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015-12-25 11:09:27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一《诗歌鉴赏》 ...

欢迎来到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栏目,本文为大家带来《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希望能帮助到你。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一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蛾儿、雪柳,都是妇女的头饰。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哪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上元节”、“灯节”、“元夜”、“元夕”)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1)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 的孤寂

(2)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

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3、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案要点:(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孤”,;其“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2)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4分)

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

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发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学亲。

注:①分:情分。②蔡家亲:即表亲。卢纶与司空曙是表兄弟。(1)请分别用一个词归纳前四句、后四句所表达的作者心情。前四句:"悲"或"悲伤";后四句:"喜"或"欣慰"。

6、阅读下列唐诗,完成(1)-(2)题。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塞上听吹笛》 (高适)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写了乐曲声和月色,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答案示例: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注:?借问梅花何处落?,用了拆字离合的手法,又称“离合体”)

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示例: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

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9.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二
《2015届高三诗歌鉴赏综合练习题(一)》

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阅鬓华”中“阅”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乔 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请简析本诗中瀑布在形状、色彩、动态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是元曲中绘景的压卷,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1)这首词上片叙事,下片抒情。试问上片叙述了什么事?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注】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1)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 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分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各题。

答张十一

韩 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 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玉案

曹 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1)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①,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一生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竟有十四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请赏析颈联的高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三
《诗歌鉴赏》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四
《2015高考语文核按钮 诗歌鉴赏答案》

第5单元 阅读古代诗歌(1)

[共11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落日怅望 马 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入诗?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诗人选取“孤云”“归鸟”“微阳”“乔木”“秋山”这些意象入诗。这些意象紧扣题目“怅望”,表示是诗人“怅望”所见,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的氛围,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2)诗中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2)抒发了感时伤事、怀乡思人的愁绪,岁月流逝、容颜渐老的惆怅落寞。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渔 家 傲 朱 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

能有几?金龟①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②

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①〔金龟〕佩带的饰物。贺知章曾解下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②〔东阳〕今浙江金华县。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述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分析。(5分)

(1)开头两句写了暮春时节,软风吹拂,细雨如丝,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的情景。

(2)请简要赏析“恋树湿花飞不起”一句的妙处。(6分)

(2)“湿花”承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手法, 赋湿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就更可想而知了。此句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野水孤舟

梁 栋[注]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1)首联描写了雨后溪流迷漫的景象,透露出诗人彷徨、迷惘的心情。开头两句,写骤雨初歇,积水茫茫,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这两句既是写眼前实景,也是暗示诗人的感情。

(2)颈联中“空”字有何含意?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空”,有“白白”和“徒然”的意思。诗人想要乘舟渡河,可是门前流水,水势浩大,无法渡水,这预示着诗人的报国抱负没有施展的机会。一“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慨叹。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偶成二首(其一)

邓 肃

苍苔白石两清幽,缥缈虹桥跨碧流。 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 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

一炷水沉参鼻观①,扫空六凿②

自天游。 【注】①〔鼻观〕佛家有观想法,观鼻端白,称为鼻观。是佛教修炼养性的一种方法。 ②〔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六情。《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1)颈联表达了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颈联的意思是自己在困穷的情况下,也不因妻子和孩子的饥寒而改变刚贞的节操,纵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在家人的笑语声中,没有了悲愁的心绪。表达了诗人不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志向和操守的豪迈气概。

(2)本诗在结构上很有特点,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

(2)全诗前四句写景,是实写。开头两句以苍苔白石衬托环境的清幽,以虹桥缥缈、碧水潺潺写景物的优美,这是庭院外边之景。三、四句写太阳照过窗隙,浮动的游气如野马,雨后蜗牛向墙角爬行留下丝丝篆文,这是庭院内部所见。后四句写意,是虚写。五、六句抒发旷达情怀,七、八句寄寓不屑与世俗浮沉的情怀。全诗由写景到写意,从实写到虚写,从闲适到豪迈,章法结构不凡,脉络井然有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雨 后 裘万顷

秋事雨已毕,秋容晴为妍。

新香浮罢亚[注]

,余润溢潺湲。 机杼蛩声里,犁锄鹭影边。 吾生一何幸,田里又丰年。

【注】〔罢亚〕稻穗摇摆状。

(1)诗人为什么在尾联中说“吾生一何幸”?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首联把秋色与农事联系在一起,秋日晴明,景色美好。颔联写秋雨后的田园风光。颈联写秋雨后农妇织作、促织伴鸣,农夫犁锄、鹭鸟伴影的秋事繁忙景象。尾联的“幸”透露欣喜,着一“又”字,说明连年丰收,让人高兴。

