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赏雪的诗句

赏雪的诗句

2015-12-24 10:44:3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赏雪的诗句篇一《关于雪的古诗和文章》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赏雪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赏雪的诗句篇一
《关于雪的古诗和文章》

元稹(唐)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节选

陶渊明(晋)

凄凄岁暮风, 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 在目皓已洁。

春 雪

焦郁(唐)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雪梅 (1)

卢梅坡(南宋)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雪梅 (2)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山中雪后

郑燮(清)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咏雪》节选

吴均(南朝梁)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观雪

杨万里(宋)

坐看深来尺许强,偏於薄暮发寒光。

半空舞倦居然嬾,一点风来特地忙。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它梅蕊玉无香。

倩谁细橪成汤饼,换却人间烟火肠。

《和田国博喜雪》节选

畴昔月如昼,晓来云暗天。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

雪望

洪升(清)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对雪

高骈(唐)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诗

黄庭坚(宋)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

寒色孤村暮,悲风四野闻。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鸥鹭飞难辨,沙汀望莫分。

野桥梅几树,并是白纷纷。

这首冬雪诗,前四句首先交代时间:冬日的黄昏,地点:孤村;接着,从听觉方面写处处风声急;继而,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溪深”、“山冻”,紧扣一个“雪”字。后四句具体描绘雪景,以沙鸥与鹭鸶难以辨认,“汀”与“洲”不能区分来映衬大雪覆盖大地的景象,突出“望”之特点。“野桥”两句写几株梅树枝头上都是白梅与积雪,令人分不清哪是白梅哪是雪,与唐代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形象生动,清新别致,可谓咏雪诗中纯属描写雪景之代表作。唐代诗人高骈的《对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此诗前两句描写雪景,运用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沾青枝、使青枝变白的状态,也暗写了诗人临窗观赏的经过。后两句抒情,以希冀大雪覆盖“人间恶路歧”来表达诗人铲平人间罪恶的心愿。这里,上文的描写雪景为下文的抒发情感作了铺垫,而下文的抒情则使上文的写景有了着落,可以说,情由景起,景为情染。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雪中忆李揖》、孟浩然的《赴京途中逢雪》等。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便是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无垠”的。从表面看,这首诗犹如一幅风雪寒江独钓图:大雪纷飞,天昏地暗,群山不见鸟飞,众路断绝行人,只有一位渔翁披蓑戴笠,驾着一叶扁舟,在寒江独钓。其实,它创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②,风雪寒江独钓图中,分明蕴藉着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情绪。读之,令人回味无穷,领略到“韵外之致”③,“味外之旨”④。像这样情景交融的咏雪诗,我们还可以列出不少,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张孜的《雪诗》、陆游的《弋阳道中遇大雪》等。

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以屋内衾枕不暖、屋外雪压竹枝来衬托雪之大、雪之寒。如此写法,较之直说雪大而寒要有韵致得多。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寒,也采用了这种衬托法,此诗脍炙人口,这里就略而不引了。

至于用比喻来写雪的诗数量更多,表现上也颇具特色。有用一物作比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分别用“梨花”、“银”比雪,异曲同工。有用两物作比的,如“萦空加雾转,凝阶似花积”(吴均:《咏雪》),以“雾转”比漫天飞舞的雪花,“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一个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一个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也有用数物作比的,如庾信的《郊行值雪》诗:“„„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薛君一狐白,唐侯两骕骦„„”前四句以六瓣花比雪花之形状,以“冰珠”比雪之光泽,以“驱玉马”、“猎银獐”比雪之色彩、雪之动态。后两句以孟尝君洁白的狐裘、唐成公洁白的良马比雪之色彩(严格说,这是用典)。这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雪,真个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⑤的。

咏雪诗用以作比的物,有银、雾、玉、马等,而更多的是花,这从上文诸例中可窥见一斑。虽然同是以花喻雪,但咏雪诗却千姿百态,各呈异彩。

曹雪芹究竟是怎么描写雪景的?

