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爱与自由的诗句

爱与自由的诗句

2015-12-27 09:11:02 编辑: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成考报名 浏览:

导读: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一《爱和自由》 爱和 ...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一
《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

<爱与自由》这本书,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这是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这本书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

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我们都应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成人也是一样,如果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得多?

0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要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我们幼儿教师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学会引导父母,成人不是孩子的主宰,孩子要为他自己的世界主宰。要给他成长的空间和自由。给他环境不要强迫他按你的意愿生长,想象那种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那种痛苦吧!让生命按自己内在的途径去生长吧。少点自以为是的拔苗助长,少点粗暴的干涉。在新生命面前多点谦卑,多点鼓励,多点由衷的赞美。让孩子在自由中快乐的生长。

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有很多东西必须是共有的,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来教,即使孩子开始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爱与自由》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

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又会对孩子冷漠,这样在孩子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中的“自由与纪律”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学理念的启示,更是对我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去认识、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基础上。然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话,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不然。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主动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这些规则是和儿童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基本上量少、严谨、科学,所以儿童才乐意去自觉遵守并感到快乐!我们必须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反复的做那件事,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就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就形成了。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可以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儿童生下后有一种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会放弃这种发展,因为内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感知周围的一切,所以活动中的幼儿是最正常的幼儿!而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强制下长大,长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况是这样,习惯性的接受任务、指令,如果不给分配任务就觉得无所事事。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让我了解到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0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

当看完这本书,我能感觉得到,作者是真的爱儿童、崇拜儿童。了解儿童的敏感期、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儿童对完美的追求等等。你会惊奇地发现,儿童与成人是多么不同,童年是多么不可思议!用作者的话,拿出6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这是最有价值的。孩子一分一秒地成长,我也一分一秒地成长。只有付出心血,让孩子一分一秒积攒起来,才可能造就出一个个成功的孩子!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二
《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内心的是“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这一章。有一段话是:“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着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的区域(蓝环之外的大部分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是两件事”。这好比我们教孩子认知理解某个事物,孩子记住了,并非当时就能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孩子认识西瓜,也认识绿色,但孩子在涂色时不一定把西瓜涂成绿色。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孩子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原来

自己就是那没有发展好的白色区域中的人!自己经常感到苦恼、分心、沮丧,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自我挣扎,让琐碎把我束缚在了小事上,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谈不上完善自我追求理想了。蓝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完善自我上,而白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自我挣扎上。所以,从今天起,我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

第二点感触是“心智”,不是我们所说的“智力”,但比“智力”更重要。(以下参考《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一章)孩子会写很多字,认识很多事物,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不代表孩子有很高的心智。如果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这使我想起绿色基地的包建春)那么他的心智是很弱的。这里所说的是针对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除外。但对于我们的特殊儿童,我们也必须一条原则来教孩子,即“学以致用。”

第三点,智力最初源自于感觉,而词语命名了感觉,智力从感觉发展为概念。在适当的时候,把词语给孩子,孩子才真正掌握这个概念。这里说到“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想到了我们的认知表达训练,很多老师都会这样教孩子:拿一个喝水用的→指向杯子→杯子能干什么→喝水(孩子表达)……,拿一个睡觉用的→床(卡片)→在哪里睡觉→床上睡觉(孩子回答)→用床干什么→睡觉……。当你在生活中让孩子给你表达物品名称时,孩子会指杯子说“喝水”,指着床说“睡觉”,指着钥匙说“开门”……,孩子已经把物品的名称和其功能用途的概念混淆了。所以在做此类训练时,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孩子机械的记住了一大推问题答案,而不能真正的使用这个概念。蒙特梭利说: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也就是说我们教孩子认识什么就只用单独的隔离出来的内容教。如教数字,1就是1,而不是铅笔,2就是2,而不是鸭子,有时可能导致孩子分辨不清大脑混乱 。尤其在教颜色时,最好用色卡,而不是红色的积木、凳子、衣服,这会使孩子不理解你到底教的是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我对《爱与自由》的认识和感悟还不够深,这次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理论,来填充自己的大脑,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善自我人格。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是共有的,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共同的时间来教,即使孩子开始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了。幼儿园(3-6岁)的儿童还不能很快的将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过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是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幼儿、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三独”现状也带来了许多转变,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传统儿童观也要向心生代儿

童观转变,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蓓苗幼儿园 中(3)班

蔡瑞瑞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三
《裴多菲 爱情,自由 诗殷夫版翻译研究》

第32卷第5期2012年10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chengTeacher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l.32No.5

