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屈原写的诗

屈原写的诗

2015-12-26 04:19:09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屈原写的诗篇一《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屈原写的诗》,供大家学习参考。

屈原写的诗篇一
《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屈原其人其诗

项锡怀 刘真

屈原名平,字原,与楚同姓,生于楚宣王27-30年间(约公元前339年~278年)出身于贵族。是楚王朝远房宗亲。在《离骚》中自号正则,字灵钧。原籍丹阳乐平里(现湖北秭归县),乐平也是历史上卓尔不凡,胆气过人的王嫱,昭君的故乡。屈原是政治家,入仕不久,曾任楚国左徒一职,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当时他才20岁出头,20岁不论从一个人的自然年龄或社会年龄上说,都应该说是一个人一生中的春暖花开的人生四月,而人生的四月用诗人的话说,她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若论其渊博的学识,超凡的智慧,和拯世济民的政治抱负,屈原原可成为一个改变一代历史的伟人,然而,悲剧的社会只能造就一个悲剧的诗人。虽然他的雄才大略和人格上的高风亮节没有在政治上得以施展,但他却以磊落的人生凝铸成一座气度雄伟的诗的丰碑。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的屈原,曾写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文学作品23篇,至今传诵中外。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所谓楚辞,它的鲜明特色正如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所说:"屈(原)宋(玉)、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作为一种新兴文体,究竟始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考,不过从《史记·张汤传》的记载看,可能最迟也应该是在汉朝初年,成帝时刘向将屈、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诸家的作品,加上自己写的一篇《九叹》合编为《楚辞》一书,从此《楚辞》一名流传至今。楚辞文体最初的热心追求者除宋玉外,主要还有唐勒、景差。今天除宋玉有《九辩》传世外,唐、景二人无一作留世。楚辞含有两重意思,一指包括以屈原为主的作者作品的一部诗歌总集的书名;二是指以屈原为主要代表的出现于战国时代的一种新兴的文体。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讲,从作品数量到艺术成就,或主题深度,题材广泛等方面,屈原在楚辞中都居于魁首地位。因为他是楚辞的创导者。他在潜心研究楚国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骚体》的诗歌形式。《离骚》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众所周知,诗是时代的回音壁,而语言则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尤其是诗,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拟人都离不开语言做支撑。而语言它既应该是犀利如箭;又应该是炽热如火;它既需要亲切如柳撩动人千种柔情;又需要自然不娇象出水芙蓉一样浑然天成。屈原以楚语写作,他是一代语言大师。谈到楚语,历史上还有一则惹人遐思神怡的动人故事,据西汉大学者刘向编著的《说菀》中《喜说》记载,春秋末期,一位叫子皙的王子,在一次郊游中的游船上听到越人歌手唱歌,歌声咿呀啁哳,其意似已意会,但却不知所云,善于猎奇的王子请人译作楚语,所谓楚语,即华夏语,歌辞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儿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这就是著名的《越人歌》从此故事说明,楚国境内有不少世居的越人,他们都文思敏捷,出口成章,能即兴赋诗。越人世居南方,这类富有地方特色的南国民间歌谣,除《越人歌》外。从典籍中尚传的还有《接舆歌》、(《论语微子》):《沧浪歌》(《孟子 离娄》);《优孟歌》(《史记 滑稽列传》);《孑文歌》(《说菀 至公》);《楚人歌》(《说菀 正谏》)等寥寥几篇。这就是书楚语一说的来源。

怀、襄时代,楚国在内受保守派贵族的霸持,政治腐败,外遭秦国入侵,当权贵族不遗余力地推行的是一条妥协求荣(存)的外交路线。屈原入仕之初,在任楚国的左徒期间,被授权制宪,他忠于职守,立志改革,当时屈原所处的年代正值春秋战国末期,是中国历史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的非常时期。龙蛇混杂,革新与守旧两大势力并存。在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的血雨腥风中,作为五帝后裔的楚世家自西周初年建国后,还算争气,楚国曾被列为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之一。早在公元前383年,开明的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实行变法,较之秦国始于公元前359年的商鞅变法早了20多年。作为承前启后。屈原在时隔70多年后提出的政治变革主张,同先辈吴起几乎差别不大。当年楚怀王授权由屈原制定的宪,并非一般法规政令,而是具有纲领性的根本大法,是法中之法,是关系一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文件,上自皇亲显贵,下至草民百姓的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因此在宪制定稿之前曾发生过上官夺稿风波。司马迁说,上官夺稿是争宠嫉贤,目的在于插手制宪,争当历史主角,其用心之歹毒不言自明。屈原在制宪流产后,在被怀王疏远后创作的《离骚》中还反复强调规矩、"循纯墨,而不颇",反违法乱纪、擅越雷池,这实际上是他制宪观点的形象化。在《九章》的《惜往日》中屈原念念不忘。"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昭以昭时("时"原文为"诗"朱熹据别本改为"时")。"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然而权贵们偏要背法度而心治(心治乃人治之同义语)眼看着限制法外特权已成泡影,屈原还在诗中反复叙述了立法的必要性、迫切性,这些思想都达到了史诗的高度。从美学上讲,屈原所塑的自我形象是深含悲剧意义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置身于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政界中的屈原,在公元前313年(楚怀王三十六年)屈原以独家之见揭穿了秦国使臣张仪游说秦王愿归还商於600里土地与楚,并与楚修好的谎言,上书楚怀王力主联齐抗秦。从而招致南后郑袖之流的陷害,分明是国难当头,曾一度被尊为合纵长的楚怀王却不听屈原忠告,决意向强秦妥协求存,并下令囚禁已被贬为三闾大夫的屈原,南后郑袖伙同死党上官大夫靳尚密谋以毒酒毒死屈原,以剪除后患。结果毒酒被屈原的女弟子婵娟误饮代师殒命,屈原于极度悲愤中毅然出走汉北,(今湖北襄阳市地区)一说被流放,一说罢官,说法不 一,但实质并无不同---受迫害,实际上这是屈原放逐生涯的开始。后因怀王一再遭受秦国的欺辱和侵略,曾召屈原回京都,但由于人际复杂,怀王对屈原的信任已经不如当年。公元前299年,怀王被骗入秦(秦昭王执政期)旋被拘禁。三年后客死咸阳,楚顷襄王即位,对屈原的迫害有增无减,从此长期被放逐江南一带。但即便在流浪途中,屈原仍一往情深地希望楚王辨识忠奸,盼望有朝一日能再展宏图,以遂初衷,"不抚壮而弃秽兮"(为什么你不能改变一下治国的路线方针)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麟以驰骋兮(你应该趁年轻注重修养,我跨上骏马正要扬鞭奔驰)来,吾导夫先路!(我愿在前面披荆斩棘为你开路!)"情真意浓,令世人感动。然而,面对屈原以德报怨的大度为怀,楚王却无动于衷,常言道,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角谁予补!他失望之极于悲愤中写了名驰中外的《离骚》。《离骚》是一首集中体现了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0行,约2500字,由三部分、十四章组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的长篇抒情诗。全诗谋篇布局严谨,以简洁凝炼的语言,通过对帝喾、商汤到齐桓公的历史的追述,借古讽(喻)今,通过商汤的德行高洁、宽厚仁爱、以民为本;齐桓公的任人为贤、以诚待人,前者成为历史上令后人敬仰的一代贤君,后者善于纳谏,会审时度势、用人不疑、终成霸业的故事,阐明了一个君王的德行与国家兴衰成败的因果关系。诗中痛斥了昏君佞臣们肮脏一气,祸国殃民的种种罪行,也述说了人民生活的无限痛苦。"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痛恨怀王,胸无大志,坐井观天,不但不支持民心向往的革新图强,以御外敌,反而一再轻信奸佞馋言,迫害忠良。司马迁释《离骚》说:"盖自怨生也,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列传)。是的,屈原作《离骚》时既忧又思,"离"就是离别之意,离别又是离字的本意,离骚者离别之痛苦也,但这个"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生离死别之苦,而是他在被怀王疏远后陷入了或去或留的重重矛盾中,似如现代人中的几欲

