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2015-12-27 03:27:51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一《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一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更多关于秋天的作文

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解化的伟大 在一切纤微的深处 展开了 婴儿的微笑!

(一九三0年十月)

《秋天的梦》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霜花》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

《秋》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一九七九年秋)

《江南草》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

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只不过是人们按照你的模样编织的幻想。 我知道秋日里还不能显出你的神奇美妙, 我见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二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诗句》

描写秋天的成语和诗句

描写秋天的成语

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叶知秋、一丛金黄、一丛火红、

秋意深浓、秋兰飘香、秋雨绵绵、春花秋月、秋风过耳、

丹枫迎秋、枫林如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九辩》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白茅;茅草。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

返照:晚照,夕照。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绿芜:绿草。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马宅》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刘禹锡《秋词二首》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府·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三
《中英诗歌中描写秋天的对比(英文)》

the Poem Comparison

《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s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and litterateur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Fan Zhongyan are of uniqueness with exquisite insight from the politician’s point of view. We can feel it by reading his poems and learning the history at his age. The poem actually represents patriotism of the general and soldiers for their country and determination that sacrificed themselves at any time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motherland. Meanwhile, it also represents the emotion of soldiers’ miss to their families when they were in the army far away from the country. The first part of the poem depicted a gloomy picture by the descriptions of views they camped where land was wild and dreary. However, soldiers within deep love for the country and their families defensed enemies at any time. It also implied emotion of soldiers’ love for the home.

The second part depicted the different life in the army and resolution to protect the country. Meanwhile, it reflected soldiers’ wish to come home earlier after the defense war. Viewing from the whole poem, bleak prospects and vivid images reflected the situation what the author saw and heard, even experienced, and expressed inner emotion in soldiers and himself.

Keats’ famous poem To Autumn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with all great poems, its greatness can only really be justified by one’s experience of the poem; but by looking at details of the way the poem is composed and structured, and the important themes the poem addresses, one can come to understand why one has, or ought to have, certain experiences in reading it. "To Autumn" is one of the last poems written by Keats. His method of developing the poem is to heap up imagery typical of autumn. His autumn is early autumn, when all the products of nature have reached a state of perfect maturity.

Keats opens his first stanza by addressing autumn, descriping its abundance and its intimacy with the sun, with whom autumn ripens fruits and causes the late flowers to bloom. In

the second stanza, the speaker describes the figure of autumn as a female goddess, often seen sitting on the granary floor, her hair “soft-lifted” by the wind, and often seen sleeping in the fields or watching a cider-press squeezing the juice from apples. In the third stanza, the speaker tells autumn not to wonder

where the songs of spring have gone, but instead to listen to her own music. At twilight, the “small gnats” hum among the "the river sallows," or willow trees, lifted and dropped by the wind, and “full-grown lambs” bleat from the hills, crickets sing, robins whistle from the garden, and swallows, gathering for their coming migration, sing from the skies.

Firstly,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me. The poem politely reflected the contradictory emotion between soldiers’ patriotism and strong wish to come home by depicting the bleak views of the battlefield, thus it gave expression to the author’s taciturn

patriotism. n both its form and descriptive surface, To Autumn s one of the simplest of Keats’s odes. There is nothing confusing or complex in Keats’s paean to the season of autumn, with its fruitfulness, its flowers, and the song of its swallows gathering for migration. The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of this poem lies in its ability to suggest, explore, and develop a rich abundance of themes without ever ruffling its calm, gentle, and lovely

description of autumn. “To Autumn” is concerned with the much quieter activity of daily observation and appreciation. In this quietude, the gathered themes of the preceding odes find their fullest and most beautiful expression.

Secondly, they express different feeling about autumn. The Chinese poem created a scene which was stagnant and stagnant. Wild goose flied away, sunset came, frost covered the ground, solders’ eyes full of tears. All of the articles here are lifeless. Autumn in Keats’s ode is a time of warmth and plenty, but it is perched on the brink of winter’s desolation, as the bees enjoy “later flowers,” the harvest is gathered from the fields, the lambs of spring are now “full grown,” and, in the final line of the poem, the swallows gather for their winter migration. The understated sense of inevitable loss in that final line makes it one of the most moving moments in all of poetry; it can be read as a simple, uncomplaining summation of the entire human condition. Despite the coming chill of winter, the late warmth of autumn provides us with ample beauty to celebrate: the cottage and its surroundings in the first stanza, the agrarian haunts of the goddess in the second, and the locales of natural creatures in the third. We are able to experience these beauties in a sincere and meaningful way.