(2)试分析“秋容晴为妍”中的“妍”字的作用。(5分)

(2)“妍”字写出了秋日晴朗的美好景色。也为全诗定下了喜悦的感情基调。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孤山寺瑞上人房写望

林 逋

底处凭栏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1)全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环境特点?(6分)

(1)全诗主要选取了寺、田、鸟、烟四种意象。渲染出高僧瑞上人处所幽深清寂的特点。

(2)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抒发了对瑞上人幽深恬静生活的倾慕之情,表达了诗人断绝尘想、潇洒物外的恬静心境和闲逸情致。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余仲庸松风阁韵十九首(其四)

裘万顷 不见诗仙何逊①

来,春风几度早梅开。

竹篱茅舍自清绝,未用移根东阁②

栽。 【注】①〔何逊〕梁朝诗人,有《咏早梅诗》传世。 ②〔东阁〕古时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1)早梅开在乡间的竹篱边、茅舍旁,无人欣赏,它的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用不着专门为了供人欣赏而移栽到那达官贵人来来往往之处。表达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自得其乐和悠闲恬淡的心情。

(2)本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早梅开在乡间的竹篱茅舍旁,仍有清雅的风姿和孤傲高洁的气质。诗人以早梅自况,表明喜欢在竹篱茅舍边生活,不愿意在官场争名逐利,诗人借孤傲雅洁的早梅表达了孤芳自赏、高洁清高的志向。

8.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①

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②

。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①〔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②〔六郡雄〕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

(1)这两首诗对边塞环境的描写各有什么特色和作用?(5分)

(1)陈诗“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写出边塞险峻的形势以渲染气氛,预示将来激烈的战斗,富有想象。王诗首句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浩瀚的大漠风光。狂风扫漠,尘土遮天盖地,惊沙扑面,日色无光。渲染出激烈的战斗场面,反衬出唐军将士英勇杀敌的豪情。

(2)这两首诗表达的主题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2)陈诗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激励友人勇立战功;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王诗以轻快跳跃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写出了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赞颂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绝 句 王 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1)诗歌前两句写暮春时节细雨迷蒙,若有若无,路上虽无泥泞,但云雾却阴沉不开。寒气没有冬季凛冽,不过春风如剪,透过夹衣,有时还是会使人感到寒意。描绘了一幅天气 阴沉、寒风料峭的晚春图,为送春、伤春营造了氛围。

(2)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2)“看春归”三字,是全诗的题旨。(答“欲寻何地看春归”也可)“春归”,指春天离去,春尽而归,花盛而谢。诗人不写他对花弹泪的送春情景,

却说处处园林有主,残存的春光都被人占尽,眼看着春光归去,却无法找到驻足放眼之地,表达了诗人欲送春而无地的怏怏之怀、怅惘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风 流 子 孙光宪 ①②

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③

葓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注】①〔槿篱〕密植槿树作为篱笆。〔溪曲〕小溪弯曲处。 ②〔菰〕水边的茭白。 ③〔水葓(hónɡ)〕红草。

(1)这首词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1)这首词选取了茅舍、槿树、小溪、菰叶、水葓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田园、村舍风光画面。

(2)这首词艺术构思巧妙,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6分)

(2)词的开头两句写用槿篱与溪曲装点了茅舍的优美环境,并描写了鸡犬之声,让人感到和平生活的气氛;“菰叶长”三句描绘了茅舍周围使人留恋的景色;“听织”三句写茅舍之外即听到急促的织布声,说明妇女在辛勤紧张地劳动。整首词围绕茅舍展开,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的农村图画。

单元检测·12

第5单元 阅读古代诗歌(2)[共11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早 梅 齐 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首联描写早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1)首联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气。

(2)诗人是如何体现“早梅”之“早”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2)首联“暖独回”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秋寄从兄贾岛 无 可

