没有可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中同意能够读到这种自我分裂——在情绪的延展中分离出差异化了的诗人内心声音。而诗人认可的最终还是退回到自我世界和主观情境中的那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写于1989年3月14日诗人去世前不久的诗句似乎是一个预言。

川端康成《临终的眼》里引用芥川龙之介《给一个旧友的手记》的话:“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可否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长久以来感觉到“黑暗从内部升起”(《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的海子的一线游离的思绪。

无法复活的海子,随着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精英意识的逝去而成为神话(诗人西川称他为“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在《怀念》的开头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从90年代初起,他的诗歌被批评家广泛关注,甚至一度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海子热”。

赏析

海子的抒情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质朴,意象本色,思路飘逸,形式工整,读后令人感到意犹未尽。撇开海子的身世,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写作时间,将欣赏的着眼点主要放在这首诗的语言及意蕴揭示上。

一、题目

这首诗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题目,以及它所包含的意蕴张力。就其语言表层分析,一望便知,一看就懂,然而,我们心底总涌动着两种思维的焦虑:

(1)为什么一定要“面朝大海”?

(2)“面朝大海”如何看得见“春暖花开”?

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海子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

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如“春暖花开”至少有(1)房子的布置(2)周围的景色(3)诗人的心情等日常意蕴,然而在这里被海子泛化为一种幸福感了,从而让我们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二、结构

第一章:最核心的语言是两个“从明天起”,并点出“幸福”这个中心意念。很显然,今天的海子是没有幸福感的。海子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

第一章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二三两章主要讲精神层面的事:通信,祝福。需要指出的是,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

三、语言

1、个别:质朴而富有意蕴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喂马,劈柴,如何能周游世界?海子是喜欢周游世界的,每每把身上的钱花得精光,因此他的周游,不是基于物质的,主要是精神的流浪。

(2)“幸福的闪电”。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

(3)“给每一条海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

(4)“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 2、整体:工整而富于变化 第一章:以两个“从明天起”对称引出幸福,明确点题。 第二章:以一个“从明天起”暗合第一章的幸福体验,以写信来阐释幸福,句法不是对称,而是以“幸福——幸福的闪电”进行内在的勾连。

第三章:未以“从明天起”引文,但以“取名”暗合新生,表示从明天起的新生式幸福和理想,且以陌生人与熟悉人对举,最后以我只愿落脚,一个傲岸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显得无比高大。句法采用的是外在的排比(亲人,陌生人,我)和内在的排比(三个愿你)布篇,非常富有气势。

亚洲铜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1]

核心意象

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亚洲铜”在此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它既是贫穷祖国形象的精妙比喻(“亚洲铜”在视觉形象上容易让人联想起北方贫瘠广袤的黄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当成心目中的祖国),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命名与概括(“亚洲铜”这个名称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表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生存景况的深沉广阔的文化反思。 这首沉挚坚实而意象诡异的诗在1984年的诗坛是很罕见的,而它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自1989年自杀之后,海子已成为一个传奇,一个为寂寞、忽视、成见和痛苦所伤害的天才诗人的原型形象。而传奇背后的真实是,海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诗人中难得的有自觉意识的一个。他的语言敏感、幻象能力、诗歌理想以及理论建构在当时是独特的、激进的,也是不可重复的。

诗歌理想

总体说来,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与真理合一的大诗”。在具体写作中,他追求的是诗歌能够直接接触并意识和感觉到实体。《亚洲铜》尽管是一首早期作品,这两种理想却在其中已经完美地融合为一。“亚洲铜”指的也许就是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但“亚洲”的背后回想着东方文明的悠久历程;“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它是兵器、祭器和乐器,是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代名词(所谓黄钟大吕是也)。“铜”奠定了这首诗抒情与述说的基调。作者关怀的是生命、 土地和历史,是自然、艺术和诗歌,它们交织成大地上壮美的舞蹈,也使诗篇成为钟鼎轰鸣的颂歌。 诗句剖析

