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大全 > 诗词鉴赏 > 无私奉献的诗句

无私奉献的诗句

2015-12-30 11:32:44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一《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无私奉献的诗句》,供大家学习参考。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一
《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描写无私奉献的诗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二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的诗歌》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 那么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 如果世界是一艘船,

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 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关爱是一种态度, 他会让人变得可爱而温存; 关爱是一个火炉, 让人从中得到了温暖。 学会关爱他人,

就像拥有了一个奇异的三棱镜, 哪怕是一缕微弱的阳光, 都会折射出斑斓的光彩。

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太阳 燃烧着自己, 发出永恒的光和热, 给大地带来温暖和光明, 让万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大地 在阳光和雨露中, 变得生机昂然, 为世界增添了活力。 让田园获得了硕果: 五谷杂粮,瓜果桃李。 让人们有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动力。 让田园布满五颜六色, 让花儿更加鲜艳美丽。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让生机世代延续。 无私奉献的人就像春风 把寒冷吹走, 给大地带来春的气息。 吹醒了沉睡的物种, 给田野带来复苏和勃勃生机。无私奉献的人就像大海 总是默默无闻, 从不夸耀自己。

却证明了自己最宽阔的胸怀 和惊人的毅力。

太阳、大地、春风和大海, 正因为有了你们的无私奉献,这个如花似锦的世界, 就充满了生命与生存的朝气。我们的家园, 就变得如此多彩绚丽。 让我们共同协起手来, 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三
《无私奉献的诗》

无私奉献的诗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意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

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 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意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

噤口不言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意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四
《无私奉献鉴赏诗歌的形象》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鉴赏诗歌的形象

制订人:张永青 审核人:陆林华

复习要点:

1.掌握形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如人物形象要通过意象、动作、背景等来分析;景物形象要通过描摹景物、感情技巧和作品背景来分析;事物形象要通过相关语句、由表及里和知人论世来分析。

2.学习辨别意象的方法。一般在一首诗中,凡出现的人物、人物所处的环境要注意分析;人物或事物动作所及的范围或状态要注意分析。 考查点一: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一、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1.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2.抓住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诗人对诗中人物的描写,通过其语言、动作、肖像,特别是细节描写。运用联想,体悟感情,定格形象。 3.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例证]《创新方案》P112《江雪》 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点特点:说出个人观点,概括形象特点。 第二步,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以及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情感的作用。 考查点二:景物形象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一、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描摹景物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特点点化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

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

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词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时是熟知的,有的是诗词注解上注明的。

[例证]《创新方案》P112《题李世南画扇》 二、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分析意境类。 (一)考查意象类 答题步骤:

第二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二)考查意境类 1.意境含义:

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2.考查内容:

意境类考题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即“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统一”。 3.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 “感伤”。 考查点三:事物形象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一、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解题方法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借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候要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来分析。

2.要由表及里把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篇诗作咏物本身不是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和难点。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有着较深的时代背景,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作纵深的分析。 [例证]《创新方案》P112《海棠》 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

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感情。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 下 曲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爣爣①

。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

,烟尘飞至今。

[注] ①爣爣(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 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5分)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5分)

三、(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2分)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4分)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4分)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五
《初中语文无私奉献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9、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9、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9、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9、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挥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5、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泰戈尔)

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陶行知)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

9、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10、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锄禾》)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六
《无私奉献高考无诗》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考无诗,明智之举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杨健

【论文提要】

2000——2004年的高考话题作文终于对文体的要求实行了大解放,允许考生进行诗歌

创作,但2005---2006年的江苏省高考作文,又重新在文体方面限制了诗歌创作,作者认

为这一做法其实质是一种理性的回归。语文专家们、教师们经过实践的检验,通过理性的

思考,终于感觉到“诗歌”是不适合进入高考作文的。作者基于多年高中教学尤其是高三

教学的实践经验,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本身的特点、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与评分标准、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高考作文

在写作要求中限制了诗歌的创作,是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非常理智的做法;是本着非常负责

任的态度,对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正确指向和学生智力承载能力的充分认识,才做出的正

确选择。

2005--2006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其中对写作的文体要求为“自选文体,但

不要写成诗歌”,从而我们发现“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再一次地被拒之门外,我认为这的

确是高考命题专家们的明智之举,并希望今后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其实,在这两年的高考作文中,不仅仅江苏省对作文体裁有这样的限制要求,北京、

