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诗自嘲赏析

古诗自嘲赏析

2015-12-29 11:07:36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古诗自嘲赏析篇一《自嘲》 自嘲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自嘲赏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古诗自嘲赏析篇一
《自嘲》

自嘲

教学目标:

作为现代人写的旧体诗,本课很有特色,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别旧体诗和古诗,可适当再补充一些优秀的旧体诗,引导学生赏析,对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可建议其尝试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朗读《自嘲》

二、 讲授新知

1,分析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 “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2,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 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3,“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4,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

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三,小结。

四,拓展延伸

“硬骨头”——鲁迅

鲁迅你从封建家庭走出本想拿起手术刀医治沉睡的东方雄狮可没有精神的躯壳面对恶魔的屠刀只能一颗颗人头落地脍子手说看这就是奴隶深深刺痛了你的心从此你拿起了匕首一样的笔重塑国民的精神你在众人的彷徨脚步中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你坐在《狂人日记》奠定的新文学运动基石上冷峻的目光怒向刀丛觅小诗而大丈夫也柔情的心却俯首甘为孺子牛你安坐在松柏苍翠中仍在朝花夕拾 展现顽强的生命历程而野草则是你跳动的心脏你在抒写阿Q的续篇

古诗自嘲赏析篇二
《古诗赏析》

(一)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抒发讽喻之情。宋人欧阳修的《画眉鸟》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如果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成强烈对照。诗人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作次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定(肯定)某事物来表达肯定(否定)某事物之意。即言非(是)而是(非)。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似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反话(讽刺语)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三)指桑骂槐。即借题发挥,指此讽彼。如杜牧的《泊秦淮》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腐朽的灵魂的生活,是对晚唐衰败现实的侧面写照。(四)自嘲嘲人。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嘲讽自己达到对讽刺对象嘲弄、讽刺的目的。如唐诗人罗隐的《感弄猴人赐朱绂》诗:“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诗的意思是,十二三年来我辛辛苦苦上京赶考,把美好的风光(五湖烟月)都丢弃了。还不如去学那个耍猴人孙供奉,只要能博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的官袍!说猴子上朝,本就令人捧腹,而今弄猴人竟因能博龙颜大悦而官袍加身更是荒唐。诗人嘲笑自己执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艺邀宠而轻易得官,自叹不如。表面上自嘲,实则讽刺了晚唐皇帝昏庸荒诞,深刻揭露了朝廷的黑暗腐朽,将怀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畅淋漓,比直接讽喻要耐人寻味,也更深刻。(五)写景寓意。即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情与景相互交融,耐人寻味。

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吴王夫差的游乐之地,故址在今江苏苏州市。诗中所写的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这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蕴含着诗人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写景寓意类诗歌很多很常见,此不赘述。(六)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不直接写“我”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会怎样,从而收到婉转曲折的抒情效果。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邀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由自己对月怀人,设想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设想将来共同看月的团聚之乐。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也属这类写法的作品。(七)巧用比喻。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精心设喻,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如唐代诗人朱庆馀临到科举考试了,担心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于是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上张水部》)一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后来,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齐纨(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制成的衣服)也不值当今人们看重,只有她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张籍同样巧妙设喻,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两诗一问一答,相映成趣。(八)借助谐音。刘禹锡的《竹枝词》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为人熟悉的情歌,巧妙借“晴”与“情”谐音,以“晴”暗指“情”,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都表现出来,曲传心声,含蓄机智。(九)以汉代唐。即诗歌表面议论汉朝政事,实则借此讽刺唐

王朝的弊政。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里的“汉皇”实指唐明皇。(十)借用典故。用典,是古诗文中常见的现象,它能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甚至一字千金。幸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的赞扬,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表达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十一)借古非今。先看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秦末名将,项羽曾威震四海,后于刘邦争夺天下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壮怀激烈。本诗赞美项羽不愿自己逃命,宁可与将士一道牺牲的精神,联系当时南宋统治者节节败退,最后逃过长江,偏安于一隅,苟且偷安的现实,诗人颂古讽今之意不难理解。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融情入景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情景合一的经典之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接下来,由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理,这又构成了作品的第二层意思;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是第三层意思;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联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短短四句话,蕴涵着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层层生发,愈转愈深。诗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

,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政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感时”、“恨别”是写情。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问《度大庾岭》:“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古诗自嘲赏析篇三
《古诗词名句赏析》