Thirdly, they have different structure. The Chinese poem include two parts in which the exact number of words is the same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 of the exact sentence in the

poem. The first part emphsised on depicting the scene while the second part payed attention to express emotion. The whole poem touches by its realness. To Autumn is written in a three-stanza structure with a variable rhyme scheme. Each stanza is eleven lines long and each is metered in a relatively precise iambic pentameter. In terms of both thematic

organization and rhyme scheme, each stanza is divided roughly into two parts. In each stanza, the first part is made up of the first four lines of the stanza, and the second part is made up of the last seven lines. The first part of each stanza follows an ABAB rhyme scheme, the first line rhyming with the third, and the second line rhyming with the fourth. The second part of each stanza is longer and varies in rhyme scheme: The first stanza is arranged CDEDCCE,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stanzas are arranged CDECDDE.

Lastly, they used different rhetoric. The Chinese poem mainly used two kinds of rhetoric. “Wild goose flied away and didn’t want to come back”. This sentence used personification to reflect depressing scene surrounded the camp and implied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四
《关于秋的一些诗句》

关于秋天的诗句之古代诗词

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天的诗句,上半部分是一些古诗词,有词、有注释、有作者以及朝代,下半部分是收集的一些现代描写秋天的诗句,一段一段的,可以给大家写文章做一个借鉴。

■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诗句注释:衰草:枯草。画角:军中用的号角。断:尽。谯门:城上鼓楼,用以了望敌情。 三句写孤城秋景。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秦观《满庭芳》

■ 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辛弃疾《昭君怨》

■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诗句注释: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

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杨万里《秋凉晚步》

■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诗句注释:染就:染成。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诗句来自:宋朝诗人·张炎《清平乐》

■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诗句注释:壑(音同“贺”):山谷。

诗句来自: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诗句注释:败荷:残荷。

诗句来自: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诗句注释: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五
《描写景色的现代诗》

描写景色的现代诗

春梦

我喜欢

把在春天里做的梦 叫做春梦

我努力地想梦到你 却总是徒劳

我喜欢醒来后把枕头翻过来 听说这样做,会梦想成真

在这个想入非非的春天啊 我翻来覆去的是 孤枕难眠

推开春的大门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

这个春天

这个春天我的心很乱 一会儿想起某些墓碑 一会儿想起我的童年 这个春天我的心很乱 春天的诗已被春天写满 我的献诗是春天的草叶和花冠

在这个春天里

我还能做些什么呢

还能和谁一起拥抱春光和时间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六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

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 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 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解化”的伟大

在一切纤微的深处

展开了

婴儿的微笑!

(一九三0年十月)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霜花》 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

《秋》 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一九七九年秋)

《江南草》 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

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七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更多关于秋天的作文

描写秋天的诗

《秋晚的江上》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裷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一九二三年)

《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一九一八年)

《秋晨》于赓虞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一九三四年)

《沪杭车中》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语》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颗憔悴的秋柳里, 一条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 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 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 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 跟着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徐志摩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徐志摩

一样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为我们都在抬头看 看它,一轮腴满的妩媚, 从乌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圆。 它展开在道路上, 它飘闪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盘结得如同忧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万千的城砖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抚摸着 错落在城厢外内的墓墟, 在宿鸟的继续的呼声里, 想见新旧的鬼, 也和我们似的相依偎的站着, 眼珠放着光, 咀嚼着彻骨的阴凉: 银色的缠绵的诗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飞舞。 听那四野的吟声 永恒的卑微的谐和, 悲哀揉和着欢畅, 怨仇与恩爱, 晦冥交抱着火电, 在这幽绝的秋夜与秋野的 苍茫中, 解化的伟大 在一切纤微的深处 展开了 婴儿的微笑!

