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写喝茶的诗句

写喝茶的诗句

2015-12-29 09:57:5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写喝茶的诗句篇一《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写喝茶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写喝茶的诗句篇一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从饮茶到咏瓷:唐代诗人笔下的瓷茶具

安徽大学历史系 方成军

绚丽多姿的唐诗中,咏瓷诗的发展一脉相承,大诗人杜甫、白居易以及孟郊、皮日休、陆龟蒙、郑谷等皆有 咏瓷诗篇或诗句传世。从咏瓷诗几乎都是咏吟茶具来看,唐代咏瓷诗的兴盛与唐代盛行饮茶以及对瓷茶具的 需求有关。本文在唐代社会饮茶习俗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唐代诗人笔下的咏瓷诗来考察唐代的瓷茶具。

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首先,唐代咏瓷茶具之诗的兴盛与唐代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有关。饮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汉代王褒《僮 约》已有"武阻卖荼"、"烹荼尽具"之句,表明汉代已有饮茶之事。两晋以后,茶风渐盛,张载、左思等在诗中均 有所咏及。左思《娇女》诗云:"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心为茶口剧,吹歔对鼎沥……。"茶与舜之不同, 据《尔雅》"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舜。"唐代饮茶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对此 记载道:"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唐代饮茶之风兴盛与佛 教的大力提倡和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佛教教规要求僧人不饮酒、非时食"(过年不食)"和戒荤食素。修行时 要专注一境,静坐须跏趺而坐、头正背直,这样容易产生疲倦、打瞌睡。而作为饮料的茶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 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成为佛教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正如唐代诗憎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赞誉剡 溪茶的那样:"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另外,唐代盛行禅宗,禅寺也非常讲究饮茶,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道:"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 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中唐 开始,茶已成为城乡贵贱"无异米盐"、"难舍须臾"的寻常饮料,"'山林禅寺大兴"茶会"、"茶宴",借此"品茶"便 清谈赋诗,文人也好与僧人品茗,"满添茶鼎候吟僧"(杜苟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这样茶与诗的关系更加 紧密,茶具有的"清"、"新"特质对诗体、诗材、构思、诗味、意境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 留下了咏茶诗,中唐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影响深远。随着饮茶之风盛行,饮茶器具便应运而生,尤其是品茶 用的瓷茶具。

其次,瓷器在唐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较前大为增加,尤其作为民间饮茶主要的瓷茶具更是如此,因而成为乐 于饮茶的诗人争相咏吟的对象。中国早在商代中期已产生了原始瓷器,东汉中晚期趋于成熟。魏晋南北朝时 期瓷器逐步取代了金属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品种亦大为增加。唐代瓷器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 局,即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并存的局面。瓷器的使用范围更为宽广,举凡餐 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及实用的瓶、罐和各类陈设装饰器无所不备,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成为向唐廷进贡 的地方特产,"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可见,在唐代瓷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 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时尚和审美观念,而作为当时社会风尚之一的饮茶及茶具自然也不例外。与皇室 贵族饮茶用金银、琉璃以及越窑贡瓷--秘色瓷茶具不同,民间多以陶瓷茶具为主,瓷茶具成为最普通的品茶 用品,自然也是诗人们品茶用具,因而在诗中加以咏吟。

咏瓷之作并不始于唐代,晋代潘岳《笙赋》已有诗句曰:…'披黄包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缥瓷即呈青白 色的器。据考证,缥瓷可能是当时瓯窑(窑址在今浙江温州)生产的胎

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的瓷器。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曰:"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其瓷青,当时著尚。"

