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

2016-01-02 01:22:02 成考报名 来源:http://www.chinazhaokao.com 浏览:

导读: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一《关于圆明园的读后感》 ...

本文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成考报名频道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供大家学习参考。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一
《关于圆明园的读后感》

关于圆明园的读后感

在年前,我看过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题目就是《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令我至今难忘„„

看完这一部令人惊心动魄的电影后。我的眼在流泪,我的心也跟着留下那苦涩的泪水。我的心灵被那一种耻辱啮噬着,被愤怒的火焰燃烧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他们好像在向人民诉说着当年的痛苦、耻辱和折磨。90多年前,嗜血成型的八国联军,无视中国人民的尊严,大量的占领中国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楼台亭阁,毁坏圆明园的一花异草。为了掩饰其罪行,他们还放活燃烧了圆明园,大伙连续少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融艺术和建筑与一体的圆明园在此时此刻变成了一片废墟„„

啊!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奇耻大辱!这样的耻辱在黑暗的旧中国,又何止一次呢!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怎能忍受这样的奇耻大辱呢!?

我们的祖国这正在发展,祖国的未来蓝天有待我们去描绘!我们一定要把过去的这一种耻辱——永记在心啊!

今天,我在一本文叫世界文明古迹的书上,看到了一片关于“火烧圆明园”的经过使我很受教育。

掀开历史的一页,我了解倒圆明园内有弯弯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镜,山似叠翠。圆内的宫殿建筑,美妙奇特,变化无穷。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木,数不尽的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的华美,还是五光十色的金珠玉物的珍奇,圆明园都可以堪称是世界上的杰作。

可是,在公元1860年6月,美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看见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时,就像恶狼见到猎物似的,疯狂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了的,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品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品等物品,则用枪托或棍棒砸碎。一连几天,侵略者又让骑兵团分头倒圆明园各处同时放火,霎时间,圆明园各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庄严华贵的宫殿和优美玲珑的亭台阁楼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劈啪劈啪”响了一阵后,一座座都倒塌下去,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堆的焦土和残砖破瓦,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从此消失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便是祖国屈辱的一页。

为什么帝国主义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地践踏蹂躏?为什么我们祖国这样软弱?因为清zf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zf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给了侵略者有力的惩罚。

看完之后,我非常气愤。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国就像一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名胜古迹重放异彩,祖国的变化,吸引了无数外宾来我国旅游观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我们面前点头微笑。但他们就是再点头,再微笑,我也永远不会忘记侵略者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我读完这片文章后,我感受到了圆明园原来是这么美丽,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但是这么美丽的一个万园之园,竟然被几个强盗给毁灭了。那些强盗就是英法联军,他们实在坏透了。把能抢的东西抢去,不能抢的还烧掉,毁灭罪证,我实在太痛恨他们了。

圆明园是一个聚集了许许多多风景名胜精华的一个大公园,在世界历史上称的上为万园之园。在圆明园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清朝,所有最珍贵的文物全都放在里面,给人们参观。有些物品还是工人们用了几个世纪辛辛苦苦的做出来的,做了这么长的时间,但是被

英法联军一抢而空,还把圆明园烧了,彻彻底底的被毁灭。多少劳动人民的辛劳,才换来了这么美的大公园,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等于是把劳动人民的心烧了。圆明园是给人参观的,不是给人破坏的。圆明园已经被风景名胜的精华渗透了。但是我看到了今天的圆明园实在太伤心了,这就是英法联军惹的祸。 这个世界上的大瑰宝圆明园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英法联军,你们所作所为永远记在我们中国人的心里,虽然现在已经过了很多年了,但是我们依然不辱国耻。当时圆明园被毁灭是因为当时中国人不强大,以后我们一定会渐渐地把中国发扬光大,让别人不能欺负我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近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感触很深。读时的心情是随着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命运而起伏。细细品味着这本书,品味着保尔的精神。越发觉得我们应从保尔精神中汲取营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记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 差不多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等等。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正如人们常说

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保尔相比,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 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当今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从国际社会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着眼于抢占21世纪发展的制高点,这就使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中国“赶上时代”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就使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走向全面振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学识渊博、意志坚强、处事果断、敢于创新的人才。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是跨越知识的坎坷,勇往直前! 21世纪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寻找往日的英雄情结,重塑“保尔精神”,意义非同小可。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以保尔为榜样,去炼就人生,乐观地拥抱未来吧! “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爱你,中国

我轻轻地合上《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也与书中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告别了。但书中那种种美德却已在我心中生了根,永远也抹不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爱国的一章节。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爱国志士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伟人以他们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感动着我,激发着我内心深处对祖国的那份热情。 可是,现在的很多同学却“崇洋媚外”,身上穿的是外国名牌服装;受伤带的是外国的手表;看的是外国的动画片„„就连电视上也在放“真正的美国口味,我爱吃”,这样的做法怎么能被视为时尚?记得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举

了个例子: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高明、科学,用筷子落后,就说不通。确实,西方人有许多好的东西值得学习,但不能说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人习惯和咖啡,中国人习惯喝茶,很难说喝咖啡的品味就一定比喝茶的口味高。的确,西方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西方的,如果我们把中国的茶改成外国的咖啡,把中国的筷子换成外国的刀叉,把中国的馒头换成外国的面包„„这样岂不是把我们自己的民族特点通通丢了吗?这样世界上还会有我们的地位么? 读完这本书,我掩卷沉思,中国啊,你如慈爱的母亲哺育我们成长,一曲《我爱你,中国》唱出了亿万国民的心声,我要自豪地大喊:“我爱你,中国”!!!

平凡之中见伟大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始终贯穿着为国为民为革命的精神,毛泽东送子上前线,为世人敬仰,当他获悉儿子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时候,便坐在沙发上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接着又在书房里踱来踱去,一幕幕地回忆岸英出生、成长、并以仁慈之心劝慰媳妇,独自承受晚年丧子的巨痛。影评通过质朴的艺术手法描写动人之情,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前,我也曾看过反映革命领袖风采的影片,大多注重在政治舞台的果断决策、军事战场上的叱咤风云和运筹帷幄,而此部《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的影片,有了新的突破,能在正面细腻地刻划了革命领袖的家庭私事,从而把“神化”的毛泽东“人化”了。 其中就有一组镜头特别感人:当毛泽东刚获悉儿子牺牲的噩耗后,僵立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默默流泪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向毛泽东报喜说自家生了个男娃准备端酒庆贺时,毛泽东更加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哭泣道:“我„„我失去了„„岸英。”顿时酒杯落地,朋友一脸懊丧,毛泽东泣不成声„„ 作为自己的儿子,自小看着他长大,亲自送他上前线。其实做父亲的心里有一千、一万个不愿意,但是毛泽东还是和别人的父亲一样舍小为大;没有因为他是主席的儿子而搞特殊。 《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片着重表现了毛泽东既伟大而又平凡,在平凡中见伟大。影片重彩浓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代伟人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既有对儿子的哀伤和思念,又有对侵朝美军强烈的愤恨。一曲《满江红》悲壮激越的千古绝唱,表达了毛泽东战胜丧子之痛的坚强意志。作为领袖和父亲在对儿子的尸骨处理时,他认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二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在一节中国近代史的课上,我们观看了关于圆明园的记录片,影片呈现了圆明园的起源,至繁盛以及最后的衰败,心中感触良深。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 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一个完美到不属于人世间的皇家园林,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今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来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同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角色,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通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

