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

2015-12-30 00:37:45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一《优化指导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课时作业15 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成考报名频道与你分享!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一
《优化指导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课时作业15 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版 Word版含答案]》

【优化指导】201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课时作业15 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版

(分值80分,每小题8分,建议用时90分钟)

1.(2012西宁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 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本诗作于广德元年(763)春,杜甫正避乱流寓梓州。②不分:不满,嫌恶。③生憎:极为憎恨。

(1)请结合全诗,分析颈联的“不分”“生憎”两词中寓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4分)

答案:(1)面对明艳的春景,而作者却偏生嫌恶憎恨,主要有两层情感:第一层是与童年时的好友路六侍御一别四十年,短暂的相逢之后,好友又即刻离开到朝中做官。送别之际,从过去想到眼前,又由眼前想到未来,聚散离合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第二层是好友入朝为官,而作者却避乱流寓他乡,在美好的春光中,不仅未能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而且连故乡也不得归,“愁人”不由萌发身世飘零的伤感。(意思表达接近即可)

(2)①用“不分”和“生憎”两词绾合诗的前两联所写的送别之情与后两联的写景。全诗脉络贯通,丝丝入扣。②叙事、议论、抒情、写景四者有机融合。

2.(2011桂林、城防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寄韩潮州愈[注]②③①

贾 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这首《寄韩潮州愈》诗。

(1)诗中第三联的“悬”“浸”二字用得极为精当,请结合诗句对其进行赏析。(4分)

(2)诗中尾联说“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

简要分析。(4分)

答案:(1)“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有形象感。“峰悬驿路”,一个“悬”字极写路途之险;“海浸城根”,一个“浸”字写出了处境之苦。两字明写自然景色,实际写韩愈政治处境险恶。在物景烘托中透露出作者对韩愈真挚的关切之情。

(2)尾联别开生面,借景抒情。瘴气被一扫而光,皓月东升,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抒写了作者对友人的祝愿和深挚的友情。

3.(2012南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辛弃疾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注]①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当时作者四十九岁,渡江归宋已整整二十七年,正被削职闲居在带湖之滨。②椒盘: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等以为戏。③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

(1)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简析。(4分)

(2)结合词的上下片,说一说“为花长把新春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 反衬。(2分)词人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2分)(或“借景抒情”——词人借春天花期受风雨影响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或“比兴”,言之成理即可)

(2)作者岁岁盼春,但“花”期不定,让人在等待中备受煎熬,遂产生怨春之“恨”。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1分)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却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担忧的矛盾复杂心情。(1分)抒发了作者期盼抗金复国,却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2分)(意思表达合理即可)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②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léi),屈原是投湖南汨罗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称他为湘累。

②①②③①

(1)词上阕中的意象表明了词人怎样的境遇?(4分)

(2)该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下阕词句进行分析。(4分)

解析:这首《蝶恋花》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此时他已六十多岁,但仍壮心不已,希冀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上阕,词人用“兰佩芳菲”“巧蛾眉”“泠泠宝瑟”这样三个意象,来表明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过人的才干。前三句分别化用了屈原《离骚》与杜甫《佳人》诗意来表达自己的幽怨情怀。《离骚》云:“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又云:“纫秋兰以为佩。”作者也满怀深情地采撷兰花为佩,以显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操守;《离骚》云:“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作者也在无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这三句抒发了词人空有高尚情操和过人才干而不被重用、受人排挤的愤懑之情。“宝瑟”二句,是说纵使宝瑟能弹奏出清脆悦耳的名曲,但也难觅知音。实际是词人哀叹自己无人理解的悲剧性境遇。下阕进一步抒发迟暮伤感之情。作者用“冉冉”自叹年华已逝,此生虚度。“水满”“何处”两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芳草”与上阕的“知音”相呼应,使全词思路贯通,意境更加深远。结尾两句,以委婉含蓄的手法,再次述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郁结在心中的愤懑不得发泄,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年华虚度、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等复杂深沉的痛楚之情,意境蕴藉含蓄,意近而旨远。