然而咏瓷诗兴盛是在唐代。咏瓷诗在唐代的发展情况是:出现于盛唐,而以中晚唐最为兴盛,表现出随着 饮茶之风的兴盛咏瓷诗因而得到很大发展的特点,所咏瓷器几乎均为茶具。

盛唐的杜甫、颜真卿均有咏瓷之作。杜甫《进艇》诗有"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田无谢玉为缸"之句,另一首诗 《又于韦处乞大邑磁碗》通篇咏颂大邑磁碗:"大邑烧磁轻且坚,扣如哀(一作"寒")玉锦城传。君家白琬胜霜 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磁"即"瓷",全篇称赞四川大邑白瓷胎质薄("轻且坚"),釉质细致洁白("胜霜 雪"),且胎体烧结很好("扣如哀玉")因而风靡蜀中("锦城传")。唐代文献有乐师以瓷器为打击乐器的记载, 如公元九世纪中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乐师郭道原"用越瓯、邢瓯十二,施加减水,以筋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因此杜甫诗中用"扣如哀王"来形容大邑白瓷胎质坚硬便不难理解了。唐诗整篇咏瓷实始于杜甫,而{进艇》 诗明显反映出咏瓷与饮茶从唐咏瓷诗一出现关系就很密切。颜真卿咏瓷诗句是:"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按,素瓷当为白瓷。

居于盛唐与中唐之间的顾况在其《茶赋》中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之句,"越泥似玉之瓯"指越 窑温润、似冰类玉的青瓷瓯。从中唐开始,饮茶之风极盛,文人饮茶成为时尚,咏茶和咏瓷诗较前显著增加,作 者有自居易、施肩吾、孟郊等人。自居易"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偶作二首》之二),闲暇时"移榻临平岸, 携茶上小舟"(《屉道新居二十韵》),在《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请中,他写道:"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在另一 首待中,白居易满怀深情地写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满匝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萧员外寄新蜀茶》)这里的"瓯"显然是瓷茶具,茶成为文人间联络感情的纽带。"蜀茶"在当时很有名,故施 肩吾也有咏《蜀茗词》七言诗,诗云:"越橇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 嗔。"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咏道:"蒙茗王花尽,越匝荷叶空。"

晚唐咏瓷诗达到极盛,咏瓷的诗人有皮日休、陆龟蒙、郑谷、韩惺、徐夤等。与此前不同的是通篇咏瓷且篇 名直指瓷茶具的诗作显著增多,如皮日休《茶瓯》五言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 起。枣花似旋眼,萍沫香沾齿。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邢窑与越窑瓷茶瓯轻巧圆整的形象跃然纸上。陆 龟蒙的《秘色越器》诗描写越窑在秋天烧制"千峰翠色"的秘色瓷,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芒,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越窑秘色瓷器在当时就非常有名,徐黄{贡余秘色茶盏》诗极尽赞美之 辞:"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红 渍。中山竹叶酷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晚唐还有独创性之诗句且多为写越窑瓷茶匝的,如韩握《横塘》L寺 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郑谷则有"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之诗句。

通过对唐代咏瓷诗的考察,陈极少数无法考证所咏瓷器的窑口以及个别系咏别的瓷窑瓷器(如杜市《又于 韦处乞大邑磁碗》咏四川大邑窑白瓷,皮日休《茶瓯》诗兼咏邢窑白瓷)外,其余咏瓷诗或诗句基本上是咏越窑 青瓷茶具的。

最早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盛唐与中唐之际顾况的《茶赋》。越窑青瓷茶具真正闻名于诗坛,诗人竞相咏吟而 形成高潮的是中唐与晚唐。中唐有孟郊、施肩吾等。晚唐则更多,如陆龟蒙、徐夤、韩握、郑谷、皮日休等。如 此多的诗人争相吟咏越窑青瓷茶具是由于越窑青瓷代表了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以及唐代饮茶习俗"尚青"因 而品茶时热衷用越窑青瓷茶具。 唐代越窑主要烧瓷地点在今浙江上虞县窑寺前、帐子山、凌湖,余姚市上林湖,慈溪市上岙湖、白洋湖一 带。这一地区制瓷并不始于唐,其陶瓷业可上溯至商周时期。商周以降,尤其从东汉至北宋千余年间,瓷器生 产从未间断过,产品一脉相承。到了唐代,越窑青瓷

在继承六朝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成为唐代青 瓷的代表。其幼洁的瓷质、晶莹似冰如玉的釉色、精美的纹饰,引得唐诗人纷纷咏诗加以赞颂,难怪清乾隆发 出"李唐越器人间无"的感叹。越窑青瓷不仅以釉色"似玉"、"类冰"之美而闻名,而且以其丰富多彩的造型适 应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因而名噪一时,这必然在诗中有所反映。