暝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 听雨寒更彻,开门落叶深。 昔因京邑病,并起洞庭心。 亦是吾兄事,迟回共至今。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景物巧妙,请赏析前两联在写景方面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1)①动静结合。首联所写,暮色苍茫,草虫喧叫为动景,作者静坐禅房,沉思不语为静景,一动一静,相得益彰,表达了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②视听结合。诗人夜深不能寐,只听得松涛阵阵,秋雨潇潇,一直听到更漏滴残(“彻”),此为听觉描写;天亮开门一看,并未下雨,唯见积得很厚的满庭落叶(“深”),此为视觉描写,视听结合,更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①表达出诗人对其从兄贾岛的思念之情。首联写静坐西林寺,暮色听虫鸣,颔联写长夜不眠听雨,后两联写对往事的回忆,都表达了对贾岛深深的思念之情。②表达了对贾岛落叶归根,放弃追逐名禄、归隐山林的希望。颈联回忆当初贾岛因名落孙山而生忧愤病,因朝廷昏庸不识人才,国事不可救药而生忧思病,两病相加,起了泛舟洞庭、归隐渔樵之心。尾联“迟回”“共”都表达了希望贾岛早日放弃名禄、归隐山林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注]

长 门 怨

刘 皂

雨滴长门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注】〔长门〕汉宫名。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后居于此。

(1)“雨滴长门秋夜长”一句对景物描写得极为巧妙,请分析其作用。(5分)

(1)第一句描绘了一幅秋雨之夜长门宫冷寂凄清的图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境,奠定了全诗哀伤凄怨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2)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诗人借雨滴、秋夜等意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抒发了内心的愁苦之情。②拟物。失宠宫妃的愁心伴着秋雨飞到皇帝寻欢作乐的昭阳殿,将无形的愁心当作有形之物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妃的悲苦命运。③对比。将失宠宫妃之泪痕不断与君恩已断联系起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把皇帝的寡恩无情给揭露出来。④夸张。“拭却千行更万行”一句是夸张,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幽禁深宫、怨愁满怀、终日以泪洗面的失宠宫嫔的形象。(以上四种手法,答出两种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1)~(2)题。(11分)

定 风 波 李 珣

雁过秋空夜未央,隔窗烟月锁莲塘。往事岂堪容易想,惆怅,故人迢递在潇湘。 纵有回文重叠意,谁寄?解鬟临镜泣残妆。沉水香消金鸭冷,愁永,候虫声接杵声长。

(1)这首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

(1)秋夜,一位女子正倚窗而立,凝望着河汉星空。一队大雁悠然南飞而过,之后,浩瀚的星空又显寂寥。只见荷塘月色笼着一层淡淡的烟雾。词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女子窗前思夫的寂静凄凉的图景。

(2)“候虫声接杵声长”一句描写可谓传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杵声”和“候虫声”为动,反衬周围的寂静,寂静的夜又反衬了女子内心的思潮汹涌,辗转反侧,可谓传神,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生发的深深的愁绪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

踏 莎 行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此前,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被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5分)

(1)“砌”字用得好。砌是堆砌、堆叠的意思。无数梅花和尺 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此处运用拟物手法,把愁恨这类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当作具有一定体积的实体来写,显得很有分量,更深重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特别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认为这两句为“有我之境”,请简要分析。(6分)

(2)所谓“有我之境”,就是词中抒发了作者主观感情,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使人读后,感到其中有个“我”在。春寒料峭,词人独处孤馆,凄凉况味,可以想见。“可堪”(即哪堪)二字,则写出了词人难以忍受的心情,此即主观感受,亦即“有我之境”。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悲生的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了“有我之境”。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五
《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翻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答: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

(二)(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三)(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考点模拟演练】

一、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齐己①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②。

注:①齐己:唐末著名诗僧,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 ②望春台:既指观赏春景的高台,又喻指京城。

⑴诗的题目为《早梅》但诗句内容未见“早” 字。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整首诗是如何围绕“早”字落笔的。

⑵末联两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什么心志?