分手难分手,不忍分手而又不能不分手的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交织中。因为他爱祖国,而怀王又是国家的象征,因此他在《离骚》中对怀王是既有斥责,而又深深地眷恋,这种苦从某种意义上说早已超越了个人苦恼的范畴.而是一代历史的苦。令后人景仰的是,屈原虽一再身陷逆境,但他的沉寂的心于彷徨中却始终保持了"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和"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徒,更壹志兮!"的独立秉性,面对奸佞小人的种种误国馋言,敢于针锋相对,表白深切的痛恨,一生不与当时为数不少的朝秦暮楚的文人宦官,政治掮客为伍。初衷不改,在逆境中不断探索真理。《离骚》中他体现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坚持?quot;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巨大人格魅力,开篇中写了"乘骐麟以驰骋兮,来,求吾道乎先路!"的不计前怨以国事为主的容人之量,篇末又莫可奈何的写出了"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分明是他已经做到了宁可人(国)负我了!于是他只好"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以虚拟的彭咸为楷模,表示即便死了也要追随先贤于泉下,展示了他人格上的一种敢于松柏竟后凋的坚韧与磊落。旨在自明其志,至死不违初衷!强调做人要亲贤远奸,恪守忠孝节义,希图唤起民心的觉醒。

"离骚"是屈原将思想、感情、人格融为一体,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奇妙的神话传说,绮丽的文采,以超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字里行间寄情于理,以理托情,倾吐了自己的历史和历尽磨难终不悔的一腔爱国主义挚情。至今读来仍揪人肺腑。令人顿悟历史的不正、上天的顽愚、人间精英很难得到好报、祸国殃民之流反到明知自己不能流芳百世却偏偏能苟活延年。正是:傲雪红梅花期短,乌龟王八一千年。

在昏庸无能的楚王治下,屈原的爱国理想--立志革新、富民强国的一腔宏愿,最终未遂初衷,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也可以说屈原的人生悲剧,实际上是历史悲剧的缩影。在长期的愤怒燃烧中,屈原没有停留在静止的状态〈境界〉。他以强烈的主观抒情释放常年郁结于心的苦闷;诉诸文字、于无声处胜有声、旨在寻求心理平衡。强烈的主观抒情一向是屈原作品的灵魂,也是楚辞浪漫主义特征的重要标志。他在一腔赤子情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当时一群权可倾国的小人的诬陷之后,即使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流放途中。还依旧一往情深地怀念祖国,寄望于楚王,救楚国于千钧一发之际,希望楚王能一朝悟省,做个亲贤远奸的明君,也希望自己能重新找到为国效力之所;来,吾导夫先?quot;。言辞贴切、挚情浓烈,赤心可触,足以体现屈原的人品。可是楚王依旧忠言逆耳不省不悟,屈原沉冤莫白。从公元前313年开始先后被放逐于沅汉、沉湘等地长达一十五载。15年、这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一闪即逝的一朵浪花。然而,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即便生活在顺境的人来说,也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而屈原生命中的这15年却是在难于用语言表述的逆境中挣扎过来的。常年悲愤郁积成疾,常常呼天抢地,以告神明,尽表忠真赤诚; "济沅湘以南征兮",(渡过了沅水和湘水我走向南方)。就重华而陈辞(我走向重华表达我的寸衷)"。然而,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的依旧是冷冰冰的现实,是无休无止的迫害,流放生涯不知何时是个头?被无穷的烦恼困扰的屈原,他只能以缠绵悱恻的笔调来倾吐内心的苦闷和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忳郁悒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情感沉重而悲沧。在现实生活中他失望了,便幻想到天国(神界)去漫游。他驾着鸾凤,凤鸟飞向天空,让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叫风神飞亷在后护送。他可以向太阳神羲和发号施令,也可以命令天上的"帝阍"开门。诗人张开幻想的双翅,一路车马喧阗,转道昆仑,跨河流,向西海,漫游求索,希望发现一处理想的生存发展环境,一处可以安身立命一展宏图之所。然而,幻想于阵痛中的人来说充其量只是一粒疗治心灵创伤于一刹的散丹,幻想稍纵即逝后带给人的只能是更大的失落。--幻想的世界并非尽如人意。他去叩帝阍,帝阍却"倚阊阖而望予"于是他又去求佚女以通天帝,也终无所遇。诗人借助神话的传说,淋漓尽致地表现他追求理想、坚持正义的艰难历程和心灵痛苦,正因为他不满足于平静的铺叙,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上天入地,所以他的作品不是一潭死水,如果说《离骚》波澜起伏,雄奇瑰丽,全篇体现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用第一人称和

浪漫主义象征手法,所塑造的一个净化了的神话似艺术形象,"吾"-灵钧,虽说是通过典型化环境完成的,但诗中的"吾"并不完全是屈原自己,因此读屈原的《离骚》,对其细节形象描写不能一一对号入座,而只能会其意领其神。从这层意义上讲那么屈原作于流放途中的《九章》则可与《离骚》相表里。《天问》是一篇奇文。对自然,对宇宙,对社会现象、历史故事到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对世俗的传统观念,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都持批判态度,表现了作者纯朴的唯物主义思想。如果不是作者富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联想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是很难写出如此杰作的,《哀郢》《涉江》《怀沙》则是写实文学,感情挚烈,语言华而不娇,使读者望文生情,如临其境,《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三篇是古代超凡不俗,耐人玩味的恋歌。同波澜壮阔的《离骚》相比别具一格,其风格是柔婉凄清;如《湘君》《湘夫人》等名篇,写的是虚幻飘渺而又于仙境中略带几分人间烟火味的山川之神,写得清新凄迷,令人神往。这些篇章虽不同于《离骚》所表现的上天入地,但同样体现出超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精神《涉江》从思想境界到艺术形象,都体现了屈原对楚国最高统治者的最后绝望,"余幼好奇服兮,年即老而不衰;"则是他面对群奸毫不妥协的坚定精神的写照。从篇首"年既老"一语所提示的时间表上看,《涉江》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时期的作品,这恰好也与屈原受迫害经历相吻合。《抽思》艺术风格独特,"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不实而有获?"字字掷地有声,充满哲理;《少司令》是一位温柔的女神。"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些名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声情并茂,在屈原作品中堪称立篇创意的支撑。

屈原的作品同中国传统诗歌奠基之作《诗经》相比,后者所反映的生活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现实主义,屈原的诗则是以抒情、叙事,以浪漫主义为主,但在忧国忧民方面无疑与《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是具有不少共通之处的。关于这一点,从《离骚》、《哀郢》等篇中都可以找到充分印证。读屈原的作品,令人哲思顿开,浮想联翩,于沉思中去认识一个社会,思索一代历史。

"离骚"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手法,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空前的杰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就是他途经湘水时的感怀之作,在抒发对屈原一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坎坷人生。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屈贾两人合做一传,从此后世人常将贾谊同屈原并列,言屈必谈贾,称为《屈贾》。贾谊的赋明显地刻印着从骚体过渡到汉赋的痕迹。李商隐诗中常有"感士不遇"的怨嗟悲叹都明显地来源于屈原诗风的影响。就连一生清高傲岸的诗仙李白也唱出了"屈原赋词悬日月"这样无限崇敬的肺腑之歌。现实主义者杜甫,也认为自己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梁齐作后尘"。此外,还有西汉文坛的佼佼者,文学家刘安尊汉武帝之嘱所撰写的《离骚传》是一本最早诠释《离骚》的专著,刘安认为《离骚》兼具《诗经》中《国风》和《小雅》之长,《国风》《小雅》是抨击周代社会政治黑暗,是为民而呼的经典之作。世称《变风》《变雅》。屈原诗风对世代文学界的渗透和熏陶,由此可见一斑。

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可比。又执诗坛牛耳,其人格其诗风至今影响于世的诗人,面对奸臣的诬陷,国难当前他的联齐防秦等救国之策面临被废弃。楚怀王的疏远使屈原在楚国几乎找不到立足之地。流放实际上宣布了他政途生涯的极刑,他的肉体也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作为谪迁之臣,大约在公元前二九九年,屈原被秦国骗到咸阳并被软禁,不久楚顷襄王即位,投降派再次得势,弹冠相庆中子兰做了令尹,从此,屈原的联齐抗秦等政策被彻底废弃,楚国也从此落入秦国的制肘,成为秦国御厨菜板上的一块肥肉任其割切。楚顷襄王即位后沿袭楚怀王的旧路,且更甚一筹。不到三年国势衰象尽显。公元前296年,怀王病死于秦后归葬于楚。屈原再次被放逐江南,从郢都出来后,他仿如跋涉在生满苔藓的悬崖峭壁之间,步步临险,头上乌云翻涌,身边飞砂走石,脚下遍地泥泞,这是一条通往绝境?quot;路"。屈原作为一个长期在政治漩涡中曾经沧海的"钦犯",他明知活着太不容易,但要死却倒更难。他只