更重要的是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当时饮茶用"煮"法,即唐诗中所说的"烹茶"、"煎茶"(如陆龟蒙《煎茶 歌》、皮日休《煮茶》诗),非常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茶色上,唐代"尚青",这与宋代茶色"尚白"不同,因而茶具选 择上习用青色的瓷茶具,"青则宜茶",在《茶经》一书中,陆羽如是说。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其对茶色的 影响的分析,陆羽认为越瓷最适宜饮茶的需要,他说:"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越州瓷岳瓷皆 青,青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正因为尚青的饮茶习俗以及 陆羽的大力提倡,越窑青瓷茶具在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视茶事为荣的诗人纷纷作诗赞美越窑青瓷茶具,这也 是唐代咏瓷诗主要是关于越窑青瓷茶具的重要原因。 唐代咏瓷诗提及的越窑青瓷茶具有瓯、盏、碗等,其中又以瓯为主,杜甫《进艇》诗还提到"茗饮"所用的"瓷 甓"。根据咏瓷诗主要是咏瓯来看,瓯是唐代最流行的瓷茶具。越窑生产的青瓷瓯曾经风靡一时。盛唐与中 唐之际顾况《茶赋》就赞美"越泥似玉之瓯"。中晚唐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咏越瓯之诗更多,或描写越瓯造型 之美:"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孟郊);"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皮日休)。或写越瓯之珍贵:"箧重藏吴 画,茶新换越瓯"(郑谷);"蜀纸麝煤添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偃)。从盛唐到晚唐赞美越瓯的诗作持续时 间如此之长,可见越瓯在唐人饮茶习俗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陆羽在《茶经》中对越瓯有很高的评价,认为 "瓯,越州上"。他还描述了瓯的器形特征:"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根据这一描述,结合出土实物, "瓯"即为托盏中的盏。盏在唐代的演变是:初唐盏底为圈足,容量小。晚唐式样增多,直口浅腹,有的口沿卷 曲呈荷叶形,圈足外撇,因而才有孟郊"越瓯荷叶空"的描写。晚唐徐夤《贡余秘色茶盏》的盏也即瓯,诗人以 "捩翠融青"、"春水"、"绿云"、"嫩荷涵露"、"中山竹叶"比喻秘色瓷盏青翠欲滴的釉色,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 出土的唐廷供奉秘色瓷的青绿、湖绿的釉色完全一致。

碗,在唐代也是茶具之一种,施肩吾《蜀茗词》曰:"越碗初盛蜀茗新",诗中的"碗"即碗,陆羽《茶经》写作 "怨"。《说文》解释道:"怨,小盂也。"陆羽《茶经》认为"怨,越州上",对越窑生产的青瓷茶碗给予充分的肯定。 与深腹、直口、平底的饭碗相比,唐代茶碗的器形较小、器身较浅、敞口、器壁呈斜直形、玉璧形足、碗身轻巧,因 而适宜饮茶。 从杜甫《进艇》涛中"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甓无谢玉为缸"之句来看,瓷甓也曾被当作茶具使用。甓是中晚 唐时常见的品种,其形制类似于六朝初唐时的习惯上称盘口壶或瓶的器物。浙江曾出土有唐"元和"、"大中" 纪年且自名"罂"的盘口壶,即是证明。"罂"即"甓",盘口,喇叭形颈。

注释:

(1)(唐会要),卷八四《杂税》。 (2)刘学忠:《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文学遗产》1996年2期。 (3)李肇:《国史补》。 (4)萧统:《文选》,卷十八。 (5)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 (6)傅振伦:《详注》,卷七,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7)《全唐诗》,卷二二七。 (8)《全唐诗》,卷四九四。 (9)《全唐诗》,卷三八零。 (10)《全唐诗》,卷六二九。 (11)《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一九七,盏部。