全诗分四节,在第一节中,诗人点出“亚洲铜”(黄土地)是接纳着“祖父”、“父亲”和“我”的“惟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暗示出贫瘠的黄土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无法逃避的生存背景,它饱含了民族命运中的全部苦难、屈辱与辛酸;第二节则用“青草”在海水“淹没一切”的荒凉背景中“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这一自然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于民族苦难命运内在的深沉思索以及隐秘的反抗意向;第三节顺承第二节的思想脉络,通过将“白鸽子”转化成“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的大胆联想,以及“穿上它们”的热烈恳求,流露了诗人对于以屈原为代表的、为着祖国的幸福前途而不惮勇敢殉身的崇高人格的由衷敬慕与礼赞;第四节对前三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给予进一步的深化,它通过一场想像中的“击鼓”舞蹈(仪式舞)所呈现出来的表面狂欢图景,于内在深层的痛苦中传达出人们对于生命和生存的虔诚祈祷与美好憧憬,有力地揭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综观全诗,此诗在艺术性上所取得的成就也堪可称道,诗作意象鲜明生动(画面感强)、联想丰富而大胆(比如“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视域广阔(从地下到地面到天空)、节奏张驰有效,极具情绪感染效果,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堪称互映生辉,构成了《亚洲铜》众口交誉的阅读魅力。

日记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欢快诗歌篇五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雨巷,欢乐,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山民》

中国现代诗歌四首:雨巷,欢乐,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山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感悟法、问题法、演绎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准备:录音机及磁带,雨巷图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点拨,并示范诵读。

2、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诗歌中生动、鲜明的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

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4、扩展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一、学习《欢乐》

二、学习《雨巷》

1、分角色朗诵,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2、朗读感受,深入鉴赏,把握基调

①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明确: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②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低沉幽怨,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3、分析意象,深入赏析。

①从分析诗歌的意象入手,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呢?(提示:我带着感伤忧愁的心情独自徘徊在哪里呢?“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明确: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②刚才我们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的心情。

明确: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有词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在这撩人愁绪的梅雨季节里,在这阴暗狭长的巷道里,我一个人独自彷徨在雨中,孤独、冷漠、苦闷又忧愁„„

③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

姑娘,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句子,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④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明确: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4、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5、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①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明确: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A、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B、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6、结合背景,解读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明确: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姑娘应该美好理想的象征)

诗人就是在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和失落中体验痛苦、无奈、煎熬的进步青年,这彷徨感叹的哀叹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它分明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7、总结:《雨巷》是一篇抒情色彩浓烈的诗歌。没有直白的“情语”,只有委婉的“景语”,形象丰富且具象征意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首先训练学生感知形象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最后达到认知形象意蕴的目的,用个别读、集体读、师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的读反复体验,深入诗的意境,造成情感上的共鸣。从初步感知、体会诗的情感基调到深入品味、强化感觉,对感觉和体验进行整理再到细节认知,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另外,置疑设问,集散有致。《雨巷》教学设计中共设置了十几个疑问。力图使学生的感觉、体验、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这许多问题归纳起来只有三个:一是全诗有哪些形象;二是如何发现、体验形象所蕴蓄着的思想感情;三是我们是怎样解读诗歌,进而解读文学作品的。此外,运用适合文本特点的语体色彩是很重要的,《雨巷》抒情性浓烈,且调子低沉,在教学中,尽量采取诗化的语言并且始终保持符合该诗基调的情感色彩。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8、作业: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三、学习《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四、学习《山民》

1、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作者简介:韩东,1961年出生于南京,父亲方之也是当代著名作家。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曾先后在西安和南京的某些高校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作家。现已出版诗歌集《白色的石头》,小说集《我们的身体》、《西天上》,诗文合集《交叉跑动》等。1998年5月,与朱文等新生代作家一道发起“断裂”行动,并主编“断裂丛书”。

他开始从事诗歌创作,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并于1981年初青年文学杂志《青春》上发表了组诗《昂起不屈的头》,后又获得当年度的“青春文学奖”。落脚西安后,他又创作完成了《有关大雁塔》等佳作,还主持创办了《老家》(“云帆”诗社)。尤其是1984年,他返回故乡南京,成立了“他们”文学社,并于第二年创办了《他们》,由此标志着又一代诗人和作家的新的崛起。从1985年到1995年,《他们》共出九期,其主要代表人物除诗人韩东、于坚外,先锋小说家马原、苏童也曾是“他们”文学社的成员,并在《他们》创刊号上分别发表了《拉萨河女神》和《桑园留念》等小说作品。日后成为

“第三代诗歌”的鼎力重镇和核心,与四川“非非主义”等诗歌社团一起,发起了一场影响广泛的“第三代诗歌”运动。这里所谓“第三代诗歌”,按照诗人们的解释,即是“随

共和国旗帜升起的为第一代人”,比如贺敬之、闻捷、公刘等;“十年铸造了第二代”,指舒婷等朦胧诗人;“在大时代广阔的背景下,诞生了他们第三代人”。从此,“第三代诗歌”就成了一个专有名称。所谓“第三代诗歌”,是指朦胧诗之后一种新的审美思潮和写作倾向,韩东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品读学习《山民》

①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②如何理解诗中的“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诗人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在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上起什么作用?