二、(2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 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 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 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2.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

三、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①送别

许浑

劳歌②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②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本诗写诗人送别友人,共写了几个场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幽竹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问题。

昭君怨

南宋•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本词上阕咏赞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六.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

分)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

【高考诗歌鉴赏】

(一)【解析】这首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翻车轴”形容风雨声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首联两句,一写暴雨将至,一写暴雨已至;两者相距仅在“牛尾”“牛头”之间,正如俗谚所说的“夏雨分牛脊”。而颔联的“怒涛”“卷”“十万军声”“吼”等词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夏雨的来势之猛、之大。颈联,则介绍牧童的放牧情况。尾联则写夏雨来去“骤然”的特点,通过牧童的举动写出了骤雨的情趣。

解答本题第(1)问,要分析出这两个词语是如何表现“骤雨”特点的。第(2)问,要分析出 “骤晴”“山又绿”所隐含的意思,可从夏雨的特点及牧童的情绪上考虑。第(3)问,可根据自己对诗歌前后内容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问具有探究性,答案也较开放,能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示例一: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示例二: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二)1【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三)1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2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解析: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考点模拟演练】一、答案:(1)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写“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全诗首尾一贯,处处扣题,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六
《《早梅》系列诗歌鉴赏》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七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 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 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

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云梦泽一带;湖水掀起的波涛,声如擂鼓,汹涌澎湃,震天撼地,连巍巍雄跨于湖边的岳阳城似乎也被波涛所摇动。这两首诗写得阔大雄浑,气象壮观,极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波涛动人心魄的气势。

2、这首诗在结构上构思巧妙新颖。前四句写景,但景中含情,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巧妙地歌颂了开元盛世。后四句抒情,但婉而不露,写得萦纤曲折,含蓄蕴藉。诗人虽然希望张九龄引荐,但又不失身份,用语得体,不卑不亢,毫无寒气相。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燎倒新停浊洒杯。

[注] ①回:曲折,迂回。②当时杜甫因病戒酒。

1、围绕诗题“登高”,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与后两联之间的内在联系。

2、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请分析概括诗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诗人之“悲”。(至少写出5项)

[赏析及答案]

《登高》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时所作,是他七律诗人代表作之一,有人称之为“古今七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写得慷慨悲凉,动人心弦。杜甫的这首悲秋诗,不同于文人骚客的无病呻吟,它凝聚着诗人毕身艰难追求面不遇的感慨。虽然是一首悲歌,但给人的感觉,并不是一味哀伤,而蕴含着悲壮的感情,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那种阔大的胸怀。在艺术上,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影视抒怀。语言精炼,对仗自然,言简意丰,凝重深沉。

1、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

2、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华易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酬李穆①见寄

刘 长 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注] ①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有诗才,曾在从桐江到新安的途中寄给刘长卿一首诗。原诗是:“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人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缓行自迟。”当时刘长卿在新安郡。

1、诗的前两句写“孤舟”“天涯”“万转”“云山”,描写了一幅具有什么特点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及答案]

②①

刘长卿(?~ 约786),字文房,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是位地地道道的大历诗人。因家境贫寒,但应举十年不第。752年才中进士。入仕后又因刚直犯上,两遭贬谪。一生大部分时光在逆境中度过。长期的悒郁寡欢使他的诗于冷落寂寞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怅的心绪,显得凄清悲凉。本诗起句“孤舟”透露出凄楚的意味,“至天涯”指李穆远行的艰辛。站在爱婿的角度来写他远行对前途的期盼。“路更赊”写出女婿到来的喜对前途的猜测破灰的心理。本诗的后两句主要从诗人的角度来表达对爱婿到来的喜悦与盼客归来的急切心情:打开门,洒扫庭除。末句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流露出好客之情。“贫”字既表露出诗人贫居无人登门的寂寞,又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真挚感情。末句以景作结,格外含蓄蕴藉。

1、本诗前两名用“孤舟”“天涯”“万转”“云山”等意象,描写了一幅凄楚、悲凉、艰难、迷茫的景象。通过此表现了作者对女婿李穆新安之行的担忧和关心。

2、刘诗后两句用“柴门”“远客”“青苔”“黄叶”“满”表现自家的贫寒与孤零,表达对无人登门的寂寞之感和对客人将至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题为《早梅》,诗中的“早”字是如何体现的?

2、试分析本诗的感情基调?