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下,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如今,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这片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奢华的皇家园林永远永远离我而去,也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了,是的,没有必要了,就让它毁

灭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三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的观后感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文学院有位老师对我们说:“学文学的注重的是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而非事物本身是什么。”我恰恰一直在避免感情对判断的影响。但,当我听到《圆明园》的开篇词的第一句时,我这颗还未经磨砺的心中就涌起无数无法表达的情愫,在第一刻就感动得流泪了。

一.怎样看待圆明园——其两方面的性质

圆明园是背后站着恶魔的天使,是以噩梦为背景的美梦。

从纯粹客观的角度我们真正能通过我们的感官证实的只是圆明园是一片充满断壁残垣的废墟。但是历史遗留下的海量证据使我们有充足的信心可以推断出圆明园就是英国随行牧师麦基所说“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就是雨果所说的“曾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做圆明园”。我们已然将圆明园所能达到的艺术、建筑上的高度当作了民族的骄傲。 就如同伟岸的长城也象征着中国的闭关锁国,圆明园的另一层象征意义一直被忽略。圆明园就是这个堕落的帝国的遮羞布,当英法联军用枪支和大炮攻破了这一层绮丽的表皮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肉体已然溃烂的帝国。

圆明园的背后是沿用了两千多年仍没有改变的政治制度;是发展了几千年仍没有突破的农业文明;是一边有人享受世界上最豪华的宫殿的同时一边有人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挣扎生存的极大的贫富不均;是两个多世纪几乎没有任何进展的军事实力..............

当我想象堂皇富裕的圆明园,我同样看到了一个在帝制下掌握着世界上三分之一财富的人的私欲的膨胀。所以,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圆明园这样的奇迹只可能是封建帝制的产物,哪怕在当今这个同样不被西方认可存在民主的一党专政的中国也没有可能再集全国之力建造出一个圆明园这样的“梦”。圆明园所代表的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制度就是它丑陋的一面,而正因为它是因此诞生的,它也注定会因此而死去。

二.选择怎样的角度去审视近代的衰落?

当我在看《圆明园》中英法联军是怎样在圆明园中肆意“打砸抢烧”的时候,甚至没有激起我对圆明园、对大清亡国的同情之心。因为,奢求在不应时改变制度与生产方式的情况下还想继续称霸世界是不理智的。或者我还可以发挥我更加无情的理性: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来看,一种不能顺应整体人类文明发展潮流的文明就理应被更先进的文明统治。这从逻辑上来讲没有错。但当我注意到到穿着西方戎装的欧洲人穿梭在清淡优雅的中国园林中表现出的那种不协调性时,我脑中涌出了一个概念:民族。我们的制度文明可以被西方改变,但是我们这种与西方迥然有异的民族文化是不能消失的。所以我不愿意站在大清的立场上质问“谁摧毁了我的国家?”,我更愿意站在民族的立场上质问“谁黯淡了灿烂的华夏民族曾经的辉煌?”

《圆明园》的开头是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的,且片中直到讲到乾隆部分的时候才开始具体述说这个庞大帝国潜藏的各种危机。这无形中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欧洲的进攻是大清朝的过失,或更具体是从乾隆开始的无边的自大的过失。但是这样是不公平的。想想郑和所说

的“财富取之于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既然明朝人能预言清朝的失败,那么我们就不能把清末的耻辱单单放在清朝的历史环境中,而是要放在整个中国历史背景下。即,虽然我们有明晰的朝代划分,但是我们的历史是个持续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如果追究近代耻辱的根本原因不能单站在大清帝国的立场,而要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的原因。

三.谁掳掠了我们的繁荣?——根本原因是文化

一开始思考中国在近代走向衰落的原因时我就直觉地觉得根本原因是文化。而近代中国的救亡运动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证明了我的直觉的正确性:最开始的洋务运动的器物文明改革,到百日维新的政治文明的改良,最后中国人终于找到根本原因并掀起了文化层面上的革命——新文化运动。

要弄清落后的原因可以从反面发问:怎样才能强大?我只能凭我知道的有限的知识来分析,商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西方社会其后一系列的政治革命都是建立在这基础之上的。因为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并不能说一定要这样才能在近代取得先进地位,但是这是我从已发生的历史中能做出的唯一推断。而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又是近代西方商业发展的动力或说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巨大动力之一,如同《圆明园》中也提到“技术与文明比军队数量更占优势”,所以我就主要从科学技术这个角度来展开分析。我认为我们的科学技术不能发展的根本原因就隐藏在我们的文化根源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思维方式不适宜科学技术的诞生。

《史记》的六十七卷中孔子被他的学生两次问到“政”是什么:

仲弓问政,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苏格拉底和美诺在《美诺篇》中有一段有关美德的对话:

美诺:对男人来说,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就是美德;对女人来说,尽到料理家务、侍奉丈夫的职责就是美德。

苏格拉底:你只是举例说明了各种合乎美德的行为,却没能阐明美德的本质或定义。 我们可以用苏格拉底的话来反驳孔子:你只是举例说明了各种合乎仁政的行为,却没能阐释仁政的本质或定义。

这是一个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觉得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这种对比反应了我们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的不同。相比而言,我们更重感觉和经验却不善追究根源。或更具体的说,我们缺乏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还比如更有哲学意味的老子,他说“道可道 非常道 ”,即世界的本源“道”是说不清白的。而在古希腊,关于世界的本源,泰勒斯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柏拉图认为是“理念”,及后来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实体”。