点拨:诗中的“山”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山”了,它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它引起读者的联想将是多方面的。这“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环境,想到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想到前进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想到人类进化中的漫长历程„„这“海”则让人想到光明的前程,想到理想的目标,想到期望的事业,想到丰硕的成果,想到追求的境界,想到人生的金顶„„通过这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了诗人积极昂扬的人生追求态度和启迪人生的哲理思索。他对现实不满足,说明他是清醒的;他因为清醒,所以在思索;这个思索过程是曲折,四节诗就反映了这个曲折的历程;他对美好的未来有着热烈的向往和追求,他对人生进程有着深刻而睿智的反思。这正反映了才从动乱年代走出来的一代年轻人在人生问题上的深刻思考,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探索。诗人借用“山”和“海”这两个意象艺术地反映了一代人的思想感情和思索历程。联系我们的祖辈、我们自己的情况,我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共鸣。

(解说:这个步骤的意义,一在于引导学生找意象,二在于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三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③怎样理解诗中第一节的父子对话和“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点拨:“他”的连问,看似重复,但含义深刻,表现了他思索更远,追求更远,对现实开始反思。父亲的回答,也已经显出了不耐烦,对儿子的发问是不屑呢,还是使他难堪?“他”“不做声了”,是父亲的冷淡回答使他的情绪受到挫伤,还是他的思索更趋于深刻?

(解说: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刻品味。点拨也只提问,引思路,意在打开思索之门,答案可能是多样的,不宜扣得太死。)

④第四节“他只是遗憾”让你想到了哪些事情?这“遗憾”只是对父辈的抱怨吗?这里面是否包含了某种哲理?

点拨:想到的事情可能会很多,如:今天,“他”在“遗憾”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如果我们这一代还不努力,下一代将要对我们的作为表示遗憾了。为了不使后人遗憾,我们应该立即行动,做出无愧的努力呀!可见,这遗憾,不仅仅是抱怨,而更重要的是深层思索和多层的启迪。诗句让人想到的哲理也是丰富的,如:人一生到这个世上,他就不是只属于自己的了,他就该担负起不该忘却的对他人的责任。

(解说:这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会在诗里找问题,会跳出诗外找问题,开发思路,引发联想。点拨只是举例性的,意在启发学生作多向思考,答案不求惟一,言之成理即可,训练了思维即是目的。

⑤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⑥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⑦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⑧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3、拓展

①阅读下面的诗句,比较它与《山民》的异同。

理想(流沙河)

理想是石,

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

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

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

引你走到黎明。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开拓欣赏途径,加深对《山民》的理解。思路要点:相同点,都涉及到理想问题;不同点,思考层面不同,思考角度不同,表现手法不同,表现侧重不同。)

②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后记:通过一段时间的中国现代诗歌的学习,学生开始产生了兴趣,也在尝试着写诗,这无疑是蛮大的收获。

欢快诗歌篇六
《诗歌》

诗歌练习

四月的黄昏 舒 婷

四月的黄昏里

流成着一组组绿色的旋律 在峡谷低回 在天空游移

若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 当你老了 李琦

当你老了,这是叶芝的诗句 轻轻一念,只这四个字 就有一种欲哭的感觉

当你老了,羽绒一样轻柔的句式 爱和疼惜

在字与字之间落英缤纷 又何必苦苦寻觅 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 轻轻,轻轻,温柔地 四月的黄昏

仿佛一段失而复得的记忆 也许有一个约会 至今尚未如期 也许有一次热恋 永不能相许

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 流啊,流啊,默默地

一棵开花的树 (中国·台湾)席慕蓉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当你老了,语调柔和而充满温暖 是黄昏的光线,是月光下 缓缓响起的,大提琴的声音 当你老了,当两双不再清澈的眼睛在暮年相望,这种美感 让人难免隐隐地心疼