天津、上海、重庆、湖南和浙江等省市都在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中明确指出不要进行诗歌

创作。

九十年代末期,不少语文教师提出高考作文应该允许考生进行诗歌创作。顺应这一呼

声,从2000年到2004年高考作文在文体的要求上实行了大解放——“文体不限”,但结

果如何呢?五年的大解放,换来的只是凤毛麟角,教师的倡导初衷落了空;而之前的高考

作文的写作要求或者直接写明用何种文体进行创作,或者就是出现“文体不限,但诗歌除

外”的字眼,几乎都没有要求可以进行诗歌创作,所以我个人以为这两年高考作文不允许

进行诗歌创作是符合“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特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也是对高考作

文写作要求的正确认识和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正确把握,更是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编

排和教学实际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高考不要求我们创作诗歌,但这

并不是说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要学习诗歌了,两者不是等同的;每个学生在平时

的生活学习中进行诗歌创作完全是可以的,毕竟我们的学生还处在诗歌的年龄阶段,他们

的青春年华应该是诗意的,但在高考的竞技舞台上,我认为作文的写作要求中不允许诗歌

创作却是明智之举,广大的考生不进行诗歌创作也是理智的选择。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觉得从高考作文的命题指向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

直接影响,以及高考作文涉及每一个学生年轻生命的健康成长上来看,高考作文是不适合

进行诗歌创作的。曾经在《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7期)上读到有关高考能否进行

诗歌创作的文章——《青春无诗是遗憾》(作者夏保年),文中对高考作文可以进行诗歌创

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另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考作文深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博士

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借评论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上帝是公平的》这首诗

歌,也在网上提出要鼓励考生进行诗歌创作,告诫语文教师不要误导甚至是扼杀有诗歌天

赋的学生,希望“别具一格选人才”。当然,鼓励和赞成在高考写作中进行诗歌创作的还

大有人在,但立足于高考,我始终不敢苟同,所以想借2005年高考作文写作要求的变化

——不要写成诗歌,说说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一起商榷、探讨。

其一,“诗歌”这一种文学体裁本身是否适合高考作文。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诗歌

自身的特点。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它通过高度浓缩、跳跃的结构形式,丰富的想

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抒发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由此可以知道,诗歌的艺

术特征包括:高度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生活,感情、情节的跨越、跳跃,遣词用语上的精心

挑选与锤炼。例如贺敬之的抒情之作《放声歌唱》: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南方,

雪花——北方。„„

作者在诗中只用了短短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祖国东南西北、一年四季的景物,而如果

用一般的叙述描写文字需要很大的篇幅。但是就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水平而言,学生肯

定会选择后者,而不是进行诗歌创作;因为对景物的叙述描写是他们比较擅长的,是他们

的能力达得到的,而用诗歌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说,诗歌是一种纯文学,“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

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诗论》),而诗歌的全部内

容在于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这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对生活的深切观察、感受唤起

强烈的创造激情;第二,在强烈激情的推涌下,通过丰富联想捕捉具体鲜明的诗歌形象;

第三,具体鲜明的诗歌形象经过作者独特的内心感情酝酿,创造出内情与外境高度融合的

优美意境。从这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想要进行诗歌创作是非常困难的,没有一定生活经验

的积累,没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没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诗歌作品的,

更何况考生是在争分夺秒的高考考场中,在最多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压迫下要完成一篇好的

诗歌,得到好的分数。

其二,虽然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是“文体不限”,但是字数却要求“不少于800字”,

这是想要创作诗歌的考生难以逾越的一道槛。当考生面对“不少于800字”的字数要求,

他们会选择诗歌这种体裁入文吗?假如诗歌在高考中能够按行来计算,也要写满四十行

(每行二十字)才能符合作文的要求,更何况写作要求中并没有规定“写诗歌不少于多少

行”的提示,四十行的长诗不是每个普通考生所能承受得了的。据统计,2003年高考作文

江苏省只有七位考生写了诗歌,而写满四十行,即符合作文字数要求的则是少之又少。例

如2003年陕西省高考一位考生写了一首题为《无题》的诗歌,这篇仅有209个字(含标题

题记)的诗歌作文被高考阅卷老师认为既切合题意,又具备优美的诗韵,便判为满分(60

分)。我们不妨结合当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来看一看:材料是韩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邻》,

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可自选文体,字数不

得少于800字。这位考生的作文全文如下:

无题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题记

拉开窗帘,阳光只有一种颜色

不论你喜欢

赤橙黄绿青蓝紫

当然情感无罪

但它好像变色墨镜

把整个世界

染得非喜即悲

把所有面孔扭曲

给你看

于是无知的你伸出指头

“这个丑,那个美”

别总给理智放假

如果感情像雾

那么当心它遮住了

真理的彼岸

如果感情像月光

那么要知道

它剽窃不了太阳的光线

不是说感情总在欺骗

只是它总有失真的一面

时常擦拭你的双眼

别让理智离开身边

拉开窗帘

你是否看得清暗礁

如果是

那么撑起帆

起风了,你看那是岸

据了解,这篇作文一被发现,阅卷老师就感到不俗,传阅后,几乎都说该文写得好。

不可否认,这篇诗歌的确是一篇好文章,但从字数要求的角度来看,它只有209字二十九

行(包括题记),是不符合写作要求的,阅卷老师给这篇诗歌打了很大的情感分,而把客

观公正的评分标准置之脑后,这种做法对其他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当然,如果这位考生

真的有水平,完全可以凭借记叙或议论文体,写满高考作文要求的字数,而不会选择诗歌

进行一次冒险的冲击而获取某种侥幸,所以我觉得绝大多数考生不选诗歌这种文体,实是

明智之举,因为他们面对的是高考,是关系到自己前途命运的终生大事,岂可当儿戏呢?

其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主要是针对记叙文和议论文定的,并没有制定出诗歌的评分

标准,至少我到现在还没有看见过。不妨我们可以来看看2004年——2005年的全国高考

作文的评分标准:

2004年——2005年高考作文全国卷等级评分标准

从以上的评分标准中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评分中,不仅注重考察考生的

基本语言表达能力(如基础等级、以及发展等级中的“丰富”、“有文采”等要求),同时也

注重考察考生在理性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知识面、社会文化积淀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所以,这样的评分标准,既立足于考生应有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又为考生在思想、语言、

写作技巧等各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创新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非常有利

于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

看到这样的评分标准,我们想它设立的依据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高中语文教材和写作

教学的实际情况。当然,高考作文没有给诗歌定出相应的评分标准,究其原因我想这与诗

歌本身的语言特点有很大的关系。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集中、含

蓄,并且善于借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

给高考作文评分带来了困难,毕竟评分是人为的而不是机器操作,所以高考评分没有极具

个性的诗歌标准,也是情由可源的。但高考毕竟是高考,要求考生多在自己熟悉的记叙文

和议论文上花工夫复习,从而在高考作文中能够更有把握地、更有效地来积累自己的分值,

我想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其四,从高中语文教材中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来看,语文教学主要分为阅读和写作两

大块内容。诗歌单元的教学是阅读版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教育部在高中语文新教材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中编排了大量的诗歌作

品,如新教材高中第一册第一单元选录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第三册第一单元为

汉魏晋诗歌、第二单元为唐诗宋词;第五册第五单元也是诗歌(李白和杜甫的)等。而在作文单元的教学中没有诗歌这种体裁的写作指导,或者说没有专门针对高考中进行诗歌创作的指导和训练;而有的只是记叙文、议论文或者说明文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也就是说高中阶段(也包括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不要求进行诗歌的创作训练的,因为高考考查的主要是学生是否会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的写作能力,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就是很好的证明,所以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就主要指导学生训练这几种文体的写作,尤其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其五,高考中不允许诗歌创作,并不会影响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高考中不允许诗歌创作,也并不等于说就会埋没了具有诗歌天赋的学生。我认为这里面没有必然的联系。国家教育部在编定高中语文教材的过程中,选择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诗歌,让广大的青年学生能够了解诗歌,认识诗歌,进而学会鉴赏和评价诗歌。当然,语文教师在教学诗歌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写诗,组建诗社,举办诗歌朗诵,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教师们还可以帮助学生发表诗歌作品,帮助诗社结集成册,具有诗歌天赋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展现自己的才华,通过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来实现成为诗人的理想。而在高考中进行诗歌创作,我始终觉得有点夺人眼球的味道。十七八岁的学生是如诗如幻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首首诗,他们正是作诗的时候,他们正是作诗的人。虽然高考作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但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完全可以自由地,放开胸怀地去享受诗歌,去拥抱诗歌。