(一九三0年十月)

《秋天的梦》戴望舒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霜花》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雾的娇女, 开到我鬓边来。 装点着秋叶, 你装点了单调的死, 雾的娇女, 来替我簪你素艳的花。 你还有珍珠的眼泪吗? 太阳已不复重燃死灰了。 我静观我鬓丝的零落, 于是我迎来你所装点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

《秋》杜运燮

连鸽哨都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一九七九年秋)

《江南草》李季

菊花怒放的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了江南。

虽然我来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丽却一千倍地超过了我的想象。 望着你那花团锦绣的城市,

最美丽的画卷都失去了颜色;

漫步在风光明媚的水乡,

就是传诵千古的绝吟也显得苍白。 你的美丽使我感到羞愧:

词囊里竟找不到一个形容你的词藻。 人们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天堂只不过是人们按照你的模样编织的幻想。 我知道秋日里还不能显出你的神奇美妙, 我见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八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

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

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要把握诗歌的形

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

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

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

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

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

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

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

涵。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诗人抒

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指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

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

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第一题、赏析在山的那边(王家新),完成题目: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1 / 19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赏析练习:

①简析“海”所蕴含的深义。

②简析“山”所蕴含的深义。

③说说“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④说说“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⑤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

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第二题、赏析《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完成题目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2 / 19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1、诗歌第一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象征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飞天袖间的花朵”指的是什么?“痛苦的希望”具体含义是什么?

3、请发挥想象来描绘这幅画面,把第三节的意象串联成一段话。

4、在本诗中,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5、作者将陈旧的与新生的对比,将痛苦的与欢乐的对比,旨在表达什么?

6、“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第三题,赏析何其芳的《秋天》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3 / 19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本诗描绘了几幅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下列诗句:

(1)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3)“收起青鳊鱼的乌桕叶的影子”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澈了”

(5)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3、请就本诗语言和内容特点,对诗歌进行总体评价: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4、我们学过的描绘秋天景色的诗歌作品不少,请写出两句描绘秋天景色的诗句。 第四题:阅读新诗。完成

一道小河

平平荡荡地流将下去,

只经过平沙万里--

自由的,

沉寂的,

他没有快乐的声音。

一道小河

曲曲折折地流将下去,

中经达高山深谷--

险阻的,

挫折的,

他也没有快乐的声音。

我的朋友!

感谢你解答了

我久闷的问题,

平荡而曲折的水流里,

青年的快乐

在其中荡漾着了。

1.这是冰心八十多年前出版的诗集《春水》中的诗句。那时的诗人满怀对新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天真地,又是苦苦地探寻着世界与人生之谜的谜底。她以联盟的

4 / 19

感悟力从生活现象中获得了微妙的生命体悟,并且用诗的语言传递出心灵感悟的信息,那就是:

2.诗人用“平平荡荡”的河流和“曲曲折折”的河流比喻两种生活现象,一种是: ,另一种是: 。

3.快乐是一种感觉,是心灵的一种愉悦惬意的感受和状态;快乐是一种美德,是对生活的坦然和热爱。请你结合诗歌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第五题:赏析《蝈蝈与蛐蛐》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娇美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篱落上飘扬,

那就是蝈蝈的嗓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芳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茂密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寂静,从炉边就唱起了

蛐蛐的歌声,在逐渐升高的室温,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茂草中欢叫。

1、把这首诗分为两节,并写出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诗人由“蝈蝈”写到“蛐蛐”是怎样过渡的?诗人又是怎样将“蝈蝈”与“蛐蛐”联系在一起的?

3、“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4、诵读这首诗,说说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5、你听到过蝈蝈或蛐蛐的歌声吗?请用两三句话描写其中一种昆虫的鸣叫。

第六题: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完成题目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5 / 19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九
《秋天》

《秋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所作。仅三节,虽简练,但容量大,画面感强,用幽谷、农舍、渔船、牧羊女等景致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本诗语言流畅、优美,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朗读、审美能力。诵读本诗要是灵活多变,让学生在赏读诗歌的过程中体味美妙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感知课文内容,背诵全诗。

二、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感悟秋天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品质。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重点诗句含义。