答案:(1)以“兰佩芳菲”“蛾眉空好”“宝瑟弦断”三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描写来表明自己虽有高尚品质和过人的才干,却备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嫉妒和排挤,长期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无人理解自己的悲剧性境遇。

(2)全词抒发了词人自感年华虚度、政治失意、理想难以实现而又知音难觅的痛楚之情。“冉冉”句感慨年华已逝,此生虚度。“水满”“何处”二句,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理想难以实现的可悲处境。结尾二句,再次诉说在人世难寻知音的苦恼,于是只得在大醉之后唤起屈原同唱失意之歌。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8分)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唐)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攲(qī):斜,倾侧。②泛觞:古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时以酒杯浮在水面,漂到谁的面前,就谁饮。③青云:高位。平行:平步。

(1)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4分)

(2)本诗颈联中一个“迟”用得极其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③①②

解析: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烘托出自己落魄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怀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抬头低眉之间,蕴涵深沉的感伤。颔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通过“鹤投孤屿、蝉过别枝”的凄凉景象寄托情感。一“投”,一“过”,一“孤”,一“别”,寄寓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又蕴涵着诗人自怨自艾,自悲自叹,客居他乡却又无可奈何的悲哀之情。颈联,前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

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写宴饮泛觞的场面。诗人置身于热烈宴饮的气氛中,却神游此境之外,对着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副寡言少欢的神态。用一个“迟”字,表面上写酒杯漂流迟缓的特点,深层处则传达出沉浸在仕途失意与思乡中的作者的忧愁,既写景,又出情。尾联将诗人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时却身在异乡。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8分)

登单于台

(唐)张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注]①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②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西起河套,东接内兴安岭。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写景的视觉有什么特点?(4分)

(2)为什么说这首出自晚唐诗人之手的诗,却很有些“盛唐气象”?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解析:这是晚唐诗人的作品,却境界开阔,很有些“盛唐气象”,为后人称道。首联总

②①

领全诗。“春”和“独”,看似平淡,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无事才有登台览物之逸兴;虽曰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颔联和颈联写登台远望所见之景,白日、黄河、沙浪、急风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塞外风光图,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这种雄健的笔力,质朴的语言,浑厚的气象,雄奇的气势,壮丽的景象,开阔的境界,皆应是学盛唐而出,有人认为它有“盛唐气象”也就不足为怪了。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关门紧闭,无法通行。诗人分明看到了横断在前进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其实,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光,也难以保持盛唐时的蓬勃朝气了,诗人的情绪变化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答案:(1)诗人登台远望,白日、黄河、沙浪、风声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塞外风光图。因为是登台观景,所以诗人写的景象都是俯视所见,更显出边塞景象的恢弘壮丽。

(2)晚唐时期,由于国势衰落,诗歌多带有“颓唐之音”,但这首诗描写塞外风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气势雄奇,景象壮丽,境界开阔,语句质朴,因而很有些“盛唐气象”。尾联写诗人北望天然屏障阴山,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看,但关门紧闭,无法通行,诗人分明看到了横断在前进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碍,表现了诗人一种无可奈何的颓唐之情。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别 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1)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结句都很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前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后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因愁而饮酒,带着醉意看景物,自然

②①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二
《诗歌鉴赏222》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三
《古诗歌鉴赏切入的六个角度》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四
《【走向高考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五
《【走向高考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六
《2012-2013学年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评估(基础))》

模块综合评估(基础巩固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

试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地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进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的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的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黏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具有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使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把细菌杀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

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

A.人体自身的细胞

C.微生物细胞 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D.正常微生物群

解析:从第二段内容得知“它们”是相对于“人体自身细胞”而言的,也就是被称为“外来的生物”的人体自身细胞携带的微生物细胞。

答案:C

2.文章最后一段引用了魏曦教授的名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的身体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

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解析:从原文得知,是“滥用”和“不合理地使用”,才会产生“危及健康”的后果。

答案:C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杀死病菌,也会杀死其他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解析:按原文的意思,人体菌态失衡会危及健康,并不“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庠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

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迁蜀郡太守。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密捕盗帅一人,胁使

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宿恶大奸,皆奔走他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昌疑母不为蜀人,因问所由。对曰:“妾本会稽余姚戴次公女,州书佐黄昌妻也。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昌乃出足示之。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

道。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观。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颍川太守。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节选自《后汉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尚:推崇 .