Oct.2012

裴多菲《爱情,自由》诗殷夫版翻译研究

陈胜利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摘

《爱情,要】裴多菲自由》诗,自1907年在中国译介以来,已逾百年。这期间,鲁迅、独应、茅盾、博

古、殷夫、吕剑、孙用、齐怀、兴万生以及飞白等,或直接翻译,或间接介绍,使得这么一首小诗前后竟有10余种中文版本。其中,殷夫的译本影响最大。就殷夫翻译的这首诗,从准确性、互文性和影响性三个方面探讨,可以澄清误解,触发思考。

《爱情,;殷夫译本;准确性;互文性;影响性【关键词】自由》【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12)05-0080-05

外国诗歌,哪首最为国人熟悉?

为此,笔者曾对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做过测试,要求用中文默写一首外国诗,长短不限。测试者有写雪莱、拜伦的;有写哥德、普希金的,但大多都写不全。唯独一首小诗,写全写对的,竟达半数以上,这就是裴多菲的《爱情,自由》诗。这个结果,并不为怪。因为,在中国,凡是读过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人,谁不知晓此诗?尽管不久前,新人教版语文教材已经删减了此文,但中国的中小学生有数亿之众,一代一代,口口相传,加之,所以,裴多殷夫的译文是中国式的“五言绝句”

,菲的这首诗,与其说是首“洋诗”不如说是首“中”诗,它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

“格言”哲学,是首名符其实的诗。一个小国的一首小诗,竞能让亿万中国读者

熟悉,这不能不说是裴多菲和他祖国的荣耀。但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跟一个人有关,那就是殷夫。

过去,人们对殷夫的研究,多专注其诗人和革命家的一面,而对其译者的一面,研究偏少,甚至还存误解。本文拟就殷夫翻译的这首《爱情,自由》诗,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译文的准确性

有学者认为,殷夫是1927年秋考取同济大学之后才开始学习德文,经过两年学习,只能说是粗

通,而不是精通,因此译文中尚有不够准确之处,

,比如格言诗的末句“二者皆可抛”应该译为“爱

[1]

情亦可抛”。代序的作者是戈宝权先生,我国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北京鲁迅博物馆、鲁

70年代末即参加鲁迅全集的编迅研究所的顾问,审和注释工作,此故,人们对他的结论深信不疑。然而,这一结论却有失公允。笔者从北京鲁迅博物馆陈漱渝、夏晓静两位处,获得了殷夫钢笔书写的译文手迹及其对应的四行德文(复印件),发现殷夫的译文无可指责。该诗德文全文如下(右侧译文是笔者直译的,以资比较):

Wahlspruch(格言、座右铭)

Daslebenistmirwert(生命是有价值的),DieLiebenochvielmehr(爱情的价值更多):DochfürdieFreiheitgeb’(但为了自由)Ichbeidegerneher(我两者都乐意交出)![2]18

末句中Ich相当于英语的I(我),beide相当

gerne相当于英语的gladly于英语的both(两者),

(高兴地、乐意地);可分动词hergeben相当于英语

的give(给、让、交出),它拆分为第三句的geb’(geben)和第四句的her,全句意为“我两者都乐

,“爱情亦可抛”。意交出”并非所谓的殷夫翻译的这首诗,原来是用匈牙利文写的,

无诗题,共六行(右侧是兴万生的译文):

*[收稿日期]2012-06-2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2011SJD740025)

[作者简介]陈胜利(1966—),男,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第5期《爱情,陈胜利:裴多菲自由》诗殷夫版翻译研究

81

Szabadság,szerelem!(自由与爱情!)

Ekettkellnekem,(我都为之倾心。)Szerelmemértfláldozom(为了爱情,)Azéletet,(我宁愿牺牲生命;)Szabadságértfláldozom(为了自由,)Szerelmemet.(我宁愿牺牲爱情。)

不难发现,这首诗是押韵的,呈aabcbc式。殷夫是依据Alfred的德译本《格言》诗,转译也为四行,无题目、无标点、也无成现在的五言诗,

落款。标点是鲁迅先生参照德译本后添加上去的。故殷夫的四行译文与裴多菲的六行原作有异。但就这个德汉版翻译来说,殷夫的译文十分精当,无懈可击。它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五言绝句的形式出现,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加之词句浅显,易于记诵,所以在全世界华语区广为流传。由于