总之,高考作文限制考生进行诗歌创作,是真正从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的,是真正为广大考生的命运前途着想的,所以我认为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是理智的选择,是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裴显生:《写作学新稿》第二十章《诗歌》P446—473,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2、夏保年:《青春无诗是遗憾》,见《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第7期P36—37。

3、韦民:《与名师对话》丛书之《高考作文一本通》第一部分第一、二节P1—13,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七
《无私奉献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考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

纵观2006年各省市古诗鉴赏高考试题,诗歌题材多样,考查的题型也是多样。研究试题的命题角度、测试意向、设计技巧,对我们的诗词教学和高考备考,应该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试从古诗鉴赏命题的角度来探索古诗鉴赏的解题技巧,进行初步分析归纳,力求使考生摸清古诗词鉴赏题的基本方法。

一、关注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考查了周密的《夜归》: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它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旅途一定会很艰难,很疲惫,他一定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一定会归心似箭。这样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些具体化的问题,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所以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

二、了解作者,挖掘内涵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历年高考的诗歌鉴赏中,都会附上作者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是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修养、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

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我们在鉴赏作品时,我们就能充分地调动我们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

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陶渊明《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陶渊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作家。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诗的语言纯朴自然,意境高远拔俗,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了解作者的这些情况,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三、捕捉意象,领会意境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 “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

解题钥匙。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毛泽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些意象广大中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要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四、善抓诗眼,把握情感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所以命题者钟爱有加,由此切入设题,可检测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等,可谓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如2006年高考辽宁卷第二题考查了苏轼的《东坡》: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鉴赏此诗,首先要注意注解,从中可知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时写的,心情是压抑苦闷的。然后可以疏通文意: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雨后月光皎洁,一派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通过对比都在“铿然”一词中表现了出来。因为“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

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五、分清题材,区别风格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从诗歌题材看,有咏物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怀古诗、羁旅怀乡诗、山水田园诗、即景叙事诗等。

山水田园诗主要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如2006年全国卷考查了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如能弄清诗歌题材,鉴赏便轻而易举。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前四句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组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田园生活的画面。

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它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如2006天津卷考到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塞诗往往要写到边塞风光,诗一开始就写边塞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写河边芦笋蓬勃生长;“无数铃声遥过碛”,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写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究竟通向哪里去呢?本应是运载到安西。言外之意是,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这首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阔,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时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

六、了解形式,赏析手法

诗歌往往是借助某些表达手段来表现的,我们就要去分析它们的特点,看它们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手法入手。

分析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和各种表现手法在诗中的妙用。

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

拟人、设问、反问、夸张、互文、反复、双关、借代等。表现手法有比兴、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鉴赏时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领会诗歌。

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考查了杨万里的《三江小渡》,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综观全诗,诗歌围绕着“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②准确判断诗歌的抒情方式。

诗歌的抒情方式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等。

如2006年高考湖北卷第二题考查了韩琮的《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结合诗歌可知,韩琮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这不是直接抒情,而属于间接抒情。

除了上面所说的以外,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例如,借助注释的说明,借助语言特色或艺术风格的分析等等。

总之,古诗词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相信,只要同学们对诗歌饶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将会事半功倍,你将会拥有制胜的利器。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八
《诗歌赏析与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诗歌赏析与大学生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作者:孙 晨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是对金钱的占有,不是对享乐的贪求,也不是对名利的追逐,而是对社会的贡献。歌德说过:“你若要珍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应该给世界创造价值。”[1](26)爱因斯坦说:“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1](26)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要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居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你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2](777)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盛赞的高风亮节,也正是因为它显现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确实,一个只为自己活着的人,他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他活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他活着也等于死了。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利己的人最先灭亡。他自己为自己而生活。如果他没有了这个‘我’,那他就无法生存了。他的前面一片黑暗,只有利己主义和注定的悲哀。”

[2](802)

在当今商品化的大潮中,如果抵御不了物质的诱惑,很容易迷失人生的价值,走向一味追求金钱和享乐的利己主义的悲哀道路。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当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大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应当树立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人生观、价值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就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而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效途径。所谓“以理服人”,是以平等的态度,正确的道理,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循循善诱,互动交流。真理只有一个,只有正确的道理才能征服人心,只有善于引导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所谓“以情感人”,是要拨动心灵的琴弦,漾起感情的波澜,通过感情的交流,给人以熏陶和激发。在深情和感动中使心灵得到净化,得到提升。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曾经写到:“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3](206)