(12)《全唐诗》,卷六八三。 (13)《全唐诗》,卷六七五,

写喝茶的诗句篇二
《茶与诗词》

写喝茶的诗句篇三
《饮茶诗,课件》

写喝茶的诗句篇四
《解读饮茶诗的养生意蕴》

写喝茶的诗句篇五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苏轼咏茶诗中的旷达情怀

宋代文人相比较前代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在心态上已经走向平和从容。他们对待周围人事或自身遭遇,不是要把自己的心情、感受、体验一股脑地说出来,使激烈的情绪得以释放,而是用更加冷静理性的思索,从经历中得出人生的经验。在欣喜时不得意忘形,在失意时也不颓废自弃,总是能够客观地面对人生和命运,心平气和地接受上天的安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宋代文人显得成熟、理性、平和、包容。即便是要将内心所感所想表达出来,也多会采取一种曲折委婉的方式,体现出“温柔敦厚”的传统观念。苏轼《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这首诗作于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的春天,诗中所写是作者一次独自烹茶品味的过程。从取水到煎茶,作者都带着一种欣欣然的淡淡愉悦,为了喝到纯正的茶,他一定要用江中流动的水来煎茶,月光中来江边取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提回来倒在水瓮里,再用小水杓将水舀入煎茶的陶瓶里。当瓶中水煮沸时,雪白的茶乳在水面翻滚,将茶倒入茶碗,飕飕作响,象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当时周围的环境非常静谧安宁,即使细微的声音也变得响亮。最后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三碗恐怕不易做到。这是化用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中的句子,“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人们常用“枯肠”来比喻写诗文思路不灵。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但作者怀疑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其实在这里作者不一定真的是要治“枯肠”,只是借此来表明自己饮茶的量。于是,作者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荒城里传来报更长短不齐的鼓声。苏轼写这首诗时,还被贬在儋州,此时他已经年过六旬。作为一位心怀高远志向、一生为国为民的有志之士,苏轼可以说是宋代文人中最坎坷的,几经沉浮,但他依然能够保持平和沉稳的心态,泰然处之,不仅没有被挫折击倒,反而借助自己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化解了一次次的不平和抑郁,在失意中体验生活的乐趣。这首诗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虽然在年老时还被贬到岭南、海南这样的荒蛮之地,但苏轼并没有就此沉沦,他能在月夜独自一人取水煎茶,整个煎茶饮茶的过程,在他的笔下依然鲜活生动,就说明他还对生活持有乐观的态度。他将自己融入到宁静的春夜中,心无杂念地品味香茗,静静地听着长短更声,从茶味中感受人生的滋味。整首诗都在营造着一种孤寂的氛围,此时的苏轼,已然和周围的环境合二为一,成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面。“坐听荒城长短更”一句,更是饱含着苏轼“随物赋

形”的人生观、命运观。从这首诗中也可看出,宋代文人注重如何将自己与茶的情调融为一体,并从中感受茶,更强调气氛的营造,在特定的气氛中获得精神的宁寂。这正体现了茶道“天人合一”的观念,个体完全消融在与茶的神韵的沟通中,达到遗忘自我、与物同化的精神境界。