,《爱所以德译本添加了诗题Wahlspruch(格言),“格言”情,自由》诗,有时也叫诗。

戈先生的误判,理由很简单:他没有看到殷夫翻译所依据的这个德文版本;或者,他用裴多菲的匈牙利文版本(也可能是其他版本)来判断殷夫的译文。

其实,这首译诗并不是殷夫生前发表的,严格是鲁迅先生帮助殷夫“发表”的。1931年2说来,

,《现月,殷夫遇害。两年后,即1933年4月1日代》第2卷第6期,发表了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于是殷夫的四行格律译诗才得以面世、的纪念》流传,并广为人知。殷夫生前发表的《爱情,自由》译诗,只有两:“爱比生命更可宝,行但为自由尽该抛!”嵌入在《彼得斐·山陀尔形状》一文的第四部分,载于1929年12月20日《奔流》第2卷第5期《译文专号》上,署名白莽。

“两行”为什么殷夫的这首译诗只有呢?许多

;也有学者认为,人认为,这是一种“简译”译文“先译的两行,毕竟是早年的初试,拘束于七言和[3]

押韵,总有言不尽意之嫌”。其实,这又是一种误解。真相是德文文本就

“两行”是一首诗(下面译文也是笔者直译的):

Miristdieliebewerteralsdasleben,(生命比爱情便宜/或:爱比生命更宝贵)

DochfürdieFreiheitwürd’ichbeidegeben

[2]11

(但为了自由,我愿意两者都给出)

殷夫的译文,采用直译,可谓中规中矩。考虑

到原文leben和geben是押韵的,所以,译文才出

“宝”、“抛”,“爱比生命之对。尽管,今天读来现

,有点怪异。更可宝”

基于对殷夫译文的误解,有人开始怀疑起他

?《殷的德文水平。那么,他德文究竟学得怎样呢夫集》里是这样描述的:

一九二七年九月,殷夫考入上海同济大

学附属德文补习科一年级乙组读书,刻苦学习。半年以后,即能从事德文翻译。一九二八年二月,殷夫用徐文雄的名字,写信给创造,社刊物《文化批判》对该刊一月号上彭康《哲学底任务是什么?》的译文,提出商榷的意见(结果证明殷夫是对的)。……一九二八年秋季(十月),殷夫再次被捕。不久由他的大嫂托人保释出狱,回到象山县城家中。……一九二九年初(三月),般夫离别家乡,重返上海。……一九二九年上半年(五月),殷夫用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投寄匈了白莽的笔名,

牙利民主革命诗人裴多菲传略的译文、译诗和抒情诗篇,开始同鲁迅发生联系,得到鲁迅的热情关怀、培养和帮助。由此可知,殷夫学习德语的时间虽然不长,只

但学得还不错。这点,我们有一年多(不到两年),

从殷夫同辈友人的回忆文章里也可得到证实。文

《鲁迅与白莽》。该文指出,章题为鲁迅曾对白莽:“你才十九岁的人,己有这样好的德文根基,说

[5]

这是很可欣幸的事……”

“可欣幸的事”更是,笔者读博期间,三外选修的也是德语,一周四节课,学习一学期。客观地,说,以自己现在的“功力”再借助一些工具书,翻译这首德文小诗,也不成问题。因此,殷夫“语言能力之疑”尽可释怀。

二、译文的互文性

据手头资料,裴多菲的这首《爱情,自由》诗,自1907年第一次在中国译介以来,历时已逾百年。这期间,独应(1907)、沈雁冰(1923)、博古(1925)、殷夫(1929)、鲁迅(1933)、吕剑(1953)、孙用(1954)、齐怀(1978)、兴万生(1982)以及飞

[6]白(1989)等,或直接翻译,或间接介绍,使得这么一首小诗,前后竟有10余种中文版本。正是因

[4]

“一首小诗,为他们的努力,才出现百年不衰”的盛况,并在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历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82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

这里,笔者仅从互文性角度,探讨一下殷夫的这首译诗。

“互文性”(Intertexuality),所谓简言之,就是

[7]

“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是说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

[8]

络”。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的

Wouldloveitselfsurrender

Forliberty.(TranslatedbyJohnBrowning)如果不看原文,仅看译文,一定觉得“欢欢喜

喜地(joyfully)”放在这里很唐突,此其一;其二,译“为了……缘故”文第三、第五句这种句式,我们看到了周译文“吾以爱故”的影子。以后,在博古和殷夫的译文中,我们还会看到这种句式。