梁启超还认为:“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

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3](207)而在文学这个法宝中,诗歌是一个重要的法宝。诗歌以抒情为主,在“以情感人”上它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诗国,历来重视“诗教”。《诗经·毛诗序》中说:“是故正得失,动天地,感神鬼,莫近于诗。”[4](63)在中国璀璨的诗歌长河中,有不少思想高尚,格调高远的诗篇。它们表现了为国为民的坚定信念,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像化雨的春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哺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献身理想,献身事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仁人志士,构成“中国的脊梁”。[5](118)这些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发挥这些优秀诗歌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通过诗歌教学,诗歌鉴赏培养高尚的情操是十分重要的。

梁启超曾以亲身经历谈到他读孔尚任的杂剧《桃花扇》所受到的激励和影响:

那《沉江》一出,写清兵破了扬州,史可法从围城里跑出,要到南京,听见福王已经投降,哀痛到极,迸出来几句话:“抛下俺断蓬船,撇下俺无家犬!呼天叫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唱完了这一段,就跳下水里死了。跟着有一位志士赶来,已经救他不及,便唱道:“„„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这几段,我小时候读他,不知淌了几多眼泪。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对于满清的革命思想,最少也有一部分受这类文学的影响。他感人最深处,是一个个字,都带着鲜红的血呕出来。[3](212)

梁启超的这段话说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在影响人的思想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影响更是不能低估的。正如16世纪英国诗人锡德尼所说:“诗人的怡情妙手确是比任何别的技艺更能有效地吸引心灵。„„由于德行是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所在,所以诗,由于它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人。”[6](240)据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充分利用诗教这种形式,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教育。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繁荣、自由和解放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外敌的侵略,各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战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诗篇表现了千百爱国志士为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它们是民族文化中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载驰》一诗就塑造了一位具有爱国热情和坚强性格的妇女——许穆夫人的形象。许穆夫人是卫国国君卫懿公的小女儿,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人破灭,卫懿公战死,卫国遗民在漕邑安顿下来,许穆夫人的兄长卫文公即位。许穆夫人听说国破父亡,急忙从许国奔赴漕邑吊唁,并计划向大国求援抗狄复国。但是,她奔赴国难的行动受到许国君臣的反对和阻挠。许穆夫人顶住重重压力,坚定地实施复国行动。后来,齐国响应了许穆夫人的呼吁,派兵援救,赶走狄人,卫国复兴。这首诗表现了许穆夫人热爱故国、复兴故国的深情和决心,以及对阻挠她行动的许国大夫的愤懑。

许穆夫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以自己的安逸而忘记祖国的危难。在许国君臣的一片反对声中,不顾一切地急赴国难,以实际行动助祖国复兴。这种爱国的热忱、坚毅勇敢的行动,表现了一种高尚的品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这样的诗句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吟诵、学习,同样能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都在为祖国(楚国)的富强和独立而奔走,而奋斗。他坚持改革,主张联合六国共摈强秦,与对秦采取妥协投降政策的旧贵族腐朽势力展开了坚忍不拔的斗争。他屡遭群小的诬陷、排挤和迫害,数次被放逐。在长期流放中,他时刻心忧人民,不忘国事。他以诗歌抒发了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忧愤感情,揭露、指斥了群小违法乱纪、壅君误国之罪,最后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诗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卫国壮士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这些为国捐躯者英勇献身的豪迈气概。

这些震撼人心的诗篇对大学生情感的陶冶,培养他们以爱国为荣、无私奉献的荣辱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忠勇报国的壮士之所以成为历代不少诗歌着力刻画,着力歌颂的对象,是因为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公而忘私,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崇高思想品德。建安时期著名诗人曹植的《白马篇》就描写和赞颂了这样一位壮士的形象: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诗中的这位壮士不仅武艺高强,久经沙场,而且忠勇爱国,肝胆照人。当国家遭到外敌的侵略,他割舍一切私情私利,离别父母、妻子、儿女,义无反顾地为国赴难。这是何等令人赞叹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情怀。“视死忽如归”一句,更是掷地有声,是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面对危难,面对牺牲时的共同心声。

阮籍的《咏怀》(三十九)也写了一位临难受命、舍生忘死,争战沙场的壮士,与曹植的《白马篇》可谓异工同曲:

壮士何慷慨,志欲吞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同样的慷慨赴难,同样的奋不顾身,阮籍歌颂的同样是忠勇献身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英雄品格中,为国为民,赴汤蹈火,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一个重要内涵。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铮铮誓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岳飞《满江红》表现了抗敌卫国的激烈壮志;夏完淳在《别云间》一诗中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表示了至死不变的抗清决心。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取之。”彰显了无私无畏,磊落坦荡的胸怀。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道出了为民族解放,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和情怀。

文天祥在元都燕京的牢中还曾创作了光耀千古的《正气歌》。诗中列举并赞扬了“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先贤: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文天祥所列举的这些历史人物,或坚持真理和正义,舍生忘死,坚贞不屈;或宁折不弯,杀身成仁,气贯长虹;或鞠躬尽瘁,公而忘私,光耀日月。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气节。正是这种奉献,使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名垂青史。读着这些诗篇,沉浸在这些历史人物的精神境界中,大学生一定会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感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诗歌是我们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必须汲取的宝贵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托物咏志诗。这些诗借物以寓性情。在对“物”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操、理想追求和人生哲理。

屈原的《桔颂》就是一首咏物的杰作。特别是其中的这些诗句:“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歌颂了桔树志趣坚定,心胸开阔,谦和谨慎,至诚无私,没有庸俗的追求,不随波逐流的美德。

明代民族英雄于谦有两首咏物诗:《石灰吟》和《咏煤炭》,将乐于奉献、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高尚品德的典型概括。且看《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国古典诗歌中以石灰象征人格的高洁是很少见的。诗中首先着眼于石灰历经磨难“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写出了不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严酷考验,始终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死亡不足惧的品格。一句“粉骨碎身”更是写出了石灰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清白”则是石灰高风亮节的集中概括。《石灰吟》是于谦心理意向的象征,表现了诗人的人生观。

《咏煤炭》是另一首表现于谦人生理想的佳作: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煤炭同样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意向。煤炭来自远古,蕴含着巨大的热力。它的燃烧会给大地带来温暖,给暗夜带来光明。诗中说它的前身是死去的铁石,但它造福人类的爱心却始终如一。“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是煤炭高尚品德的写照,也是诗人坚定的人生理想、

人生态度的抒发。这首诗通过对煤炭品格的吟咏,高扬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人格,赞颂了为人类造福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无论是石灰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还是煤炭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都凝聚着高尚的思想品质和伟大的道德风范。在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在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终身的共产主义战士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在为祖国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在平凡的岗位上,不计名利,不讲报酬,默默奉献的普通群众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汶川大地震中,在义无反顾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身上,在支援灾区的无数志愿者身上,在灾区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身上,在无私无畏救助他人的灾区教师、学生、干部、群众身上,在慷慨解囊向灾区捐钱、捐物的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身上,我们也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品质和道德风范。这是响彻古今,唱遍大地的无私奉献之歌。人生的意义在这种无私奉献中得到体现,人生的价值在这种无私奉献中得到升华。大学生应是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发扬广大者,让我们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美的诗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在校园中唱响实现人生价值的无私奉献之歌!

参考文献:

[1]胡清等编.青春赠言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

[2]张念宏、徐永利等编.教师手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3]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A].沈阳: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6]锡德尼.为诗一辩.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7]李洪普、刘洪英.试析高等院校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

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成为志愿者参与2008年奥运会,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奥运会是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欢聚一堂的体育盛会,志愿者在很短时间内能够体验世界多元文化,对于形成全球视野、跨文化视角是一次良好的机会;志愿者以自己的真诚和踏实的行动为奥运会服务,能够在奥林匹克盛典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举办奥运会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参与到这样庞大的工作系统中,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责任感、创新能力、沟通技巧、合作精神;奥运会也是青少年展示自我的舞台,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格和能力将在其中得到检验。在悉尼奥运会结束以后,组委会的相关部门对志愿者进行的业务评价,成为志愿者的宝贵资历。

怎样才能成为奥运会志愿者

奥运会的志愿者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一般来说,对他们有以下4方面的要求:

无私奉献的诗句篇九
《无私奉献高考_古诗鉴赏_教案》

词·清平乐

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

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

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7课时)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

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

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

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相关热词搜索:无私奉献的名言 无私奉献的句子 无私奉献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无私奉献的诗句”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无私奉献的诗句"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zuowen/shicijianshang/97694.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