当你老了,当你具有朝圣者的灵魂当你听到爱情的钟声 从容地敲响 最后的忠诚 当你老了,我真希望 这首诗是写给我的,或者 多少年后,我是写这首诗的人

月光下的村庄 作者 刘炜

月光下的村庄 把镰刀举到天上 一只布谷飞过 灌浆的麦地 起伏着写意的民歌 满天的繁星 让我惊叹 就像一夜之间齐肩的油菜 已结满籽荚 城市的老井

还有多少像我这样的井蛙 忙碌着生计 从不看天 月亮与星星

仿佛已是遥不可及的童话 春雷走过大地

他们是否也在倾听 月光下的村庄

就像一幅黑白的水墨长卷 在乡村小路的线轴上展开 树木掩映着老宅的灯光 温暖而又明亮 大老远地呼喊一声 开门的竟是李白

梦绕魂牵的月光

囚 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当你老了 (爱尔兰)叶芝

当你老了 头白了 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 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 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 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 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我见过你哭 (英)拜伦

我见过你哭——炯炯的蓝眼 滴出晶莹的泪珠 在我想像里幻成紫罗兰 滴着澄洁的露水

我见过你笑——湛蓝的宝石 光泽也黯然收敛 怎能匹敌你嫣然的瞥视

那灵活闪动的光焰 有如夕阳给远近的云层 染就了绮丽的霞彩 冉冉而来的夜色也不能 把霞光逐出天外 你那微笑让抑郁的心灵 分享它纯真的欢乐 这阳光留下了一道光明 在心灵上空闪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 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15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思念北方 杨晓明

夜已过半,南方的夜,人们刚刚睡去 此刻的我,却有一种莫名的思念。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 因为有你,南方的夏夜似乎不再炎热 思念起北方,是否凉风已至?

此刻的你,是否早已进入梦乡,是否感受得 到北方的清凉?

生活就是这样,虽水天各边,却永驻心尖 你是否会因我青涩的思念而幸福,我却会因你的记挂而感动

时光的河啊,流过青春的树

流过欢快的藤,流过北方的家乡,现在又流 到这南方的小城

我已跳入这时光的河,如浴春风,汇入滚滚 浪涛伴着期待于祝福,一路前行

南方的夜 冯 至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 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16

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

而我,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躺在时间的河流上,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无数的,我们的

17

年老的母亲,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透过雪夜的草原,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1937年12月28日 夜间

地 之 子 李广田

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昂了首,望着天上。望着白的云,彩色的虹,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我只能回答: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 失去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青纱帐——甘蔗林

郭小川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 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 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 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 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

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甘蔗林,还是青纱帐?

我只能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

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 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 太阳是一样的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 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

露珠是一样地明澈呀,雨水也一样地清凉, 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 天空是一样的高远呀,大地也一样地宽敞, 无论哪里的天地哟,都一样是培育我们的温床。

啊,老战士还不曾衰老,新战士已经成长, 啊,老一代还健步如飞,新一代又紧紧跟上, 我们的人哪,总是那样胸宽、气壮、眼睛亮。

看吧,当敌人挑衅时,甘蔗林将叫他们投降; 那甜甜的秸秆啊,立刻变成税利的刀枪! 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 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罗网!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 因为我们的甘蔗林呀,已经是新时代的青纱帐!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为什么这样翻动战士的衷肠?

因为我们的青纱帐呀,埋伏着千百万雄兵勇将!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穆旦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了村庄,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盏灯光,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他想什么?他做什

18

欢快诗歌篇七
《十七年诗歌》

欢快诗歌篇八
《诗歌》

课程名称:文学作品选读与写作

专业:法语语言文学 姓名:周春悦 学号:

指导老师:张新木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雅克·普雷维尔诗歌《Barbara(巴尔巴娜)》抒情意境分析

摘要:

雅克·普雷维尔(Jacques Prévert)是法国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清新自然、明白晓畅的风格,一反盛行于法国诗坛的艰深晦涩之风,为20世纪法国诗歌的繁盛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其代表作之一《Barbara(巴尔巴娜)》的抒情创作手法,来探讨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动人心魄、影响深远的原因。

本文对该诗作抒情性的分析从四个角度切入:一、主题:回忆与现实的交织,爱情和战争的碰撞;二、冲击力:对比反衬,亦虚亦实;三、音乐性:诗句音韵回旋,琅琅上口;四、形式:自由诗体,轻松的旋律,亲切的口吻。