1925年8月26日,中共早期领导人秦邦宪(博古),在《无锡新闻》以则民笔名发表《革命与恋爱》一文,其中也提到了裴多菲的这首诗。他说:

“……平心而说,革命与恋爱,虽不是什么伟业和琐事般的霄壤,但是岂能不无轩轾

呢?尤其是在这种扰乱纷杂帝国主义铁蹄下之中国。

这话我是绝对承认的,匈牙利激情诗人Ahia曾说:

我生最宝贵:恋爱与自由。为了恋爱故,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生命可舍去。为了自由故,恋爱可舍去。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

这诗我每次环回讽诵,爱不能释。我完全同意于他,为了恋爱,我们不妨舍去生命;”可是为了自由,却不容不舍去恋爱。显然,这里Ahia不是裴多菲的名字,但毫无《爱情,疑问,这就是自由》一诗。博古引用的这首诗,是他自己翻译的还是引不得而知(似乎更像引用的),但和茅盾的自别处,

“欢欢喜喜”译文相比,除了没有之外,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形式迥异:前者为自由体,后者为格律体。

其中,第一句里的“我生最宝贵”和第五句里的“为了自由故”,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是的,几年之后,我们在殷夫的译文里又重新见到。:“吾至此,我们看到四个互文链。一是“故”

(独应,1907)→“为了……缘故”(矛盾,以爱故”

1923)→“为了……故”(博古,1925)→“若为

……故”(殷夫)。二是“宝”:“我生最宝贵”(博1925)→“爱比生命更可宝”(殷夫,1929)→古,

“生命诚宝贵”(殷夫)。三是“……尽该抛!”(殷

……皆可抛”(殷夫)。这个互文只见于夫)→“

殷夫自己的两个译本(有人曾怀疑这首格言诗的这个互文该是一种有力的佐证吧)。四是译者,

“五言律诗”1925)→“五言律诗”句式(博古,句式(殷夫,1933)。

不但中文译本(targettext)词汇和句式之间存

[10]

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范围,

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那么,哪些译本和殷夫的译文存在互文关系呢?换言之,殷夫的译文“吸收和转化”了其他译文的哪些元素呢?

殷夫的两个译文,翻译时间是在1927年到1929年之间。在他之前,至少还有三个译本,分别是独应译本、茅盾译本和博古译本(姑且这么说,

“译本”,是否是尚待考证)。最早翻译裴多菲《爱情,自由》诗的人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他用四言六行的文言体翻译,署《天义报》名独应,发表于1907年出版的第八、九、十册合刊上:

欢乐自由,为百物先;吾以爱故,不惜舍身;

并乐蠲爱,为自由也。“并”,“除免”;“蠲”,诗中同“屏”的意思音

“捐”,也是“除免”之意。周译文采用直译,追求典雅,用词古奥,据说“那多是受了林纾的影

[9]

响”。由于《天义报》在日本创刊,历时短暂(1907—1908),受众主要都是留日学生,故而难以在普通读者中流传。

1923年,在纪念裴多菲诞辰100周年时,茅盾先生(署名沈雁冰)在当年1月出版的《小说月14卷第1号上发表了《匈牙利爱国诗人裴都报》

《爱情,菲百年纪念》一文,他把自由》一诗译为:“我一生最宝贵:恋爱与自由。为了恋爱的缘

故,生命可以舍去;但为了自由的缘故,我将欢欢”喜喜地把恋爱舍去。

茅盾先生的译文是从英语转译而来的:

AllotherthingsaboveArelibertyandlove;LifewouldIgladlytenderForlove:yetjoyfully

第5期《爱情,陈胜利:裴多菲自由》诗殷夫版翻译研究

83

在互文现象。源本(sourcetext)和译本之间也存

人们在评论这首译诗时,常常在互文现象。过去,

很少强调源本的特征专注于译本的评论和分析,

和功能,很少强调原文诗歌形式对译者的制约和《爱情,影响。我们发现,在所有自由》诗的译者中间,只有殷夫的译文是四句和两句,其他人均为六句。理由很简单,殷夫所依据的德文源本也是四句和两句;而其他译者,无论源本是英文的,还是均为六句。我们不妨大胆设问:倘若匈牙利文的,

殷夫所依据的源本不是四句律诗,而是六句自由诗,结果会是怎样?