[赏析及答案]

齐己(863?~ 937?)僧人。本姓胡,名得生。益阳(今湖南)人。出家后栖衡岳东林,自号衡岳沙门,有《白莲集》。

这是一首咏梅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蓄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格,以此寄托自己的心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以对比手法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而梅花“孤根暖独”,照应诗题“早梅”。第二联用字来淡却耐咀嚼。“一枝开”是点睛之笔,显出此梅与众不同。第三联对仗工整,“递”字说梅香随风四溢,“窥”字写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惊奇之神态。以上三联,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赏识,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此时作者不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充满自信:明年他会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本诗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蓄十分丰富。

1、本诗题为“早梅”,诗中句句扣“早”字。如首联“孤根暖独”是“早”,颔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窥亦是“早”,因为花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突出了“早”字。

2、诗人刻画了早梅形象寄托了自己立志。如果说劲联带有不为的所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话,那么尾联却是满怀希望:诗人不甘于“寂寞开无主”的境遇,明年要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水 调 歌

无名氏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注] ①鼙:军队用的小鼓。

1、试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壮士连营候鼓鼙”一句,其中的“候”字有的版本上写作“听”。试结合本诗的意境,比较分析这两个字的优劣。

[赏析及答案]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中有收,但均未署作者姓名。它通过驻守边塞的将士闻军情而待命出征的情景,表现了唐军将士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不凡气慨。 全诗的构思的布局不落俗套,选取的角度比较独特。没有展示旌旗逶迤,军容整肃的壮观景象,没有勾画金鼓震天、血刃相接的厮杀场面,也没有作过多地渲染、创造那种肃杀严酷的气氛。诗人只是选取了一个星夜闻警、待令出征的场景,从侧面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诗中虽然在上下二联之间有局部的相对的缓与急、静与动的对照,就整体而言,所创造有又是一种“大动”与“大静”的境界。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环境氛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之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1、描绘边塞落日和夜晚的独特景象,对下面的军情紧急、壮士待命出征的紧张气氛起到烘托作用。

2、“听”不如“候”。如果战鼓已响,战士们还在“听”,便不免显得军心涣散、士气不高;“候”字则定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让人想像到一旦战鼓擂响,“壮士”便立即跃马出征、上阵迎敌的情景。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3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肯月夜色,短松冈①。

[注] ①短松冈,指坟地。

1、这首诗题目是“记梦”,作者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茫茫”该怎样理解?

3、尾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是从亡妻的角度着笔的,体会这样表现的好处,并加以阐述。

[赏析及答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诗、词、文等均有不凡的成绩。他的这首《江城子》写地他的原配爱妻王弗去世十年之际,是著名的悼亡之作。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对亡妻的思念,抒发了抑制不住的生离死别之情,同时,字里行间还流①

露出了自己仕途失意,饱经沧桑的伤感和悲凉。下片先写夜色牵着诗人的心灵疾驰,在恍惚之中又回到了阔别的故乡,然后又从梦乡回到了现实中,这一反复,使思念的感情变得更为深沉有力。这首词以虚实相衬的手法抒写了自己既真挚浓烈,又曲折多变的思念之情,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1、作者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这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2、十年之中,死者对生者来说当然是“茫茫”难寻;而在作者的想像里,生者对另一个世界的死者来说也是“茫茫”不可知的。“两茫茫”写出了作者对亡妻的深情和失去爱妻的痛苦。

3、作者写亡妻年年为思念自己而“肠断”,实际上是写自己为思念亡妻而年年“肠断”。这种从对方的角度着笔的手法,比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显得委婉含蓄,也更为深切感人。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具体说说一、二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三、四句上怎样表达作者爱供给惜花之情的?

[赏析及答案]

这首七绝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写的。当时,苏轼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而独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对于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遭贬独处的作者视为知己,并如次小酌花下,为之赋诗,这是其中一首。前两句正面描写兼顾侧面渲染,营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境界,写出了海棠花光艳幽香的特点,后两句以花喻人,进一步写出了作者爱花惜花的感情。全诗空蒙迷幻而又略显幽寂,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此诗由实入虚,虚实相生,把海棠写得形神兼备。前两句写海棠的色香,是实写;后两句暗用典故,把海棠喻为一位身着红妆的睡美人,想象新鲜奇妙,笔墨轻淡空灵,这是虚写。

1、一、二句,创造了一个空蒙迷幻的意境:月光朦胧,一株海棠光洁的叶面和花瓣映射着普照大地的月光;微风一吹,花枝摇动,光波闪烁,花香四溢,更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

2、三、四句作者赋花以人的性情,比拟奇特,联想奇妙,想像海棠花会像人一样夜深睡去,所以点燃高烛照耀海棠。诗情如痴如醉,爱花之情溢于言表。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不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①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 ①行路:指春天的踪迹。

1、词中所写的春日景物较少,只选取“黄鹂”和“蔷薇”,请说出“黄鹂”在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时起到什么作用?