1、《观沧海》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画面。天连水,水连天,大海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由此表现出诗人那气吞山河,大气磅礴的政治理想。 2、《次北固山下》王湾 “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日升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让人倍生思乡之情。“生”和“入”使“日”和“年”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将驱散黑暗,江春将赶走严冬;寓意新的一天终会到来,新的事物将会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作者选择了早春时节典型的事物“莺”和“燕”,细致入微地描写两种事物的情态:“几处”不是“到处”,“谁家”不是“家家”,可见此时正是初春。“早”和“新”意义互相生发,两句联成一幅完美的画面。正因为是“早莺”所以才要“争”向阳的暖树一展歌喉,“新燕”才要啄泥衔草建筑新巢,两句诗描写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展现了作者面对初春到来的惊喜和期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此三句诗选取了九种事物,用“枯”、“老”、“昏”、“瘦”等字点染,使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让读者感受到羁旅之人的凄苦寂寥,使人肝肠寸断。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再者,本句景物搭配动静结合,奇妙无穷。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无限愁思无人能解无人能诉,唯有托之明月;二是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得见;三是因此把相思之情托之明月才可让朋友知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自己的知心人,能受己所托,将思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送给那个不幸的谪迁者! 6、《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表示愿望,是从前句中迸发而来。“共剪......却话......”由眼前孤灯听雨的冷寂之境生发开去,在对未来的无限欢欣的憧憬中收束全篇,这种神往更显今宵思念之苦;而未来对今宵的回味,又会倍增重逢的快乐。诗句朴素无华却有余韵无穷。 7、《浣溪沙》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此联对仗极为工整。“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敏感的诗人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春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中有悄悄的惊喜,对立而又统一。

八年级古诗词名句鉴赏 1、《望岳》杜甫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是近距离观望泰山神奇秀美、巍峨高大的形象,写的有情有义。“钟”字充满了感情色彩,大自然是如此偏爱泰山,将所有的精华都给了泰山,使泰山拥有鬼斧神工般的神奇和秀美。“割”字用得奇险,写尽泰山的高大威猛,遮天蔽日,仿佛泰山有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泰山身为五岳之尊的超凡地位。 2、《春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句借助外物表达忧恨之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春天里的感受表现得巧妙至极。

眼前。春天依旧,可是被战火摧残的家园一片破败,乱草遍地,就连花看到了也不免落泪,鸟看到了也不免惊心,何况是人呢?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如此地抑郁苦闷。 3、《使至塞上》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背景是一片苍茫无际的大漠,一道横贯东西的大河像一条玉带一样从天际之处流了过来,一股直冲云霄的狼烟,一轮缓缓坠落圆而暖的夕阳,画面上的景物一上一下,一直一圆,富有层次和变化;其次,黄沙与红日,青烟与白河,色彩极其协调与搭配;第三,圆的落日和方的大漠,纵的狼烟和横的黄河,线条简约而概括。意境雄浑,逼真传神。 4、《游山西村》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种山间村落的常见景象让人常常联想到人生相似的经历,有着亲切感,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既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又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用“沉舟”和“病树”喻己,但却并不感伤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和仕途的失意介怀,表现出一种对世事变迁和宦途谪迁后的豁达开朗。二十年的宦海浮沉,人世荣辱反而使诗人变得宠辱不惊了。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后人赋予其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赤壁》杜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独出心裁地提出与史书相反的历史见解:周瑜的成功只不过赖于“借到东风”的侥幸,实则为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己空有满腹才干,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没有成名的机会。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为,显示出诗人雄视古今的兀傲神情。

7、《过零丁洋》文天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诗人忆起当年战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此时国势已危,“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说如今自己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上,深感孤苦零丁。往日的体验和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地名与心情暗合,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名状的忧愤之情。 8、《水调歌头》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自古如此。诗人的感情由感伤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表明作者由于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豁朗的襟怀,超然物外,把人间悲怨与自然相象相提并论,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趣。 9、《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揭示了物我合一的意境,一俯一仰之间,诗人已完全沉浸在这静穆超然、纯朴恬淡的环境里,大自然的高洁美好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 10、《行路难》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这两句写出了李白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亮如明月的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谗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涯沦落。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大雪来得急躁,而且言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心情。“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令人拍案叫绝。 12、《己亥杂诗》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辞官还乡,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了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和为了国家和百姓,甘愿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句化用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更鲜明更精炼。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伤感情调,代之以乐观豁达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润”、“酥”写出了雨的密、轻和柔,表现了早春的雨的特色。“遥看近却无”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写出了早春刚至,绿草初萌的稀朗纤细。景物描写如水墨画一般浓淡相宜。 15、《无题》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上句中“丝”、“思”双关,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的情思之缠绵不尽,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对爱情的终生不渝。现在多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6、《相见欢》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可见的乱麻,使愁情生动传神。但麻长可断,麻乱可理,愁绪却“别是一般滋味”无以诉说、无人理解,表现了作者深切、悲苦的离愁。 17、《登飞来峰》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诗人登上塔顶,世间万物,尽收眼底。此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无畏前行。也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九年级古诗词名句鉴赏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号角”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再看那“孤城闭”,隐隐透露着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又为边塞的军事气氛增添了一种苍茫、悲凉、萧索、压抑的气氛。此句着意写边塞苍凉、萧索的景色,渲染了边塞的前线戒备森严,气氛紧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诗人借酒浇愁,为的是游子思乡之情,并和下句形成了矛盾。“燕然未勒”是化用东汉窦宪击败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自己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但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壮志难酬又难免思念