B.其妇归宁于家 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

C.视事四年 视事:治理事务 ..

D.遂敕收付狱, 案杀之 案:立案 .

解析:案:追究,查办。

答案:D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3分)( )

①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

②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③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④宿恶大奸,皆奔走他境

⑤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⑥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A.①③④

C.②④⑥ B.②③⑤ D.④⑤⑥

解析:①是说刺史很赏识他,③能表现黄昌为政公正合理,不能表现其“严猛”,⑤是说黄昌的妻子因儿子犯案而到黄昌那责备自己。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昌任宛令时,对偷盗之人严惩不贷,曾把偷取他车盖的人全家悉数杀死。

B.黄昌任蜀郡太守时,有七百多人前来诉讼,黄昌都给予了合理的判决处理。

C.黄昌任州书佐时,他失散多年的妻子和他相认,他们抱头痛哭,仍旧结为夫妇。

D.黄昌任陈相时,认为彭氏妇人行为放纵,将其收捕入狱,并将她们杀死。

解析:黄昌与妻子相认,不是在任州书佐时。

答案:C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太守李根年老悖政,百姓侵冤。(3分)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七
《【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专题12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八
《【走向高考2016】(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第3节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九
《古诗词鉴赏2》

古代诗词鉴赏1、(2010•南京66中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 。(3分) 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4分)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3分)答:答案:(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 描写了梅花。(意思对即可给分,“梅破”“梅香”“开遍”各1分)(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意思对即可给分,“想像”“用典”“拟人”三点中答出两点即可。)(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意思对即可给分,三点每点1分。)2、(2010•广东顺德伦教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 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1)两首诗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2分)(2)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5分)答案:(1)思念丈夫的女子;在家的女子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之情。(2)第一首,以打起枝头的黄莺这一细节,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女子和丈夫只有在梦中可以会面,而黄莺的啼叫切惊醒自己的好梦。第二首,写女子手提竹笼切忘记摘桑这一细节,写女子回味昨夜之梦,思念丈夫的情景。以生活细节入诗,活泼自然,真切动人。3、(2010•广东梅州揭阳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别 滁① 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 酌酒花前送

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⑴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3分)⑵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⑴.答案有两种。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3分)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3分)⑵.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 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4分)4、(2010•湖南株洲二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明代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前调•阊门①夜泊陈所闻风雨萧然,寒入姑苏夜泊船。市喧才寂,潮汐还生,钟韵俄传。乌啼不管旅愁牵,梦回偏怪家山远。摇落江天,喜的是蓬窗曙色,透来一线。注释①阊门:苏州城西北的城门。⑴作者在曲的前大半部分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全曲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4分)⑵这首散曲写夜泊,写钟声,写乌啼,意境与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有相似之处。试比较此曲与张继诗的内容和手法方面的不同。(3分)答案:(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营造了萧 索、清寒、冷寂的氛围(2分)。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1分)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1分)。 (2)内容上:张继诗写的是半夜不眠;这首曲写的是从人定到拂晓似乎都难以入眠,时间跨度长。(1分)手法上:张继诗纯写羁旅愁怀;此曲 结尾以喜悦反衬夜来的愁闷孤寂,有振起全篇之势