能一步一趔趄,一步一回头,颤颤惊惊,生死难卜,行踪不定,明知山有虎,又不得不向虎山行。把宝贵的生命荒废在江、汉、沉、湘一带。延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师攻陷郢都(今湖北江陵市西北)楚顷襄王已无招架之功,兵败如山倒,江山危在旦夕,逐无力应战,移师东北困于陈城(今河南准阳县)。屈原于国破家亡山河易之际,写了《哀郢》一诗,是在当年郢都被起义之师围得水泄不通之时,阴差阳错屈原逢巧回到郢都,郢都沦陷时,他只好随大批难民一起逃难,但他未去陈城。人民失去一国之都,虽说已是料想之中的事,但依然像孩儿失去朝夕相依的慈母,顿感心无所依、身无所傍、飘零无靠,"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在跖""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屈原感到离京以后将面对一切渺茫,今后逃往何方,因此,"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多年郁结于心的疙瘩,一时难解,几经思索,他辗转独自南行到更为荒凉的沅水、湘水流域,继续去过度时如年的流浪生活。屈原此次离开郢都,这一次是永别,他和他的国人对于郢,感情至深,郢是国人的精神依靠,是国家的象征,对于屈原更是如此。而今郢都失守,即意味着楚国前途的败局难易,甚至是亡国的先兆。因此,《哀郢》是屈原表达他在国家危亡之前的对祖国的深情依恋和深深的悼念。这里既有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楚国人民的真挚同情,也饱含对自己的政治抱负彻底受阻的伤感与抗争,于百感交集中发出的诗人内心的愤怒。不久,他写了一首《怀沙》。这时他的心理底线已极限到崩溃边沿,然而他于绝望中却奇迹般地保持了几分清醒,他同渔夫的对话,既富人情味,又充满哲理,决心以身殉国,在他的最后一站放逐地汨罗江自沉了,保持了他荷出污泥而不染的崇高思想气节。

屈原投江,是褒是贬,民间曾各有说法。屈原一生坎坷,逐渐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怀疑,不得已而问蒼天。在"离骚"中早已流露了老天的不公,他由痛心而失望,而绝望,郢都是他生养之地,目睹郢都失陷,他顿觉恍然若失,恍恍惚惚,神志频临崩溃,几至发狂(因义愤而发狂不等于歇斯底里)。于是,诗人写出了爱国之情,诗的开头,他满腔愤怒责向苍天:"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这震愆?"皇天呵,你为什么这样反复无常,致使百姓震惊遭殃!这一声质问--是代表一个时代喊出的一句最强音--,是对当朝最高统治者的谴责,其中楚王就是制造这场灾难的罪魁。这一声责问,也满含伤心泪,表现了作者对长期挣扎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的深切同情。紧跟着,作者写了他离政后的悲愤心情,引起屈原悲愤的原因有三:一,"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由此可见人民在他心目中举足轻重;二是"楫齐扬以容与兮,哀见君而不再得。"虽频频举桨摇橹却船欲行而人难行,婉叹自己从此无法再见楚王了,这里面显然也有忠君思想成分,不过,当时的君王代表了一个国家,而国不是抽象的,国家是屈原实现理想的唯一依靠。因此,他离京之际,怀念君王实际上就是眷恋祖国的感情流露,是他对改革理想的最终毁灭的痛惜,三是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令人触景生情,"望长楸而大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龙门,郢都东门,是国家的象征,首都失守意味国家衰亡,诗人痛感大势已去,重整河山谈何易!因此离京时心中凄苦,回首望见的远山苍树,想到今后难再见此景,泪淋似雨,透过作者的眼泪,谁敢说有泪莫轻弹才是真男儿?通过作者的热泪,人们看到的分明是,诗人对祖国、对人民无比深沉的爱。

屈原曾得楚王信任,在任过左徙一职期间,曾做过一些富民强国的改革,主张实行《美政》即开明政治,举贤授能,不拘一格启用贤能之人才担任各级官职,强调明《法曾》,通过立法限制贵族特权,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巩固发展"合纵",任职期间亲自出使齐国,在齐楚联盟中正是由于他运筹帷幄,促进了两国在重大决策上的某些共识,怀王曾一度被推选为合纵长。面对如此政局,国内权贵们如惊弓之鸟,为保住既得利益,奸佞们对屈原群起而攻之。在旧顽主贵族的馋言迷障中,屈原一再失去楚怀王信任,楚顷襄王时成为长期放逐之臣。如今京城陷落,他没有随迁都的人群往东北去陈城,以他当时的"贱民"身份也不可以同难民一道去陈城。而是"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

屈原写的诗篇二
《屈原的爱国诗句》

屈原的爱国诗句

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释义:屈原是个真正的爱国者,他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故土。在《离骚》的结尾他写到,自己曾经试图要离开这个溷浊的楚国,他用浪漫主义手法,说自己驾着龙啊驾着凤终于脱离了这个现实环境,终于飞升到天空,飞上天空以后似乎已经得到解脱了,写他怎么高兴,我终于解脱了,然后他笔锋一转,写到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意思是说,我在光耀陆离当中我升上了天空,却突然间看见了下界我的故土,脚下是我的故土,我的车夫哭了,我的马儿也不走了,我怎么能割舍得下呀。他就是在《离骚》写到最后,还是我舍不得楚国,我底下这片热土,这是多么诚挚的对故土的一种热恋。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往往是从爱乡土而发展起来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

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九歌)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九歌)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

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薄暮雷电,归何忧? (天问)

魂兮归来! (招魂)

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招魂)

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

居 )

屈原写的诗篇三
《第五章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第五章屈原的短篇抒情诗《九章》

第一节《九章》概述

一、释名:《九章》是屈原的一部短篇抒情诗集,包括九篇作品;“九章”是指九篇诗歌而言,古代诗歌一般都是入乐的,故每一篇诗(包括诗中的段落),也可以取义于“乐章”而称“章”;《九章》中的作品,并不是屈原一时一地之作,后人因其皆为随时感怀之作,形式又皆属记事纪行的短篇,故辑为组诗,冠以《九章》。《九章》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文中。

二、篇目:《橘颂》为屈原年轻时代的最早期作品,其他或作于楚怀王时期因谗被疏以后,或作于顷襄王时被放于江南,分别反映了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和苦难历程,其写作的前后顺序大致是《惜诵》《抽思》《思美人》《哀郢》《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

三、释题:

1、《橘颂》(见后),作于年轻时期。

2、《惜诵》:是诗人在怀王朝被疏失位后不久所作,其诗题取自首句“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惜,是痛惜;诵,是陈述,诉说,意思是说以极其沉痛的心情诵说自己的忧愤。在《惜诵》中,诗人说他曾梦游天庭,问卜吉凶,想高飞远走,或变节从俗,但终因“以志坚而不忍”。全诗既写激愤的心情,又写被迫失位后进退两难的困境。

3、《抽思》:是屈原被疏退居汉北时所作,其诗题取自篇中《少歌》首句“与美人之抽思兮,并日夜而无正”,“美人”,指楚怀王(或指理想中的君王);抽,是抽绎,引发;思,情思,怨情;意谓向楚怀王倾诉自己的怨情。在《抽思》中诗人追忆了在朝时的往事,指责楚怀王信谗而多怒,不明自己的心迹:“少歌”写楚怀王傲慢自专;“倡”写自己虽流落在外,但心系郢都但无人代达;“乱词”写由汉北南行,愁苦无告,聊作排遣。

4、《思美人》:写作时间与《抽思》相同,其诗题取自篇中首句“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诗中表现了屈原思国情笃,报国无门的苦闷。诗中还以香草美人为喻,象征自己的高洁和对楚怀王的希冀恋念,一腔苦衷,低回往复,感情深挚。