这个对比我认为可以反映两个问题。一,仍和上述观点一样,中国文化重个人感觉,不善有理性精神的客观、具体的描述。(虽然古希腊的哲学家对于本源的描述大多都有些荒谬,但是人家好歹还是在尽力去具体描述)老子对“道”的解释颇有个人修行的意味,就如同在中国兴起的佛教分支——禅宗,高僧们同样认为“禅”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的,是一说就破的。至此,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家都不能带来一种偏理性的影响。二,创新精神的匮乏。这个论点其实并不十分充分。因为可能是中国人向来更关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而并不在意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所以在老子提出“道”之后的几千年里基本没有出现其他有影响力的本体论学说。而古希腊关于世界本源的讨论却始终没有停歇。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鉴于在儒家那条发展线上还出现了程朱等具有影响力的继承者,中国人

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匮乏创新精神,只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纯粹的理性思考方面和技术方面确实没有兴趣去创新。

对上面的观点我还有所补充。首先,古希腊同样也有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可言说的。但是那并没有在其后成为主流,且产生的背景和老子有诸多不同就不细说。其次,关于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其实我想说,在“纯粹的理性思考”方面,宋代的理学、心学就有些这方面的意味。并且禅宗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在思考人生的真理,其很多观点颇有哲学意味。在看过一本禅宗书籍、对禅宗有些略微的了解之后,我发现中国民间对佛教的巨大误解,也惋惜古人浪费了佛门弟子的思维成果。在20世纪中国的文学革命之中,周作人的一篇《人的文学》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于当时那些在传统文化氛围下长大的、看惯了传统的“载道文学”的新青年来说,那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的文学观确实很震撼。但是这种具有现代气息的“个人主义”真的不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吗?否,禅宗中就曾说过“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星云大师也说禅宗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修持上的独立承担,自我追寻,自我完成”。所以我们照理来说不应该对“个人主义”如此惊讶,且对比于西方的要求模仿上帝来生活的基督教来说,禅宗似乎更加“个人主义”与“叛逆”。最后,关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我们还可以从民族的审美中看出些线索。比如,在中国民众普遍的印象中屈原是比祖冲之伟大得多的。但恕我这个也是出生于湖北的楚人直言,在为了慎重起见再一次百度百科了屈原和祖冲之之后,我倒认为从纯粹功利的有利于中国富强的角度讲,祖冲之的影响理应比现在更大,千百年来对屈原爱国情怀的歌颂也热情得让人肉麻了,虽然同时我绝不否认屈原在文学上有一些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屈原的偏好就说明我们的民族似乎更喜欢一些能激起我们感情的东西而非那些能激起我们思考的东西。所以,对此的总结就是,不是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能带给我们理性思想的东西,而是在浩瀚的中国文化中它们被选择性淹没了。

当20世纪令人人血沸腾的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时,我认为他们就找到了我们之所以落后的原因。不管是民主还是科学,都需要在一个理性的环境中生长。特别是科学,它更是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恰恰是我们文化传统中所缺乏的。我要指明的是,不是我们天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是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中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四.从文化产生的根源浅谈我们应该如何继续

鉴于前面已写的字数和我个人的思想深度,对于在新世纪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我只能浅谈了。

付老师曾说中国和法国很像,都是很浪漫的国家。我国以农业为基础的历史已有几千年,而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浪漫”的国家产生于农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我认为不是一个巧合。农业经济要求从事农业的人在某一处适宜农耕的地方定居。而为了提高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小农不能独自从事农业生产而要需要和一定的人团结起来组成一个小群体。为了在集体中获得生存的机会,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就明显比独立思考能力重要。在这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就是像当今的中国、法国这种更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在中国的体现就是“关系文化”,在法国的体现就是巴黎是公认的浪漫之都。而在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独立思考能力相比之下更强。因为在四处迁移、伙伴并不固定的放牧过程中,自己的正确选择往往才是保全自己生命的关键。

所以在第三节中提到的我们文化的缺陷不是我们的古人有意为之,而是从我们的生产方式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这里我们可以继续深究为什么我们的农业文明如此灿烂而悠久,这就

又可以谈到地理气候对文化的决定性影响。那太繁杂,简而言之就是:地理气候影响了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继而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其实我更愿意把“影响”换成“决定”,但是我还没有充足的证据。所以,我想说的就是我们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

正因为我们的文化根源太深了,所以文化中的糟粕不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就能清理的,更何况到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当年改造文化的一批人由于紧张的形势又回去干政治革命了。所以我们对文化的“改良”并不彻底。不像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有百年之久。所以,我认为当代的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要继续。要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宜的对国民性的剖析。说到这里,似乎就开始变得大和空了,因为我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文化上的重建。而且我也不认为政府对文化的建设提出了什么值得注意的指导。但是从现状来看,我想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如同新文化运动一样激进的革命式的对文化的改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上升,我们已经开始有那个“闲心思”去思考文化的问题了。网络的普及为我们对文化反思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次看微博时心中是高兴的,因为看到了确实有那么多的人在思考着。虽然不乏很多蹩脚的分析者,但是我确实感觉到网民整体的思考力、辨别力是在上升的。所以,我想是不是我们本就不需要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硬性地提供一个发展思路。让现在的情况自由发展,让该发生的发生,改变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需要改变的。也许这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我们继续的方式。

后记:Thanks for reading first,因为总字数超过4500了,所以感谢老师费的这些眼力。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始终感受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肯定有很多在老师看来是稚嫩的观点而且知识上的错误肯定也是存在的。因为没有时间去查资料,所以很多观点可以说是没有进行全面论证的。如此诸多的缺点倒是坚定了我要看更多书和资料的决心。而愿意和付老师分享我的想法的唯一动因就是我心中的真诚与勇气。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四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在未看圆明园纪录片以前,我只能从中小学课本中了解关于圆明园的一点知识,只知道它被称为“万园之园”,凭教材上的文字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盛景。只可惜我那并不丰富的想象力并未带给我太多惊喜和震撼。

圆明园记录片无疑弥补了这片空白,给想象插上了一双翅膀。这部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将圆明园的盛衰与清朝的兴衰联系到了一起,把圆明园放在了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使圆明园成为大清王朝的一个缩影,独到而深刻。

圆明园的前身是离宫附近的一个小花园。紫禁城并不适合满人居住,夏天太热,这对于喜欢在大草原驰骋的游牧民族来说,实在难以忍受,在清朝前期,清朝皇帝就开始寻找适宜他们居住的地方,而离宫就是他们在找到的气候适宜、风景优美的地方修建起的宫殿的名称。小花园是当时还是王爷的雍正的一个园林,就是在这里他安排了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的聚会。康熙对弘历的爱护很可能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重要原因。自此以后,雍正时常会觉得这个小花园是个充满温馨回忆的能带来好运的福地,所以在位时,他休憩完善这个小花园,使之成功的成为了清王朝的离宫,即后来的圆明园。雍正召集了天下最好的画师,自己担任总指挥,每一张建筑图纸都要经过他的审核。他还请了雷氏家族来为他们建房。说到雷氏家族,他们是当时技术最好的建筑师,以后圆明园的多次扩建多经由他们之手,他们为这座旷世奇园的建造立下了汗马功劳。雍正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他批阅了数万份文件,每天早起晚睡批阅奏折,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承上启下,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康雍乾盛世。雍正时代的圆明园是朴素的,它讲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遵循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雍正喜欢在圆明园中休息,喜欢扮成各种不同职业的人物,时而是渔夫悠然垂钓状,时而是农民田中耕作状,并令宫廷画师为其作画,在圆明园里,他就像一个恣意玩耍的顽童,一个飘然世外的隐士,或是说他向往一种自由的精神,而这种自由恰恰是一个皇帝所不可求的,可悲可叹!