。(2分)5、(2010•沈阳20中第一次月考(A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1~2题。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 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5分)2.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案:1.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1分),却触景生情(1分),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2分)。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1分)。2.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2分);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2分)。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2分)。6、(2010•沈阳20中第一次月考(B卷))阅读下面一支散曲,然后回答问题。(11分)[玉鞭蓉]喜雨(明)冯惟敏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注: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g):茂盛的样子。1、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5分)2、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 什么特点?(6分)答案:1.这支小令抒情的方式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久旱逢甘霖的欢悦心情和与农民息息相 通的感情。2、这支散曲的语言朴素通俗,生动形象,轻快活泼,绕有情趣。(答对两点即可 )7、(2010•浏阳一中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 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 。(2分)2、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

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答案:1、根据这两首诗的背景,可以推断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正是创作于这个时期,他的另一首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长恨歌》。(2分)2、简要回答 “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答: (1)“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3、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 ”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答:(2)“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 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8、(2010•安徽师大第一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8分)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1、上片“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情态?“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4分)2、这首词在写法上的最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你结合内容加以具体阐述。(4分)答案:1.“回头烟柳渐重重”一句描绘出词人一步三顾、不忍离去的情态,船儿渐去渐远,柳色愈来愈浓,离愁也逐渐加深。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淡云”对“寒日”,“孤雁”对“暮天”,“远”对“红”, 环境气氛的渲染、景物的烘托,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旅途的落寞情怀。2.情景交融的写法。本词是抒写词人羁旅行役的愁绪,为了传达 出这种心境,作者选取了烟柳、孤雁、寒日、淮月、残灯、轻浪等景物,缘情布景,以景写情,凭藉对这些典型意象的描绘和气氛的渲染写旅愁,从而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9、(2010•合肥168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1-2题。(8分)小  园                 [清]黎 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注]寒花,菊花。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答案:1. 答案一:“窥”。角度巧(不

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每点2分)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答案三:“深”。深树本谓茂密的树林,从水中倒影能看出树林茂密扶苏的深浅层次,更突出了水之深、之清。(仅答出某字无赏析,不得分;答“窥”字,并赞析合理,得4分;答“动”“深”字,并赏析合理,得2分。)2.(4分)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 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10、(2010•江苏泰兴期初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泊江州陶安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3分)(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2分)(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分)答案:(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2)运用典故。(1分)在 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11、(2010•江苏省南充市8月联考)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题金陵

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篇十
《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点》

古诗词阅读鉴赏知识点

一、古诗词从体裁上的分类:

古代诗词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三类 。

1.诗

诗可以从音律的角度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叫古风,指唐以前的诗和唐以后不合近体声律要求的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指唐以后的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二者区别:

(1)在句法上,古体诗的每句话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都有,句数也不确定。

例如: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五言,十四句。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言,六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七言,十八句。

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绝句规定为四句话,律诗规定为八句话,多于八句的称为排律,也叫长律。

例如:五言绝句,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七言绝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言律诗,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言律诗,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在用韵上,古体诗允许换韵,近体诗每首只能用一个韵。

古体诗,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换韵:en\an。

近体诗,例如杜甫的《春望》,一个韵:en。

(3)在平仄上,古体诗不讲平仄,近体诗讲究平仄,这是最大的区别。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说,凡是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2.词

词,是诗的别体,又称“诗余”、“长短句”,全盛于宋。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的句数、总的字数、每句的字数上、平仄上都有规定。每首词必须有词牌,一般分为两段(叫做上片、下片或者上阕、下阕【quē】)。词的分类一般是根据字数的多少来划定的。

小令,58字以内。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8字

中调,59~90字,分为上下阙。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长调,91字以上,分三段或四段。

3.曲,也叫“元曲”,体式和词比较相近比词自由,包括散曲和戏曲两类。

二、怎样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可以说,思想感情是诗的灵魂。那么,我们该怎样分析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呢?