5、《哀郢》:(见后),作于(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郢都之时。

6、《涉江》:(见后),作于《哀郢》后。

7、《悲回风》:作于接近衰老之年,通篇抒情而很少叙事,其诗题取自篇中首句“悲回风之摇蕙兮,心怨结而内伤”,全诗写了朝廷群小对自己的迫害。诗中以独白的口吻,感时伤物,由物及人;其感情的基调是哀怨、孤独、彷徨;诗中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极大的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性;成为宋玉《九辩》一诗的鼻祖。

8、《怀沙》:作于诗人临近自沉,其诗题取自“伤怀于长沙(汨罗江)”之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极端困厄中,面对沉冤莫伸、国无宁日,进谏无路已无可为之时,从容赴死的决心。

9、《惜往日》:是诗人的绝笔,是他的最后一篇述志诗,其诗题取自篇中首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惜,痛惜;往日,指曾被楚怀王信用的日子。在《惜往日》中,诗人追忆了自己早年的政治活动,重申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功败垂成的经过,当初自己曾倍受楚王信任,受命颁诏改革时政,却因身遭迫害,失位被疏,改革流产,诗人在“弥留”之际重申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充分表明这不仅是诗人一生命运的转折,也是楚国命运的转折点;诗人指责楚国当政统治者任私枉法,误入歧途,就象骑马奔驰而无缰绳,急流行船不备船桨;全诗最后说“宁溘死以流亡兮,恐祸殃之再有”,表明诗人之死是既殉于志,又殉于国,崇高而悲壮,千古之下,令人无限痛惜、景仰。

四、定位:1、屈原的《九章》,与诗人的《离骚》《天问》等作品不同,它写作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时间跨度很长,因此,其表现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也不尽一致。2、《九章》的各篇作品,客观的表现了诗人一生每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是诗人平生遭际之印证。3、从思想内容说,《九章》各篇与《离骚》一样均为政治抒情诗,除少数篇章的少数片断采用幻想、夸张外,主要是纪实之辞,其内容的悲剧性和感情的真实性,读之裂人心肺,催人泪下。5、《九章》语言十分生动精妙,工于抒情。6、《九章》篇章结构随着诗人感情而跌宕起伏,有时激情澎湃,有时凄苦低吟,有时缠绵悱恻;有如江流河涌,有浪蜂也有波谷,有平缓也有陡峭;诗人感情的节奏形成了诗歌内在的节奏。

第二节《九章》作品研读

一、《橘颂》:

1、原文: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一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而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

2、释题:《橘颂》是诗人早期创作的四言体为主嘉美楚地特产橘树的拟人化咏物诗。

3、内容:A、前六句为第一段,总体上高度赞美“橘树”“受命不迁”的伟大,实际上也在托物自况,借橘的“受命不迁”抒发了自己的宗国只情和乡土之恋,并为自己生于楚,长于楚,义不去楚的伟大情操,树立了美范。B、从“绿叶素荣”到“姱而不丑兮”为第二段,全力赞美橘树的叶绿花洁,枝茂果圆。即内美外修,文采斑斓,语含双关,有诗人自己的形象在“亮相”,即充满了对内美外修非凡人格的自颂自矜和自许。C、从“嗟而幼志”到“参天地兮”为第三段,集中展示了橘树的五大崇高品格“异志”:独立不迁,廓其无求,横而不流兮,终不失过,秉德无私,以橘树自况,借物言志,托物寄情,浑然一体,比前一段更明显,更深入。D、最后八句为最后一段以橘树为友为师,守志之心更加坚决,最后提出以伯夷为榜样,表明自己不仅有乡土情怀,更有以死报国的初衷。

4、意义:A、《橘颂》是屈原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也是一篇重要的明志之作。B、《橘颂》中的人格精神成为后来《离骚》之长江大河的最初的一股潺潺清泉。C、《橘颂》通过对橘树拟人化自况化的高度赞美了爱国、无私、自慎、好修等崇高品格。D、《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也最为成功的一首咏物诗成为我国咏物体诗的具有“永恒魅力”的范本。

二、《哀郢》:

1、背景:《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当时楚王仓皇东迁,百姓(生民)背井离乡,四处流亡,惨不忍睹,屈原百感交集,写下了这篇哀歌。

2、释题:“哀郢”即是哀悼郢都的沦亡。

3、内容: A、诗歌开头描写了郢都百姓因战乱而四处逃亡的惨乱景象。B、中间描写诗人自己离郢都时对故都的难舍和系念以及国破家亡的无限悲哀,C、对统治者祸国殃民的罪行进行了痛心疾首的揭露和批判。D、结尾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诗句,无比深情的表达诗人至死不渝故都之恋,深挚的故国之情。

4、意义:《哀郢》是伟大诗人一篇沉痛哀痛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纪实之作。全诗紧扣“哀”字,--百姓流离失所之哀,步步怀思之哀,回归无日之哀,可谓事事刺心,步步生哀;诗中多用呼告,感叹句,词悲情痛,裂人心肺,深刻的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涉江》:

1、背景:作于《哀郢》创作之后,此时,诗人已流放江南,人生的晚年。

2、释题:因诗中着重记述了诗人渡江而南,浮沅水西上的历程和心情,故名《涉江》。

3、内容: A、诗的开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自己的苦闷和欲忍不能的凄楚。幻想自己既然不被污浊的黑暗的现实所容,就干脆“高弛而不顾”——飞龙在天,天马行空,去寻古帝重华(帝舜)同游于天,以至“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B、接着诗歌以纪实之词具体叙述了自己被流放的地区和途径行程:他渡江后,经过鄂渚(湖北武昌),到达洞庭湖地区,然后上沅水西行,经过枉锗(湖北常德)、辰阳(今湖南辰溪),入溆浦(今湖南溆浦),独处于荒僻的深山之中——这是诗人晚年被放逐生活中一段最凄苦的行程。

4、意义:全诗塑造了一个光明正大,执着不阿的“与日月同辉”的爱国者形象;表现了“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的矢志理想,决不屈服的无私无畏精神;这是有关诗人晚年被流放所经历地区的一项重要史料。

第六章 具有神话色彩的优美抒情组诗《九歌》

第一节《九歌》概述

一、写作时间:《九歌》大部分篇章作于屈原被流放到江南之时。其中《河伯》《国殇》可能作于自疏于汉北的时候,《九歌》的编辑可能是屈原在流放于江南的艰难岁月里进行的:经过整理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二、释名:《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间神话故事,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意象柔媚,情感缠绵,语言优美抒情诗集,包括十一篇作品;“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代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神话传说中,大禹的儿子夏侯启,曾三次上天,窃取天帝之乐《九歌》,从屈原的《九歌》看,大部分篇章取材于神话,写了诸神故事,袭用古乐《九歌》之名,也是很自然的。

三、篇目:现存《九歌》共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中的神灵可分为三类:

1、天神:天之尊神(东皇太一),日神(东君),云神(云中君),寿神(大司命),子嗣神(少司命)

2、地祗:(qi)湘水神(湘君,湘夫人),河神(河伯),山神(山鬼)

3、人魂:将士魂(国殇)

四、释题:把《九歌》定位在为哀悼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而作的具有民俗性的爱国诗篇,固然显示了对《九歌》的看重,但并不符合它的实际,因此也是不能接受的。把《九歌》的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泥定”为是由扮演各种角色的神巫的唱词,无疑会削弱其优美的意味,也是不能接受的。

五、《九歌》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1)拟人化的自然神形象的塑造,诗中各类神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都与其自然物的特点相合;诗人同时又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人的性格。

(2)情景交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周围的景物、环境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

(3)情味悠深的语言,它往往十分单纯自然,但又非常优美、极富含蕴。

第二节《九歌》作品研读

一、《东皇太一》

1、释题:把“东皇太一”定义为天之尊神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祭礼仪式,不可能一上来就祭祀某一个神灵,必然要有一个迎神仪式,《东皇太一》即迎神曲。至于为什么叫作“东皇太一”,可能的原因:一是古人有以东为大的观念,二是楚人认为自己是在秦国的东方,三是“太一”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2、内容:《东皇太一》一开始写人们在特选的吉日良辰,以十分敬畏的心情,集合起来,准备举行一场场面恢弘,气氛隆重的祭礼。接着典礼开始了,主祭者——一个繁饰盛装的巫师出场了,他身携长箭,腰佩美玉,且一举一动之间,好不恭谨,好不严肃。“瑶席兮玉镇”以下,四句,写的是摆在祭坛上的供物。瑶席、玉镇,显示祭礼的隆重和典礼的规模,馥郁的香花,精美芳香的祭肴祭酒,,即表现奉献者的美意,也显示着受享者“神格”的高洁。随后就是竽、瑟齐鸣,纵声歌唱,强烈的表达了对神灵的颂赞敬慕之情。接着一群男女巫师,身着光彩照人的盛装,手持香花,在祭堂前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翩翩起舞,香风四溢,在五音交会,繁声四起中,一场隆重的祭祀典礼结束了。