眼下,一场大雪弥漫了大半个中国,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在品位伟人毛泽东豪迈诗句和宽广胸怀的同时,不禁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雪景。那么,文学大师曹雪芹是怎么描写雪景的呢?归结起来就是:写而不写,不写而写。

第八回中,宝玉、宝钗初会,正当二人为通灵宝玉和金锁上面的字“像是一对儿”而彼此发呆时,黛玉悄悄的来了。黛玉的到来,不仅明显的对宝玉和宝钗单独相会表现出强烈的醋意,而且还带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雪。

曹雪芹对于这场雪没有做任何描述,但越是这样,就越给读者以超大的想象空间。这场突如其来的雪,是曹雪芹推动红楼梦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因为它不管是对象征宝玉和宝钗婚姻的“金玉良缘”,还是对象征宝玉和黛玉爱情的“木石前盟”,都浓浓的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以及整个贾府的最后败落,就此拉开了序幕。黛玉后来的夭亡,宝钗将来的“金簪雪里埋”,以及贾府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不是这场看似无声、实际惊天动地的雪所埋下的伏笔。

曹雪芹写雪,还运用了间接的手法,即通过人物对话来带出。第五十三回中,乌进孝腊月里来贾府送“年例”时,贾珍嫌他来的晚:“这个老砍头,今儿才来!”乌进孝解释道:“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走了一个月零两天。是因日子有限了,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

乌进孝是贾珍的一个庄头,除了日常经营庄园外,每年都要给贾府送年例,即使雪再大,路再难走,也必须要赶在年前送到。“四五尺深的雪”,按照清朝的度量衡估算的话,差不多有一米深了,显然这是曹雪芹的一种故意夸张的描写手法。这场没有让读者亲眼看到的雪,不仅暗示了贾府在经济上入不敷出、雪上加霜的败落趋势,同时也从侧面道出了贾府底层被剥削阶层,在送年例路上难以言表的艰辛。

曹雪芹直接描写雪,是在第四十九回和第五十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他描写了宝玉看到的雪景:“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接着他还写宝玉看到妙玉栊翠庵中的红梅的画面:“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曹雪芹叙述了大观园诗社成员即雪景写诗的场面,记叙了众人在雪飘之时的闲情雅兴——有赏雪的、有唠嗑儿的、有联诗的。写宝玉到栊翠庵乞来红梅,众人围观时那段描写梅花的句子更显情趣:“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三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梅花的清艳从侧面烘托了雪天清新冷冽的景致。曹雪芹用两回篇幅来描写了雪后的众人之“闲”,其间穿针引线交代雪的行止。曹雪芹不愧为一大赋闲高手!

在通过写雪来揭露贾府的悠闲的同时,曹雪芹还不惜笔墨的着重描写了雪中众人的穿着打扮:宝玉的狐皮袄子;黛玉的白狐狸里鹤氅;史湘云的大毛黑灰鼠里子大褂子;李纨的青哆罗呢对襟褂子;薛宝钗的洋线鹤氅;迎、探、惜的大红猩猩毡与羽毛缎斗篷。其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宝琴和岫烟。写宝琴披着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金翠辉煌的凫靥裘,而邢岫烟却“仍是家常旧衣,并无避雪之衣”,越发显得“拱肩缩背”。曹雪芹通过写雪来渲染了人物性格的同时,也显示了他们的贫富差距。

仅通过写雪,我们就可以领略道曹雪芹写作手法的奇妙,这也正是《红楼梦》能够成为四大名著,并且被中外读者爱不释手的一个重要原因。乾隆年间的戚蓼生曾这样称赞曹雪芹的写作手法:“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我看一点也不错。

描写雪景的作文

飘雪

早上还没起床,抬头望望窗外,一片银光!我好兴奋,这可是今年第一次下雪呀,于是我连忙起床,赶快吃完饭,背上书包,急急忙忙地跑下楼,去欣赏雪景。

赏雪的诗句篇二
《赏雪,雪中的诗情画意,陶冶情操》

赏雪的诗句篇三
《赏雪》

赏雪的诗句篇四
《古诗词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 数学美 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且乐在其中。反正高考下来,相比较最满意的就是数学。