《爱情,现在人们熟知的自由》诗,与其说是一

,尽管它是“美丽种互文,不如说是一种“错讹”———因为它使殷夫的译文更加精美。这种错的”

,讹的“源头”可能来自于当代诗人吕剑写于1953《裴多菲·山陀尔》年的评论(也许还有更早的,

《人民文学》有待考证),刊于月刊第2期。文章引但首末句则分别改为“生用了裴多菲的这首译诗,

‘可贵’”“‘两者’。不知是有意为命诚和皆可抛”之,还是无意错讹,或是其他原因,但至少说明,这就是诗人吕剑所认可的那首裴诗,同时,也反映出这个错讹译本在当时已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加之

《人民文学》的“名人名刊”效应,强化了这吕剑与

个错讹本的社会影响度。三、译文的影响性

生命、爱情、自由,孰轻孰重,历来人们争论不休。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群体,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爱情,答自由》诗在中国的影响似乎经历了这

“自由之歌”,样三个渐进的过程:它先是被视为继,而被视为“爱情之歌”直至现在更多地被视为

“生命之歌”。《爱情,自由》诗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首为自由而战的歌。

1847年元旦,一位处于热恋中的匈牙利诗人,迎来了他24岁生日。这天,他整理自己的诗稿,准备出版诗歌全集。他在自序中写下了一首无题律诗,以其诗人的方式,回答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同年9月,诗人收获爱情,与心爱的姑娘结,“死在为了他的祖国,诗人碧血沙场婚。两年后,

,哥萨克兵的矛尖上”年仅26岁。他,就是为爱而歌、为国而死的裴多菲(1823—1849)。

80多年后,一位年仅19岁的中国诗人,翻译

了这首诗,爱上了这首诗,并要姐姐把这首诗绣在

[3]

为了他的革命枕套上赠送给友人。两年之后,

“左联”倒在敌人的枪口之下。他,就是五烈理想,

——殷夫(1910—1931)。士之一—

殷夫的译文,脍灸人口,姿致天成,丝毫不见

翻译的痕迹。特别是最后的一个“抛”字,的确是神来之笔,既表达了忍痛割爱之情,又表达了毅然决然之意,充分体现了原文革命者的形象。据传,红军长征时曾有人把此诗写在战士的背上,相互朗诵、鼓舞士气。此外,上文援引博古关于《革命与恋爱》的论述,也清晰地表明当时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动荡年代,革命至上;不自由,毋宁死(Givemelibertyorgivemedeath!)。

,《人民日若干年以后,即1978年4月2日,发表了齐怀的《刑场上的婚礼》其文随即又报》

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文中又间接地引用了这首

裴诗:

“临刑的那一天,周文雍和陈铁军两同志昂首阔步走向刑场……在这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的爱情,也像烈火一般燃烧着他们年轻的心。……这样崇高的革命爱情,不应该让它永远埋藏在心里,应该公开告诉人民,以激起人民对反动派刻骨仇恨,并让广大人民都知道,对于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来说,生命诚

獉獉獉

可贵,爱情亦美好,若为革命故,二者皆可抛。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陈铁军同志紧紧依偎着周文雍同志,怀着满腔激情,高声向群众说:今天,我要向大家宣布:当我们把自己的青春生命都献给党的时候,我们就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做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这是新中国诞辰30年前夕发表的一篇文章,“爱情价更高”文中将改为“爱情亦美好”将“若为

“若为革命故”,自由故”改成这种改动,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这样的“讹错”更加贴近主题

“刑场”,“革命”,“美好”(爱情更加突出更加彰显“价”以论,难免落俗)。尽管文章和诗歌依然洋溢着革命的激情、依然抒发着战斗的情怀,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人们已经感觉到一种悄然的变

改革开放的大幕即化:血雨腥风的年代已经结束,

将开启。在这里,浪漫的色彩更加绚丽,爱情的芳

。“生在新中国,香更加浓郁长在红旗下”的一代,更多的感悟是,裴多菲的这首诗是一曲浪漫的爱

[11]

84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2卷

情之歌。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特

《刑场上的婚礼》,更是直截了当地将该别奖剧目

“大型现代情感粤剧”[12]。剧称为

时过境迁,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爱情的歌儿也随风飘荡。暮然回首,人们发现:独生子女成了家庭的焦点,食品安全成了社会的隐患,醉酒驾车成了全民的公敌……每当这种时候,人们心中就会油然而生那首诗句“生命。诚可贵”

,“热爱生活,当前珍爱生命”已经成为唱响时代的主旋律;其教育业已遍及至义务教育,诚如下

文所言:

程中留下一条长长的身影。

殷夫有灵,定感欣慰!