3、意义:一方面让人感到天神在安享了丰富高洁的祭品和人们的普遍颂赞以后,觉得心满意足,进而使下界的人民也会广受福荫,获得保佑;一方面使人们在观赏楚楚动人的乐舞的同时,随着诗中对祭礼进程的描写,感情起伏,并最终得到了一次上帝的祝福,对生活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憧憬。

二、《东君》

1、释题:《东君》是一首对日神,即太阳神的颂歌。“东君”为日的别名,亦是尊称。日出于东方,故有“东君”之称。

2、内容:《东君》把旭日东升,到日丽中天,最后到日落这一自然景观象征性的幻化为日神的出现,除暴安良,直至杳然离去的祭祀过程。先写日神的出场,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投射出最初的一缕

阳光,——黑暗开始退去,大地一片光明,然后写日神东君升天时的显赫声势和暂离所居的心情;霞光万道,熠耀长空,若彩旗迎风飘扬;吞吐浮沉于云气之中,乍升乍降,仿佛一个行将远行的游子,去而又低徊顾怀;紧接着祭典上娱神的歌舞可是了,先是琴瑟张弦,既而鼓声大作,钟声轰鸣,与此同时,篪、笙鸣响,奏出悦人心神,令人陶醉的美妙音乐;一群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少女,翩翩起舞,她们那轻盈婀娜的舞姿,象翠鸟般飞转盘旋,于是展诗诵章,群体合舞。这时满台的歌舞,已经将日神团团围住,群情高涨,热闹非凡。在受到如此的拥戴后,日神开始履行他为民除害的壮举,只见他青云为衣,白霓为裳,高举起长弓大箭,奋力射向肆虐的西北“天狼”,天狼星应声而坠,人间天上皆大欢喜,日神于是以北斗为酒杯,挹桂浆痛饮,庆贺诛暴取得的胜利。

3、《东君》是一篇神话歌舞诗,其中射天狼的细节,应是具有象征消灭“虎狼之秦”的寓意;“东君”作为日神的化身,是人们对辉煌的自然天体——太阳的拟人化审美想象的产物,尤其是日神身着青云、白霓,手持长矢,勇武无畏,恰恰是行于高空,光芒四射的太阳的审美想象的结晶;诗人对太阳神英雄性格的倾情塑造,寄托了他的报国之思,爱国之情,同《国殇》一样都饱含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其说颂神的祭歌,不如说是寄托了诗人理想的对光明、对正义,对英雄性格的礼赞。

三、《云中君》

1、“云中君”一般认为是“云神”,但古代文学中,尤其是早期文学中直接歌颂“云神”的几乎没有,而且能给人们带来甘霖的“云神”,通常也绝不象《云中君》描写的那般美丽,华贵和缠绵。因此,“云中君”还是应该象姜亮夫先生主张的那样,是颂扬“月神”的,“与日月齐光”是不能成为把“云中君”认定为月神的障碍。

2、《云中君》写到:月神在经过了芳香的洗浴后,又穿上以鲜花装点的五彩仙衣,成为象美玉一般纯洁无暇的仙女,光华四射,又威严无比,飘然而降临,接受人们无限美好的祝愿和神情,然后月神离去,留下了无限的留恋。

3、全诗热情礼赞了月神的功德,表达了人们对月神的真挚而纯洁的感情,诗中对月神的形象和心理刻画非常成功。

四、《大司命》

《大司命》一般认为是楚地祭祀“寿命”之神的乐歌,诗中刻画了一位神通广大,威武严肃,使人感到神秘而敬畏的生命之神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生命的神秘感,和极为关注的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清醒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诗在结构安排、形象塑造和气氛渲染等方面,都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五、《少司命》

1、释题:关于“少司命”的含义,历史上曾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主子嗣,即送子娘娘或送子观音;二是主男女情缘,即民间所谓“月下老人”;三是主灾祥,即西方所谓“命运女神”。我们认为:司命应该是主管人的生命、命运的神祗;司命又分为两种,一是大司命主生死,或偏于主死,主寿终;少司命则主生,即对生命的保护和福佑,是使生命由幼至长不受戕害的保护神,也是去灾呈祥的神。

2、内容:诗中写少司命(应为男性)在芳香素雅的氛围中出场了,秋兰、蘼芜、罗列满堂,绿叶素枝,白花吐蕊,阵阵香气,沁人心脾;在热切的企盼中,少司命飘然而至,没有威风凛凛、没有容光焕发,却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愁苦模样,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关爱,表达了人神之间的绵绵情意。——在倾情迎神的众多美女中,少司命“忽独与余目成”,这位美女真可谓是亦惊亦喜,异常自豪。但接下来便是匆匆而别,“入不言兮出不辞”,悄悄地来,又默默地走了,这对那位被他所恋,同时也恋他、爱他的美丽女子来说,未免太缠绵,太凄迷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之后便是别后的无限向往和失意。“君谁须兮云之际”恰恰是着眼于那位痴心女子的惆怅心理。“与女游兮九河”四句,是一种向往,甚至是一种幻觉似的白日梦;诗的结尾,对少司命华美高贵的身份和威仪以及作为人类守护神的使命和尽责进行了热烈的礼赞,高度的信赖。

3、意义:“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目成”,极其生动地写出了两心相悦、眉目传情的男女(恋人)之间(审美的)心招目挑深情蜜意,心灵交会的爱情交流场面,正所谓“曲尽丽情,深入冶态”;“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极为简练,深刻,动人,从而被古人推许为“千古情语之祖”;表现了对少司命“荪独宜兮为民正”的独一无二、非他莫属的无限颂赞和无限的信赖。

六、《河伯》

1、释题:“河伯”即“河水神”,也即黄河之伯,就是黄河水神;《河伯》是取材于河伯神话故事写成的一对水神情侣的一段恋情故事,他们相聚出游,复又执手相别。《河伯》所写是河伯、洛神神话故事的一个片段。

2、内容:《河伯》全诗可以分为:同游九河,幽会水殿,美别南浦三个层次。

龙螭为驾,河盖饰车,河伯携情侣洛神,在水面疾速奔驰,莽莽大河,蜿蜒千里,他们逆流而上,直至河源,这是一幅令人无限神往的壮美场面,也表现出水神河伯手携情侣洛神倾情出游中那种欢快愉悦弥情天地,不可一世的浪漫情态;但当他们登上昆仑之时,却若有所失,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家,于是他们想起他们的“极浦”,即温馨的“龙堂朱宫”。

于是河伯、洛神双双来到水中宫殿共度只属于他们的良宵:鱼鳞砌成的龙堂,闪烁着晶莹的亮光,画壁的龙纹,令人神夺目眩,再加上紫贝、朱红的色彩,显得是那么神异而美丽。

然后河伯伴着洛神在水上嬉游而下,分别的时候到了,“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对爱侣也要在“南浦”暂别了,临别之际,河伯紧紧牵着洛神的手,难舍难分,正所谓“相见时难别更难”但美人随从已至,终于不得不告别了。

3、意义:以极其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屈原时代一个充满无比情爱的情爱过程;由于“南浦送别”的场景写得极为动情,以至“南浦送别”成了后世叙写离情别绪的生动典故。

七、《湘君》《湘夫人》

1、释题:储斌杰先生把《二湘》看成是一个恋爱故事,以及认为二者写的都是相思、相疑、相约、又得不到相会一是不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二是二者是回环复沓。这是不能接受的。——其实,《二湘》应该认定为是以虞舜和娥皇、女英的动人传说为素材的缠绵凄美的恋歌。湘君,湘夫人分别是虞舜和娥皇、女英幻化而成的湘水配偶神,由于传说素材的原因,湘君,湘夫人被写成彼此热烈相爱而终于未能相会,但却体现了楚人对湘水的深厚感情,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沉的爱情美满的强烈期待。