《和蒋夔寄茶》中写到:“我生百事常随缘,四方水陆无不便。扁舟渡江适吴越,三年饮食穷芳鲜。„„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知君穷旅不自释,因诗寄谢聊相镌。”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上。1071年,苏轼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请求外任,神宗皇帝命他通判杭州。宋代的江南,已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区域,杭州更是东南第一大都会,那里山明水秀,富庶繁华。而当时的密州,是一个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穷乡僻壤。写这首诗时,苏轼离开杭州不到一年时间,诗中用大量的描写,表现两地之间巨大的落差,尤其在饮食上,密州不仅物产较少,又碰上蝗灾,食物奇缺。对于号称美食家的苏轼来说,必须像当地人一样吃粟米,饮酸酱。艰苦的环境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习惯,不会再用精致的茶具享受生活的闲情逸趣,所以友人破费万钱寄来的香茶竟如同明珠暗投。但是,苏轼并不会为这种反差而困扰,他非常清楚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我生百事常随缘”,随缘即是一种平常之心,所以他可以做到“四方水陆无不便”,无论什么样的遭遇他都能接受、能直面。应该说这和他与佛教、禅宗的较早浸染也有很大的联系。苏轼对《楞严》、《华严》、《坛经》都有过研究,他曾经为《楞伽经》写序、推动《楞伽经》的流传,而且常与东林常聪禅师论法,他周围的朋友中也有很多都是僧人。早年的一首名作《渑池怀旧和子由》,就已经反映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人生变幻无常而短暂,不应对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加之多年仕途经历和对禅宗的不断领悟,使他产生“人生所遇无不可”、“死生祸福久不择”的达观态度。晁补之《次韵苏翰林五日扬州古塔寺烹茶》:“中和似此茗,受水不易节。”这句话就借用茶比喻苏轼具有中和的品格和气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秉性。应该说,这个评价是非常到位和恰当的。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基础,四年之后发生的乌台诗案,尽管危及生命,但并没有将苏轼击垮。在短暂的低沉后,他更加亲近佛教,在宗教中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真谛。经过痛苦的思想挣扎后,他以更加通透的体悟重新站立起来。黄州期间,苏轼的咏茶之作依然丰富,其中的长篇《寄周安孺茶》从茶的历史讲起,赞美茶是“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天性高洁,“有如刚耿性,不受纤芥触。又若廉夫心,难将微秽渎”,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清风击两腋,

去欲凌鸿鹄”,更能使人超越凡俗,不为外物所累,也不强求,“美恶两俱忘,谁能强追逐”,与其在短暂的有生之年为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烦心着恼,还不如在品茶中得到飘飘欲仙的美妙享受,“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这种观念即是一种忧乐、物我两忘,视荣辱如浮云,无所谓得失的随缘任运的心态。

写喝茶的诗句篇六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2010-08-10 13:58:23)

转载原文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作者:林祯晟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摘要】:徐徐掀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历代文人墨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茶诗茶词,这些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精神象征。本文试图从古典诗词入手,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作品,来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

【关键词】:古典诗词 , 茶文化 , 精神象征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茶的国度。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中,与茶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文人与茶之间,就如和酒一样,总有着说不尽的种种情缘。茶与饮茶行为,已经被文人墨客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中流露出的是“情”。茶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它早已把=浓郁的茶香飘散到每个角落。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浅近的有:“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典雅的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朴实的有:“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比欲仙。”这些历代的咏茶诗词,数量丰富,体彩多样,都很好的融入了人的真情感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一:茶文化诗词的兴起

茶诗与茶词的兴起,是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国作为诗词的国度,茶文化诗词成为我国诗词中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赋,茶成为诗人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感悟人生真谛的挚友。“结性不可污,为尔涤尘烦。”茶文化诗词不但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1、最早的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关于茶圣羽和茶经

说到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陆羽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他是一孤儿,三岁的时候被一位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女时代便在寺院中度过。因为最早种植茶树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小陆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因此对寺院中僧人种茶煮茶,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陆羽走出寺院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书中全面阐述了煎茶的制作过程,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因此陆羽也被称尊为中国茶圣。

二、唐诗中的茶文化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第二个鼎盛时代,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闪耀在这整个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这一点在茶文化上表现的十分突出。

与火热的酒文化相比,流行于唐代的茶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另一面:高雅与,清静。饮茶的过程就是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的过程。唐人对茶的喜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至爱哈尔理想的倾注。这种倾注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将饮茶视为雅逸的文化体验和精神上的享受。在各种茶诗作品中,五言诗、唱和诗、联句诗、宝塔诗中的茶文化最为突出。

1、五言诗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表达了茶的赞誉和向往。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2、唱和诗

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3、联句诗

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在唐代茶诗中,有一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诗曰: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4、宝塔诗

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诗曰: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

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唐代为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不饮茶成不了名诗人,诗人无不饮茶写诗,与酒一样,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唐朝茶文化的繁荣,由此可见一斑。

三、宋代诗词中的茶文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繁荣阶段,以宋词为代表的文化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唐代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多、更绚丽的篇章。以茶文化为特色的封建文化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诗词中所提到的名茶