到了乾隆执政时,清帝国已积聚了相当多的财富,迎来了封建时代晚期的顶峰。乾隆能力过人,却也极其自负,他不仅想要成为这个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也想要成为文人的精神领袖,成为清帝国的精神统治者,所以他几乎每天都会写一首诗。在他手上,圆明园由朴素走向豪华,那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正在逐步丧失。物质财富的空前丰富使乾隆把圆明园打造成一个世界奇迹成为可能。万字形和田字形的宫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通过先进的科技,将其原貌回复出来,美轮美奂,若不是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世间还有如此精妙绝伦的宫殿。这里不仅汇集了南方园林的优雅别致,还有西洋花园和西式水法。“十二生肖”喷泉借鉴了西方水法,是中西方建筑结合的完美作品。十二生肖青铜像每隔一个时辰就会换一个生肖吐水,在正午十二点时,十二生肖铜像一同喷水,很难想象这是怎样设计出来的!然而在这浮华的盛世外表下,巨大的危机却悄悄来临。清王朝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远远地落在了世界潮流之后。当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时,清朝统治者却无视科技的作用,用着原始落后的工具。差距就此拉开,只是这次落后的时我们中国。

后来的统治者显然没有挽救清朝颓势的能力,西方人惊讶于圆明园这个奇迹,却仍然得出了中国是外表强大而内里腐朽的结论。西方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毒害了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士兵的身心,清朝更加岌岌可危,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军毫无抵抗之力,做的是自杀式的攻击。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在圆明园中肆意抢劫,并最终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化作一片废墟。在九国联军侵华时,圆明园更是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一颗世纪园林奇迹之星就此陨落。

圆明园的毁灭真令人痛心。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英法联军要火烧圆明园?是不是应了那

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弱者只能忍受强者的肆意欺凌?圆明园废墟遗址还立在那里,让人警醒。历史从来是强者的舞台,我们无法改变别国的政策、思想,却可以发展好自己,是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不受欺凌,并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历史的使命,也是你我的。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五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个令国人既自豪又痛惜的名字,曾经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遗憾的是,经过法国联军和八国联军的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一直想去了解这段历史,可仅剩的断垣残壁却令我无法想象……记录片圆明园将这段历史清晰的展现在我面前! 影片的序以生动的口吻向观众们提出构建一个梦,一个由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构建的梦,以一副副生动的而真实繁荣水墨画为背景,将那个美丽的梦展现在观众的面前,音乐激昂而雄厚,深深的吸引着观众,调动了我们的心弦。这是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圆明园 在地图中的广阔疆域上通过镜头的拉近让北京一点点成为画面的中心,随即切入一匹匹奔腾的战马,向我们讲述公元1644一个北方民族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国—清,这个圆明园的主宰!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罗马传教士-朗士宁,在中国50年的经历,见证的圆明园的兴衰变迁。只能故事他的一封封书信一点点记录给了我们回顾着段历史的依据。本片便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经历为主题进行讲述的,这种手法在观众的眼中真实生动而吸引我们,不仅仅了解圆明园,更了解的这段历史,这个帝国,以及这个帝国背后的故事! 这个故事便丛他第一天冲忙的进宫开始了。这是以一个外国人口吻叙述开始的,画面与这种声音相协调一致,几个演员出现在荧幕里,那一切真实的出现了,仿佛就在昨天!通过外国人的口吻提出问题,随即切入旁白,对关于圆明园的问题进行回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围绕在我们心中的种种问题。郎士宁的经历是那么戏剧性,是许与圆明园无关,可是这却暗含着

明园内在的变迁,康熙的爱好天文,宠爱小孩,投其所好进入皇宫。康熙,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有着极大的成就,他对科学的态度在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牡丹园主孙三带的相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实际的历史。这个园林就和大清帝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雍正即位,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圆明园的尽管来自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和在先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这些图纸在现在看来已经不能成为现实,而这样一个建筑世家创造了这样的奇迹,一个雷姓的家族。今天我门只能从这些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原来内的建筑盛况。雍正将圆明园建成了一个帝国的缩影,充满了帝国象征。每座宫殿都有着他不同的含义,建造因为是独特,这些也反映出统治者的统治方式!一幅幅图象是圆明园真实的写照! 乾隆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扩建工程持续了9年!灿若白玉的台阶依水而建,碧辉煌的宫阙凭水而立,乾隆将东海的龙宫移到圆明园,雍正时期宫殿的外观都比较朴素,而在乾隆心中,不管是人间还是仙境,所有的美丽和奇迹他都应该拥有,圆明园越来越豪华,圆明园追求的和谐境界正在丧失。圆明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繁荣角色,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将这一幕搬上了荧屏,着一切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中国式在欧洲成了时尚的代表。在圆明园建造西洋建筑,用动物12生肖来代替西洋的人体喷泉。通过电脑特技将圆明园的景色重现,一切是那么真实,美丽!罗马式立柱,巴洛克式拱门,勒洛特式的植物造型,五彩斑斓的琉璃瓦,这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可以和欧洲任何一座园林媲美。然而在乾隆时期,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使大清在鼎盛的外表下,潜藏着巨大的忧患和灾难!

只忙着建筑园林的皇帝不知道,世界以及功能变了,当乾隆陶醉于自己的丰功伟业时,以科学为先驱的西方文明蒸蒸日上!西方列强开始了依次有一次的侵入中国,大清帝国陷入风雨摇曳之中,有一个历史的口吻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 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难受。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当英法联军走入花园内,那一个我们的心在滴雪,这是一个怎样的花园,无法形容。占领圆明园的第二天联军们变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珍宝就这样失去了,这样的场景惨不人睹,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六
《圆明园的观后感》

◎简 介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

圆明园应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他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

但记忆应该是完整的,而不留残缺的。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为圆明园的历史填补空白。

还世人一个完整,真实的圆明园!