2、内容:《湘君》以湘夫人为主角,写她乘兴赴约,等候湘君不遇,为情所伤,直至绝望的心路历程;

《湘夫人》以湘君为主角,同样写他应湘夫人之约前来赴会,并精心的作了各种准备,准备筑室同居,充分享受爱情甜蜜:为迎接佳人的到来,他在水中筑起了新房,用荷叶做屋顶,用香草紫贝修砌墙壁铺垫庭院,厅堂中撒满香椒,用桂木作梁,木兰为椽,辛夷木的楣用白芷花做装饰,薜荔枝叶编成帏帐,惠草做隔扇,用白玉镇席,把石兰花散播到各处散发芳香„„总之,一切都无不精美绝伦;另外,他还想象有九嶷山的众神,前来迎接簇拥她进入洞房。门但终因不可知的原因,一切化为痴心幻觉。

3、意义:《湘君》《湘夫人》是《九歌》的代表性作品,对新居的精心构筑,反映着居于秀山美水的湘水神所特有的审美趣味,也正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珍视,宾至如归的场面,更表现了他所强烈向往的幸福感;诗人对其中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无比的同情,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和无限期待,体现了楚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

八、《山鬼》

1、原文: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谁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伥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貁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2、释题:《山鬼》写山中女神的恋爱故事。“山鬼”未称“君”“伯”等,不应使人联想到精灵鬼怪以至人之鬼魂,因为古代鬼神二字意义是相通的。至于“山鬼”所指,一般认为是传说中的巫山神女瑶姬,但也可以认为是泛指山中女神。

3、内容:《山鬼》是按照女主人公“山鬼”出场赴约,等待相会,失望痛楚这样三个层次来写一个凄迷的爱情故事。首先写山中女神的出场,她穿着华丽芬芳,容貌更加秀丽可爱,两目含情,笑脸盈盈,体态窈窕,充满青春的朝气和少女的魅力,她正热切的期望着被恋人所欣赏、爱慕和倾倒;然后写

屈原写的诗篇四
《原创 写给屈原的歌》

清明时节赠屈原以悼念

[北京]陈茜

长太息以掩涕兮: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

哀屈原之多艰:为屈原的一生艰辛而悲伤

余虽好清明欲玩耍兮:我虽爱好清明想玩耍玩耍,

念屈子而写信:却因想念屈原而给他写信。

既替尔以惋惜兮:非常替你感到惋惜,

叹怀尔之诗:非常感叹怀念你的诗。

寄大志于离骚兮:你将大志寄托在离骚上,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面对尔之失意兮:面对你的失意啊,

终觉察汝心声:我才发觉你的心声。

为苍生兴衰哀愁兮:为了天下苍生的兴衰而哀愁连连,

楚王听信而不用:楚王却听信了一点谣言而不用你。

固知好人难做:本来就知道好人难当啊,

投江而报国兮:终于你投江来报答国家。

殊不知吾倍念兮:却不知道我非常想念你,

端午节以扔粽:清明节来把粽子扔(下江)。

希望汝勿孤游兮:希望你不会自己一个人游荡,

唯石能见当时事也:只有(崖边的)石头知道当时你跳江的情景是怎样的。 世人皆猜其因兮:世人都猜你是怎么死的,

唯吾不屑猜忌也:只有我不屑于猜这些东西。

知鸿鹄之志兮:清楚的了解你的大志,

前后世亦然也:不管前世还是后世都是这样的。

沧海桑田更替兮:沧海桑田轮流更替,

此心亦不会变也:这颗心永远也不会变。

更影响世人兮:而且你影响了世人,

魂魄犹在也:你的魂魄还未消散。

不同于孔之圣兮:和孔子那个大圣人的圣不一样,

乐屈原徒之才:我很高兴会有像你屈原这类的才人!

安息:安息吧!

于壬辰年,癸卯月,甲午日。

屈原写的诗篇五
《婵娟写给屈原的诗》

婵娟写给屈原的诗(祝吧友节日快乐)

 收藏

 

 

我在夜气中自由地做梦

梦见春的到来,梦见夏的到来

梦见故乡的诗人将眼泪滴在他最爱的花海

怀抱石头沉江,离去人间,避开天空

闪闪的鬼眼,使月亮窘得发白

夜半,我忽而听到哭声,“哇”的一声

终于没忍住,月亮将整个身子也沉入江底

去打捞诗人的残骨。吃完了粽子的鱼虾正在啃食

诗人的肉体。贪婪的真相永远是极端的无耻

当夜游的恶鸟飞过了天空

我梦中的水草已经绞死了屈原

如果有一天,我回到了故乡

我也要像梦中的月亮一样投湖自尽

洗尽婵娟千年来苟延于世的耻辱

带上菖蒲剑,斩杀恶鸟,挥碎游鱼

带上用雄黄酒磨亮的利刃,只一击

便可尽情发泄我心中积攒了千年的怨气

用子兰惨白的嘴唇和靳尚冰冷的呼吸祭奠你

用郑袖桃红色的血液浇灌你的亡灵

如果我还有力气沉到江底

我要用当年你赠予我,提有《橘颂》的纱巾

擦拭你的骨头,像擦星星洗月亮那样仔细 然后轻轻的吻一吻你骨头上那颗坚韧的黑痣 告诉你,“婵娟爱你,楚国人民爱你” 就像你一直深爱着这片土地

屈原写的诗篇六
《写屈原的经典句子》

屈原写的诗篇七
作文素材_屈原》

作 文 素 材——屈 原

议论性散文精选之『屈原』

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

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

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

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

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

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

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

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

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

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

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

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

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

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

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

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

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

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

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

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

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

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

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 ☆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

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头戴切云之冠,身批兰草,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汨罗江畔,望向他所挚爱的大地山河,从容赴死。

1.山风啸啸迂回,河水涓涓流淌。你身佩长剑,低声吟唱,是

在怀念故国,还是在质问上苍?山清水秀之间,你为何满脸忧伤?纵身一跃,你是何等悲怆!汨罗江边,你不屈高贵的灵魂依在徘徊,滚滚逝水,你傲岸忠贞的生命依在澎湃!屈原,水底是否有你理想的天堂?你虽已去,但你不屈的精神万世流芳!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

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

3.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

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

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4. 屈子就如同晚霞的余赭,如淡淡的虹,如黄昏里的暮霭。历史

存留下的时间与空间,并不慷慨地赐予他。尔后,倏忽,白影,一闪,他的壮举——“纵身汨罗江”!

屈子虽去,其魂不朽!

屈子之魂,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民魂!

他喝尽了杯中酒,却挥不尽忧民泪,对于黎民百姓,他只有选择淹涕,是的,只有淹涕。他的忧民魂,如北风的声声马嘶,南风的嗷嗷虎啸,东风的凄凄龙吟;他的忧民魂,更如那孱孱流动的汨罗江水,向东流,永不停息!。

屈子之魂,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的高洁魂! 他食花饮露,清眼洗耳,“恐俗之污兮”,他新沐弹冠,新浴振衣,“恐尘之染兮”,朝搴木兰,夕揽宿莽,“恐年岁之不与”,他的高洁之魂,如那连天而去的烈雁,丝毫不愿久驻于凡,他的高洁之魂,更如那绿绿的清莲,出淤泥而不染。于是,肃然成诗:“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屈子之魂,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爱国魂! 他重视人才,栽培芳草,却造出了一片荒秽--势力小人。他一心辅佐君王,君王却 听信奸吝 将他放逐。他实施美政,联齐抗秦,革新政治,却遭到亲秦派的猛烈迫害。君王闭目塞听将他放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么?孤帐,烛光殉烂,酒令人消魂。他却吟出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的诗句!

陆游曾吟颂:“阮湘流不尽,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郢破,国破,人亡,家亡!一幕幕的悲剧,是一曲曲的悲魂曲,竦竦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残阳照着江面,幕蔼笼罩着江身。孰知,寒风过去不是温暖,残阳之后不是满日,幕蔼之后不是黎明?