2、这首词是怎样表现惜春主题的?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八
《早梅诗词鉴赏》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九
《【创新设计】2015届高考语文(课标通用)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练6 Word版含答案]》

突破练6 古诗鉴赏(10)+压缩语段(5)

1.阅读下面的元词,然后回答(1)~(2)题。

渔 父①

吴 镇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注】 ①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之后写下的十六首《渔父》词中的一首。

(1)在“风触湖心一叶横”这句词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是炼字。分析一个字的妙处,需要理解这个字所运用的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重点分析出这个字表达出事物什么样的特点。如本题中的“触”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的轻柔和细腻。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能知人论世,也要能从诗歌中的意象入手,另外还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句。如本诗中的关键句就是最后一句,“只钓鲈鱼不钓名”,表达出作者与世无争、隐逸自适的性格和境界。

答案 (1)“触”字用得最好。“触”指的是“触碰”,微风轻轻触动湖水,水中的一只小舟随晚风飘荡,体现了幽清明静的意境。

(2)“风触湖心一叶横”表现词中的渔父稳稳坐在小舟中垂钓,体现了悠然自得的心境,“兰棹稳”意为无论多大风浪仍稳坐钓鱼船,体现了作者与世无争的人生观。“只钓鲈鱼不钓名”表现了渔父不沽名钓誉、隐逸自适的精神境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黄庭坚

重阳日,宜州城楼宴集,即席作①。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②。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注】 ①黄庭坚为仇家构陷,被流放到宜州,只能栖身戍楼,困苦不堪。 ②戏马台,南朝宋武帝刘裕在彭城(今徐州)戏马台欢宴重阳。金络头,多为有功武将战马头部的佩饰。

(1)词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词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可在短笛前加主语“我”,注解①即是暗示,“诸将”“独倚楼”等都可以引导读者。有据注释①说画线句表现黄庭坚壮志未酬,怀才不遇,这是脱离诗歌的分析。手法除了对比外,还可以答反衬(衬托)。(2)除了原答案的情感外,答到下列情感的也可以:悲愤、孤独、哀愁一类情感;壮志未酬;时光易逝,年华易老。“复杂”一词看似复杂,结合具体诗句可以逐一得到解释。 答案 (1)运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众将热议功名与自己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2)①诸将在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②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于时光流逝的波涛中。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对人事(盛衰)无常的感慨。

③词人举杯劝酒,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词人兴致勃发,插花于头,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豁达乐观)。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 柳宗元21岁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贬谪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早梅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梅花傲霜雪斗严寒,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且多以梅自喻,表达作者的情趣。柳宗元也正是这样,在《早梅》诗中借对梅花在严霜寒风中早早开放的风姿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孤傲高洁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全诗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咏物,后四句抒怀。“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起笔不凡,笔势突兀。早梅与别的花卉不同,在万物沉寂的寒冬绽开了花蕾,一个“发”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其背景高远广阔的碧蓝的天空,不仅映衬着梅花的色泽,更突出了它的雅洁,不同凡俗。而“发高树”的“高”字借实写虚,暗寓诗人不苟合流俗行高于时人。“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紧承开头两句写梅花开放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赞颂了梅花傲视霜雪的不屈品格。早梅所处环境的“朔风”“繁霜”实际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环境的缩影。“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边远落后蛮荒之地,过着囚徒般的日子,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面对腐朽势力接连不断的打击,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怀抱坚定的自信。(2)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远方的亲友,于是借物抒怀:“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前两句由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翻出,但意致不同。陆诗洒脱,柳诗沉郁,这是因为柳宗元作诗的情境与陆凯不同。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罪谤交织,群疑当道”“故旧大臣”已不敢和他通音讯,在寂寞和孤独中艰难度日的柳宗元是多么思念亲友们啊!于是想到折梅相送,可亲友们远在万里之外,是根本无法送到的。这里除了地理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他作为一个“羁囚”不能连累了亲友,更何况“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从梅的早开早

落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自己的境遇,怎么不忧,怎么不心急如焚呢?正因为忧其早开早落,所以柳宗元也是在自我勉励,自我鞭策。事实上在永州虽然被迫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自强不息,把“闲居”的时间用在访求图书,认真研读和对自己前半生实践的总结上,奋笔疾书,在理论上做出了重大建树,在文学上取得了光辉成就。这就是他对亲友的告慰。“欲为万里赠”四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辅时及物”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答案 (1)一个“发”字,写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机盎然的形象,高树、楚天,映衬了它的雅洁不凡;朔风、繁霜的恶劣环境表现梅花不同凡花的风骨,不屈的品格。