语言在这350公顷,三大主题园林区,百余处园林景观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高清晰,数字化技术再现了圆明园从建园,扩建,被毁的历史全过程

绚丽的三维动画将一座恢弘壮阔的圆明园呈现,好似游历其中。

与真实演员相结合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圆明园的真实,不仅是重现了圆明园恢弘壮丽的建筑

同时他还向人们讲述圆明园鲜为人知的重要地位

及一个帝国,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欢笑和泪水。

圆明园不仅有着与故宫同样大小的占地面积,

在清政治的鼎盛时期,其地位比故宫更为重要!

在长达150年的存园历史中,

清,6位皇帝曾在此梳理朝政,平定天下,安食就寝。

皇室不为人知的亲缘相韧,后宫传奇,官宦相挣,同样构筑了圆明园的另一道风景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曾经实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天子的相聚,

有谁会知道?

圆明园的设计者就是当朝统治者。

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

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

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

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

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

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回赞叹她的完美,

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 圆明园,饱含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强盛和迂腐软弱。美伦美幻的庭台楼阁在历史的倒影中烟消云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我们不能遗忘的光辉与屈辱。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昨晚,独自看了大型记录片〈圆明园〉,数字技术让这座我熟悉的废墟园林活了过来,精美绝妙、美仑美焕、叹为观止。

圆明园,这个词汇的音节从唇齿间吐出来时,我会有丝丝幸福的感觉,这个词汇牵引着的都是那么美好的记忆。

对于圆明园最初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印象比较深的是上初中时与叔叔、婶婶骑车去玩,那是一个美丽的秋日,阳光灿烂,天像高原的那么湛蓝,大水法和相关建筑废墟似乎被镀上一层金光,或许那时生命正被青春镀上一层金光?我们在大水法旁边的银杏树林、白桦林拍摄了许多照片。

上高中时,与最好的高中同学骑车从北京城东穿城骑到西北角的圆明园,那时是不收费的。记得我们在福海划船,我的船桨挑上一条大鱼到船上,我们俩哈哈大笑,开心极了。我们还考察了刘和珍君的墓地。一片荒草丛中,不远处居住着人家。

上大学后,去圆明园就更频繁了,因为圆明园几乎是我所在学校的后花园。记得刚开学时,圆明园夜晚举办大型游园会,为了逃票,我们溜到西侧的小门,巧遇国旗班的帅哥和家属们,跟着混进去了。 大学四年,去圆明园次数就更多了,那里是恋爱的季节中最好的漫步场所。

工作后,去的次数就少多了,大概这十年中也就去了两、三次吧!后来,那里建造了许多新建筑,门票也越来越贵,多久不去了?距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也有五年了吧?

絮絮叨叨地写下这些个人体验,是因为我对那里的荒凉已经熟悉,甚至颇为欣赏。但是从未想象过当初它辉煌的样子,面对那些湖水、断桥、残垣、荒草,想象不出它往日的荣耀与辉煌。正如面对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妇人,在她饱经沧桑的皱纹里,无从想象她年轻时“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风采一样。二十多年前看刘晓庆主演的〈火烧圆明园〉,也没有把电影中的场面和现实的废墟联结起来。 昨天晚上,〈圆明园〉让我看到了老妇人年轻时的风华绝代,受到很强烈的震撼。

这部片子以意大利人朗世宁的角度开始叙述,他是意大利传教士,到中国后希望康熙皇帝欣赏他的西洋油画手法,为了讨好皇上,他画了康熙的一个孙子,结果皇上看到后说:“这幅画中只是一个小孩,没有什么意境。”朗世宁花费了7年的时间,学习到中国绘画手法,开始了他为熙、雍、乾三朝服务50年的御用画师生涯。

圆明园在康熙生前是以畅春园为主体的帝王离宫。因为满人入关后不适应气候的炎热,紫禁城极不适合居住,康熙在因多湖而号称海淀的北京西北角修建了畅春园。在皇四子胤祯的精心安排下,康熙在畅春园西侧,圆明园前身的一个花园里,牡丹丛中,第一次看见了自己12岁的孙子弘历,他对弘历的聪慧大为欣赏,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解决了帝位归属问题。

因为这个情结,雍正、乾隆登基后,都不遗余力地大肆建造圆明园。尤其是乾隆期间,当时帝国的财富占据全球1/3,人口也占1/3,乾隆自视天朝大国,是全世界人效仿的榜样。他听说法国国王的凡尔赛宫有大水法,就命令朗世宁在整个园林的东部修建一座西洋园林,就要有大水法。

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园林修好了,在竣工那天,皇族人员和大臣们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惊叹不已。乾隆将这个园子送给了在平定准葛尔叛乱中极为有功的部落首领女儿香妃。几万人,辛勤劳动十几年,耗费国库的巨额财富,最后不过是帝国皇帝给自己的一个女人的礼物而已。

整部片子中多处使用了数码技术,还原了圆明园盛况时的原貌。

最后关于焚毁圆明园一段,影片也用了理性和客观的分析,不同以往的激愤。

从人类文明成果的角度,我痛惜这座园林的被毁灭。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座园林是中国2000年封建思想的集大成者,反映封建皇帝力图作为封建文人的审美情趣,搜罗全国的奇珍异宝,珍贵字画,囊括全国建筑园林形式,穷全国之力图一己之私欲,这座园林穷奢极欲是有违天地和谐的,也许命中注定它的毁灭?

在网上读到“爱琴海的家”博客中这样一段话:正如诗人保罗•瓦莱里吟过那样:“我们这些文明,如今皆知,都要消亡。”我们能接受亚历山大灯塔、罗德岛巨像在地震中消失、能接受空中花园在历史上的虚无飘渺、能接受宙斯神像在大火中瓦解,我们最终也能接受圆明园的毁灭。万事有始有终,是真理,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

我为了这个已荡然无存的建筑,辗转反侧了3个小时而不能入眠。

把圆明园称做建筑是不确切的,但是你说它是艺术品也同样很苍白。它是一个梦想,一个不可企及的但是真实存在过的幻境。比任何一个幻境都真实,比任何一个真实都幻境。

不论外国的传教士,当时的士兵,将军,还是伟大的雨果,他们关于圆明园的惊叹、回忆或者记述都是苍白无力的。没有人可以面对一件超过自己想象范围和修辞学范围的事物进行描述。