5.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

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

清醒/而不是谰?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屈原写的诗篇八
《写诗歌》

屈原写的诗篇九
《屈原诗三首》

卜居《楚辞》

屈原既放[1],三年不得复见[2]。竭知尽忠而蔽障[3]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4]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5]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6]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7]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8],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9]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10]乎?宁超然[11]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12],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13]?宁昂昂[14]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15]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16]乎,将随驽马[17]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18],将与鸡鹜[19]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20]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21]为轻;黄钟[22]毁弃,瓦釜[23]雷鸣;谗人高张[24],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25]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26],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注释:

[1].放:放逐。

[2].复见:指再见到楚王。

[3].蔽障:遮蔽、阻挠。

[4].太卜:掌管卜筮的官。

[5].因:凭借。

[6].端策:数计蓍草;端,数也。拂龟:拂去龟壳上的灰尘。

[7].悃(kǔn)悃款款:诚实勤恳的样子。

[8].送往劳来:送往迎来。劳(láo),慰劳。

[9].大人:指达官贵人。

[10].偷生:贪生。

[11].超然:高超的样子。高举:远走高飞。保真:保全真实的本性。

[12].哫訾(zúzī):以言献媚。栗斯:阿谀奉承状。栗:恭谨,恭敬。斯:语助词。喔咿(ō yī)儒儿(ní):强颜欢笑的样子。妇人:指楚怀王的宠姬郑袖,她与朝中重臣上官大夫等人联合排挤馋毁屈原。

[13].突梯:圆滑的样子。滑稽(gǔjī):一种能转注吐酒、终日不竭的酒器,后借以指应付无穷、善于迎合别人。如脂如韦:谓像油脂一样光滑,像熟牛皮一样柔软,善于应付环境。洁楹:度量屋柱,顺圆而转,形容处世的圆滑随俗。洁,借为"絜(xiã)",《楚辞补注》引《文选》亦作"絜"。

[14].昂昂:昂首挺胸、堂堂正正的样子。

[15].泛泛:漂浮不定的样子。凫(fú):水鸟,即野鸭。此字下原有一"乎"字,据《楚辞补注》引一本删。

[16].亢轭(kàng'â):并驾而行。亢,同"伉",并也;轭,车辕前端的横木。

[17].驽(nú)马:劣马。

[18].宁与黄鹄比翼乎:黄鹄(hú):天鹅;比:旧读bì。

[19].鹜:鸭子。

[20].溷(hùn混)浊:肮脏、污浊。

[21].千钧:代表最重的东西。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2].黄钟:古乐中十二律之一,是最响最宏大的声调。这里指声调合于黄钟律的大钟。

[23].瓦釜:陶制的锅。这里代表鄙俗音乐。

[24].高张:指坏人气焰嚣张,趾高气扬。

[25].谢:辞谢,拒绝。

[26].数:卦数。逮:及。

橘颂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⑴。受命不迁,生南国兮⑵。深固难徙,更壹志兮⑶。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⑷。曾枝剡棘,圆果抟兮⑸。青黄杂糅,文章烂兮⑹。精色内白,类任道兮⑺。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⑻。嗟尔幼志,有以异兮⑼。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⑽。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⑾。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⑿。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⒀。秉德无私,参天地兮⒁。原岁并谢,与长友兮⒂。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⒃。年岁虽少,可师长兮⒄。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⒅。

注释:⑴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这两句是说橘树禀受天命,不能迁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国。

⑶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

⑷素荣:白色花。这两句是说橘树绿叶白花,长得茂盛可喜。

⑸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这两句是说橘树枝条重重,刺儿尖尖,果实圆圆。

⑹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明亮。这两句是说橘子皮色青黄相杂,文采斑斓。 ⑺精色:鲜明的皮色。类任道兮:就像抱着大道一样。类,像。任,抱。这两句是说橘子的表皮颜色鲜明,内瓤雪白莹洁,好似可以赋予重任的人。

⑻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姱(kuā):美好。这两句是说橘清香馥郁,妆扮得体,美而不丑。

⑼嗟:赞叹词。这两句的意思是:可叹的是你从小就有志向,与众不同。

⑽“独立”二句:意思是说: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⑾廓:胸怀开阔。这两句的意思是:你深固其根,难以迁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⑿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这两句的意思是:你对世事清醒,独立不羁,不媚时俗,有如横渡江河而不随波逐流。

⒀闭心:安静下来,戒惧警惕。失过:即“过失”。这两句的意思是:橘闭心弃欲,谨慎自守,所以终无过失。

⒁秉德:保持好品德。这两句的意思是:橘秉持美德,没有私心,可与天地相合。 ⒂愿岁并谢:誓同生死。岁,年岁。谢,死。这两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与橘树同心并志,一起度过岁月,做长久的朋友。

⒃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梗:正直。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善良美丽而不淫,性格刚强而又有文理。

⒄少:年少。师长:动词,为人师长。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年虽少,却可为人师长。 ⒅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贤人,纣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叔齐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认为他是贤人义士。置:植。像:榜样。这两句的意思是:橘树的道德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树种在园中,作为榜样。

山鬼(1)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2),被薜荔兮带女萝(3)。既含睇(4)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5)。乘赤豹兮从文狸(6),辛夷车兮结桂旗(7)。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8)。余处幽篁(9)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10)兮山之上,云容容(11)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

(12),东风飘兮神灵雨(13)。留灵修兮憺忘归(14),岁既晏兮孰华予(15)?采三秀兮于山间(16),石磊磊(17)兮葛蔓蔓(18)。怨公子(19)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20)。山中人兮芳杜若(21),饮石泉兮阴松柏(22)。君思我兮然疑作(23)。雷填填(24)兮雨冥冥,猿啾啾(25)兮狖(26)夜鸣。风飒飒(27)兮木萧萧(28),思公子兮徒离忧(29)。

注释:(1)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是一组祭祀神的乐歌。山鬼,山神。

(2)若有人兮山之阿(ē):在那山中深而弯曲的地方仿佛有一个人。若,仿佛。人,指山鬼,即山中女神。阿,曲隅。

(3)被(pī)薜(bì)荔兮带女萝:(她)以薜荔为衣,以女萝为带。被,披在身上。薜荔,香草名。下文“石兰”“杜衡”,均香草名。带,衣带,这里作动词用,以„„为带,等于说系着。女萝,又名“菟丝”,蔓生植物名。

(4)含睇(dì):含情斜目而视。睇,斜视、流盼。宜:自然得体

(5)子慕予兮善窈窕:你爱我善于把自己打扮得美好。子,你,指山鬼的情人。慕,爱慕。予,山鬼自称。善,美好。窈窕,安静美好的样子。

(6)乘赤豹兮从文狸:以红色的豹为乘骑,以有花纹的狸为侍从。从文狸,有文狸随后。文,花纹。这句写山鬼的威仪。

(7)辛夷车兮结桂旗:用辛夷做成的车,用桂枝做的旗。辛夷,香木名。这句写山鬼的

芳洁。

(8)折芳馨兮遗所思:采摘芳香的花草送给所思念的人。所思,所思念的人,即上文的“子”。

(9)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10)表独立:高高地独自站立。表,高高站立的样子。

(11)容容:形容云飞扬的样子。

(12)杳(yǎo)冥冥兮羌(qiāng)昼晦:天空显得深沉而昏暗。杳,深远。冥冥,昏暗不明。羌,发语词,无义。

(13)神灵雨:神灵降雨。雨,这里是动词,降雨。

(14)留灵修兮憺忘归:我留下等待他来,竟安然忘记回去了。留,留待。灵修,即山鬼所思的那个人。楚辞中常用“灵修”指所爱之人。憺,安。一说,此句写山鬼想等她的情人到来,留下他,使他安然忘归。