宋代诗词众多,有一些提到当时的名茶,这些名茶有的从唐代开始就是名茶,如蒙顶茶、顾渚紫笋茶,有的是在宋代新涌现出来的,如北苑茶等。

龙凤茶,宋代最为著名的茶,产于福建的建溪流域,诗见王禹偁《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烹处岂期商岭水,碾时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芳兰气,圆如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鸠坑茶,唐代贡茶之一,宋代名贡,产于今浙江省淳安县,诗见范仲淹《鸠坑茶》。 双井茶,当时的贡茶之一,产于江西省修水县,诗见欧阳修《双井茶》: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铸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明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不改旧时香味色。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饮茶。

2、赐茶及谢茶表之类现象

唐代的皇帝偶尔会赐一些贡茶给大臣,在宋代则赐茶之风甚盛,受到皇帝恩赐茶叶的大臣们常要作诗或作文章对皇帝的恩赐表示感谢,称为“谢茶表”,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写过此类“谢茶表”,可参见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有关的诗可见以下几例。 王禹《龙凤茶》:“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得作近臣”。

蔡襄《北苑茶》:“特旨留丹禁,殊恩赐近臣”。

梅尧臣《七宝茶》:“啜之始觉君恩重,休作寻常一等夸”。

3、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四:元、明、清茶文化

1、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 暂教清兴绕烟霞。

诗中感叹说自己多年没喝到建溪茶了,心窍被黄尘塞满。时时忆念“黄金碾畔”的“雷芽”,“碧玉瓯中”的“雪浪”。既不能象卢仝诗中连饮七碗,也不能梦想象赵州和尚那样连吃三瓯,只期望王玉能分几块茶饼。

此外还有洪希文的《煮土茶歌》、谢宗可的《茶筅》谢应芳的《阳羡茶》等等。元代的茶诗以反映饮茶的意境和感受的居多。

2、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3、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写喝茶的诗句篇七
《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中国古代关于茶文化的诗词文学作品简析

中国饮茶文化起源于上古时期,有“神农氏尝百草,遇毒,以荼解之”的说法。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多少年来,中华茶文化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吸取了民族优秀传统中丰涵无比的给养,融宗教、哲学、医学、格律、乐理、绘画、美学、建筑学等各家之长,发展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弥可珍贵的遗产,在历史的长廊中熠熠生辉。

随着我国的茶叶生产的逐步发展,饮茶风尚也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开来。茶在许多诗人、文学家中也成了不可缺少的物品,于是产生了大量有关茶叶的诗词文学作品。据统计,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就有七首诗写到了茶,孔夫子曾说过学诗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茶在《诗经》里,就是作为众多植物中的一种出现的。

真正就茶咏茶,而不是顺带言及茶者的茶诗,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全盛于唐,此后宋朝达到第二个辉煌巅峰,元明清民国以至于今,都代有佳作,茶诗总量不可胜数。以梅尧臣为例,据不完全的统计,单在《宛陵先生集》中,就写有茶叶诗词25首。爱国诗人陆游,曾写下了300多首茶叶诗词,他并以陆羽自比。苏东坡的茶叶诗词也不少,有70余篇,人们把他比作卢仝,东坡亦以卢仝自许。黄庭坚写了许多宣扬双井茶的诗篇,他的另一些茶诗还引用了佛教的语言。范仲淹的《斗茶歌》可以与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相比美。欧阳修写了许多赞美龙凤团茶的诗,也写了双井茶赞诗。其他如蔡襄、曾巩、周必大、丁谓、苏辙、文同、朱熹、秦观、米芾、赵佶(徽宗皇帝)、陈襄、方岳、杜来、熊蕃等都写过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此后更是不乏精妙绝伦的妙诗绝句——“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宋·杨万里)”、“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唐·白居易)”、“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宋·陆游)” „„这些融茶道与人情于一体的诗句都是我国茶诗、茶词中的代表作。

在所谓“茶诗”的范畴里,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例如宝塔诗、回文诗、联句诗、寓言诗及唱和诗等。