家乡的矛盾痛苦之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此时才40岁,却自称老夫,并不合时宜地“聊发少年狂”,颇有自嘲之意,却又表现了东坡的“狂”,“牵黄犬、架苍鹰、锦帽貂裘”好一幅出猎的雄姿!众多随从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句中用“的卢”典故表现此人年少英勇、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勃勃英姿。把将士们挽弓放箭声比作霹雳震响天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侧面表现了将军的英勇无畏以及动人心弦、惊险万分的战斗场面。 4、《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用“兴”的手法写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对和鸣的雎鸠,联想到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理想配偶。这种兴的手法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5、《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前两句是诗的起兴,既交待了时令、环境,又为全诗感情抒发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的气氛。

6、《雁门太守行》李贺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燕脂”与“夜紫”暗示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支援作了必要的铺垫。

古诗自嘲赏析篇四
《古诗名句子赏析》

1、《观沧海》曹操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画面。天连水,水连天,大海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由此表现出诗人那气吞山河,大气磅礴的政治理想。 2、《次北固山下》王湾

“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 ——“日升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让人倍生思乡之情。“生”和“入”使“日”和“年”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将驱散黑暗,江春将赶走严冬;寓意新的一天终会到来,新的事物将会取代旧的事物。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作者选择了早春时节典型的事物“莺”和“燕”,细致入微地描写两种事物的情态:“几处”不是“到处”,“谁家”不是“家家”,可见此时正是初春。“早”和“新”意义互相生发,两句联成一幅完美的画面。正因为是“早莺”所以才要“争”向阳的暖树一展歌喉,“新燕”才要啄泥衔草建筑新巢,两句诗描写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景象,展现了作者面对初春到来的惊喜和期待。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此三句诗选取了九种事物,用“枯”、“老”、“昏”、“瘦”等字点染,使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悲凉色彩,让读者感受到羁旅之人的凄苦寂寥,使人

肝肠寸断。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再者,本句景物搭配动静结合,奇妙无穷。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无限愁思无人能解无人能诉,唯有托之明月;二是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得见;三是因此把相思之情托之明月才可让朋友知晓。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自己的知心人,能受己所托,将思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送给那个不幸的谪迁者! 6、《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表示愿望,是从前句中迸发而来。“共剪......却话......”由眼前孤灯听雨的冷寂之境生发开去,在对未来的无限欢欣的憧憬中收束全篇,这种神往更显今宵思念之苦;而未来对今宵的回味,又会倍增重逢的快乐。诗句朴素无华却有余韵无穷。7、《浣溪沙》晏殊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此联对仗极为工整。“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正是在这无穷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敏感的诗人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春来春去,花落燕归,淡淡的忧伤中有悄悄的惊喜,对立而又统一。

八年级古诗词名句鉴赏 1、《望岳》杜甫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是近距离观望泰山神奇秀美、巍峨高大的形象,写的有情有义。“钟”字充满了感情色彩,大自然是如此偏爱泰山,将所有的精华都给了泰山,使泰山拥有鬼斧神工般的神奇和秀美。“割”字用得奇险,写尽泰山的高大威猛,遮天蔽日,仿佛泰山有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泰山身为五岳之尊的超凡地位。 2、《春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句借助外物表达忧恨之深。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春天里的感受表现得巧妙至极。眼前。春天依旧,可是被战火摧残的家园一片破败,乱草遍地,就连花看到了也不免落泪,鸟看到了也不免惊心,何况是人呢?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心情是如此地抑郁苦闷。 3、《使至塞上》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作者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背景是一片苍茫无际的大漠,一道横贯东西的大河像一条玉带一样从天际之处流了过来,一股直冲云霄的狼烟,一轮缓缓坠落圆而暖的夕阳,画面上的景物一上一下,一直一圆,富有层次和变化;其次,黄沙与红日,青烟与白河,色彩极其协调与搭配;第三,圆的落日和方的大漠,纵的狼烟和横的黄河,线条简约而概括。意境雄浑,逼真传神。 4、《游山西村》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种山间村落的常见景象让人常常联想到人生相似的经历,有着亲切感,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既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又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诗人用“沉舟”和“病树”喻己,但却并不感伤怨尤,反而是在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和仕途的失意介怀,表现出一种对世事变迁和宦途谪迁后的豁达开朗。二十年的宦海浮沉,人世荣辱反而使诗人变得宠辱不惊了。诗句充满了对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后人赋予其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赤壁》杜牧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独出心裁地提出与史书相反的历史见解:周瑜的成功只不过赖于“借到东风”的侥幸,实则为抒发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自己空有满腹才干,怀抱用世之心,却始终没有成名的机会。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为,显示出诗人雄视古今的兀傲神情。