(15)岁既晏兮孰华予:(不然的话,)岁月匆匆,谁能使我永葆如花的美貌呢?晏,晚。华予,使我如花一样年轻美丽。华,通“花”,这里作动词用,“使„„如花”的意思。

(16)采三秀兮于山间:在山间采芝草。三秀,即芝草,因为一年开三次花,故名。于,原作”於”,因为楚辞中的“兮”字常有介词“于”的作用,疑为衍文。

(17)磊磊:石堆积的样子。

(18)蔓蔓:葛草蔓延的样子。

(19)公子:指上文中的“灵修”。

(20)君思我兮不得闲:你大概也是在思念我,只是没有空闲来相会吧。君,也指“灵修”。

(21)山中人兮芳杜若:我呀,就像杜若一样芳香。山中人,山鬼自称。芳杜若,芳如杜若。杜若,香草名。

(22)饮石泉兮阴松柏:饮用石泉中的清水,住在松树、柏树阴下。阴,这里作动词用,“以„„为阴”的意思。

(23)君思我兮然疑作:你也在思念我,这种想法,我时而肯定它,时而怀疑它。然,“以之为然”的意思,即表示肯定。作,交错出现,指疑信相杂。

(24)雷填填:雷声隆隆。

(25)猿啾啾(jiūjiū):猿凄切地叫着。啾啾,猿的啼叫声。

(26)狖(yîu):黑色的长尾猴。

(27)飒飒(sàsà):风声。

(28)萧萧: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29)思公子兮徒离忧:思念公子(而他不来相会),只是使自己徒然感到忧愁罢了。离,通“罹”,遭受。

屈原写的诗篇十
《古代文学史_屈原》

第五章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楚辞第一节 楚辞的名称和来源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这一句词不知起于何时。《史记》在张汤的传中已经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汉初就有的。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汉代一般称“楚辞”为赋,这是不十分恰当的。“楚辞”和汉赋,体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诗歌,后者是押韵的散文,它们的句法形式、结构组织、押韵规律都是两种不同的范畴。再从音乐的关系上看,虽然都是不歌而诵,但汉赋同音乐的距离比“楚辞”更远些。所以司马迁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可见辞与赋本来是有区别的。由于汉赋是直接受“楚辞”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文体,在习惯上汉代人多以辞赋并称,把屈、宋之辞与牧乘、司马相如的赋等同起来。于是辞与赋的概念混淆了,从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辞都称之为赋了。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不应混为一谈。至于后人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实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区别开来。  “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因素,决不是偶然的。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原文化,也发展了它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在周初,江汉汝水间的民歌如《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篇都产生在楚国境内。其他文献也保存了不少的楚国民歌,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见《说苑》中《至公》、《正谏》、《善说》三篇。)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后来便成为《楚辞》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还是楚国民间的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之时,必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祭坛上女巫装扮诸神,衣服鲜丽,佩饰庄严,配合音乐的节奏载歌载舞,很像戏剧场面。

这就是那时巫风的具体表现。这种原始宗教的巫风对屈原的作品有直接影响。《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凡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和高贵品德的象征,如高冠长佩,荷衣蕙纕,乃至丰富的神话故事的运用等,都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吕氏春秋?侈乐篇》说:“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楚辞”就是这种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  还有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也有一定的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钟仪在晋鼓琴而“操南音”,被誉为“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见襄公十八年《左传》。钟仪事见成公九年《左传》)。从此以后,楚歌、楚声和楚舞一直为楚人所喜爱,见于文献记载者不少。这是很自然的。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极为发达,其歌曲如《涉江》、《采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楚辞”的作者都已提及,“楚辞”虽非乐章,未必可歌(《九歌》经屈原改写后,是否用原来乐调歌唱,不能知道。)。但它的许多诗篇中都有“乱”辞,有的还有“倡”和“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同音乐的关系非常接近。当然由于作者是楚人,他们所接受的音乐的影响也多半是属于楚国地方的。同时,与此有关而影响于“楚辞”的那就是楚国的方言。楚国的方言有特殊的意义,也有特殊的音调。《楚辞》中的方言极多,如“扈”、“汩”、“凭”、“羌“、“侘傺”、“婵媛”之类,参考古注及其他文献还可以理解。至于当时音调的读者早已失传。汉宣帝时,九江(今安徽寿县,楚最后国都)被公能诵读《楚辞》,至隋代,还有释道骞也善读《楚辞》,“能为楚声,音韵清切”(《汉书?王褒传》及《隋书?经籍志》)。后来唐人还继承他的读法。可见懂得《楚辞》中楚声的人隋唐间还有。不过这对《楚辞》的影响是次要的,主要还是民间文学和地方音乐的关系。  总之,楚国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后来又接受北方文化的影响,二者融合为一,汇为文化的巨流,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的素材,为文学创作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就在这个优越的文化基础上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楚辞》这样光辉灿烂、千古不朽的诗篇。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277),名平,是楚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为楚怀王左徒,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发布命令

;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怀王起初很信任他。但那时楚国内外都有尖锐的斗争:在内政上保守派与改革派的斗争,也表现为外交上亲秦与亲齐两派的斗争。前者以怀王稚子子兰等楚国的贵族集团为代表,后者以屈原为代表。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正在起草之际,上官大夫为了探听宪令内容,就想夺过去看,屈原不与,上官大夫反诬蔑屈原泄漏机密,恃才矜功。怀王不察,遂疏屈原。秦惠王见有隙可乘,就派张仪至楚,进行阴谋诡计。张仪许怀王商于之地六百里,使绝齐交。怀王既绝齐,又不得地,大怒,发兵攻秦,先后皆大败,丧师失地。齐既不来救,韩魏复出兵攻楚,怀王不得已,乃使屈原使齐,恢复邦交。局势暂时稳定下来。诗人洞察形势,认为非联齐不能抗秦。在政治上与腐朽的旧贵族集团相对立,坚决同他们作斗争。而怀王昏庸懦怯,为群小所包围,终于走亲秦道路,放逐了屈原。这时楚国内政腐败,外交失策,又连年为秦所战败,怀王遂再度受欺,入秦而不返。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对秦完全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诗人痛恨子兰劝怀王入秦,子兰复谮毁屈原,襄王怒而迁之于江南。诗人在长期流放中忧心国事,没有一刻忘了回去。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抒发忧愤的感情,并揭露、指斥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乃自投汨罗江而死。  诗人有高贵的品质和干练的才能。他生活在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复杂激烈的时代,抱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十分自负地想为楚王做一个统治上的带路人。他的政治理想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不外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诗人在他的诗篇中都曾一再郑重地表明,而且称之为“美政”。但这些并不是空话,诗人曾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做,在任左徒时实践了自己的主张。比如《离骚》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事,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材,希望将来有用。当他奉命草拟宪令,而反对派的旧贵族就千方百计来破坏它。只这两件事就足以说明诗人所谓“美政”的基本内容和它的中心思想。而这种思想的本质是反对贵族的传统特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所以在国内必然会引起斗争。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先后,企图“及前王之踵武”。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地说:“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几绩。”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同他们斗争到

底,九死不悔。诗人一生的历史就是同旧贵族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的思想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杰作。  屈原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是二十五篇,这可能是刘向校定的篇数。它的具体篇目,据王逸《楚辞章句》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二十五篇。《大招》的作者,王逸疑不能明。《招魂》一篇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而王逸却定为宋玉。可见屈原的作品汉代人的看法已不一致。至于后人为了加入《招魂》、《大招》等篇,而把《九歌》任意删并,以求合于二十五篇之数,那是极不妥当的。  关于屈原作品中的真伪问题,后人纷纷讨论,各执一说。现在看来,《大招》一篇显然是模仿《招魂》写的,而词采远远不及,可以肯定不是屈原所作。《渔父》一篇司马迁在屈原传中本是作为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来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所以王逸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这个推测是有道理的。因此《渔父》不应算在屈原作品二十五篇之内也是可以肯定的。至于《远游》、《卜居》以及《九章》中的《惜往日》、《悲回风》等篇,也有人认为后人所依托,但缺乏充分根据。由于年代久远,后人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众说分歧是不足怪的。 第三节 离骚   《离骚》(《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溶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不仅如此。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

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妇媭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他对楚王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导夫先路!”但是诗人这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愿望,却因为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贵族群小向他围攻,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听信谗言,不仅不信任他,反而放逐了他;他为实现理想而苦心培植的人才也变质了。当诗人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指出他们蝇营狗苟,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绝境:“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怨恨楚王的昏庸,不辨忠邪。他还大胆地指责楚王反复无常:“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对人才的变质,诗人也表示了深深的惋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种沉重的感情压倒,也决不向反动势力屈服,他宁肯承担迫害,也不变志从俗:“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深信自己的正确,要永远坚持自己的道路,忠于理想:“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离骚》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被腐朽的贵族集团排斥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他苦闷傍徨地面对着未来,究竟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呢?首先,女媭劝他不要“博謇好脩”,应该明哲保身。但诗人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往古兴亡的历史,证明了自己

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屈原写的诗”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屈原写的诗"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6132.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