下面就由我对以下列举出的几首各具特色的诗词做出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宝塔诗

《一字至七字诗·茶》

唐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注:唐代诗人元稹,官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交好,常常以诗唱和,所以人称“元白”。元稹有一首宝塔诗,题名《一字至七字诗·茶》,此种体裁,不但在茶诗中颇为少见,就是在其它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宝塔诗是一种杂体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后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

元稹在他的宝塔茶诗自注中说: 一至七字诗,“以题为韵,同王起诸公送分司东郡作。”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 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所以,元稹的这首宝塔茶诗,先后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二是从茶的煎煮说到了人们的饮茶习俗;三是就茶的功用说到了茶能提神醒酒。

二、回文诗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宋 苏轼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余花睡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乃续之,

为二绝句云。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睡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注:回文诗中的字句回环往复,读之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过茶诗几十首,而用回文写茶诗,也算是苏氏的一绝。从“叙”中可知苏东坡真是一位茶迷,意连做梦也在饮茶,怪不得他自称“爱茶人”,此事一直成为后人的趣谈。诗中字句,顺读倒读,都成篇章,而且意义相同。苏轼用回文诗咏茶,这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实属罕见。

三、联句诗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唐 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昼、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士修)。

注:联句是旧时作诗的一种方式,几个人共作一首诗,但需意思联贯,相连成章。以上这首题为《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是由六位作者共同作成的。他们是: 颜真卿,著名书画家,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官居吏部尚书,封为鲁国公,人称“颜鲁公”;陆士修,嘉兴(今属浙江省)县尉; 张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工文辞,任吏官修撰;李萼,赵人,官居庐州刺史;崔万,生平不详;昼,即僧皎然。

这首啜茶联句,由六人共作,其中陆士修作首尾两句,这样总共七句。作者为了别出心裁,用了许多与啜茶有关的代名词。如陆士修用“代饮”比喻以饮茶代饮酒;张荐用的“华宴”借指茶宴;颜真卿用“流华”借指饮茶。因为诗中说的是月夜啜茶,所以还用了“月桂”这个词。用联句来咏茶,这在茶诗中也是少见的。

四、寓言诗

采用寓言形式写诗,读来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这首茶寓言诗,记载在一本清代的笔记小说上,写的是茶、酒、水的“对阵”,诗一开头,由茶对酒发话: “战退睡魔功不少,助战吟兴更堪夸。亡国败家皆因酒,待客如何只饮茶?” 酒针锋相对答曰: “摇台紫府荐琼浆,息讼和亲意味长。祭礼筵席先用我,可曾说着谈黄汤。”这里说的黄汤,实则是贬指茶水。水听了茶与酒的对话,就插嘴道: “汲井烹茶归石鼎,引泉酿酒注银瓶。两家且莫争闲气,无我调和总不成!”极为有趣,让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引起深思。

五、唱和诗 《茶中杂谈 煮茶》

唐 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

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奉和袭美茶具十咏 煮茶》

唐 陆龟蒙

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

时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精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注:在数以千计的茶诗中,皮日休和陆龟蒙的唱和诗,可谓别具一格,在咏茶诗中也属少见。

皮日休,唐代文学家,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曾任翰林学士。陆龟蒙,唐代文学家,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任苏湖两都从事。两人十分知己,都有爱茶雅好,经常作文和诗,因此,人称“皮陆”。他们写有《茶中杂咏》唱和诗各十首,内容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籯》、 《茶舍》、 《茶灶》、《茶焙》、《茶鼎》、《茶瓯》和《煮茶》等,对茶的史料,茶乡风情,茶农疾苦,直至茶具和煮茶都有具体的描述,可谓一份珍贵的茶叶文献。

总而言之,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诗句所说的那样:“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茶和诗一样,成为诗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一大乐趣,于是相袭相传,使茶诗、茶词在茶叶和诗词文化中形成、发展为一种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写喝茶的诗句篇八
《茶诗联》