它,圆明园,也许实在过于辉煌和震撼,才不得不承受这样的结局。当一群肆意妄为的人,面对这样的事物,除了毁掉它,实在想不出任何办法可以平复内心那种迷茫和狂乱。他们动手烧毁的是一个相当于600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建筑群,对于这样的暴行和不文明举动,我想连下令烧园的狗日的额尔金自己都讲不出一个明确的理由,好去解释他自己的这个决定。

我无意去考究历史,关于当时外交或者时局,我也无心去谴责那些狗日的联军的行为,因为在今天这一切都是徒然的。

我只是想说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园林,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艺术的集大大大成者,没有了。在它之前,没有一个国家或者集团有财力和能力做这样一件事,之后同样也不会有了。这是全世界有机械作业之

前最伟大最顶尖最不可思议的建筑行为。

假使这个“所有园林建筑的最高范本”现在依然存在,只能说所有的其他被人传颂的建筑都会黯然几分。光是长春园西洋楼就可以让任何欧洲建筑本身自惭不已,而其千变万化的中国园林群体,则超越中国现存园林太多太多。故宫与之相比,实在太过朴素和冰冷,苏州园林与之相比,又显得过于儿科和市井。它不可思议的用建筑来实现中国古代诗歌、绘画、书法的意境,经过一个盛世皇朝一个多世纪的不间断实现,中间汇集了你所能想到世间最奢华的用材和最聪慧的智力,成就了这个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当然只用了三天它就销毁在一障烟雾之中。

其中心疼,何以用悲恸,谴责,幻想,怜惜,忿忿不平,瞠目结舌,无语凝咽等等词汇就可以释怀? 它不是也不应该作为我们反思历史的教材,这太残忍了。

忘记它吧,就当没有存在过,就像所有的童话和寓言,一切都没有存在过。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好过一点。

要不然,我们该要怎样的心痛呢。

P.S.关于影片,我尽管可以理解为导演故意保持冷静,只通过洋人之口来表述圆明园的实况和被毁的经历,但是对于里面民族遭遇的耻辱和烧毁圆明园的举止,没有表述任何的立场和愤慨,我依旧无法忍受。我们已经习惯了用批判的眼光来回望我们的近代史,不厌其烦的阐释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太可笑了。落后就会有被人欺负的危险,但是不代表落后就应该被挨打,难道反过来讲就是强大就可以欺负弱小。这是荒谬的和扭曲的价值观。我们一直以来似乎为了体现极好的修养和客观的世界观,而选择像一个局外人一样看待我们自己那段不忍回首的历史,但那是错的。不管清朝后期如何腐败和没落,鸦片战争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不可能抹去的耻辱和不公正待遇,那些人是我们的祖先,那些土是我们祖先的土,那些土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我们祖先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现在我们搞得好像事不关己一样批判自身,是不是演得有点过了。我们不能逃避我们的这个民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演化、发展过来的,如果抛弃什么意识形态,社会结构不谈,这个民族经历的荣耀和屈辱都是连贯的,都是我们自身的。我20岁发达,30岁被人打,40岁翻身都是我的记忆,都是我的快乐和悲痛,而不因为40岁后我信佛了,硬生生把40岁前和40岁后瓜分开来。这是自欺欺人。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让人懂得进取而有礼,奋发而谦逊。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真的和平,历史才不会重演。如果那一天我们强大到可以把白宫和凡尔赛宫毁了,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那么关于圆明园的记忆才有价值。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七
《圆明园观后感》

观圆明园后有感

今天看了中国人曾经的骄傲、世界东方的奇迹、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纪录片,令我很是震惊。其中很多细节我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我有很多新的感想,下面我将一一陈述出来。

圆明园历经中国数代帝王,经营了近一个世纪,见证了大清王朝从初始到兴盛,从辉煌到衰落的漫长历程,也可以说它就是清朝的标志性建筑了,一提起它,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勤劳,就能联想到清朝的鼎盛与强大,也能联想得到近代中国的屈辱于反抗。

圆明园的生命历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862年——1875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圆明园这一个曾经让无数东方人为之自豪、让无数西方人为之神往的东方梦幻天堂在八国联军放的场大火中轰然倒塌,在八国联军闯进北京时,北京已经不再设防,

八国鬼子窜入圆明园未受任何阻挠,鬼子将领先是默许小鬼子疯抢、破坏圆明园的稀世珍宝,后是下令让3500名八国鬼子纵火焚烧万园之园,在八国鬼子焚烧圆明园的时候,竟然把一批大约300人的宫女太监活活烧死在放有大清列祖列宗的圆明园“祠堂”中,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漆黑的浓烟遮天蔽日,像是圆明园不得散尽的鬼魂,久久没有消散……

纵观圆明园,它是在大清鼎盛时所建,18世纪中期,大清帝国拥有空前的财富,史无前例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当时,大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生产总值也占到了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然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中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剪圆明园究竟花了多找银子,但是大清帝国的统治者并没有注意到西方的变动,在与西方的工业革命相比,大清仍然坚持着两千多年前的老路子,虽然清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文化的一批皇帝,但他们对西方的先进科技是相当不懈的,就连对科学最感兴趣的康熙皇帝也只是把西方国家进贡给他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当作玩物,认为那是哄人玩的把戏,没什么实际用途。于是在英国进行的工业革命没有对大清

帝国带来什么改变。

这里我觉得是一个问题的关键,大清很有钱,大清的文化水平也很高,造诣远远超过西方国家的想象,但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1860年的鸦片战争,1900年的八国鬼子进北京等等战争中以正常都没打赢过,这说明现在战争打的不只是钱,还有科技、装备,当我看到中国步兵用弓箭长矛来个对付八国鬼子的洋枪洋炮时,大清骑兵为了阻止八国鬼子而发起的一波又一波自杀式攻击时,当我看到30000:5这个伤亡比时,我彻底的震撼了,大清之所以没能抵挡住八国鬼子的攻击,非兵之懦也,亦非将之怯也,而是兵不利也,器不如人也,再看看现在,中国军队的装备依然远不如美国,但从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就能看出看来,这些战争中中国之所以获胜,那全都是用人拼出来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在冰天雪地里抵抗敌人的飞机大炮坦克导弹,胜是胜了,但胜的不是最完美的,若有朝一日中国再与美国遇上,还用人拼吗,还能拼的过吗,这些都不好说,我也不希望我们的人民解放军去用血肉之躯对抗美帝的坚船利炮,飞机导弹,清政府已经吃过这方面的亏了,经济再发达,也不能把军事放下,翻过来说,经济再落后也不能让军事落后,中国领导人在建国初期坚持搞两弹一星就说明了这一点,若中国科学家至今仍然保有当时的两弹一星精神的话,我国军事科技水平我真的不担心,就算