1.审视诗词的题目。

审视诗词的题目可以答题把握诗词的内容。许多诗词的题目不仅可以解释内容,还可以体现主旨。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而没有遇到,诗人遗憾的心情已有所显露。还有,如忆、喜、哀等字,更有明显点题作用。

2.学会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的欣赏方法。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由于永王李粼的叛乱,被流放到夜郎。途中遇到赦免,所以在诗中体现的是他重获自由的欢快之感。

3.解读诗词的意象,领略诗词的意境。

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这些意象上。因此,解读诗词的意象有助于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同时,要领略诗词的意境,以探求思想感情。

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以杜鹃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的意思。

子规的意象解读:杜鹃又叫子规,在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身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叫,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凉。于是,古诗词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其他意象,后面会具体介绍。

4.借助典故来探寻诗词的情感。

因为作者用典大都是为了借古讽今,或咏史言志,可以通过典故来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有这样两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姜太公钓鱼;其二,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有什么意义呢?先看诗的前两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表明了自己的仕途艰难,接着诗人用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显示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作者多希望像他们那样得到重用。

5.熟悉诗词中经常抒发的感情。

主要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怀才不遇、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别恨离愁、昔盛今衰等等,后面还会结合诗词具体介绍。

三、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举例分析:

1.借景抒情(处理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指的是诗词借助客观的景物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

类似的说法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等等。

春日秦国怀古(2011全国新课标高考试题)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泾水:是渭水的之流,在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古代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案要点: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

▲▲扩展——文学作品中处理情景关系的四种技巧: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有这几句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①以乐景写哀情,是指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心情的悲伤。

②以哀景写乐情,是指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心情的欢乐。

典型示例:

《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的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的诗话;霏霏雨雪,冰天冻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归之时。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常见的:

③以乐景写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愉悦的景物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④以哀景抒哀情。周朴《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原田耕破古碑存。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还有一种特殊手法 ——移情于景,以景物写人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阳关曲,即《阳关三叠》,琴曲名。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得名。原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人送别时,此曲连唱三遍以表达不尽的离别之意,故有阳关三叠。

作者不说自己愁,而说“满川风月替人愁”, 移情于景,以景物写人,含蓄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难以排解的离愁别绪。

2.托物言志

指作者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的事物之中。

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表现力竹子的坚韧、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以竹子寓自己,象征着诗人坚贞不屈的品格。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是指将现实的景、事、物与理想虚幻的景、事、物相互映衬,交织起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如何赏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首先学会分辨虚和实。什么是虚?就是指直觉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世界。一般有三种方式:

①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境,是虚。 ②已经过去的景象或情境。如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前两句是美好的回忆,是虚写。

③设想的景象或情境。如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假如东风没有给周郎带来方便,那么历史将被改写。是诗人设想的,因而是虚写。

其次,能辨析出虚与实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中作者表达的感情。

第一种关系:对比。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铁马冰河入梦来。实与虚的对比,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第二种关系:渲染烘托。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前两句实写自己,后两句虚写兄弟。虚与实互相烘托,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格外动人。

琅 琊 溪(2011年安徽省高考卷)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要点:山花随流水,实写;虚写山中的春意及溪源。虚实结合,激发读者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4.抑扬手法

抑扬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手法,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表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其中,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两种。

(1)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即文意先贬抑而后褒扬。如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先扬后抑,又叫欲抑先扬。

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闺中少妇兴冲冲登上高楼欣赏春色,由一个 忽 字过度,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孤独一身,产生了落寞之感,怨上心头。

不管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诗词中强调的都是后者,如果写的是哀乐的感情,将会倍增其哀乐,把感情表达得更为鲜明动人。

5.烘托手法

我们把通过表现一种事物突出另一种事物的手法称为“烘云托月法”,简称烘托法。 烘托主要有三种形式:

(1)以景物烘托人物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词中的这种手法常常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效果,从而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极力描写国都的残破景象,正是为了还能够脱诗人悲痛的心情。

(2)以人物烘托人物

例如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烘托罗敷的美貌。

(3)以景物烘托景物

以上就是中国招生考试网http://www.chinazhaokao.com/带给大家的精彩成考报名资源。想要了解更多《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中国招生考试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成考报名内容哦! 中国招生考试网,因你而精彩。

相关热词搜索: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大全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古代诗歌阅读夜发分宁寄杜"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5298.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