7、《过零丁洋》文天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诗人忆起当年战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此时国势已危,“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说如今自己只身被俘,飘浮在零丁洋上,深感孤苦零丁。往日的体验和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地名与心情暗合,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名状的忧愤之情。 8、《水调歌头》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之离合与月之圆缺,自古如此。诗人的感情由感伤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表明作者由于受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豁朗的襟怀,超然物外,把人间悲怨与自然相象相提并论,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趣。 9、《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揭示了物我合一的意境,一俯一仰之间,诗人已完全沉浸在这静穆超然、纯朴恬淡的环境里,大自然的高洁美好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 10、《行路难》李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况仕途艰难,这两句写出了李白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才学识见亮如明月的李白,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谗而“赐金放还”,从此险山恶水,天涯沦落。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大雪来得急躁,而且言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心情。“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令人拍案叫绝。 12、《己亥杂诗》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春泥”自喻,表明自己虽辞官还乡,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了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和为了国家和百姓,甘愿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句化用曹植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但更鲜明更精炼。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伤感情调,代之以乐观豁达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润”、“酥”写出了雨的密、轻和柔,表现了早春的雨的特色。“遥看近却无”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写出了早春刚至,绿草初萌的稀朗纤细。景物描写如水墨画一般浓淡相宜。 15、《无题》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上句中“丝”、“思”双关,以丝尽而死的春蚕,表达自己的情思之缠绵不尽,

到死方休;下句则以泪尽而灭的蜡烛,象征自己相会无期的悲哀之泪和对爱情的终生不渝。现在多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6、《相见欢》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人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可见的乱麻,使愁情生动传神。但麻长可断,麻乱可理,愁绪却“别是一般滋味”无以诉说、无人理解,表现了作者深切、悲苦的离愁。 17、《登飞来峰》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诗人登上塔顶,世间万物,尽收眼底。此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无畏前行。也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九年级古诗词名句鉴赏 1、《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号角”展现了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再看那“孤城闭”,隐隐透露着对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又为边塞的军事气氛增添了一种苍茫、悲凉、萧索、压抑的气氛。此句着意写边塞苍凉、萧索的景色,渲染了边塞的前线戒备森严,气氛紧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诗人借酒浇愁,为的是游子思乡之情,并和下句形成了矛盾。“燕然未勒”是化用东汉窦宪击败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表明自己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但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壮志难酬又难免思念家乡的矛盾痛苦之情。 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此时才40岁,却自称老夫,并不合时宜地“聊发少年狂”,颇有自嘲之意,却又表现了东坡的“狂”,“牵黄犬、架苍鹰、锦帽貂裘”好一幅出猎的雄姿!众多随从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句中用“的卢”典故表现此人年少英勇、一马当先、冲锋陷阵的勃勃英姿。把将士们挽弓放箭声比作霹雳震响天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侧面表现了将军的英勇无畏以及动人心弦、惊险万分的战斗场面。 4、《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此句用“兴”的手法写一个青年男子见到河洲上双双对对和鸣的雎鸠,联想到美丽的姑娘该是自己理想配偶。这种兴的手法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 5、《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前两句是诗的起兴,既交待了时令、环境,又为全诗感情抒发渲染了浓烈的凄清惆怅的气氛。 6、《雁门太守行》李贺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燕脂”与“夜紫”暗示双方都有大量伤亡,一场激烈的战斗刚刚结束,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支援作了必要的铺垫。

古诗自嘲赏析篇五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高一古诗词鉴赏复习

一、鉴赏诗词中的“情景交融”

(可参考复习必修一《三维设计》P5“高考对接”及必修二《三维设计》P69“高考对接”)

考查重点:“景中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或“诗歌如何处理景跟情的关系”。

相关术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怀?