关键词: 巴尔巴娜 回忆与现实 战争和爱情 抒情手法 音乐性

有人说过:很多法国人,如果说一生中只读过一本诗集的话,很有可能就是雅克·普雷维尔的《话语集》。雅克·普雷维尔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精力旺盛,身后留下一笔巨大而丰富的诗歌遗产。他的诗句风格在法国文坛独树一帜,以表达通俗、立意浅显、琅琅上口而著称,很多诗篇甚至被演绎成流行歌曲而被大众广为传唱。因此,虽然评论界常有批评声音指责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过于简单、过于口语化,但事实上正是这种清新明快、贴近生活的特质为他赢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和怀念,他的很多诗作被收入了中小学生语文课程教材,如《笨学生》、《为了给小鸟画像》、《晨餐》、《赴葬礼的蜗牛之歌》等诗,这些反反复复经典的吟唱,成为一代又一代法国青少年成长的共同记忆。这也是他被冠以“人民诗人”之美誉的缘由。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说道:“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①

东西应该给人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雅克·普雷维尔的诗歌虽然通俗,却并非浅俗,他在诗中注入的深沉的、普遍的人间情感,以及他对于战争、爱情、生命等人类最根本问题的关注为其诗作染上一层不朽的光辉,他的代表作之一《Barbara(巴尔巴娜)》就因其平民化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Barbara(巴尔巴娜)》收录于雅克·普雷维尔的畅销诗集《Paroles》(《词语集》),于1946年出版,正值二战爆发的第三年。诗人通过回忆与一位名叫Barbara(巴尔巴娜)的年轻女子在战前的偶遇来谴责和控诉战争的恶行。原诗和参考翻译如下:

Barbara

Rappelle-toi Barbara

Il pleuvait sans cesse sur Brest ce jour-là Et tu marchais souriante Épanouie ravie ruisselante Sous la pluie

Rappelle-toi Barbara Il pleuvait sans cesse sur Brest Et je t'ai croisée rue de Siam Tu souriais

Et moi je souriais de même

Rappelle-toi Barbara Toi que je ne connaissais pas Toi qui ne me connaissais pas Rappelle-toi

Rappelle-toi quand même jour-là ①②

巴尔巴娜

记住吧巴尔巴娜

那一天在布雷斯特雨不停地下 而你走着微笑着象怒放的 花朵幸福地湿漉漉地 淋着雨

记住吧巴尔巴娜 在布雷斯特雨不停地下 在夏姆街我从你身边走过 你微笑着 我也同样地微笑着

记住吧巴尔巴娜 我不认识你 你也不认识我 记住吧

还是记住那一天吧

《西方诗论精华》,沈奇主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年11月,第201页。 Paroles, Jacques PREVERT, Paris: Editions Gallimard, 1949.

N'oublie pas

Un homme sous un porche s'abritait Et il a crié ton nom Barbara

Et tu as couru vers lui sous la pluie Ruisselante ravie épanouie Et tu t'es jetée dans ses bras Rappelle-toi cela Barbara

Et ne m'en veux pas si je te tutoie Je dis tu à tous ceux que j'aime Même si je ne les ai vus qu'une seule fois Je dis tu à tous ceux qui s'aiment Même si je ne les connais pas

Rappelle-toi Barbara N'oublie pas

Cette pluie sage et heureuse Sur ton visage heureux Sur cette ville heureuse Cette pluie sur la mer Sur l'arsenal

Sur le bateau d'Ouessant

Oh Barbara

Quelle connerie la guerre

Qu'es-tu devenue maintenant

不要忘记了啊

一个男子在门廊下面躲雨 他叫着你的名字 巴尔巴娜 你淋着雨向他跑去

湿漉漉地幸福地象怒放的花朵 你投入他的怀抱 把那记住吧巴尔巴娜

不要嗔怪我如果我用"你"来称呼你对所有我所爱的人我都称呼"你" 即使我只见过他们一次

对所有相互爱着的人我也称呼"你" 即使我和他们并不相识

记住吧巴尔巴娜 不要忘记 那沉静而幸福的雨 落在你幸福的脸颊上 落在幸福的城市里 那海上的雨 落在兵工厂 落在乌尚特的船上

啊巴尔巴娜 战争是多么的愚蠢

淋着这铁的雨

Sous cette pluie de fer De feu d'acier de sang

Et celui qui te serrait dans ses bras Amoureusement

Est-il mort disparu ou bien encore vivant

Oh Barbara

Il pleut sans cesse sur Brest Comme il pleuvait avant

Mais ce n'est plus pareil et tout est abimé C'est une pluie de deuil terrible et désolée Ce n'est même plus l'orage De fer d'acier de sang

Tout simplement des nuages Qui crèvent comme des chiens Des chiens qui disparaissent Au fil de l'eau sur Brest Et vont pourrir au loin Au loin très loin de Brest Dont il ne reste rien.