(2)既有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对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一剪梅·袁州解印

南宋·刘克庄

陌上行人怪府公,还是诗穷,还是文穷?下车上马太匆匆,来是春风,去是秋风。

阶衔免得带兵农,嬉到昏钟,睡到斋钟。不消提岳与知宫,唤作山翁,唤作溪翁。

【注】 刘克庄,南宋词人,心怀天下却一生仕途曲折。嘉熙元年(1237)春,出任袁州,数月后即因火灾被劾罢官,于是写下这首词。

(1)上片中“来是春风,去是秋风”一句有何含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词人对自己的遭遇持一种超脱的态度;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这是一道诗歌句意理解和情感鉴赏的题目,句意可以结合前面的句子“匆匆”理解,形容从上任到罢官时间的短暂,情感可结合注释和题目“解

印”来考虑,主要就是对仕途沉浮不定的感慨,“春风”本身又有“春风得意”之说,所以二者可以看作是“得意”和“失意”的象征。

(2)这是一道主旨探究的题目,题中给出两种观点,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的解释即可,难度不大。

答案 (1)①“春风”“秋风”指时间,写出了从上任到罢官的时间之短暂,表达了词人对仕途沉浮无常的感慨。②“春风”“秋风”分别寓指得意与失意,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失落之感。

(2)认同第一种观点:下阕作者写出了被罢官后既不带兵又不劝农的清闲,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戏谑、闲适的轻松之感。

认同第二种观点:词中表现出的轻松之感是一种幽默的说法,是用反语发泄牢骚,本质上是一种愤懑不平之气。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 《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1)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问谪仙何处?”这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词的上片,采用以动写静手法。作者随步换景,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奇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篇十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规范化答题训练》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专题规范化答题专项训练

【学习目标】

1.熟悉各种题型的常见提问方式及变体。

2.规范答题步骤。

【直击高考】

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

2

【各个击破】

考点阐释: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意象)、事物形象;鉴赏时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即诗人自己或寄寓自己情感理想的他人形象。

A.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B.答题步骤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这是一个什么特点(性格特征/境遇)的人物身份 (3)结合诗句分析如何得出上述结论

(4)形象中寄寓的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怎么样。

诗人借…形象表达了…内容。(对人物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情感)

C.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1)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3)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4)注意细节描写。

【例1 】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年55岁流寓夔州时所作。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

(1)通观全诗,概括说明诗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考点阐释: “意象”,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A.常见提问方式:

题型一:意境类—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题型二:作用类—开头或结尾句的作用是什么?

提问变体:

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B.答题步骤:

题型一:意境类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多为形容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闲适恬淡”“清幽明净”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准确说出表现手法和写景的角度。

(4)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题型二:作用类 关注是否是写景句:可以从景物本身特色特点、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奠定基调,烘托了气氛,对全诗结构上的作用等方面来考虑。

【例2】请再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思考:

(1)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2)颔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考点阐释:事物形象即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往往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诗中所描绘的形象往往既是物的形象,也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它不仅具有物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人的品性。

A.常见提问方式:

请赏析诗中XX的形象。

B.答题步骤:

1、写出物象特征。

2、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

【例3】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考点阐释: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A.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B.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4】请分析《春怨》一诗的语言特色。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考点2.炼字

A.常见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地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诗句评析某字地艺术效果。

B.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该字在原句中描述的景象。

(3)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词、有无词类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

(3)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5】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考点3.炼诗眼

诗眼大体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整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意更精确,或使诗句翻出新意。

A.常见提问方式:

(1)某字(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

(2)全诗围绕某字展开,请结合全诗分析。

B.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在句中的基本含义

(2)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这个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3)考虑该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例6】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答分析: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借代、设问、反问„„

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

(1)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描写人物的方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语言描写。

(3)描写景物的角度: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虚实;动静;远近高低;色彩。 抒情: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烘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

A.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B.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例7】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例8】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一)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内容情感:

(1)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借古人自比,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

(3)抒发建功立业的决心。

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用典、衬托(以悲景衬悲情)、借古讽今

内容情感:

(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成考报名。想要了解更多《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四句诗歌 现代四句诗歌 诗歌大全四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早梅诗歌的后四句变大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3736.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