【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

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用的词语有幽静、萧瑟、生机勃勃、

孤寂凄清、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等)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根据写作背景及诗中的表现的氛围特点具体

地谈,切忌空洞)

小结:找出诗中景(意象)→分析景物(意象构成的画面)特点→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

感。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奔波流离之后,暂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描绘画面)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江水映日,花草艳丽,春风传香,泥融沙暖,燕筑新巢,鸳鸯闲卧。

步骤二 (概括特点)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分析感情) :表现了诗人在结束奔波流离生活而暂得安定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高考真题

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

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借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储蓄的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答:修禊热闹场景,清明时节的祭祀,都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异地而不能参加,增添愁绪,夜不能寐,江畔独步折柳,更又回想亲人苏堤“折柳”送别之场景,更添思乡之愁苦,也就令人愁眉不展了。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 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旧游:指故交。

暝:指黄昏。

沧江:指桐庐江。沧同“苍”,因江色苍青,故称。

建德:唐时郡名,今浙江省建德县一带。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维扬:即扬州。海西头:指扬州。因古扬州幅员辽阔,东临大海,故称。

问:试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二、鉴赏古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

【知识储备】

“意”——是指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等。

“象”——是指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它是诗歌中浸染

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在整体

上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情景交融的诗歌中,诗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的往往就是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意象归纳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常见意境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答题示例】

下面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

意境:马致远用他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了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

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高考真题

2013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

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

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

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唐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注释】 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这里是诗人的自称,含有自嘲之意。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

风”几个意象,试分析其在诗中的作用。

三、鉴赏诗词中的炼字

(可参考复习必修一《三维设计》13“高考对接”及必修二《三维设计》P48“高考对接”)

【考点阐释】

炼字即“锤炼词语”,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多炼动词或形容词,也可

炼数词,或炼叠词、虚词,还可以是活用词语。

【提问变体】

①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

②某一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

③诗中某字换成另一个字可好?为什么?

【答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步骤三:点出该字(词)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或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

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一(解释含义):看,在诗中指回头望。

步骤二(展开描绘):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烘托或表达):只一“看”,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答题技法】

1、关注诗眼、注释等;

2、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特别是里面的动词、形容词;

3、答题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分析,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高考真题】

2013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四、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

(可参考复习必修一《三维设计》21“高考对接”及必修二《三维设计》P40“高考对接”)

【考点阐释】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

象。诗歌的形象主要有三类:①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抒情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③诗词中所描写的景和物,即物象或意象。高考试题考查的一般是后两者。

【答题步骤】

步骤一:简要概括分析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一个什么形象;

步骤二: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是如何展现的;

步骤三:联系诗歌主旨简析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步骤先后可调换,步骤二、三可结合)

【高考真题】

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古诗自嘲赏析篇六
《诗词鉴赏 5》

诗歌鉴赏专题

第五讲: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主编人:王利芳

学习重点和难点

1. 熟悉各类题材诗歌的情感特点,读懂诗文。

2. 针对各类题型归纳解题要点。

3. 结合对诗文的理解,规范组织答案。

学习过程

一、 考纲解读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

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

局限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要从作品的整体

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

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更要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

地进行评价。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

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

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

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二、 方法归纳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

情”,从而“知其意”。要“体其情”,就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

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陆游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

好处。

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

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

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要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

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

基本前提。

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要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

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

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

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

三、 能力提升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

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5分)

(2)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

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深度阅读

1、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 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馈总结

古诗自嘲赏析篇七
《诗词鉴赏》

原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杜审言:杜审言(?~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实为洛州巩县(今属河南)人。高宗咸亨元年(670) 进士。官隰城尉,累转洛阳丞,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因与同僚不睦,为州司马周季重等所构陷,系狱,将被杀。其子杜并,16岁,刺杀季重,己亦当场遇害。武后闻杜并为父报仇事,甚加叹异,召见审言,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因依附张易之、张昌宗,于中宗神龙元年(705)与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同时遭贬,他被流配到峰州。不久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卒年60余。杜审言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和沈佺期、宋之问相唱和。他们都大力创作律诗,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评论:杜审言曾有两次贬官的经历,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当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他在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花鸟迎人,看到江水滔滔,朝着与他行进相反的方向流去,不禁对照自己的遭遇,追思昔游,怀念京国,悲思愁绪,一触而发。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诗的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是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游目骋怀,该是心旷神怡的。而这里追叙“昔游”时却用了一个“悲”字。这个悲,是今天的悲,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而反过来,也可以说,正因为想起当时的游乐,就更觉得当前处境之可悲。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这一句诗是用现在的情移过去的境,为昔日的欢乐景物注入了今天的悲伤心情。  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写到今春的边愁。一般说来,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诗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如果就艺术手法来说,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面来衬托边愁。与杜审言的这句诗有些近似的有杜甫《春望》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司马光的《续诗话》评这一联诗说:“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这里,以花鸟可娱之物来写“感时”、“恨别”之情,采用的也是反衬法。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对杜甫有直接影响。“花溅泪”、“鸟惊心”一联,可能就是从“花鸟作边愁”这一句化出的。  诗的