《茶 诗 联》

自古诗茶半个禅 犹余半个融佛道 于今科学通天地 三才和合著新文

《九 龙 吟》

欣赏九龙瀑 坐看伏羲峰

静闻花落地 心脾沁香风

雾笼烟波桥 云起深谷中

松涛偕竹韵 唱颂轩辕宫

《饮茶欢歌》

高士品茶有四谛 怡真和静

人生快乐每一天 济世养生

一采茶

刀枪林立绿旗迎风 玉女金童穿行万丛树 曼妙身形素手翻飞 布包竹篓飞雨入翠微

二制茶

磨刀擦枪偃旗息鼓 万马千军埋伏待时发 一朝出击带露含烟 冒火冲锋夺取紫金堆

三烹茶

寒山汲取拾得松柴 火烧连营猛攻催水沸 白瓷杯瓯紫砂暖壶 凤头三点甘露泡新茶

四饮茶

察颜观色敛眼闻香 入口触舌凝神品味觉 缓缀细咂含嘴慢咽 神清气爽飘然上蓬莱

浮图诗:《茶》

禅那

姊妹花

茶禅一家

阿弥陀佛啊

夜寂陪饮星月

清晨细缀赏朝霞

洗心涤虑坐定无它

凡尘苦事一切全放下

静笃神虚抟气精炼瑜伽

蓦然顿悟五蕴空明绽奇葩

觉悟人生成正果且品味禅茶

茶 诗

《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李白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肋股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茶诗:以仙人掌名茶入为主题的诗,系李白作品。李白在其诗序中写道:“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李白认为饮茶能使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反映了道家的饮茶观念。

杜甫《重过何氏五首》之三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翠鸟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落日、春风、翠鸟、蜻蜓,环境优雅,正是品茗的清雅场所,一边赏茗,一边题诗,情景交融,宛如一幅美妙的饮茶题诗图,雅情逸趣跃然纸上。

《与赵筥茶宴》 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颜真卿等人《五言月夜缀茶联句》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皎然素

素瓷传静夜,芳气清闲轩。——陆士修

《东亭茶宴》

鲍君徽

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

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

幽篁引沼新抽翠,芳槿底檐欲吐红。

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

写喝茶的诗句篇九
《茶诗赏析》

写喝茶的诗句篇十
《把“茶”吟诗》

把“茶”吟诗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大诗人。对于茶,他不仅爱饮,而且善别茶之好坏,故朋友们戏称之为“别茶人”,这是因为他深得饮茶的妙趣:

第一,有茶著得诗文妙。卢仝曾说:“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白居易是典型现实主义诗人,对茶与激发诗兴的作用他说的更实在:“起尝一碗茗,行读一行书”;“夜茶一两杓,秋吟三数声”;“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这些是说茶助文思,茶助诗兴,以茶醒脑的。反过来,吟着诗,饮茶也更有味道。

第二,有茶可以交得挚友。唐代名茶尚不易得,官员、文士常相互以茶为赠品或邀友人饮茶,表示友谊。白居易的妻舅杨慕巢、杨虞卿、杨汉公兄弟均曾从不同地区给白居易寄好茶。白居易得茶后常邀好友共同品饮,也常应友人之约去品茶。从他的诗中可看出,白居易的茶友很多。尤其与李绅交谊甚深,他在自己的草堂中“趁暖泥茶灶”,还说:“应须置两榻,一榻待公垂”。公垂即指李绅,看来偶然喝一杯还不过瘾,二人要对榻而居,长饮几日。白居易还常赴文人茶宴,如湖州茶山境会亭茶宴,是庆祝贡焙完成的官方茶宴,又如,太湖舟中茶宴,则是文人湖中雅会。从白诗看出,中唐以后,文人以茶叙友情已是寻常之举。

第三,茶可以修身养性。他的茶诗一是与闲适相伴,二是与伤

感为侣。白居易常以茶宣泄沉郁,正如卢仝所说,以茶可浇开胸中的块垒。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有中国文人自磨自励,能屈能伸的毅力。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清清醒醒看世界的“清醒朋友”。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他在《草党纪》中就记载,草堂边有“飞泉植茗”。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饮茶、植茶是为回归自然情趣。另外,白居易晚年好与释道交往,自称“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白居易还曾受称为“八关斋”的戒律仪式。茶在我国历史上,是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写喝茶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描写喝茶的诗句 喝茶的诗句 关于喝茶的诗句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写喝茶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写喝茶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4749.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