二、体味诗歌清远、幽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揣摩诗歌的优美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秋景图片)大家看这些图片便可以知道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天)那么,在你眼中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找同学自由回答)大家对秋天感悟各有不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肃杀的秋天,有“自古逢秋悲寂寥”凄凉的秋天,也有“停车坐爱枫林晚”诗意的秋天。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秋天》之中,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笔下,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题)

二、预习检测

1、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书,让学生了解作者资料。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大家庭,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并称为“汉园三诗人”。

2、多媒体出示生字词,一位同学范读,另外同学纠正评价,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字形、词义。解决生字词后,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强调读准字音,并试着自己划分出诗歌节奏。

三、吟秋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后,抽一名同学朗读,提示注意音准、语气语速,学生互评。

2、教师播放朗读音频,结合多媒体明确节奏划分,学生边听边跟读。

3、在把握节奏和语调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诗歌。

从大家的朗诵之中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歌所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诗歌语言极其凝练,读它就好像在读一幅优美的图画,那接下来我们就深入诗歌之中,好好品读一下这优美的秋天。

四、品秋

第一节

1、通过朗读诗歌我们可以知道诗歌描绘了哪个地方的图景?(由此引出“乡村秋景图”)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抽取学生回答(露珠、冷雾、白霜,都表明此时是秋天;稻香、镰刀都是农家所特有的;秋虫、蟋蟀声这些都暗示了是在秋天)

2、第一节中描绘了什么景象?(农家丰收的景象)按照什么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到近)

3、这节诗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了秋景?抽学生回答,并找出相应句子。

4、本节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补充,多媒体出示赏析。

5、逐句赏读完本节之后,再齐读本节,尽可能背诵。在这节诗歌中大家可以感受到诗歌怎样的气氛?(各抒己见,抓住喜悦、闲静来引导)

6、我们读它似乎在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那你能不能给这幅图画起个名字?学生可各抒己见。(农家丰收图)

第二节

1、齐读第二节诗歌,在第二幅图景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用自己语言自由描绘,教师补充。

2、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可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本句诗含义,尽可能提出不同意见,活跃课堂气氛。

(这句话诗人故意用了倒装,实际上是以乌桕叶比喻青鳊鱼,是像“乌桕叶”的“青鳊鱼”,也可以理解为乌桕叶树叶婆娑,倒映江中,网起来的不仅是青鳊鱼还有乌桕叶,虚实相生,也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3、这里作者又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你是如何理解的?(先学生回答,再重点分析“游戏”所传达出的意境)

4、那这幅图又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自由回答,轻松、闲适)那你给这幅图起一个什么名字呢?各抒己见(霜晨归渔图)

第三节

1、朗读第三节,试着思考第三幅图景从哪些感官角度的?找同学回答,并找出相应句子。

2、诗歌一、二节中,秋天在农家、在渔船上,那第三节中秋天又在哪里?(抓住“梦寐”进行赏析)多媒体出示草野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第三节思考,如果让你给这幅草野添加事物,你觉得还可以加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散思维,联想讨论)用此环节帮助学生理解本节朦胧意境。

3、那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觉得第三幅图景用什么命名比较合适呢?(少女思恋图)

4、如果时间充足可再次试着让学生根据秋景图画提示齐背全诗。再体会“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三句诗

有什么作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三句诗互为呼应,表现了秋天宁静、闲适、朦胧的特点)

3、品读完本诗,你可以知道作者对秋天充满了 的情感。(喜爱、赞美)

4、这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图景?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同桌讨论,自由发言)

五、写秋

仿照“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句式,用“秋天 在 ”的句式说一句话。当堂完成展示给大家。

【课堂小结】

诗人何其芳用自己精炼的语言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美丽的秋景,大自然是无与伦比的,其实世上本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也希望同学们能够用眼睛去发现自然之美,用心聆听自然,热爱自然。

【作业】

生活中处处皆有美,那么你有没有发现校园里的秋天之美呢?试着自己写写校园中秋天的美景,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霜晨归渔图喜爱、赞美

少女思恋图

《秋天》教学设计

董梦单

圣源学校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篇十
《关于秋的诗词


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相关热词搜索: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描写秋天的现代诗歌"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8885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