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但这一句还没有点到《渡湘江》这个题目。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才提到湘江,点破诗题,而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来加强诗的中心内容。  这首诗,通篇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诗的前两句是今与昔的衬比,哀与乐的衬比,以昔日对照今春,以园游对照边愁;诗的后两句是人与物的衬比,南与北的衬比,以京国逐客对照湘江逝水,以斯人南窜对照江水北流。这是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而出现在七言绝句刚刚定型、开始成熟的初唐,尤其难能可贵。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初唐七绝“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在胡所举的两首诗中,这首《渡湘江》更为可取。这首诗,不仅平仄调谐,合乎七绝的规则,而且显示了高明的艺术技巧--翻叠。他写这首绝句的当时,不象后来有许多绝句佳作可以借鉴,因此,这种开创之功就更觉可贵了。绝句,,字数很少,篇离短小,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较大的容量,具有较广阔的供读者想象回旋的天地,用现代诗歌批评的术语来说,就是要追求诗的密度和新鲜感,这样,就促使诗人们在艺术上孜孜以求,而翻叠,就是增大密度与获得新意的诗艺之一。所谓"翻叠",一是反用或翻用历史故实或前人成句,一是在自己原来的意思之上,用否定意义的翻笔产生新意。在形式方面,包括意蕴两两反照的原意与新意,在效果上,不仅可以因反复对照使诗句警动而不流于平弱,也可以因回环重叠而增加诗的层次、波澜与容量。而那种平直的缺乏容量与新意的语句,是难以进入诗的门庭的,即使是大诗人的作品,也不免受到讥议,如杜甫的《送王十五辨官扶侍还黔中》中的"离别不堪无限意",前人就曾嘲之为"无聊之极"。杜审言这首诗的前两句,各自是前半句与后半句用翻笔的句中翻叠。"迟日",指春天的太阳,《诗经·豳风.七月》中早。就有"春日迟迟,采繁祁祁"之句,而"迟日园林",是诗人描写京华春目的美好风物,令人不禁忆起后来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的丽句,但杜审言诗接下来的却是"悲昔游";"今春花鸟",在一般情况下本来是应该令人赏心悦目的,但诗中随之而来的却是"作边愁"一句之中后半句翻叠上半句,相反的意思两两并列,单一的意

象转化为复式的意象,使人感到十分警峭而意趣深长。明代的唐汝询认为湘江是杜审言的旧游之地,园林昔游,是感三湘旧游而悲,这虽可说是一家一言,但且不说杜审言先此是否来过湖南已无可查考,如此解诗,也使原来富于情趣的作品减少了许多情味。"迟园林悲昔游"一句,宋代李畸、宋自等人所编的《文苑英华》作"他园林非旧游",其中的·。悲"字,明代李攀龙的《唐诗选》也作"非"字,都远不及现在这一句的诗意隽永而浓至。这首诗的后两句虽仍是翻叠,却与上两句有所不同,它们是上句与下旬的句与句的翻叠:"独怜京国人南窜",正面抒写自己被贬逐南荒的悲,"不似湘江水北流",人生有情而偏偏"南窜",江水无知而偏偏"北流",诗人用翻笔使原意翻上一层,意思是:入的命运连江水都不如,北去的江水真是值得欣羡呵!这两句本来已经是层波叠澜了,而翻叠申又,综合运用了对比,更觉意象单纯中见繁复,精采纷呈。从全诗来看,"悲"、"愁"、"冷"这些词语在表意上都是直露的,直言发露,常常易于一览无余,削弱诗的感染力,但是,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翻叠和对照的技巧,就弥补了它的弱点。杜审言去世于708年,杜甫出生于712年,我不知从未见过爷爷的杜甫是否想念过爷爷,我也不清楚此诗对后人到底有多大影响,但是我很明白它强烈地影响了杜甫,尤其是“今春花鸟作边愁”这一句。  几十年之后,杜甫在其名诗《春望》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显地脱胎于爷爷的诗,也明显高于爷爷的诗。  牛顿说过:我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杜甫会说:我之所以写出这样的好诗,是因为我站在爷爷的肩膀上。  在山河破碎中到处流浪的杜甫,比爷爷苦许多倍,悲许多倍,人生体验自然也比爷爷深刻许多倍。  再回到杜审言的诗本身,本朝博主白坤峰认为:除了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极好之外,其他三句质量平平,表达过于简单化了。我可以推测杜审言写这首诗的思路与情感触发点——当他身在异乡如无根的树时,于是,他想回到往日的熟悉森林中,美丽的花他看不出美丽,悦耳的鸟他听不出悦耳,相反,却能引起愁思,过湘江时,不知谁说了一句,不,也许是他在心里对自己说了一句“我还不如这湘水吗,它能往北方流,而我,一个劲儿地往南流浪。”  于是,一首不好也不坏、佳句与平庸之句并存的《渡湘江》瞬间产生了……  我身在南方,有时,看到北飞的鸟,或者发往北方的客车,我会想起此诗的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

