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

2015-12-29 10:33:20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一《雪,圣洁的神》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借雪抒伤感的诗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一
《雪,圣洁的神》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二
《诗歌鉴赏的三“懂”》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三
《诗歌鉴赏》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四
《诗歌鉴赏》

望秦川①[唐]李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李颀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之前所写。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

21.诗歌前四句写眼前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这一特点;后四句写心中之秋景,写出了秋的 、 等特点。(3分)

22.诗歌后两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1.明净;萧瑟、凄凉(森然、凛冽、寥落)(答出一点给1分)

22. 诗人借具体的秋景来作渲染和衬托,抒发了诗人看到秋景想起了官场上的失意,离别长安的悲凉之情。(手法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衬托都可,要结合诗句稍作分析,2分;感情答官场失意,悲凉无奈等。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日献郡守 张友正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21、 两首诗都写了寒食节断火的生活场景,态.度.却.有.高.下.。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孟诗

▲ ,张诗 。(2分)

22、 简要赏析两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21、孟诗自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张诗乞怜(题目“献太守”),自惭,“惭愧四邻教断火”“堪笑”“堪怜”(孟,有气节;张,献媚)

22、孟诗以乐景衬哀情,(用典); 张诗以哀景衬哀情,

山馆 佘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注:余靖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官,此诗是他晚年所作。

21、对此诗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野馆”就是题目所说的“山馆”,指作者在山野之间居住的地方。

B.第二句“凭轩”指靠着窗户,“竹扉”指院子的竹门。

C.第三联“运岫”指远处的峰峦,“田”指焚烧草木做肥料的农田。

D.第四联中“渊明谁送酒”意思是说没有人给陶渊明送酒,要喝酒必须靠自己劳动去挣。

2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诗人所处的环境,把人带进一幅凄清孤寂的图事。“萧条”二字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B.第二联写凭轩所见的近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萧条冷落。“树藏秋色老”还带有一种悲壮的意味。

C.第三联写凭轩所见的远景,一个“穿”字化静为动,一个“得”字化无情为有情,生动活泼,美丽动人,表现诗人愉快的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慨叹无人为自己送酒,想学陶渊明饮酒赏菊也办不到,辜负了菊花,白白让它残落随风而飞了,表现诗人的悲愤心情。

21 、 D “渊明谁送酒”是讲陶渊明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此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噱寒问暖呢?只有绕墙的残菊陪伴自己。

22、C “穿”“得”二字十分鲜明生动,诗人越是把美 赋予自然景物,越能反衬他黯然神伤的心情。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①次:停泊。②逗:停留。③驿: 供邮差和官员旅宿的水陆交通站。④芦洲: 芦苇丛生的水泽。 ⑤秦: 今陕西一带。

20.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2分)

21.诗人“未眠”原因有哪些?(2分)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

20、首联 “落帆”“停航”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回到家,高飞的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2分,分析出任意两联就满分)21、诗人漂泊异乡,景色凄凉(触景生情),孤独寂寞,夜忆秦关。(2分)这首诗抒发了羁旅情愁。(2分,仅答“思乡”给1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2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 (修辞)的手法,赞扬了友

人 、 的品格。(3分)

22. 你认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1.比喻和对偶 淡泊 坚贞。

22.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虽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别友人不免感伤,但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旷达情怀。②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惆怅孤帆连夜发”,“惆怅”二字为送别友人奠定感伤基调,虽然诗人认②③①⑤④②③①

为人生如行旅、过客,无需计较眼前聚散,自当随遇而安,但在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他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淮上与友人别 和练秀才

(唐)郑谷 (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1.这两首诗均以 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 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21.(2分)“杨柳”,惜别。

22.(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踏莎行 [宋]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21.词中哪一句能同时回答上下阅中的两个疑问句?为什么?(3分)

22.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4分)

21.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词人因为和去年一同赏梅之人别离,而无限伤感。便直接回答了下阕的问题“为谁醉倒为谁醒”。而上阕中雪和梅花为什么都有奇绝风味?词人找不到探问的人,只好“问取南楼月”,到结句也就有了答案,也是因为一同赏梅人的别离。

评分标准:共3分。找对“到今犹恨轻离别”1分,分析为什么能回答“二问”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2. ①该词语言浅近平易,词人对雪中梅花的奇绝美景的描绘不事雕琢,对去年与人赏梅的回忆也简略叙述。②抒情委婉曲折,词人借雪兴怀,借梅生情,又托月寄慨,把离愁别恨委婉道出。③构思精巧奇特,