大学,有幸遇到一个好老师。不仅教会书本的数学知识,更让我觉得之前学习数学,完全是在应试,所以,就开始留心生活周围的数学。

那么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在我国古诗词中,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中,医疗中,文字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各种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 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古诗词是最美的!而又是能把数学运用进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美!这就是数学在古诗词中的完美与巧妙地结合!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概念或意象与诗歌的结合。

诗句中,在描写景色的诗句中,很多都是夹杂着很多数学的问题。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颈联这一句,被古来今往的无数数学家和文学家一致认为是最美的数学诗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最美的是圆形”。为什么呢?这与圆形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如对称、均衡、和谐、完善等是分不开的,而直线、角等也会有美的感觉,这与直线、角给人以

锐利、刚劲、简洁、有力之感是分不开的。

上面的诗句中,“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这些数学中枯燥、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妙, 数学美由此凸现一斑。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一个“千山”,夸张写出整个空间的安静,所有山的鸟都飞走;一个“万径”,将空间的空旷之感再次突出。用文学角度的赏析,便是用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出环境的静谧和空洞。这样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的寂寞。所以说,数学用在这里,让整首诗都更深层次的显现出寂寥之感。

除了这些名扬千古的诗,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

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与数学题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

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

瞧,多么有趣。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从此,他沉湎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会不解其意:从一到万惟独无“亿”!即是无“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于是她回信写道: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年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

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的网民写的这样一首诗,来调侃数学和诗词的碰撞。那么就以这首《沁园春 数学》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沁园春 数学》

数苑飘香,千载繁荣,万世流芳。读《九章算术》,何其精彩,《几何原本》,意味深长;复变函数,概统理论,壮阔雄奇涌大江;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学轩昂。

难题四处飞扬,引无数英才细参详;仰枷罗华氏,煌煌群论,陈氏定理,笑傲万方;一代天骄,A*怀尔斯,求证费马破天荒;欣昂首,看数学发展,无可限量!

参考文献:《情真意切话数学》,张景中 主编,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学术期刊,2011年第6期,张少伶 《古代诗词与中学数学美》 张明

赏雪的诗句篇五
《诗词五首》

赏雪的诗句篇六
《趣味诗》

赏雪的诗句篇七
《诗五首知识版》

赏雪的诗句篇八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9《湖心亭看雪》、30《诗四首》、后附五首古诗复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 29《湖心亭看雪》、30《诗四首》、后附五首古诗复习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29《湖心亭看雪》、30《诗四首》、后附五首古诗复习卷

时间:60分 满分:100分 命题人:新建五中·张同平

一、 据提示默写,并为1-5题题目划分朗读节奏(26分,一小题一分)

1、僵卧孤村不自哀,。

3、好峰随处改,

5、浮云游子意,。

6、据《使至塞上》默写

(1)《使至塞上》一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

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7、#据《渡荆门送别》默写

(1)《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虽是平实叙事,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的隐隐激动的句子是(首联) , 。

(2)形象描绘了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并在写景中蕴含了诗

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的句子是(颔联)

(3)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的句

子是(颈联) 。

(4)能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三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描写

出来的句子是(颔联和颈联) 。

(5)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的句子是(尾

联) , 。

(6) 能表现是友人送李白的根据是

8、据《归园田居》(其三)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

然志愿的诗句是: 。

(2)表明诗人归隐的意愿,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而是要归

隐田园,淡泊生活享受与世无争,从容自然的平常生活的诗旨句是

9、据《登岳阳楼》(其一)默写

(1)流露出老大伤悲、落寞情怀的一联诗: 。

(2)与“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的一联诗: , 。

10、据《湖心亭看雪》默写

(1)对湖心亭的总体描绘之句或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

了雪的气象之句: , , 。

(2)写法上虚实并用,写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是实写,其句为:

而作者假设自已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已刚

才在舟中行进进的情形,是虚写,其句为: 、 。

(3)既写出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的清高、俊逸的情怀,同时又表达出天涯

遇知音的愉悦之句是: , !也是含蓄地表达主旨的句子。

(4)描写空阔的雪景,展示天地间一片肃清的冷寂的句子是:

。也是交代游西湖的环境的句子。

(5)描写冰花一片弥漫的句子是:。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0分,一字一分,扣完10分止)

拥毳( ) 雾淞沆砀( ) 一芥( ) .....