,虽然回乡要挤十个小时的普通客车让我心疲惫。对于首句,《唐诗鉴赏词典》中陈邦炎解为因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日斜阳暖照、漫步园林的旧时情景,而我却不能苟同:为什么不能是故地重游而做之慨呢?人的思绪,要忆也该由近及远、自今返古,断不会一下就回到了故居;再者,园林多为南方特色,北方亦有,但绝无南方之秀,秀而易致联翩浮想,不象北方,刚虬有力,多生敬叹而无漫思之趣;其三,解中谈到,作者属于二次贬官南下,因此在我看来,旧地重游有相当充分的可能条件。暖阳西下,乘便再游旧地,秀丽仍然,景物依稀,或有些许改变,却没想到自己是被再次贬官旧地重游,思往日缓步之时,懊恼憧憬,无不一一又上心头,却又再现,自然忍不住万分感伤。“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在感伤中触景生情,开始慢慢铺陈郁闷心情;旅途之时大地渐渐春来回暖,南方已是万物苏醒报催花开,北方虽未彻底脱离寒冷天气,但也开始有春天的气象,候鸟们也在着手北归的准备,自己却为远调边疆而愁肠百结,无从释怀。第三句,倒很有些让人觉得奇怪,贬官远离为何用“窜”字?窜,多为贬义,常用于莽撞无理之人或事,如“鼠窜”、“逃窜”等,难道说作者冲撞最高领导犯了死罪,或者被某些大逆不道的政治事件株连了不成?又或者,作者自己曾对同僚好友许过豪言壮志,却被二次贬官严重的挫伤了自尊,感觉很失了脸面,所以仓惶出行?若是前者,末句还真不该有舍不得走的想法,能保住小命就算不错了,还敢奢望天天在皇帝老儿面前晃来晃去,不怕最高领导一时性起翻起旧帐喀嚓一刀报销尘缘了?我觉得应该更象后者,患得患失嘛,自嘲有之,自怜亦有之,幸好看不出有自恋的倾向。乍一看来,以为该诗是安史之乱,或北宋末年之作;至少,也该是有战乱的。却偏偏不是这样。塞胸离愁,倒是字字皆见;满腹牢骚,为何却总在不经意间渗透流露?皇帝老儿愿喜不愿忧,尤其是象这种吃饱了没事哭丧着脸整天说要为某某领导鞠躬尽瘁的狗屁心迹表白,最高领导早就听的耳朵起老茧了,当然要让这些傻蛋滚的越远越好,抽空反省一下。结果这些文人反省的根本不对路,当面估计是不敢说了,背后却还要摆出一付用心良苦忠心不贰的高洁姿态,于是再次让他们滚蛋,骨子里的东西还是没有改造好,难保什么时候搭错了经又当面驳斥最高领导的不是。可惜啊,这些文人还真是愚笨,难以悟透这点,哦,不对,说错了,是隐约悟到却始终不肯上这条共建和谐社会协调人际关系的道。不过从诗中看来,作者显然不是个平

庸之辈,不会悟不到吧?偏就臭驴脾气死不肯上道;不上就不上嘛,大不了笑笑自己生不逢时学学先人啦,还就一头撞倒南墙写什么狗屁文章发什么闷气,给谁看哪?!对了,不是一门心思撞南墙嘛,就让你撞个够,调往南疆,多了时间去撞墙。作者杜审言其人。在我脑海里,本无什么印象;一看学者所做诗解,乖乖咙滴东,吓俺一大跳,居然是杜甫的祖父。怪不得怪不得,看着诗就觉得眼熟,却没有杜甫忧国忧民的韵味——果然是老的不如小的,也怕少壮啊——呵呵!~~估计要挨板砖了。词典中也就这么粗略介绍了一下,评论是我加上去的,做不得数,多了字句去吹嘘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然如此,俺也就学学由儿子倒推老子的怪异逻辑(这里倒是隔了一代,希望影响不大),杜甫的诗多了沉稳和含蓄,基本上没怎么把最高领导当回事,多了用心去忧虑和感悟国家的命运、群众的疾苦,从这点来说,于花鸟浪漫中写实、移一己忧愤于国民,确实是对其祖父风格的继承和发扬,有孙如此,杜老先生亦足以在九泉之下畅慰心怀了。其实前面该说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特此更正,免挨闷棍——有鸡蛋倒可以扔,俺穷啊,肚子里正缺少油水。 湘江:国湖南省的最大河流。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发源於广西兴安县海洋山西麓,向东北注入湖南省东部,在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向东流经衡阳、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後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滩多,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干支流大部可通航,旧时是两湖与两广的重要交通运输线路。 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东西两岸,支流汇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

古诗自嘲赏析篇八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

1、十五夜望月

翻译: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鉴赏:(1)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2)“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3)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翻译: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3、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又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4、李白《塞下曲》