词人在上下阕分别设置了两个精巧的问题,前为铺垫后为呼应,末句解答,由画龙而点睛,一气呵成。④具有婉约风格,该词借梅怀人,写得迷离恍惚,含意隽永,词浅意深,别有韵味。

评分标准:共4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任意两点即得满分。

离亭燕 (宋)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天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21.本词上阙写景,注重层层勾连,前后相承,如“水”紧承 ▲ 而来,“霁色”紧

承 ▲ 而来,“冷光”承 ▲ 而来。(3分)

22.“怅望倚层楼”,一个“怅”字,虽朴而情厚,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其内涵。(4分)

21. 江 碧天 水

22.诗人登上高楼,面对清秋景象,想到历朝兴废尽入渔樵闲话,心中不免生出国家兴亡之叹和担忧时政的惆怅之情(2分);而面对清秋寒日西下之景,更生出一种无人可诉的孤寂和无奈(2分)。

北塘避暑

(宋)韩琦

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

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

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

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

21.解说首联中“暑烦”“尘寰”的含义。(2分)

22.论者认为此诗境界高远,请结合全诗作赏析。(5分)

21.“暑烦”既指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尘寰”指尘世,即现实世界。(2分,各1分)

22. ①首联和颔联写诗人身处环境幽静、清风拂面的林塘,如入仙境,表现了超凡脱俗、乐观旷达的宽阔胸怀。②颈联融情思于景物。通过描绘水鸟得鱼自享其乐、岭云含雨来去自由的图景,含蓄地表达着诗人知足常乐、不计尘世得失的思想境界。③尾联写“出淤泥而不染”的万柄莲香,远胜借酒浇愁的自暴自弃的

举动,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利、追求清廉的气度。(5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奉使行高邮①道中(之一)

党怀英②(金)

野云来无际,风樯岸转迷。

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

蹚跲③船鸣浪,联翩路牵泥。

林鸟亦惊起,夜半傍人啼。

【注】①高邮:今属江苏,南宋时为淮南东路高邮军治所,隔楚州与金朝的山东东路、山东西路相望。②党怀英:金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③蹚跲:拟声词,船行进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21.据《归潜志》卷八记载,党怀英曾向赵秉文传授诗法说:“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首联 与尾联 ,两词遥相呼应,形成首尾圆合的严谨格局,体现了作者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2分)

22. 简析颔联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5分)

21. 转迷夜半(各1分)(答“野云”和“林鸟”给1分,答“迷”和“啼”给1分,答“风”和“惊”“风”和“啼”给1分)

22. “吞”“抱”采用了比拟的表现手法(1分),描摹出潮水吞没高邮湖,南方天空云合天低的壮观场景,气魄宏大。(2分)。诗人以淮泽为“小”,以楚天为“低”,显示了身为大金重臣雄视汀南的豪迈气度;此联境界阔大,也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胸襟。(2分)如果单单,答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不给分;若答从视觉的角度描摹,与颈联的听觉描摹,形成描写角度上的变化有致(1分)。全景勾勒淮水风急浪涌和楚地(南方)云笼四野的壮阔气势(1分)

[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

(元)汤式

钱塘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潋滟随处写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若此,何似比西施?

21.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_______的景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的感叹。(2分)

22. 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5分)

21.(2分)萧条冷落 昔盛今衰 (一点1分)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五
《日月》

日月,居易问候,微之足下:

自您遭贬江陵到于今,赠予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您还不惮劳烦,作序或写信置于卷首。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意义,并且说明了创作的因缘和年月的先后。我既然接受了足下的诗,又理解了足下此番用意,也常常想承意作答,大略地谈谈诗歌的核心要义,并陈述自己文学创作的意旨,归拢到一封信中,寄发给您。可是,数年来,俗务缠身,少有空闲,每当要写的时候,又寻思我所陈述也不会超出您的见识,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作罢了,直到今天也未能遂愿。现在,我获罪谪居浔阳,饮食起居之外没有其他事情,就读了一下您调任通州时候留下的新旧文章二十六轴,批阅之下,有所会意,阁下恍如即在目前。心有所感,想一吐为快,又常常怀疑自己,不知所悟是否大谬千里。然而,欲一泄心中郁结不平之气,又结合此前的愿望,勉力写成此信。希望足下为我留心一读,荣幸之至。

所谓“文”是很伟大的,天、地、人三才各有其“文”:日、月、星三光为天“文”之首;金、木、水、火、土为地“文”之首;六经为人文之首。《诗》又是六经之首,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感化人心而天下太平。感化人心,以性情最为先决,以言语最为端起,以音声最为切至,以义理最为深透。诗歌,性情是其根须,语言是其苗叶,音声是其花朵,义理是其果实。上自圣贤,下至愚夫,微贱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本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情性同一。音声刺激,都会有所反响,情感交合都会有所感应。