(感谢北京鲁迅博物馆陈漱渝、夏晓静两位老师提供宝贵资料!)

【参考文献】

[1]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2.兴万生.裴多菲评传[[2]TeniersA.Gedichte[M].Vienna:OttoHendel,1887:18.[3]“罗曼蒂克”——陈梦熊.鲁迅所说的一个的怪名字及其他—

[J].鲁迅研究月刊,2002(4).殷夫友人的若干回忆

[4]M].杭州:浙江文学出版社,丁景唐,陈长歌.殷夫集[

1984:345.

[5]J].大风旬刊,1939(55).姜馥森.鲁迅与白莽[

“同学们,你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和别人[6].陈胜利.译史钩沉:裴多菲格言诗在中国的译介[J]

2012(8).名作欣赏,生命的美丽,欣赏自己和同学生命的灿烂。……生命就如冲进了激流中在这段旅途中,

的小船,如果不会小心地避开漩涡与暗礁,生命之舟就有可能被打翻。因此,你们要学会

[13]

敬畏生命的独特,成全生命的意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这是教材序言中的一段话。该教材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整合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呼吁大家敬重生命、欣赏

。“生命诚可贵”生命作为一种“固化”的表达,也“标题”。文章不的形式出现在文章里赫然以谈自由,不谈爱情,只谈生命。此情此景,裴多菲《爱情,的这首自由》便简约为礼赞生命的颂歌。

一首小诗,无尽解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殷夫烈士的英名、格言律诗的魅力、中学课本的普及以及译家学者的努力,使这首译诗深深扎根于亿万中国读者的心里,并在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历

[13]68

[7]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1993:947.

[8].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M]

1996:142.

[9]孙郁.鲁迅与周作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7:58.

[10]39岁的辉煌与悲壮[M].上海:黎辛,朱鸿召.博古,

2005:13-14.学林出版社,

[11].半月选齐怀.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J]

2010(4).读,

[12].金龙.《刑场上的婚礼》备战第九届中国艺术节[J]

2010(2).南国红豆,

[13].北京:化学吴子逊.生命·健康·阳光:8下册[M]

2009.工业出版社,

【责任编辑:朱莉莉】

TranslationStudyonYin-Fu’sVersion

ofPetofi’sMottoPoem“LoveandLiberty”

CHENSheng-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06,China)

Abstract:Ithasbeenmorethanahundredyearssincethetimethemottopoem“LoveandLiberty”byPetfiSándorwasfirsttranslatedintoChinain1907.Duringthisperiod,translators,politiciansandwritershavemadetheirinterpretationsandexplanations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Thankstotheirefforts,thereappearsacontinualattentiontothepoemwhichhasexertedafar-reachinginfluenceonChinesesociety,ideologyandculture.ThisthesisfocusesthestudyofthemostpopularversionofYin-Fu’sonitsaccuracy,intertexualityandimpactinhopetocorrectsomemisunderstandingsintheresearchesofthisarea.

Keywords:“LoveandLiberty”poem;Yin-Fu’sversion;accuracy;intertexuality;influence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四
《新诗》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五
《爱情与自由的歌者_对艾吕雅两首诗歌的解读》

世界文化 品味

爱情与自由的歌者

——对艾吕雅两首诗歌的解读

文 孔莉 

艾吕雅(1895—1952),法国著名诗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员主将。他的经历非常丰富,曾走上战场,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也正是由于有过参战经历,他在部分诗歌中表现了对战争的厌弃和对自由的向往。在超现实主义诗人中,他的诗歌表达最为明朗。

超现实主义诗歌大都晦涩难懂,这是与诗人的创作理念分不开的。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文艺流派,它的影响渗透到文学、绘画、电影、雕塑等多重领域。超现实主义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注重表现梦幻、直觉和潜意识。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人的潜意识的一种宣泄方法,通过对梦境、对潜意识的探索,可以把握到另一种真实。超现实主义诗人通过创作表达了对真实的执着追寻,艾吕雅也不例外。在这里试分析他的两首诗歌。