给美国真的干起来了,我想也必定不会像抗美援朝时那样,用解放军的血肉来铸成新的长城了,也必能御敌于家门之外,灭敌于无形之中,真如此,国之幸也,民之幸也,党之幸也。

在1793年,为了打开中国大门,一个庞大的英国代表团来到北京,乾隆告诉特使玛格尔尼勋爵,大清乃天朝大国,无所不有,用不着与西方蛮夷互通有无。玛格尔尼最终空手而归,在离开中国之际,这个被圆明园辉煌所震惊的英国贵族,大清帝国好像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它的外表和体积,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就不会在有纪律和安全了。这里又是闭关锁国惹的祸,我虽不推崇极力开放,但我也反对绝对保守,只有与世界各方进行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确保自己的东西是新的,是先进的,是正确的,也许这就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急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吧,始终保持自己的先进性,不一定确保你能永远胜利,但能确保你不会败得措手不及,就像八国鬼子近北京时的清军。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八
《《圆明园》观后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学年、学期 :2011-2012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 目: 《圆明园》观后感

指导教师: XXXXXX

班 级: XXXXXX 学 号:1115135XX

姓 名: XXXXXXX 联系电话:15xXXX

成 绩

《圆明园》观后感

摘要:看完圆明园后,心里颇不平静。举世属目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飞灰湮灭。悲哀!悲哀!

英法联军的侵略,给中国人带来了深痛的灾难,带来了无尽的耻辱,带走了圆明园的灵魂,带走了中国人的精髓。这个曾经地大物博、万国朝圣的东方大国,由于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不与世界沟通交流,没有及时更新发展自己的科技文化,被西方国家赶超,最终要承受“落后就要挨打”的结局!

痛定思痛,为什么有五千年的文化古国,却惨败给西方呢。我想看完这篇文章会有所了解的。

关键字: 社会制度落后 清政府腐败 闭关锁国

还是先说说圆明园吧。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圆明"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质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 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从这些史载中,不难看出圆明园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资以及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价值是多么的巨大,是世界上的所有奇观无法比拟的,然而却被英法联军的一把火,让圆明园飞灰烟灭,从此从地

球上永远消失了。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做出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同时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行批评: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分享”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看看英法联军是如何火烧世界上最美的圆明园的。

,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当时,僧格林沁、瑞麟残部在城北一带稍事 抵抗,即行逃散。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太监同敌人接仗。“遇难不恐,奋力直前”,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军司令孟托“予命法国委员注意,先..邦.当天即函告法外务大臣:

取在艺术及考古上最有价值之物品。予行将以法国极罕见之物由阁下以奉献皇帝陛下(拿破伦三世),而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国司令格兰..特.也立刻“派军官竭力收集应属于英人之物件。”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

每每看到圆明园是如何被西方列强掠夺与破坏,心痛不已。这座园林凝聚了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智慧的结晶与收藏了世间无数奇珍异宝,我总是能浮想联翩出一副副园林中美丽的画面。可是如今,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的景色了。圆明园总是要成为“历史”,但是英法联军参合了圆明园的“历史”,是要被中国人记恨在心,受世人唾骂。

看完了影片,看到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看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看到了西方的先进科技。看清了中国与世

界的差距,看清了中国需要学习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体制。

那么现在就当时社会制度谈谈个人看法。

清政府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西方的政治体系是资本主义议会制。前者是高度中央集权(皇帝说了算),后者由众多议会议员决定。很明显可以看出一个皇帝与众多议员在精力与智力的差距是多么的大,这也就说明了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的原因所在。同时由于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与世界各国交流,整天沉浸于地大物博、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不思进取,最终在科技文化上远远落后于西方。

在影片中,看到了康熙皇帝任命一位外国人建造一座西式风格的建筑。开始这位西方建筑师建造了人体裸体喷泉,康熙不能接受,认为有伤大雅,责令其重新设计改造。后来这位建筑师以十二生肖为题,完美的建成一座让康熙十分满意的水式喷泉建筑。这十二生肖每隔两个时辰喷一次,一天一个轮回。虽然康熙对西方建筑很满意,但是他没有深入认识到先进科技的作用。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后,雍正皇帝登上了这个国家最高的权利舞台。他虽然是一个很努力的皇帝,电影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他在圆明园内批改奏折直至次日,也能够看到他为了国家公务废寝忘食,可是他却并不相信西学。他摒弃了他父亲的良好习惯,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不屑一顾,以读古书以及下围棋为乐,虽然在当时这是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可是他不知,就在他羡慕文人潇洒的生活方式之时,西方的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西方的资本积累正在迅速地进行着,而清王朝,也逐渐地被人追上,甚至有被人甩远的趋势。

其实,圆明园的悲剧是和清王朝的覆灭是密不可分的,而清王朝的灭亡其原因也不只是社会制度落后,闭关锁国,骄奢淫逸和政治黑暗这几方面的因素,也加剧了清王朝的灭亡。《圆明园》这部片子不仅仅反映了相对客观的史实,也同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前一段时间有人曾经提出过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我觉得大可不必,中国一直被誉为东方雄狮,在沉睡时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身上留下了一块巨大的伤疤---圆明园的毁灭,这伤痛让雄狮从睡梦中痛醒,这雄狮是需要一块像圆明园这样伤疤时时提醒自己,别再睡过头了。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始终记住过去的创伤,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内修政事,外处国事,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备注:圆明园资料在百度上收集的,主要是历史 概况名称由来 遭遇浩劫 其余均由自己手写 网址:

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篇九
《圆明园读后感》

11月26日 第四次课 第七八组课文

一、 浏览第七组课文

1、 熟悉字词

2、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8分)

qīn rù huī jìn qí qū báo zi

( ) ( ) ( ) ( )

Zhǎn dīng jié tiě zhuì luî yǎn hù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4分)

剔( ) 杭( ) 寇( ) 崭( )

惕( ) 坑( ) 冠( ) 斩( )

三、给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估量(liáng liàng) 玫瑰(guì guī) 悄然落地(qiāo qiǎo) 磨盘( mï mî) 刹那(shà chà) 统统掠走(tōng tǒng)

四、把下列成语填写完整。(8分)

众星 再接再 满腔 前 台楼 玲珑 钉 五、在下列词语中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诚恳 端详 反对 留恋 支持 干扰 拘束 眷恋

耽误 洒脱 打量 虚伪 忙碌 耽搁 打扰 悠闲

近义词:

反义词:

二、 铭记国耻

1、“九·一八”国耻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东北三省全部沦陷。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七·七”国耻: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称为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七