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属;韵律协调,言语就顺畅,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属分明,情感就得以显现,情感显现则感应易成。此种声、言蕴含深博,连缀细微,洞察幽密,沟通上下,平和天地之气,使忧乐和同,人人意遂愿成。三皇五帝之所以能沿中正之道而作为,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就在于能以六艺、五音经纬万物之言、声,以此为枢机,为不二法门。

因此,听到“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听到五子洛汭之歌,就知夏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吟诵者没有罪过,听闻者可以作为戒鉴。二者各尽了自己的心力。

自宗周大衰秦国兴起,采诗之官废弃不再,天子不以采诗观风的办法考察并补救政事的缺失,百姓也不以诗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乃至于颂扬谄媚之风兴起,补阙拾遗之道缺失。此时,六义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国风演变为楚辞、五言诗开始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屈原,都未能得天子宠遇。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诗文。因此,“携手上河梁”之类的诗句,仅止于表达离别的伤感,屈原行吟泽畔最终也只归于怨愤的思绪。诗中所表达的尽是些彷徨难舍,抑郁愁苦,没有顾及到其他。但与《诗经》相去不远,《诗》之六义精髓尚存大概。因此,抒离别之情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虽然六义不能俱在,还是能得国风传统的十之二

三。此时,六义就缺失不全了。

晋宋以来,能得《诗》之精髓的就罕见了。如谢康乐诗,深奥博大,但是多耽溺于山水。如陶渊明诗,高远古淡,但又偏执于田园。江淹、鲍照之辈,又比这些诗还要偏狭。象梁鸿所写的《五噫歌》那样的例子,连百分之一二也没有。这时候,六义就逐渐微弱,崩坍难立了。

到了梁、陈时候,诗人大都不过是玩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类事物,《三百篇》中难道就弃而不用吗?只是要看运用如何罢了。比如“北风其凉”,就是借风以讽刺作威作福、暴虐百姓,“雨雪霏霏”,就是借雪怜悯征人役夫,“棠棣之华”是有感于花而劝勉兄弟之道,“采采芣苢”,是赞美车前草而祝贺妇人有子。这都是以风雪花草兴发,而表现的意义则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讽兄弟、乐有子,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可行吗?这样,“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词句,确实辞藻华丽,但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说这些诗仅仅是玩弄风雪花草罢了。这时候,六义就磨灭殆尽了。

有唐二百年来,其间诗人不可胜数。可圈可点的,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还有诗中的豪杰,世称李白和杜甫。李白的作品,天才横放,壮彩奇思,凡人难望其项背。但是,探求其中的风雅比兴精神,在十首之中没有一首能具备。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传的有一千多首。在融贯古今,细琢格律,极尽工巧精严方面,又超过了李白。但是要拈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这样的篇章,“朱门酒肉,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也不过三四十首。杜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杜甫的呢? 我常常为诗道崩坏感到痛心疾首,激愤之情时时勃发,甚至于食不甘味,夜不成寐。不揣鄙陋,我欲要将诗道振起。唉!世事难料,动辄乖舛,三言两语难尽其中曲折,但还是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二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上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五六岁时,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有志于进士之业,发愤苦读。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隙又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茧。少壮之时,体态瘦削,还没有老,就早早的齿衰发白,看东西总是恍恍惚惚,瞳仁里好象有蝇乱飞、珠摇晃。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创作造成的,自己也感到很悲哀。

我家庭贫困又多遇事故,二十七岁才参加地方上的乡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科举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真正诗人的境地。入朝为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宰府中有中正之人主持,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又身兼左拾遗之职,亲自领取写谏章用纸,除了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把那些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写成了诗歌,想循

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使皇帝耳目广远,有助于其处理繁杂国事机务。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遇,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未遂而怨悔已生,诗歌没有达于上,而诽谤却已汹涌而来。

还是让我给您说个透吧。每每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喧嚷起来,已经觉得不合时宜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则面带尴尬,都显得很不高兴;听到我的《秦中吟》,豪门权贵与骄矜近臣则面面相觑为之色变;听到我寄给您的《乐游园》诗,把持朝政之人都会扼腕愤怒;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操纵军权的那些人就切齿痛恨。情况大体就是这样,不能够一一列举。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是在诋毁攻击,诽谤侮辱。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拿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劝诫我,甚而我的骨肉至亲都认为我不该如此。认为我所行直正的,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精义,是上天要让它败亡而不能支撑延续了吗?还是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传达到天子那里呢?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有志于诗道的人会如此的乖舛不顺。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男子罢了。除去读书作文,其它事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一起娱乐的事情,也没有一样通晓,我的愚鲁拙笨就可想而知了。最初考进士的时候,朝中连个远亲都没有,达官显贵也一个都不认识,拖着笨拙的步子和善跑之人竞争于同一道路,赤手空拳在著文战场上打拼。十年之间,分别有三次中第登科,名声流传于外,官也升到了清高之职,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近辅天子。开始我是由文章而声名在外的,最后又由于文章获罪,也算是应该的吧!