沙龙

可以想象的幻境中的/太阳/柠檬/与轻柔的金合欢的爱情表现的方式清亮晶莹/闪烁的玻璃/耐心/与透明的花瓶太阳、柠檬与轻柔的金合欢/脆弱、易碎/在玻璃的内心含

着/球状的金/滚动的金

26

AppreciationWorld Culture

这首诗歌分成三部分,不规则的格式使得文字具有了跳动感和韵律美。

诗的第一句,可以想象的幻境,表现了超现实主义诗歌一以贯之的主题,即梦幻,而这种幻境是可以想象的,似梦非梦,似真亦幻。诗的起始,给整首诗奠定了一个基调,即一种飘忽不定感,如天上的浮云,而这种感受也笼罩了全篇。接着,诗人写到了太阳、柠檬、金合欢的爱情。爱情是艾吕雅诗歌反复吟唱的对象,对于爱的追求也成为艾吕雅诗歌中的一抹阳光。在这里,太阳、柠檬、金色的合欢同属黄色,而黄色是一种明亮而温暖的色彩。在这三个明亮的意象中,太阳代表了炽热、永恒,柠檬是一种清丽与新鲜,而金合欢的花语是稍纵即逝的快乐,而这些都是爱情的元素。太阳的永恒与金合欢的易逝,又构成了一对悖论,这也正是爱情的悖谬之处。

在第二部分,诗人讲到了爱情的表现方式,清亮而晶莹。作者选用玻璃与花瓶的意象,形象地传达出了爱情纯洁而易碎的品质。第二句中,闪烁的玻璃,让人联想到耀眼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照进屋子,而玻璃上留下了阳光的温度。接下来,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比喻,用耐心来修饰花瓶,花瓶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接下来花瓶要做的就是等待,耐心地等待,等待有人来发现,来再次挪动它。这正如人们等待爱情的降临,等待另一半的出现。这也反映出诗人在爱情上的被动,玻璃的意象是被框住的,花瓶的意象是在固定位置上的,它们能做的只是等待和接受。

在第三部分,前面出现的意象汇合在一起,水乳交融。首先,这一部分承接了上文,点出了爱情的脆弱与易碎。太阳、柠檬、轻柔的金合欢,其实也象征了一切美好的事物,而这些美好与明亮却是易逝的,也正是因为易逝才显得弥足珍贵。读到了这儿不免让人感叹。最后作者给诗留下了光明的尾巴,而这也正是我喜欢艾吕雅的原因,永远给人以希望。最后几句“在玻璃的内心含着/球状的金/滚动的金”,玻璃作为意象出现,大都是冷色调的,但在超现实主义诗人的笔下,玻璃被神奇地赋予了另一类形象,玻璃不仅有了明净的外在,还有一颗滚烫的心。这也印证了超现实主义想象的奇崛与怪诞。而且此处玻璃外在的静与内在的动相映成趣。

此外,在整首诗中,名词大量出现,意象相互叠加,其效果就是作者有意与读者拉开距离,而读者需要透过意象去触摸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挚

的情感。艾吕雅曾说,诗人的责任是给别人带来灵感,而不是触发自己的灵感。诗人做到了,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思考,比如从玻璃与花瓶想到爱情的美好与脆弱,从太阳与金合欢想到爱情的永恒与易逝,这些都是爱情的悖论。

信徒

生活在平静的村庄/那儿的道路坚硬而漫长/通往一个血

与泪的地方/我们依然纯洁。夜晚总是炎热而宁静/我们守护着爱人/这可贵的忠诚/

贯穿一切:生活的希望。

全诗分为两部分,共8句,上下各4句,形式比较整齐。起句,生活在平静的村庄,反映了诗人对冲淡平和生活的向往,平静的村庄没有太多人世喧嚣,诗人可以自由地享受生活。对自由的向往是艾吕雅诗歌另一个着重表现的主题。自由,可以是个人自由,也可以是民族自由。二战期间,戴高乐曾亲自在伦敦的法国电台朗诵艾吕雅的作品,并下令向法国敌占区空投他的诗作。艾吕雅描写自由的诗歌,给饱受战争折磨的人,带去了温暖与希望,鼓舞了士气。

诗的第二句写道,通往自由的道路艰难而漫长,追求自由并非易事。而且这条道路通向战场,一个充满血与泪的地方,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保持心灵的纯净,这里用“我们”,是诗人与战士们并肩站在了一起,没有任何距离,这也就是这首诗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

诗的第二部分,一开始,诗人带读者回到了战争前炎热而宁静的夜晚,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对战争结束后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在宁静的夜晚,我们守护着爱人。短短两句,诗人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恬静的、幸福的画面,引人向往。接着,诗人又把时间拉回到现在,赞扬了战士们可贵的忠诚。诗人在最后再一次鼓舞士气,要人们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即使身处战场,身处困境。这也正是诗人一贯的信仰。