1——4句: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5、6句: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7、8句: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5、《自嘲》白话试译:

交了倒霉运,还能有什么顺心的希求;

躺在床上连身都不敢翻,却还是碰了头。

上街时低低压下破帽遮住脸,唯恐被人看见,招来不测横祸;

好像坐在装酒的漏船上,在江心打转,时有没顶之险——逃不脱的晦气啊! 面对众人的指斥,詈骂,诅咒,我偏偏横眉冷对,我行我素;

面对孩子,我却宁愿像头老牛,任他牵着跑,我都心甘情愿。

不过躲进小楼,就成了自己的一统天下,爱写什么,谁管得了,

外面的世态炎凉且由它去,雨雪风霜也由它去,全与我不相干!

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6、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泪,千丝万絮惹春风

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副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诗人用美景来衬托离别之情。 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其实,诗歌句句写柳,句句含情。试看:

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

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二是此为暗淡之景,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路在何方,飘向何处?愁绪之浓烈,如同迷茫的烟雾,划也划不开。正因为这浓情撩人,所以离人竟分不清是烟是雨,只能说“半烟半雨”了。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写景,诗人把写作的镜头拉远,视角转向山路。山路乃旅人前行之路。可想而知,阴雨天气,道路泥泞而漫长,暗示前路艰难。再加上烟雨迷蒙,不禁勾起羁旅漂泊之感,离人愁绪更浓。

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千丝万絮惹春风”言春风中柳条婀娜,柳絮飘飞,一个“惹”字尽得其妙。柳丝轻拂,依依袅袅,似在挽留什么,亦如牵曳着离人的裙带,缠绵多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离绪。

古诗自嘲赏析篇九
《自嘲教案》

自嘲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1、区别旧体诗和古诗

2、引导学生赏析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赏析

2、加深对鲁迅精神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自嘲》

2、研讨问题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 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 “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研讨问题四: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

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3、 背诵全诗

投影《“硬骨头”——鲁迅》一诗,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一篇感想。

附“硬骨头”——鲁迅

你从封建家庭走出 本想拿起手术刀

医治沉睡的东方雄狮 可没有精神的躯壳

面对恶魔的屠刀 只能一颗颗人头落地

脍子手说 看这就是奴隶

深深刺痛了你的心 此你拿起了

匕首一样的笔 重塑国民的精神

你在众人的彷徨脚步中 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你坐在《狂人日记》 奠定的新文学运动基石上

冷峻的目光 怒向刀丛觅小诗

而大丈夫也柔情的心 却俯首甘为孺子牛

你安坐在松柏苍翠中 仍在朝花夕拾

展现顽强的生命历程 而野草则是你

跳动的心脏 你在抒写 阿Q的续篇

教后记:

古诗自嘲赏析篇十
《高考重要古诗文赏析》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

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首句,不用说交代起因。“属国过居延”说明出使之远,也和末句“都护在燕然”对应:遥远偏僻的居延国还远远不是终点呢!这一种情感,和《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行行重行行》有类似之处,开篇一句“行行重行行”用重复的手法强调了这种终点遥遥无期的沉重叹息。人生这条路,所有人都会殊途同归,而终点,便是那亘古不变的一个!  注意这里的“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如果说第一联中这种低落的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颔联中,作者便是有意将其强化了。“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行,可在北风的凛冽下草茎崩断,只好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去。这个意象当然是作者的自

喻。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土之国向以汉唐之强盛傲视周边诸国,可那胡天之雁虽属番邦,却能自主归家,比起我这身不由己、难以自主的征蓬好得多了!在这一度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自怜、自伤、自嘲,将全诗的感情又添浓了一层色彩。这一联毫不夸张地说,是堪与颈联功力相当的佳句。  接下来便是那千古传唱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学诗时曾以此为例,可见其脍炙人口。历代名家评至此两句,总是将其孤立到诗人的感情之外,脱离了上下文的感情和氛围来单独品评。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家之言,可那“雄浑刚毅”的评语实在距离此刻的王维甚远。  这一道景色,悲壮,苍凉,孤寂,寥廓。烟虽直,却是势单力孤;日虽圆,却是行将落山,这分明是一分临近黄昏的伤感惋惜……总之是负面情绪,不管看到什么都能勾起自己悲伤的心绪,哪里会有什么雄豪壮丽?  “萧关逢候骑”句。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身:“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继续走很久呢!  反过来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个“故知”又能如何?凄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过是把那凄苦再放大一倍罢了。总之,此时的诗人,是进亦忧、退亦忧!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

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

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著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著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季节(初秋)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古诗自嘲赏析》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鲁迅自嘲赏析 自嘲的古诗词 自嘲的古诗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诗自嘲赏析”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诗自嘲赏析"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5061.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