前几天我又听亲戚朋友们私下里说,礼部、吏部选拨人才,多用我平日里做的那些赋、判文、传文为标准。其他诗句,也在人们口头上流传。我感到惭愧,也不大相信。到我第二次来长安的时候,听说有个军使高霞寓,要买一个歌妓,歌妓大夸其口说:“我能唱白学士的《长恨歌》,怎么能同别的歌妓一样呢?”因此,就抬高了身价。足下书信中还说过,到通州的时候,看见近江客舍柱子上题有我写的诗,那又是谁呢?以往我经过汉南的时候,恰好赶上主人集合一群歌妓,做乐娱宾。那些歌妓看我来了,就指着我互相使眼色说:“这就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从长安直到江西,一路三四千里,凡是地方学校、佛寺、客舍、行舟之中,经常能见到我的诗题写于其间,小民、僧人、寡妇、少女往往都会吟诵我的诗。这实在是雕虫小技,不值得多做,但是现在时俗所推崇的,却正在这方面。即使像王褒、扬雄那样的前代贤人,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前辈,也没能从其中超脱出来。

古人说:“声名是天下公器,不可以贪得无厌。”我是什么人,得享当世之名已经够多了,既享大名,又想得到当世富贵,假如我是造物主,能一并都给吗?现在的穷困潦倒,按理说也是应该的。况且诗人大都命途多舛,像陈子昂、杜甫,都仅仅官至拾遣,终生潦倒。李白、孟浩然之辈,未得一官,穷极潦落一生。近来,孟郊年已六十了,最后才做了个协律郎,张籍已经五十岁了,也没超过一个太常寺的太祝。他们都是什么人物呵!他们是什么人物呵!况且我的才能又不如

他们。现在我虽说被降职调到偏远的州郡,做个佐贰之官,但是官阶还是五品,月俸四五万,寒天有衣穿,饥饿有饭吃,除去供给自身之外,还能养活家人,也算对得起白家的先辈了。微之微之呵,请不要为我担心。

几个月来,我从书箱中搜检出若干新诗、旧诗,以类相从,厘分成卷。做左拾遗以来,凡所遇所感,与美刺兴比有关的诗,还有自武德到元和年间即事立题而写的诗,题做《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叫做讽谕诗。又有公干之后居家自处,或病假闲居,安于逸乐、静养心性,随意地吟咏性情的诗一百首,叫做闲适诗。又有受外物的牵动,内心波澜兴起,随着感兴而付诸咏叹的诗一百首,叫做感伤诗,又有五言诗、七言诗、长篇诗、绝句,长自一百韵,短至二韵四百多首,叫做杂律诗。一共十五卷,大约八百首。将来我们相见的时候,一定尽数呈送。 微之!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虽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云中飞龙,抟风大鹏,轰然勃发,尽力而为。时机不来,则豹隐雾霾,鸿飞远空,孤寂自持,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哪条路而不能怡然自乐呢?因此,我所欲所愿是在兼济天下,所做所行是在独善吾身。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济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修身养性的境况。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剩下的是杂律诗,有感于偶遇的外物、机缘,陶然怡然中吟咏而成诗章。虽不是我平生所看重的,但在亲朋好友聚散离合之际,可用来宣离别之恨,助相聚之欢。现在,将其保留未删,编入其中,以后不管谁为我编纂文集,径可删去无妨。

微之!以耳闻为珍贵,以眼见为轻贱,厚古薄今,乃是人之常情。且不用征引远古旧老,就看近世韦苏州的歌行,才气纵横,华词丽藻之外,颇能得比兴讽喻之旨。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高逸典雅、摇曳容与、冲和明净)自成一家。如今搦管为诗之辈,谁能比肩?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看重,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宝爱其诗。现在我的诗,人们所喜爱的,不过是杂律诗和《长恨歌》之类的作品。时俗所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诗,命意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情思寡淡,文词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