火的雨钢和血的雨 你现在有着什么样的遭遇

而那个深情地 拥抱你的男子

他是死了失踪了还是依然活着呢

啊巴尔巴娜

在布雷斯特雨不停地下 象从前那样地下啊

但是再不一样了因为一切都已毁灭 这是可怕又凄凉的服丧的雨 即使它也不再是 钢铁和血的暴风雨

多么单调的云 僵死的云象死了的狗 从布雷斯特顺流而去的狗啊 在远方腐烂了消失了 在离布雷斯特很远很远的地方 完全消失了 什么也没有留下来

关于诗歌意境,朱光潜曾作出如下的论断:“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的画境或者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实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钓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诺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该首感人肺腑的诗作恰恰给读者如斯感受。句词之间感情细腻婉转,诗歌语言简洁流畅,看似直白的叙述①

却拥有极具感染力的抒情效果,令人诵读之后久久不忘,幅幅跃然而出的画面烘托出其独有的动人意境。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作者在建构浓重抒情意境时所用手法。

一、主题:回忆与现实的交织,爱情和战争的碰撞

《Barbara(巴尔巴娜)》的创作依附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诗中反复提到的小城布雷斯特(Brest)位于法国布列塔尼地区,是一座海滨城市。在二战中,这座美丽的小城不幸经历了惨痛的创伤和毁灭性的破坏,从1940年6月19日至1944年9月18日,它总共被炮弹轰炸165次,往昔的美好化为乌有,代之以千疮百孔的战争残骸。而诗人于和平时期在此地经历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又恰好在小城经历炮毁的前夜离开了此地。

朱光潜说,“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在本诗中,诗人有感于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以及对衰败现实的失望和感慨,借Barbara(巴尔巴娜),一个虚构的美丽少女的形象,采用第二人称的讲述方式娓娓道来,复杂、矛盾的情绪随着诗歌的行进越来越浓,越浸越深,直到最后迸发出谴责的怒吼声。

战争和爱情的主题永远是最能打动人的。当两者有机结合时,更会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Barbara(巴尔巴娜)是一位青春美丽的女子,她朝气蓬勃,光彩照人,即使置身于无止境的绵绵细雨之中,她依然是喜气洋洋,周身洋溢着活力(tu manhais sourante),好似一只正在怒放的花朵,她盛开的青春和芬芳的气息感染了诗人,让他对这一幕场景记忆深刻。二人偶遇时友好的相视一笑同样清晰地留在他脑海中(tu souriais, moi je souriais de même),尽管诗人与这位陌生女子素不相识(toi que je ne connaissais pas, toi qui ne me connaissais pas)。

诗歌的第四节宣告了回忆的高潮:甜蜜的爱情场景——一个避雨的男子唤着“Barbara(巴尔巴娜)”的名字,她不顾大雨扑向了他的怀抱,仍然是那样欢快、喜悦、幸福四溢,这短短的一幕极为动人。Barbara(巴尔巴娜)对恋人真挚的渴盼,听到其呼唤时的惊喜和兴奋以及不顾一切的热烈回应,在诗人简洁的勾勒之下跃然纸上,令读者不由为之动容,而对种种细节的清晰回望也说明诗人自己对此保留下了美好而持久的记忆。

在第五节,诗人对自己的感情进行了收敛和聚拢,说话的主体回归说话者本身。他缓缓道明了自己对“Barbara(巴尔巴娜)”这位仅一面之缘的女子,以及她所代表的那种美好的回忆和纯美的爱情如此怀念的缘由,因为对所有他爱的以及相爱的人们他都亲切称呼。无论是男女之爱,亦或是人与人,哪怕是陌生人之间那份与生俱来、毫无私欲的相互吸引甚至爱①

欢快诗歌篇九
《诗歌》

欢快诗歌篇十
《诗》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欢快诗歌》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欢快的诗歌 欢快的诗歌朗诵 欢快的赞美诗歌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欢快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欢快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109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