铺毡( ) 喃喃( ) 痴( ) 更定( ) ....

更有( ) 余 ( ) 长堤( ) 荷锄( ) ....

荒秽( ) 草木长( ) 汉塞( ) 候骑( ) ....

燕然( ) 荆门( ) 帘旌( ) 徙倚( )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17分)

1、晨兴理荒秽: 2、征蓬出汉塞: ..

3、仍怜故乡水: 4、帘旌不动夕阳迟: ..

5、余 一小舟: 6、毳衣: ..

7、雾凇: 8、沆砀: ....

9、惟长堤一痕: 10、对坐: ...

11、焉得更有此人: 12、强饮三大白: ..

13、客此: 14、及下船 ..

15、舟子: 16、相公: ....

四.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

五、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上下一白 B人鸟声俱绝..

余拿一小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 是日更定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更上一层楼 ..

六、《湖》全文就两个自然段。写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2分)

答:

七、《湖》作者为什么要用崇祯的年号,而不用清帝的年号?(1分)

答:

八、《湖》一文开头写“独往湖心亭看雪”,后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后又

写到“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这样写从情节上看有什么作用?(3分) 答:

九、〈〈湖〉〉文章结尾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3分)

答:

十、《湖》一文描绘的所见雪景有哪些?(6分)用的是什么手法?(1分)这种手法用什么好处?(3分)

答:

十一、《湖》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3分) 答:

十二、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比较它和《湖心亭看雪》在描写手法上和表达的感情上的异同。(6分)

答:

十三、写出30课四首诗的作者及作者所处的朝代。(8分)

答:《归园田居》: 《渡荆门送别》:

《使至塞上》: 《登岳阳楼》

十四、“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2分)

答:

十五、“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比喻什么?(2分)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3分)

答:

29 《湖心亭看雪》、30《诗四首》、后附五首古诗复习卷

时间:60分 满分:100分 命题人:新建五中·张同平

一、据提示默写,并为1-5题题目划分朗读节奏(26分,一小题一分)

1、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 /流水/尚能/西!

3、 好峰/随处/

4、 /诗情/到/碧霄。

5、 浮云/游子/

6、据《使至塞上》默写

(1)《使至塞上》一诗中的颈联,作者把自己孤寂的情绪与大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融合在一起,意境雄浑,视野开阔的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写出了雄奇、奇特美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

7、#据《渡荆门送别》默写

(1)《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虽是平实叙事,却遮掩不住诗人内心的隐隐激动的句子是(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形象描绘了渡过荆门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并在写景中蕴含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的句子是(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描写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江水中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的句子是(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能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三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奇观感描写出来的句子是(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5)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的句子是(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 能表现是友人送李白的根据是(任何一联)

8、据《归园田居》(其三)默写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最能表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归隐的意愿,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而是要归隐田园,淡泊生活享受与世无争,从容自然的平常生活的诗旨句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9、据《登岳阳楼》(其一)默写

(1)流露出老大伤悲、落寞情怀的一联诗:白头吊古风霜里,老大沧波无限悲。

(2)与“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的一联诗: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10、据《湖心亭看雪》默写

(1)对湖心亭的总体描绘之句或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的气象之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写法上虚实并用,写作者在舟中远眺所见,是实写,其句为: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而作者假设自已站在湖心亭上,悬想自已刚才在舟中行进进的情形,是虚写,其句为: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赏雪的诗句篇九
《诗歌鉴赏 定》

赏雪的诗句篇十
《诗歌鉴赏》

相关热词搜索:赏雪的诗 湖心亭看雪 雪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赏雪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赏雪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172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