艾吕雅是一位爱情与自由的歌者,他的诗歌中涌动着对爱情、自由、希望的向往。在20世纪超现实主义诗人中,艾吕雅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27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六
《第四讲 20年代新诗》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七
《新诗》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八
《自由与忠贞_古老的爱情主题_诗经_中的爱情诗》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九
《爱与美诗歌》

诗丽堂 生日快乐

——爱与美

春季 我们是一粒萌芽的种子 在她怀抱中生根发芽 这时 她用双手

孕育着我们成长开花

夏季 我们是一棵成长的大树 她紧紧的搂住我们

给我们浇灌和施肥

让我们树立在天地之间

秋季 我们乘借她大爱的东风 洒下我们新生种子

此时 她用勤劳与智慧 为我们开创美好航程

冬季 我们是一颗成熟果实 她用无悔无怨心情 为我们编织了一床床温暖的棉被 用思念日日滋养着我们

她 是灿烂的阳光 炽热而光明 她能消融冰川 净化心灵 蓬勃生机 她以博大的胸襟照耀和温暖着我们

她是盎然的绿地 芳菲而怡人 她使空气清新 百花吐艳 彩蝶飞舞 她以宽容的情怀哺育生命 滋润万物

她就是我们的家 她的名字叫做 (合) “诗丽堂”

1999年她来了

此时 我们带着渴望 跑遍了各行各业各条战线 从忙碌的身影中寻找答案 人们告诉了我们

她就是最慈祥的母亲

2005年

我们带着追求 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 从自己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感悟告诉了我们

她就是拥有大爱的母亲

2007年

我们带着好奇 翻山越岭寻找个遍

想从山水的灵性中寻找答案

山水告诉了我们

她就是最伟大的母亲

2012年

我们带着思考 穿越时空寻求多年

从尘封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历史告诉了我们

她才是我们真正的母亲

(合)真正的母亲

真正的母亲

母亲 您辛苦了

孩儿今天想对您说:

(合)“母亲 生日快乐”

(唱) 今天是你的生日 我的母亲

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

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

鸽子在崇山峻岭飞过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母亲

愿你永远没有忧患永远宁静

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母亲

这是儿女们心中期望的歌

清晨 我们是一群

洒落哨音 开放大片大片

阳光与团结的大雁

是您在家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让我们放飞梦想

(合)是您在家中为我们指引方向

让我们放飞梦想

夜晚 我们是一群

盈满激情 鼓动着远远近近

七彩霓虹和流行色的孩子

是您在床边为我们唱响《诗丽堂之歌》的歌谣 给我们翱翔的力量

(合)是您 给了我们翱翔的力量

母亲 您的孩子想对您说:

(合) 母亲 谢谢您 是您让我们飞上了美丽的蓝天

一群大雁在母亲的关怀下

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他们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

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

她们充满激情的在蓝天下飞舞

她们就是金雁五区

(合)我们就是金雁五区

金雁五区

我们是这个大家族优秀的成员

面对市场经济的波涛汹涌

让我们乘借母亲大爱的东风

用坚强与自信去驾驭惊涛骇浪

用勤劳与智慧去开创美好航程

(合)让我们一起去开创美好的航程

我们 是生活的智者

曾在历史中迷失了方向

历经风雨的洗涤之后

今天 我们满怀豪情以夸父追日的勇气

去追赶新一年的辉煌

(合)让我们一起去追赶新一年的辉煌

我们 是时代的强音

外面的世界很神奇 精彩

让我们开启尘封已久的心门

让自由的风 多彩的云随意舒展

让青春的鲜活与亮丽尽情绽放

(合)让青春的鲜艳与亮丽尽情绽放

我们 是社会的骄子

喜欢编织多姿的梦幻

让生活披上绚丽的彩霞

我们用热情去驱逐阴翳

用双手去开创未来

(合)我们开创未来

母亲 您放心

美好的蓝图我们已经描绘好

前进的号角我们已经吹响

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中定会坚持: (合)传播爱的企业理念

我们定会坚信:

(合)缔造美的神圣使命

此刻此刻 让我们一起擂响五区的战鼓: (合)团结创新铸辉煌

和谐共赢齐翱翔

勤奋务实求卓越

缔造五区新篇章

爱与自由的诗句篇十
《现代诗歌部分0》


爱与自由的诗句相关热词搜索:与自由有关的古诗句 形容自由的诗句 向往自由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爱与自由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爱与自由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062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