如今,知爱我诗的人,放眼当世,就只有足下而已。但是千百年后,怎知没有像你那样知爱我诗的人出现呢?因此八九年来,我与足下仕途稍顺时,就以诗歌相省戒;遭遇困顿时,就以诗歌相勉励;独居的时候,就以诗歌相告慰;同处时候,就以诗歌相娱乐。理解我的的和谴责我的,都是因诗而来吧。比如,今年春游长安城南的时候,我与足下在马上娱乐放松,就分别吟咏新颖艳丽的短律,不掺杂别的体裁,从皇子陂归昭国里,次第吟唱,一行二十馀里间,吟诵之声袅袅不绝。一旁的樊宗宪、李景信则默然无声,句无所发。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诗仙,不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诗魔。为什么呢?劳苦心灵,役累声气,日以继夜,而不知辛苦,这不是魔又是什么?知音相伴,美景在前,花开宴罢,月夜酒酣,如此情境下,相对吟咏,忘却时光飞逝、少年不再,即使驾鸾鹤,仙游蓬莱、瀛洲之乐,也不过如此吧。这不是仙又是什么?微之微之,这就是我与足下把形骸当外累,脱略凡俗踪迹,蔑视富贵,轻视人间的原因。

正在这个时候,足下兴致高昂,精力充沛,还把我与友人往来酬唱之诗全部索要去,选择其中最好的,譬如张籍的古乐府,李绅的新歌行,卢拱、杨巨源二秘书官的律诗,窦鞏、元宗简的绝句,搜罗广博,精心编纂,称为《元白往还诗集》。诸位君子得知自己诗作被列入篇目计划中,无不欢欣鼓舞,把这当成一桩盛事。唉!计划没有实现,足下就遭遇贬谪,不几个月我也跟着降职远任。意兴阑珊,遥想无期,不知何日才成,实在可叹。

我曾经跟足下说,任何人做文章,都有自以为是之嫌,不忍心删削,有时缺点就在繁多上,其间优劣自己又辨别不清,一定得依靠精于鉴赏、持论公允,不虚美、不隐恶的朋友进行讨论删削,这样,繁简之度才能恰当。况且我与足下文章常有繁复之患,自己尚且认为是毛病,何况他人?现在我们暂且分别编辑诗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见的时候,各拿出成品,以达成过去的心愿。但是,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在何地,死期一到,该怎么办呵!微之微之,你是一定能体会到我的这种心境吧!

浔阳腊月,江上寒风,砭肌入骨;岁暮时节,寥落寡欢,长夜难眠。拿起笔,铺开纸,默坐灯下,心念闪过,援笔成书,言语大无章法,莫要因其繁杂而感到厌倦,聊以为一夕絮叨长谈吧。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吗?乐天再拜。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六
《诗歌赏析讲义》

深圳文学教育网

主题: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1)

2008高考诗歌鉴赏题备考与详细讲义

解题的一般步骤

 1、审诗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 《春夜喜雨》、《旅夜书怀》、《柳》„„

 2、审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

 3、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

 4、通词句(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

 5、味意象(形声色质味情调;时空位置(在脑海中形成“多媒体”的图景)

 6、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或“理”)  7、定主旨(综合思想因素与感情涵义,比较主次轻重)

 8、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

相关基知解读

第一讲 审诗题

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 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如果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那么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考生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

二、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

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三、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是《移居》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 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四、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二讲 审作者

即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

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读到刘禹锡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 “不为天下先”.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等。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儒释道互补。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苏轼:三家互补---- 《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

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三、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第三讲 看注释 通字句

扼要说以下几点:

1.辨清多义:古诗词句一般不会出现含混晦涩的语病,因为现存作品都是经历史淘洗的优秀者,而有些语句的歧义,可视为多义或双关,反映了作者的语言技巧。如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 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朱淑真 《 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 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 月在梧桐缺处明。三句中“满”字使夜、月、心尽显凄凉,“缺”字使桐影、月光、心意全有了残缺!

多义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从而留下了语意上的空白。比如:

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2.理顺倒文:典型的比如银汉迢迢暗度(秦观《鹊桥仙》),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3.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第四讲 味意象、明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关于意象和诗的关系,诗人郑敏有过十分精当的比喻,她说:“诗如果是用预制板建成的建筑物,意象就是一块块的预制板。”她又说:意象“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它对诗的作用好象一个集成线路的组件对电子仪器的作用。”(郑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七
高考语文高三语文课件22》

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篇八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下雪天的伤感的诗句 关于雪的伤感诗句 伤感抒情歌曲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借雪抒伤感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借雪抒伤感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4920.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