4、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英国第一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的结果。《虎门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主权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权益,给中国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三、 建立名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1、红军长征精神,不怕吃苦艰苦奋斗

2、维护国家统一 3、 维护国家尊严

四、 爱国故事与事迹

1爱国人物

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当时,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正处于襁褓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李四光来到北京大学,协助蔡元培校长教书育人,他一面讲授地质学,一面从事科学研究,在此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质科学专门人才。他在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领域所做的工作,为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55年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8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当时人力、物力等条件很差,但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我国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军委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为奖励他的突出功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亚萍

中国乒乓球名将。虽然身高仅1米50左右,但训练作风顽强,比赛敢于拼搏,16岁就夺得世界冠军。前后参加两届奥运会,均囊括女子单打和女子双打冠军,另外她还在世乒赛、世界杯乒乓球单打、双打和团体赛上夺得14枚金牌。世界冠军总数达到18个。这个纪录保持了9年,直至去年才被王楠打破。

2 维护国家尊严的故事

周恩来

在一次外交场合丢手绢的故事。有次周总理去国外访问,当时有个外国官员右手带着手套和总理握手,非常傲慢无礼貌,更可气的是这位外国官员在与他握完手后,就马上掏出手绢擦手(隐透中国人不卫生之嫌),然后将手绢放回口袋里。我们的周恩来总理马上回应,当即从口袋中掏出手绢,擦了自己的右手然后把手绢丢在了他们国家的垃圾桶内。表示你们国家的脏东西我不能带到我国去!有利的为中国争回了尊严。哈哈哈,有点意思吧。外交官当好了,除了超常的IQ,还得有超凡的EQ才行啊。

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教授, 著名的文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后, 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 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 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 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 物品奇缺, 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人民对美国和国民党政府十分不满, 反抗的呼声越来越高.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 就运来一些面粉, 说要"救济"中国人, 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 不反对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 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 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 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 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 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 身体非常瘦弱, 体重还不到40 公斤, 经常呕吐, 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 万法币, 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 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 "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 要采取直接的行动, 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两个月后, 朱自清因贫病交加, 不幸去世.他宁肯挨饿而死, 也不肯领带侮辱性的"救济", 表现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尊严

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受到意没有料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政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1932年,吉鸿昌回国,率领抗日同盟军,转战长城内外,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后不幸被敌人诱捕,就义前他写下了正气凛然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做今日羞。国破尚云云,我何惜此头。”

五 相关阅读

詹天佑在美国

1881年,詹天佑从美国留学回来。归途中,他满怀希望,准备为祖国效劳。在轮船的甲板上,他提着一只小皮箱,陷入沉思。 耶鲁大学的毕业晚会开始了,校园里到处是音乐、鲜花、美酒。可是詹天佑并没有去参加舞会,他来到老师罗索夫人的办公室,聆听老师的临别叮咛。罗索夫人说:“我衷心地祝贺你出色地完成了学业!”接着她拿起一只小皮箱,又说:“这箱子里装着修铁路的资料,是我多年来搜集的,现在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利用它,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詹天佑紧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的连声道谢。 想到这里,詹天佑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他轻轻地抚摸着这只珍贵的小皮箱,深深地怀念老师的崇高情谊。忽然,詹天佑怒目远望,屈辱的心事涌上心头。 这是美国诺哈夫中学的一堂地理课,黑板上垂挂着屏幕,放着幻灯,詹天佑正在听课。 屏幕上出现了铁路、火车、满载的货物、肥沃的土地。老师开始讲解:这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最新式的火车。目前,美国和欧洲已把它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幻灯片换了,出现的是另一幅景象:贫瘠的土地、枯瘦的农民、老牛破车在缓缓地前进。老师说:“这样的车子、这样的速度、国家落后,人民贫穷……”本 文摘 自教`育文摘) 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 下课以后,他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一个美国学生走过来,对詹天佑说:“那老牛破车是哪个国家的?”詹天佑不予理睬,那个学生说:“高才生,怎么连这个也回答不出来?”詹天佑突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但,那是暂时的。”“哈哈哈……”在一阵哄笑中,另一个学生说:“听说大帝英国在中国修了一条铁路,可你们的皇帝却硬说那是怪物,把它拆了,扔到河里去了。”“哈哈哈……”又是一阵哄笑。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呜……”汽笛声打断了詹天佑的沉思。轮船靠岸了,他望着岸上同胞的亲切笑容,兴奋地踏上祖国的土地。

1.写出詹天佑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神态语句。

2.短文中的詹天佑的爱国情感表现在那些方面?

1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詹天佑痛心而惭愧地低下了头。下课以后,他依然坐在那里默默不语。詹天佑怒视着这一群傲慢的洋学生,强忍屈辱,愤然离开了教室。

2 第一处:归途中,他满怀希望,准备为祖国效劳。

第二处:詹天佑紧紧握着老师的手,激动的连声道谢。

第三处:詹天佑突然站起来说:“是我们国家,但,那是暂时的。”“

鲁迅故事两则

马虎与认真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珍惜时间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说大话的维克托

班上转来个新同学,他的名字叫维克托。

维克托和同学熟悉以后,就经常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一些奇遇,例如他怎样一个人扑灭一场大火,怎样从河里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孩子。大家都信以为真。//

一次,班上同学排演一出话剧。不料演出前,扮演主角的同学突然病了,大家发起愁来。“我很熟悉这个角色,让我来演吧。”维克托自告奋勇地说。同学们立刻转忧为喜。

到演出那一天,维克托却没有来。同学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找遍校园各个角落,仍然不见他的踪影。

第二天早上,同学们走进教室,看见维克托悠闲自得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大家立刻围上去问:“你昨天为什么不来演戏?”“忘了。”他若无其事地回答

“这样重要的事怎么可以忘记?”大家提高嗓门责备他。

同学们气愤极了,大家约定两个月内,谁也不理睬他。//

这两个月时间,对爱说大话的维克托来说确实难熬。但他终于懂得说大话事最坏的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同学们立刻转忧为喜„„”“忧”的是________________,“喜”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_____”划出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2%

六 相关作文

《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又惋惜。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得时间建造成的。我才知道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始建于1709年,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但是,在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后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柱了。

相关热词搜索: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 写圆明园的读后感 圆明园读后感写作提纲
  • 1、看了圆明园写读后感(2015-12-21)
  • 最新推荐成考报名

    更多
    1、“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由中国招生考试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中国招生考试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怎样写圆明园读后感" 地址:http://www.chinazhaokao.com/duhougan/102137.html,复制分享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